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散文

请欣赏早晨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早晨散文1:这个秋天,早晨的云

文/张 筱

最爱秋天的云。最爱秋天云彩的质感。在我眼里,秋天的云彩就是梦的衣裳:华美的旗袍,飘逸的彩裙,潇洒的纯白长衫……奇妙的幻觉在想象力的纵恿下,生发出无尽美妙美轮的心仪,让日常生活变得浪漫而富有诗意。

当目光在菊黄上停歇之后,抬头就看到了天际的云层。一场接着一场的秋雨,滋润了西北这个城的干渴。而雨后的云也在天空流动着,喧染着天空,渐渐成为一座无垠的花园。

早晨的云层,是迟钝的。先是铅色的浓郁,垂在远山轮廓高处,绕在近处秋林之上;那一刻的城市所有的建筑,显得分外庄重,深沉。在这油画般的深沉中,几缕光亮浮现出来,在深沉中透出明艳的色调。太阳早就升起来了,这光亮正是阳光从厚重的云层中逸出的。

目击着的一切,都在渐变中。每时每刻,云朵、天空,真正是纷纭莫测。刚刚看到的景色,在下一刻的样子,是你绝难预测的。这时如果能让心静下来,你便能体会到风云变幻的许多重含义:自然的,生命的,生活的,或是历史的。所有的症结,你都可以在这一刻完全打开,感慨之外,会清晰地感到一股淡然之气由丹田升起。

铅色的云层,慢慢移动着,露出天蓝色缝隙。然后,云层在光缕的推动下移位,变成一朵、一团。云团的中心仍然是铅色的阴郁,而从中心向外则渐渐地显出白色,最不规则的边缘,是阳光照透的金色与胭彩的混合色。随着太阳努力挣出云层,天空中的云团仿佛被稀释,变得轻薄、透亮;天空的云朵越来越白,而那一缕缕的闲云,就在这时被化上了早霞的彩妆,妖娆、美妙、若梦若幻……

太阳越来越明亮,天空越来越蓝,而那些云朵与云彩却越来越白。天蓝,云白。这时我看到的是秋天最纯净两种色彩,这是天空的色彩。而大地,正处在深秋的无比绚烂中,我将要漫步在这绚烂中,启开新一天的生活。

早晨散文2:迟来的完美

文/黄海红

隆冬的早晨,雾气缭绕。踏上通往办公室的阶梯便听见七嘴八舌的嘈杂声传来。原来办公室的钥匙不见了。为了方便早来的老师开门,最后一个离开的老师会把钥匙藏在办公室前的消防门里,这是我们办公室老师集体商量做出的决定。好几个月过去了,钥匙从未丢过,今天却不翼而飞了。我们只能去门卫拿备用钥匙进了办公室。

“奇怪了,钥匙会去哪儿呢?”办公室的智多星,外称“诸葛亮”的老李发话了:“如果钥匙丢了,也一定是早上丢的,因为最后一个老师离开时,学校里已无学生了。我们只要找到早晨早到校的学生就能问出个究竟了。”于是班主任目标一致进了教室,就此事展开调查。不一会各班早到的学生络绎不绝地被请进了办公室。最后剩下的几位重点“嫌疑人”留了下来。因为有学生证明亲眼看见这几个人在消防门前玩耍并打开过消防门。

智多星李老师观察留下的学生,发现其中一个神色慌张,很不自在。李老师走上前去拍拍他们的肩膀,柔声说:“你们一定是出于好奇打开消防门的,发现里面有两把钥匙,如果拿了就趁无人时悄悄还回去。回教室上课吧。”转眼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李老师再次打开消防门,不一会他激动地拿着两把钥匙进了办公室,喊道:“你们看,钥匙找到了。”我们忙围住李老师,只见李老师手里除了两把钥匙,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们,对不起,我只是好奇,请不要告诉同学们。”

教育是一门深厚的艺术,没有老师的智慧与宽容,哪来迟来的完美。相信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他们都有一颗水晶般的童心,给他们改错的机会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与完美。

早晨散文3:玉兰花开

文/李瑞华

早晨,早起去凤凰公园广场锻炼,路过一所学校,远远就看见办公楼前那一簇绿了,蓬蓬勃勃的,与二楼的窗台齐了呢,看那向上的长势,远有超过窗台的趋势。这是什么植物呢?一团养眼的绿,走近细看,还有花开的惊喜,几朵初开的粉色的花儿,掩藏在浓密的绿叶里,粉红翠绿相映之下,有缕浓淡相宜的香气。

是玉兰花!

我总有诧异,在这五黄六月间,正是花事清冷的季节,这来自南方的树种,缘何在这生硬的北方,花开了一树的惊讶和诧异呢?还有,这玉兰花何时开的,怎么没有人注意呢?

对于玉兰花的喜爱,缘于这种偶然发现的惊喜,随后的日子,我又专门上网查阅了关于玉兰花的资料:玉兰属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上海市市花。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既然资料上提到的玉兰花是白色的,那么这株玉兰花树,怎么开了粉红色的花呢?一瓣一瓣展向四方,仔细看,真的像极了盛开的莲花呢!因为莲花的颜色也是这般粉红的艳,像十八岁的少女。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玉兰总是醒得比一般花儿早,当报春的梅花还在霜雪中吐着幽香时,这早春的精灵已从空气中感知了春的气息,绽出小小的苞蕾,蕴蓄着美丽,等待春神的降临。既然是春天盛开的花,缘何在这炎热的夏季才吐露粉蕊?是要为这夏天带来一丝清新还是要彻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向?

这玉兰花,花瓣凝重,花枝临风摇曳,一瓣瓣,无一点微瑕。白的,如羊脂美玉,紫的,如晶莹水晶,缕缕清香,沁人心脾。那含蕾着的花骨朵儿,包着一层薄薄的青外皮,露出一点点小小的白,没有恣意的张狂,似乎还有点含蓄的羞怯,却有奇香,在宽大绿叶的映衬下,呈现出最本质的天然素净。

从未见过这样和气近人的花。月季花是深红的最美,但那一身的荆棘令人望而生畏;梅花是寒冬时最艳,但那一身的傲骨令人既寒又栗;即便同是纯洁天使的莲花,也只能教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然而玉兰就默默亭亭玉立于路旁,为你送一份新绿和几缕清香。你可以站在她下面仰望着她,也可以走近她去抚摸那略有涩意的肌肤。她不会因你的远离而落泪,更不会因你的亲近而迷醉。她始终立在那儿——做她自己——一个高雅净洁的天仙形象。正赏着花,心中泛起一丝歉意,我为何今天才发现她?

忽有一阵微风吹来,把我回忆的思绪打断。定睛一看,天已大亮。太阳将要升起了恐怕要错过了锻炼的大好时机,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迟来的惊喜,朝着广场的方向跑去。是谁不解风情,吹落花瓣飘满地?蓦然间,树下已然是粉粉白白的一地,香瓣满地,铺就了一片花事……

我认为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多愁善感的。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发现你?每天都从你身边经过,却从未留意你的美,那么其他人呢?他们在意过你吗?然而今早我毕竟是知晓了你的美,这还能给我一丝慰藉。

今早,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闲散的早晨,但又有几个人有一个闲散的心情来欣赏这身边的美丽呢?谨以此文,追忆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美丽。

早晨散文4:拾红薯

文/长笑

中秋已过,早晨已经很凉,不到七点,陪妻子一起去赶早市,竟有些瑟缩。突然记起来,小时候这样的早晨正是我拾红薯的时候。记得那时没在乎过冷暖,只觉得觉不够睡,如果碰到有的生产队当天分地拾红薯,反而还很精神,不用家里人叫就能起来。如今,人们都娇贵了,也懒了,大概都是日子好过了闹得吧。

困难的年代,老家种得红薯多,因为红薯的产量高,也耐干旱,是那个年代乡下人的主要食物。红薯面烙饼,红薯面窝头,红薯面面条,煮红薯,压和烙,能把人吃的一张嘴就是红薯味儿。也许现在的城里人说红薯面好吃,是粗粮,对身体好。其实,现在城里人偶尔吃到的红薯面食物,都是加了好多白面的,单纯的红薯面不是真正的甜,总带着一股苦头,吃多了反酸水。

但是,尽管红薯面不好吃,为了不饿肚子还得吃。那时候每当过了中秋,我都是早晨出去拾红薯,太阳升起来后再回家吃早饭。起床时天还黑着,走到地里刚能模糊的看清地皮。很凉,是一种混合着水汽和庄稼气味儿的凉。我背个筐子,拿一把四个齿的镐,在人家刨完红薯又翻过几遍的地里翻腾。记得每次都是打着哈睡出去,一边走一边揉眼,因为两只眼仿佛被浆糊沾上了,需要用力扒开。几乎是混沌着走到地里,找一块刨过的红薯地就放下筐子轮镐。四个齿的镐半尺多宽,一下能钊下去将近一尺深。所谓的拾红薯,就是用镐仔细地翻腾人家刨过的地,希望有丢在泥土中的红薯被我们刨出来。一个早晨下来,不知道要翻腾多少泥土。就是这样凉的早晨,为了在翻土的时候泥土不灌进鞋里,到了地里就把鞋脱掉。潮湿的泥土带着早晨的凉顺着脚心一下就刺进心里,但是不用多一会儿就适应了,甚至觉得刚翻出来的泥土是热的,很快就会弄出一身的汗。当然,我们的刨地也不是白费功夫,偶尔会滚出一块红薯,立刻就拿起来欣赏一会儿,那种喜悦绝对不亚于如今的中了奖,或者是业余作者发表了一篇文章。一个早晨,幸运的话可以拾半筐头红薯,不幸运就只能拾一筐底。等到太阳老高才回家洗脸吃早饭。现在想起来奇怪,那个时候就没有感到累过。

晚秋的早晨田野是空旷的,有的只是淡淡的晨雾和寒露,在那种清凉中,我们的镐下一个希望跟着一个希望,恨不得把泥土翻得更深,翻得更多。在一镐接一镐的挥动中,太阳就慢慢升出来了。起初是东边天上的一抹白,然后渐渐的变成了粉红色、红色,然后一角红彤彤的太阳突然就冒了出来,带着早晨湿漉漉的雾气,身上立刻就觉得热了许多。小时候情绪容易激动,见到太阳升起就想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不知道多少年没有那样看过日出了,但拾红薯的情结却时时纠缠着我。前几年我曾和同事提议,说咱叫锻工给打两把四齿镐,到郊区拾红薯去。同事笑我,以为我是开玩笑。不是玩笑,是真的,却一直没有成行。

其实,我知道,当年的拾红薯是迫于生活,没想到如今成了感情上的纠结,这也是一笔财富吧。年轻时候的苦与累,就像刚出窖的酒,越放越醇,到了醇的拉不开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老了吧。

早晨散文5:悠悠桂花香

文/梦的起点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一进校门就闻到了桂花的香气,原来校门口的那两棵金桂开花了!我在桂花树下驻足,凝望枝叶间浓稠的花事,而后闭上眼睛深吸几口带着浓香的空气,顿觉神清气爽,一些和桂花有关的往事也来扣我的心扉。

那是四年前的事了。一个桂花飘香的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忽然有学生来报告,我们班的刘啸威带领两位同学摘学校的桂花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回答很简单:觉得很香就摘了。再一查,吓我一跳:全班半数学生手里拿着或兜里揣着桂花!三位学生把摘来的花分给要好的同学,没分到又不敢自己摘的就向他们讨,讨不到就抢,有几位抢不到的就到树下捡些落花。

我对这几个捣蛋鬼免不了教育一番,可是在内心里,却舍不得惩罚她们。我总以为,一个爱花的孩子,心里一定温情无限,他们的心是热情的,是奔放的,和大自然靠得很近,她们只是无法掌控那颗爱美的心,于是向芳香扑鼻的桂花伸出了双手——他们的手伸向枝头的瞬间,我不知道她们是否有片刻的犹豫。

我命令他们把所有的桂花都交出来,插在一个瓶子里摆在教室的书架上,明里说:“让你们看着这些桂花好好反思,其他同学也引以为戒!”而事实上,我是不想糟蹋了这些小花朵,能让她们多香一天是一天,让花香充盈教室,充满孩子们的心灵。

在认识桂花之前,桂花在我心里一直是朦胧的,神秘的。

我对桂花最初的印象源于母亲给我讲的一个神话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桂树给予我的是美好的期盼。

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叫吴刚的天神,每天扛着斧头在月宫里砍一棵桂树,奇怪的是,斧头深深砍进去了,等斧头一抽出来,树马上又长好了。他不停地砍啊砍,一年才能劈下一片木片。那木片是个宝贝,会从天上掉下来,谁要是捡到了,放在米缸里会有吃不完的米。

母亲指着天空那轮皎洁的明月说,你们看,那月亮上是不是有个黑影在动啊?那就是吴刚在砍桂树呢!我们就凝神看着月亮,想象着吴刚砍树的样子,期盼着那片桂树片落到自己面前,至于桂树是什么样子的并不关心。

小时候,每到深秋天气突然变冷时,母亲就会说:“今天这么冷,一定是木樨开花了!”我并不知道木樨花是什么样子的,使劲想,可是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看到母亲那发亮的眼睛,我想母亲一定看过木犀花,而且很喜欢木犀花,就一个劲地问,可是母亲的回答很含糊,于是我又想,大概母亲也没见过木犀花吧!

母亲说,“木樨开花十里飘香”。那时候我不知道十里到底有多远,总之感觉应该是很远很远,那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花香,那花该有多香啊!恍恍惚惚间,感觉有股香气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悠悠地飘过来,飘过来……

记得我第一次认识桂花是1984年的秋天。

那年我在珊溪中学上初三。某天,校园里浓香扑鼻,忽然听到同学兴奋地说:“学校的木樨花开了!”

我欣喜,因为我早听母亲说过木樨花,可就是没看过。忙问在哪里,同学带我去看了,原来从寝室通往食堂的路上,路旁那几棵不太起眼的树就是桂树啊!

那几棵树有些是开黄花的,有几棵是开红花的。同学说,木樨花也叫桂花,开黄花的叫金桂,开红花的叫丹桂。我凝望桂树上米粒搬大小的花朵,心里想,造物主真是公平,这么小的花确实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而那小小的花朵却是那么香,让人情不自禁地循着花香驻足观看!那一天我突然领悟到:女人如花,没有姣美的容颜一样可以有魅力,就如桂花。从那时起,我不再为自己的长相自卑。

四十多年时间里,桂花先是在我心里梦里悠悠地飘着香气,接着是越来越频繁地在我的生活里飘香。在餐桌上,时常会邂逅桂花糕、桂花鸭、桂花小汤圆;在朋友家里,有时能喝上桂花茶;在人群里,时常会飘来桂花蜜的香气。尤其是最近几年,我们文成一带的桂花树越种越多了,每到深秋,走着走着,迎面就飘来了醉人的桂花香,抬头望时,不远处站着那么一两棵瘦瘦的桂花树,绿叶间缀满金灿灿或是红艳艳的小花,那花儿就那么盈盈地对着我笑!

早晨散文6:徒步二干河

文/吴熙

初夏的早晨,阳光明媚,轻风抚面。蓝天上朵朵白云也仿佛是为我们准备的。因为今天我们五(1)班十三名同学要与徐叔叔、唐老师一起去徒步二干河。张家港一共有七条干河,二干河则是这几条大河中的第二条,它穿过东莱、合兴、一直通到锦丰,也是这几条河流中最朴素、最自然的一条。

我们十三人分乘四辆车,向二干河进发了。到了那儿,我们好奇地四处观望。河呢?这里只有一条公路,并没有发现河呀,甚至连水沟都看不见。不过当我们走了一段路后,就看到了河,但这条河十分浑浊,两岸工厂林立,二干河也已被污染了。随着我们队伍的前移,离开城镇后,则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此时的河面清澈碧蓝,波光粼粼,四周的倒影如水墨画一般,充满了灵气。河道中偶尔开来几艘驳船,它们装载着煤、砖等物品,使二干河变得宁静而又繁忙。周边的村庄也被这河景感染了,村舍错落有致,颜色不一,平静而又充满生气。许多农民都在河边的空地上开辟了小菜园,别看它只有黑板那么大,但种的东西可多了,韭菜、青菜等被巧妙地分划在每块土地里。我们不禁走进菜园,细细观赏。有些同学用手轻轻抚摸着这些蔬菜,还有同学拿起相机,拍下了这些佳作。

今天,我们沿着二干河穿过了城镇、村庄,各个河段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景色,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一条穿城而过的河流,她在我们身边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条长15公里的河流一直记载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变迁。听爷爷说,她与其它干河一样都是以前人们用双手挖出来的。所以,她也是辛勤的港城人们用汗水浇灌的杰作。

早晨散文7:唐诗是早晨 不是下午茶

文/胡晓明

现在我们来读读那些千年传诵的名句吧。我们看诗人动不动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动不动就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诗人动不动就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动不动就说“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

初盛唐的人要是失恋了,痛苦了,说的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会哂然一笑,心情好起来了。要是暂时经过苦难,重新克服了困境,就会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会对前途重新有希望。诗人要是曾经被打败,曾经受大挫折,后来又东山再起,拨云见日,就会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心里充满自豪的感情。诗人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他就会有这样的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人看不惯有些小人得势,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是唐诗中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骂得很有力量,以历史时间作尺度,眼界十分开阔。

唐诗是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的。读到不少唐诗,真的就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心花怒放的感觉。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一个原因。

唐诗中常常提到大江大河、高山平原,中国文学写高山大河写得最好的作品,我敢说至今没有超过唐诗的。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豪情雄壮;比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比如“白日依山尽”“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力量充沛得很,生命强健得很。长江、黄河、高山、大川、太阳、月亮,唐诗就是想来一个惊天动地,就是想贯通宇宙生命之气。这正是代表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伟观。天行健,生命刚健、积极有为,迎向清新与博大。

有些看起来很平常、很安静的诗,也有一种有天有地、贯通宇宙的元气之美。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那个“水穷处”,通往那个“云起时”,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气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青未了”三个字,不正是生生不息的春色天边无际地流淌么?杜甫有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小孩子都懂得,平凡得不得了,但是读起来舒服极了,通透极了,有一种生命与宇宙透气的感觉。

有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是有些感伤的诗,实际上骨子里生命的力量依然充沛得很。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那么,是不是宇宙就死掉了呢?没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越是雪大风寒,越是千山万径,越显得那个钓鱼的渔翁,生命力十分强健。又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听起来诗人好感伤呀,怜香惜玉的一个样子,但你没有读懂。你想一下诗人半夜里被风雨声惊醒,但清晨又是一个好天气,又是一个春光明媚,他也又是一个好心情,躺在被窝里,听叽叽喳喳鸟儿窗前啼叫,阳光透过窗格儿满满地洒进来,好不开心!那些风风雨雨,雨雨风风,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正是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中,永恒地往前生长,往前发展,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生命的生长。小小的一首唐诗,一共才不过二十个字,说的竟然是这样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生命的道理,敞开的竟然是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一个不死的心灵么?唐诗难道不正是这样表达了中国文化青春少年的梦么?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我们要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长途的风霜满面中,有少年精神,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做梦的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早晨散文8:与头发无关

文/网丐ML

早晨起来,妻子又在梳洗她的头发。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子,可以花上几百元,去发廊打理她的头发。而我已经不用那么麻烦了,甚至一年中也去不了几次理发店。年轻的时候,我是有着一头乌黑的头发的,又浓又密。

男人之于发,虽不及女人那样珍爱如斯,但它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穿着打扮。李白诗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看来发与“愁”之间有联系。三国时曹操的坐骑践踏了庄稼,本该割头以正军法,只因众多文官武将苦谏,才割发以代。古时认为头发来自母体,可与“卿卿性命”相提并论。

头发还与年龄相关,李白《将进酒》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殢红颜凄楚风尘,挽青丝龆龀年华。”满头的青丝,那自然是青春妙龄了。古代男女长大成人,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汉乐府《羽林郎》中“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 ”形容胡姬极致之美;庾信《春晓诗》中更甚,“萦鬟起照镜,谁忍插花钿”,写发鬟之美使这个女子连花钿都不插了;苏轼《洞仙歌》中“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是何等的风情;司马光一句“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亦曾令我羡极那样淡定娴雅的美丽。

女子的青丝,萦绕的是女人的情思。最早的《诗经》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凌乱的发丝,那是对远行的良人的思念;如果男女相互爱慕,就剪一缕头发寄赠:“青丝一缕随身寄,妾身如丝永相随。”长亭送别,莺莺送给张生一缕青丝,让他贴身收藏。及至成婚,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谓之“结发”, 清陈梦雷《青青河畔草》诗:“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

头发还与一个人的尊严、心情戚戚相关。我们常在影片、图片上看到,古之囚徒,大多蓬头垢面,今之囚犯,一律光头。(当然,是对男性来说)。古代女子的发型非常多,丫鬟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你一眼看去,是无论如何不会把她认作千金小姐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有段描写:“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直译为白话文是:“非常愤怒以至于头发竖起将帽子顶了起来。”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头发,岳飞也就不可能“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了。

不过,现在对头发的珍爱与过去大不相同了。现在在对待头发的问题上,都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的。有的喜欢波浪形的,有的偏爱乱草蓬式的,有的甚至喜欢理光头。当然,还有羡慕西方发型的,就染成红色的、棕色的,甚至染成白色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人的头发会渐渐脱落。脱发的形象有多种,有的整体慢慢稀疏,像一片歉收的麦田;有的头顶成真空,形成“地方包围中央”的局面;有的从额前秃起,这在网络上有个名字叫做“前秃光明”。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华浮影愧成诗。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头发常被人们称为“三千烦恼丝”。去网上查一下,我们就知道,一般人的头发在十万根左右。古人为什么说“三千”,我不知道。按理说,“烦恼丝”少了,烦恼事会少一些。那些“削发为僧”“削发为尼”的佛家子弟,也许就是基于这个愿望,以消除烦恼,消除红尘俗念,达到修身养性、以成正果的目的。

其实恰恰相反。现代科学证明,头发的脱落、稀少,就是因为与烦恼有关。焦虑不安会导致脱发,压抑的程度越深,脱发的速度也越快。就如我,或许是因为“十年寒窗无人问”, 或许是因为“为伊消得人憔悴”,或许是因为“心有千千结”,我的“三千烦恼丝”渐渐进入了倒计时。

少就少吧,反正我本来就无数次产生过理光头的想法,问题是,我年轻时候遮盖着的许多“缺点”,也渐渐暴露了出来。一次是儿时与同伴玩跷跷板,一个不慎从高处跌落,在头上留下一个疤。后来家里造房子,在码砖的时候,上面的人一把没有抓住,砖块掉下来,把我砸成血人儿,同样是在头上留下一个疤。

是自己留给自己的“纪念”也罢,是别人赠送给我的“礼物”也罢,反正就这么实实在在地刻在我的脑门上了。年轻时怕难看,可以用头发遮盖。但现在我也不那么计较了,最美好的东西也慢慢失去了,还会在乎一点点小小的瑕疵?我现在最不能释怀的是远在故乡的耄耋老父老母。现在的他们,已经不是“霜鬟雪鬓”这样的词可以形容的了。

睹发思人。每每看着家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每每想到自己“业未终而鬓已秋”,我都能坦然处之,缭绕心中的始终是“白发高堂”。我深深地祈愿他们,即使“萧疏鬓已斑”,总要 “欢笑情如旧”。

早晨散文9:雪来到

文/何红雨

这场飞雪,该是夜里落的吧?

早晨醒来,只是听到了窗外的滴答声,以为是下雨,到窗前看,却看到了一地银白。

好美哦!

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雪。瑞雪。

难得在冬天飞落这样的一场大雪。世界白茫茫了,空气也洁净了,人们的面庞上也有了久违的于雪的笑容。

天还没亮,也不过才早晨7点钟吧,却也有早出门的人和我一样地欣喜激动了,拍照,手机拍照,虽然手很冷,但是却很快乐,面庞的笑容是盛放的朵朵花儿……

没有开车,坐在车里时,忍不住用手指抹去车窗上的那层水汽,于是,眼前便是一个极具情调的雪的世界啦。手机再拍,确是别致,情趣中氤氲有令人欢喜的“暧昧“。

下车后,站在雪地里拍照。

拍了雪景。也拍了自己。

玉树琼枝的景象都有了,天空中雪花仍在飞落,直到临近午间,仍旧有雪花在飞落。

期望这场雪能够持续再下,午后,我想,我要去公园,拍摄它们。

雪中的快乐,雪中的欢笑,已然丢失许久,而今天,是时候该寻找回来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