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开车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开车的文章1:孤独
文/廖天元
一
开车去九皇山看辛夷花,途中内急,在一片桃花林中停下,正四下打望,见一老人走来。老人说:“小伙子,是不是想上厕所?去我家里。”
老人家两层小楼,打扫得挺干净。门前一片桃花开得热烈喜庆,三四垄麦苗,四五厢草莓,正绿油油喜滋滋地生长。看得出老人还在辛勤地劳作。我问他:“老人家,儿女们呢?”
老人神情有些低落,说:“都在外面,过年时才回来。”老人很健谈,他讲他的儿子,又讲他的孙女,兴奋处,指着草莓说:“这些草莓就是等着他们回来吃的呢。”
即将告别的时候,老人进屋拿出几个橘子要我带上,我很意外,想婉拒,但一瞬间看到老人眼里透射出的期盼,赶紧双手接过来。
一种忧伤的情绪莫名就在心头弥漫。没来由地,我想起同样被我“丢在”老家的父亲和母亲……
我逃也似的开车,把车载音乐放得很大。心里很酸涩,我想起老人那双眼神,想起那个叫孤独的词语。
二
有一次去省城没赶上动车,只买到k997的列车票。坐下来,就遇见那个可爱的小伙。
他穿着黑色的列车员制服,胖乎乎的脸,挂着笑,一双小眼眯成一条缝。一上车,就听见他在和一个乘客说笑,完全无厘头的。
开始以为他和乘客相熟。一会发现,车上发生的任何一个细小之事,都会被他夸张的放大!
小伙子一边打扫清洁,一边絮絮叨叨:
“今天才怪,第四个上厕所不冲水的……”
“工作这么多年,还头一次发现坐车不买票的,铁路局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拿个那个本本有啥用……”
说完,又朝他的同事喊:一二三四五六七……
有乘客显然不耐烦,朝他瞅,但他视而不见。
我问他:“兄弟,多大?干了多少年?”
他笑眯眯的马上问我:“28呢。怎的,你想干这个?八年了,这工作可好了呢。”
我摇头。问他,“哈尔滨离这多远?一上班就多久呢?”
他愣了一下,突然哈哈大笑。
“我们是齐齐哈尔的,哈尔滨和我们没什么联系。”
有些尴尬。下车,同行的朋友很感叹:“看似一个话唠,其实是一个孤独的孩子!”
三
是的,孤独。
如果不是孤独,不是孤独上升了一定层次,我相信那个老人会对陌生人有一定的戒备!那个小伙也不会无聊至极!
有时自己也感到孤独。但绝对不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相反,一个人的时候读书、听讲座,内心反倒很充实。
往往是在无能为力,或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孤独的感觉如影随形,蚀人骨髓。
蒋勋老师说,每个人都会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的时候,关键是,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你我,或许选择沉默。但更多的人,还是渴望倾诉。不管年龄大小,一如那个路边的空巢老人和年轻的列车员。
很久很久以前,看过那部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电视剧,内容忘得一干二净,现在想起这标题就有些瘆得慌。假如,我们都不和陌生人说话,那么,这个世上,该有多少人更孤独?!
原来的确未曾领悟。当看到一些大城市开展“给陌生人送拥抱”等活动,都认为那是年轻人无聊的举动。没想到,背后,应该是对冰冷周遭的人际关系,多么温情的回应和反击啊!
是的,亲,你我终究会走向孤独。那么,在我们能给别人温暖的时候,请不要吝惜我们的爱与宽容,给陌生的他们,送上春天般的温暖!
关于开车的文章2:真感冒了
昨天我开车回来接宝贝,宝贝一上车就说,你再说句话我听听,怎么了?宝贝!原来宝贝听出我声音不太对,所以要确认一下。还真是,我一开始还没什么感觉,后来感觉还真是,有点感冒的迹象,怎么回事呢?怎么会着凉呢?宝贝再三叮嘱我晚上回去喝板蓝根!
宝贝,我昨天回去后喝板蓝根了,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起来感觉挺好,痊愈了?昨天的是假象?挺高兴的!可是临出门前,打了2个喷嚏,好像把我又拉回昨天晚上的状态了!郁闷啊!
见到宝贝,宝贝感觉我症状有点严重,问我有没有不舒服啥?宝贝,没什么不舒服啊!就是有点流鼻涕而已,但是我想我可能真是感冒了!所以我不敢靠宝贝太近,我怕把感冒传染给宝贝!宝贝,接下来的几天特别的忙,怎么能够感冒呢?而且宝贝这几天不舒服,就更得注意了!
送宝贝到公司,宝贝一再嘱咐我要去买药吃,宝贝,我心里也特别焦急,如果拿出一百,二百能让感冒立马痊愈,我肯定毫不犹疑的掏钱!再去公司的路上,我买了一盒感叹号,一出药店,我就吃了一片,我要快快好起来!
亲爱的,这感冒真奇怪啊,中午的时候,好好地,一点事情没有,可晚上又有点鼻塞了,真烦人!健康真的很可贵,希望我赶紧康复吧,而且绝对不能把感冒传染给宝贝!亲爱的,我爱你!一直都很爱很爱!
关于开车的文章3:父亲开车
文/徐瑞娥
父亲退休时颇有些依依不舍,他是热切期望国家延迟退休年龄的那一小部分人,可惜他没有等到传说中的政策出台。父亲并非领导干部,之所以不舍得退休,是因为在单位有车可开。父亲当然不够格配专车,但出于业务需要,经常能开单位公车出去。
父亲的退休金不低,我们劝他去买辆车,他舍不得。不过要面子,声称自己人缘好,朋友们抢着要把私家车借给他,他根本无须买车。起初,父亲确实隔三差五能借到车,可是借着借着,没人肯借给他了。
“乖乖!跑了两百公里高速就扣了11分,而且车子还给我,第二天我发现开着浑身不得劲。修了修,花了2000多……”某次,姑父借车给父亲之后,后悔不迭。
原来父亲长期开公车,罚款扣分不心疼,车开垮了公费修。所以虽然是老司机,比新手开车还不靠谱,一身坏毛病,不守交规、驾驶习惯也不好。
终于,无车可开的父亲买了辆二手车,价格才一万多点,车龄折算成人类年龄,估计比父亲还长一辈。新造茅坑三天香,父亲呼朋唤友坐他的车去兜风,可是他的车空间太小,胖子死活钻不进去。勉强挤进去的几位也很是忐忑:“你这二手车安全吗?感觉像改装了的机动三轮车。”
“怎么不安全?比单位越野车开着都舒服,我经常超‘奔驰’、‘宝马’……”父亲一脸傲气地说。
然而一般人坐了一回,就再不肯坐第二回了。从外面看,父亲载着一车人似乎喜气洋洋,因为他们一路上欢快地在座位上“蹦蹦跳跳”。车里的人亲身体验就受罪了,颠簸蹦跶了一路,下车后得在路边蹲半天,才能缓过神来。
“你父亲啊,一辈子说大话用小钱,何苦呢?又想要面子,也舍不得钱,开这样的车,自己活受罪,还不如坐公汽、地铁呢。”姑妈感慨道。
开了一年“蹦蹦车”,父亲终于下决心换车了。原因是我家的狗“亨利”坐了一回他的车,竟然呕吐了,要知道小家伙以前从不晕车,特别喜欢坐车去兜风。
“亨利,上去!上去!”第二回,父亲还想带它出去玩,它死活不肯上去。抱上去,马上跳了下来。
父亲的自尊心受不了了,下决心卖了二手车,买了辆新车。新车的第一位乘客是我家“亨利”,打开车门的那一刻,父亲甚至有一点点紧张。“亨利”一跃而上,很享受地趴在了座位上……
“这狗东西也势利眼啊,车子不好,它都还看不上!”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笑了。
因为是自费的,而且是新车,父亲开车的一些老毛病很快改了不少,这大概是他买车最大的收获。
关于开车的文章4:鱼鳞瓦
文/周华诚
开车去何田乡,一路越往深山里走,越觉得山清水幽。
白墙黑瓦,零星隐现于远处山林里。真是好风景。我忍不住在路边停车,远望河对面那林间的老屋,看那白墙与黑瓦。
层层叠叠鱼鳞瓦构成的屋顶,斑驳的样子,真美。
我喜欢鱼鳞瓦。
在浙西南乡间,这样的瓦曾经随处可见。童年时候,我们坐在瓦下听风。风是从山巅松林吹起来的,经过山涧,掠过鸟的翅膀,遇到一座屋脊,顺势栖落,继而从瓦隙间钻进来。风钻进来的时候,打了一个长长的唿哨。
天井是风的大门。夏夜我们坐在天井里,仰头就是满天星斗,夜空湛蓝。月光如水,漫过天井,风在天井四面打着回旋,所有的燠热一下子被带走。
去年我到“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古老徽州,特意去看了好几座老民居。那些房子栉风沐雨,显出古朴雅致的样子,在时光里静默,并且静默如谜。我在天井拿把竹椅躺下来,不一会儿,居然睡着了。
天井里,有兰花开放,递出馨香。
这样的屋顶如今已不多见了。我在童年时经常遇到。杉木的檩子架在墙上,细密的椽条架在檩子上。一片片瓦排着队,肩并肩,手拉手,重叠着从屋脊一直排布到屋檐。单独的瓦片,本来最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因为群体的构成而造就了奇迹,仰放则为谷,反覆而成峰,峰谷相连,山意起伏。这样的屋顶,呼应着远处的山林,近处的树影,也呼应着鸟的翅膀,风的足迹。
风在瓦隙间掠过,有如带笛行走。
急雨敲瓦,更有激昂之声。譬如盛夏时的暴雨来临,风携带着雨,哗,一阵急,哗,一阵缓,可以听见雨的脚步,在瓦背上奔跑。一忽儿过来,一忽儿过去。声声切切,似万马千军。
这样的老屋顶下,宜弹一曲古琴听。
尤其是在下雪之后。雪落江南,不像落在东北那么恣意,那么狂野。雪在江南是克制的,下了一夜,就不下了。或者,在瓦上铺了半尺,最多不过一尺,就不下了。于是太阳出来,雪水融化,雪水沿着瓦隙滑到檐边,滴答滴答,敲打在石阶上,冰凌也在屋檐下越挂越长。
雪铺在瓦上。黑瓦不见了,代之以一片素净。雪让屋顶变得温柔起来。雪让整座村庄变得像一个童话。
四季里,在鱼鳞瓦屋顶下可以看见:
青草。竹林。茶园。花朵。紫云英。银杏。板栗。
可以听见:
山歌。号子。鸟鸣。鸡叫。蛐蛐声声。月光如流水潺潺流淌。
有一年,我去高田坑村,看见那么多的完整的夯土墙与黄泥屋。黄泥屋的屋顶,就是成片的鱼鳞瓦。秋意真浓呀,在高田坑,村民们把秋天丰收的辣椒用竹匾盛起,搁在这样的瓦背上晾晒。秋天的阳光打下来,整座村庄都是温暖的颜色。
那样成片的鱼鳞瓦屋顶,真是珍贵呀。
只有在这样的大山深处,这些朴素的民宅才得以穿越时间保存下来。这些房子都凝聚着村民的生活智慧,也收集着每一户人家的悲喜日常。而今大多数人已经搬离,有的进了城,有的搬进了山下的楼房,但是这些房子还在,那些逝去的旧日时光也依然还在。
瓦由泥土烧制而成。旧瓦尤有厚朴与宁静之美。
泥土能接通人与自然的气息。所以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便可以让松涛、流泉、风吟、虫鸣都涌进来。人睡在瓦下,也有山林之气。
上次到中国美院,去看民艺博物馆的展览,发现这座博物馆里居然用了那么多的瓦片。瓦片被设计师做成了建筑的墙,而且是镂空的墙——钢丝索固定着一片片瓦片,构成了外墙的表皮。在这里,瓦片不再是屋顶的一部分,而是墙壁的一部分——远远看去,瓦片就像悬浮的一样,光线透过瓦片与瓦片之间的间隙,在地面投下奇妙的光影。光线朦胧,若隐若现,有若雨后步入竹林,枝叶摇曳,风语轻吟。
钢丝绳上的瓦片,有一种轻灵感,又有一种脆弱感:生怕有一片瓦会掉下来。
在宁波博物馆,我也被墙壁里的旧瓦所打动。设计这座博物馆的是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王澍。他用了大量的残砖旧瓦,来建这面“瓦爿墙”。“瓦爿”就是当地人所说的残砖碎瓦。这座博物馆,用了大约百万块以上的旧砖旧瓦,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等。这些东西,大多是当地在旧城改造时,到处可见的瓦砾碎片。
面对这样一座墙,会觉得城市的记忆与历史,被这些残砖碎瓦给接续上了。
瓦是砖瓦厂烧制出来的。我们村庄附近从前就有砖瓦厂。工人从田中取泥,摔坯,割泥——用铁丝割泥,割出一块砖,割出一片瓦,再层层叠叠摞进窑子里烧。几天几夜,火让砖成了砖,让瓦成了瓦。
砖瓦工人真是辛苦。远远看去,他也像是一个泥人。
现在没有这样简陋的砖瓦厂了。如果鱼鳞瓦需要更换,也几乎买不到了。那些趁天晴时上屋顶翻瓦捡漏的人,常常一边捡漏,一边叹气。
这样的瓦顶,早已被吴冠中画进他的江南中。青山老树,屋舍俨然。乌黑的瓦、洁白的墙,是吴冠中每一幅水墨江南中都有的元素。白墙是虚的,黑瓦是实的,这虚与实之间,已是一整个江南。
我在开化山野间行走,遇见那些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时,真想去问一问,他们的瓦是哪里买的,还能买得到吗?我觉得是不容易买到了。
隔着一条河,我看见对岸的山林、炊烟、鱼鳞瓦,就觉得那才是故乡的屋顶。这春雨点点滴滴地落下来,敲打在瓦背上,或者又从屋檐淅淅沥沥成串地落下来,你也一定会觉得,整个江南的乡愁,都在这样的瓦隙间了。
你说,为什么,在都市里,建筑师们要用残砖断瓦搭建起一个思乡的房子呢?那哪里只是建筑,那真是一个世界呀。那是一个远方的世界,是精神的远方,那一片片的鱼鳞瓦,翻过来,两边卷卷,可以盛放流浪的乡愁。
关于开车的文章5:最有效的通行证
文/冯海鹏
经常开车到一个停车场,每次看管停车场的老头儿都絮絮叨叨,满肚子的怨言,总弄得我心里非常恼火。
昨天,朋友小李搭乘我的顺风车,还没到停车场,我就给小李发起了老头儿的牢骚,把老头儿种种不讲人情的事儿都告诉了小李。我说完了,一边的小李不回答,只是呵呵地笑。小李是个极文静的人,干啥事儿都温文尔雅的,不急不躁,我怕我说的他不信,灵机一动,说:“你还别不信,这样,今天你去停车,保证让你见识到,这老头儿会从你这个鸡蛋里挑出些骨头来!”
小李又呵呵一笑,点点头:“好吧,我试试!”
于是,我和小李换了位置,他驾车,我坐副驾驶。
说话间就到了停车场门口。小李放慢了车速,徐徐地滑行到杆儿前,停下车,从车窗里探出头,笑呵呵地轻声说:“大爷,正忙呢,停个车,麻烦起个杆儿!”老头儿正低头看报纸,抬眼一看,竟然笑眯眯地走过来说:“好勒,来得巧,有位置呢,前面拐弯第三个,你进,我给你指挥倒车!”一边说一边嘿嘿笑。小李点点头,老头儿忙不颠儿地起杆儿,热心地在太阳底下指挥车子顺利进了狭小的车位。
下了车,小李说:“谢谢啊,大爷,天太热,多喝点水啊!”
老头儿一听,竟然拍拍小李的肩膀,咧嘴笑着说:“不缺水,你瞅我那茶瓶,能装半桶水,嘿嘿,你赶紧忙去吧!”
看着他们热乎的劲儿,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有疑惑,有出乎意料,也有尴尬。老头儿一直目送我俩离开。我看着小李,尴尬地说:“老头儿肯定是你亲戚!”
小李摇摇头:“哪里是亲戚!都不认识!”
虽然和小李这么开着玩笑,但我在心里想了许多。小李和我不同,他开车轻轻,说话轻轻,动作轻轻,这“轻轻”,是善良,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小李说话带笑,话里是关心,还透着亲切,透着人与人的和谐。
我忽然就明白了我的那些恼火,不是老头儿给的,是自己设下一个圈套,最后套住了自己。因为,我以前不明白,善良和尊重是最有效的通行证。
关于开车的文章6:水中的蓝天
文/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关于开车的文章7:成年人的难过不愿声张
文/诗涵、夏荷
中午开车等红灯的时候,不经意看见旁边车里的女孩在痛哭,二十秒的红灯时间,她一直垂头抽泣。一窗之隔,她的悲伤和车外炙热的阳光像是两个世界,身在盛夏,心在寒冬。
不知道她究竟遭遇了什么,终究是心里痛到了极致才会这样躲着偷偷哭泣。
成年人的世界里,眼泪很珍贵。但凡心里还能承受住,眼泪就不会轻易流下来。成年人的难过不敢声张,不敢在别人面前哭泣,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用别人安慰,一个人自我疗伤、自我治愈、自我和解。
心中纵有千百苦,沉默不语最难过,默不作声的人比谁都痛。成长就是学会了不动声色咽下委屈,从不指望任何人心疼自己,天塌下来自己扛。
我们在生活里说过最多的谎言,大概就是“我没事”。不想让别人看穿自己的脆弱,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终究还是自己扛下了所有,一句“我没事”,隐藏了所有的心痛和心酸。
这世上太多孤单的灵魂,流泪的时候没人哄,孤独的时候没人陪,一个人熬过了所有的苦,终于学会了坚强。
漫漫人生路,哪里能每天都过得很顺利,我们拼了命努力,是为了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
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大哭一场,哭完继续在这繁杂喧嚣的人间好好活着,之所以要把自己变得强大,是因为身后无人依靠,身边却有要靠自己去保护的人。
生活本就是一地鸡毛,负重前行是常态。
好想给那个女孩一些温暖的力量,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它偶尔冷漠、薄情,很多时候还让人感到失望无助。但同时,它也是美好的,总有一些内心温柔的陌生人和爱你入骨的身边人,在你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守护你,给你力量。
生活不易,我们都在学着成长,学着要耐住寂寞,咽下苦楚;憋得住眼泪,忍得住伤害;扛得住压力,担得起责任;有人爱时,珍惜相遇,得不到爱时,好好爱自己。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其实时间能治愈的只是那些往前走的人,那些滞留在过去的人,只会在光阴里迷失。
那是因为,在前行的路上,你专注于心中的目标,不断地学习进步,内心充实,过去的一切在你心中没有任何安放的地方。
与时间做朋友,你的知识和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你的内心也会越来越强大,过去的人和事已无法再伤到强大的你。当你完全蜕变成长了,就会跟过去彻底告别了。
当遭遇生活的不如意时,不要悲伤,你要知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生活本就难以事事顺心,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人生其实就像变化无常的天气,没有永远的风和日丽,也没有永远的狂风暴雨。
有人曾说过:“有一天,这些都会过去,想到这结果,我就欣慰。”
人生其实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如果实在觉得自己难以释怀,那就想想你最想要去做的事,你尽管去做吧,当你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慢慢忘了过去的伤痛。
始终要坚信:没有永恒的夜晚,也没有永恒的白昼,一切都会过去的。
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暂时的,不管遭遇了什么,都要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顺心如意的时候,就好好享受当下的美好;如果生活不顺心时,不要担心,尽管往前走,一切都会过去的。
关于开车的文章8:让出来的幸福
文/张新乐
开车上路,最讨厌的便是有人随意穿插、变道加塞儿,因为这不仅影响他人的正常行驶,而且极易造成剐蹭、碰撞等事故,特别是对那些开车经验较少的新手而言更是如此。
前不久,我开车带妻子沿龙门大道自北向南行驶,在洛阳桥南过了一个信号灯后,由二挡提速至三挡。正加速的过程中,突然,左侧行车道一辆挂皖A牌照的现代轿车,可能嫌前面车辆太多,鸣着喇叭,闪着右转灯,疾速穿插到我的车前。幸亏我反应及时,急踩刹车,才没有发生追尾事故,但车头已明显向右漂移了二三十厘米。愤怒至极的我,将头伸出车窗对着那辆车一顿狮吼,坐在副驾驶位的妻子一把将我拉了回来:“你那么大吼大叫的,人家听得见吗!再说人家是外地车,也许有什么特殊情况呢。”
无独有偶,三月初的一天,我开车沿滨河北路自东向西到高新区办事,行驶至南昌路路口时遭遇堵车,车辆排起长龙缓慢向前移动,一辆原本在左转弯车道同向行驶的标致车突然闪着右转灯,向右逼近我的车前部,意欲穿插至直行车道。我非常讨厌这种不劳而获、随意加塞儿的行为,所以,便紧随前车,亦步亦趋地蠕动着,丝毫不想给它机会。而“标致”似乎很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向我紧逼,几乎到两车“接吻”的地步,结果是谁也无法前行,惹得后车不停地按喇叭催促。一旁的妻子见状,强令我刹车,让“标致”插进来:“你没看它是外地车吗?也许是路况不熟误入左转车道呢。算了,得让人时且让人吧。”此时我才注意到,这辆标致车挂的是晋A车牌。我停下车,摆摆手,示意“标致”先行,而“标致”则连鸣三声喇叭,以示谢意。
此后,类似情况又多次出现,但我已习以为常,每次我都会减速或停车,给穿插车辆让行。而每次让行,都仿佛是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似的,心里涌出一种少有的满足感。
原来谦让也是一种幸福。
关于开车的文章9:开车糗事
文/闫养民
从当初的战战兢兢上路,到如今很得心应手地手握方向盘,期间有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糗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报名上驾校,一上车,我紧张得左右不分,被教练挖苦。回家给老婆诉说,老婆建议我再上车左手拿苹果右手拿馒头,肯定就能分清了。我听了说:“那不行,那样我还得再长一只手!”老婆纳闷了:“为什么呀?”我傻乎乎地回答:“我还得再有一只手握住方向盘啊。”
教练陪同上路实习那天,我小心翼翼地驾着车一路前行,忽然发现有辆拉砖的拖拉机迎面开来。我想着一定要躲开,千万不能撞上了!我本来想对教练说,前边来车了,咱们停不停?结果心一急,我说成了:“教练,前面有车,咱们撞不撞?”教练听了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说了句:“要撞你自己下车去撞!”
科三考试很难。我前面那个平时学车技术没我好的考试通过了,我赶紧上前请教他有什么经验,他说得给考官说好话,比如他就给考官说了:“考官大人,你长得模样很像我老爸。”结果考官听了笑呵呵地就给他填了个合格。
我听完就赶着上了车。看自己操作有点小失误,考官瞪眼看我,我想起前面那位同学的话,也想对考官说,结果一紧张说成了:“考官大人,我长得很像你老爸。”乖乖,考官当下气得脸色铁青,立马就在我的单子上画了个大叉。
考下驾照后我迫不及待地买了辆新车,每天上下班开着不亦乐乎。单位私家车多了,停车位很是紧张。要是去迟了,爱车就得停在大门外的马路边。有天我去得稍晚,眼看只剩下一堆铁架子旁有个停车位,我开过去倒入走人。结果等下班开车时车子不动,我下车仔细一看傻眼了,原来一个后车轮卡在铁架子里了。
没办法,只好去街上请来个电焊的,让人家用电锯把铁架子锯开,我的爱车才算脱离了束缚。从那后我在单位出名了:“你看,那位就是用电锯倒车的宝贝!”
关于开车的文章10:母亲的菜园
文/陈武
每到周末,我总要开车回到乡下看望老母亲。自出高城工作后,这个习惯一直不变。
今天 又是周末,天气晴好,我早早起床,去市场买了母亲最爱吃的驴肉,便驱车直奔乡下。
我的家乡是荔乡根子,离城不算远,才30多公里的路程,不需一个钟就回到了。平时我回到村口离家不远时就按几下喇叭,母亲就知道是我回来了,会亲自出来“迎接”,把我“审视一番”,嘘寒问暖,才一周不见,好像隔了几个春秋似的。但这次回来,怎不见母亲的身影?我心里咯噔一下,幸好看见邻居堂婶,她告诉我母亲去菜地了。
母亲已有10多年不种田了,但由于劳动惯了,一时耐不住闲,她便向堂婶“借”了一块巴掌大的田边空地种起菜来,这就是母亲的菜园。
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狭窄的田埂小道,来到母亲的菜园。只见母亲正在弯腰拔草,旁边躺着一把锄头,放着一个菜篮,菜篮已装满了一篮子白菜。母亲见我来了,连忙说:“试试我种的菜,肯定比城里的好吃。知道你回来,我就摘些给你带回城吃”。望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和眼前这块绿油油的菜地,我顿时哽咽,无言以答,泪水在眼眶打转,思忆在脑海翻滚……
那是19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且允许开荒坡地种菜,我记得母亲开辟的菜园是在村东头的水坑边上的一个斜坡上,有点像梯形,面积约30平方米。在那青菜也当半份粮的饥荒岁月里,一个小小的菜园也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卖菜赚点油盐钱,我们一家七口也要吃不少的菜。所以这个菜园对于维持一个大家庭的生计是多么重要。
母亲总是像疼爱她儿女一样精心呵护着园里的蔬菜,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干。天刚麻麻亮,母亲就悄悄起来,去菜园除草、松土、浇水;傍晚从田里回来,又到粪坑挑上一担粪水向菜园晃去。那时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似乎永远有做不完的活,忙忙碌碌,一点也顾不上还没上学的我。
母亲是村里的种菜能手,一年四季总有不同的蔬菜出产。为了充分利用园里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母亲总是见缝插针地在每厢菜垅里套种、间种不同的蔬菜。一畦蔬菜即将完结,后一畦蔬菜又即将面世,永不间断,难怪别人总夸母亲是种菜能手。正是母亲的勤劳能干,我们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应节的、香甜可口的蔬菜,有时母亲还会摘些送给左邻右舍,在这个小小的菜园里,母亲的乐善好施也得到生动的诠释。
时光荏再,岁月无情。而今母亲已年逾八旬,背也驼了,眼也昏花了,那曾经挑过无数苦难的双肩再也承受不起多少重量了,但她仍然坚持要打理她那块巴掌大的菜园。
看着母亲这块充满生机的菜园,手捧着母亲辛劳的收获,顿时,我感念世间的伟大和无私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