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散文

请欣赏诗意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诗意散文1:诗意的栖居

文/王茂平

我一直以来都习惯于纸上阅读,而网络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一瞥而过;一是因为视力关系,二是因为对网络文学存有偏见:认为网络文学鱼龙混杂,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此见谬矣。读了赖晓妍和李梅在茂名教育作家网的近作,方知网络文学也不乏佳作,本地姜也辣。

李梅作为70后,曾经的高州师范青年文学社社长,《画沙》主编。当了教师后,仍对文学痴心不改,笔耕不辍,工作之余,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她的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她为文学的多面手,各种体裁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可我最为看好的当数她的散文作品。

当今评论家陈希说:“诗歌是青春的艺术,诉诸激情;小说是老年的艺术,立足经验;而散文,是中年的艺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形式,需要功力。”李梅的散文,我以为,其“功力”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境界之高美,二是情感之丰沛,三是描写之细腻。

古人为文讲究立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是多么的重要。不过立意有高下之分,有深浅之别。纵观李梅的散文作品,大多立意高远,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发愤图强、行善积德的导向与启迪。如《悠悠此心》其立意为“总有一种花开,需要耐心等待”;《暖暖的杜鹃花》表达了对自强不息,生命顽强精神的礼赞;《亲近大地》,那是做人应像大地一样真诚以待……

教书育人的工作可谓繁重、单调、忙碌而又责任重大,这是今人所公认的;但李梅却把它视作一种崇高,一种享受,而她的一篇散文题目命名为“享受肩上的责任”。把“承担”或“担当”这个动词谓语改为“享受”。如此稍作改动,可见头颅,可见心灵。她于《快乐的教书匠》一文中如是说:“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职位可以平凡,但工作不能平凡,生活可以平凡,但生命不能平凡。也许……我今生做不了教育大家,但我可以做一名出色的教书匠。快乐教书,快乐育人,同样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她绝对不同近日一些人,他们为人为文,为了吸引读者,为了牟取私利,不惜出卖人格、出卖灵魂,而写一些凶杀暴力或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等色情的东西,引人走向歧途,走向邪道。他们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最终为人们所不齿。

白居易在《与元九诗》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诗如此,文不亦如是乎?我以为。今人黄承基说:“人生是诗意的人生,精神生活应以人的情感为出发点。”李梅作为一位纤弱女子,生在红旗下,泡在甜水里,爱情甜蜜,孩子乖巧,工作出色,想来她的人生必定是诗意的,因为在她的笔下,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是快乐的。请看《亲近大地》一文,她把农民的春种秋收,看作是一件乐事,一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境界。插秧本是一项极其艰辛的劳作,可在她的记忆里却是如此的欢快:

“脱下鞋子,卷起裤管,再一次踏进这软滑的水田里。左手持秧,右手分枝,俯视大地,轻轻地把秧苗插进松软的黑土地里。水波荡漾,淤泥飞溅,脸上身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班班驳驳。步子一进一退,身子一俯一仰,一行行嫩嫩的秧苗整齐地在微风中笑意盈盈……”

插秧劳作中步子的进退,身子的俯仰,秧苗之笑意盈盈,字里行间无不洋溢出欢快之情,给人一种美的陶醉和享受。

李梅的散文有一种女性柔美而又兼具灵性的诗歌气质,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咏物抒情都有细腻的情怀,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给人一种阅读的快感。《暖暖的杜鹃花》、《大叶榕的春天》、《亲近大地》、《春天在我们手中》等篇什,字里行间都流动着涓涓的情感。尤其是《大叶榕的春天》,不信,请让我信手拈来些些文字:

“东风是位温婉的女子,有水汪汪的明眸,带着海洋的湿润与温暖,吹开了春的大门。太阳是位热情而冲动的小伙子,洋洋洒洒地倾泻着自己的全部光和热,大地顿时暖和起来。大叶榕好像也感受到春的召唤,光秃秃的褐黝黝的枝干上爆出无数的‘小痘痘’,好像小孩子身上的痱子,淡淡的粉红。摸一摸,软软的,暖暖的,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

作品写大叶榕沐浴着春风春雨,由无数的“小痘痘”蔓生成众多的“大痘痘”,由形容枯槁的老妇人嬗变成婀娜多姿的美少女。看得出,作者对东风,对太阳,对大叶榕是情意绵绵的,一如新郎揭开新娘的红盖头,喜爱、赞赏、呵护之情跃然纸上。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充分地体现了李梅散文情感丰沛的艺术色彩。

李梅散文艺术色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所谓的直抒胸臆就是在写人叙事过程中感情的喷发,不能为作者所控制。不过李梅对此节而有制,点到即止,可谓抒之有度。如《暖暖的杜鹃花》写孩子课间开开心心地赏花,吱吱喳喳地议论,作者不禁喟然长叹:“开花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呀!”这不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吗?毫无造作,毫无矫饰,毛茸茸的看得见摸得着。这样的抒情往往可收到以少胜多、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效果。所谓的间接抒情,就是寓抒情于叙述、议论、描写之中。而李梅散文中的喜怒哀乐,大多是融化在细腻的描写中的,它脉脉的不落痕迹,可谓抒之有道。如《大叶榕的春天》和《暖暖的杜鹃花》这两篇抒情散文,对大叶榕迎春勃发和杜鹃花凌寒怒放生动传神的描写,作者对它们的赞叹及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李梅散文的功力,不独体现在境界之高美及情感之丰沛,更体现在描写之细腻的层面上。不少人描写,往往流于空洞,落于俗套,人云亦云,缺乏新意。而李梅散文中的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细腻传神,这无疑得益于其驾驭文字的功力,更得益于其治学的严谨,平时留心生活,专注于对人和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做到言必已出,出必生色。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嘛。如文字中对大叶榕春来发枝前后一系列的描写,包括由爆出的小痘痘进而变成大痘痘,“痘痘越长越大”,由“粉红色”变成“深红色”,由“蕾苞”绽放成嫩芽等描写都是客观的,也是细腻而传神的。其中把“小痘痘”比作夏日孩子身上的“痱子”,把越来越长的“蕾苞”比作“子弹”,比作“手指”,比作“小火箭”,多么的新颖,多么的恰当,多么的传神!这确乎李梅的独家产品!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李梅的写景状物善于调动各种感觉器官,集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于一身。所写之景,所描之物,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李梅的散文作品也有不尽人意处。一是题材狭窄些,清一色的有关校园和乡村内容的作品。这也许与作者的“三点一线”、足不出户的职业有关。二是某些篇什境与意未尽融合,即便《大叶榕的春天》也白璧微瑕,试想大叶榕这种落叶乔木,不表其懂进退或以退为进的主题却要写成根深才能叶茂,不亦有穿凿牵强或舍大求小之嫌乎?好在李梅还年轻,创作来日方长,若能扬长避短,锐意进取,一定能在缪斯中玩出名堂来,这名堂不是小名堂,或许能堂堂皇皇。我拭目以待着。

诗意散文2:唤醒心中的诗意

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终于当年华老去时,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面对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诗歌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唤醒心中的诗意,我们也许就能过得诗意盎然。

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诗意散文3:诗意的丈量

文/杜学峰

外出游玩,看到一处美景,脑子里不由冒出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这样想着,我的脚步真的慢下来,慢得从容不迫,慢得安然优雅,慢得诗意盎然……

忽然怀念起曾经的步行时代。那时我们很少坐车,出行以步行为主。不像现在,汽车、高铁、飞机,恨不得一下抵达目的地。双脚踏着大地,感受着大地的气息传导到体内,人会有通畅舒适之感。步行才是真正的行走,一步一个脚印,一个脚印一种心情,走出了一段旅程,也记住了一段风景和一个故事。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诗意地丈量着路途的远近,诗意地丈量着行走的乐趣,诗意地丈量着生活的长宽,诗意地丈量着人生的美好……步行时代,我们进行的是一场诗意的丈量。

朱光潜先生在《人生的艺术化》中说:“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可惋惜的事啊!”

是啊,快时代留下了多少遗憾。我们走得太快了,“把灵魂弄丢了”。那个遥远的步行时代,真的是太值得怀念了。我们总在唱:“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悠长的曲调中,是我们满满的怀念。

真怀念慢悠悠的从前。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奶奶走亲戚,十几里的路,我们都是步行。一个老人,一个孩子,走在开满野花的小路上,多么美好的一幕。现在想来,那真是一场诗意的丈量。远方有多远呢?目的地在何方呢?我并不关注,我只在乎脚下的路,以及路边的花朵、树木、蝉声、虫鸣,到处都充满生趣。那样的旅程,不管多漫长,都是一场身心的旅行。步行时代,脚就像翅膀一样,能带给我们自由自在和轻松怡然。

想想更遥远的古代,步行也是人们的最爱吧。无论庶民百姓,还是皇帝贵族,都会来上一场诗意的步行。吴越王钱镠的王妃回娘家省亲,吴越王还会提笔给爱妃写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想来王妃应该是乘着“豪车”去的,但她一定会选择诗意地步行。轻巧的步子在缤纷的花朵中游移,轻盈的裙裾也随风曼妙起舞。

那天读宋词,读到苏东坡的句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心里着实欢喜了一番,竹杖芒鞋轻胜马,有什么比自己的双脚更轻盈呢?这样的行走,注定会走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来。

诗意散文4:诗意词情话端午

文/钟芳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端午节来临之际,手捧一杯绿茶,徜徉在隽永的唐诗宋词里,品味这些传诵千古的诗句,感受古代端午节的风貌,享受那份袅袅的温馨和愉悦,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风土记》中有记载:“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开始的第一个五日。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写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文秀在《端午》中写道:“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朗朗上口,描绘了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都是用来纪念这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对昏君奸臣的嘲讽和憎恨。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这首北宋诗人张耒的《和端午》,用雄浑而凄清的笔调,把屈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描写得淋漓尽致,于深沉和悲痛之间悼念了伟大诗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兴》:“当年忠血堕馋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苏轼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诗中字字血泪,句句哀鸣,表达出了对屈原的无比怀念。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人们喜闻乐见的主要活动,唐代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鼓乐齐鸣,千帆竞渡,场面壮观,扣人心弦,读来让人身临其境。

“五月家家过端阳,咸蛋粽子与雄黄”,端午节还要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和喝雄黄酒。唐代诗人郑谷有“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描绘的都是对粽子的喜爱之情。挂艾条、插菖蒲等习俗,体现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在古诗中也有过生动的描绘。大文豪欧阳修在《渔家傲》中写道:“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这首词意境高雅,浪漫香艳,把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人们共饮美酒的美妙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却这样写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全诗朴素自然、真实具体,乡村农家过端午节的习俗跃然纸上。面对粽香的诱惑,奋臂投筷,大快朵颐,自然有会心之微笑。

五月的端午,这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古老的传统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依然保持着她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在浓浓诗香中过端午,我们心中又会多一层对节俗所承载的文化的尊重和热爱,让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诗意散文5:诗意啜饮菊花茶

文/夏爱华

喜欢啜饮菊花茶。菊花茶,没有咖啡那般浓烈,没有果汁那般馥郁,没有可乐那般甜腻,没有美酒那般甘醇。而那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阳光灿烂的午后,该是心灵小憩的时间。泡一杯菊花茶,静静地品味,静静地欣赏,是一种美。 取几朵干菊花,放进杯子里,放一块冰糖,然后沸水冲泡。那原本色彩黯淡,了无生机的干枯的菊花,便在水中上下翻腾,然后慢慢浮上水面。花瓣尽情地吸收着水分,一点点下沉,在水中舒展身体,优美地舞蹈。

此时的杯中,水的颜色变成了阳光一般的淡黄,开出几朵硕大的菊花。花瓣是半透明的白色,丰润柔嫩。花蕊是暗黄的。菊花在杯中轻舞,像月宫的嫦娥。水,使它再次焕发生命,是那么美丽。杯中菊,灿若繁花,美如壁画。阳光透过杯子照过来,透明的玻璃桌上,便映下菊花盛开的影子。一朵朵菊花在明亮的淡黄色的光线里翩翩起舞。这是菊花的第二次生命,开得如此明艳,又如此宁静。仿佛历经磨难的旅人,重返故乡之时恬静的笑靥。枝头的菊花,怒放着第一次的欣喜,那是轰轰烈烈的美丽。而第二次的绽放,是生命能量的再一次释放,更具佳人不语任沧桑的独特韵味,那是美的极致。

啜饮菊花茶,便嗅到来自原野的清香,淡淡的。细细轻啜,冰糖的甘甜和菊花的微苦亲密交织,那清香中的一丝甘甜,使得齿颊留香,更使双眸清亮。菊花味甘苦,润喉,生津,去火,散风清热。中国茶道源远流长,菊花茶从古至今一直深受茶客们的青睐。典雅的杭白菊,高贵的贡菊,娇小玲珑的金菊都是泡茶之珍品。清新淡雅的菊花茶,让浮躁的心归于宁静。

兴之所至,我缓缓捞出一朵菊花,想看看它的模样。它立刻缩成一团,仿佛突然经受了严寒的袭击。重新把它归于杯中,在水中,它恢复生机,舒展开来,又轻盈地绽放。

我明白了,虽然它第二次获得新生,但它的美丽来源于水。离开水,美丽便不再存在。

原来,尘世中,有些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正如这水中的菊花。你只能静静地看,隔着杯子的厚度。看她独自在水里舞蹈,却不可触碰。它美丽,并不虚幻。宛若画面,却不可接近。隔着适宜的距离,它展示自己的美,自由自在。也进一步想到,生命的壮美,盛开在枝头的菊花,不畏秋霜。而被采摘的菊,更耐得寂寞。经过晾晒,浓缩精华。在孤独中,于水杯中,迎来生命的再一次绽放。沉静的菊花,是一位智者。在沉寂中,永不绝望。只要有一线生机,便庄重地再次展示生命的壮丽,给人以无穷的畅想与回味。

氤氲的水汽在阳光里漫漫飘荡,柔若游丝,暖人心扉。诗意啜饮菊花茶,其实,我是在品味人生。那品茶的境界,只有品过茶的人,才知道。用心去品一杯菊花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意散文6:我的诗意乡村

文/司舜

芒种

是阳光恰到好处的时候,也是风愿意献身的时候。

一粒种子也到了最好的年龄,一株嘉禾出落成最好的身段。

旷野似乎越来越慈祥,你看:刚出生的螳螂并不羞怯,它在向上用力,接住一朵慢悠悠的绿意。

我先是向前走着看着这一切,偶尔回一下头,我根本就没想到,我刚看过的地方。颜色一下子变得更深、更多、也更丰富。

池塘

池塘是乡村最闪亮的明眸。

它看蓝天是仰着身子,看村庄的倒影是侧着身子,看浣衣的声音还有淘米的声音是转过身子。

水一天天漫起来,快要溢出塘埂了。

禾苗欢呼起来,内心温暖幸福的禾苗,表情异常夸张和欣喜。

惹起池塘里的涟漪开始相思,一朵一朵恋爱的涟漪,跳跃、旋转,它从来没想过要与这池塘分手,只会与之相依为命。

一只飞鸟溅起涟漪,带上翅膀,扇动得那么甜蜜,谁也不知道它为何那样急切而盲目、兴奋而陶醉。

禾苗

禾苗一天一个样,像正在长个的孩子,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是谁打动了禾苗?或者禾苗打动了谁?我不知道。

我知道的是:禾苗总是喜欢把大地也喜欢的复制一遍、重做一遍。

它们的耳边一定有谁在叫它们快点,叫它们探出身子,叫它们不必羞涩,叫它们往身旁的阳光上贴近。

土地越来越滚烫,禾苗甚至不知道谁一直在看着它,谁对这样的成长有着万份的温柔。

在它拔节的时候,它的前后左右有很多悄悄的、鼓胀的心也在生长。

诗意散文7:诗意的生活

文/李晓春

对诗歌的喜欢,与生俱来。

少年时,也曾做过诗人的梦。那时,囿于古文底子的浅薄和格律知识的匮乏,对中国的古诗词多少有些敬而远之,而更多地去喜欢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的自由诗。他们飞翔的想像,瑰丽的语言,优美的韵律,让我沉迷,带给我无以言说的欢愉和快乐。记得自己十五岁那年,偷翻了姐姐借来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疯狂地爱上它,并把诗集偷偷带到学校,在课堂上着了魔似的誊抄,直到被数学老师抓个现行。下课后,数学老师把我揪到办公室,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冲我拍桌子,“你要先把该学的学好,然后,再去做诗人的梦。”我承认当时自己的数学成绩很糟糕,且性格内向,老师的当众斥责令我无地自容,内心产生了极强的自卑感,诗人梦想因此破灭。

诗人梦想的破灭,并不妨碍我对文学继续的热爱。

我十六岁进厂当学徒后,利用工余时间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着。记得自己当时最喜欢的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喜欢的作家是屠格涅夫,我几乎精读了他所有的作品,《猎人笔记》、《前夜》、《父与子》以及精美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集》。从青年时代至今,我阅读最多的是小说和散文,空余时间,也尝试写点小说和散文,也有一些变成了铅字。但观己半百人生,诗歌始终伴随在侧,不离不弃。从北岛、顾城、舒婷到艾略特、聂鲁达、勃莱,从朦胧诗到深度意象,我在书店看到自己喜爱的诗人作品,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只是动手分行的非分之想却一直不曾再有过。

再次与诗歌结缘是去年4月,《星河》杂志在东阳举办“中国好诗歌”研讨会。我作为主办方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个活动,短短二日,我结识了不少诗人,如《星河》主编、中国诗歌理论泰斗骆寒超老师,东阳诗坛的前辈洪铁城老师,东阳诗人炎子、胡永清、陈益林,山东诗人上官南华,浦江诗人云溪唱晚、蓉儿,兰溪诗人林隐君等,许多后来成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说心里话,即使在与会期间,看到诗人们意气风发,赋诗吟词,我的心里也没有产生过动笔写诗的念想。但现在细想,那次诗会,还是在我的心里播下了一颗诗心,或者说,诗会给我久埋心底的诗的种子送去了雨露滋润,它不知不觉地开始生根发芽。

诗会后的有一天,我的心里倏地萌出想写诗的冲动,当这个念头下意识地在我脑海中出现时,连我自己都感到十分的吃惊。油菜籽——怀孕的姑娘。这个诗的意象很奇特,我自己觉得很诗意,兴奋不已——诗会之前,我曾组织婺源采风活动,去时,遍地的油菜花已经凋谢,油菜已全部结籽,当时,我颇为遗憾,觉得错过了大好时机,没想到,是缪斯把这份遗憾变成了一颗熠熠生彩的珍珠,助我写出了第一首分行《结籽的油菜》

……

谁会来捡拾凋谢的花瓣

在乎素颜一袭青衣

宽松的孕妇装

遮掩不住

你高高隆起的小腹

你丢掉了舞蹈藏起灿烂

转身把清风阳光的邀请

种进心底

……

当这些分行从电脑的屏幕上跳出来时,我既兴奋,也心怀惴惴,高兴的是自己终于也能用“诗”来表达思想,惴惴不安的是不知这首“诗”能否得到诗友的认可。我将“诗”私发给诗友炎子,让他把把脉,没料到他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赞,发到朋友圈,也得到许多的好评。最后,还在《浙江工人日报》的人间版得以发表。诗友的肯定,使我对诗歌充满了期许,我渴望自己能像真正的诗人那样写出优美的诗歌来。

过了知天命之年,我的心态已日趋淡定成稳,按理诗歌似乎应该远离于我,而现在我却再发少年狂,读诗写诗,热衷于诗友聚会,是诗歌让我的心再度年轻,充满激情活力,是诗歌让我的生活多彩多姿。尽管,当别人称我为诗人时,我会脸红,毕竟,我离诗人差得太远,也许,一辈子也成不了一个诗人。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爱诗写诗。记得大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过:诗意的栖居。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而美好的时代,没有理由不诗意地生活!

诗意散文8:寻一份悠然与诗意,安放于人生

文/雨袂独舞

六月,如期而至,在悠然的时光长河里流转着季节的韵致。深呼吸,张开双臂拥抱天地间最柔和的风影,我心,安之若素。

尽管有时我依然感觉到孤独和寂寞静静地跟随着,不曾稍离,但我已渐渐懂得怎样让自己精彩快乐地活着,懂得怎样让自己从容优雅地老去。

谁都知道,人一旦降临红尘,便注定了成为一位行走于尘世间的苦行僧。这世上,没有人可以从不经历风雨,没有人可以总是一帆风顺,一路坦途。其实,每个人的天空,阴晴自定,快乐与忧伤,只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如果我能让自己的心游走于山水间、云霞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执一缕淡淡的清欢,我想,我的世界自会春暖花开,美丽常在。

曾经,许多美丽风景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的眼角处闪过,许多韵味欢曲总是在不经意间从我的指缝中滑落,当我回首时,蓦然发现,许多幸福与自己竟然擦肩而过,遗憾的是自己当时却不曾感知。

走过了一程又一程,如今我终于知道,蹬上顶峰,固然可以一览众山小,但,峦谷沟壑也有无限风光。

红尘所有的繁华终会如烟,湮灭在岁月的天空。只要自己能做到有则珍惜,无者豁达,手捧风尘烟雨的曼妙,那么,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步点一定都会有悠然和诗意。

如今,身处浮华喧嚣的尘世,自己时常有一些莫名的情愫和烦忧无处投递,不过当我站在在无人问津的舞台上,独自表演着独角戏时,我常常会用这样一段话来激励自己:“太阳不语,自有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大地不语,自是一种广博;爱凝思、喜沉默,自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

我喜欢在文字中静静行走,在墨韵书香的世界里,让心沐浴唐风宋雨,携着梦蝶的翩跹,觅得一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感恩已经遇见的和即将遇见的那些美。

当我看到人世间一树一草面对风雨,仍坚守自己的姿态时;当我看到天地间残花枯叶面临凋零,仍坦然归于尘土时;当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天空没有任何痕迹,但我已飞过”回响在我耳边时;我终于领悟到“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涵义。

就让风带走世事的怨念,就让雨洗涤人间的浮华,把心愁丢弃在九霄云天外,把苦痛放逐于远古长河里,我要在自己的西窗前挂起美丽的风铃,让生命的涟漪荡漾出最美丽的弧线,让自己的人生多一点超越,多一点豁达,如此,我的一生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心似莲花开!”一个人的世界并非只有清冷和荒凉,只要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秉持一种随遇而安、宠辱不惊的生活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吟一阕四季流芳,揽花香盈袖,拾起散落的时光,那么,生命的空白处定然会有跃动的闪亮音符和静美诗行。

若仔细观察,其实人生有数不尽的美丽如轻雪落下,今后,当爱和幸福经过的时候,我一定会伸出我的手,牵住,不放手。

或许,人生更多的是清寂和平淡,但,我会让心游弋于滢滢碧水间,聆听季节深处的回音,让自己在风尘中独守飘逸,寻一份悠然与诗意,安放于人生,静享一份生命的超凡与脱俗。

此生,我要做一个温暖明媚的如兰女子,即使生于幽谷,也不因无人而不芳,聆一阕清音,蕴一方墨韵,努力耕耘一片心灵的净土,打造一片心灵的蓝天,怀一抹浅香于心,微笑向暖,做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在人生的画布上尽情描绘诗意的风景。

今日,美丽的江南,处处都有垂柳依塘,时时都有莺歌燕舞,此生唯愿在江南寻一隅安静角落,倚在时光的路口,静待花开。

此刻,我手持提琴一把,呼吸着六月的清新空气,看着流水,心,已挽着时光的絮语,随着乌蓬船走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