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端午的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端午的散文1:乡里端午色缤纷

文/郭华悦

时至端午,老家的油菜花,方如火如荼。

那一把把油菜花,像一束束火把,斜插在家乡的田野上。老家的油菜花,开得晚,片片金黄如火星一般,在风中开始飞舞。乍一看,令人心醉。

这片黄灿灿的色彩,带着古老的味道,温婉娴雅,平静安宁。油菜花这种亲民的植物,也有着亲近土地的特质,带着当地的特征。有时,大风挟持着铺天盖地的黄,带着狂野的气息;无风的时候,则似乎沾染了这片古老土地的雅韵,如温婉碧玉,宠辱不惊。

金黄,来自于油菜花,也来自于麦浪。随风起伏,起起落落,无边无际,颇为壮观。麦香撒欢般蜂拥而来,鼻中闻到的是一股股熟悉的清香。这一片片端午的金黄,映在农人的脸上,是农忙的忙碌与丰收的喜悦;映在游子的脸上,是念念不忘的乡愁。

与金灿灿的黄相伴的,是明亮亮的蓝。

这蓝,是老家的水。江河滚滚,载着古老时光里的土地和人们,飘荡至今。水声潺潺,水色是明亮的,仿佛被天空渲染而成的蓝。抬头看天,是蓝色的;低头望水,也是蓝色的。而这一高一低的蓝,中间却夹着金黄。

于是,人立船头,抬头低头,似乎都是看不到边际的天。不禁羡慕起那些荡舟而行的船家,穿梭在脚下的另一片蓝天中,谈笑自如。在他们的眼里,世界便是眼前所见的这一切。都那些庸人自扰的烦恼,早已被抛至九霄云外。

端午时分,归家的游子,总喜欢在蓝蓝的江边,将快捷的交通工具抛至一边,乘上慢悠悠的船只,顺江而下。一路上,尽览风情。这风情,看在眼里,烙在心上,成了挥之不去的乡愁。

黄与蓝,是明亮的;而下了船,眼前的白与青,则是淡然的。

白色,是那连连绵绵的墙;青色,是点缀在墙头上的青瓦。白墙青瓦的院落,坐落于黄花蓝水之畔。穿过蓝蓝的水,趟过黄黄的花,在风的一路带领下,来到了白白的墙边。那扇古老的大门,仿佛就是一幅画的入口。穿过其中,也就进入了画中的世界。一明一淡,更显出了层次与不凡。

而到了家,过起了端午,又是不同的色彩。

过端午,先得包粽子。包粽子,少不了打粽叶。端午前,家家户户都会划着小船,去芦苇中采一种野芦苇的叶片,用来做粽叶。包好粽子后,碧绿的苇叶包着美味的粽子,一字排开,看上去翠绿的一片,赏心悦目。端午的绿,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

粽叶的绿,和粽子的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灰色,来自于灰汤粽。把一秸糯稻草洗净,晒干后,等到包粽子的前一天,把糯稻草烧成灰。然后,把灰放进淘箩里,用清水淋。淘箩的底下,放个瓦盆,清水冲刷过糯稻草的灰后,到了瓦盆里,就变成灰色的汁液了。把灰色的汁液过滤几遍后,就把糯米浸在水里,泡上一晚。隔天,就可以用糯米做粽子了。瓦盆里的灰汁还不能倒掉,要倒进铁锅里,等粽子包好后,就放到灰汁里煮熟。这样做成的粽子,就是灰汤粽了。

无数个夜晚,色彩缤纷的乡间端午,带着旧时的记忆,款款而来。醒来后,心中满是乡愁,阵阵惆怅。

关于端午的散文2:端午情思

文/石匠

自求学以来就久别家乡,今年这个端午节我终于下定决心回去一趟,撇下手头的事儿,毅然决然踏上归家的火车。

家居鄂西山区,地处荆山山麓,地区相对闭塞,所以归家的路途虽不长远但费时颠簸,又时值端午节,这样的空当儿,不免作了怀古思人的文艺事来,颇有古时游子端午思乡思旧人,高吟“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之感。

每每麦香飘逸,李子渐熟,端午节就宛若一幅水墨,清晰而深刻地浮现在眼前。今年是我第一次离家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也便更加怀念那些与端午有关的日子,这个端午也就更加心怀惦念。

以前还小的时候,我还并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甚至是与白蛇的关联。在那个年代,那些小孩子的世界里端午就是“端阳”,就是“吃粽子”,就是“喝雄黄酒”,就是“挂艾蒿”,因为大人们在端午临近的时候会很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他们也会很在意这个节日,每到端午节快要到来,总是十分忙碌。

那时的五月,我会随着哥哥那一群孩子到处疯耍。我们穿过山谷的麦田,跟随者干热风的脚步阵阵略过灌木丛,我们发出阵阵“咯咯”的笑声,飘荡在山谷里,贴附着5月的热气默默地蔓延。

爷爷在山上打下艾蒿,用长长的芊但挑起,一步一沉,脚步声极具节奏,沿着山麓走回家,放在场院里,铺开来曝晒。这时往往还会听到爷爷大声的呼喊哥哥回家吃早饭。我们都会一阵跑,一阵走的疯闹着回家,而且这个过程常常还会伴随着我的哭声。

回到家,爷爷会首先嘱咐我不要弄乱了他铺好的艾蒿,这时他还会拿一些分给邻家的舅爷。据说艾蒿具有镇宅辟邪的作用,一般在端午节这天大家都会打一些艾蒿回来,放置在门后,这样会一直持续放置很久,以至于我都没有留意会不会取下来。

我们马上就要吃上新鲜的粽子,总是很急迫。以前奶奶还在世的时候,会包一些粽子给我们吃,那时候的粽子远没有今天的粽子这般多样,只有糯米馅。拿到粽子后,我们会很香很香的吃起来,纵使并不觉得很好吃,但是孩子的世界,尤其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有一些零食吃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呀!

这一天,父母会专门在我们的额头点雄黄酒,还会画出一些图文,虽然有喝雄黄酒的说法,我却好像没怎么见过,没有印象了。或许我是见过的,但这些陈年旧事毕竟不会在时下重演,早就“随风飘远”,怕是也如那些年幼时的馋虫一样不复见了。

岁月是一种液态,不经意间,从指缝中流逝,淡化了端午节的色彩,人们或脚步匆匆,或碌碌如蚁,哪里还会记得那些“陈旧”的习俗。年轻的男女,专注着坐在电脑前嘻哈逗笑,恨不得穿过电脑屏幕去亲吻对方;疾步的上班族,挤公交能挤到大汗淋漓,竟然一不小心得罪公交车司机,又和司机对骂起来。

有几人还记得端午的艾草、雄黄、芦苇叶呢?又有谁还记得汨罗江畔白衣飘飘的歌者,高呼“路漫漫其修远兮”?纵然有谁想起了白蛇,那还是惦念着她的性感和美丽。

似乎商业开始凌驾于一切之上,我们只能眼真真看着赛龙舟变成了一个吸引游客的方式,吃粽子还能吃出海鲜,在非端午节的时段,粽子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快餐。我走在以文明标签的大城市,看着文明被一遍遍解构。

只希望,我回到家还能看到门后的艾蒿,在四季里庇护我的家人,依旧能承载一份我对端午的情思。

关于端午的散文3:端午,回家吗?

文/刘琳琳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因为五一回家了,而且这次端午假期有四天,所以我和几个舍友打算结伴同行出去玩一圈。前两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端午我要不要回家呀?”妈妈说:“你还打算回家呀?!我感觉你刚走呀!”我心里还在想这是不大想让我回去呗,就说:“妈妈,那我端午和舍友她们出去玩了。”妈妈问去哪,我说打算去山西大同,然后我就感觉她把电话给了我爸爸,爸爸说:“你回家吧,别跑那么远,多不安全,端午回家,给你包粽子了!”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好想回家。

以前一直觉得爸爸其实很严肃的,无论在哪方面都管教得我很严格,他很少对我说柔软的话,小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他。可是,当我来到离家好远坐火车也要6个小时的城市上大学时,他比妈妈还要唠叨我。

跟以前相比,他现在会用温柔的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对我的关心,现在我能理解那份情感了: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他岁月长留。

其实你还能有多少的时间陪陪你的爸爸妈妈呢?不如就是现在这个节日———端午节。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一起聊天……

端午节,我回家,你呢?

关于端午的散文4:最爱端午三美味:粽子、盐蛋、艾叶粑粑

文/袁丽霞

湖南的端午要多热闹有多热闹,除了赛龙舟外,端午的美食也热闹得很——连三岁小孩都能数出七八样端午美食,比如粽子、盐蛋、皮蛋、大蒜子烧肉、水煮鳝鱼、红苋菜……众多端午美食,热腾腾香喷喷摆满端午每家的大餐桌,我最喜欢的还是粽子、盐蛋、艾叶粑粑这三样最具端午味道的食物。

端午粽子飘香

粽子满溢湖南人追求的端午时节家的味道。

有人爱在粽子里放腊肉,有人则在粽子中把豆呀枣呀花生栗子呀,杂七杂八放上一大堆,我们全家人最爱的却是黄澄澄最简单的碱水粽。母亲、外婆、奶奶包的粽子,我觉得最好吃,因为粽香里渗出故乡的家的味道,只有远离故乡的人,才能吃出那独有的深情来。

我们家,端午节的准备工作就是从包粽子开始的。快到端午时节,母亲会约上三两邻居好友上家一起包粽子。翠绿色的粽叶一片或两片在大人们手里轻巧地转成漏斗状,插入一根筷子,放入浸泡好的糯米,塞紧,捆扎,好像很容易。我也学着拿起粽叶,一阵手忙脚乱,却裹了这里露出那里,而大人们在说说笑笑中,面前的粽子早已结成长长的一串。

煮粽子最让人等得心焦,一般要等到第二天清早起床,桌上才能摆好妈妈熬煮了一夜的粽子。迫不及待剥开粽叶,露出金黄金黄的粽子,蘸上白糖,送入嘴里,甜甜软软,满口清香。

近年来的端午节,母亲都会托人带来她包的碱水粽,儿时的场景此时会一一再现,随着自己年岁增长,那些与端午粽子的记忆会愈发清晰起来。

时光让一枚蛋变咸

端午吃盐蛋,是湖南人过端午的重要食俗之一。

端午的时光会让咸味的盐,透过青色鸭蛋壳渗入蛋白,让蛋黄冒出油光。一般来说,在湖南人的家里,在端午前一个月,不少人家便开始准备做盐蛋了。

今年端午前的两个月,我对来自乡下的一筐鸭蛋不知如何下手,这时朋友发来一段做盐蛋的视频。此前没有亲手做过盐蛋的我,发现要做出好盐蛋,需准备两样重要材料:白酒和盐,此外另加上卫生纸和保鲜膜。鸭蛋经清水洗净晾干,白酒里洗个澡,然后放进盐里滚几滚,粘满盐粒后,需用卫生纸包裹。再入白酒消毒杀菌,趁着酒液未干,再滚一道盐。经过这样层层酒洗盐覆,最后包保鲜膜,全部装入大塑料袋密封好,放置通风阴凉处。我分别在十天、三十天、四十天时试吃过这些盐蛋,发现时间越长,蛋黄越沙。

只不过盐蛋放置的时间长了,蛋白咸度会增加。

此时,我取出盐蛋黄和其他食材同炒。蛋黄和玉米、茄子、丝瓜、苦瓜都可搭配。我最初试验的是丝瓜炒蛋黄。盐蛋煮熟,取出蛋黄碾碎,丝瓜切条备用。油热时,翻炒蛋黄,炒香后,加少许水煮开,放丝瓜继续翻炒,直到蛋黄粒和丝瓜全都相融。出锅时,滴几滴生抽,加不加盐,试完味再定。丝瓜炒咸蛋黄,如在最好的年华里青年男女的相遇,蛋黄的沙、丝瓜的鲜滑都达到极致,特别下饭。蛋黄做了菜,蛋白也不能浪费。把蛋白切成碎末,最好拌白米稀饭。或者用蛋白来炒青椒,都能很好地稀释蛋白的盐分。

忘不了端午艾叶粑粑

端午前几天,菜市场摆满了艾草和菖蒲,主妇们买菜时带回两把,大门口插上一把,窗台上插一把,驱蚊辟邪。

艾叶除了香气好闻,药用价值也不可低估,散寒、止咳、抗过敏。嫩艾叶还能做艾叶粑粑。端午做艾叶粑粑,这是我们家乡在端午节保留的美食习惯,在我们家乡,端午时节的艾叶粑粑比粽子还受欢迎。

这个端午,我为家人正在做艾叶粑粑,我也希望未来我的女儿也会做艾叶粑粑,而女儿的女儿也能继续做艾叶粑粑——端午的饮食文化就这样一代一代相传。

关于端午的散文5: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文/清凉台

五月,当艾草的幽香飘满大街小巷、田野村庄的时候,又一个端午节如此而至,各种与之有关的古老的习俗都纷至沓来,大街上到处是推车叫卖香囊的小贩,花样繁多的香囊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和各种新鲜事物的应运而生,但香囊里那古来的艾草原料将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它是我们古老文化的延续,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先祖的根本,地大物博使得习俗又些许的差异,但端午却是我们生命里不能忘却的一个重要节日。

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的那天,妈妈就会趁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把我们姊妹几个叫醒,让我们在后面场院的草地上滚一个来回,让那清凉甘甜的露水沾满全身,据说端午的露水里药王在里边掺和了良药,凡是身上被露水滋润过的地方,都不会被蚊虫叮咬或者患皮肤病症。现在城市的生活里已经很少见那挂在青草顶上晶莹剔透的晨露,但端午的夜间我们仍然会在外面凉上一盆清水,早上用来洗脸美容,洗眼明目。

小时候当大人们端着兑了雄黄的酒细细品咋的时候,也期望着将来的某一个端午,自己也能成为大人,也能潇洒的品尝它的醇香,可真正成为大人的时候却不敢尝试它的辛辣和甘苦,却只希望生活如水一样平淡和平常。当那个不再为一个香囊而哭闹的年纪到来的时候,才明白“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的屈原而设定的,当对诗人屈原的含恨离去而不再那样愤慨的时候,才明白自己已经老态龙钟得没有了活跃的激情。

又见端午节,母亲坟上的艾草又一次长到了齐腰深的高度,让我跪拜时看不到周围的一切,只看到眼前黄土一堆。父亲脸上的皱纹已经分不出纵横的阡陌,白发如银身体枯槁的如同那风中的老树一株,姐的腿伤虽然已经基本痊愈,但走起路来依稀可见微微的颠簸。哥的身体消瘦得让我眼酸,手上那清晰的点点老年斑让我转脸就泪水涟涟。诚实的镜子告诉我,青春韶华早已不属于自己,过一个端午我将会老去一年。

艾草依旧飘香,香囊依旧抢眼,涨价的鸡蛋摊前依旧挤满了购买的人群。雄黄酒依旧辛辣,粽子依旧香甜,大蒜依旧是贵的让人生畏但已经不似去年。这个“端午节”依旧是阴雨天,除了年年依旧不变的端午习俗和情怀外,我的生命里又多了一季不同往年的五月的天。那一口一口吃下去的粽子里,何止是那份黏黏的、筋道的、香甜的扯不断的丝丝相连,还有多少的柔情蜜意和无可奈何的情绪在里边,粽子晃在我的眼前,映在我的心间,留在我的生命里,是一年一季里五月那永远都不变的深深的情怀和缱绻的爱恋。

又见端午,我心苍然!又见端午,我心其然!又见端午,我心依然!

关于端午的散文6:端午插艾

文/张丽娜

蒲艾和端午的关系,就好比门神与春节。门神的寄寓是驱邪辟鬼,蒲艾的作用是祛病防疫,二者最鲜明的“旗帜”,都是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

在端午节还未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之前,民间的端午,那是过得素朴、淡雅而轻快。人们每逢节日来临,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赛龙舟等。在我们这一带,因远离江海,所以除了赛龙舟一项,其他端午习俗应有尽有。记得小时候在北中原老家,因江米稀少、苇叶根本就没有,家里人为了让我们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粽子,常用当地普通大米作原料,拿蓖麻叶代替包粽子的苇叶,加入的白糖少之又少,有时干脆就用糖精替代,可就是这样不正宗的粽子做法,依然让我们吃得大快朵颐。

端午插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显得“奢侈”和不经意多了。记得北中原乡村的艾草,大都是长在坟茔和荒草角落处,它们的地位卑微、境遇尴尬。除了端午节前后,它们能“扬眉吐气”一回,其余日子大都随风而长,伴雨而衰,默默无闻,终其一生。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温饱问题没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日臻被提上“议事日程”。民生、民俗相互依存,彼此滋养,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富裕起来的生活情趣、生活品位,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人们不再把吃、吃什么、如何吃放在首位,而是将“玩与乐”有机地融入到“幸福梦想”中。所以时下的端午插艾,也便比端午吃粽子愈发显得“有品位”些。

我曾在城市的超市里看到产地不同的优质大米,以及绿莹莹、鲜亮亮的成捆苇叶,还有冷藏柜里各种各样的速冻粽子等,但我都尽显“审美疲劳”,了无一点兴趣。我身边许多人面对这些东西,也大都是观看、摇头、笑谈而已,而对如何将它们购买回家,“百里不挑一”的才持欣然态度。

再观菜市场、街尾陋巷适时摆起的蒲艾摊,男男女女见了都会露出愉悦神色。驻足选一把,下车买几棵,回家插于门楣或门框两边,“懒惰者”干脆就地竖立于大门两侧,其对端午插艾的现实赞同与美好期欲,不遮不掩地就显现出来。

端午插艾,传说是一种源头,民谣是一份肯定,如何做、怎样传承才是初夏时节如蒲艾一般芬芳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端午插艾,插上了一份来自自然的健康,插上了千百年来的养生之道;端午插艾,体现了人们维护“原生态”、修复“顺农时”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丰富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力。

端午节来临,让自然之艾为我们“站岗”吧,沿袭了两千多年的艾的清香,将永远在我们心中飘逸!

关于端午的散文7:端午的依赖

街巷很窄,雨停之后已经体会出凉爽。端午节给予北方足够的湿润,如同迟迟不来的春雨,一旦老天怜悯,结果淅淅沥沥下个没完。对季节的等待,应感激屈原,汨罗江不屈那天,注定给南北种下一粒牵挂,尽管遥远,却怎么也阻拦不住,要不然,不可能在冰雪城市的小学课本里,会传来哀怨的朗读声。

端午是地域的一种民众牵挂。楚地秭归的百姓一定是节制和温顺类型,隆中诞生聪颖人物,赤壁那场拼杀,几乎是由伶俐的大脑来完成。再看李时珍,用神农架的天然植物,来拯救病弱的人类,那些张狂的将士,面对手无寸铁的神医,不知相形见绌多少倍。反过来看移民的关东大汉,很难对应找到温文而雅的昭君、毕升、董必武的原型。文武相对,在白山黑水间,一定会比拼个大头小尾。凶悍在北方,要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说张作霖,霸道中充满机敏,再比如说杨靖宇和扬子荣,大义凛然,很少有人用清秀和忍辱负重形容他们,好象关东人的匪气曾与关东文化有关,连江河湖泊的名字,道出来都掷地有声,黑龙,这种只有在天际搏斗的神话才听说的事,竟然冠到了省份的头上,一直叫响到今天,不象汨罗江、黄鹤楼,赤壁,听起来都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在他们的茶余饭后谈吐间,楚地的山水人文,楼台庙宇,无不浸透和沾满神秘色彩和光环,由此使我们久居北方的人,很少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自己父辈光宗耀祖的一面,这是关东的悲哀和沉默。

共同面对盼望已久的端午,秭归的船夫,在兴高采烈涂刷龙舟这几日,两岸民众眉飞色舞,张灯结彩,而松花江的渔民,站在坝埂上,正为禁鱼和稻田浇灌而发愁,与其说追念汨罗江的逝水,不如说在江堤以外,民众对理想的期盼,对故人的思念,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一样的情愫。屈原的坚强,很大程度上,是北方人的一种寄托形式,端午,来到北方,是心灵的呼唤,犹如休闲的踏青,释放,流连,渐渐变成北方人的主题。

每次回头看端午,都会产生许多疑惑和感慨。与《楚辞》大相径庭,楚人太柔弱,太专注,汨罗江已经容纳不了膨胀的激情。本来一件古代哀痛的故事,让楚人年年演绎,已经完全改变原来初衷,这是楚人的聪明之处,重复,代数教程里枯燥无聊的叠加,被楚人拿来,变成自己千古传承的家训,成功地吸引不同肤色的人来膜拜。接踵而来的,早已忘记自己是外乡人,争相目睹不很宽阔的汨罗江,品尝洞庭湖的鲜蟹,登爬神秘的神农架,观无烟无火的赤壁。

楚人为自己的榜样而自豪,一个做梦都没想到以死抗争的老者,给他的后代和故土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秭归的安静的祠堂,春阳从天井滴漏下来,老者们围聚在一起,他们不作声,吧嗒吧嗒吸抽着竹烟管,那些后背飘飞着大书包的年轻后生,一股脑踊进教室,倒背双手,张开大嘴,嗷嗷念诵《楚辞》的韵仄。

北方这个时候,老老少少早已向山里进发,他们每年都集聚在一起,步行的,骑自行车的,赶牛马车的,驾驶轿车的,浑身上下挂满晨露,急急忙忙朝山里奔的目的是,在太阳升起前,必须赶回家,将鲜香的艾蒿插在门上。老人在孩子梦醒之前,悄悄将五彩线系在他们的臂腕上。北方的端午清晨,是一派忙碌情景,比较端庄秀丽的楚地,再实际不过了。端午已成为崇高的默契,没谁千里迢迢赶到白洋淀采摘闻名的苇叶,但在这天的餐桌上,没有哪一家不津津乐道品尝必须的一道主食:粽子。

历来低调智慧的楚人一改矜持,走出秭归祠堂,划拨龙舟逆流而上,红旌耀眼,歌号冲天,向世人显耀汨罗江的气派。关东大汉照例不示弱,摩拳擦掌,率全家老小,走进绿色大山。端午弥漫北方有两种颜色,一种香包的大红,一种艾蒿遍野的大绿。汨罗江这天,老人眼睛里也闪烁两种色彩,楚国流动的鲜血,楚地的绿色山河,多么相似,流淌至今,仍旧乡音未改,掷地有声。

关于端午的散文8:一觉醒来是端午

文/林丛

睁开眼睛,明媚的阳光扑面而来。昨夜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恍如南柯一梦。

没有往年的敲门声。它如夜里的狂风暴雨,随着黑暗就那么不经意间突然消失了。

接完王娜节日祝福的电话,我凝神了半天,终于怅然意识到,这个端午节的早晨,再也不会有敲门声把我从梦中敲醒;糯香扑鼻的粽子,再也不会随着这声音,一起涌进客厅。

而往年,端午节的睡梦,总是被不间断的敲门声惊醒,看看表,还不到6点。敲门声仍在耐心地继续着。睡眼朦胧中打开门,门口站着大伯和他的孙子。一大袋粽子,随着大伯跑了三十多里路,仍然温热着。

大伯家的粽子很有特色,日照人通常喜欢的菠萝叶包得小枕头似的,每个大约得一斤多米;还有一种,是玉米皮包的,大大的扁三角形。端午节过的是早晨,早晨吃过粽子,这个节也就结束了。

可是说实话,我并不高兴每个端午节大伯的敲门。我是不在乎什么节日的,大伯的到来,搞得全家人一大早手忙脚乱。而且我并不喜欢吃粽子,全家人人都不喜欢。每年的粽子,我常常要张罗着怎样送出去,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要知道,年长的同事、朋友,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不会包粽子,也就理所当然地送来粽子。每年,我要对着一大堆粽子发愁。

大伯并不知道这些,每年的端午节早晨,他照样带着粽子和孙子,跑三十多里路,准时把我们全家从睡梦中敲醒。

而在我的记忆里,大伯一直就这么喜欢往我们家里跑。小时侯,我们家住在日照一小的小平房,门前有大片的麦地。同时喜欢往我们家跑的,还有爷爷、两个姑姑、姑父。每逢阴历五、十,他们来赶日照大集,就在我家里落脚、吃饭。

通常,他们总是在那一大片金黄的麦子尽头出现,胳膊上挽着竹篮。那种竹篮,也是金黄的,圆圆的,容量似乎有无穷大。竹篮里,有奶奶烙的鸡蛋甜饼,有清明节时的糕……有一次,大姑从里面掏出了大把的水萝卜,水灵灵、清脆爽口的红萝卜,我吃了一个又一个…… 到了下午,水萝卜开始在我的胃里发作,我抱着肚子去找妈妈。在我疼得大汗淋漓、迷迷糊糊中,妈妈的同事、诲人不倦的教师们,七嘴八舌地给我出了一个又一个偏方……

竹篮里的东西掏出来了,他们就去集市上装东西。而其实,他们手头没几个钱,更多的时候,只是去凑热闹——琳琅满目的集市,一直蜿蜒出好几里路。

有一次,我跟妈妈怄气,跑到麦田中间的大石头后藏起来。妈妈和姥姥呼喊着我的名字,在我的身边走来走去。我就是不吭声。一只小蚂蚁温顺地在我身边爬来爬去,暂时充当了我的伙伴。我扯过一把豆腐草,打一方又一方的“豆腐”。草汁染绿了我的手指,新鲜的草腥味弥漫着……后来,妈妈和姥姥的声音就消失了,天地间突然如此宁静。我开始惶惑起来,一次一次向家门口张望,不知该如何收场。

突然,我看见大伯在麦子尽头出现,我一跃而来,跟着大伯,说说笑笑地向家里走去。妈妈和姥姥都好像忘记了刚刚发生的事。我很明白她们都是故意装作忘记。我是多么感激大伯的准时出现!我想妈妈一定也是这样。对她个性鲜明的女儿,妈妈没法太多的较真,而大伯给了她一个多么好的台阶!

我终于听到妈妈颇有微词。其实,我们这个家早就不堪负重。那时生活都不富裕,周围的很多人,过年都吃不上白面。父母微薄的工资要赡养姥姥、抚养我们姐弟四个,而他们却频繁地、走马灯似的在麦田尽头出现,中午坐在我家狭小的饭桌前。大伯眯起眼睛,不紧不慢地 “吱”地啜一口酒。要强的妈妈,总是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悉数搬到那张小小的方桌上。我却只能坐在床沿上,悬空了腿一下一下悠荡,咽着唾沫看着——房子,铺开饭桌,我们便只能在床上呆着。彼时,我小小的心里,充满对大伯他们的厌烦甚至仇恨。

后来,父母去了济南,大伯就很少去我们家了。直到我结婚,大伯又开始热衷于往我这里跑。通常,他在我们家吃一顿午饭,太阳稍稍偏西时悄悄地离去。现在想起来,是不是这种 “跑”,就是他对生活为数不多的享受呢?

对大伯,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春节。毫不例外,那个寒假我又被送回老家,这样可以缓解父母孩子多的压力。春节前,大伯给我的堂哥买了一双袜子。我非常不满,我质问大伯:为什么光给他买不给我买?!

长大了,每想起这事,我都是哑然失笑。可那时我并不懂得大伯是在给他的儿子买袜子呢。大伯当时只是笑。他的笑很有特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人慈祥的笑。当他的笑容绽放,就如阳光照耀,天地间突然光明大放,无比温暖和稳妥。当天下午,我就有了一块方巾、两块花布。那是我最富足最快乐的一个春节:我同时拥有两件新花褂、一块漂亮的头巾!

后来,爷爷走了,奶奶走了;后来,大伯也走了。老家就如倒了大梁的老屋,轰然倒塌。不知为什么,我总感觉大伯是满面笑容而去的。那种犹如阳光照耀的善良人慈祥的笑容,曾给了我无数的温暖和稳妥。死亡对他,该是一种解脱。

从我记事起,大伯就是和伯母分住在两个院子里,即使是过年,他们也没在一个饭桌上吃过饭。他的四个孩子,是最让他无法放心而去的牵挂。然而,他终于还是走了。

大伯曾经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他比爸爸大20岁,他们有着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模一样的鼻子,而他们又岂止是外貌上的相似!我常常想,如果大伯和爸爸一样也上过大学,他现在会是怎么的样子?

老家,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

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我们认为今天见过了,明天一定还能再见;有些事,我们今天做过了明天还有机会再做。但就有那么一天,在不经意间我们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大伯的笑容。不知在那笑容后面,有着怎样的寂寞和酸楚。以前,我从没有试着走进大伯的内心。而现在,我已没有这样的机会。

我惟一能做的,只能是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拥有,不再在失去的时候追悔莫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