关于味道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味道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味道的散文1:快递而来的故乡味道

文/王国梁

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人选择了就地过年。那天,我看同事小冯在微信上晒他母亲快递过来的腊肠。

小冯拍的照片上,足足两大兜腊肠,塑封得好好的。他写了几行字:“不得不佩服现在的快递速度,大前天我母亲赶制的腊肠,今天就到了我身边。闻到腊肠的味道,立即想起妈妈的味道,想起故乡的味道。不由想起小时候过年,母亲做腊肠,我跟在她的身后。母亲见我馋,总是让我吃第一口腊肠。那时候的年味儿,浓浓的……”

小冯此番大晒故乡味道,立即引起大家的兴趣,纷纷留言点赞。过了几分钟,小刘也晒出她家快递过来的年糕。“快递现在还在路上,预计明天到达,可是我现在已经迫不及待了。照片是我老妈拍的,我先借来一用。还别说,单看这照片,我都能闻到年糕那浓浓的、甜甜的味道。吃不到老妈的年糕,总觉得年没法过似的。还好有快递,就地过年,也能过出家的味道来……”

这些天里,就地过年的朋友们,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家乡的美味。我们中国人的年,很大一部分在舌尖上,毕竟民以食为天嘛。美食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时候,无需语言,一顿美食足以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母亲为归来的游子做一碗水饺,妻子为回家的丈夫下一碗面条,千言万语都浓缩在熟悉的味道里。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味道是每个人挥之不去的记忆。无论你走多远,即使飞越万水千山,甚至是远涉重洋,故乡的味道都深深烙印在味蕾上。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其实很大一部分是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当然,有的人在某一个地方生活久了,也会逐渐适应当地的饮食。但异乡的食物再美味,也不如故乡的味道来得自然亲切和舒服熨帖。你有过这种感受吗?在异地他乡突然吃到故乡的小吃,口味还很纯正。当美味滑上舌尖的那一刻,你一定会觉得有眼泪在不由自主往外涌,就像孩子突然见到母亲般,一种久违的温暖和幸福突然从天而降,那种巨大的喜悦让人情难自禁。

故乡的味道,是我们的味蕾上永远的眷恋。年深日久,已经成为了一种情结。难怪有人说如果不尝尝妈妈的味道,就觉得年没法过。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味依旧,每年我们都在美食的隆重仪式中把年过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

今年大部分人选择了就地过年,故乡的味道,通过快递的方式,先后抵达身边。想来这种方式也很神奇,一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美食大派送。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段时间,祖国的八方美食一定在默默做着一场盛况空前的大交汇:南方的美食被快递到北方,北方的美食被快递到南方,东部的美食被快递到西部,西部的美食被快递到东部。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各种各样的美食一路辗转,跨过万水千山,奔着一份浓浓的惦念而去,传递着一份深深的牵挂。当美食抵达的时候,便又多了一种特殊的浓郁的美味。那里面的深情厚爱,足以慰藉每一个在外过年的游子。有故乡的味道在,心就安了,此心安处即是年。

快递而来的故乡味道,让我们品尝到了这个年别样的美味,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情怀。

关于味道的散文2:被味道浸润过的流年

文/李丹崖

朋友出差到了合肥经开区,发微信,原野里,一处油菜花倔强开放,旁若无人地绽放着自己的心迹。我看到后,格外想念在合肥上学的那段日子。

忆起合肥师范学院门前的市井,我和女友一起轧马路,吃最美味的铁板烧,荷叶炒饭,还有盛夏里带着冰沙的绿豆汤,附近村庄里的人家熬制,绿豆是地产的,特别清冽解暑;还有一家羊肉板面,老板夫妇是地道的太和人,带着皖北熟悉的乡音,男人谢顶,却爱把一朵油菜花别在耳朵上,他说,油菜花真香,看着你们这些大学生,闻着这样的花香,感觉生活真美好。

——生活就是这般琐细,犹如砂石,正因琐细,才能打磨出时光的亮泽来。

家在皖北,距离太和县仅仅几十公里,然而即便是到了太和县,也吃不出羊肉板面的味道来,仍觉得还是合肥经开区门前的那家好,味道纯正,我把这一感觉说给朋友听,朋友真去试了一次,说,与纯正的太和羊肉板面比相去甚远,只不过我是裹挟了太多的光阴进去,一碗面吃出了一段时光的味道,难免不同。

朋友的话我信。吃惯了合肥宁国路的小龙虾,即便是到了江苏盱眙,也不觉得那里的龙虾比合肥好到哪里去,闲暇的光阴里,吃过的洽洽和小刘瓜子,无论走遍全国各地,每一次吃,瓜子在牙齿之间轰然裂开的瞬间,一段往事也在脑海拉开帷幕。

有人说,恋上一座城市,是一位恋上了这座城市里的人。如此推理,恋上一种美味,是因为恋上了那段光阴里的某个人;对一种味道念念不忘,是因为对一段光阴无法割舍。

开笔会遇见了一位南京的网络小说作家,女孩子长得很清秀,像极了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在餐桌上谈及美食,她却对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大肆“推销”,仿佛一份臭豆腐里,有着千百年说不尽的逸闻趣事,我问她是哪里人?她答:南京呀,不然,怎么对夫子庙的臭豆腐这么了如指掌?

谁不说咱家乡好,真够奇怪的,一位如此文雅端庄的女作家竟然对臭豆腐一往情深,这就是味道的驱动力呀!

斯人斯味,斯时斯城,我们可能一生都走不出,即便是身体走出了,心灵也一辈子围着它们转。我们都是一种味道的“卫星”,你说呢?

关于味道的散文3:忧伤的淡淡味道

文/月下埋梦

放寒假了,我欣悦地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可总有些忙,妻子早就找好活——给初一的学生辅导阅读与写作。十天很快就过去了,他们走了,我却好些无聊,因为妻子在上班,儿子在学车,家里自然也常常留下我一个人,于是我爱上了躺着的感觉。

可以那样闭着眼睛,躺在透明玻璃封闭的阳台躺椅上,慢慢地摇、慢慢地摇……把那么好的光阴一点一点摇走,把最喜欢的忧伤一点一点摇来……有阳光的日子,适合捧一本书,比如《半生缘》,比如《菊花香》,感受着那难得的暖暖的同时,也仿佛闻到了书中的冬日气息,闻到了那似有似无的香味,体味着无法挣扎地无奈,更被字里行间弥漫不散的淡淡忧伤笼罩着。累了的时候,把书打开覆在脸上,有时候,会这样沉沉睡去,有时候,睡不着。阴雨的日子,就放一个耳塞,听那清清冷冷的旋律,比如《白月光》,比如《飘雪》,听着听着就开始轻轻哼了起来: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不知不觉袭来的,除了黑夜,还有动人的寂寞,唱的是别人的歌,忧伤的却是自己。周围的灯都亮了起来,依稀看得见别人家的忙碌。不知在这样的冬日黄昏,在这样的城市一隅,可有我这样,喜欢自伤的人,独自倚高楼?

最见不得的,是烟花。灿烂漫星空,像人生中的最锦绣时光,无景不美,无情不真,无事不成。留在眼中,刻在心间的,都是极致。可是,让人用什么样的代价来回味?是一生不可重来的时光,还是心底最深处的纯情?也许,我无福享受那样瞬间迸发的精彩和美丽,万头攒动、争相观望那一刻,我听不到喧哗和呐喊,感受不到满城尽望的喜悦,心中所想起的不过是一句“我一哭,全世界为我落泪”,从人群中挤身而过,心痛如织,痛的是那样美的绽放,和曲终人散后空洞寂寞的,忧伤!

忧伤是一种人生,还是一种境界?我常常这样问自己。不能回答的时候,我会去闻闻路边怒放的小花,会抬眼望望结伴飞过的鸟儿,会用手去接不断随风飘飞的雪花,还曾经孩子气地去踩踩一直跟着我的影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有过如此的感叹,我心中没有这样的诗,但应该有过同样的心思,忧伤的不一定是爱情,不一定是不可预知的将来,也许,不过是一种感知,不过是一种珍惜,不过是一种顿悟。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今天我在高楼的一声轻叹,谁又知道叹的不是几百上千年前的情怀?

教书这样的行业,本来是铸造幸福的职业,是应该高兴的,可我却一直享受着夫妻分离,现实版的牛郎织女,更有趣的是我所在的单位,总让我看见妻离子散的情景,看惯了分分合合,人也变得多愁善感。沉默而寡语已经渐渐开始形成了,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岸上那个不会游的救生员,听到了太多的呼喊,望见了太多的浮沉,可我没有救人的本事,也没有救人的工具,我只能用手拉拉岸边的溺水者,轻一点的我拉了上来,重一点的呢?也许我也在水中了。我没有菩萨那样普渡的伟大,更没有他们济世的本领,我只能这样的忧伤,伤别人,也伤自己。因为我明白,这世上没有岸,都是水。没有救生员,更没有菩萨。

我的忧伤是骨子里的,和血液在一起流淌,昼夜不停。因情,因事,更因人。我很少痛哭,却时常有泪盈眶,我在忧伤中思考着独立,在独立中继续忧伤。人心是海,海纳百川。因此忧伤时我依然在前进,可是我看不见和我一起竞赛的人,我就这样寂寞孤独着在路上走走停停,跑跑歇歇,伴随着我的,是那一曲曲忧伤而宛转的离歌!

生如夏花!

关于味道的散文4:家的味道

文/艺佳

说起家的味道,离不开一家人的和睦共处,温馨经营,勤俭持家和良好的家风。家的味道,来自于家人的感受和滋味。家中的味道越浓厚,家庭就越和谐,家人就越有斗志,工作就越有信心。反之,家中的味道变淡了,就会造成家庭紧张,人心不安,事事不顺。

家的味道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和家风上,家和万事兴,家不和被人欺,便是这个道理。如果家的味道一点都没有了,恐怕这个家也就要被解体了。家的味道主要集中在家中的男人和女人身上,那就是丈夫和妻子。丈夫能否拿得起,放得下,里外都是好样的,值得妻子赞美、信赖。在家是否宽容大度,放下大男人主义,多想想老婆的好。凡事别计较,一切往好处想。想想老婆为这个家付出多不易,为你生儿育女不说,还要辛苦挣钱持家操劳,陪你共度人生,你说这样的女人多好啊!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你得用心珍惜和感激才对。

对于妻子来说,更要多方面体凉自己的男人,男人既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又要承担社会的责任,是支撑家庭经济的基础。一个家庭离开了男人就不成为一个完整的家庭。妻子要在生活上、工作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支持、理解丈夫,多替对方着想,明白对方的辛苦与忧愁。夫妻双方要多想想对方的好处、多欣赏对方的长处、多体凉对方的难处、多包容对方的短处。

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是心灵的创口贴,是我们人生的驿站。家的味道,在于学习和调理。就像孩子一样,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增添新能量,长大了才能有更大的作为。家的味道也一样,要经常性地学习,才能更新鲜,才能增进双方的感情交流,才能更好的认识对方。调理,就是像油盐酱醋调出不同的口味,充实更多的元素,不断翻新变化适合对方的味道,才能使家的味道更浓郁、更甜蜜。

做为男人一定要放下自尊,不要跟女人一般见识,特别是自己心爱的女人,要用心去呵护、关心、爱护、保护她。在家中不要轻易地去触犯爱人的隐私,不必去纠结自己的内心。要珍惜爱你的人,要给对方各自保留一片自己的天空,谁也别左右谁的方向。要认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善于欣赏、放大对方的美。大丈夫要做到能屈能伸,放下架子迎合对方,自己多受苦,爱妻少连累。多为这个家排忧解难,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把家的味道经营得更有滋味。

家的融洽、和谐相处,不仅是一种温暖的感觉,而且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要深知:“家的味道,离不开一个‘爱’字,爱一个人就要心疼一个人,就要甘愿为她的幸福和快乐而付出并且无怨无悔。”

要相信爱情,情爱是相互的,爱情是美好的。我们生活在人生最美的年代,生活中离不开家,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幸福的爱巢。家的味道像燃烧的火焰,更像明天的太阳。(郭三佳)

关于味道的散文5:想念的味道

文/陈卫

中午的时候,朋友买了一个漂亮的闹钟拍照发到朋友圈,并说,以后午觉就不会一睡不醒了。我给她发了个“偷笑”的表情,并评论:“现在谁还用闹钟啊!”猛然间,我突然想起了家里那个已经退休了的小闹钟。

那时我还在上高二,外婆为了让我上学不迟到,特意去买的。但是这个闹钟从未在我的卧室里出现过,它一直都被放在外婆住的那间房。当时我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每天都在外婆的轻声呼唤中,揉揉惺忪的睡眼,慢慢地从床上爬起来,就这样,一直过完我整个高中。后来偶然得知,外婆是怕闹钟的滴答声影响我睡觉。老人家的觉本身就很浅,那段日子,她是怎么睡着的啊,我为自己的天真感到万分惭愧。

“那时候条件差,糊口都困难,苦了***妈他们了。”外婆十八岁嫁人,十九岁生下我妈,再后来陆续生下舅舅、阿姨几个,外公虽然是铁路职工,但当时工资也只有几十元,还常年在外地工作,就连怀胎期间外婆也要自己出去务农。虽然一个人带着几个小毛孩料理所有家务事,还要照顾双方家里的老人,但是外婆很少抱怨。偶尔在谈话间,她只会笑话外公说:“孩子们都躲着他,怕跟他讲话,偶尔回来一趟,还叫他叔叔。”布满皱纹的脸却满是自豪的神情:“现在都过上好日子了,高楼大厦,电灯电话,样样有啊。”

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外婆也跟随外公走出了农村搬到了县城,也该是休息的时候了吧。到了城里,她又闲不住了,不仅帮照看两个小表弟,再加上我们姐妹俩,家里常闹开了花,她还打趣道:“我就一辈子的劳碌命。”

外婆充当了母亲的角色,负责我的吃喝住行,还有最重要的是言行举止、品行修养的教育。比如对人讲礼貌、走路走边边、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待客要讲礼节等等。虽然她大半辈子待在农村,左眼因为年轻时摸黑劈柴烧火做饭,被细柴刺伤导致失明,但她喜欢打扮,对生活也挺讲究,不仅家里茶几和柜子上摆了鲜花,阳台还种满了鸡冠花、紫罗兰、月季花等。一到暑假,我最爱躲在阳台纳凉,拿一本书或者戴上耳机,花香里伴着清凉,令人好不惬意。她的衣服连边边角角都熨得服服帖帖,即使外出买菜,也要换一身整洁的衣裳,回家再换回家居服。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么多年,我与母亲相聚的时间还不过跟外婆在一起的十分之一。在那些成长中最重要的阶段,外婆给我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潜移默化中,我感觉自己身上也有了她的影子。

每逢月初一、十五,外婆都会吃斋念佛,为子孙后代祈福、感恩生活。小小的我,不喜欢斋菜的寡淡无味,也不情愿跪拜正厅正上方的那些菩萨,更闻不惯那阵阵檀香,也会笑外婆对着菩萨念念有词,便掰掰手指,抓抓脑袋,巴巴地等着“仪式”快点结束。随着年龄渐长,远离家乡,我已经领悟到外婆心中的“愿”,就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对人性善念的相信,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记得我曾经对父亲说:“外婆这个年代了还烧香拜佛,那么迷信哦。”父亲答了一句:“他们不是迷信,而是心存一种信念。”长大后的我,也慢慢明白了话语中的含义。生活无所谓意义,有念想,有信念,意义也就自然存在。

上大学以后,每年跟外婆待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十天,参加工作后,虽然只相隔一百余公里,但几年才回去一两天,好怀念那时候的情景:我靠在沙发的扶手上,听外婆说说她贫穷艰苦却有趣的童年、怀梦的少女时期以及有了家庭的宿命感,讲讲她生活的那个年代的轶事。看着外婆脸上淡然的神情,一切苦难、一切悲欢离合都再也无从判断,对生的喜悦对死的无惧,点点滴滴都敲击着我的心灵。

虽然外婆读的书不多,但是看书却是她平日里的闲暇消遣。无论是小表弟的童书还是我的散文集或名著,她都会拿着看看。而在为人处世上,很多时候我还需要她的帮助去解开心中的郁结,没有她在身旁的日子,我好像少了个知我心的朋友,少了个诚挚交流的知音。

“蒲公英的花,我的花,请带我到外婆她的家……外婆啊,请别牵挂……外婆啊,我想念你呀……”每当听到《外婆》这首歌时,我的内心一股泪流翻涌。思念静水流深,儿时和外婆朝夕相处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年的小闹钟因不能走动,它真实地被扔掉了这么多年,但回想的时候它仿佛近在眼前啊。

关于味道的散文6:中秋的味道

文/车所有

盛夏八月,丹桂飘香,一轮雁阵拉开了金秋的帷幕。中秋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每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每逢中秋,家中都会摆上几盒月饼,那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月饼的甜腻弥漫在空气中,氤氲出最熟悉的味道——中秋的味道。

团圆是中秋的味道。哪怕工作再忙再累,哪怕单位离家再远,中秋节至,我总会忍不住提上一盒月饼赶回家。或是包装精致的,或是散装的,也许味道迥然不同,但那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是一颗期盼团圆的心,渴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聚在一起的心愿。这样,即使再腻的月饼,也会腻出幸福团圆的味儿来……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望着异乡的月亮,很圆很亮,却终究不是自己想看的月亮,有道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所以,不管怎么样,月亮都会透露出冷清的感觉。身后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屋内觥筹交错的喧闹声声入耳,更使得夜幕下的游子思亲更切。思念亲人的音容笑貌,思念亲人的丝丝关怀。

温馨是中秋的味道。门口树下,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小孩子在庭中疯闹嬉戏,为了一个月饼,为了一个礼物,管他呢!只要快乐就好。成年人翻看着相册,指着一张张孩提时的照片,述说着过去的故事,时而欢笑,时而沉默,大概他们又重历了一回少年往事吧。老人则依偎在桂花树下,安详地笑着。他们为什么笑呢?感叹又一年月圆的日子到了吗?还是看到子子孙孙健康平安而开心?总之,他们是笑着的,笑出了温馨的味儿来。

时光流逝,物是人非,那些曾经鲜明的片段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褪色,也许我们怎么也想不到,多年以后,会循着一种味道的密码,穿越层层叠叠的回忆,抵走一个旧日美好的瞬间。

关于味道的散文7:小包子里的大诚信

文/苑晓申

坚持味道美、品种多,做好吃包子;坚持用好料、严把卫生关,做放心包子。一位90后的创客创业仅一年,打造的包子铺已开了7家连锁店,日营业收入近2万元。看到报纸刊登的这则消息,让我顿时生出感慨:小包子蕴含着做生意的大道理——诚信者,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经商之本。

我是个纯正的北方人,很是爱吃饺子、包子、馅饼这类食物,一周不吃上两三回就觉得缺了点什么。当然,肯定是家里自己包的好,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多的选择是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年来,随便起个什么名字的包子多了去了,可真正抓住消费者胃口的,让人们保持忠诚度的寥寥无几。为啥?诚信不够。一开张时都说得甚好--干净卫生馅大皮薄味道好,可过那么一阵子就往往不行了,许多店铺使用原料偷奸耍滑,皮厚了,馅小了,味道也不如以前了。食客们呢也不傻,最后只能用脚投票--您呢拜拜,不吃了!于是我呢,就在不停地寻找新的“干净好吃的包子”。

不讲诚信耍小聪明,消费者不能经常吃上可口的包子,商家觉得可能一时赚了几个小钱转过身偷着乐,可是得罪了消费者,就是得罪了你的衣食父母啊!你想在一个地方干得长久,想求得生意兴旺,那又怎么可能!

我们一开口就爱说,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自然就应当包括诚信在内。几千年来,诚信的教育也总是在不停地讲,像什么抱柱信、一诺千金等等。但我们必须看到,在纷纭复杂的市场经济面前,诚信之柱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是那么坚挺,有的人更是视之如敝屣,能坑则坑,能蒙则蒙,媒体上各种各样的事例屡见不鲜矣。人无信不立。市场缺乏诚信,流通岂能顺畅,经济又怎能持续健康发展?由是言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达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叫人才,既要有知识有本领有才干,也必须有道德。无德无才者是废品;有才无德者是危险品。确乎如此啊!

关于味道的散文8:味道

“舒服不舒服?今日晒午才晒的被子。”一个秋风寒号的晚上,在灯光下做针线活的娘,看到躺在被窝里恣得翻转打滚的孩子,不由地聊了起来,逗着我们孩子们玩。

“娘,被子真舒服,被子的味真好闻!”我们就像撒欢的狗狗,抱住被角滚来滚去,将脸和鼻子紧贴在被面上,猛亲猛闻,甭提多高兴了。秋雨绵绵的时候,被子潮湿得像张铁皮,又涩又沉,盖在身上难受极了。

太阳底下晒出的被子,触及皮肤松软舒坦,有股特别的好味儿,特香,无法用言语形容。平时,我们邋遢得不行,哪里脏就往哪里钻,才不管娘的感觉呢。娘也不责怪我们,娘在南湾里给我们洗净衣服后,挂在院子里晒干。我们穿上娘洗的衣服,感到很舒服,也有股好闻的味道。穿上娘给洗晒的衣服,走在上学的路上特别有劲儿。这是家的味道,这是娘的味道。

秋冬季节我们有睡懒觉的习惯,躺在被窝里不肯穿衣,懒得起来吃饭,或半朦半醒地呆着,或眼瞅着天棚遐想着什么,或孩子们之间嬉笑打闹着。只要不是上学,卧在被窝里靠几时算几时,非让大人喊几次不行。一会儿,灶房里传来了锅碗瓢盆的碰擦声、拉动风箱的声音,一定是娘在做早饭了。

娘做早饭时的味道真好闻。随着风箱发出有节奏的推拉声,从锅里、锅底传来了好闻的味道儿。娘做饭的时候,喜欢给我们烧东西吃,只要是能烧着吃的她就烧。更多的是在锅底烧几个地瓜,给孩子们解解馋。娘偶尔在早上炝锅烩饼子,炝锅的味道太诱人了,葱花香的味道钻进我们鼻子,馋得我们直流口水。偶尔娘也会在锅底烧些青鳞子鱼,那味道喷香诱人。躺在被窝里的我们会立即起床,迫不及待地嚷着要吃饭。没有稀罕东西烧的时候,娘做饭时的味道也好闻,哪怕锅底烧着了一棵大葱根和几片树叶,哪怕烧着半干不湿的草,哪怕冒出黑烟,我们也愿意闻。炊烟的味道也是这样诱人。这是家的味道,这是老屋的味道。

每逢大集或赶山会的时候,放学回家还没等进屋门,就闻到了柴油炉子燃烧发出的味道,真香!可能是条件反射的原因,闻到柴油燃烧的味道,就一定是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来了客人,爹忙爹的,娘忙娘的。只有家里来了重要客人,爹才会点起自制的煤油炉子,烧开水伺候客人。爹拿地瓜干到集上换酒,顺便捎上五角钱的炒花生米,再给客人拿出好点的旱烟,伺候着客人。娘就凑合着炒几个菜,或炒白菜粉条,或炒海带丝,或清水豆腐,或大葱炒鸡蛋,难得有肉。面食无非是手擀面条或掺上苏打粉做成瓤子饼。

一进屋,充满着葱花炝锅的味道、老旱烟的味道、煤油燃烧的味道,烧草的味道,真好闻!最好闻的,不是炝葱花的味道,而是熄灭煤油炉子时,未燃烧充分的油烟的味道。不知怎的,这个味道很特别,我们都喜欢闻。这是家的味道,这是来客的味道。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