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文章

请欣赏午餐文章(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午餐文章1:偶尔也会这样想

一个人的午餐,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陪着吃饭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的公车,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可以抓牢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的自习,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伴在身边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的夜晚,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能握紧手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的逛街,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可以牵手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的生活,偶尔也会这样想,有个人可以牵挂也是一种幸福

一个人久了,就会假装很坚强,不愿在他人面前流泪,因为害怕一旦交出自己的感情,就会像洪水般来势凶猛,无法止挡。那时的自己,该是多么的丢人。所以宁愿假装坚强着。

一个人久了,就会独自行走,不喜欢等待,因为等待太漫长,自己无法承受。却每次都要等待,就像还在等待爱情一样,一直在等待。

一个人久了,偶尔也会莫名的泛起一股苦楚。看着别人都能牵手散步,避免不了羡慕,瞎想:我也不是那么差,为什么比我差的女生也交了男朋友呢?

一个人久了,就会在朋友面前笑得没心没肺。有时笑得流出眼泪,都不知道是甜的还是苦涩的……

并不缺乏追求者,只是不敢,害怕去面对自己的感情。也可能还没遇到真正对的人。

就这样一个人,害怕一个人吃饭,害怕一个人逛街,害怕一个人坐公交,害怕一个人待着,就那样害怕着……

每个女生都希望有人疼,有人关心。表面的坚强,只是为了伪装面具下的懦弱,害怕一旦面具被揭开,就无法控制自己。所以一直在期待那个可以在自己哭到泣不成声的时候,温柔地擦干眼角的泪水的人……

午餐文章2:一顿难忘的午餐

文/包国军

来深圳打拼的人,大多吃过廉价的快餐。我吃过的最便宜的一餐饭,是一个三轮车夫请的。

20年前的深圳关外,三轮车就像现在的电单车一样常见。那是我第一次用相机,连镜头都不知道怎么装,而我的任务是要为杂志社拍摄一组人物照片。当我有点心虚地挎着相机来到街头寻觅拍摄对象时,并没有张望太久,一辆三轮车进入我的视野。

蹬车的是个30多岁的男子,一看就是外地农村出来的。他看见挎相机的人拦住他,有点慌张。我告诉他我的使命,诚恳地请他一定要配合我。

好在淳朴、善良的他只是犹豫了片刻,就爽快地说:“上车吧!”于是,我坐上了他的车,一边装模作样地拍摄,一边和车夫攀谈起来。

车夫有的是力气,一会儿把车蹬上立交桥,一会儿又像鸟一样自由飞翔。

说实在的,以前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坐三轮车兜风,因为这低档的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大城市有些格格不入。眼下,坐在三轮车上,我感到燥热的天气一下子凉快无比,沉重的身心顿时轻盈起来,生活中所有的压力和不快全都随着快速移动的风景抛到脑后了。

东转西转,车夫把我载到立交桥下一偏僻所在,荒草丛生中,有一张破旧的床垫。车夫说,这就是他的家。车夫自豪地介绍他的家当:席梦思床垫,捡来的;锅碗瓢盆,旧货店淘来的。虽然破旧,却闪着温暖的光。“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车夫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

时至中午,感觉有些饿了。车夫豪爽地邀请我:“上车,我请你吃饭!”

坐着三轮车左拐右转,不一会儿车夫把我带到了一热闹处。此时工业区正值下班高峰,上千名工人涌向一排排地摊食档。食档菜式很丰富,麻婆豆腐、炒土豆丝等应有尽有。车夫很熟悉地把我引到一地摊前,说,想吃什么,自己点!又带着兴奋、满足的口吻说:两块钱,四菜一汤!

这么“物美价廉”的饭,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至于卫生能否保证,谁知道呢?

那餐午饭吃了什么,这么多年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现在仍记得车夫的神情,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恩,对困境的坦然和乐观。我想,一个人睡捡来的床垫,吃两块钱一顿的饭,还能心生笑意,他一定坚守着梦想和希望。

20年过去了。多年来我吃过各种各样的大餐,却没有一餐饭让我如此难忘。我跟很多朋友讲起这段经历,他们都表示难以置信。

车夫兄弟,你还好吗?谢谢你告诉我,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但只要心存阳光,希望在黑暗里也会萌芽。

午餐文章3:浅草伴鱼

文/任向阳

走出梅州酒店,午餐后的阿弟因在不经意中有新发现而再现笑容——在西墙的拐角,一方约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简陋而水亮,深不盈尺的池水水色青灰,三十多条彤红的锦鲤和一条奶白色的锦鲤在水草丛的里外漫游,这俗名水花生又叫鱼窼草的水草尽管以生命力极强和喜欢疯长著称,但这丛草显然缺少营养,瓜子瓣似的对生叶子半黄半绿,空心的藤茎也不够光滑水灵,可是这鱼窼草依然倔强地长着。这荒老的草和稀疏的鱼,还是赢得了阿弟一行人的关注。

梅花洲是嘉兴市在旧时石佛镇镇域重建的景区,阿弟想,既然景区以“洲”为号,必有水系相偎。

上午一进景区,他就急匆匆穿过“味水轩”至无名的塘边,阿弟没有找到通常这类小水塘会有的逗引游客的观赏鱼;进入西街,沿街高低错落飞檐戗角的门面房或木板拦壁或漏窗着地或开轩临街,然而两侧所有的门前都有砖砌石围的圳沟隔着街路。阿弟一路看去,宽窄变化的圳沟曲直有度,但水势平平,水色淡淡,水中亦无一鱼;进得冯氏老宅,三进院落屋多面宽,东、南两面临河,可能主人觉得河湾护宅水已足矣,小花园内未挖鱼池;过仪贤廊桥、聚兴桥、三步两爿桥、独石桥,阿弟见围洲之河水宽流畅,就想,从鱼的适意、畅快来说,自己想找的锦鲤之类的鱼未必不喜欢来到宽阔的河里,但是,鱼舒服了就会深潜远游,人就看不到它了,所以流动的大河里不会有鱼可赏。没想到,不显眼的屋角有人养鱼,阿弟认真看起来了:这水草茎浸水中,叶挺水上,长成了一丛绿色的“S”形。鱼对水草极有感觉,它们或钻入钻出,或游弋四周。

阿弟猜测,此池养鱼,可能是讨个“食有余”的口彩:游客在此进食,老板收入有余。可是,荷承“有余”吉兆的鱼们,似乎未显“食有余”的雍容之态,它们大概正囊中羞涩。还好,这鱼窼草想长得茂盛一些,草生止水之中,滋生浮游生物,鱼们就不至于太饥饿,鱼窼草还愿意遮阳挡热,让鱼们有小隐之处。而鱼,也悄然将自己的泄出之物供作水草之肥。

浅草乐伴鱼,池鱼恋浅草。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在一个浅浅的鱼池相遇,这是天意;进而相伴,这是天性;再而相依,这是天机。

午餐文章4:午餐风波

文/樊政熙

今天,我们学校的午餐实在不合我的胃口:西兰花炒肉片,黄瓜烧虾,菜叶蘑菇汤等,没有一个是我喜欢吃的。特别是那西兰花炒肉片,苦涩得让人难以下咽;还有那黄瓜烧虾,那一点点虾肉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

昨天吃的还是大鱼大肉,今天怎么三百六十度大转变了呢?老师还要求我们个个做到“光盘”,我看着盘里的菜,只好拿起勺子,慢慢地开始吃起来,这真叫是“细嚼慢咽”。所有的菜全是我不爱吃的,我除了扒米饭外,真不知道到底该先吃哪道菜,磨到最后,我总算把米饭吃完了,可盘里的菜怎么办呢?趁老师同学不注意,我赶紧偷偷地跑出去,把所有的剩菜都倒掉了。

当剩菜倒入大桶中的时候,我发现大桶里空空的,看来其他同学都做到了“光盘”,这时,我忽然想到了《锄禾》这首诗,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挑食和浪费粮食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以后一定要改掉挑食的坏习惯,珍惜粮食、节约粮食,让自己身体长得棒棒的,同时也不再让农民伯伯的汗水白流了!

午餐文章5:杏花零落昼阴阴

文/杏花飞雪

午餐一面用饭一面继续翻看着《爱她,就带她去旅游》。读到游者听来的一个故事,不禁生出迷茫与纠结与不共鸣的共鸣。故事大意是说,一位外国记者在丽江古城看见一位婆婆一天到晚的悠闲的坐在一处,生出疑惑,问那位婆婆在做什么,那位婆婆说是在晒太阳,第二天亦如是这样闲坐着,问后依旧回答说在晒太阳。记者问她这样一天天的只是晒着太阳,不虚度光阴么?那位老人反问他说,她可以晒着太阳活上八十岁,他在奔波碌碌中亦是活上八十岁,他为什么那么急着去赶死?

一千个日夜,在一千个人心里有着一千个开放与凋谢。

无论如何,我们是不该让光阴在我们手中无所谓的滑过。一日,与友人微信闲谈。好像很有规律似的,每每隔上一二个月的时间,友人会在微信中联系自己一次,呵呵,有些东西,不知是在近着还是在遥远着。

其实,我们需要拥有一份不甘寂寞的心怀,内心世界的虚空往往最是可怕的事情。自己的念头是,傻傻的看着日出日落,惟辜负光阴。友人说,有的人倒是喜欢寂寞,在静静的享受日出日落的美丽。回应友人说,那是一个游客途经辽远的美丽的肥沃的田地是的心怀,那一刻游者或许会深深迷恋那一方净土,会滋生出婀娜的妖娆的诗篇,然,如若让他长长远远的留下来与那些所谓的美丽的田地厮守,农耕,他会愿意么?

很多事情,只有在自己是看客时才会盈满风花雪月在心头,如若任其坠堕其中,便不再会是华丽了。

友人说,每个人的情感都表露在行为上,都是其内心深处的反应。即所需就是最好。与他人的感受与看法无关。静也好,动也罢,只要自己高兴就是最好。友人说我就是做到了最好。幽幽一笑,告诉他说,自己不过是聊以自慰罢了。

无论是寄情于物,还是寄情于人,一颗心总是要有所依托才是。友人说有时候情感上的依托要比物质上的依靠重要得多。一个人,生活上可以简单清贫,然而精神上却不可,否则与猪狗无异了。

一碗清粥,可以在青灯下陪伴一书盛开一地的繁华,其间的苦乐哀愁,自斟自饮。

一切必然或许皆因由于偶然。

总是趋于将整个人像茧一般层层叠叠的封缠起来,疏冷了自己,荒度了自己。

有些东西,在最是不经意间,洋洋洒洒似万种风情的水墨,洇洇漫漫开来,盛放,抑或凋零。

一个人,如果能够将你的一些细碎的点滴的需求与所失记在心头,这便是温暖吧?我们永远不知道在下一个路口会有什么发生。真正的,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其实只是当下。太多太多的不可预知面前,我们唯有无能为力。

心有所系,原是不负自己,不负光阴。

午餐文章6:断舍离

文/聂学剑

周日外出午餐,趁着饭菜还没上桌的功夫,我溜达到隔壁的一家鞋店。我平时总被教诲着:男人穿戴的物品一定要讲究品位,根据全家不成文条约,我所有的用品购买权牢牢地掌握在内当家手中。人到中年,忽然想叛逆一回,不管不顾地试穿了一双皮鞋。大小码号差不多适合的情况下,匆匆付账了事。老婆的电话打过来,我非常有骨气地倾刻挂断。脚穿新鞋,手提旧鞋,雄赳赳、气昂昂地折回饭桌前。

一时间,内心畅快无比。最起码此时此刻,我实现了一回财务自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瞥见老婆哀怨的眼神,内心更是充满了冲破樊笼的快感。

可是,也不知道是那双鞋子不争气,还是我的心理感受太脆弱,总而言之,鞋子和脚闹起了别扭。穿了半天,就觉得鞋子不合脚,看上去也别扭,毫无美感。俗话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脚知道。现在不仅脚知道,我自己也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这双鞋即将被束之高阁,或被送人,成为一种不合脚的累赘。

忽然想起“断舍离”。老婆念叨的断、舍、离,就像生活中一个个看不见的坑,我执拗地再次跳进坑里,成为家中最鲜活的反面教材。

一双鞋子算不了什么。但是,它在没有被清理之前,会一直顽强地存在于你的眼前。穿之不合脚,弃之舍不得,毕竟上脚时间还不到半天。当机立断,该舍就舍。这也让我明白,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每一种花花绿绿都让你觉得可以逗留驻足。其实,这些只是表面。它们除了分散精力,让自己审美疲劳之外,用处微乎其微。最重要的,它还会让你因为忙碌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从物欲的泥沼里拔脚奔行,多久没有仰望天空了,无论是蓝天白云,还是浩瀚星空,它们都是最美的。而回归审美,靠的就是勇于断舍离的自律。这双鞋,将成为我的教辅材料,在朝着自律的修行中助力我的进步和醒悟。

午餐文章7:失去幸福感的城市

文/鱼儿快快游

今天在就午餐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感觉现在活着真累啊!”她是从山东调动到上海来的,有着两地工作的切实体验。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活得累(包括工作得累)是很正常的。

累,可能是网络上点击率位居前列的一个词了。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关于累(取四声)的词语有:劳累、心累、连累、受累、拖累等。没有一个是好的。于是人们给它安排了另一个读音(取三声),组的词就中看受用多了,如:积累、累计、果实累累等。但这是古人的智慧,在困境中为自己找寻一条解脱之路。

看到网上发布的一则新闻:

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们作了相关研究,认为中国人幸福感下降基于七大原因:1.老爱比较;2.缺乏信念;3.不善于发现阳光面;4.不知道奉献;5.不知足;6.相互不信任;7.过于焦虑。

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像此种关乎民生问题的研究,大多来自外国研究机构。那么我们中国的相关机构在做什么?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幸福要外国人来操心,而我们自己却漠不关心?因为面对太多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抱着无可奈何的苦笑了。

我觉得外国专家摆出来的理由是相当充分的,所谓旁观者清。但身在其中的我们未必不能看清楚这个问题的症结。即使我们发现了原因,我们也是毫无办法加以解决。群体幸福感的缺失,靠个人的努力是难以扭转的。这是受人情文化传统影响的,就像闯红灯之类的现象杜绝不了一样,我们中国人有着普遍对法规制度的淡漠。

为什么过去的乡土社会人的幸福感高呢?只要把这七条原因反过来看就是了。像我们这代人,还是有话语权的,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幸福感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足。所谓“知足常乐,心安是福”,道理是显明的。

我们没有形成这样的以精神主导的信念世界,周遭充满了日新月异的物质新象,是没有办法不产生越来越多的欲望的。质疑信仰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信仰;不屑信念的人是因为自己没有信念……但越是这种人,越是以诋毁信仰和信念为乐。他们打倒、抹黑一切被称作崇高、伟大的事物,在文化环境里形成了一些混乱无章、肆意模糊、不断改变的意识符号。

城市,使物质越来越丰富,使幸福越来越匮乏。城市,绝不是天堂和乐园。走进城市,其实是走进了一座心的炼狱,不过是一个由圆满炼成煎熬的过程。死亡,最终会净炼一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