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文章

请欣赏孩子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孩子的文章1:父亲节,和孩子去文昌塔

昨天,是父亲节,想为我的父亲写几个文字。又没有如愿。心中很是遗憾。只是打了一个电话,能听听他的声音也是一种幸福。更幸的是,作为孩子的父亲,我和妻子,陪着女儿去文昌塔走走,倒也尽了一个父亲的小心意。

大妹和童童在我家度过周末。女儿在学校考试,回来后,大家吃中午。小书童说,想去文昌塔,我们就相约而去。

时候是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夏天的气息一浪高于一浪。天上的云朵很少。我们买了一些饮品,撑着伞出发了。文昌塔并不远。大约有五六百米。顶着烈日,冒着热汗,我们走过一座大桥,往东行进。到南路小区,就开始爬山,沿着陡峭的山路,我们边走边歇。不时回望四野的青山和鳞次栉比的城镇房屋,谈论着某某老师新盖的小洋楼。

青松在火一样的阳光中,倔强地绿着。走上几十级台阶,有一个凉亭。名曰“青峰亭”有一副对联,我没有抄录。再走几步,到了一个牌坊。雕着鱼尾龙头的吉祥物,应该是蕴含“鲤鱼跳龙门”之意。再上去又是一个亭子,叫“文兴亭”,对联是“文推指点江山最,章数审度时势佳”,我们在这里小憩。亭上画着八仙的用品,童童说,看那是宝剑。微风送爽,松香阵阵,凭栏远眺,全城尽收眼底。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往上,走了几十步,来到了一个新建的廊道,叫“文馨廊”,对联写的是“乘闲暇坐此亭尽享自然天籁,邀知己凭高岗喜观城镇新颜”。里面有不少字画装饰,内容多为二十四孝,画工有些粗糙。最后,我们来到了主要的大殿。上书“文运恒昌”,中间有一块碑,书写着“文昌塔”三字。背面有一篇歌赋,倒也有些文采。周围都是热心人捐资的功德碑。我带孩子来的主要目的是,上香许愿。这里是县里刚建不久的景点。主要是为了县里多出人才而建,当然也为了旅游。附近的居民初一十五来烧香的不少。女儿在功德箱里塞了几元零花钱,我们向管理的人要了几根香。那人便教女儿祈愿。左边上,右边下,上去出左脚,下来迈右脚。出为开始,右代表结束。他让女儿在香炉前点好香,三叩九拜。虔诚地为家人和自己许愿。又绕着塔顺时针转了三圈。说什么把善心放进塔里,愿自己能有好的运气。

这中考前的几天,女儿在反复的模拟考中疲惫不堪,我们的意图并非迷信,只是让孩子宽宽心,有一个信仰,让内心更坚强一些。

许完心愿,我们慢慢回家了。大妹和童童回家了。我们做晚饭,吃了,女儿去上学,我和妻子也回拖枝中学了。又一个日子抛在了身后。还能有多少个父亲节?我什么时候才能陪期待父亲团圆地过一个节?

孩子的文章2:温暖腊八粥

文/苗岚

晚上正在督促孩子复习功课,突然听到门响了,正奇怪大晚上谁来敲门,开门发现原来是公婆。二老捧着两个保温罐,对我说:“明天就腊八了,我们煮好了腊八粥,你们明早吃吧。”我请他们进来,他们却摆摆手,说不打搅孩子复习,门都没进就走了。

端着沉甸甸的保温罐,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看看日历,果然明天是腊八。春节前是我们业务最忙的时候,各种重要的年终会议一场接一场,不能出任何差错;孩子学期也要结束,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他明显不是学霸,需要家长督促多考几分。种种事情忙得我晕头转向,压根就忘了腊八这回事。以前还能从电视广告里看到重要节日提醒,自从孩子上小学后,我们连电视都基本不看了,要不是公婆送来腊八粥,我真的会把腊八节过成普通的一天。

早上把粥热好,黏黏的糯米粥,里面加了栗子、红枣、红豆、桂圆、莲子、花生等各种干果,自家熬的粥就是舍得放料。尝一口,散着浓浓的香气,带着淡淡的甜味,似乎能直接融化在嘴里。糯米红豆一粒一粒都开了花,栗子也又酥又软,想必公婆是一早就准备了各种材料,慢慢熬制成的。这腊八粥里面各种材料近10种,光是买、洗就够费事的,更不要说熬粥又费时又耗力。现在生活节奏快,我对任何需要费工夫做的食物都敬而远之,能买就不做。南京有道着名的菜叫素什锦,需要用多种蔬菜——芹菜豆芽胡萝卜之类的清炒而成,虽然清爽又有营养,我就怕这菜不但要备一大堆原料,买了还得洗和切,所以总是买现成的。婆婆发现我们爱吃这道菜后,每周都做好了特地送过来,坚持半年,吃得我们都腻了。

婆婆退休前是一位老师,退休后迅速转变为“马大嫂”(买洗烧)。老公一直私下里抱怨,婆婆因为专注于工作,在厨艺上是乏善可陈的,每次在婆家吃饭我都是只吃不说。退休后婆婆似乎把做学问的劲用来做菜了,买了很多本菜谱,经常进行实践,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似乎也有限。近年来,婆婆更加入“食疗”大军,每次一看到我们说哪里不舒服,立即去查应该吃什么,比如孩子拉肚子,她立刻炒了大米熬粥,说有特效。我虽然觉得要相信医生,也不好拒绝老人家大好意,只是未免会觉得婆婆有些热心过头了。

现在,吃着暖暖的腊八粥,我突然觉得非常感动,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就融在这香甜的粥里。婆婆还特地多做了一些,让我送给我的父母,真是比我这个做女儿的都想得周到。小时候在小学课文里就读过一篇《腊八粥》,是冰心先生的作品,写的是家里三代母亲做腊八粥的故事,看来吃着妈妈做的做腊八粥还真是我国的传统。儿子吃着粥,对粥里的用心毫不在意,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想来,我的厨艺大约也要等退休后才能提升,而儿子大约要吃到我做的腊八粥才会明白这粥的温暖。

孩子的文章3:怀念一场老电影

文/陈绍平

周末,两个孩子商量着去看电影,女儿先用手机在网上把电影票买好,等吃过晚饭,孩子急急忙忙地走出家门,赶去影院看电影。望着两个孩子匆匆离开的身影,我想起我们那个时代看电影的事情来。

我出生于1966年,如果一定要称“后”的话,我也算是一个标准的“60”后。60年代,我们的家乡还十分贫穷落后,没有通车,进一趟县城,要走10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早上天没亮就出发,晚上天黑了才走到县城,当地人戏称“两头黑”。没有通电,家家户户点的是煤油灯,每个月按家庭人口的多少发票,然后凭生产队发的煤油票到供销社去打煤油。孩子们的童年是在“捉迷藏”“排排坐,吃果果”“堆雪人,打雪仗”中度过的,就别奢望有其它可看的东西了,更不用说要看一场电影了。

我清楚地记得,每年县里的放映队轮流下乡到各个公社放电影。有时候是夏天,有时候是冬天,没有固定的时间,县放映队到公社后要连放几场电影,然后到每个生产队放一场,全公社放映完后,电影放映队就到另一个公社放电影去了。那个时候,听说县放映队要来公社放电影了,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奔走相告,像过节似的,我们兴奋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电影放映队终于来了,那天,我们早早吃过饭,就跑到公社前的坝子上,等着晚上看电影,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好事啊!我们一看,附近生产队来看电影的人陆陆续续地来了,不一会,满坝子都站满了人。放电影的师傅开始忙起来,他们把一张宽宽的白色的幕布挂在左右两根木杆子上,左边的杆子上挂一个音箱,幕布的正前方摆好一张大方桌,桌子上安好放映机,然后,发电机放在较远的房子背后,放电影的时候,发电机的轰鸣声不会打扰大家看电影。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老年人来了,年轻人来了,父母抱着孩子也来了,住在公社附近的人自己端着小板凳,找个地方坐下来,远处赶来看电影的那些人就只能站着看,即便这样,大家还是相互打着招呼,有说有笑,摆着龙门阵,唠叨着家常。终于,天完全黑了,发电机响了起来,刚才吵着闹着的人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瞪大眼睛看着幕布,等待着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刹那间,音乐响起,灯光照亮着幕布,一颗闪闪发光的红五星迎面扑来,随即现出“八一电影制片厂”几个大字,电影正式开始。

直到今天,儿时第一次看电影的那个情景还深深地印在脑海里,显得格外的弥足珍贵。我还记得,当时看得最多的电影是《沙家浜》《苦菜花》《渡江侦察记》《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小英雄雨来》《闪闪的红星》《白毛女》……影片中那一个个名字:阿庆嫂、冯大娘、李连长、杨子荣、雨来、潘冬子、素芬、喜儿等等。

那时我年纪还小,电影《苦菜花》我是一边看,一边流眼泪:“苦菜花儿开遍山岗,根据地的人民支前忙又忙,前方后方团结紧,军民一心打虎狼。”看到最后,全场哭声一片。夜深了,那么多的人围在一起看电影,一般是一晚上连看两个影片,许多小孩都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大人们一直要等到屏幕上出现“再见”两个字,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看一场电影还不过瘾,第二天晚上还要到临近的生产队接着看。电影散场后,我们用稻草扎成火把,点燃后拿着火把高一脚低一脚赶回家,稍不注意摔一跤,摔得鼻青脸肿,可对看电影的兴趣一点都没有减弱。

如今,电视、手机上都可以随时随地看电影,闲暇时,还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到影院看电影,享受美好时光。也许,如果我走进影院,那一刻,找寻的一定是岁月沉甸甸的记忆,和那个时代站在露天看电影的情景……

孩子的文章4:美好的愿望

文/徐梓妍

在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许多心愿,我也不例外。有时,我的愿望是考试得到满分;有时,我又想要一只顽皮的小狗陪伴我……可当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对“心愿”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一所外来人员子女学校,一位名叫小柯的9岁小女孩看到一位记者身穿羽绒服时,羡慕地问:“阿姨,这就是羽绒服吗?妈妈说我成绩好了也给我买一件,这是我最大的愿望了。”看了这则报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我把小柯的心愿牢牢记在了心里。

机会终于来了。这天下午,妈妈来到我的房间要整理我的衣服给阿姨家的小妹妹。于是,我眼睛一转,计上心来。我立刻拦在衣柜前,说:“不行不行,我还要穿呢!过几天再送。”妈妈见我这样直说我小气,我难得没有反驳,只在心里打算着晚上的行动。

终于到了晚上,我小心翼翼地从床上爬起来,轻手轻脚地打开衣柜,挑选起来。羽绒服、毛衣、裤子……每一件都仔细在自己身上比划着:9岁的小柯妹妹一定比我矮一些,我要挑最合适、最漂亮的才行。终于选好了,我把它们摊在床上看了又看,想:这些衣服虽然穿过了,可都还很新,小柯妹妹应该不会嫌弃吧?这可是我的一片心意,相信她会喜欢的……想着想着,我就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妈妈就发现了我床上的衣服,好奇地问:“妍妍,真舍不得这些衣服吗?小朋友不能这么小气……”没等妈妈唠叨,我就把那篇报道说了一遍,并把自己心里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妈妈立刻表示支持,和我一起动手整理、打包,按照地址、电话,将这带着我满满心意的礼物寄了出去,相信它们会在这寒冷的冬天里带给小柯一丝温暖。

传递一份爱心,收获一份快乐。帮助他人完成心愿,成了我实现的最有意义的心愿,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愿望成真的快乐!

孩子的文章5:做个内心有光的家长

文/张建云

有读者问,对孩子发怒后很难受,自己已经知道错了,就是下次还压不住火,不知不觉又急了,怎么办?

我说,这不叫知错,而是后悔。后悔是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心理补救,后悔的事大部分是在不知道对错、不明白利害的时候去做的,做了之后才明白:早知道不那样做好了。但是,有钱难买“早知道”,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真正明白对错的人是不会犯错的,譬如偷东西、抢劫、到超市买东西不给钱就离开;这样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对,也就没有人这样做。而对孩子怒吼,一开始家长是觉得自己吼得有理,后面却用“知道错”来给自己开脱,请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让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罢了。

为什么总压不住火呢?还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掌控不了自己的情绪。佛家有个词叫:无明,说白了,就是内心没有光。家长的内心没有光,就无法照亮孩子前行的路。看到孩子有问题就发怒的原因很简单:昏暗糊涂。如同秋天的田地,人家收获满满、金黄一片,你家瘦弱贫瘠、可怜巴巴。为什么有如此差距呢?因为在春天的时候没有种下和悦、欢喜、美善的种子,自然无法收获幸福。孩子就是一块田,如果每次种下的都是怒气、批评、指责、怀疑,等该收获的时候,家长未免眼里荒芜、心里凄凉。

那么,如何做个内心有光的家长?

从说一句好听的话、起一个善美的念、读一本经典的书、施一个欣赏的眼神开始,而后再用一个鼓励的手势拍拍孩子的背或者轻轻抱一抱孩子。好了,种子已经种下,等待丰收吧——其间,这一切的重复就是浇水,自我反省就是除草,陪伴孩子就是光照。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家庭就会进入一个收获的季节。

减少无事忙的四处奔波,拒绝一个接一个的应酬,有空赶紧回家,早点放下手机,和家人在一起,陪伴孩子,树立良好的家风——就是用光照耀孩子前行的路!

孩子的文章6:理解孩子

文/智秀琏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按理说,应当是无话不说,无事不谈,无比亲密,但现实生活中却远达不到这种程度。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上了中学之后,尤其是在面临中考、高考之时,孩子有话有事,有时宁可与小伙伴说,宁可一个人关在屋里沉思默想,却不愿与家长说。为什么?难道是孩子把家长视为陌路人了吗?或者说,是孩子麻木无知,不懂家长其实是自己最亲最近的人吗?我想,这样的情况固然有,不可否认,但就绝大多数的情况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问题出在家长身上。

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也就是家长应当认真反思的时候了。孩子有事有话不愿向家长说,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明确信号,孩子与家长之间有了隔阂,有了距离,不能敞开心扉,存在某种交流障碍,孩子对家长有了保留。这些隔阂、距离、障碍等又是何以产生的呢?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考虑。客观地说,家长与孩子是两代人,在理解和处理问题上肯定会存在差异,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主观因素。在这中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家长理解孩子吗?例如,当孩子因临考而焦虑,因挫折而烦恼,因压力而沉重,因困惑而彷徨等等时,做家长的理解孩子的心境和心情吗?是否当孩子向自己倾诉时,曾表现出过不经心不在意,甚至粗暴对待呢?若是,就已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伤痛,又怎能期望再听到倾诉呢?

所以,理解孩子很重要。现在的孩子,有其幸福的一面,也有其压力重的一面,他们多么期望理解呀!让我们作家长的记住,理解是最好的补品,要理解孩子,给孩子营造轻松倾诉的气氛和机会,让孩子通过尽情倾诉,来减压释压吧。

孩子的文章7:母爱不缺席

文/汪永丽

谁都知道,生孩子的痛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体会,但是,带孩子的累又何尝不是只有带过孩子的人才明白。

千辛万苦中,儿子长大了。爸爸给他买玩具,他会自己玩了;奶奶做熟的饭菜,他会自己端起碗吃了;爷爷没有空逗他玩,他会自己开电视看动画片了。我是***妈,感觉女人这一生经历的最大痛与最大累都过去了,解脱了,心里无比的轻松与高兴。作为一个女人,我以为我很幸福,很伟大,直到那天同事带着女儿来家里玩时,我才发现,我错了。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唱歌、跳舞、做游戏。同事的女儿提议说:“我们来一起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吧。”儿子嘟起小嘴:“我才不唱呢,妈妈一点都不好。”

我没有尴尬,而是心里五味杂陈,一阵针刺般的痛涌上心头。我做错什么了?难不成我自以为是的所谓解脱其实是我与儿子的疏远?我在儿子面前蹲下,疑惑地问他:“妈妈哪里不好了?”儿子说:“爸爸给我买衣服,爷爷陪我玩,奶奶做饭给我吃,妈妈什么都不做,就是不好。”

儿子稚嫩的话一下子警醒了我,儿子的生活,什么都有,唯一缺席的是母爱,我的解脱,让“妈妈”这个温暖的词变得仅仅只是一个名称。这几年,我早出晚归,辛辛苦苦为了这个家而努力,家人的幸福生活曾是我一度的骄傲。殊不知,儿子独自吃饭,是我不再喂他,或者不给他夹菜,儿子独自玩乐,是我不抽时间陪他,儿子一个人看动画片,是累了一天的我顾着休息,不给他讲故事。我们之间的母子之爱渐行渐远。

我想,我真的错了。如果继续下去,我能给予儿子物质上的满足,但儿子所失去的将是金钱所不能衡量的母爱。

以后的日子,我辞掉兼职,一日三餐陪儿子,给他夹一点菜,喂他喝一口汤;陪他满街地跑,买一样心爱的玩具;教他唱儿歌,画画。接着,我兴奋地发现,儿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食欲明显增进,抵抗力好了,感冒都是极少有的事;他常常要玩具,但最后买到的只是一个几元钱的小物品,我知道他要的是我陪他手牵手逛街的那种快乐;他看动画片,很少笑,可在与我一起唱歌时,手舞足蹈。

很奇怪的是,我以前吃了晚饭,一身疲惫,总想早早休息,现在陪儿子唱唱跳跳、跑进跑出,一点都不觉得累。我很庆幸能及时弥补缺席的母爱,不仅让儿子在快乐的时光里成长,而且,这愉快的亲子时光,对每一个人来说,又何尝不是珍贵万分。

孩子的文章8:呵护孩子学习的本能

文/姚霏

闺蜜向我抱怨,五岁的儿子不肯认字、不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对英语没有兴趣、弹琴也要每天逼着,怎么就那么不爱学习?我反问她,他不是很擅长拼装乐高玩具、擅长轮滑、对恐龙相关的知识头头是道。闺蜜说,那有什么用?入学考试又不考恐龙的种类?我不禁感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也有了三六九等?

女儿生病,没去幼儿园。吃完早饭后,一个人专注地坐在书架旁看儿童绘本。我们家里的绘本不算多。因为四岁半之前,女儿对绘本的兴趣不大,确切地说是对自己看绘本的兴趣不大。一开始,我也疑惑她为什么不爱看。后来我发现,她更喜欢我给她讲绘本,喜欢生动的语音语调。我意识到,这个成长阶段,我的女儿可能对于声音的兴趣大于图像。于是,我给她下载各种故事,鼓励她用声音和肢体动作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再后来,仿佛一夜之间,女儿开始对认字感兴趣。那些曾经被她冷落的绘本,重新得到了宠爱。每个清晨和夜晚,她会到小书架上找来感兴趣的绘本,把以前忽略的文字一个个念出来。对于自己可以讲出那些曾经只能听妈妈讲的故事,她似乎很有成就感。她依然享受声音的魅力,不同的是,她会享受自己的声音,并试图通过给大人讲故事的方式分享她的成就感。这件令她享受的事,也刺激她想认识更多的字。在她看来,认字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她想讲更多故事。每次,她看书时的专注、朗读时的得意,都让我禁不住感动。那是人类对学习最原始的渴望。学习本领然后享受成长,这原本不就是人类的本能吗?

反观当下的幼儿教育,学习变成一件功利的事。我们攀比着孩子的成绩,却不懂得欣赏孩子的成长。其实,学习哪有什么贵贱之分?在幼儿园阶段,多做几道2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比多认知几种恐龙要高贵;听到抒情的旋律会翩翩起舞、听到动感的节奏会拍手踱步,可能比机械地在黑白键上数着敲打几下更动人;花大价钱学习某种看上去很美的绘画,不如鼓励孩子涂鸦自己身边的事物。即使技法拙劣,甚至“不堪入目”,但孩子懂得了世间万物和内心感受可以通过说话、唱歌、绘画等一切形式表达。

伴随成长,知识结构终会日渐丰满,技能技巧终将日臻成熟,反而是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将变得弥足珍贵。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适时地引导和保护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即使将来,难免为了考试升学而学习,我也会告诉女儿,这种学习,和你小时候为了讲出喜爱的故事而认字一样,是成长过程中顺理成章的事。而一个从小享受学习、在学习中获得过成就感的孩子,应该不会拒绝任何类型的学习吧。

孩子的文章9:勿忘初心

文/浅笑三千

我从小便被亲戚们说‘这孩子脾气各’说好听点是个性鲜明,说白了就是这孩子性格和平常人不一样。

从做事到交朋友,无一不这样。

我的家庭很平常,父母恩爱,生活平静。但我的朋友们,十个里面八个都是家庭不完整的人,有的分居,有的离婚,有的是未婚先育,有的是父母早逝,有的父母都是残疾人。父母因为这个跟我说了很多次,为什么我不能像一个正常孩子那样去交正常朋友。前几天也是,旅游时认识了一个女孩,父母重新组建家庭,每月给她抚养费让她独自生活。我跟她很聊得来,她比我小四岁,我却总觉得她比我大很多,她对我说她有时回想起十岁前的时候,记忆总是模模糊糊的,明明知道那是她曾经实实在在有过的生活,却总认为那是前世。我从她眼里看见了深深的寂寞与沧桑,一如我之前的许多朋友,我在他们的笑容或泪水中所看到的那些。我认为他们是实实在在的活着,而我这个平淡到都无法确认自己是否存在于世的普通人,从他们身上感受着生的气息。

可回来后,父母却委婉的建议我,不要再和她联系。我沉默,一如既往的沉默。

曾经我不喜欢一个老师的课,和朋友跑到天台上晒着太阳睡午觉;曾经不想去课外班,把课外班让给了想学的同学;曾经被父母塞钱去还人情,把钱放进了捐赠箱。那时父母同样是或直接或委婉的告诉我,不应该这样做,并对我讲那些所谓的处世之道。慢慢地,我学会了沉默,不再冲动,不再随性而为,父母说我变乖了,我却一次次在深夜中,掐着自己的胳膊,对自己一遍遍的重复,最初的我是什么样子的,生怕有一天会忘得干干净净。

今天爸爸和我一起吃饭,他喝得有些多,我问他你年轻时是不是和我现在一样,你又是经历了什么变成了这样,爸爸只是笑了几声,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我相信,他没忘自己最初的样子,酒入口的那一瞬间,他一定想起了很多,言多而无言。

那一刻,我开始害怕,害怕有一天我也像爸爸一般,只有在半醉半醒时,才会依稀记起自己最初的样子。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但初心初在何时,还有人会在乎吗?

你的初心,不忘;但你的初心,初在何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