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文章

请欣赏江河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江河文章1:絮言

文/蒲萍

父母爱子女如江河流水

竭其所源,不惜枯竭

子女爱父母如微风吹过树林

几片树叶,在天空中飘落

江河文章2:郴江河之蝶变

文/李灶辉

“郴江幸自绕郴山”。

郴江河是郴州的“母亲河”,是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五岭之一的骑田岭之巅,冲出江口峡谷后,一路滋润,一路接纳,向北流去,注入耒水,投入湘江怀抱。

郴江河犹如一条晶莹璀璨的玉带,沿河的王仙湖、爱莲湖、苏仙湖、石榴湾游园、裕后街、苏仙桥等像是镶在这玉带上的带銙,有了这些个带銙的点缀,这条河更富有生机。在郴江河城区段,建了好多高楼,各式各样,争奇斗艳,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中,与蓝天白云、晚霞的倒影交织着,构成一幅幅宁静雅致、山水迷人的秀美景观。清晨,郴江河边上晨练的人们展现着郴州人的朝气与活力。傍晚,人们来到郴江边散步、休闲、锻炼,晚上,郴江河周围的夜景与郴江河相映成趣,美如画卷。

曾经有一段时期,在郴江河两岸,城镇污水大量排放,河边垃圾乱倒乱堆。工业生产活动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郴江几近枯竭,部分企业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郴江河,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接排入郴江,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随波逐流,让郴江河水质雪上加霜。郴江河水变得不再清澈,不再纯净,不再散发清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正式拉开序幕。河长制的推行,犹如一束暖阳洒在了郴江河。郴江河各级河长联动发力,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积极落实河道巡逻机制,巡查河岸绿化、生态环境等情况,巡查河面有无垃圾、漂浮物,河岸有无垃圾、违章建筑等。劝导群众不要在河边钓鱼、不要向河中乱扔垃圾。

河道保洁员划着小船打捞水中的漂浮物,清理河边的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垃圾。志愿者将垃圾捡拾干净,积极地向群众宣传,不向河道倾倒杂物,制止和举报各种破坏水环境、水资源和水利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大家一起着力呵护郴江河,推进河湖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绿色生态屏障,进一步实现生态优美、人水和谐的河湖生态体系。如今,城区水体面积大幅增加,郴江河两岸建成自行车道20公里、游道40公里,绿化、亮化达到城市风景带标准,沿途大小游园10多个。

如今,郴江河重新散发出淡淡的芳香,吐露出晶莹的露珠,河的两旁新修了河堤和护栏,种满了各种绿植。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灯初上,沿江风光带上好不热闹。漫步在郴江河畔,碧波荡漾,天空湛蓝,清风徐徐,随处可见散步、骑行、健身的市民,大家怡然自得、乐在其中,如诗如画。

江河文章3:小桥

文/王凡

由于江河溪流或悬崖山涧阻隔,人们要想很快到达对面,就必须在它们之间架设能够迅速跨越的交通工具,这种交通工具我们一般就把它叫做桥。

桥横在山之间,水之滨,形状万千。无论是石砌的,木架的,铁搭的,舟浮的,大都能够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而如果江面不宽,高山不险,那么架设的桥肯定也是小巧玲珑,格外别致,我们一般称之为小桥。

比起现代建造的许多跨江跨海大桥,小桥一般没有宏伟的桥头堡,也没有高大的桥墩,甚至连古朴的栏杆也常常略去,简约之中往往透出一股朴素之美。多少年来,就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桥,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过往的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使他们踏上了光明的坦途。

我的家乡文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有各式各样的小桥架设在潺潺溪流之上,连接于两岸人家之间,使我不用跨出远门,也能够近距离欣赏到小桥流水的别样韵味。《诗经·大明篇》中就有“亲迎于渭,造舟为梁”的记载,史记中也曾多次提及春秋战国期间,当时的人们在江河湖泊之间建造桥梁,以适应当时的战事和农耕的需要。和许多后来新建的大桥相比,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建造的桥梁一般不大,也不长,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小桥,不过与现在许多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桥梁相比,它们倒显得大名赫赫,令人耳目能详。如比较着名的就有西安的霸桥,北京的卢沟桥,苏州的枫桥,河北的赵州桥,他们大多属于不起眼的小桥,但千百年来却一直声名显赫,历经唐诗宋词元曲的传颂或历史上的大变故而扬名百世。

自古以来,小桥往往是古代文人墨客相聚或送别的最佳场所。我们曾经在唐代诗人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领会到诗人在桥边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似海的朋友深情,不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以至于千年之后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小桥,自建有以来就曾经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它往往是一个地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在很多人看来,那些隐藏于千转百回的溪流之上,或是掩映在树影婆娑之间的小桥确实是太不起眼了,那古老斑驳的栏杆,风雨侵蚀的石头,宽宽窄窄的桥面,在溪流上或者悬崖之间傲然兀立,显得孤独而清幽。但就是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小桥,千百年来,却不知有多少断肠人伫立桥头,无语哽咽,望尽天涯路。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得知,千百年来,小桥作为一个特别的载体,承载着人们无尽的离愁。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商旅行客,文人贤士,为了生存或出人头地,他们常常在鸡啼声中背井离乡告别亲友,踏着冷月寒霜匆匆赶路,跋涉于险山恶水,跨越一座又一座的无名小桥,一步一步地向目的地进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小桥作为人们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也成为一种倾诉乡愁离别的对象。而最为着名的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凄苦情怀。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营造出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可见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

就这样,千百年来,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小桥成了各样人们抒发情怀的象征,成为一首千古不朽的诗篇。这里,除了小桥本身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揖、渔歌号子,以及河流两岸的农舍、绿树、田野紧紧相联,衬托出一幅古老质朴、宁静闲适的田园风光。不用查证也可以知道,几千年来,有多少骚客文人乘坐江南的乌篷船悠然行驶在江南水乡的河面上,他们或游山,或玩水,或聚友,或品茗,我想更多的是为了观赏两岸各式各样的小桥。据传,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之后,对江南的许多造型独特的桥梁十分着迷,为了既能欣赏到江南的桥梁之美,又能使自己免受奔波之苦,他便把江南许多着名的桥梁都搬到北京的皇家园林里面进行仿造,由此可见设计精美、造型奇巧的桥梁的巨大魅力,这也是爱桥之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至于那些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或风流才子在情场失意之后,一座原本并不起眼的小桥,不仅可以慰藉他们饱经风霜的心灵,又成为他们抒怀写意的最佳对象,甚至成为他们疗治心理伤痕的绝佳去处。

众所周知,圣人孔子曾经发过一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长叹,但是不知你们想过没有,到底是什么能让这位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我猜测当时他是在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途中,率领众弟子偶经一座桥梁之时,面对着桥下滔滔奔流的河水,不由得感慨人生苦短,光阴易逝而发出这样的人生感言。最为经典的还有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个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却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特别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从这里可以看出,一坐平时并不起眼的小桥,竟然让诗人触景生情,发出了这么大的感慨。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断章》这首诗当中,桥也作为一个特殊的意象出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而是不经意地露出桥、楼和观景人,它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人们去想象。

我的家乡文昌河上的多座小桥,据说大多为海外华侨投资建造。因为战乱和谋生不易等原因,解放前,文昌的许多沿海居民都选择了飘洋过海,到外地打拼,相信很多人当时就是从文昌河顺流而下,扬帆出海的。我认为,当时文昌河上肯定是没有桥梁的,他们从当时的简易码头匆匆登船,到异地谋生之后,肯定对当地的桥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肯定为家乡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梁而耿耿于怀。于是,多年之后,当他们有了一定的积蓄,就萌生了回家乡建造桥梁,造福桑梓的念头,于是才有了今天文昌河上的各式小桥。我曾经无数次从这些小桥上走过,以前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文昌河上又多出了几座小桥,有些是新建的,有些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改造加固的。家乡的小桥日益增多,一方面说明了城市建设面积的不断增大,另一方面也为那些经常出门的人们提供了方便,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令我感到惋惜的是,许多老桥随着改造,一些珍贵的历史符号也随之消失,这不仅成了我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成了我心里一个无法消解的心结。

千百年来,人世间有着太多的坎坷不平,唯有质朴的小桥始终屹立在溪流天堑之上,成为一道道镌刻历史的独特风景线。这些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众多小桥,不但繁荣了一方经济,还支撑起人们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引渡一段段平凡或精彩的人生。因此,每次看见桥梁,我就会想起桥梁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因为有了人类的活动才有了桥梁,有了桥梁人类才不断向远方迁徙和繁衍,然后再建造新的桥梁,它们是一幅互相依存、割裂不掉的历史画面。

所以,每当看到家乡的小桥,都让我倍感亲切,不管它们的建成历史长短,也不管他们的建筑风格如何,为了在桥上看看两岸的风景,看看家乡近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我都不由自主的产生跨上去的念头。

如果有时间,到桥上去看一看,或走一走,总是好的。

江河文章4:印象良江河

文/段飞鹏

走遍天下千江万河,我最忆还是郴江河的支流、老街西边的良江河。

良江河,发源于五盖山的枫木庵。儿时印象里,良江河河道蜿蜒,河水清澈;河水里有水草,水草呈青紫色,很柔滑,水中捞出拿在手上轻嗅,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水草顺流摇摆,姿态悠然。小鱼小虾成群,躲在水草里觅食;螃蟹横行霸道。水面稍有动静,鱼虾便以水草为天然屏障,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分过后,岭南天气忽冷忽热,沃野开始变得阴冷、潮湿、雾腾起来。阳春晨曦下,良江河畔,柳青梨白,桃红花紫,莺歌燕舞,烟雨朦胧。河道两岸的水田大亩小丘,无序错落;河岸、田埂上的梨树苍老、稀疏,在空旷沃野尤为突兀;梨树刺破晨阳,树干下的皂角、冬茅草、荆棘生机盎然。

犁田的水牛牯,经不住嫩绿的诱惑,边拉犁前行,边抢吃田里刚刚长出的青草。它那粗大的鼻孔,不时喷出热腾腾的气息,根本不理会农夫的扬鞭吆喝。

燕子闪电般掠过牛背,不时在空中穿梭、盘旋。燕子啄取猎物后,成群结队,飞驰回巢。哺乳雏燕之后,它们又会返回犁耕的田野,或栖落在电线上,或落在梨树、柳梢枝头,叽叽喳喳,不停地梳理羽翼。

田野里那些成群的麻雀呀,蹦蹦跳跳叫过不停,紧随耕耘后的新泥间、田埂上、草丛中觅食。犁田的农夫一声吆喝,麻雀立即腾空而起,蜂飞而去,转瞬又会飞了回来。

白雀鸟、乌鸦、八哥不怕人。白雀身手敏捷,捕食翻犁后暴露出来的冬眠昆虫。乌鸦、八哥,则会落在牛背上、树枝头,不放过任何捕食的机会。布谷鸟不知躲藏在林溪间的哪个地方,放开嗓音,隔山对唱“清——明——酒醉!”“清——明——酒醉!”

转眼,良江河的端午水如期而至。河水会漫过岸边,淹没地势较低的稻田。洪水退去后,用不了几天,河水又恢复原来的长流,清澈、温婉。

孟夏,老街开始潮湿、闷热起来。赤脚走过青石板水巷,爬上高岗举目望去,禾苗返青,杨柳摆帘,南瓜开花,梨果青涩。良江河水不再冰冷刺骨,我们则开始下河搬螃蟹了。

良江河里的螃蟹个头不大,喜欢蛰伏在河中石头底下的砂砾中繁育,与活水共生。水质浑浊,泥沙污染的溪水、河流,绝对没有螃蟹。良江河水之所以清澈、湍急,源源流长,得益于上游有一条暗河,长年喷涌不止。

夏秋之季,河里螃蟹特别多。河蟹虽不及阳澄湖大闸蟹,但拌合油盐、辣椒炒熟后,蟹壳由青黑变黄红,嚼起来清脆生津、香辣可口,是道难得的美味佳肴。抵挡不住美味的诱惑,每当搬螃蟹的季节,我们每人只穿条短裤,或背鱼篓,或拿木桶、脸盆,沿河找寻螃蟹。如果运气好的话,每次都能抓一两斤螃蟹回家。

炎夏晌午时分,螃蟹会躲藏在河中的石块底下不出来。小石头可用手搬开,而大石块必须双手用力才能翻转过来。发现螃蟹后,要立即抓起来;如出手不快,螃蟹很可能将逃之夭夭。公螃蟹的反戈一击能力很强,如迎面抓捕,稍有不慎,那对硕大带齿蟹脚,像钳子一样死死卡住手指,立马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之时,越想挣脱它的钳制,它反而卡得越死。这种血淋淋的场景,经常在我们抓螃蟹的童子军中发生。所以,要想尝到螃蟹的美味,最好不要浑水摸蟹。而河中的标杆子鱼,如离弦之箭,逆流而上,我们只能望鱼兴叹。

或许,我们抓螃蟹惊扰了水蛇的好梦,那手指粗、一米多长的水蛇,警觉地昂首摆尾,呈S型急速游过眼前,迅速钻进石洞缝隙。碰到这种场景,谁也不敢再往前行,纷纷躲避、上岸。听大人们说,如果被水蛇咬,不死也会脱层皮。谁愿意为了几只螃蟹而丢了小命呢?

我记不起良江河什么时候被人工改了河道。那笔直的河道避免了洪涝,而拦河坝却挡住了鱼虾、螃蟹、团鱼、水蛇等水生物的繁衍、生息。鱼虾少了,河水也浑浊起来,逼得白鹭只得到田间、池塘觅食。

时光荏苒三十载,河水奔流不复还。这五年,家乡的生态系统在慢慢修复,良江河河水由浊变清,河道自然成迂。河堤两岸又重现春有油菜花香,夏有鹭鸶起舞,秋有千重稻熟,冬有寒烟袅袅的原野美景。

秋渐远,叶凋零;炊烟起,晚风凉。我迈过那熟悉而陌生的家乡田野,独立在河边的古稀风雨亭,放眼眺望涓涓北去的良江河,一群背着鱼篓的少年,你追我赶突然划过我的眼帘,心头猛然一震,仿佛看到了自己懵懂的少年影子。

江河文章5:老家有条乾江河

文/乾江河畔

老家门前有一条乾江河。

她发源于蟒岭深山的千岩万壑,在云烟弥漫层峦叠嶂的大山体内千回百转的奔流、激荡、冲刷,终于在一个叫月亮沟的小村子前面一座山麓下汩汩流淌出来,清泉碧波,水花四溅,形成了老家远近闻名的一道自然景观————出水洞。

出水洞有一个悠远美丽的传说,话说当年出水洞经常有鱼儿从山洞里游出来,鱼鳞闪闪,肥美异常。出水洞附近有一户人家,夫妻年过半百,膝下无子,苦得那家妇人焚香祷告,在菩萨面前许了多少愿心,后来这家妇人生了一个男孩,一家人欢天喜地,满月这天大办宴席。四邻八乡的亲戚、邻居、朋友都来道喜祝贺。席间有一位仪态雍容的贵妇,还带着一名侍女,看着满桌的山中菜肴,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说:今天饭菜着实不错,就是席面上如果有一道鱼,岂不是更好。旁边一个青年男子说:咱这大山大野,到哪儿去弄鱼呢。贵妇微微一笑说:出水洞就有啊,这样,你们明天正午时分到出水洞,你会看见一群鱼的。山里人听得一头雾水,似信非信。第二天,这个青年男子和村中几个年轻人正午来到出水洞,但见出水洞碧波粼粼,浪花飞溅,一群鱼正从山洞里鱼贯而出,看得这帮年轻人好不心热,他们捕到了游在前面的两尾鱼,回到家中烹饪时,却发现鱼腹中尽是昨日宴席上的饭菜,方知贵妇人和侍女皆是鱼精所变化,山里人懊悔不已。从此,出水洞再无鱼儿出现。

出水洞源源不断的涌出泉水,漫出水潭,流过宽阔的河床,流至我家门前截山改河的遗址时,竟然形成一道奔腾的瀑布,雨季丰沛时节,浊浪排空,怒涛拍岸,气势雄伟不亚于壶口瀑布呢。

乾江河在老家门前默默地流过,河两岸的家乡人在她身旁浣衣、灌溉,生儿育女,繁衍生息。老家人早晨下地干活,来到河边撩起清凉的河水抹一把脸,从地里回来,又在河边洗去一身的汗水和灰尘。女人们在这里给男人和孩子洗衣服,河边的青石上激荡起多少明亮的水花和多少爽朗的欢笑声,乾江河融入了老家每一户的生活。

我是一个散淡的人,每逢假日回到老家,我盘桓、徜徉在乾江河畔,溯河而上,我爱和村里一些老人闲谈。我才知道,五十年代的乾江河曾经是水草葳蕤,水鸟飞翔。每天清晨,薄雾袅袅,水气弥漫。旭日东升时,栖息在水草间的一只只老鹳拍着翅膀飞翔在早晨的霞光中,鹳鸟的鸣啭声久久地回荡在老家的田野上空。老人叹息说:自从截山改河后,公路修进我们这里后,那些水鸟就不见了,再也没有飞回来。你看现在的乾江河几乎是一条干河了,上游的挖掘机像一只巨大的怪兽,张牙舞爪的挖沙取石,一天到黑乾江河的水是浑浊的。要知道五六十年代,一连半个月的连阴雨过后,雨过天晴,咱们这一带人从蟒岭深山砍伐的修房用的椽、檩,都是趁乾江河发大水时放舟而下。我和你爷爷那时候都是虎狼一般的年纪,身强力壮,四五百斤的粗檩,顺流而下,我们赤脚站在檩上,如同乘舟漂流。水浪汹涌,两岸的青山、绿树、人家从眼前一掠而过。有时候木头卡在石缝里,我们下到齐腰深的水浪里,喊着号子,将木头拖拽出来。这一趟水路,要运输一座房子的木料呢。你看看,这几年连续的干旱,咱这乾江河那里发过大水?哎,不说了,说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老人叹息着走远了。

听着老人的回忆和感叹,我知道昔日盛大、连绵的乾江河正在慢慢地消失,消失在老辈人的记忆里。那些昔日的盛景,也随着村子里一个个老人的辞世而永久地消失在岁月的风烟里。

看着沿途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还有耳旁不断传来的切割机切瓷片刺耳的声音,我知道,我的眼前再也不会看见乾江河的浪花了,再也不会有那柔波一样的碧波闪闪,婉转流过的美景了。

我的心情一下子黯然起来。

江河文章6:小江河

文/黄亚薇

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十年里,每片记忆就像一朵小小的浪花,在时代的大江大河中孕育着、成长着,汇成了属于我的小江小河。

最初的记忆,始于职工大院,简陋、温馨而又其乐无穷。十二平方米的空间,被窗帘分隔成客厅和卧室。多少个夜晚,我伴着爸爸电大夜读的灯光入眠。多少个周末,我被特许睡在爸妈中间而兴奋不已。多少个闲暇,我斜跨着28英寸的大梁自行车在院里横冲直撞。多少个课后,我扔下书包呼朋唤友地在院里串门撒欢。蜗居里锅碗瓢盆的画面如今仍会在梦里浮现;爸妈喊我回家吃饭的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

最初的记忆,充满着时代的气息。那时使用粮票,经常跟着爸妈带着油桶口袋去粮店打油买面。那时金属回收,可以用废锅烂盆向走街串巷的商贩置换塑料筐头。那时冬天取暖,学校的煤球需要从家里自带。那时中日友好,至今还记得一句“哈吉米马西呆”。那时消除四害,打了苍蝇要装进火柴盒给老师有所交代。拮据的生活里,爸爸攒了又攒,送给了我一台带给我音乐梦想的玩具钢琴。简单的教室里,班主任李莉老师倾情地朗读着我的作文《我家的小猫咪》。

结束了八年的蜗居生活,我们住上了楼房。在我十二岁那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床。电话初装费交了一年仍没排上,提前买好的座机被我无数次地拿起放下,只想知道电话那头是个什么模样。老爸擅自作主买了台松下窗式空调,被老妈嗔怪了许久。拖拉机一样的声响,却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凉爽。

中学时代,时间忽地就过得很快。每天来回于学校和家之间,街上汽车很少,父母从不担心。煤渣铺就的操场,年年杂草丛生,除草是暑假过后的首要任务。国家的补贴政策,让正值生长发育的我们,每天能吃上一瓶酸奶,外加一个热狗或馅饼或牛角面包。那是学习生活中非常期待的时光。高中,理科生重点班滚动制,让认真而又不堪重负的我几度抓狂……整整六年感觉就那么一晃。

电话终于接通在发榜之前。当时,高考成绩只能通过电信途径查询,五门功课的分数依次报出,紧张得我手心冒汗。大学来到了七百多里外的省会城市,每次来去,都要被一行的同学从窗户上或塞或拽。绿皮火车载着我们一路缓行,每每经过长江大桥,车厢里都会播放长江之歌,让我莫名激动,轻声跟唱。

时间过得真的很快。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出生的老公,单名一个“贺”字,表达了全国上下拨乱反正的欣喜和狂欢。二十六年后,2003年出生的儿子,因为同年十月我国第一个载人飞船驶向太空,由此取名“宇飞”。多少年后,时代的印记亦如从前。

零零后的儿子也许不会明白资源匮乏的条件下,简单的满足和弥久的期待;不会体会没有电玩的生活里,多元的快乐和真实的相伴。但,他所感受的,是社会信息化的爆炸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承受的,是竞争激烈的时代中,跟进步伐不容放缓。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种令人兴奋的酸爽和愉快。

近期热播的《大江大河》,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城市、农村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四十年里,成长的是儿女,幸福的是爸妈。身处改革开放新时代中的我们,经历了沧桑,经历了变迁,经历了荣耀,经历了发展。每个人何尝不是那波澜壮阔中的一员。我们是祖国大江大河的无数支流;我们的汇聚,成就着祖国在历史长河中扬起风帆。

江河文章7:情系江河

文/贺生达

我为你魂牵梦绕,我为你奔走一生。

而沉默的你呵,从未为我流露过一个粲然的笑容。

我依然不倦地跋涉,我仍旧不悔地寻梦。怀着亘古不变的执着,呕心沥血,我默默地追寻你匆匆的背影。

卡日曲下那不息的奔腾,源远流长,哺育了五千年不衰的灿烂的黄色文明;格拉丹冬下那不倦的汹涌,浩浩荡荡,滋养了华夏儿女不屈的阳刚血性;塔里木河畔古朴的黄昏,孤烟圆日,点燃过多少文人墨客悲壮的诗情?漓江水秀,荷托轻舟,悠悠荡动着不绝的莲歌桨声……

江南水细,总让人想念黄昏里慈母抒情的悠扬呼唤;塞北河狂,总让人记起风雨中严父伟岸的背影。

江河哟江河,总把最美最好的东西珍藏在激流的底层。

抚摸一次江河,就开阔一次心胸,就迸发出更深的热爱,就激扬起对你更浓的感情。

在你义无返顾的激越中,我才真正感悟到什么是生命永恒。你吐纳寒暑,裁剪时空,代谢绿黄,穿越雨风。

你是奇伟的脉搏,跳荡着大地的生命。背负阳光,肩挑星月,你走过的地方,总有柳绿花红,果香瓜甜,牛哞马鸣,轻歌曼舞,是如许的令人神荡心动。

在你飞流直下的壮举中,凝目你的坦然、你的从容、你的威严、你的魄力,总把我深深地打动。穿过枪林,淋过弹雨。霹雳袭击过你,狂风蹂躏过你,异域的铁蹄践踏过你。可又有谁改变你奔腾的秉性?有谁弯曲过你直挺的意志?有谁听你哀告过一声?嘴巴,紧紧锁在沉默之中。沉默展示了你的风采、你的尊严、你的力度、你的雄风。

在你悦纳万物的宽容中,远眺你潇洒的萍踪,我真正感觉到你就是大地的血液,因了你的滋养,平原才舒展开紧皱的眉峰;因了你的衬托,青山才抖露出威仪的身形;因了你的给予,荒芜的土地才郁郁青青;因了你的存在,才有那温馨的家园、和谐的笑声。假如没有了你,大地将会失色,高山也会变形,整个宇宙将会死样的寂静。

我爱江河,你教会了我执着,教会了我虔诚,教会了我不屈,教会了我宽容。

江河文章8:逃水荒

文/王罗成

今年的雨水特别多,江河湖塘汛情日益紧张,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在家乡逃水荒的情景。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年暑假,当时长江和龙感湖(家乡的一个湖)的汛情都非常吃紧。那一段时间天仿佛漏了一个洞,瓢泼大雨整天下个不停。记得有一天,父亲从龙感湖防汛一线回来后说,湖坝恐怕要保不住了,搬家躲一躲水灾吧。

当天晚上,我们全家都在收拾家具、被褥和衣服,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一早,父亲就冒雨拉了整整一板车的东西往湖边码头运。一路上都是搬家的小板车和拖儿带女的人群,每个人都是一脸的雨水和汗水,面色凝重而茫然,急急忙忙地赶路。第一次有了背井离乡的记忆。

记得当时湖面上风大浪急,大雨还在使劲地下。湖边上聚满了搬家的渔船,一幅紧张忙碌的景象,大家都在排队上船。等我们一家上船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小船顶着风浪一路前行,孩子们的胃也开始翻江倒海起来,晕船和恐惧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直到安全抵达了湖的对岸,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那一年暑假,我们兄妹三个先是住在帮我们搬家的那位渔民家,后来又辗转奔波分住在亲戚家。尽管玩耍的无忧无虑,但是也尝到了寄人篱下的感觉,尤其那种无家可归的味道让人莫名的难受。

洪水无情人有情。虽然现在没了逃水荒的担心,但我还挂念着至今仍生活在那里的老乡们,但愿他们今年能安全度过汛期。也从心里感谢那位好心渔民帮助我们一家躲过了水灾,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