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书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旧书的散文(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旧书的散文1:旧人如旧书 抛弃必寂寞

文/王吴军

寂寞其实是很容易被驱散的,有时,只需要一次短短的相见,就能将原本四处弥漫的寂寞驱散于无形。

真的,与旧人暖意盈盈的相见之欢,就足以令寂寞烟消云散,云开月明。

尘封在一隅的旧人通常是寂寞的。无论是多么美好的旧人,如果被弃之一隅,都会非常寂寞。因为,被弃之一隅,就是颇受冷落,冷落是一种无言的凄苦,苦在心中,却往往难以言说。

真的如此。在相知之后,被撂在了不曾再暖手相握的一隅,所以,如此被冷落了,多么悲凉。即使偶尔看上一眼,也会觉出只是一种敷衍,又通常少了初见时的欣喜和呵护。

其实,一次难得的邂逅很容易就能让人的心中暖意融融。然而,却往往不可能这样。有的,只是意兴阑珊之后地避开。

是的,没有比旧人受到冷落更寂寞的事情了。我的一位友人当年曾和心仪之人成为情侣,后来,情侣有了新欢,便将友人弃之如敝履地忘到了九霄云外,即使彼此相遇,也是对付着将就打个招呼。如此星辰非昨夜,怎不令人感到冷如冰霜般的寂寞?

其实,旧人当年并不是寂寞的,寂寞不过是被冷落之后的事情。当年,旧人还是新人,人也是青春年少。在满怀的欣喜之情中拥有了后来变成旧人的新人,于是,阳光明媚的午后,细雨敲窗的夜晚,一遍又一遍地抱着新人尽情亲昵、依恋。尤其是在求学的日子里,放学之后,便雀跃着去寻自己的新人,心情快乐,欣喜无比。那时,感觉那个人的身上飘着诱人的香。那时,大把的时间都用在了和新人相伴的时光里了。

后来,新人成了旧人,就被尘封在了寂静的一隅,开始寂寞了。再相见,曾经熟悉的动作,似乎还原了它的本能,只是漫不经心的生活方式,于是,和旧人的再相见便兴味索然。

我的另一个朋友,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自己总是喜欢阅读当初喜欢的那本早于是旧书的书,闲暇时,便和旧书为伴,出外旅行时,也常常带着自己的那本旧书,经济实惠,称心如意。常常和旧书相伴,不断温习旧书的内容,丰富自己,旧书常读出新意。我的这个朋友也真的从旧书中读出了很多新意,而且收获极大,乐在其中,从无厌烦之意。这样的一本旧书在我的这个朋友这里,并不寂寞。

所以,寂寞不寂寞,不是取决于旧人或旧书,而是取决于那个拥有旧人和旧书的人是不是与旧人和旧书亲近如旧日。

旧人如旧书,其中滋味长。

关于旧书的散文2:旧书

文/高杰

傍晚,一缕斜阳透过玻璃窗洒在书桌上。屋子里的光线渐渐暗淡下来,只余下桌前一抹明亮。翻开尘封已久的书柜,儿时的那本书又呈现在我眼前。

轻轻翻开蓝色封面,思绪飞回遥远的童年。记得那时读学前班,同桌是一个叫王晓阳的女孩,和我很要好。一天下课后,她神秘地从书包里拿出一本连环画,邀我同她一起看。我望过去,书名是《人鱼公主》,蓝色的封面上斜躺着一尾红色的美人鱼。那时我们刚开始学习拼音,因为书里每幅画下都配有三两行拼音和汉字,便半懂不懂地读着。故事虽然不大明白,却被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深深地吸引。

放学了,我还惦记着善良的美人鱼的命运究竟怎样了。晚上回到家,我央求父亲给我买书,几天后,我便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人鱼公主》。一有时间,我便拿出心爱的图书,仔细地一页页读着,有时候拿白纸蒙在书上描摹美人鱼的画像。

这本书中的句子,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美丽的大海深处,住着一群善良的美人鱼。小人鱼满十八岁了,她可以到水面上游玩了……小人鱼救了王子,却怕王子看见她,转身躲在岩石后……小人鱼想变成人类,她去寻找巫婆,用自己的嗓音作为交换……王子要和别的姑娘结婚了,小人鱼痛苦万分……巫婆警告小人鱼,如果不能和王子结婚,她就要化作泡沫……”幼年的我并不懂这个爱情悲剧,只是被小人鱼深深地感动着。

现在回想起来,这本漂亮的连环画,也是我最早的启蒙书本。它把童年的我带进了一片蓝色的海洋里:有漂亮的海贝,红色的珊瑚,奇怪的水中植物,游来游去的章鱼水母……虽然后来我有了很多本连环画,却没有一本像《人鱼公主》这样让我印象深刻。

那片蓝色的大海,那尾红色的美人鱼,那颗善良的心,像一枚烙印深深地刻在我童年的世界里。

关于旧书的散文3:清欢如茶

文/徐学平

闲翻旧书,偶见林清玄先生的散文《清欢》,标题不由得就让我眼前一亮。

一直都想找一个恰当的词语,用来形容日常生活中那种简单而朴实的快乐,想过几个都觉得不甚满意,而一见到“清欢”这两个字时,心生欢喜,倒觉得实在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清欢,是一种简单的快乐。快乐而又简单的莫过于孩子了,一块精美的糖果,一串冰糖葫芦,一枚五彩的石子,一只纸折的飞机……甚至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能让他们开心上大半天。

清欢,它是清晨窗外传来的一声清脆的鸟鸣,它是黄昏天空闪现的一道美丽的彩虹,它是匆匆赶到又刚好搭乘上的末班车,它是急急寻找却突然出现的车钥匙……有时,我们感觉不到这种微小的快乐,只因,我们有了一颗蒙尘的心。

清欢,是一种素雅的滋味。咸亨酒店柜面上的一小碟茴香豆,那是孔乙己的清欢;寻常的小葱拌豆腐里都能吃出生活的真味,那是汪曾祺的清欢……清欢,不一定非得都要清淡,关键还是简单。

清欢,是一种淡泊的心情。有了一份淡泊的心情就不必再去刻意地去粉饰自己,也不必再去为了一份虚名、一点蝇利,而去上蹿下跳,煞费苦心,苟且钻营。心淡泊了,就会心无挂碍,行无羁绊,达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境界。

清欢太难,难在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再拥有那颗纯洁无瑕的童心,世俗的困扰让我们无法回归纯真;清欢太难,难在生活在喧嚣纷扰的尘世,我们不再甘心只做偏安一隅的观众,名利的追逐让我们无法守住初心;清欢太难,难在流连在物欲纵流的世界,我们不再满足于温饱无忧的平淡,欲望的沟壑让我们无法将它填满。

清欢,是心湖里荡起的一圈涟漪,只是一种心境罢了。清欢,是一种只可意会的心态,是一种简单快乐的心情。如果说,非要给“清欢”打个确切的比方,我想,那就应该是:岁月平淡似水,快乐简单如几片茶叶,茶溶于水,淡了,就是生活,酽了,便是清欢。

关于旧书的散文4:旧书如故人

文/姚大伟

把一本书带回来,翻过扉页、目录,一页一页地看,一页一页地翻。累了,遇着事了,就随意地折一下,或是放一支笔、一张卡片、一个薄薄的本子,再者只是随意的一扣,像间主人已外出的小毡包,堆隆在书桌之上。

与一个人相处,处着处着,就温和了,友善了,两张渐旧的脸上也开始慈眉善目,越来越顺眼了。他在你面前,发福了,长皱纹了,穿衣也松松垮垮随便了。你会关心他的现在,会不自觉的想到他,提到他。与一本书的相处,也是如此。翻着翻着,它就脏了,旧了,蓬松了;暗了,黄了,破损了。时过境迁,有时无心收拾,它的书页会兀自地打开,从里面送来一粒干干的饭粒,一只带壳的小甲虫,亦或是一张找了好些时候的书信。

总之,旧书与人一样,都是活的,有生命的。

我常常梦见我就读的师范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那些安静的、蒙了灰的、仿佛会说话的旧书。它们在我的脑海里欢腾,一排一排如浪花一样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梦里的我,很年轻,步调雀跃,心情愉悦,像是去会见一个相识已久的朋友。我穿过了一条狭窄的通道,上了楼梯,又转了个弯,它们就在眼前了:一排排高大的银灰色书架,一阵阵旧书特有的墨香味。这是它们特有的气息,也是它们独特的待客方式。

那些年,我常带着鲁迅的集子穿梭在那条狭窄而灰暗的通道里,那个渐渐熟识的图书管理员王姨,微笑着接过它们,认真地扫描、消磁。而我与书本则像是初识的恋人,寸步不离,出现在课堂、宿舍、操场、食堂,甚至楼梯、厕所……

我与它们,天光灯影,共度华年。是旧友,而且友谊深厚。

关于旧书的散文5:窗风落旧书,抬望天更明

文/听晓

窗台的棱子在十月的风里依旧冷艳静谧,清霜一般的颜色和灯影摇曳的时光匆匆无度。梦的内容不可名状,诗的意境不能回想,江湖的烟雨自此平静无香。听到一段故事的离愁是与孤寂的人在一起,离念心动,斑驳讲述,旧时荒凉。

那一年的清宵别梦如此深刻,以至于在三十里外的荷花香榭处还留有缭绕时光。记得窗台边上的诗书与灯光一样彷徨,无论人怎么点拨,书卷气息与油灯气味都融在一起。宣纸手抄书,自叹皆不如,远处的风影与花香味道肆面而来,人从灯光处走过,花在人影间闪烁,秋天的午夜自此欢笑坎坷。

有一种离愁在诗人的眼里回荡了很久,是需要一个人诉说,还是任由另一个人点破;有一种寂寞在旅人的脚下沉淀了很久,是任由一群人将之淹没,还是需要另一群人挥手沉默。长路如此漫漫,诗人和旅人面面相觑,相互唱着,恍恍惚惚的清歌。

那一年,万千的仕子纵马而过,在帝国的长安城内环水河边,尽情挥斥笔墨;也正是那一年,即便是在城内很小的一家客栈里,也聚集着四方云游的隐士过客。那一年的大城风景,秋水丹池,福禄双全,秋意无边无垠,连店家小二也会跟着呢喃起"秋水宾客长安聚,丹池福禄国双全"的诗句来。客栈的阁楼雅间,书画琴棋茶,一一堆彻在窗台的风声细雨中,变得如诗如画。

诗人的脚步也是随即而来,仿佛不需要多少指引归宿,风霜雪雨,他就能自然而然卸去沉重风尘。天下都知晓,太平盛世之下,自来品长安之茶;豪杰不相识,也不算英雄之家。所以无论庙堂以内还是乡野之外,流传的都是一句"天子真长策,赚白英雄头!"的话语。

诗人的书房开在临河上的阁楼边,秋天的斜阳里,光芒强烈,明暗对比下的光阴中,露出的是轻恍的水色和悠悠的客船。有一种心情牵连万水千山,诗人自己镌刻于心,所以即便面对着的是花花世界,他依然有一种淡定的心境,有和远处龙泉寺中的僧人如出一辙的恬静修为。

旧书的研磨颇费光景,诗人对此兢兢业业,他没有银两换取一年一度的考题,只能从四书五经里汲取某些经典。距离科考的时间还算宽松,四书五经的研磨,自然颇费周章,所谓经典书籍,也应该有它的独到和其他人不易发现的精髓。诗人自言自语,好像已经看透了某些哲理,只等挥毫一蹴而就,就会留下名传千古的文章。

一城的秋景是因为城外某些农民的欢呼声才倍显亲切的,推着小车的百姓进城出城莫不笑逐颜开,夜不闭户的乡村生活让各地的县治特别清明安稳。农民们在忙着一年四季的劳作生产,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头;野史小家们则奋发图强,像是寻到了什么特殊的话题,纷纷伏案小抄,歌功颂德。所有书籍法典上的落款,皆停留在"贞观年间"几个词语之下,苍劲有力,熠熠生辉。

"子夜听水声,洛河急渡人。长安不见月,朱墙染红尘。"

诗人是在夜半时分远望长安城下的洛河之时才有了诗句的感悟,对于城市的喧闹他本无意介入,只是觉得这天下的生灵突然像是有了什么跃动的活力般,充满了向上的张力,动力。诗人略懂风水哲学,知道这是民遇圣主的启示;天降圣主,怀才有门,此行科考,当是值得。

子夜的亭台楼阁,清凉空荡的让人发慌,有晚归的衙役退了服饰,走在空旷的街道中,还是一副神清气爽的样子。诗人也在阳台上跺起了步子,回首方向,眉宇间英气毕现,他手握的一张纸,飘摇而去。

旧的书在夜色中被风吹的胡乱翻动,哗哗作响,诗人赶紧弯身去整理,在抬头斜望桌角的时候,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其实,一年前,诗人不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子夜匆匆离开老家的吗?没有与家人作别的行程,满是唐突和不安,也不知道此一刻的家人们到底在做什么。

诗人的老家是在太原,当地都说,那是一块很有风气的地方,从那走出去的人都会飞黄腾达。其实真正的李家天下,何尝不是由此发源,所以,但凡是太原府出来的人,也应该更加自信些!

一夜风雨,秋霜意浓,书籍和文字,天色和客人皆是络绎不绝,游走长安。诗人随机而去,由城北走向城南,拜访人的名字他不知道,只是读过他的几句诗,深有惺惺相惜之感。为了一个可能的相识机会,诗人费劲心机,只是想一睹为快,能与知己朋友大谈三天江湖之道庙堂之理才叫过瘾呢!

诗人的拜访很一般,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本就不用刻意,何况诗书无涯,经文道义也没有方向,能够畅谈几句废话也是好的。秋意浓浓渐深,两个人走在一起,心有报国之愿,倒是意气相投,从这个层面讲,所谓的相逢也是迟早的事情。诗人与故人相逢的及时,与任何一位走在长安城里的读书人也招呼的正合适宜,漫漫世间,志同道合的人总会相见。

长安城里的气候,在秋日里变幻莫测,诗人孑然一身返回客栈之中;朝问道上,行人如织,车水马龙的流转里,诗人皆是不屑一顾,他只对那一个角落里贩卖旧书的小童感兴趣。诗人的盘缠本就不多,为了一本经典的古籍,他又咬咬牙,狠心买下。秋天的气候正是读书的好时节,多准备几本,总是没错。

天青色,云青色,残柳依旧青色,行人粗旧衣裳来往,乘船的老者更上斗笠,一场秋雨来势明显。诗人卷起衣袖挡住额头,也融入到了无边奔跑的人群中。料想大雨倾盆,而行走的人还是不见喜色,江湖烟雨繁多,诗书到底太平凡。

诗人回到客栈阁楼间的时候,雨已经停歇,云层好像是被风吹破了一个个漏洞,阳光就是从那些破漏的地方照射而出。诗人一阵狼狈,清醒异常,抬头望向那一阵阵闪烁的光,内心空明的一阵欢喜,大概长安城里的热闹已经恢复吧!

诗人又抓起一张稿纸,速速挥毫,几个大字跃然而出。诗人抓起了纸张,抛向远方。

关于旧书的散文6:琴声里的旧时光

文/杨璐

站在书柜旁整理旧书,一本书掉了下来,静静地躺在地上。我拾起一看,是上学时的《琴法》。遂想起母校的那幢音乐楼和在那楼里上课的美好时光。

如果你也曾在当年的襄樊师范上过学,请随我一起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一起走进那幢久违了的音乐楼。

音乐楼是一幢圆柱形白色的六层楼房。四周环绕着绿草如茵的草坪和美丽的花坛,散发出袅袅清香。旁边有一个小树林,楼前还有一条鹅卵石铺成的林荫小道,小道旁有一个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的装饰性小建筑,让人一看便心旷神怡,如同走进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般,如梦如幻。

我们每周都要到音乐楼上几次课,一般都是连着上两节。老远,就能听到飘来的阵阵美妙的琴声。走进大门,更是声声入耳。

教我们音乐的是位女老师,姓张,她高高的个子,长长的头发,高高的鼻梁。张老师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也正因为严格,我们班的音乐才学得不错。记得每次上课前几分钟都会复习上次课的内容,老师点兵点将随便抽查,先提问检查乐理,再用伴奏检查视唱曲,不达要求的就得站在前面的讲台边听课。大家一致认为若是站在前面就特别丢人,于是每次课后都会主动复习音乐知识,并强烈要求音乐委员每堂课上课时起音乐书上的一支视唱练习曲来唱,于是常常不唱歌词,只唱歌谱。就这样,每次上课前老师检查,我们大都能顺利过关。课堂上的琴声带着我们学会了一首又一首的视唱曲。

张老师的歌唱技巧高超,歌声圆润婉转,有时在欣赏课上,引我们听录音赏完名曲后,她也会即兴来上一曲,好像她最喜欢的是《我爱你中国》《塞北的雪》这两支曲子。

快毕业那年,学校换了个男老师教我们音乐,他魁梧的身材,齐肩的头发,像极了刘欢。头发有时随意披着,有时低低地扎个马尾。这个老师似乎更钟情于弹琴,每次课上完了还有几分钟时间,他总是悠闲地随意弹着一首曲子,让我们练耳,要求我们跟着琴音唱出歌谱来,以训练我们的音准。偶有我们听不准的时候,他就大声地带一下。随着老师手指尖流淌而出的优美动听的钢琴声,我们轻轻地唱着,动听又美妙!

每周必有一个晚上是要到音乐楼里的琴房去练琴的。晚饭后,同学们三五成群地结伴而去,到值班室登记、取钥匙,然后一人进一间琴房去练习。按照老师在课堂上的指导和书上的图示,认真地练着。从最开始的指法练习,到简单的曲子,再到难度大些的曲子,从开始的断断续续到后来的娴熟流畅。当书上的小蝌蚪在手指间活泼地跳跃着,美妙的乐曲在手指间流淌着的时候,心里自是欣喜无限的。楼里的琴声此起彼伏,这边停了,那边又起了,如海边的波浪,拍过去,又打过来,久久荡漾。

音乐楼里的日子,我们在C大调B小调的旋律里徜徉,在宫商角徵羽的音韵里漫步,在通俗和民族的曲中流连,在波音和倚音的调中跳跃,在三拍子和四拍子的节奏间舞蹈。云淡风轻,时光轻盈又飘逸;天长水阔,岁月恬静又悠长。

上班后,忙碌的生活让我很少去弹琴了。

拿着这本书,走至琴边,我的手指轻触琴键,黑白键上下跳跃,熟悉的爱尔兰民歌《多年以前》的旋律缓缓响起,同它一起响起的还有琴声里那段美好的旧时光。响在耳际,响在心底。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