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文章

请欣赏图书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图书文章1:浮世绘

文/秦蘇宝肉夹馍

上大学时,我母校的图书馆里有很多书桌供学生读书用,然而我每次进去,99.9%的人要么是在那里写作业,要么是复习备考,很少看到有人在那里阅读一本课外书。

上了班后,最上进的同事空闲时间也都是埋头啃各种专业书,考各种证。

大家应该也有注意到这类现象吧。我是不喜欢这样,求学时光,没有要求我去赚钱,我就专心学习,读各种各样的书。踏足社会了,在专注谋生技艺的同时,空闲时光我仍然会读各种各样的书。别人认为我可能是没有功利心,其实恰恰相反,我是功利心很强的一个人,但是我知道,这世上的事情往往有很多相反,人们以为走的捷径,其实是弯路;努力追求的可能一个转身就能得到,却头也不回地一路狂奔。就如考个好成绩,考各种证,如果你只会这些,那么充其量只是一只很会下蛋的鸡,而且还在不断思考如何让自己下的更快更好以讨得农场主的喜欢,得到更多的饲料,然后在鸡群中拥更高的地位,却永远不能成为一个农场主!学习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管理。学习文史哲,天文地理是见效不快,但不要质疑它们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并最终成为自己的主人。别人一生的感悟,对美的理解,对艺术的鉴赏,对人生的态度,能让人大开脑洞,脱胎换骨。

最后分享四个字“舍近求远”。

图书文章2:奇妙的海底世界

文/刘紫晔

最近,妈妈给我从图书馆里借回了很多图书,这些书我都爱不释手,其中最吸引我的便是这本《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的探海旅行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我仿佛身临其境,成了“鹦鹉螺”号上的一员,跟随着阿龙纳斯教授和尼摩船长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洲和北冰洋。

海底生活真是充满了乐趣!他们身上穿的是用贝类的丝足编织而成的衣服,睡的是用海藻叶铺就的床,就连房间里的香料都是从海草中提炼出来的。在海底生活,海洋奇景尽收眼底:奇形怪状的鱼儿、被淹没的古老名城、海底火山喷发的奇妙景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居然还能去海底森林狩猎,在海底珊瑚王国中散步……我深深地被无边无际的大海所吸引,感到海底真是太奇妙了。

海底的生活也是充满危险的!有一次,“鹦鹉螺”号发生了碰撞事故,机器的杠杆断裂,砸到了一位船员,“鹦鹉螺”号因此不幸失去了一名船员。船只航行到南极时,潜艇突然被急速增多的冰层给压在了海底,“鹦鹉螺”号好不容易才脱离了险境!他们还遭遇了大章鱼,免不了进行一场血战……我深深地被这些惊心动魄的情景所吸引,当他们遇见危险时,我为他们的处境担心;当他们逃离险境时,我为他们欣喜。

作者凡尔纳虽然没有下过海,但是在他的文章里丝毫看不出虚假的痕迹,让读者好像看到了现实中的海底世界一样。读了这本书,我对神秘的大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书中那引人入胜、惊心动魄的海底故事一定会深深地吸引你。

图书文章3:“制书”年代

文/李伟明

如今图书出版便捷,品种日益丰富,家里的书房总在不断增添新书。面对各种装帧精美的图书,我却总是忘不了很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因为对书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爱,中学时代,我曾经疯狂地自制“书籍”。

生活在农村,家里藏书极其有限。为了增加自己的“藏书量”,我只好自己动手“做”书。办法有二:一是将剪报粘贴成“书”,二是手抄资料成“书”。

中学时代,我的课余时间都花在捡报纸上面。有些破损的报纸,保存不便,就取其精华,将有用的部分剪下来。时间一长,资料就多了,翻阅、查看便越来越不方便。这时,我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将它们“文以类聚”,粘贴成册,像出“丛书”般。这些自己制作的孤本“书”,分生活类、文艺类、科技类等,五花八门,样样齐全。那几年,这类“书”我几乎坚持每月“出版”一册,而且给它们编上了“统一书号”。为了使它们美观些,在编排上可得费尽心机,才能做到每页数篇文章刚好吻合成一个整体。我想,报社的工作人员也没我辛苦,当时便很盼望着编辑同志能方便我剪报,尽量把每篇文章排得方正些。

与剪报“辑”书相比,手抄“制”书的经历更值得我引以为豪。读中学时,我有个不错的阅读习惯:借人家的报刊书籍,见到自认为有价值的,必抄录之。起先因为没有“出书”的预见,抄得很潦草。后来数量多了,感到很有必要按内容整理成册,于是便越抄越工整,最后干脆将前头不工整的几册重新抄录一遍(称为“再版”)。那时,正宗的教科书没读到多少,“杂牌”书刊倒是一册接一册地借阅,时间浪费不少,试卷上不考的“见识”也增长了不少。记得有一年寒假,从语文老师那里借得一部《唐宋词鉴赏辞典》,如获至宝,没日没夜地抄,连春节这天也不例外,二十来天假期过去,一千多首词也被我一首不漏地抄完,还编为上、中、下三册。开学还书时,右手中指已被钢笔压得起了厚茧。

读初三那年,正值全国各地通俗文学刊物泛滥之际,我很不小心地迷上了武侠小说。年轻人果然有激情,读得多了便想一试身手,笔名也取好了,就叫“全庸”(意思是比金庸还差着两点)。尝试着写了几章,困难就来了:自己不学武术,每逢小说中侠士过招时,场景描写总是“活”不起来。咋办?想出了一个笨法子:做笔记。大约两年时间,我将数十部武侠小说中的武打场面描写、历史地理知识都抄了下来,每逢“写作”卡壳时,便翻到其中一段模仿几招。这样一来,这所谓的“小说”还真“活”起来了,有关笔记也积累了十几本。

大约四五年时间下来,我剪辑了二十多本铅印的书,手抄本更是多达数十册,所抄字数在百万以上。后来读大学中文系,有些同学惊诧于来自乡野的我在文史知识方面颇有“博览群书”的嫌疑,我将当年制书的经历如实道来,闻者无不咂舌。

当然,读大学后,书籍多了,也有条件买些书了,自制书籍的历史便自然终止了。当年那些“书”,剪报本因为太粗糙,且已“书老纸黄”,我早已废弃不用,后来干脆塞进老家的灶膛;手抄本则因为付出心血太多,至今仍珍藏在书箱。

图书文章4:图书馆里的一条鱼

文/刘妙言

说到校外活动,我几乎想不起来什么。因为我任何时间,无非是待在家里或者学校,或者在去两者之一的路上。除此之外,我唯一能记得很清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在我上小学低年级时,学校放了假,父母又没时间照看我,因为市图书馆与我妈妈所在的单位距离较近,所以妈妈就让我到那儿去看书。起初,我到图书馆只是上蹿下跳,在楼梯与电梯之间徘徊。之后,出于好奇,想去阅览室看看,管理员阿姨说我只能去一楼的儿童阅览室。我只记得到儿童阅览室后最吸引我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的连环画和一些漫画刊物。随后,我写了一篇小作文,寄到了一家作文杂志社,杂志社虽未完全刊登,但把我文中一句话当例句刊在其中一版最显眼的位置:“走在图书馆里,来回穿梭在书丛中的人们就像一条条鱼。图书馆是海洋,大家畅游在静静的知识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这算是我一个在图书馆的体会吧。

之后几年,去图书馆的次数就少了。即使去了,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直到小学毕业那年的暑假,我真的有了时间,而这时的我,已经不再满足于看那些连环画了。在读完青少年阅览室中所有我感兴趣的书之后,我去了综合阅览室。那一天,我看了《简·爱》,虽说这本书在我三四年级时就在班里流行,当时,我大概看了一遍,只是为了装出“博览群书”的样子。而在图书馆的那天,我真的是被简·爱与男主人公那曲折的爱情故事打动,并落下了眼泪。那天,我午饭都没有吃,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简·爱》。第二天,当我又一次兴致勃勃地进阅览室时,图书管理员却将我拦在了外面!因为我不满18岁,不能进成人阅览室。我这才想起来第一天是带着大檐帽,穿着妈妈的裙子去的,而当天我穿的是校服。于是,我以后就天天成人打扮去阅览室,连妈妈都不明白以前不肯穿裙子的我如今怎么天天穿她的裙子。这个打扮还是有效的,只有一两次没逃过管理员的“法眼”。这大概就是书的魅力——可以使人改变着装!

上中学前的那个8月,我刚迷上《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图书馆的书不全,有第一本没第二本的,我如饥似渴地读了其中三本。9月初开学要军训了,没时间了!怎么办?我办了外借图书卡,将外借库当时仅有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借回来。自知开学后时间不多,所以我军训时坐车看,午休看,总之没事儿了就捧起书来。有一天晚上,我正看张居正如何使得五大才子都成为手下败将时,灯熄了,我就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到深夜。第二天早晨,大家都醒了,我还在那里酣睡,可当天晚上我还是坚持看书。军训感言我写成了三四千字的短篇小说,尤其写我们连里的三个副连长,像徐阶、高拱与张居正一样,能够轻松把权。而且我写的这篇小说的笔调颇有当年明月的味儿。我想,这应该是我第一篇受书影响写出来的作文,与那些硬生生的读后感不一样!

读书有学问,但我认为先要“不求甚解”地勇敢在书海中遨游,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到你的生活,使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学问。

图书文章5:许少游——图书的味道

文/浩江碧海

上午,以前的同事叫我一块吃饭。饭后,我陪同他看了二街几个显耀的方位,他是工作,在我权当散步。我问他干什么?他说公司要推广旅游线路,准备在大楼外面的广告荧幕上投放广告。

他这次过来,一是顺道看看你,二是咨询相关的费用。

我心里笑道:这倒真是公私皆顾啊。

我们前后询问了几家,回来时,路过一处地下图书店。我见书起意,买不买看情形,就想着进去转转。

入口处打出“ 本店所有图书论斤出售!” 的广告语。呵呵!又不是猪肉狗肉,论斤来卖。知识也能称斤论两,这倒是有趣的紧!“ 我们进去看看 ”,我建议。不待他回答,我抢在前头,径直就往地下室闯。同事看来很久没来了,图着新鲜,也跟着下来了。

这家图书店,我之前经常出入,生意很不景气。从来是购书者少,读者也不多。大人很少看,高中初中的学生进来购置辅导资料,反倒是那些刚上小学的孩子,一屁股坐在地板上,读的兴致盎然。每次从他们身边抬脚过去,我都怀着一种温暖的感动,心里又莫名升起一片明确的忧虑:现在课业这么烦重!再过些时日,书店里还能否看到他们小小的身影?我希冀他们能多读一些额,早点明白过来,以后甚至一生都能自觉的动用阅读这个武器,抗争中国体制化的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

像如我这样的书迷少之又少。大部分的顾客是随便逛逛,不看也不卖,偶尔驻足拿起一两本,翻翻就放回原处。称他们为顾客,我都认为是一句玩笑话!唉!思想贫弱的榆林人,更多的是把这当作一种浮光掠影的旅游,一次毫无目的的观光!

他们有一点点阅读的欲望吗?我被他们搞成了珍惜的大熊猫。

我和同事在图书店里,停留了半小时多,他穿了一遍,我绕着S 型,我中间折了几个来回。

“你不买一本?” 我拿起一本《我们为什么去旅游》,拿眼问他。没时间,也没心绪看,买回去也放着了!这样的回答相当大众化。我不在多说。如果说看书靠自觉,买书要靠自发。

不然,那就是你就是枪顶着也是无用!

我挑选了五六本,五本小说,一本杂文集。我将书交付到售书员手上,她也不看,径直往电子称上一放。一看显示屏,直接报出价格:五十六。

咦!这么贵!我又将书全书拿过来,在里面翻挑了一边,很快做出了裁断。再见了大江健三郎!再见了骆驼祥子!再见了某个牛逼的外国作家,唉!我每回都记不住他们的名字。

最后,经过短暂的天人交恶,我果决的留下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还有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这两本也不错啊!

“你在称称看!”我在边上说。

售书员又过了一遍称,很快又报出价目:“三十。” 她缺少热忱。

这一点,此刻,正与我的同事同。

“还不便宜呀!” 我连连乍舌,“比街上的书摊都卖的贵,”我争辩道,“他们卖一本十块。”

“我们这是正版啊!” 售书员不温不火,理由听着很坚硬,在现实里却很软弱。

“我又不图样子,” 我狡黠道:“我只看壤口。”

说完,我自己笑了。

我嘴上是这么说的,手里却做一套。我已经看好这两本书了,怎么能不要呢?

我爽利的付钱,拿书,走人。

从地下室的台阶上出来,同事接过我手里的宝贝,想看看是什么方面的图书。那久违的动作,瞧着笨拙,觉着迟钝,一点不自如。就像一个大男人接过婴孩一般,手脚很不利落。那里有他本人长的帅气,看着漂亮!

两者形成一种幽默的巨大反差!

“我不知到多久么有碰图书了!” 他感慨道。

“我闻闻,” 说着,他拿起左手那本就往鼻子下面凑, 好像真的能从上面嗅出特别的味道出来。

“我看这本书什么味道?” 同事补充道。

“这能有什么味道?”我没好气的说。除了残留的一些油墨味。

“味道?”我心道,不禁笑出声来。“这书哪有什么味道!”

我脱口给同事讲解了里面暗藏的道道: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是很浅显的哲学道理。就像妻子只有相对丈夫而言,女人味相对于男子气概来说的。书也是一样。一本书在读者没读之前,没有沾附上读者的体味指纹,图书和读者没有交互感染,就没有造就一个自足的气场,形成一种闭合而又开放的微气候。怎么能说有书味呢?又那里泡逸出来的书味?

这不是一个笑话吗?我毫无客气的笑道。

唉!我就凑鼻随便闻闻,就被你调侃了!同事有点愠怒道。

不待了,走了!我在那笑,知道他在耍笑。

二街新楼下巷口二人分开。我回到住处,回想我和同事刚才的精彩对话。

我心里很高兴,我感觉我的学识,这些时日,又深厚了一些。我感觉此种有真味,欲辨却记言。我乘着脑热,激情没有散去,赶紧坐在床上,对着键盘一顿敲打,转眼屏幕上蹦达出三行诗句:

在我打开你前

你只是女人

哪里来的女人味?

每一篇散文,都可以酿成一首诗句。上午才出去一会儿功夫:饭饱,消食,购书,感悟,做了不少事情。至于这首短诗,顺手捏来,倒是意料之中的意外之喜!

图书文章6:照片里的故事

文/李明茗

暑假里,我在整理图书时,从书中掉出一张照片,那是一张我在海南槟榔谷滑索道的照片!看到照片,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去年暑假,回到了海南槟榔谷。

那是一个阳光格外强烈的下午,相约到海南三亚游玩的我们来到了槟榔谷。这里是黎家聚居的地方,两边是峻峭的森林,中间椰风摇曳,茅舍掩映,溪流轻淌,水车悠悠。我们尽情地饱览着槟榔谷的美景,感受着原汁原味的海南民族风情。

这时,导游——一位黎族伯伯对我们说:“我带你们去滑索道吧!”“好!”好动的我第一个响应。可是,当我来到滑索边,我忍不住蹲下了身子:山谷好深啊,人站在索道顶上往下看,树木就像一个个小球球。我的心里不由得打起了退堂鼓。可是,一想到伯伯一直夸我勇敢,我还是站了起来,硬着头皮坐了上去,按照导游教我的姿势,两只手拼命地抓着扶手。在座椅滑动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闭紧了眼睛。耳边传来呼呼的风声,还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身上特别舒服。我偷偷把眼睛睁开一条缝,滑行的速度很快,山谷的景色毫不客气地闯进我的视线。我的眼睛越睁越大,贪婪地欣赏着沿途的美景。我的手依然牢牢地抓着扶手,手心里还在冒汗,脚仍旧僵直地伸着,但我心情却变得愉快起来。

才体会到滑翔的快乐,人已到对面了,我只能不情愿地从座椅上走下来,这时,工作人员递上一张照片。照片里的我,眯着眼睛,脸上泛着紧张但又兴奋的红晕。我久久地欣赏着、回味着……

图书文章7:未来图书馆

文/施辰蓉

一天,我在图书馆里看书,迷迷糊糊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我睁开了双眼,发现我睡在一朵云朵上,清楚地看见了标牌上的字——未来图书馆。

我向四周观看,立刻兴奋起来。许多小朋友和我一样坐在云朵上。他们的姿势各不相同,有趴着的、躺着的、站着的。我心里想着,这个图书馆比之前的好了一百倍,之前只能坐着看书。我往四周看了看,居然还有人坐在月亮上和太阳上。

我看完一本想换一本书看,云朵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请问你想看哪一类的书?”我又震惊起来,这云朵怎么会说话呢?又怎么会知道我的想法呢?我就说道:“我想看童话书。”云朵轻轻地飘啊飘,把我带到童话书柜前,这里竟然有上万本童话书,我的嘴巴张成了“O”字形。云朵又问:“你要看哪一本书?”我说:“我要看《青蛙王子》。”云朵把我带到书面前,啊,真是太神奇了!我立刻打开书本,认真地看起来。

正当我沉浸在青蛙王子的故事里时,忽然感觉云朵震动起来。哎呀,我要摔下来了!原来同伴看我睡着了,捅了我一下,啊!原来是一场梦。

图书文章8:图书馆里的读书时光

文/雨山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环境是图书馆,宽敞明亮,书架林立,况且还有志同道合的陌生人,或埋头沉思,或静静默读,或笔尖沙沙抄写。那真是一种诗意的意境。大约是在学校读书时就对图书馆产生了一种神圣的情愫,以至于到陌生城市参加了工作,首先打听属于这个城市的图书馆在哪里,空闲时光全都在那里度过。

最常去的是报纸或杂志期刊阅览室,读诗,读散文和小说,在小本子上抄抄写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倦了,欣赏画刊或摄影,体会色彩世界的美和妙。大概是因为爱好诗歌的缘故,想象力“丰富”,我常常坐在临街的窗前,透过大玻璃俯视车水马龙的城市和路上动或不动的一切事物,想它们的来路和去向,想它们的过去和现在。阅览室里静谧,只偶尔有翻动书页沙沙的响声,很适合思绪的飘飞。甚至无数次,我幻想在这里邂逅一位长发纯真的女孩,类似雨巷那般悠长的情境,却没有那般丁香似的惆怅。

我有一位朋友在文化宫图书室工作,认识他时图书室已经取消,旧书旧杂志旧报纸正在处理,走进三楼那个略显古朴的大厅,旧书报特有的霉味扑鼻而来,我对这种味道偏爱至极,顿觉心旷神怡,陶醉了一般。空落的大厅里褪色掉漆的书架还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上午的阳光从南窗直射进来,在光柱里能看见它们满身的尘土,荡起,又落下。我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愿多说什么,生怕影响了这个图书室灰色的情绪。我安静地坐下,随手拿起一本书静静地阅读,仿佛身边有一个沉默的老人,都无需说什么、做什么。兴许,他已经无法感觉到周围事物的存在了。

博尔赫斯被称为“图书馆作家”,父亲的图书室是他童年的乐园。为了糊口,他还曾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工作,他的名篇《小径分岔的花园》、《通天塔图书馆》都在这卑微的图书馆员任上完成的。后来博尔赫斯当上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18年,他说:“如果有天堂,感觉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不敢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知识的丰碑,也不敢说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内涵。图书馆是一座建筑,在城市里很普通,从外面看跟别的什么建筑差别不大,但是一走进去,面对那么多的书和读书人,人心就能被深深地震撼,求知欲油然而生,这与在家中安逸的环境里一个人读书感觉大不相同。有人说,图书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说得多好啊。

图书文章9:爱是无法给予

文/pachira

某天逛图书商城,发现一本书,《爱,是一切的答案》。当时感情也是比较迷茫,拿回来看能不能给自己的爱情一些信心再走下去(其实是被感情和现实纠结郁闷了,我以为那是一本描写因为爱而不顾一切受苦受累的书呢),不过拿回来再看才发现是一个女人离婚之后写的书,晕死~扔到一边就没看。

昨晚回宿舍,自己窝在床上实在是没什么事情做,又不想睡,于是翻出那本书开始瞅瞅都写了啥呢?虽然最近感情还算顺利,虽然那个离婚后的女人让我恋爱有些怕怕,但是避免一下也是可以的哈~

于是我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把第一章看完了。章节的名称都不记得。

第一感觉,这本书真的像是传教,书中也多次提到“灵修”“修女”,哇塞,对于我这样不那么虔诚的人来说,一般情况下第一反应应该是把这本书丢掉(事实上,我的第一反应的确如此),最近真是没有什么读书的欲望,尤其是像这种感情纠结的书。也可能是最近一段时间都有些浮躁吧。

可是我还是读完了。虽然对很多东西她讲的有些不是百分百认同,但是她的一个观点还是震动了我,使我清醒了一些些。

爱,是无法给予的。

我们,是无法爱别人的。

让我们自己感受到被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结论,我们要爱自己。

一开始看到这几句话,觉得很抽象,也很难理解。

我以为我是爱饼的,我以为他是爱我的。我以为自己给了他我能给的所有的爱,我也以为他做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爱我。

但是,读了上面几句话,我明白,自己的症结在哪里了。就是那三个字,“我以为”。

也就是说,我有了被爱的感觉,这种爱是谁给我的呢?是饼饼吗?错了,是我自己。当你渴望被爱的时候,即使那个男人不爱你,你还是会把一切一切的行为和现实像“爱”这个字靠拢。他打电话过来,是挂念我是爱我;他买药给我呢,也是心疼是爱我;他撒谎,是为了让我开心是爱我;他坦白,是诚实是爱我;他做菜给我吃,是抛下大男子主义是爱我……你会说,这些很正常啊,这些难道不是爱你吗?

我不反对,他是爱我的。但是,我也会经历这种情况,就是心烦的时候,或是吃醋的时候,或是对现实不满,很多事情都出乎意料之外的差的时候,他的一切一切行为都貌似和爱无关了,我感受不到自己被爱,我不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了。即使他做出再多的努力来关心我爱护我为我着想,我却看不到。

你们也和我有过相同的感受么?当他某一方面没有达到你的期望,但是其他很多方面都很优秀,你会看到他的优秀吗?会夸奖他给他鼓励吗?会一如既往的享受他给你的爱吗?

我很惭愧的说,我很多时候都会走进自己的陷阱,把爱忽略了。

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当你心中根本盛不下一丝一毫的爱的时候,别人再多的爱,也无法给你,因为你把自己掩埋了。

幸福的感觉是谁给自己的呢?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想想现在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犯贱”;看看我身边很多朋友纠结在过去的恋情阴影走不出来,拒绝爱拒绝被爱,好像那样痴痴相守空空等待才是唯美的才是真实的爱情。

无疑,自找的。

想对他们说,这个社会生活本来不是那么高品质了,你自己都选择了不爱自己,就不要怨天尤人说自己得不到爱。

想对他们说,请放过自己,也放过对方,同时也放过所有因为爱你而失败的家人和朋友,很多人都想用自己的爱挽救你,但是你没有给他们机会,于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都不免会感到挫败和自责,而这,都是你造成的。从这一点来说,你不是人。

说了这么多,再回头看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的感情,半斤八两了。

最初,把和饼饼的爱想的过于唯美,我们初中早恋,高中之后几乎没有联系过(只有一两次打电话),然后再没为谁心动过,大学毕业后再遇到饼饼,感情一发不可收拾。他的表现也让我以为我们之间的恋爱很纯很真很难得,你能想象一个26岁的大男人捧着电话一个小时还不愿意挂吗?

那个时候的我,面对24年来唯一的恋人,把爱情想的过于美好,于是就因为给了太大的期望,以至于后来知道他前女友还在纠缠不清的时候,我有些失去理智了。

我对他说,我知道爱情,婚姻不是那么简单的,我知道以后会遇到很多很多困难需要共同扶持着走下去,于是我总是希望最初的美好会给我勇气面对以后的无法预知的困难,可是,你没有给我勇气,没有甜蜜,你要我如何面对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