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散文

请欣赏冬游散文(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冬游散文1:冬游黄山 快乐过大年

文/董若涵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由此可见,黄山聚集了五岳的特点:雄伟、险、幽、俊、秀。这个春节,我们一家有幸来到了黄山,一睹黄山的风采,那里的风景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先乘索道来到了笔架峰,笔架峰位于群山中间,是个小小的山峰,可奇特的是那山峰像支钢笔竖立在那儿,上面尖尖的,还长着一棵大松树,远远望去,真像笔尖开花了,怪不得人们把它称为“妙笔生花”,不一会儿,四周的云雾把笔架峰团团围住,我们眼前就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了。

我们沿着曲折蜿蜒的山路继续前进,四处的松树也很怪异,树冠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但下面的枝叶就有所不同了,长在南边的枝叶非常茂盛,而另一边却是光秃秃的。这些松树有着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他们都是从坚硬的花岗岩石里长出来的。它们长在峰顶、长在悬崖峭壁、长在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来到了始信峰。在峰顶,一览众山小,远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那云雾轻轻地、慢慢地,给秀丽的群山蒙上了面纱,也给黄山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翻过几座大山,我抬头一看,一块巨石直挺挺地立在山顶,像天空落下的一颗陨石。听妈妈说,这就是黄山“飞来石”。虽然此时的脚已有千金重,但我依然加快了步子,想走近瞧瞧。好不容易登上山顶,看到这块“飞来石”大约要一二十个大人张开双臂才能围住,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游人纷纷驻足留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奇松、怪石、云海……美丽的黄山以它的神奇与独特,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冬游散文2:冬游黄山

文/周到

黄山,其名如雷贯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果真如此奇妙吗?是的,这次我终于领略了它无与伦比的风采。

下午,我们乘索道到玉屏站。经陡峭的好汉坡到达了依山而建的玉屏楼。玉屏楼前有个面积不大的广场,这里聚集了不少拍照留念的游人。迎客松就长在广场旁石壁上,它一侧靠着峭壁,主干从岩石中挺立而出,直指天空,而两根旁枝平行向外伸出,宛如张开双臂的主人拥抱客人。

观赏完迎客松,我们开始向鳌鱼峰进发。天公不作美,下着蒙蒙细雨,四周白茫茫的,黄山躲进了莫测的云雾中。沿山道缓步前行,渐渐觉得两腿酸痛。

休息片刻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光明顶。沿途,我们见到“海豚石”、“鳌鱼吃螺蛳”、“龟蛇守云梯”。这些奇特的山石,美不胜收,让人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到达光明顶已是下午六点了,光明顶山庄是我们的住宿地。第二天一早,天空中竟然飘起小雪。我们便冒雪开始了一天的行程。在白鹅岭,雪更大了。积雪覆盖下的松树显得格外挺拔。

很快,我们来到了北海的“梦笔生花”。一石耸立挺出,像一支书法家的毛笔。峰尖石缝中,长有一株奇巧古松,实为黄山胜景。极目远眺,座座山峰犹如块块翡翠,秀美的山川仿佛是一幅惊世画卷。

接着,我们来到黄山最秀气的山峰——始信峰。这里以奇松而着称,有秀美的探海松,有粗壮的连理松,有奇特的黑虎松……小心地登上峰顶,我向远处眺望,真可谓千里江山尽收眼底。云海绵延不绝,仙境一般,难怪古人云“到了始信峰,方信黄山天下奇”。当你俯瞰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怎能不心潮澎湃呢?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号称“黄山四绝”。虽然这次我没能如愿去体验温泉,但是隽秀奇美的黄山奇松,鬼斧神工的黄山怪石,蔚为壮观的黄山云海,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冬游散文3:健儿摇篮冬游散记

文/谢泓

汽车在高速上飞翔,人在车内是感觉不到寒冷滋味的,省城下了车,才领略到长安大地上的寒冷与秦岭大山里的寒冷又极不相同:虽然并非冰冻三尺,到处却弥漫着嗖嗖冷风,寒气杀人。

走进省体育馆,才知道体育馆的宏伟壮观,庄严非凡,也就难怪为什么总叫中国为体育大国了。

这是体操馆。大街上,穿得像熊猫一样的男男女女如梭似织,头缩着,袖双着,如同生活在北极的企鹅一般笨重。一走进体操馆,却另是一重天,简直就是一片缩小了的春夏天地,天地间有那些运动员在不知疲倦的锻炼着。一个体操女运动员,个子不很高,大约十五六岁,一次次速跑弹跳,只听得脚下呼呼风起,震得地板咚咚作响;只那么猛的一跃就翻越了过去,重重落在了海棉堆里,大半天不见影子;慢慢爬了出来,返回原起跑点,然后在脚底掌心擦上滑石粉。又一次跑跳翻越,从原点到终点,再从终点返回原点,反复个没完没了。

一个动作,就是那么的没完没了练习着,说是她正在备战明年的全运会,她是上届全运会该项目冠军。再看另一边,更令你感慨不已:地上的那些小孩,三五岁大小的不少,十四五岁左右的居多,不同年龄段的大小运动员们,各自成群,一堆堆扎在那儿一起训练。就想那些小孩的大人们,竟然那样放心将孩子送到这里?就这样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开始了一个跟头接着一个跟头的不停翻跟头?也许是相互感染,也许本就是这样,他们是那样认真做着标准的动作;就那么一个弹跳,就那么一个空翻动作,就那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起跳,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不停练习,反反复复,不见叫停。

有学生拿来三角架摄像机现场自动拍录。看来那是常规化的动作程序,想必是录下那些动作,休息时加以回放,从中找出那些动作该保持,那些动作该摒弃,那些动作还须继续完善?

大小男子们只穿条大裆短,光着上身,女孩们穿得如同盛夏一般的单薄,即便如此,个个脸上仍然带着辛勤的汗水。锻炼劳动之强度,苦累之大,确是常人难以想像。终究那是一个需要天赋更需要毅力意志聚集拼搏的运动。每一个来锻炼者,大都怀揣冠军梦,一个甜甜的梦,或许属于世界冠军的梦,或者属于中国冠军的梦。梦虽甜,却总是浸满深深的苦涩,梦,是非常需要时间做积累的劳作;有梦想才会有现实。

说是一个曾经的奥运会跳水冠军,就是从这个运动中心走出去的。那么多人,在一起锻炼,能够登上冠军宝座者,终是寥若晨星!体育的魄力,体育的诱惑,体育的世界大同,体育震撼五湖四海,正是从这个层面展现出来!

几个在地上不断翻跟头的小家伙,让我联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我在干什么?也许正在田地里翻跟头,因为没有条件,也不可能有教练教我们,只是打打狂狂耍耍而已,那儿有奥运的概念印象或记忆?也不可能有全运会的概念,亦不可能有亚运会的知识……

李教练—我的新朋友,拿出自己的摄像机、打开上次带国家体操队去俄罗斯交流时拍下的人家运动员锻炼的镜头,让我看。自然也是对自己学生的一种学习与提高。终究科学的训炼方法,科学的措施,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会少走许多弯路,往往事半功倍。

那一位在吊环上运动着的女运动员,也不过十多岁,那么小个儿,帼国不让须眉,全因女子运动项目,正在不断打破了男女性别区分,挑战着男女自身生理局限、极限与亘古不变预言。那小女子可能练困了,要下来,从那高悬的吊环上慢慢挪动弱小的身子,靠近那个高凳,其动作令人联想起一只蚂蚁的坚忍不拔,联想起一只蜜蜂的执着与坚毅。终究,任何一番付出与劳作,都是对一个运动员的严峻考验。需要的是科学知识,需要的是执着与坚毅,需要的更是意志磨练。

勿须置疑,这里有相当一些人慢慢或者迅速退下去。更会有许许多多新人比肩接踵走进来,从这些名目繁多的运动器械上接力赛一般,继续从零开始进行训练,这正是体育的魄力所在……

冬游散文4:记一次冬游

文/张一彬

“山石冠天下,风情醉国人。”此闻不虚啊!回忆起上学期的冬游,让我铭记不忘。那次我们冬游的目的地是石林。

我们从学校步行到石林,沿途风景如画。进入石林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清澈的湖水,碧绿的湖水中还有一些高大的石头,我们在那休息了一会,还照了全班照,之后我们又出发了。

石林分为大石林和小石林,我们先去大石林,道路越来越狭窄,最后差不多只有70厘米宽,而且还有一些来旅游的宾客,人流如潮,连放脚的地方都没有。我们走到了石林最中心的地方,那里的石头巍峨矗立,上面写着“石林”两个字,周围人很多,有的拍照,有的表演,有的在石头下啧啧赞叹……我们又继续开路,向下个目的地“剑峰池”出发。一路走来,两旁和头顶都是石头,它们巨大、坚固,让人不禁佩服这大自然的力量,喀斯特地貌的神奇。有时,只能勉强过一人,整个人感觉似乎快被两侧的石头融合了。走到一处,只见几十米以上的两侧石头最上面还有一块巨石,似乎快要倒下来似的,真是千钧一发啊!接着,我们来到一处四面都被石块围住的池塘,中间耸立着一块巨石,巨石上写着“剑锋”两字,沿着小路一直往上走,来到石林的最高点“望峰亭”,这里特别高,看得远而明,让你有一种征服了世界的感觉。爬上去,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远望,石林就像树木一样密密麻麻。这时候,生于石林的我,终于明白了“石林”的含义。

我们一边观赏美景一边前进,似乎有走进迷宫的感觉。直到来到一片开阔的草地时,才能大大地松一口气。从右边的小路拐过弯,就来到了小石林。眼前是一方小小的池塘,潭边是“阿诗玛”的石像,瞧!阿诗玛屹立在大地上深情地往远处眺望,好像正在等待回家的阿黑哥。一直以来,她和阿黑哥凄美的爱情故事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最后我们来到草地,在那里游戏。同学们有的摔跤,有的斗鸡,有的拍照……玩得开心极了!

离开石林的时候,我带走了一颗小石子留作纪念。石林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愿它永远美丽!

冬游散文5:冬游唐山寺

文/丁德芬

初冬第一天,微雨的周日,午后的丝丝寒意包裹了整个身体,内心却被一个地方深深吸引,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唐山寺。

一方庙宇,隐于深山,多次毁于兵燹,饱经风雨。千年之后,香客不断。究其原因,不得不让人想起历任四川、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陆军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以及其族人。

唐山寺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城南十六公里的官港镇秧畈村,群山环抱,鸟语花香,绿竹掩映的放生池,清澈见底。闲暇之余的你,无论是只身前往,或与友人同行,皆能体会一种世外桃源的境界。乡间道路,曲折蜿蜒,黄色砂砾铺就的路面,没有泥泞,偶尔经过的水坑,溅起一串水花,将白色车身换个色彩。探寻唐山寺,你会发现,这里的每一处都显露出与周氏家族无法割舍的渊源。

由于上午有事耽搁,所以我们去唐山寺的时间,选择在下午。今日之行,与其说是陪家人观景,实则却是为了研究会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抵达唐山寺时,忙活了一个上午的研究会同仁们,此刻仍在埋头苦干,我们也立即加入其中。

自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推进。最近接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余华林先生的邀请,下月将在北京举办一场题为“纪念周馥诞辰178周年暨周氏家族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研讨会”。周氏家族绵延五代,经久不衰,但凡是对晚清历史有钻研的专家学者,都会痴迷于这个家族的研究。而作为身在异地的东至学者余华林副教授,更是有着强于别人的情感。而作为东至周氏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人员,不仅欣然受邀,更深感有必要做些什么,为这样的一个专题研讨会添色。于是,研究会的同仁们牺牲双休,冒着细雨,不顾寒风肆意,对记录着唐山寺始建、重建的各式墓碑进行拓片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同心协力,一张张拓片逐渐完成,小心的摆放在右侧空出的床上,清晰的字迹,或清秀或遒劲,详细呈现了周家数代为唐山寺所积攒的功德无量。

周氏先祖周访,因避其武则天代唐称帝之乱迁居,自此一脉在此生息繁衍,更有繇、繁迁于城东纸坑山,离开此地却不忍家庙荒废,舍宅而建唐山寺。时隔多年,官居两江两广总督的晚清重臣周馥,回乡探望病重母亲,一声慨叹“贫不克养,贵则亲

亡,于世怎能心安”之后,便是居家守孝三年。在这三年里,周馥不仅解决林地纠纷,还发动当地乡绅捐资,将历经战乱毁于一旦的唐山寺予以重建。

就在今年的十月份,唐山寺迎来了三尊大佛的开光仪式,周馥元孙启晋先生,不顾古稀之劳顿,从北京赶回故乡,并为唐山寺赠送了其祖父周叔迦的《周叔迦佛学论着手稿》,此情深重,代代相传。

天外依旧下着毛毛细雨,在等待师傅拓片的间隙里,准备收拾返程时,陪同家人往新近开光的唐山寺走去。林间的树木,早已被深秋喷上了调色剂,路旁的那棵红枫,昨夜的秋风摇落了大半的叶子,一场从秋下到冬的细雨,为他们更添了几分灵动,虽绕满了树脚,却无意感受即将的逝去,反倒昭示着下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