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的散文

请欣赏毕业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毕业的散文1:我的住房我的梦

文/顾翼

大学毕业时,面对诱惑,我毅然选择回家乡,回到了张家港,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有梦就有希望,有努力就有结果!”这是我一直以来所坚信的道理。为此,我时刻都在不停地努力拼搏着。

结婚之后,房子成了我最大的梦想。

我和老公就职于乡镇的一家民营企业,虽然企业规模不小,可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我们都只是企业的一名普通小职员,一切都只能靠自己努力。

买房子最初是公婆提出的,虽说乡镇拆迁能分到几间新房,可毕竟是乡镇,尽管周边设施完善,购物生活方便,可为了孩子将来能到市区接受更好的教育,还得到市区去买一套房子。

对于公婆的提议,我们夫妻俩起初有过反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我们,并不觉得乡下的学校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来。可看看周围的亲戚朋友同学,为了孩子个个都在四处奔波,借钱贷款买房,一颗本已平静的心经不住波动,便开始涌动起来。

再穷也不能苦了孩子,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想到这,我们便开始行动。

走遍东西,跑遍南北。市中心的几处楼盘均价都在一万元以上,最小的面积也要100平方米以上,一套房子至少就要100多万元,加上装修、电器设备、家具等,少说也要130万元以上,就算贷款,近40万元的首付款也难以凑齐,就算凑齐了,90万元的余款每年还4万元的话,加上利息,至少也要20年以上。乡镇拆迁虽然有房子,可拆迁房的价格很便宜,何况那是老公家的祖产,绝不能动。因此,买房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工薪阶层,简直遥不可及。

新房买不起,就另想办法。为了孩子的前途,再难我们也要努力。于是二手房成了我们的首选,看报、上网、逛中介,托同事找亲戚,只要是有关房产的信息我们一家子全都抢着看,边看边研究,算计着怎样买省钱,怎样选划算。袜子磨破了一堆,房产信息、草稿纸铺得满地都是。尽管这样,房子的事情还是未能落实。

市区的学区房房源比较紧张,虽说本地孩子上学不讲究面积。可为了照顾孩子,一家三口至少也要七八十个平方米,云盘、花园浜一带的房子虽然旧,可旧房也要一万元以上的房价,一套就是七八十万元。首付30%,也要二十多万元。夫妻俩刚结婚,每月的工资除了开销,东拼西凑能省下的加起来也就5000元,一年也就6万元,父母和公婆也是工薪阶层,为了我们结婚,早已花尽了全部积蓄。

近期二手房20%的税收政策,让我们这样的工薪阶层望房兴叹。

于是,经过全家的一致讨论,买房的事从此搁置。

尽管这样,买房的梦想却一直深藏在我的心里,因为我始终坚信,有梦就有希望,只要努力,我们市区买房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畅想。作为港城的普通市民,我更加坚信自己的住房梦。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住进市区,和老公一同开车将孩子送进学校……

毕业的散文2:两代人的“毕业体”

文/郭华悦

我这代人的“毕业体”,是“理想体”。

在那个年头,上大学可不是容易的事儿。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哪怕在我们那所重点中学中,上专科线都是挺难的事儿。也正因为上大学不容易,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都在此一举,所以也就格外珍惜。

我常告诉儿子,我们那会儿读大学,和高中并没有分别。吃饭、睡觉,甚至连上洗手间,都是掐着时间,精打细算的。每个人的床头,都有一份作息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复习什么科目,还有利用课余时间学点什么技能,考哪些证书,都一一写在表格上。对我们来说,那份表格就是大学生活的浓缩,平日里都是严格按照计划表来的。

也正因如此,从中学到大学,苦了十年的时间,但也扎扎实实地学了十年的知识。大学毕业时,回首以往,多数人并无遗憾。再来一遍,顶多也是如此,实在做不到更好了。也正是因为心里踏实,没有遗憾,我们对于毕业,更多的是将其视为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机会。毕业走出校门,就是学以致用、实现理想的时刻了。

所以那会儿,每年的毕业季,听到毕业生们谈得最多的,是对日后的期盼。在踏出校门后,有什么理想,想做什么,这些都是毕业生们关注的焦点。

可到了如今,有一次,和同事的女儿聊起毕业这话题。听我说起以往读大学的经历,同事的女儿却告诉我,如今的大学毕业生,流行的是“遗憾体”。

如果能再重来一次,一定好好学好英语,争取过四六级;如果当初不旷那么多课,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遗憾了;如果当初好好打好基础,学好基本功,也许踏上工作岗位前,心里就不至于那么发虚了,等等。种种遗憾,纷沓至来,充斥着毕业季。

说到底,如今的孩子上大学,不再是难事了。正因为容易,所以上了大学,也不觉得该珍惜。四年的时光,吃吃喝喝,把高中时受的苦,都一个劲地发泄出来。时光如梭,等到了觉醒的时候,已经是毕业将至了。

从“理想体”到“遗憾体”,这变化,何其快呀!期待从“遗憾体”到“理想体”的迅速转变。

毕业的散文3:同学聚会

文/邵火焰

这是高中毕业十年后第一次同学聚会,倡议和发起者是郑小亮。

接到通知的同学都异常兴奋,都想看看昔日的同窗,今朝是什么样子,过得怎么样。

肖琴的心情也不平静,她是同学们公认的班花。当时,很多同学都在追求肖琴,而郑小亮是追得最起劲的一个,可是肖琴嫌郑小亮是乡下来的孩子,几乎从来没有给过他好脸色,很多时候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奚落他,叫他是“癞蛤蟆”,那意思很明显,说郑小亮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郑小亮并不气馁,依然苦苦追求她,但直至毕业分离,肖琴也没正眼瞧他一下。高考郑小亮落榜了,肖琴也落榜了。

肖琴高中毕业后到一家工厂打工,四年后嫁给了一位中学教师。过着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日子。

谁也没想到,郑小亮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总了,身价过千万。肖琴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上午十点,肖琴准时到达指定酒店。很多同学都来了。每进来一个同学,无论是考上大学的还是落榜的,大家都极其兴奋地围上去释放着十二分的热情。

最后出场的是郑小亮。当西装革履的郑小亮走进大厅时,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肖琴不眨眼地盯着郑小亮……

接下来是丰盛的酒宴。郑小亮走下席向每一个同学敬酒。当敬到肖琴时,同学们起哄了,要他俩喝一个交杯酒。他们当初都知道郑小亮追求过肖琴的事,想借此机会调侃调侃他俩。恰好此时有个女人进来,郑小亮向大家介绍说:“这是我老婆梅倩。”

大家一看梅倩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一点也不漂亮。待梅倩与郑小亮说了几句话离开后,又有同学开玩笑说:“如果用我们的班花肖琴换梅倩你愿意吗?”

肖琴也瞪大眼睛竖起耳朵等待着郑小亮的回答。

郑小亮收住了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干!”

“为什么?”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问。

郑小亮说:“先说说我高中毕业后的情况吧。被肖琴拒绝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浸在痛苦中。后来我只身一人闯荡深圳,在我最无助最痛苦的时候,遇上了梅倩,是她的爱支撑着我一路走了下来……不错,我家的梅倩远远没有肖琴漂亮,但我爱她。你们问我为什么不换,其实原因很简单:肖琴在我最纯真的时候,给了我最痛苦的回忆;梅倩在我最痛苦的时候,给了我最纯真的爱。”

酒桌上静了下来,同学们对着郑小亮默默举起了酒杯……

肖琴的眼里有亮晶晶的东西溢出。

毕业的散文4:聚

文/skok1903

2016年5月21日青岛商校毕业20年相聚聊城,有感而发,仿写朱自清先生《春》,以记之!-----2016.5.23

盼望着,盼望着,五月来了,五二一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回到从前的样子,萌萌哒睁开了眼,心态年轻起来了,心潮涨起来了,每个人的脸也都红润起来了!

车从各个不同的城市往一个地方开,不论是轿车,还是客车。车厢里大家兴奋着、谈论着,想象着见面时的情景,微信成了大家沟通的极好的方式。与对面的人说这话,又不时地瞅一眼手机的屏,书上几个字,发上个表情,当然少不了抢红包,或者发个红包让别人去抢。其实不论是抢还是发,都是一种心的交流。风轻轻的,心暖暖的。

东营,滨州,泰安……你拉着我,我捎上你,都陆陆续续的赶到了。突然发现之前设想的话根本派不上用场,激动的心情直接化为一个拥抱,一个握手,此刻的心都是相通的,无须过多的语言去表达!

“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的吐了是最寻常的,还有吐两三次的,看,吐的不光是酒呢,有菜叶,有肉丝,据说还有半尺长的粉皮!神人呐,怎么吃下去的?

相聚的时光总是那么的快乐,大家同吃、同喝、同行、同住,共同高兴着、享受着,就想又回到了同窗的年代,回到了年少的时候,男生女生,个个精神抖擞,那表情、那动作、那笑容,分明都活回了二十年前的自己,一切就像刚起头,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时光真像是一个无情的美人,无论你怎样不舍和依恋她,她都不肯为你停留一分一秒;时光又像是一个刁钻的孩子,最喜欢在你不经意中悄悄的溜走。“我可以锁住你的心,却锁不住爱和忧伤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便凋零”,为什么走的最急的却偏偏是最好的时光!

每次相聚的结尾都是离别,泪已经在眼里出现了,有的流了下来,有的又忍了回去。但每个人都会体验到一种心酸的感觉,淡淡的,却又很深刻!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既然无法留住时光,就让我们珍藏记忆吧!

相聚,就像刚出生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又开始在心里生长着。

相聚,像美丽的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相聚,像健壮的青年,有足够的活力和精神,陪我们一直向前去,永远不变老!

毕业的散文5:毕业季·念

文/杨月琦

转瞬又迎来了一个浓阴下藏满硕果的夏天,伴随着温热的夏风,耳畔传进了我们曾经爽朗的欢歌笑语,毕业在即,却不舍别离。

回想初入学时,我们从各个地方相聚在那个30平米的小宿舍里,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往事历历,犹如昨日。曾经,为了不弄乱叠好的军被,席地而卧;晨起,一起收拾卫生,买个简单的早饭,边走边吃,匆匆赶去上课;为了体能达标测试过关,在操场上不知疲倦;更为了每学期的考试不挂科而奋笔疾书,挑灯夜战……那些一起度过的时光却忽然一去不复返,小别离的泪光在眼眶打转,临行前我们把宿舍里那盆吊兰一分为四,各自带回了家,只为睹物思人罢!在那洒满了落叶的青石台阶上,仰望天如洗,水如碧,悠悠地想起你,心中一片蔚蓝。

而今你我都已为人母,有了家庭和工作,相聚甚少,但渐行渐远的却不包含曾经生活中的美好回忆,毕业季,值此纪念,愿你青春依然,繁花似锦。

毕业的散文6:元宵节的味道

文/叶江南

自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元宵节我都是在远离故乡好几百里地的工作城市度过的。春节假期结束,正月初七正常上班,尽管年味还在我的身上散发着热气,但工作早已把我拉到了办公桌前。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成了我在他乡遥望故乡最美的回忆。

我所在的城市每一年的元宵节都特别的热闹,尤其是花灯会,更是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正月十五一大早,花灯沿着商街一字排开,寿桃灯、荷花莲子灯,前几年西游记里的人物灯如猪八戒、唐僧、孙悟空等比较多,这两年随着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热播,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等花灯多了起来,引得小孩子们不断地驻足观望。各种花灯精彩纷呈,装点着元宵节的喜气,璀璨夺目。

往年,带着儿子穿梭在灯会上,小家伙总是一会要这,一会要那,每一次逛完灯会,我都会给他买来一大堆各色各异的花灯。今年我问他要买什么样的花灯,他居然说,不买了,自己做,而且把准备好的材料拿给我看。我看他那认真的样子,才猛然间发觉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了。做花灯,这原本属于我小时候的专利,从儿子嘴里说出来却让我无比的欣喜。我连声应着,并答应儿子元宵节我们一起做花灯、赏花灯。

赏完花灯吃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习俗。相比于从超市买回成袋的成品元宵,我更喜欢在元宵节的晚上一家人乐呵呵地在一起自己动手做元宵。想起小时候过元宵节,母亲和祖母从吃完午饭后就开始忙活,用开水把准备好的糯米粉烫熟,馅是自家种的芝麻、花生,磨成了粉,加上白糖。她们总是很费力且辛苦地搓着元宵,我和弟弟则站在旁边,流着哈喇子。沸水烧好,元宵下锅。过一会,母亲会捞上来两个,让我和弟弟尝一尝元宵有没有熟透。弟弟会认真地咬一口,尝一尝。我则是一口下咽,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有一年,因为这种吃法把我烫得嗷嗷直叫,连声叫痛。

一家人一起做元宵,让元宵有了家的味道,这样的元宵吃起来才更香甜,更有滋味。当然,对于我们这些离开故乡在外打拼的游子,元宵里包裹的,除了糯米和芝麻的清香,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和乡音,以及对故土的眷恋。吃着元宵,赏着花灯,年,就在热气腾腾的美味中结束了。一碗元宵,是那样的弥足珍贵。

毕业的散文7:记忆中的菱角

文/周伟

大学毕业,我没有回到家乡,而是选择了几百里之外的凤城。如今,我度过了凤城里的四季,也渐渐融入了此地。每逢周末休息时,我总会骑着单车在凤城的大街小巷里寻找类似家乡的风味。

记不清是哪个周末,在拥挤嘈杂的菜场里,不经意间,我发现了许久未曾品尝过的菱角。望着眼前的菱角,我想起了家乡,想起了那些有关菱角的生活片段。

记得六年前一个夏天的午后,我与好友一道,自制橡皮筏去采摘菱角。菱角采摘不易,一个人弯着腰、低着头采摘,要不了半小时,就会腰酸背痛颈难受。采摘中,翻开菱荷时会偶遇水蛇,或许知道我无心冒犯,它识趣地离开。那次采摘历经两个多小时,收获了一大箩菱角,而手上也留下了道道伤痕。

菱角虽长于水中,却并不干净。采摘下来的菱角,外壳多少会有一些污垢,需要用水去清洗,反复几次,才能还原本色。水,既能清洗,又能甄别“老”与“嫩”。常用的办法就是注一大盆子水,分次将菱角倒进去,根据物理学原理,嫩菱角会浮于水面,老的则沉入水底,简单而实用,按照分类结果,选择不同的吃法。

菱角,生熟皆可。生吃选择嫩的较好,清脆爽甜,也可以将果肉与猪肉混炒,味道相当不错。于我而言,喜欢的还是煮熟的老菱角,那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母亲会将老菱角倒入大锅中,加上大半锅水,盖上锅盖,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灶中的旺火了。约莫一刻钟,屋前屋后便散发出丝丝清香。此时的母亲会掀开锅盖查看,用铲子将锅中的菱角翻一下,添点水,盖上锅盖,继续等待。半个小时之后,菱角的香味越来越浓,飘香四溢。循着香味,我们守候在锅灶旁,对我来说,最欢喜的莫过于经稍稍自然冷却后,品尝到的那一口略带热气的菱角。放入口中,利用牙齿的咬合力,轻松将菱角从中间咬开,分两次将壳中的果肉纳入腹中,那滋味真是美极了。

生活在乡间的人特别注重邻里间的关系,印象中,母亲总会将煮熟的菱角送一些给左右邻居尝尝。煮熟的菱角外表呈黑色,每次煮完菱角,原本干净的铁锅总会覆上一层黑色的菱角汁,清洗特别费劲。母亲爱干净,总是把锅清洗完才去品尝,待到锅清洗干净时,地上已堆起了不少菱角壳。吃菱角时,需要把菱角壳堆放在一起,一方面是因其有刺,乱丢会让他人扎到脚,另一方面是其可作燃料,乡下用的多是土灶,菱角壳晒干后可当做柴禾来使用,而且比较耐烧。

如今,家乡的那口池塘仍在,曾经铺满大半个水面的菱荷早已没了踪影,水面也成了杂草的天地。现在,凤城里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勾起了残留于记忆中的风味,让我想起了那片菱荷,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毕业的散文8:书桌

文/不言石头

那还是早在高中刚毕业的时候。自己喜欢读书学习,再加上刚毕业还没有脱离校园学生的书生气,拥有的书实在是太多了。除了高中阶段所有的课本,还有许多课外阅读书籍、工具书,更有新补定的各类青年杂志、报刊,实在是没有地儿可放。因为没有一张属于我的书桌和空间。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自己动手,发挥自己的小聪明,让自己拥有了长大以后的第一张书桌。

这张小小的书桌,高矮宽窄和别人的书桌差不多,但它的材质用破旧无法言表,应该称得上是烂极了,在外人眼里真的是不成样子。在外人面前,我也是从不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的。

四条桌腿是用农村搭炕用的土坯垒起来的,桌面使用几条半尺多宽的木板条拼组成一个长方形的台面。由于木板薄厚尺寸不一,表面粗糙,甚至有些地方由于两块板条边缘无法对接无缝,会出现一个长长的大洞。为了方便写字,我便在凹凸不平处,用废旧纸板或旧书找平,然后再找两个大些的纸箱,拆开平铺在上面,使桌面变得平整一些。

最求完美的我,哪能就这样草草了事呢?书桌的主框架有了,少不了一番装饰。

找来几件穿破的旧花布衣服,剪下可用的几大块,按书桌的长度和高度裁剪好拼缝在一起后,用摁钉固定在书桌的四周做挡帘,桌面上也铺上一块碎花旧布。这样,土坯和破板条就都严严实实地裹在了布帘里,看上去焕然一新,感觉也大不一样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说不如正统的写字台,但我还是尽量让它的功能尽显无缺,也是为了更多的书籍有收纳的空间和便于阅读与学习,我又找来四个大些的纸箱子,将上盖撕掉做取口,紧贴桌腿,左右各两个,口朝外摞在一起,书桌的抽屉也好,储物柜也罢,可以放好多好多的书。就这样,酷似一种叫“两头沉”的写字台诞生了。

我把它摆放在室内西墙边,背对屋门。为了不影响室容室貌,让每个进得屋来的人视觉清新,我又大开脑筋,尽力使这一席之地有炫人之处。

首先找来一个旧口罩(那时的口罩是多层的医用式纱布,很软),小心地拆开来。长不足一米,宽约四十厘米的长方形,还真的和桌子的长度差不多。然后又找来各种颜色的毛线头,在纱布上摆出“读书破万卷”几个大字,再用线一针一针将字缝好,在最底边上缝出小草和花朵的图案。整理好后将其蒙盖在摆在书桌上的书架上。书架是哥哥用八号铁丝线帮忙制作的,和桌面的长度一样,高度正好是一本书的高度。虽说简陋,但可以摆放好多书。新书、旧书透过半透明的纱帘别是一番书香浓郁。

这就是我的第一张心爱的书桌。没有抽屉,没有柜门,只是面和腿搭成的一个台面。别看模样这般,曾经就是它陪伴我度过了七、八年苦拼的时光,实在点说是陪我领略了人生起步的艰辛。因为,这期间我找到了自己唯一的一份工作,收获了人间的友情、亲情和爱情。

记忆里的事,都是穿不成串的珠子,这些珠子在记忆的深井的底儿滴溜溜、闪闪发光地打转。

在它诞生的第七年的八月,我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我离开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家,去到另一个新家生活。当时,没有太像样的嫁妆,更婉拒了爸爸妈妈的意愿——陪嫁一张写字台,只是把书籍当嫁衣装满箱子和包裹。我的书虽说没有全部陪嫁过来,但还是有一大部分如同嫁衣一样带到了身边的新环境里。而这张宝贝一样的书桌却没有那么幸运随我而动,原因很简单,它的体质实在是太糟了。好在,爸爸妈妈和家中的小老弟,尊重我的意愿,在我走后的几年里一直原样保留着它,直到小弟要结婚用房子。

那一段时间里,母亲还像以前那样,每日里将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桌子上摆放的书籍还是那样整齐,那层“读书破万卷”的纱帘上没有一丝灰尘……每次回到家里,拜见过家人后,总是要最先来到这张桌子前静静地坐一会儿。妈妈也说:“唉!多亏有了它,想你的时候,我就来收拾收拾,掸掸灰,翻翻书,想你学习时的样子,想的就差了。”

这时,我总是酸酸的,笑而不答。我知道妈妈的话里有太多的,也是只有妈妈和我才知道的往事。

那个时期,农村实行生产到户有两三年的时间,家里由于多种原因生活底子薄,生活条件还是很差。也就是在我毕业后的一、两年里,哥哥要结婚打家具,包括一张写字台。当时在我简单的意识里,想顺便也为自己打制一张。就悄悄地跟妈妈说出了想法,结果不想而知。当时,妈妈为了不伤我的自尊,答应待我出嫁时作为嫁妆陪送一张给我。没有得到允诺的我,其实没有更多的失落,只是羡慕而已。当哥哥的写字台新鲜出炉,新人还没有嫁过来时,我会时不时地走过去不停地欣赏。也许是想:如果它属于自己该多好;也许是在期待出嫁时那张写字台的出现;也许还有别的也许……这些,细心的妈妈早都看在眼里,愧在心上。嫂子过门四、五年后分家搬出去了,写字台也带走了。这时我只是从西大屋搬到了东屋,算是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间了,办公桌当然还是那款老式的、独一无二、别具风格的那一张。

后来的几年里,不知为什么,我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挣扎在书海中,拼命地苦熬,不知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结果。那时,就觉得路好难走。失落、迷茫、纠结的情愫,让自己总是挑灯深夜。但我从没觉得孤单过,每天里,不管白天有多忙多累,晚上总会有妈妈的身影陪伴在身边。必不可少的夜宵热乎乎地放在锅里,夜间,妈妈总会三、两次的起夜暗暗巡视,饭菜凉了,柴灶里添一把火;灯,还亮着,门缝里注视片刻,默默离开;熟睡在书桌上,披上一件外衣或轻轻摇醒送进热被窝……那时,妈妈真的一刻都没有离开过自己。记得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像我们,斗大字不识一个,睁眼瞎子啊!”是啊,妈妈是我的鼎力支持者。

再后来,事业上,我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生活上,有了自己的归属。我成了妈妈及家人的骄傲。

如今回头想想,如果当初没有说服爸爸,诞生出自己的第一张写字台,我还会有那种拼的勇气吗?如果一切都结束在爸爸“睡觉吧,灯油不多啦!”的厉声中,这张面目全非的写字台还会发挥其功效给我希望的出路吗?这里我这样说,没有一丝责怪爸爸的意思,只是因为那时我家是全村最后一个拉上电的,而且要极其节电,不得有丝毫浪费的。所以晚上学习一是怕影响家人休息,二是为了节电,就选择了点煤油灯学习。后来,有了独立空间时才用上了一盏节能台灯。

这一年,家中的小老弟要结婚了。这时,我们也从老家迁居到现在生活的城市已是四、五年的时间了,我的儿子也已经有四、五岁了。身边还多了一张全新的纯木制的写字台,是婆家人为自己准备的。原来那张无法展露真面目的书桌,此时算是完成了它十几年的光荣使命,永远地离开了我和家人的视线。

这么多年来,许多人和事都已成过去,该忘却的早已记不得了。唯有它,无论是拼搏的岁月,还是淡定平凡的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想起。记得是在儿子六、七岁的时候,说起过这张书桌诞生的经历,儿子满腹疑虑地反向我推荐说:“那就让姥姥花钱买个好一点的呗!”面对孩子的童真,我能说什么呢?没有经历那种水深火热生活的人,怎能体会那种无奈的艰辛?更何况是个孩子。毕竟,那是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的产物。

就像当时所有人都不能理解我的坚持和努力时,我却还要苦苦追寻和力拼一样,直到现在,我仍把所有的收获和喜悦归功于它的诞生。虽然,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该去的都去了,该拆的都拆了,客观不复存在了,但我的心里却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挥之不去。尤其是在遇到一些困惑,踌躇不前时,想想妈妈凝视的目光,想想书桌前经历的苦与乐,什么都可以轻松地滑过了。

它——简陋的书桌,真的是成了我的精神财富。

毕业的散文9:信任的力量

文/董国宾

刚毕业那年,我考进了政府机关,幸运地成为一名公务员。没想到,上班没多久,领导把我叫过去,让我代表本系统参加业务知识竞赛。我颇感意外,刚来一个新单位,一切还很陌生,这种挑战,真是不可思议,急忙向领导辩解说:“我是个新手,对业务尚不熟知,还是安排有经验的同志去吧。”“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我看你能行。”领导一句话,说得我没了退路,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结果出来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取得了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喜,就这样闯进来,让我好一阵兴奋。

平静下来之后,我想,成绩的取得,固然缘于自己的聪颖和勤奋,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领导的信任,从此,“信任”二字便在我心里扎了根。

为此,我倾心钻研业务,更加勤奋努力,以赢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没想到,还是迎来一记棒喝。那天,市局领导来单位检查工作,突然闯进一位乡下老人,大吵大闹,声音像喇叭似的。单位领导让我去处理一下,连拉带劝,好不容易才把他领到了信访室。说实话,上班时间虽然不长,但我平时没少下功夫,因此工作上也能独当一面了。于是,我满怀信心地迎接这位忽然而至的老人,详细询问每个细节,耐心解答每个问题,尽管他很急躁,我仍然平心静气地去面对。

没想到,不一会儿,他就与我对峙起来,怒吼不止,整幢楼似乎都能听到他狂躁的声音。我越是好言相劝,他越是变本加厉,领导一再打电话催问,害得我无所适从,左右为难。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位老上访户,因为在评残问题上,对当前的政策不理解,又不听劝告,分歧很大,积怨颇深。我自认为业务娴熟,把政策逐字逐句地讲给他听,可他还是疑虑重重,固执己见。这还不说,动不动就怒目相视,拍案大吼。我顿时感到,要赢得这样一个人的信任何其难啊,精准的政策解析,耐心细致的劝导,在他面前竟是那么苍白无力,弄得我无计可施,焦头烂额。我在心里不停地念叨,真是一个胡搅蛮缠、不可理喻的莽夫!

即便如此,我仍然对他关心有加,中午我自掏腰包安排他在单位食堂就餐,要了一份可口的饭菜,渴望其思想的坚冰能够慢慢融化。岂料,下午一上班,照例纠缠不休。这下,我彻底心灰意冷了,叹其不可救药的同时,自愧能力不够,经验不足,最后干脆说:“你信不过我,就电话咨询一下上级业务部门吧。”我快速拿出纸和笔,写下了一串电话号码递过去。这人真怪,不接纸条倒也罢了,呆呆地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两眼发直。没等我缓过神来,他开口说话了:“小同志,不是俺不讲理,有意与您过不去,俺是乡下人,没文化,听不懂那些大道理,总觉得你们与俺有距离。看到了这个铅笔头,就想到了俺在乡下上学的小孙女,俺小孙女也没如此节俭过。您在高楼大厦里上班,还这样约束自己,如今,俺还有什么信不过的呢!俺这就回去,再也不给您添麻烦了,俺相信您!”

原来,我平时习惯用铅笔写材料,一长杆铅笔用成了一个小小的铅笔头,到了实在拿捏不住的程度,仍然不肯丢弃。没想到,一个无关彼此而又不屑一顾的区区碎片,竟有如此分量,让这位老人说出这番感慨的话来。凝望着年迈的乡下老人,我陡然觉醒的心智,猛然挣断缰绳,撞开围栏,飞速闯进了一个豁朗俊逸的博大空间。此刻,我真正领悟到了赢得群众信任的深刻内涵!千回百转之后,信任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意外地从一个不足挂齿的举止里轻轻走来,向我招手,朝我微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