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雨散文

请欣赏淋雨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淋雨散文1:淋雨

文/小水滴

一出梅,江南的天气就一天热过一天,气温呼呼地往上窜,稍一动便大汗淋漓。

“夜走”这事儿,还得持续。一来江边的风景傍晚时分极好;二来运动能保持身材与体形,可谓一举二得,一石二鸟。

近来傍晚时分,总会下那么点雨。忽大忽小,时而急骤,时而舒缓。夜走,也平添了几分变数。

G20的缘故,江边是越来越灿烂了。夜空被亮灯工程一照耀,不是一个璀璨炫丽了得。耸立的高楼立面处处呈现一幅幅光束构成的画卷,画面不时变幻:蓝天白云、草地花鸟、人文历史,展示着现代都市卓尔不群的气势。引得众多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早早在江边摆好了架势。

拿着手机拍摄的更是不计其数。除了灯光秀,江堤上的花卉树木也着实可以入镜。

今晚的云很特别,正前方有一团层次丰满的云朵,在晚霞的晖映下,云层的边缘像镀了一圈金边,煞是好看。远处风起云涌,天空蔚为壮观。于是我随手拍了一张发到同学圈,马上,便有同学回应,并贴上附照:同一片云彩呵。我回复:没错,角度不同。打开朋友圈发现拍云的爆棚。

“夏天的天孩儿的脸”。出门时还见落日余晖,此时对岸已经黑云压城。江面上有一道泾渭分明的线,对岸那头的江面明显波澜起伏。此时,江面吹来了一阵阵凉爽的风,风中夹杂着水的气息,我知道雨快要过来了。

有道是:夏雨隔牛背。不一会儿,头顶上便落下一滴,一滴,又一滴……

一个惊雷在空中炸响,雨顷刻间倒下来,黑云迅速朝江这边压过来,不一会儿便漫天乌云。

江堤上没有任何可以躲雨的设施,只有树冠繁茂的树下,勉强可以栖身。江堤上的树木品种繁多,有桂花、香樟、银杏、合欢、晚樱、戚树、枫树、油桐、木槿、石榴、苦楝等等。适合躲雨的似乎并不多,合欢的树冠虽然很大,但树叶被雨水一淋便卷曲起来,叶间变得稀疏,根本遮不住骤急的大雨。只有晚樱的叶子茂盛,可以暂且躲避一下。桂花树虽然也枝繁叶茂,但树冠本身太矮,只有小朋友合适。于是我便从一棵树挪到另一棵树,向能够躲雨的跨江大道下前进。

至小就在课本上读到,雷雨天是不能在树下躲雨的。道理是:树冠高大,会成为置高点,引雷上身。课本上的知识是有语境的。譬如:前些年去内蒙草原,突然电闪雷鸣,那会儿我着实害怕,因为辽阔的草原上我便是一个置高点,于是我以迅雷般的速度卧倒在地,我明白一个道理:一旦趴下,那些食草的牛羊相比我更接近蓝天。而在高楼耸立的都市,一棵树又算得了什么?这不,不远处就有“海运国际”、“赞成中心”高楼耸立,跨江大桥更是屹立江面。小小的树算个球!

于是我放心大胆地置身于树下躲起雨来,全然不理会跑过路人的劝告。唉!这年头知道概念的不少,明白就里的不多。

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猛,树冠已经招架不住这大雨的节奏。于是,我由快步改成了小跑,一口气跑到了跨江大桥的引桥下。

那儿已经站立着不少与我一样的躲雨人。其中不乏垂钓者,他们顺便把钩杆挪到了桥墩下,心安理得地继续营生。反正雨一时半会儿也停不了,这种方式消磨时间最好。

躲雨者中有不少操着安徽、河南口音的外地人,他们大多是附近工地的打工者。工余,江堤是他们最好的休闲之处。

此时,头发已经完全淋透,雨水顺着发丝往下流,满面的雨水。刘海粘住前额,T恤与热裤也已经完全湿透贴在身上,样子一定很狼狈。不过,桥下躲雨之人大多如此,也就见怪不怪,无需尴尬。

只是看着打在地面的雨,想起清晨车上雨水的污迹,心里一阵发怵。

想像雨水里含着的成分:灰尘、泥沙、酸分、重金属、细菌、病毒……越想越“鸡笊”(杭州话,烦恼的意思)。

跑步回家,迅速冲进浴室,如褪毛般把自己清洗三遍。之后仍意犹未尽。终于有忍不住的发话了:不就淋了一场雨吗?至于这么矫情。如果内脏能洗,你是不是打算把肠子也翻出来一并洗了?

这话提醒了我,运动之后毛孔是张开的,这雨水是不是……

急需一台类似吸尘器的机器,能把浑身毛孔里肮脏的东西都吸出来。

谁有意向生产这样的产品,我可以帮忙拉众筹。

淋雨散文2:且淋雨去

文/李民

仲夏晨醒,难得微微凉。连日心里颇不安宁,且享这天色微阴的清凉,湖边走一走去。

树,蔽日参天,草,翠润丰茂,满眼的青绿拥抱着我,萱草金色的喇叭朵尚有余韵,玉簪雪白浅紫的花却已凋残,应季的八月菊,在草丛中灌木后闪着笑靥,红黄粉绛自有一番清丽。小路蜿蜒,地砖润泽而红,得益于这几年城市道路、公园等相继进行海绵化工程。鲜艳的红绿色彩对比,让我忽然忆起大观园中题匾“怡红快绿”的情节,颇合心境。

前有堆土而成的小山,几十米高。丘上遍植红桃翠柳,春日倒也略有苏堤况味,眼前早谢了红桃,有累累绿实坠枝,绿色小桃绒毛上凝结了晶晶亮的小珠。沿着小路,缓缓登上土丘,眼前有斜斜的雨丝飘过,扬手迎一迎,水汽蒙蒙。

沿着曲曲折折的林间小路,绕过密密丛生的修竹,一池夏莲惊艳。翠盖朱华,亭亭净植,这奇异的水生花,本就不沾染一些儿淤泥尘埃,和风微雨中,翠绿的莲叶上几粒珍珠轻轻滚动,珠落玉盘,相映生姿;粉色的莲花蒙了雨水滋润,平添了几分明艳,那个江南涉江采芙蓉的女子,也当有着一样明艳的面容吧;一只莹蓝的蜻蜓俏立在莲花蕾尖,三两只莺雀藏身池边低垂的柳条里,嘀哩嘀哩地吟唱,也算是“莲深闻鹧鸪”了。微笑着,望着一池莲花,心里渐渐生出一份澄明喜悦。

雨大起来了。栾树与樱花连理覆盖的枝叶再遮挡不住,雨滴接连落到白衣上,洇出一朵一朵的花。海绵化的人行路不会积雨,路边植草沟渐渐有了一小洼一小洼的水。雨水从帽檐开始不断凝结、滴落,衣衫上雨的花朵隐去了,连成一片。怎么不能去路两边的店铺躲雨?是心中有了被雨抱着又抱着雨的欣喜罢了,今幸淋雨,今且淋雨。想起东坡居士“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洒脱坦荡,想起毛泽东主席迎着风雨跑向岳麓山巅的壮怀豪迈……我,许多年了,未曾抱雨,究竟是失去了淋雨的能力,还是迷失了淋雨的勇气?

夏雨忽至而易散,不知不觉雨停了,太阳又露出云层,映得标牌上“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几个大字闪闪发亮。立足平凡脚踏实地,一草一莲都是胜景,心怀天下仰望星空,一风一雨皆为历练。如果人囿于墙角蜗名微利,人生没有格局,自然经不得风雨;如果人融入社会国家,心怀民生天下,当然会拥抱风雨,有一番大自在。

一起来吧,且淋雨去!

淋雨散文3:又遇秋雨

文/安雅琴

记忆里,一入九月,常是淋雨天气,雨常常一下就是一月有余,甚至四十多天,这种天气常被称为“淋雨”“秋淋”。

也记不清从何时起,淋雨成了稀客,以至于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模糊在久远的记忆里。可时隔三十多年后,又遇秋淋,感到惆怅寂寥的同时,又有丝亲切暖意,好像久未谋面的老朋友又不期而至远道而来。

我知道,那是因为这秋淋里夹着抹乡愁,被秋淋浇湿的乡愁。被岁月穿透依然绵长细密不紧不慢不急不火迈着细碎的步子从深深的秋雨里走来的乡愁……

那时节,乡下几乎全是土路,遇雨天必泥泞难行,何况是连绵不绝的淋雨。只要淋雨天气,家家户户的屋檐下便接着水桶——有木质的,有铁皮的,也有瓦盆和陶瓷盆。那时全村吃的都是井水,挑着扁担到村口去挑,全村大大小小的人全靠那一口井。遇着淋雨,空手行走都很艰难,更何况要挑着两桶水,所以,乡亲们常在淋雨天用接来的雨水洗菜洗锅洗衣服。

秋风秋雨愁煞人,孩子们可不这样认为。光着小脚丫,在泥里雨里踩水玩,用小手接雨玩泥巴,小手脏兮兮的,吸溜着鼻涕,可脏乎乎的小脸上却盛开成一朵花。现在还记得就是在秋淋中玩耍,弄得满身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包,大人们叫“风司”,奇痒难耐,母亲便用她梳头的木梳在火上一烤,在“风司”上刮,还真是解痒,可是来年秋淋,又照样泥里雨里地疯,真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淋雨时,会不时有蹬着木屐的大人从泥里雨里走过。木屐是像脚那么大的小木板,下面有四个小木腿,上面有结着稻草编织的绳,脚被绑在上面,说白了,就是把小凳子绑脚上走泥路。木屐在泥泞里“咣唧、咣唧”地走过,有种踩高跷的意思,又仿佛古代夜里的打更人,单调却有韵致,又有些许情趣。如今,它已随着时光流逝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

那时,我家老屋门前靠东有三棵大老碗口粗的核桃树,一夜的秋风秋雨会把树上的青果核桃吹落一地。我和弟妹们不用大人挣命叫醒,早早就起床去核桃树下拾核桃,将穿着绿衣的核桃埋在暖烘烘的有着零星火苗的热灰里,过一会拿出来,剥掉那层淡黄的外衣,里面白嫩嫩、鲜活活、脆生生的果仁浓香扑鼻,满口生香,多少年了,已没再享用此等美味。

每遇这样的秋淋天气,男人们会聚在村头的支书家胡说浪谝,女人们则嘴里拉着家常,手里却不闲着,纳着鞋底,缝制秋衣,一家大小这一年的穿着全靠这一双粗糙但却勤劳而灵巧的双手了。

总觉得秋淋,是陷在泥泞里,浸在秋淋里,这时的人是沉甸甸的。地面上有一洼一洼的积水,积水里藏着一个别样的世界,总爱在那别样的世界里找寻小小的自己。经年的老屋顶上有秋草在风里摇曳,在不歇的雨里悠闲地俯视着这清秋的世界,雨水像个调皮的娃娃在瓦梭上跳舞,这样的天气里,感觉会听到余光中吟诵:“那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也许,人们大多都不喜欢秋淋天气,泥泞、潮湿、阴晦、郁闷,心在这天气里也紧捏在一起,皱了似的不展脱。难怪古人云“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秋淋之夜总是难耐;“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本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在秋风秋雨中,其情更悲更伤更凄凉;“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绵绵秋雨更添了离愁别绪;“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西照深秋雨”,情深似秋雨,绵绵无绝期; “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幅入了意境的画;“袅袅秋风动,凄凄烟雨繁”又是幅形肖神似的水墨画。

不知从何时起,竟喜欢上了秋雨,也开始明了年少时的褊狭。一夜秋雨过后,路上、公园里的人也少了许多,树叶竟落了一地,地面上光亮如新,走在上面,人也清亮起来。在绵长的秋雨里,披着紫色风衣,撑着桐花雨伞,竟疑心是在梦里,而雨打芭蕉的夜,倚在窗前听雨,心却无由得弱软而温润起来……

如果秋雨,是一夜流泪的诗,那么秋淋,则让这诗愈发绵长、幽远……

淋雨散文4:走在大路上

文/鱼在洋

一个秋日的早上,多日的淋雨总算歇了不来,太阳也湿漉漉地从东方升起,天地一下亮得让人莫名的欣喜。走在城东的比亚迪大道上,那让外人艳羡的商洛蓝又一次挂在天上,空气里弥漫着果实成熟时节那种甜丝丝的味道。一个人随便走走,动不动就会有想不到的发现。待了好多年的这座城市,好像突然之间变大了,变美了。宽阔平坦的大道东头便是生产锂离子电池的著名的比亚迪实业有限公司,那个比我小几岁的叫王传福的安徽男人,弄的事大太太,不光当过中国首富。连习总书记访问英国时都带着他。王传福说过,想和别人竞争,还要走别人走过的路,那就是自寻死路。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所以,必须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故乡的官员们能让陕西最大的比亚迪项目落地丹江河畔,一定也是像王先生说的,有自己不一样的打法,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我忽然想起了这个有着比亚迪等几十家高科技企业的没有围墙的园区,想起了夏天那次采风。

那也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不说记者作家的众多,不说还有无人机在空中嗡嗡飞,不说学校那大得像足球场的食堂,不说那办杂志的物流园,单是年轻人众多,办事利索就让人眼前一亮。中午时分,食堂里一看都是青春的面孔,就像园区一样朝气蓬勃。原先没到园区来过,老朋友老闫调到这儿以后,去给警察们讲过文学,那些小警察好学,听得专心,没人玩手机。老闫喜好书法,为人直爽。跟他闲谈,他也说了不少他们为进园的企业全天候守护的故事。

在这个后来有名的秦岭里最美的地方活了大半辈子,只知道故乡的南秦河同丹江在这里交汇之后,一路向东奔向大海。这里是河滩、庄稼地,没想到几年的光景这个地方就建了园区,弄出了这么大的世事。当初听说要吸引外头大企业来时,好多人当笑话听。咱一无铁路二无高速三无大片土地,凭啥?连我这也算念过几本书的人也捏着一把汗。时间证明了奇迹,园区凭着信念,凭着热情,凭着事业心,硬是把事情整大了。不光铁路有了,高速就有三条,园区光高新企业就几十家,就连地球人都知道的新能源领头羊比亚迪也让引来了,里头的艰辛,里头的煎熬,无法用语言描述。好在丹江可以证明,那么多的企业的厂房车间可以作证。如同当年喊出“秦岭最美是商洛”时好多人不相信能喊响一样,园区从无到有,从纸上落到地上,从梦想变成现实,从商丹园区到高新园区,像王传福说的那样,用不一样的打法,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一个平凡人创造的不平凡的奇迹。

鲁迅说过,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在曾经是河堤如今却成了宽阔大路的比亚迪大道上,心情大好。忽然想起那首老歌《我们在大路上》,“我们的道路多么宽广,我们的前程无比辉煌,我们献身这壮丽的事业,无限幸福无上荣光。向前进!向前进!革命气势不可阻挡,向前进!向前进!朝着胜利的方向……”歌词有点老,有点左,但情绪饱满,有向上的力量。哎呀呀,我的商洛,我的园区,我的故乡,有能卖钱的空气,有能当商标的蓝天,有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有比牛还勤劳的百姓,何愁不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一如走在大路上的高新园区,正大步奔向美好的新时代新梦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