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文章

请欣赏重阳节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重阳节文章1:柿树之约

文/王国梁

重阳节前夕,朋友打电话来,说:“柿子熟了,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柿子,快过来吧!”放下电话,我想象着朋友说的“漫山遍野”,不觉神往。柿子红遍了山村,该有多壮观啊!

选一个晴朗的天气,开车奔向“柿子沟”——朋友的家乡盛产柿子,柿子林颇成气势,所以那个地方被称为“柿子沟”。山路曲曲折折,倒也平坦。不多久,便看到零零散散的柿子树,分布在山腰上,坡地旁。深秋柿子早已红透了,满树小小的红灯笼亮亮地挂着,非常惹眼。这些柿子树,三五成群,四处散落,自由随意。我不由感叹:“真漂亮啊!”同行的人说:“这算什么,大片的柿子林还在后面呢!”

到了“柿子沟”,才知道刚才看到的柿子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曲罢了。大片的柿子林尽收眼底的时候,我几乎要用汪洋来形容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阔的柿子林,简直是柿子的海洋。群山连绵,每座山上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四下里望去,只觉得满眼都是柿子树,满树都是红柿子。

朋友正等着我们,他的身后就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柿子树。仰望那棵柿子树,觉得特别神奇。这个时节,树叶差不多落光了,只剩下一个个玲珑的柿子高挂在枝头,看上去像一棵挂满了奇珍异宝的圣诞树,光彩熠熠。朋友用手指了指“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说:“瞧这些柿子树,世世代代扎根在山石之间,没有肥沃的土壤,也没有清流灌溉,它们的周围就是荒凉的山。不用施肥,不用喷药,不用修枝剪叶,一颗柿子树产量有1000斤呢!”朋友的语气里都是自豪。

如果按“不求索取,只为奉献”的标准来衡量,柿子树恐怕要排在果树中第一位了。它们威风凛凛地挺立于天地之间,树身粗糙,没有亭亭的姿容,也没有艳丽的花朵,不会在春光明媚中向人们展现自己,而在这深秋万木萧条时,它才把自己孕育了一季的果实全部奉献出来。

柿子的味道非常甜美,选出软点的,轻轻咬破外皮,里面浓稠的汤汁汩汩而出,吸到嘴里,满口甜蜜。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里面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两倍。柿子柔软多汁,口味独特,老少皆宜。它既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等。听说柿子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呢。

新修的公路上,来来往往多是山村淳朴的百姓们。他们开着农用车,满载着鲜红的大柿子,要去附近的市场卖,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满足和欣喜的。我们离开的时候,朋友在车子的后备箱里为我们装了满满三大箱柿子。

我忽然想起孟浩然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到农家造访老朋友,欣喜异常,回来时满心留恋不舍。我们的心情不也是这样吗?待到明年重阳时,我们会再来赴柿树之约的。

重阳节文章2:又是一年重阳节

又是一年重阳节

“父母的伟大,就是从不需要报答。”一首歌是如此真诚的这样唱着,却道出了远离父母亲的我心境的酸楚与无奈,想想即将来临的重阳节(又名老年节)和老妈老爸生日的临近,异地的我能做的仅仅是给父母亲邮寄一点钱和打一个电话外,其他什么都干不了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养儿方知父母恩。这么多年,老妈和老爸一直都是牵肠挂肚的想着天各一方的五个子女——我们这几个我认为是没心没肺的孩子。我们五姊妹分别在福州,广州,成都和攀枝花以及老家各一个,让两老常常是担心着这个,又担心着那个。七十多岁了还没有真正的停下来休息。年青的我们也从来就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二老想过,两老真的需要些什么?这么几十年了,几姊妹从没相约过同时回去看看二老。“孩子小,不方便,工作忙,走不开。”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借口。没想到这一推托就是十多二十年。唉!真没想到,已为人父为人母的兄弟姐妹们就是如此报答父母亲的生养之恩。

如今我们的孩子们也渐渐长大了,大侄女川北医学院毕业后也已上班了。可作为子女的我们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同时回家看看父母亲。偶尔我回去看他们时向父母说出这件事,两老总是说:“不用,我们身体都还好,还能照顾好自己,用不着回来看,你们自己好好的把家弄好,把孩子培养出来,让他们成为有用之人就是对我们两老的报答,不要担心我们。”听了这话的我也只能眼含热泪的点了点头,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单位,回到了自己的家。

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父母总是如此的在电话里面向我这样说着。已在异地定居几十年的我也总是在电话的这端耐心的听着。虽然,打一通长途电话一般都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我总会认真的听着电话那端两老向我说着院子里和亲朋好友的趣事,烦事与伤心事。许多时候都能听见两老为一件事的好与歹争吵着,我就在电话这端相互劝说着。说到高兴时,两老也会“呵呵”的朗朗的笑着,让我在这边也放下心来,爽朗的笑声告诉我父母心情还可以,身体也还很健朗的这个信息。许多时候两老还会为取他们俩谁的工资多少,怎么用争吵一番,好像一天不吵架就不知要干什么似的,其他的姊妹就很烦俩老吵架。可我却觉得,两老吵吵是好事,说明他们俩精神头还很好,蛮有精神的,告知我他们健康没有问题。他们不吵对我来说才是坏事,能吵精神好才是他们健康的标志,如今我是这样认为的。

现在又一个重阳节即将来到了,二老的生日也到了,遥远的我只能祝福他们身体健康,顺心如意!希望我们为子女的尽心尽力地去报答父母亲,多陪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因为父母不需要我们用钱去报答,只想听我们说说话,和我们聊聊家常,常回家看看吧!

重阳节文章3:重阳节拾趣

文/张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重阳节民俗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之所以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趣事。这才真正是登高风俗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风俗食品。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重阳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主要对象,而民俗则在登山的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

重阳节文章4:回乡看外婆

文/张辉祥

去年重阳节,我回了一趟乡下,看看外婆。

外婆静静的坐在躺椅上,很和蔼,但更苍老。那张黝黑而清瘦的脸上,皱纹沟壑起伏,生活的沧桑和坎坷将外婆凝固成一尊雕塑,长久地静默着……

我轻轻地走过去,在旁边叫了一声外婆。

外婆转过头,看见了我。但没有一点激动与惊喜,目光呆滞。我的心忽然凉下来,不知道为何她没有露出布满皱纹的笑容。我依旧喊:“外婆。”外婆却突然放声抽泣着说:“你们怎么也不回来瞧瞧我,你不知道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们啊!”

我陪外婆坐在洒满阳光的院坝里,舅舅们都外出务工了,偌大的小院没有一点声音,令人窒息。已有些寒意的秋风吹动着老屋顶上的野草沙沙着响。外婆的目光时不时地扫视着老屋的一砖一瓦,我知道这是她和外公一生的心血,这破败的房屋,也许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栖息地。

孤独,突然涌上心头。一个老人的孤独更能使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她心灵深处的独白,哪怕一字一词。外婆表情有些激动,脸色也红润起来,她说:“那时候多么好啊,我一个人带着你们一大群,肩扛手牵的,都是我的孩子。看着你们在沟渠田间撒了欢地乱跑,我真是开心,可是如今却没有几个在身边了。”随着语调的舒缓,外婆的神情又萎靡下来,“你看看,要不是你来陪我,这个重阳就是我孤人一个,找个唠嗑的人都没有。”外婆说着说着,眼睛就闭上打起了盹,不久便进入记忆的梦乡。时空在这一刻停滞,让人感到世界的宁静。

孤独难耐,年轻人常常会去找朋友玩或一个人逛街打发掉时光,而那些留守的老人呢?有个说话的人是多么重要啊,可是却常常被我们粗心忽视。有些事情,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理解。真的,当我们理解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

今年,我还要回乡陪外婆过重阳节,亲情既是最“廉价”的,也是无价的。或许,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对外婆来说远比给一大堆保健品,一桌子美味佳肴,一叠金钱来得温馨。这个重阳节,我要在乡下多陪外婆住几天,满足她的唯一期盼,也是天下所有父母对儿女们的期盼!为父母长辈们尽孝是一种行动,作为儿女千万别错过了他们健在的光阴,要记住尽孝请趁早!

重阳节文章5:重阳节的梦

文/似水流年似流水

梦里我还在为难、纠结。和他商量,确切地说,是乞求。让他同意晚两天回四川。除了我想和亲人多呆两天以外,还有个惊喜:爷爷要从新疆回来了!

知道这个消息,我依稀感觉梦里的自己也懵了!爷爷不是去世多年了吗?我甚至记不清了他的模样。可是,他却要再度和我们重逢。这样,奶奶也不会那么孤单了。我的心里被惊喜、意外和期盼包围着。一面期待着见到爷爷,一面却担心会不会因为多请几天假惹领导不高兴。

最终,在那个梦里,我没有见到我亲爱的爷爷。

在童年的记忆里,他经常偏袒妹妹来吼我。幼儿园的那个暑假,我的手指挤断了,他每天三次,踩着小三轮带我去村卫生室打针。上小学了,他会在路口等待那个三队的卖豆芽家的男孩,吓唬他,只为我以后不再被欺负。后来,爸爸在公路西盖了房子,十一二岁的我逐渐开始依赖爸爸妈妈,他便在每个周五的晚上,踩着小三轮送我和妹妹到新家去,然后再一个人摸黑回家。那时路过我们村的205国道才开始修。爷爷会说,窨井盖里有流浪汉和披头散发的疯子女人。以至于现在,我每次路过那段公路,都会不自觉地去瞅窨井盖,也很自然地想起我的爷爷。

爷爷在我高三那年去世了。我还没来及懂事,没来及孝敬他老人家。我以为那次住院是他每年住那几次里再平常不过的一次了。因为他和妈妈的关系不是很好,那次去医院看他,我和妹妹甚至还带着点不耐烦的情绪。走过场似的,呆了几分钟便走了。谁曾想到,那一次竟是永别?!

话说回来,每次梦到爷爷,总觉得爷爷是在托梦给我,让我多问候奶奶。怎么办呢?四川离江苏有1688公里远,我爱莫能助,只能电话问候,无力再做其他。

今年四月回江苏的时候,我和奶奶闲聊。聊到她的第一次婚姻和她的第一个孩子:我的大伯。奶奶年轻的时候,是地主家庶出的小姐,只有个姐姐,没有兄弟。她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当地最年轻帅气,又有学问的公子哥。那时全部的人都认为那个男人会金榜题名。只是我奶奶还没有等来他金榜题名,在生下大伯几个月后,那男人却和别的女人好上了。无奈,奶奶办了离婚。只是离婚还没有离家,因为年轻的她没有去处。便在前夫的别院里带着几个月大的幼子,独自生活了三年。在同一个屋檐下,看着自己曾经的丈夫和别的女人……后来,奶奶遇上了我爷爷。爷爷待大伯如亲生的一般。

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和他同母异父的哥哥关系一直很好。

哎,还写些什么呢?奶奶八十多岁了,我想对她好,身隔千山万水,却没有多少机会和时间。她也一直担心千里之外的我。总开导我,不必死守现在的工作。回家了,一样有饭吃,有钱挣……

真的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希望奶奶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我回到她的身边。但愿我还有时间在她身边尽孝!

祝愿天下的老年人健康快乐!

重阳节文章6:重阳节赏重阳联

文/琳瑶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重阳节的妙联,时值重阳,品赏“重阳”联,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明朝有姓张、姓王的两个才子,他俩常作对互娱,一年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张的才子触景生情,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王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均为描绘自然景象,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有一年重阳节,路上遇见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不假思索而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上联中的“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下联中的“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妙地将“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初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里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里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个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承诺每年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多年,祝财主都没有兑现承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于是悻悻离去。

重阳节文章7:重阳今昔

文/静言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

重阳节文章8:重阳,最忆您

文/大山的孩子

文 唐伟

重阳节又快了,我却想走近那座孤寂的坟。最近总在梦里看到你的身影,是我太过思念,还是你在远方把我挂牵。爷爷,您在远方好吗?重阳节最想您,想您和我走过的日子。

在雾蒙蒙的天里悄然回忆,回忆那些如秋叶飘零的流年。朦胧的天缀着一丝丝淡雅的雾,枯杂的树丛还窝着昨夜洒下的雨珠。人们还在熟睡中,龙潭的天似乎还笼罩在二月里。

我曾经生活在幸福的小村,有着莫言一般的成长环境。儿时有长辈们精彩的故事陪伴,还有那一段段我无法写尽的童年。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行走在大山的怀抱,却永远走不出山的那头。在那张充满故事的脸上,更多的只有忧虑。他是一个老实人,虽说苦了一辈子但是心里却是甜的,说他苦是因为他一辈子为了家人和儿女没有一丝懈怠和休憩;说他甜是因为他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最难忘的是他那双粗大的手。每每被无情的树木划破,满是老茧的手就会被鲜血染红。我有些心疼爷爷,但是安慰的话语又说不出口。爷爷喜欢唱歌,特别是山歌。有些时候他就邀上自己的老伙伴们,乐呵呵地穿梭在高高低低的山谷间,边砍着柴,边对唱着山歌。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唱词的涵义,但是我知道那是歌颂美好的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那一句句简练的唱词和一段段古朴的歌声,那歌声就像深藏在山野里的蘑菇一样干净。我想将它紧紧抓在手心里,但却被风儿带走,或许它属于大山。

我喜欢爷爷的笑容,因为他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一个土家人具有的憨实和勤劳;我喜欢爷爷的大手,因为他的双手传达着无限的温暖和静默的爱;我更喜欢爷爷唱的山歌,因为那代表着土家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旧记得那年过节,我替爷爷穿袜子而他像个孩子痛哭;依旧能够想起家里挂着的那把爷爷的镰刀,爷爷用它割过无数了麦草和嫩草,爷爷用它割掉心中的愁闷和烦恼。每每靠近那把镰刀,用心抚摸妄想感受镰刀上爷爷的温度,然而冰凉的铁块让我的泪不禁落下。那把遗忘在岁月里的镰刀,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想起,而我总会想起,因为那把镰刀上沾染过与我同样的的鲜血。

“爷爷,你在哪儿?我好想您!”每次在心里呼唤,每次在梦里看到您的笑容。爷爷,我……

爷爷是个好心肠,总会为村里人在河里搭上一跳窄窄的石板路。他的举动并不是人们心里的雷锋,反而引来别人的非议。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时,常能看见他为人们搭石块。我站在河岸呆呆望着爷爷,他忍着冰凉的水,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着一块块笨重的石块。我会为爷爷竖一个大拇指,而爷爷却朝我会心一笑。我们儿孙的笑容印在淙淙的河面,久久地融进我的童年。

在我的心里,爷爷就是一个艺术家。他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才能创造着无形的音乐和精巧的石板路。他虽然很少接受知识的洗礼和熏陶,但是他却用纯朴的文字和独特的曲调创造出一首首激昂、慷慨的土家歌谣。每次回家祭拜爷爷的坟墓,跨过那条小河,爷爷的山歌就隐约在我的耳边响起。

爷爷,您虽然走了,但是您的山歌却永远如同我的血液流淌在我的心里。

重阳节文章9:年老之福

文/曹诗涵 庄秩豪

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想和大家谈谈年老之福。

不久前,我们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一场“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中国和新加坡的辩手就“长寿是福”与“长寿非福”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众所周知,长寿是福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但新加坡国立大学代表队指出,据他们调查,中国城镇中50%以上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长寿带来的是孤独而非幸福,加之现代社会生存竞争与压力很大,老人长寿在他们看来实在不是福分。看完辩论赛,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这个社会中,长寿是灾而非福了吗?带着这个疑问,中秋假期,我们响应政教处探访孤寡老人的倡议,两个班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德坊小区,探望那里的两户空巢老人,聆听他们的感受。

下车后,迎接我们的是社区的张主任,假期中,她依然在社区奔走服务。她一边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社区老人的生活情况,一边带着我们走进一个很旧的院子。

我们拜访的第一家,两位老人都年近九十,但是精气神都很好。我们送上了水果糕点,代表我们小小的心意。在狭小的客厅中找了小凳子坐下,我们与爷爷奶奶拉起了家常。爷爷奶奶说,他们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买菜做饭都费力,幸好社区有食堂,饭菜也不贵,口味很适合老年人,不少老人都选择了到社区食堂就餐。享受着社区的便利,他们也尽自己所能当起社区“志愿者”,帮主任挨家挨户收水电费,积极地参加各种社区活动。老两口儿还自豪地送我们每人两本他们联手写的书,一本叫《灞水春秋》,另一本叫《长安商人》,都讲的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故事。两位老人带给我们的真切感受是:人不怕老,要老有所为才是真正的幸福;社区的完善服务,也增加了老人的幸福指数。

接着,张主任带我们走进了第二家。爷爷在门口热情地与我们握手,奶奶则坐在沙发上。爷爷介绍说,奶奶双目失明,自己便成了奶奶的“拐杖”,经常牵着奶奶的手散步。“他牵着我散步的情景,都成了一道风景线。”曾经当过语文老师的奶奶幸福地感慨道。两位老人也已是耄耋之年,他们相濡以沫,让我真正的理解到了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都退休了,老两口儿依然老有所为:他们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免费为院子里的孩子辅导功课。奶奶说,社区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家里各种事情常常有志愿者来帮忙,他们也要回报社区。奶奶会唱歌、弹钢琴,爷爷会唱戏。说着,爷爷就来了一首《苏武牧羊》,奶奶也唱了一首《少先队员队歌》,爷爷奶奶的乐观感染并感动着我们。

走出崇德坊小区,我们心里找到了小小的安慰,这里的空巢老人乐观而幸福。但与张主任进一步的交流中得知,崇德坊小区是较为成熟的社区示范岗,这样的社区在我市还只有极少数,大多数社区服务还不甚完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们的生活未必能及时得到来自社区的帮助。

这让我想起了新闻中的几则报道:2014年4月1日,昆明市两老人在家中死亡,十余天后才被发现;下雨天,老人在小区跌倒20分钟,没有人扶,呼吸不畅导致死亡。在我的老家,汉中勉县,每次回家便总能望见隔壁的老人,他的老伴来到城里照顾孙子,只有他一人留在家里独守空巢,儿女只在假期抽时间回来一两天,所以一个人在家很是孤独,每天只能看看电视,与自己的老朋友打打牌,方便面是他的家常便饭。有些老人虽然和儿女住在一起,但仅仅充当了保姆的角色,洗衣做饭,任劳任怨,却还被媳、孙厌恶。更有甚者儿女拒绝赡养父母,七八十岁的老人独居在外无人照料。我们必须看到,还有很多老人的生活的确并不幸福!

今天,我们在这里呼吁,请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身边的老人吧!从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起,对他们多几句问候,少一些埋怨;常回去聚聚,我们的探望是他们最大的慰藉!让我们重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不要让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悲剧屡屡发生;让我们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中去,用我们的青春温暖孤寡老人的心房!

老人之福,在于健康,在于儿女,在于社会,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手之劳,让我们为身边的老人奉上绵薄之力,祝愿他们安享晚年,幸福长寿!

重阳节文章10:重阳节杂感

文/刘秀清

农历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年此时,人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庆丰收、祈长寿、饮宴祝健,这些重阳习俗已相传两千余年。

虽然重阳节时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然而早晚的秋风中已寒意渐显,因此,此时的登高秋游就有着“辞青”的浓郁意味,是秋寒至、阳气衰,人们“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即将减少外出活动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登高远眺、啸咏骋怀之后,人们的胸臆里就有了足够的灿烂阳光应对即将到来的漫长严冬。同样,常在此时举行的祭祖与敬老崇孝活动,也会为老人们带来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温暖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人们晚年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饱满的感情与世辞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这时,自我调整有助于他们接受自我、承认现实,获得并形成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晚年的生活,以及面对死亡。重阳节以及我国传统的敬老习俗,有助于让老人为自己的一生作出肯定的评价,产生幸福感和完善感,安度幸福的晚年。

人们祈望长寿,愿意敬老、爱老,帮助老人们在脆弱的心理期发展满足感和完善感。而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老人们那种自发自觉的超脱的智慧,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和巨大的魅力。新近就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褚时健74岁还在坐牢,84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经历。褚时健192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1955年,27岁时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31岁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接手玉溪卷烟厂任厂长。经过褚时健和他的团队18年的努力,把当年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后来亚洲最大的卷烟厂,为国家创税收991亿元。走到人生巅峰时,1999年,褚时健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后改判有期徒刑17年),这时,褚时健已经71岁。三年后,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在狱中几次晕倒,被保外就医。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后,褚时健上了哀牢山种田,后来承包了2400亩的荒地种橙子。这时,他74岁。褚时健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果园,几年后,他种的冰糖脐橙一采摘就运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效益惊人。如今,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经过评估,身家又已过亿。在很多人胆战心惊与对死亡的恐惧作战的时候,在很多人悔恨浮生虚度的时候,褚时健在最辉煌时跌倒,而就在这样的经历之后,他却又一次创造出神话!感谢有这样的老人,感谢无数位这样的老人,用他们的淡定、从容、坚韧、乐观,让我们,见证了人性与生命的奇迹和辉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