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重阳节散文(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重阳节散文1:年老之福
文/曹诗涵 庄秩豪
又一个重阳节临近了,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来临之际,我们想和大家谈谈年老之福。
不久前,我们在语文老师的组织下观看了一场“国际大学生群英辩论会”,中国和新加坡的辩手就“长寿是福”与“长寿非福”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辩论。众所周知,长寿是福是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但新加坡国立大学代表队指出,据他们调查,中国城镇中50%以上的老人都是空巢老人,长寿带来的是孤独而非幸福,加之现代社会生存竞争与压力很大,老人长寿在他们看来实在不是福分。看完辩论赛,同学们议论纷纷,在这个社会中,长寿是灾而非福了吗?带着这个疑问,中秋假期,我们响应政教处探访孤寡老人的倡议,两个班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崇德坊小区,探望那里的两户空巢老人,聆听他们的感受。
下车后,迎接我们的是社区的张主任,假期中,她依然在社区奔走服务。她一边热情地为我们介绍社区老人的生活情况,一边带着我们走进一个很旧的院子。
我们拜访的第一家,两位老人都年近九十,但是精气神都很好。我们送上了水果糕点,代表我们小小的心意。在狭小的客厅中找了小凳子坐下,我们与爷爷奶奶拉起了家常。爷爷奶奶说,他们年龄大了,腿脚不灵便,买菜做饭都费力,幸好社区有食堂,饭菜也不贵,口味很适合老年人,不少老人都选择了到社区食堂就餐。享受着社区的便利,他们也尽自己所能当起社区“志愿者”,帮主任挨家挨户收水电费,积极地参加各种社区活动。老两口儿还自豪地送我们每人两本他们联手写的书,一本叫《灞水春秋》,另一本叫《长安商人》,都讲的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故事。两位老人带给我们的真切感受是:人不怕老,要老有所为才是真正的幸福;社区的完善服务,也增加了老人的幸福指数。
接着,张主任带我们走进了第二家。爷爷在门口热情地与我们握手,奶奶则坐在沙发上。爷爷介绍说,奶奶双目失明,自己便成了奶奶的“拐杖”,经常牵着奶奶的手散步。“他牵着我散步的情景,都成了一道风景线。”曾经当过语文老师的奶奶幸福地感慨道。两位老人也已是耄耋之年,他们相濡以沫,让我真正的理解到了什么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虽然都退休了,老两口儿依然老有所为:他们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免费为院子里的孩子辅导功课。奶奶说,社区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家里各种事情常常有志愿者来帮忙,他们也要回报社区。奶奶会唱歌、弹钢琴,爷爷会唱戏。说着,爷爷就来了一首《苏武牧羊》,奶奶也唱了一首《少先队员队歌》,爷爷奶奶的乐观感染并感动着我们。
走出崇德坊小区,我们心里找到了小小的安慰,这里的空巢老人乐观而幸福。但与张主任进一步的交流中得知,崇德坊小区是较为成熟的社区示范岗,这样的社区在我市还只有极少数,大多数社区服务还不甚完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们的生活未必能及时得到来自社区的帮助。
这让我想起了新闻中的几则报道:2014年4月1日,昆明市两老人在家中死亡,十余天后才被发现;下雨天,老人在小区跌倒20分钟,没有人扶,呼吸不畅导致死亡。在我的老家,汉中勉县,每次回家便总能望见隔壁的老人,他的老伴来到城里照顾孙子,只有他一人留在家里独守空巢,儿女只在假期抽时间回来一两天,所以一个人在家很是孤独,每天只能看看电视,与自己的老朋友打打牌,方便面是他的家常便饭。有些老人虽然和儿女住在一起,但仅仅充当了保姆的角色,洗衣做饭,任劳任怨,却还被媳、孙厌恶。更有甚者儿女拒绝赡养父母,七八十岁的老人独居在外无人照料。我们必须看到,还有很多老人的生活的确并不幸福!
今天,我们在这里呼吁,请大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身边的老人吧!从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起,对他们多几句问候,少一些埋怨;常回去聚聚,我们的探望是他们最大的慰藉!让我们重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不要让老人跌倒无人扶的悲剧屡屡发生;让我们加入到社区志愿者的行列中去,用我们的青春温暖孤寡老人的心房!
老人之福,在于健康,在于儿女,在于社会,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举手之劳,让我们为身边的老人奉上绵薄之力,祝愿他们安享晚年,幸福长寿!
重阳节散文2:菊香一缕醉重阳
文/马亚伟
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因为重阳节有赏菊花的习俗。菊花,古诗词里也称“黄花”,是长寿之花,又是凌寒不屈品格的象征,所以人们喜爱菊花,赞美菊花。
重阳节簪菊花的习俗,自古有之。早在三国时代,魏武帝在给钟繇的书信中写道:“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今奉一束。”重阳节君王赏赐臣下菊花而簪之,可见菊花与重阳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重阳佳节,菊开正盛,千朵万朵,姿态各异。各色菊花袅袅婷婷,清新高洁,暗香浮动,怎能不引人遐思?翻开古诗词,一缕若有若无的菊香,悄悄飘入重阳佳节。菊花的香味并不明显,然而在诗词里,菊香的芳踪,隐隐现现,诗意迷离。
王勃诗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诗人看到满眼的菊花,不禁想到了隐逸超然的陶渊明。如果有人送了美酒过来,就真如陶渊明般悠然自得了。简朴的生活中,有了美酒菊花,夫复何求?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不太得志,菊花,便成了一种精神的寄托。人的愿望简单朴素一些,心灵就会安然宁静。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友人准备了酒宴,诗人应邀去故人的村庄做客。绿树掩映,青山如黛,好一番诗情画意。诗人来到农家,与朋友对饮而乐,谈谈农事,话话桑麻,此番情景,要多惬意有多惬意。诗人的酒喝得酣畅淋漓,于是与友人相约:重阳佳节,我还会来饮菊花酒!想必重阳节的菊花酒,定是香醇甘美的。飒飒西风中,对着满院菊花,把酒而乐,怎能不让人向往?
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抒发在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绪。李清照与丈夫感情甚笃,琴瑟和谐。重阳节,她一个人在东篱下赏菊饮酒,如此良辰美景,丈夫偏偏不在身边,倍感落寞。她不禁轻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菊花瘦啊!因相思而瘦。据说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赵明诚,他感动得三日未眠,和词以应。
重阳菊花,芬芳满枝。携一缕菊香,装点九九重阳佳节。愿天下老人健康长寿,幸福久久。
重阳节散文3:重阳节赏重阳联
文/琳瑶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住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吟咏重阳节的妙联,时值重阳,品赏“重阳”联,也别有一番情趣。
据说明朝有姓张、姓王的两个才子,他俩常作对互娱,一年重阳节,两人路过一湖畔,那姓张的才子触景生情,吟道:“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那姓王的才子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两人不禁相视一笑。上联巧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节气名。下联巧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节令名。均为描绘自然景象,以天寒对日暖,形象鲜明,意境优美,浑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
相传,明代大画家文征明有一年重阳节,路上遇见一书生,那书生吟一上联要求作对,联云:“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夏历每月的朔日、望日分别在上旬之初和中旬之中,且联语中有四处相重。文征明不假思索而出下联:“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上下联自然天成,不露斧凿之痕,堪称妙对,难怪那书生击掌赞叹不已。
清代对联大师纪晓岚曾为清高宗八十大寿撰一寿联,联云:“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上联中的“十八公”,隐“松”字,为寿征;“介寿”,助寿;下联中的“九重”,指帝王的居所;“重九节”,又名“重阳节”,即清高宗寿日正逢重九节;“称觞”,举杯祝酒。联中巧妙地将“八十”和“十八”、“九重”和“重九”互换,信手拈来,奇巧绝妙,妙趣横生。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少年,才学过人,一年之内,端午节前应童子试,重阳节后应乡试,两次都顺利通过。有人撰联以示庆贺,联云:“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此联初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上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季氏》里的“夫人自称曰童子”,并隐去了“童子”;下联的后半句出自《论语·卫灵公》里的“君子不以言举人”,并隐去了“举人”。这样,就明白此联的意义——端午前你还是童生,重阳节后,你便成了举人。此联联语贴切,独具匠心。
从前,随州一祝氏财主请一个先生为其儿子祝小叶当塾师,并承诺每年七夕为先生加几个荤菜。祝财主平时十分吝啬,一连多年,祝财主都没有兑现承诺。又一年七夕,三餐依然粗茶淡饭,先生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客舍凄清,恰似今宵七夕。”祝小叶不能对,问其父,父代对道:“寒林寂寞,可移下月中秋。”到了中秋祝财主又失信,先生再传学生祝小叶作对道:“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祝财主见了,又代其子对道:“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何迟。”到了重阳节,客舍依然冷清,先生只得再传学生作对:“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祝财主在旁听了笑道:“先生谬矣!狄仁杰乃唐人也。”先生答道:“前唐后汉记得烂熟,为何一顿饭却如此健忘?”祝财主自知理亏,于是悻悻离去。
重阳节散文4:柿树之约
文/王国梁
重阳节前夕,朋友打电话来,说:“柿子熟了,我们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柿子,快过来吧!”放下电话,我想象着朋友说的“漫山遍野”,不觉神往。柿子红遍了山村,该有多壮观啊!
选一个晴朗的天气,开车奔向“柿子沟”——朋友的家乡盛产柿子,柿子林颇成气势,所以那个地方被称为“柿子沟”。山路曲曲折折,倒也平坦。不多久,便看到零零散散的柿子树,分布在山腰上,坡地旁。深秋柿子早已红透了,满树小小的红灯笼亮亮地挂着,非常惹眼。这些柿子树,三五成群,四处散落,自由随意。我不由感叹:“真漂亮啊!”同行的人说:“这算什么,大片的柿子林还在后面呢!”
到了“柿子沟”,才知道刚才看到的柿子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序曲罢了。大片的柿子林尽收眼底的时候,我几乎要用汪洋来形容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壮阔的柿子林,简直是柿子的海洋。群山连绵,每座山上都是红彤彤的一片。四下里望去,只觉得满眼都是柿子树,满树都是红柿子。
朋友正等着我们,他的身后就是一棵非常高大的柿子树。仰望那棵柿子树,觉得特别神奇。这个时节,树叶差不多落光了,只剩下一个个玲珑的柿子高挂在枝头,看上去像一棵挂满了奇珍异宝的圣诞树,光彩熠熠。朋友用手指了指“漫山遍野”的柿子树说:“瞧这些柿子树,世世代代扎根在山石之间,没有肥沃的土壤,也没有清流灌溉,它们的周围就是荒凉的山。不用施肥,不用喷药,不用修枝剪叶,一颗柿子树产量有1000斤呢!”朋友的语气里都是自豪。
如果按“不求索取,只为奉献”的标准来衡量,柿子树恐怕要排在果树中第一位了。它们威风凛凛地挺立于天地之间,树身粗糙,没有亭亭的姿容,也没有艳丽的花朵,不会在春光明媚中向人们展现自己,而在这深秋万木萧条时,它才把自己孕育了一季的果实全部奉献出来。
柿子的味道非常甜美,选出软点的,轻轻咬破外皮,里面浓稠的汤汁汩汩而出,吸到嘴里,满口甜蜜。柿子的营养价值很高,里面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两倍。柿子柔软多汁,口味独特,老少皆宜。它既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等。听说柿子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呢。
新修的公路上,来来往往多是山村淳朴的百姓们。他们开着农用车,满载着鲜红的大柿子,要去附近的市场卖,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满足和欣喜的。我们离开的时候,朋友在车子的后备箱里为我们装了满满三大箱柿子。
我忽然想起孟浩然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到农家造访老朋友,欣喜异常,回来时满心留恋不舍。我们的心情不也是这样吗?待到明年重阳时,我们会再来赴柿树之约的。
重阳节散文5: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
文/老高
重阳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有木兰代父从军、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今有陈毅探母等感人肺腑、润人胸襟的故事。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老年人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基本上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之目标。
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养老还存在的短板。中国老年人口体量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1%。根据联合国对于老龄化社会的最新定义,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则是中国的养老模式和观念与老龄化现状的矛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滞后;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组成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体制尚未形成;国内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等。
客观公正地说,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国的养老模式,应该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所以,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正能量,是每个有良知的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老年朋友,只要身体素质还不错,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就不能整天闲着,要利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某些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参与-些社会活动和生产技术指导。这是一种积极、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让自己精神上有所寄托。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敬老是重阳节的核心。我相信,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大背景下,广大老年朋友定会“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
西昌市川兴小学:高立祥
西昌市川兴镇焦家村六组六号
作者简介:高立祥,西昌市川兴小学退休教师。在各种报刊、网站发表作品400余篇,40余万字,是凉山州、西昌市两级作家协会会员。
重阳节散文6:重阳节杂感
文/刘秀清
农历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年此时,人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庆丰收、祈长寿、饮宴祝健,这些重阳习俗已相传两千余年。
虽然重阳节时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然而早晚的秋风中已寒意渐显,因此,此时的登高秋游就有着“辞青”的浓郁意味,是秋寒至、阳气衰,人们“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即将减少外出活动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登高远眺、啸咏骋怀之后,人们的胸臆里就有了足够的灿烂阳光应对即将到来的漫长严冬。同样,常在此时举行的祭祖与敬老崇孝活动,也会为老人们带来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温暖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面临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人们晚年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饱满的感情与世辞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这时,自我调整有助于他们接受自我、承认现实,获得并形成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晚年的生活,以及面对死亡。重阳节以及我国传统的敬老习俗,有助于让老人为自己的一生作出肯定的评价,产生幸福感和完善感,安度幸福的晚年。
人们祈望长寿,愿意敬老、爱老,帮助老人们在脆弱的心理期发展满足感和完善感。而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会看到老人们那种自发自觉的超脱的智慧,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和巨大的魅力。新近就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褚时健74岁还在坐牢,84岁成为亿万富翁的人生经历。褚时健1928年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1955年,27岁时担任了云南玉溪地区行署人事科科长,31岁时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劳动改造。1979年接手玉溪卷烟厂任厂长。经过褚时健和他的团队18年的努力,把当年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后来亚洲最大的卷烟厂,为国家创税收991亿元。走到人生巅峰时,1999年,褚时健因为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后改判有期徒刑17年),这时,褚时健已经71岁。三年后,褚时健因为严重的糖尿病,在狱中几次晕倒,被保外就医。经过几个月的调理后,褚时健上了哀牢山种田,后来承包了2400亩的荒地种橙子。这时,他74岁。褚时健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变成果园,几年后,他种的冰糖脐橙一采摘就运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效益惊人。如今,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经过评估,身家又已过亿。在很多人胆战心惊与对死亡的恐惧作战的时候,在很多人悔恨浮生虚度的时候,褚时健在最辉煌时跌倒,而就在这样的经历之后,他却又一次创造出神话!感谢有这样的老人,感谢无数位这样的老人,用他们的淡定、从容、坚韧、乐观,让我们,见证了人性与生命的奇迹和辉煌。
重阳节散文7:重阳节拾趣
文/张倩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如约而至。重阳节民俗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之所以流传下来,正是因为值此秋高气爽之际,登高望远,赏菊插萸,饮酒作诗,对于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趣事。这才真正是登高风俗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是重阳节最主要的时令风俗食品。九月初九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重阳在农历中接近岁暮,诗人们登山临水时不由会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伤感,重阳是他们诗酒雅集时歌咏的主要对象,而民俗则在登山的同时,也要欣赏一番秋景。
重阳节散文8:九九重阳节
文/邓仲祥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尊敬老辈,天经地义。一首《常回家看看》不知湿润了多少观众的眼睛,震撼了多少游子的心灵,说出了天下多少父母的心里话。一首歌为什么能引起如此强烈共鸣?这是因为这首歌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世间最普遍的真挚情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我不想把他们叫老人,我喜欢叫他们前辈。在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之际,除了道声好外,我不禁思绪万千……
“尊老爱幼”之说是谁提出来的,不曾考究,但皆知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一词怎么解释?约定俗成的一些内涵,如供养尊敬父母。从大的范围来说,“尊老”实为“孝敬老人”。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像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尊敬别人的老人。我国自古以来就倡导“老有所终”,形成了尊敬老人的良好家庭道德传统。谁不尊敬老人、孝敬父母,谁就会被世人唾骂为“缺德”,情节严重的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尊敬老人,不仅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法律义务。战国时期高居宰相之位的吕不韦曾写了一篇修身处世的文章——《孝是万事的纲纪》。文中提到:“人君孝顺,那名声光彩荣耀,可以让臣下信服而听从,天下都称誉。人君孝顺,臣就会忠心侍奉君王,做官清廉,面对危难而死节。士人民众孝顺,就会勤勉耕种,保国功战都坚定,不会败北。孝是三皇五帝的根本要求,万事的纲纪。”君王尚且能以身作则,百姓效仿,自然可知。
纵观古今,我国有许多孝子孝孙的故事流芳后世。如在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何哭泣?”伯愈回答:“往常打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这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
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
顿起心酸泪湿襟。
是啊!人间情,最深数亲情。亲情是母亲油灯下熬白的双鬓,亲情是父亲肩头扛着的行李。暮色中那一双祈盼的眼睛,盛满的全是思念的泪水;千里外那几声轻轻的叮咛,串起的都是牵挂的音符。亲情啊,她是孟郊诗中的“慈母线”,她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她是焦波镜头中的“我的父亲母亲”。万物会随时间而模糊,可深刻在亲人皱纹里的亲情却不会模糊;万事会随空间而淡忘,可烙印在亲人老茧中的亲情却不会淡忘。
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人是高尚的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是温暖的家庭,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是文明向上的社会。让我们一起加入尊敬前辈的行列吧!让一个个小小的好习惯支撑起闪光的美德;让一个个默默的美德支撑起深厚的修养;让我们用深刻的思想这一撇和坚实的行动这一捺,共同支撑起不俗不凡的“人”字。再次愿天下所有的前辈笑颜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