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散文

请欣赏写意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写意散文1:白银写意

文/牛勃

会宁

一个寄予理想,寄予希望的诗意般的名字;一个镌刻在中国革命史册中,注定将和山河一样不朽的名字。会宁,晚霞掩映着会师楼,掩映着纪念塔,掩映着你庄严的古城,只从鸽子飞翔的风笛中撒下依稀的哨音时,你,多像一位沉思的智者,让高原的风,一次次轻拂你滚烫的思绪。

八十多年前,你以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一群南方的勇士,那些衣衫褴褛的领袖、将军和士兵,仅仅一年后,在你的怀抱里,几支红色的铁流手臂相挽,结成我们民族新的长城。会师会宁,天下安宁,气势磅礴的中国革命史在会宁翻开新的一页。会宁是终点,又是起点;是里程碑,更是纪念塔,是中国革命山脉一样卓绝的风景,让所有的逐梦者因你感动。

紧握的手结成塔耸入云霄,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的传奇挂满每一间阁楼。会师楼伫望着沧桑的历史,那是对于信念的坚守,纪念馆以一件件真实的文物复原生死鏖战的情景。冲的高呼,杀的呐喊,从南向北的军队像红色的洪流。更多的是无声的,以最简朴、最本真的形象,在缄默中见证着领袖的手泽、将军的血迹,和一个个无名勇士对于中国革命钢铁般的憧憬与坚信。

会宁啊会宁,当你用黄土般深厚的记忆为中国革命作注时,也用你的沧桑巨变佐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传奇。

黄河石林

从风的刀尖上诞生,在雨的沐浴中永恒。是一片涅盘的森林?还是黄河水汹涌澎湃的另一种幻影。

一道峡谷,一道封锁和突围最壮美的写真,峡谷折服于河水的英勇,削壁以鬼斧神工的造型列阵。这是两道石质的画屏啊,每一座山峰,每一座山峰的皱褶里,都在涌动生命的诗情。

峡谷蜿蜒,像一首深情而舒缓的乐曲;河水清澈,分明要带走迷人的风韵。石笋以葱郁张扬生命的活力,石柱以擎天而立的傲岸将英武的雄姿展示。河像明镜倒映峡谷,峰如波涛澎湃奔涌。雄狮当关,又怎能阻遏黄河的脚步;猎鹰回首,在用怎样的惊心动魄留下惊鸿一瞥;大象吸水,多像顾影自怜;千帆竞发,分明再现中国革命摧枯拉朽的气魄;西天取经定格成银屏上降妖伏魔的剧情,仰首问天的三闾大夫更是将泽畔行吟的孤愤,高吼成穿越历史的《天问》,让汨罗、让长江、让黄河在历史的峡谷中脚步如此沉重。一个景点一幅画,一幅幅石头的画啊,就是母亲河美丽的尊容。

石头变成森林,森林用石头造型,阿诗玛的故事鲜活在南方的记忆,花儿与少年的爱情、筏子客与黄河女的传奇在石林的叶隙间传颂。黄河石林,你注定要在九曲回肠的缠绵里,在一泻千里的奔流中,在龙湾绿洲与坝滩戈壁让人匪夷所思的隔河相守中,让一种情,一种景,一种情和景自然天成的交融,让景泰,让黄河,多了许多神奇,许多感动。

流动的黄河,和在静态里流动的景泰黄河石林啊,就这样,在时光的流动中,让美,定格为不朽和永恒。

写意散文2:写意人生七彩梦

李进章的《释怀人生》,时间跨度逾六十年,是一部全面记录和反映他一生经历的回忆录。

一部回忆录,其生命力和灵魂在于真实可信。这一点,《释怀人生》做到了。全书洋洋80余万言,记述的是作者从出生、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后亲身经历的平凡事,通篇读来,无论对所经历事情的叙述,还是对所熟悉人物的展现,都真实客观,质朴无华,很贴近每个时期不同地方不同人物的历史特点。

一部回忆录,不仅要真实,还应该具有社会价值。这方面,《释怀人生》也做到了。作者把近六十年的经历,没有统统拿来,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把人生重要节点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值得书写的人和事挖掘出来、记述下来。他对每个重要节点的回忆,没有平均用墨,而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基本保证了对每件事情和每个人物的记述,无论爱恨褒贬亦或其他,都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特别是书中贯穿始终所彰显的感恩思想和品德,正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年轻一代严重丢失,人们正在大声呼唤重塑,而社会应该大力提倡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美德。

一部回忆录,在保证真实、有价值的前提下,还应该有上乘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方面,李进章在《释怀人生》的写作中同样做得不错。这得益于他自幼就喜好文学读物,爱好文学创作,有一定的文学创作天赋与素养基础。回忆录的结构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展开,但并非平铺直叙。每一部分都经过了精心编排和艺术构思,即使自身内容相对比较完整,又在结构上前后相互关联照应;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以防止读者阅读时出现审美疲劳。各部分每一篇的记述都有些可圈可点的匠心独具的写法,有的构思巧妙,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有的描写细腻生动,非常有现场画面感;有的运用评书风格,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有的恰到好处地夹叙夹议,渐次升华思想;还有的运用历史成语典故,以古鉴今,步步深化主题……所有这些,都使本书大为增色。

李进章的《释怀人生》向人们传递着满腔情怀和不懈追求,表现出荣辱皆忘、波澜不惊的高远与真实,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写意散文3:写意对门山

文/刘凤

遥望平畴数里烟,群山环抱翠无边。

小溪似带稻粱肥,平路如砥车马喧。

场舞黄昏乐奏欢,田园处处秀景观。

楼房错落如新市,续谱康庄致富篇。

——题记

从祥云间流下的一缕阳光,惊艳了古朴美丽的布依村寨,村寨一如风韵十足的女子,在岁月的流逝中蜕变,尽显她动人的风情。黄昏,高亢辽远的铜鼓声拉长了村寨的丽影。

贞丰县龙场镇有一个古朴的布依族村寨——对门山。对门山四周青山环抱,环境宜人,村民保留着浓厚的布依族文化。该村至今保存有两面唐末灵山型雌雄铜鼓,是布依族最为珍贵的打击乐器,“布依铜鼓十二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对门山,村寨建设让人眼前一亮,崭新宏伟的寨门巍然矗立在眼前,穿过寨门,广场上围绕四周的是别具一格的“铜鼓”、浮雕墙、文化墙、长廊凉亭、球场。村寨间串寨路连着家家户户,也连结着村民们的情感,青瓦白墙式的布依族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美轮美奂,只需一眼便是万年。

穿行村寨间,村寨或村民房屋的围墙上画了独具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图,还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谢共产党”“幸福村寨”等内容的字画,好一派乡村美景!

对门山村无处不是美景,一山一水、一瓦一房、一草一木、一字一画流动着逼人的灵气,那悠扬而辽远的铜鼓声是村民质朴美好的心灵之音,是幸福生活的清音。正因为对门山村的秀容如此深邃,仅此一眼便让人一见倾心、难以忘怀,所以你无法想象她昔日的容颜。据该村党支部书记余雁伟介绍:村寨以前的房屋是破旧的老房子,有的房子如遭暴风雨狂袭,瓦片被卷落,雨水便渗进屋里,鞋子就像汪洋里漂浮不定的小船。而且村里的路都是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县有关部门和镇党委的帮助指导下,村里结合村情民情,以抓环境美化、文明提升、文化引领为切入点,走“整治”与“建设”相结合之路,群策群力,携手让村寨蜕变——换新颜、露笑脸,实现村庄美、村风和、村民乐的目标。

对门山今非昔比,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且精神风貌也大为改观,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余天伦家是对门山村平安家庭示范户,新颖别致的农家庭院让人眼前一亮,房前有水、屋后有山、檐下有亭,高山流水、丝竹悦耳,静心怡情,好一派田园风光!人民生活富裕了,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旧貌换新颜。“高速油路穿村过,汽车开进村子来,田间地头机耕道,出门走路不湿鞋,房改项目造新居,农家庭院靓起来。”这首歌谣道出了对门山村村民的心声。这一切正是对门山村“四在农家”创建、新农村发展的真实缩影和写照,村容村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真正体现了“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对门山,这个布依族聚居的寨子,铜鼓被布依族人敬若神灵,年年施祭,岁岁礼拜。它是布依家族的传家宝,是权力、财富、氏族团结的象征,拥有崇高、神圣的地位,也是布依族人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铜鼓始终与布依族的生活、文化联系在一起。对门山村曾出土一面铜鼓,经考证,是贵州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面属两广类型的灵山型铜鼓。铜鼓分雌雄,对门山村余氏家族至今仍在使用的雄鼓是唐末年间传下来的,通高35.5厘米,面径55厘米,重达23公斤,鼓面上的花纹已经模糊。雌鼓28公斤,有600多年历史。据余雁平介绍,铜鼓上的花纹有着特殊的含义,中间十二角星形图案代表十二地支,鼓面边沿有四个小突起,代表年月日时四柱,这是余氏铜鼓不为外人所知的特有密码。

每逢寨子里的喜庆节日、婚丧嫁娶等,铜鼓都会一次又一次奏起,远至数公里外的地方都能听到它清脆的鼓声。每当铜鼓奏起时,男的一排,女的一排,歌词则随心而唱,打击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奏出不同的调子,用节奏来表现喜怒哀乐。只要铜鼓一奏起,不仅是布依族,附近的各族乡亲都会前来凑热闹。农闲时节,村民们还自发围坐的广场上,唱着山歌、弹奏起乐器。新农村、新风貌,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对门山村的容颜秀美,村风和美,村民们互敬互助、相处融洽,但凡村寨哪家办事,全村村民鼎力帮助、不留余力,至始至终。每逢哪家杀年猪时,全村村民便欢聚一堂,共享幸福。对门山村庄美、民族文化美、村民更美,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用勤劳的双手耕耘岁月,描绘美丽的图画。牵着亲情的双手,拽着生活的丝线,挽着好客的胳膊,拉着幸福的衣袖,扯出温馨而醉人的风景。若你走进村寨,你会发现空中的袅袅炊烟也别具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好客的村民会宰杀家里圈养的鸡、鸭,生起柴火,用一颗滚烫炽热的心为客人烹制人间美味。那一缕缕炊烟是热情、喜悦、温馨的情感传达,它们如同沁水一般,从窗户缝里、门缝里、烟筒里汩汩冒出,不可阻挡、激情四射,淳朴的民风如灶里燃烧的柴火生生不息。

对门山村的傍晚是一幅最温馨、动人的“暮晚图”,每天傍晚,村前的文化广场,都会聚集或多或少的村民,老人们围坐一起闲话家常,推开心轩面广场,一杯小酒续万事。尽管岁月之犁在他们的脸上犁下深深的沟壑,但那些沟壑却是最分明、最美丽的线条;年轻人排练以“铜鼓十二则”为主要内容的民族舞蹈,以此传承民族文化,男的击鼓,女的舞蹈,铜鼓声的高亢与女子的柔美和谐相融,相得益彰;而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舞动生命;小孩儿们也乐在其中,有的在广场上玩陀螺,有的丢沙包,有的牵着小狗、小猫在一旁观看,谈笑声、铜鼓声、音乐声、陀螺的转悠声,声声入耳、声声入心,声振林木,小狗、小猫竟不惧怕,它们按捺不住自己,也融进了自己的动人之声,人与动物的和声是怎样的和声啊?完美、和谐,是流动在心中的天籁。

走进对门山,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新风扑面而来,柔柔地拂在脸上,吹开了幸福的花。岁月惊艳了古朴美丽的布依村寨,铜鼓响起幸福的清音,一颗劳顿的心,凝神谛听村寨的幽静,静而净。

听,铜鼓声从遥远的村寨响起,辽远而高亢,一个淳朴坚毅的民族将铜鼓奏响,历经风雨的铜鼓见证了村寨的蜕变,传承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折射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奋进、乐观、团结。鼓声从遥远的村寨响起,在灵魂深处跌宕,在心灵深处回荡,声声不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龙场人,我为对门山村的秀容、丰富的精神、和美的村风和深厚的民族文化而倍感骄傲,她是我心中最美的村寨,是龙场镇一道亮丽的风景。我写不出深情的文字和像样的诗句去咏叹她,惟愿她乘着社会主义的翅膀,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新风,飞得更高、更远。

村寨遍地皆为诗,乡间花木绽新枝。朝飞暮卷云霞舞,人文盛境令我痴。

写意散文4:写意岱山

文/陈利生

岱山不是山,而是一个拥有经典海岛风情的地方。

我的岱山印象源于舅公,老人家早年在岱山工作,关于这个海岛一山一水的信息,都是从他那里得来的。儿时的我,曾无数次在大脑里勾勒出大海的模样,想象它的宽阔无边、惊涛骇浪,以及沙滩、贝壳……

顶着盛夏的骄阳,我们来了。

当游船一抵达岱山码头,我惊讶得差点叫出声来,这是一座怎样的小岛呀!周围的山带着几分神灵、几分俊秀。抬眼远望,海天一色,茫无际涯。我们驱车来到摩星山景区,因为天气特好,空气中透着一尘不染的宁静。沿石阶隐入林中,迎面扑来袅袅的清气,直沁心胸。这是岱山不同于其他名胜给我的第一感觉。

曲径通幽的景致让初来乍到的我们感觉不到倦累。山岗绵延叠翠,山不高,到了山顶便是一处平台。抬首,牌坊上“蓬莱慈云”四个金光大字跃入眼帘。岱山被誉为“蓬莱仙岛”,相传因秦始皇遣方士徐福率3千童男童女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上岱山岛而得名。立于平台,向西眺望,遥见徐福像耸立于海光山色之中,衣袂飘飘仙风道骨。

慈云极乐禅寺掩映在摩心山南的绿树丛中。寺院显得格外宁静,很喜欢那种感觉,拾级而上,少了平日里的匆忙与浮躁,多了一份怡然自得。寺院的钟声回荡在海岛的每一个角落。身在小岛,天高风清,海蓝山青,心情一下放松了。

登上玉佛宝塔塔顶眺望,岱山全景尽收眼底,岛上建筑鳞次栉比,周边岛屿星罗棋布,真是风光无限。朋友说,如遇有云雾,山上则变幻莫测,碧海绿洲,时隐时现,犹如蓬莱仙境呢。

鹿栏晴沙,一个挺好听的名字,是名副其实的“华东第一滩”。沙滩涨潮时浪大,回声响彻,气势宏伟,退潮时潮水平静、安宁。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沙色呈铁灰色,沙质有点硬,上面竟然可以行驶汽车。我们脱了鞋,赤着脚在海滩上跟着海浪跑前跑后,在脚上铺满沙子,玩得不亦乐乎。胆子大的还开着越野车在铁板沙上疾驰,再一次让大家感受了铁板沙的神奇……玩累了,我坐在沙滩上,看汹涌的海浪卷起高高的浪头向滩头扑来,看澎湃的海浪前仆后继地冲击着礁石,激起雪白的浪花,发出一阵阵轰鸣声。

最刺激的要数秀山岛的九子沙滩和滑泥公园。九子沙滩的沙子细软细软的,人好像陷在了棉花堆里。当脚沾到海水的那一刻,有些凉飕飕的,被软软的细沙包裹着,感觉很好。滑泥滩,顾名思义,就是玩泥巴啦。进得泥滩大门,大家觉得很新鲜。我们战战兢兢地踩下去,一脚就没到大腿根,感觉特刺激。玩着玩着,大家毫无顾忌地放开了,女同胞们也纷纷丢却了往日的那份斯文,穿上泳衣在泥巴中摸爬滚打,着实疯了一把,笑声回荡在天际。

在鹿栏景区,不得不提一下“海坛”。海坛的位置,据说是一处古祭台,是人们祭海之处。我们老远就看到了坛上直刺苍穹的“定海神针”。走近细看,“海坛”两字出自颜真卿之手,骨力遒劲,气势恢宏。这与“海坛”的建筑风格十分吻合,为美丽的鹿栏晴沙平添了几分浩气。

走进古镇东沙,我们品味到了与历史一样沧桑的石板路和古民居,也感悟到了特有的古朴和沉静。应该说,东沙是见证千年岱山的海洋博物馆了,古镇的原生态与纯粹,东沙人与大海的亲近,让我们体味到那是一种骨子里的亲近。

随着舟山连岛大桥的开通,舟山从此进入了半岛时代。而岱山作为舟山第一大岛,自然成了离本岛最近的悬水岛屿。

我想,做一名岱山的渔民,真是一种福分。

写意散文5:写意天马寨

文/甄爱国 朱醒民

花之妖娆、山之巍峨、水之灵秀,使得天马寨为世人所识。花汛、绿海、人潮,静谧山村澎湃着欢声笑语。

从三月开始,野樱花、李花、中华蜡瓣花、油桐花、杜鹃花,就挑逗着人们挑剔的视觉和嗅觉。春风春雨不断滋养着花枝花蔓,四月中下旬,大自然的画笔饱蘸色彩,将红色、白色、紫色涂抹得酣畅淋漓。徜徉于山脊花道,清风徐来,成片相映成趣的绿树山花托举出绚烂的姿影,与醉心山水的游人赴一场五彩缤纷的约会。

天马寨位于英山县雷家店镇,最高海拔1045米,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四季植被色彩斑斓,生态原始,丛林下溪流淙淙,大山深处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宛若人间天堂。

天马寨古为蕲黄四十八寨之一,沿东西走向顺东河流域绵延十里,北与英山古八景之一——海拔1258米的“仙人挑担篓子石”毗邻相望,因其形似一匹奔腾的骏马而得名。山上原有跑马岗,清乾隆17年,天地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朝柱在此起兵造反,占据天马山筑寨称王,天马山于是被人们称作天马寨。一个“寨”字,令其侠气凛然,也让人心驰神往。

天马寨犹如暗藏着一个硕大的调色盘,将红白黄绿泼染于沟壑山涧、崇山峻岭,靓丽烂漫,惊艳游人。登山赏花,能让你平静的心田掀起层层波澜,震撼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五彩杜鹃——粉红、大红、浅紫、深紫和黄色。她们的名字因颜色不同而称谓各异,红色的是映山红,紫色的是满山红,黄色的是羊踯躅,千姿百态,依次从山脚向山顶梯次盛开,漫山油桐花与杜鹃互相媲美,和谐共生,交织成万亩花海,十里画廊,蔚为壮观。有人惊呼,满山秀色可餐;有人放声高歌,让活跃的氧离子滋养嗓音;有人频频对焦取景,定格每一步的精彩……

仁山智水,天马行空。置身天马寨,你的所有感官定能得到愉悦的洗礼和熏陶。

写意散文6:珠子溪写意

文/王光正

为逃避都市的烦躁闷热,寻求自然宁静,受故人的邀请,我们几个文朋诗友携妻挈子,去了田家。

故人的家乡在武隆浩口村的珠子溪畔,是一个“绿树村边合”的美丽小山村,也是一个脚踏重庆的彭水、武隆和贵州的务川两省(市)、三县的地方,一条清澈的珠子溪像条绿色的飘带,绕着村子,轻歌曼舞,融进芙蓉江,然后汇进乌江,浩浩荡荡直奔长江。

为了错过车流的高峰,我们一行人披着星星,沿着沿江高速一路畅通,一大早,就出现在珠子溪上,与那里的秀色拥抱。

飘游在珠子溪上,心情舒畅,如徜徉在绿色的飘带上。

早晨,空气经过过滤,清新得找不出恰当的形容词来修饰,吸一口吧,甜滋滋的,洗涤肺腑,把体内的垃圾筛出去,人也清爽了,简直是天然的氧吧。

作家们被游艇载着在珠子溪上闲庭信步,在我们的眼里,蜿蜒如带而又水平如镜的珠子溪是一幅长长的无尽画卷,清晨的阳光特显温柔,撒在珠子溪上,游艇摇起的浪花,犹如一颗颗金豆豆在跳跃。白鹤凭空翱翔,鱼儿浅戏河水,夹岸绿树翠竹,镀上了金色,在晨风中摇曳,摇碎了袅袅晨雾——人们将传说中的仙女浣衣的珠子溪喻为巴渝的漓江确是名符其实的。浩口是个民族杂居地,河边浣衣的女人们中不乏苗族、仡佬族,她们的琅琅笑声掠过水面,更是醉了一河河水。

故人的父亲虽然年过古稀,却是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又是地道的土着,兴趣盎然地与我们谈起了珠子溪的来世今生。

很多年以前,在浩口乡间,紧靠芙蓉江的山弯一间茅草棚里,汪四与瞎眼老妈相依为命。老妈长期思念被财主易歪嘴害死的父亲,哭瞎了双眼。汪四是个遗腹子,也是一个大孝子。酷热的夏天晚上,坐在床边,摇着扇子,为老妈送凉,驱赶山蚊子;数九寒天。他捂热了被窝,才到火塘边扶老妈上床;要是遇上天旱水涝,粮食欠收,汪四宁肯自己挨饿,也要让老妈吃饱。他的孝道感动了仙女山上的仙女。一天,他靠着犁耙就睡着了。朦胧中,仙女飘然而至,将一棵特别的树苗送给了特别劳累而又特别有孝心的汪四。汪四按照仙女的吩咐,将树苗栽在门前,每天,天不见亮,就从山上背来山泉浇树,日复一日,七七四十九天后,两丈多长的树枝上就开出了粉红色的花朵,结出了一颗颗像珍珠玛瑙般的金果果。日复一日,又过七七四十九天,果实全部成熟,亮晶晶的泛出熠熠的光泽。汪四根据梦中仙女的吩咐,摘了半背篼果实,渡过芙蓉江,背到山上的观音台,支起一口大铁锅,把果实倒进锅,又背来山泉水一起熬,又过七七四十九天后,他每天从锅里舀回亮晶晶的药水为母亲洗涤眼睛。不久,老人家的双眼就开始见到光明。汪四母子难掩高兴,走出家门遥对仙女山,一连磕了七七四十九个响头。

汪四用仙果熬水治好母亲眼病的事,很快传遍芙蓉江两岸,不少患有眼疾的乡亲都来请他帮忙。汪四本是个忠厚善良的人,就用没用完的药水给大家医治,乡亲们瞎了的眼睛也与汪四的母亲的双眼一样重见光明。

说来也怪,汪四母亲重见光明之日,而易歪嘴的双眼一夜之间就瞎了。他听说汪四在观音台上的铁锅里还留着药水,便派家丁趁黑夜爬上崖,要把药水拿来给易歪嘴医治。哪知易家的几个家丁刚到观音台,芙蓉江峡谷就刮起大风,把家丁和一锅药水全都吹进芙蓉江里。易歪嘴偷药不成,眼睛越痛越厉害,不到半个月就丢了性命。

后来,每当太阳照到观音台下的芙蓉江河段,10多里路长的江面就金光闪烁,满江上下放射出珍珠般绚丽的七彩光。人们说,那是从观音台铁锅里倒进江里的药水如珠子一样在闪闪发光。于是,当地的人们就将那段芙蓉江叫做了珠子溪。

一个表现孝道善良的传说,穿越时空隧道,生生不息地流传到现代,更有了历史底蕴,将珠子溪两岸景色染得更加瑰丽。

最好的艺术,要与心灵相通,才能感人;最美的风光,要与厚重的文化底蕴接壤,才有品味,才能成为极品风光。武隆所有的风光是流动着的历史,是流动着的风光,从远古流动而来。有位诗人说武隆,当然涵盖了我们此刻正在逍遥的珠子溪,是几亿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收官之作。这种说法不管有不有科学根据,我是佩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造山运动从喜马拉雅山流动到了我们武隆,我们分明看到了男性的钢强,鼓凸的肌腱,血气的贲张,“雄起”的呼呼呐喊,响彻于各种竞技场,是裂变的N次方,从喜马拉雅山出发,滚滚延伸、再延伸,柔情的珠子溪风光也有了男子汉的气质。

珠子溪两岸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就是小巧玲珑的瀑布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的顺势而下,有的在出口处,往上用力一喷,然后再往下倾泄,如千万根银针直射而下;有的是仅仅是一股水帘,酷似一幅巨大的白布带,从峭壁上腾过树梢,直泻山下;有的如涓,蜿蜒一段后再往下流畅,有的飞挂前台,在阳光下成七色彩练……岩石也很有特色:有的如精心打凿过的石块,整齐有序地镶嵌进两岸;有的是凌乱美,石块长长方方,凹凸不平,没有规则,石缝里冒出小树,成了极有景致的装饰;有的怪石嶙峋,犬牙交错;有的石块光滑,玲珑剔透:有的峭壁巉岩,光怪陆离……“咩咩咩”的叫声从山坡传来,接着鞭子一声脆响,一个少女柔美的歌声如天籁之声在山坡回荡: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随着歌声,我们自然想起了电影《少林寺》少女牧羊的画面;接着,几只黑叶猴在山坡树丛间跳跃。黑叶猴是一种稀有动物,体长只有一尺多,小小的头颅,尾巴比身体还要长,细长的四肢,头顶毛冠直立,体背毛比腹面的毛长而密,臀疣较大,全身黑色有光泽,耳基至两颊有白毛,手足均为黑色——可爱极了!全世界有6000多只,而我们武隆的芙蓉江山坡上就有600多只……

我们浏览了珠子溪的自然风光,故人把我们邀请到小船上就晚餐。这时,太阳从村后的山峦落下去的时候,随着故人父亲桡片一打,山歌一声响,清粼粼的河水如白玉般被犁开了一道痕迹。随着小船悠悠,两岸的景色怡然自得地向后退去,左边是峰峦叠翠,右边是田畴村舍;左边的鸟语啾啁,右边的犬吠汪汪,鸡们轻歌,再看河面上的追逐嬉戏的鸳鸯,给幽静的山村凭添了万般迷媚——有这样的秀色作伴,就是喝一口水也是甜的,更何况晚餐也是别出心裁的。

菜虽不多,一碗苗家人的老腊肉置放在桌的正中,两碗河水豆花跨桌两角成对称,几盘素菜杂夹其间,却各有特色:香喷喷的腊肉一块块薄得透明,排列有序肥而不腻;白生生的豆花嫩而绵,素菜全是野生的,绿油油的,很有诱惑力,新鲜的海椒末,还带有泥土的清香;喝的是自家用山泉水酿造的咂酒。我当过知青,自然知咂酒酿造极其简单:新打下的高粱蒸熟后,均匀地撕下酒麯,闷上几天,就可以慢慢饮用。这种酒浓度高不到十度,既可当酒,又可当饮料。

月亮升起来了,山村野岭沐浴着溶溶的月光,暮霭升起,有了神秘,鱼儿在水上喋喋细语,小虫唧唧,凉爽的晚风带着柔情蜜意,拂过脸面,浸进了心里,甜甜的,胸中烦躁闷热被荡得一干二净,看着那几个特别挑食的城里的孩子也有男子汉的气派,大块吃肉,大筷挟菜,大碗喝酒。于是,我想到了“秀色佐餐”的典故。当然,我这里说的秀色是景色和绿色菜肴,而不是女色。

吃到高潮时,故人父亲从河里网上了一条名叫“红眼棒”的鱼,丢进船头的沙锅。鱼的吃法简单,仅仅是煮熟后沾一点海椒,我们却觉得十分鲜嫩可口,比鱼的任何做法都要好吃,3、4斤重的鱼,顷刻间,就被我们风卷残云般消灭得一干二净。后来,我们还吃了一碗包谷粑和一碗绿豆稀饭,肚子胀得成了鼓,只怨肚子长小了——因为,我们还想吃哟。

虽说我们不是星级饭店的座上客,但山珍海味,奇禽异兽,还是品尝过不少——然而,都如过眼烟云,很快就忘却了,唯有在珠子溪上的这顿晚餐,没污染的美景,没污染的饭菜酒鱼——这原汁原味,才是真正的美味佳肴,令我们一辈子回味的。

不过,一只船在溪上荡漾,不免有些孤独,感觉有些遗憾,我发出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叹。

故人笑了笑,很明白我的意思,坦然地告诉我们,武隆已经作出了整体规划,要将珠子溪融进“自然的遗产,世界的武隆”这个主题公园一起打造,要不了多久,珠子溪这道亮丽的景观就会出现在武隆大地,旅游者定然会趋之如鹜。我们相信!于是,我们相约,还要来武隆,还要来珠子溪,还要在这里写意,拥抱这里的秀色。

夜深了,明月依然挂在空中,随着小船的缓缓行进,像玉沉进了清澈的珠子溪,我们游兴未尽,被珠子溪河秀色迷住了,小船继续悠悠……

写意散文7:写意画要写意

文/岳崇

因爱好偶至书画市场,性格所致更喜静心品读作品,常感有些写意画作存有重技法轻写意现象。记得曾对朋友一幅名为《曲径通幽处》的画作提意见,说:“这幅画好像文题有距离,‘曲径’不曲、‘幽处’不幽。”之所以有此语,是因为该画把“曲径”画得很细、很曲、很直白,山路一点儿不间断,通往的深山“口”,有一小亭子清晰可见。“曲径”和“幽处”都清清楚楚地描绘了出来,未有隐约依稀感,没有给读者留有回味、想象的余地和空间。

由此想到那幅《深山藏古刹》的古画。该画未画出古刹,而是以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溪水边打水来表现,巧妙地提示读者去想象。这就是典型的写意。

写意画区别于工笔画,它用笔不讲求工整细腻,而注重物象神态的表现和画家意趣的抒发。也就是说,在写意画中。笔墨技法主要是为表现物象神态和抒发画家意趣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物象神态是依稀或似与非似的,画家的意趣在感悟、想象和寻味中体现。简言之,写意画重在写“意”。

写意散文8:生命写意

文/星儿叶子

我出生在泥土里,出生在妈妈的汗水和饥饿的肚子里。我在晦暗的岁月和明亮的山川里长大,我的青春都付给了粮食,因为粮食总给我做人的安全和尊严。粮食是需要自己一颗一颗挣出来的,父辈只给了我坚韧的双手。我有过很短暂的快乐,但我害怕放任自己的快乐而失掉安全的粮食。我在人群里一直是孤独的,也许你看到我温暖的笑容,也许你看到了我的成功与一帆风顺,但你永远也无法触摸到我内心深处的冰。我只在山水的怀抱里才坦然地微笑,也只有大自然才是我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永远无法忘记庄稼和汗水,除非我消失了自己。

其实我在想什么,没有人能知道。很多翻飞的风景被我踩进脚印里了,我仍然弯曲着脊背向前。哪里是尽头?我站在茫茫的荒原,叩问大地。

我用血鼓动翅膀,让人们看到飞翔的希望,我自己是飞翔还是趴下是无所谓的。你不要以为我愿意在空中,其实我喜欢趴在温暖的柴草里。

我用血喂养文字,让它们点亮灯盏,照着人们前行的路。我的骨头越来越瘦,但我不需要感动的泪水养育。

狂妄的嘴想吞下大地,消化不掉,吐出来完璧归赵。狂妄的手扯下天幕,没有那么大的窗子悬挂,放开手让它飞回天空。

我的灵魂真正孤独无助的时候其实很少,除非我工作到身体太疲惫,病痛缠身或者由于劳作背痛不止,除此以外,我的精神是丰满和自足的,每时每刻都如饱满的潮水涌动。哪怕很长时间我一个人独坐一隅,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内心上演的影剧也足够我沉醉其中自足自乐。那里总是洒满阳光,到处是生动的景色和音乐,即使一些忧伤的小夜曲也那样迷人。外在世界有多么丰富多彩,我的内在世界只有比它更丰富、更精彩。其实有时候,哪怕一个我很喜欢的人太多的打扰我,我都会不由自主的厌烦。所以,经常是,如果我愿意给心灵打开一个窗口,很多靠近我的人会很快被我感染,而他们如果想更靠近或者走进我又是那样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包括我身边最亲近的人。而这有时候是令人恼火的,可也是无奈的。因为那内心的大海到底有多深,里面又有一些什么奇异的东西,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它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永远在翻涌新的浪花。

我喜欢吸纳大自然的精华来涵养我的心灵,同样道理,我也热衷于吸纳人类精神的营养来养育我的灵魂。所以,你不必奇怪一只蜜蜂为了酿蜜不断寻找花朵,一只蜘蛛总在结网捕捉昆虫,也不必惊异那永远奔跑在荒原上的狼和狮子。如果生生不息的宇宙还在运行,如果一个有限的生命体想努力达到无限的极致,请不要惊异他那不停息的脚步。有些东西是值得庆贺的,比如我翻山越岭终于看到了大海的辽阔,听到了大海的涛声,我历尽磨难终于看到了真理的光辉,比如我历尽严寒终于等到了花朵的盛开,其实我是想说,在我历尽艰难将要绝望的刹那,我听到了你的心开花的声音,你无法理解我那豪迈的开怀大笑啊,挥挥手,向你做最后的告别。

我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强烈而清晰,那就是我们此生无法分离。我们最光华灿烂、青春勃发的年龄都放在彼此身上了。快乐、忧伤、成功、失意、隐忍和锋利,青丝和白发,甚至脚印,甚至呼吸,其实都很难分出彼此。我的以至于今天的全部生命与性情中有一半是你的,而你的生命与性情中有一半是我的。所以我们此生绝不能分离,因为我无法丢掉自己,你也无法丢掉你。我早说过,有一种爱是生活用时间雕刻进生命里的纹路,在血液,在骨髓,在灵魂,丝丝缕缕,缠缠绵绵,无法逃避。

在浮躁的世界,虽然我喜欢跳荡的波涛,但我最终是沉静的,如同亿万年踞在海边的礁石。海浪冲刷了它,甚至雕凿了它,但它始终没有动过,它只是做了记录。它日夜蹲在那里,很多风帆尽收眼底。它沉默着,它其实在微笑。这微笑里有风有雨,有阴有晴,有升起,有沉落,有时间,有空间……一切简单于沉默的一笑。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