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文章

请欣赏出差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出差文章1:沙漏的思考

文/东台草

老公出差,带回一只沙漏。两个对接的锥形瓶,里面装着细细的沙粒,只要倒置锥形瓶,让沙粒处于上部瓶子里,那细细的蓝色沙粒就会流下。看到这沙流,我忽然觉得时间是那么真实可感——流了,流了,不再回来了。

我们这一代人好像一直生活在一种紧迫感里面。少年生活贫苦,靠着刻苦学习跳出“农门”。工作很努力,没有任何后台、背景,希望得到融入社会的平等机会。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更加相信只有勤奋才会缔造人生价值。不知不觉,生命即将跨过知天命之年。猛回头,我发现每天仍在忙碌,我不想逛街,不打麻将,不愿去KTV……

我不由思考一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里,努力求得事业的成功,获得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有限的时间里放松自己,享受一下社会进步给人类的馈赠。这两者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因为做这样的两件事,我们同样都享受了时间。我用这个时间读书作文,我享受了;年轻人用这个时间上网、游戏,他们也享受了。信息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也许会让年轻人逐渐远离对生活的焦虑,年轻人应当生活得更加快捷、高效和轻松。

锥形瓶的沙粒流完,意味着我消耗了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所收获,我获得的是思考,关于时间意义的思考。

出差文章2:荆芥里的乡愁

文/付小方

一位南方的朋友到河南出差,吃了我们这儿的特色面食:饸饹面,问我,“面里有一种配菜,小叶,绿色,微辛,吃着非常清新,它是什么啊?”我笑了,“那是荆芥。”他很惊喜的样子,说,“我喜欢。”

谁不喜欢呢?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它。黄瓜拌荆芥,浇上油蒜汁,再点上些芥末,清新、爽口,是夏季里最受欢迎的一道凉菜。还有饸饹凉面,配菜中荆芥必不可少,它甚至是点晴之笔,有了它,整盘面的味道才能真正飞扬起来。有极爱荆芥者,干脆凉拌一整盘荆芥,什么也不搭,一顿饕餮。也有最初不喜欢荆芥的,觉得它有点儿苦,吃它总有些战战兢兢的。但试着吃了几次后,他就眉头舒展了,就开怀了,然后越吃越爱,对它上了瘾。荆芥有这个魅力。

荆芥在春天撒种,在菜园一角,或者家门前的旮旯地儿,随意撒下一些,不用怎么照料,过不了多久,就蓬蓬一片。荆芥绿得不浓不淡,正好,叶子可爱娇俏,舒展的样子就如一朵美丽的花。茎笔直。它总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样,人见了不觉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荆芥长老了,会开出淡紫色的花,也观之宜人。

在村里,每到夏天,几乎家家都有一片荆芥。到了晌午,女人们从地里归来,会顺手掐一些荆芥,到了家后,待下好面条,过了冷水,将荆芥在水笼头下冲洗几下,往面条里一洒,放盐、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调料,再拍一根黄瓜搭配,拌好,搅匀,然后一大碗一大碗地捞出来,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荆芥的味道历久弥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鲜,也有一种欣喜在里头。然而,它又是古老的,荆芥是何时被发现的,我不得而知,反正听我们这儿的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一直食荆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荆芥,他们就会觉得少了些什么。

荆芥成了一种味蕾上的乡愁,而这种乡愁一如荆芥坚韧、繁盛的生命力,那根扎在岁月的深处,一直都在。待荆芥葳蕤,为我们铺开了归乡的路,由它的美味引领我们回家。

出差文章3:尽量不打搅别人

文/陈世旭

出差路过某城市,到达时将近傍晚,有好几个小时等待转车。同行的同事说,我在这里有个好哥们儿,让他请我们吃晚饭。我问事先告诉人家没有,否则很唐突。同事说,你放心,凭我和他的关系,只怕他高兴还来不及。电话讲了很长时间,同事的脸色越来越不好看。最后他说,要不我请你,你再忙总要吃晚饭的嘛。结束电话,同事骂了一句粗话。

后来的旅途上一直是我在劝这位同事:也许人家真的忙得走不开;也许有更重要的聚会不便推辞;也许什么事也没有,就是没有心情。毕竟,每个人的私人空间都有自己做主的绝对自由,任何冒昧的“闯入”和“占有”都不能说是天经地义的。你的朋友有拒绝的权利,并没有必须接受的义务。何况人家“忙”,无论真忙还是假忙,都已经给了你台阶,很礼貌了。

为了让同事真正放下这次不愉快,我又把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子王子猷“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故事做了另一种解读给他逗闷子:王子猷某夜一觉醒来,看到大雪纷飞,一片洁白,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想起了画家、音乐家戴安道。当即起程上船,连夜去拜访远在剡县的戴安道。船冒着风雪行了一夜,到了戴安道家门前,他却又让船掉头返回。问他这是干吗呢,他说:我是乘着兴致来的,兴致没了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人呢?

魏晋人物往往神神道道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记录的这个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表现的自然是王子猷率性任情的名士风度。但我以为,似乎也不能排除不想让朋友笑他轻狂的考虑,再说折腾了这一夜也该消停了。

同事听了,扑哧一笑。

我讲这个故事的真正意思是想说,对真正的好朋友来说,见不见面并不重要。好朋友并不是拿来应酬的,重要的是在你人生要紧的时刻,他的情感和心灵是不是跟你在一起。至于一般意义的朋友就更不应该随意打扰。除非自己渴望见到的人,一个人正一心一意忙着自己的事,忽然被人突如其来地打扰,的确是很不爽的事。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并不缺乏这样的经验。比较恰当的做法是事先打个试探性的电话,得到积极反应才说出自己的行止和意图。如果对方不便,自己也有转圜的余地。

偶尔看到一则关于酒店员工的手册,把“不要在出洗手间时当众系裤带”和“不随意打搅和干扰别人”连在一块说,可见二者性质的相近。有人甚至专门设计出了既不想受别人打搅又不想关机而使自己的手机号码变成空号的办法。可见免受不想开罪的人的打扰成了现代心理的一种。

因此,不随便打扰别人,尤其是不随便打扰不想开罪你的朋友,就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受宠若惊,竟至于忘乎所以,觉得书里作家自己画的插图不错,想也没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换对方的画。对方回信,只说眼下没有画画的想法,至于“交换”则一字没提,很婉转很礼貌地给了回绝。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别人干吗要给你画画,干吗要跟你交换?这些都没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无理打扰。

小孩读的《弟子规》就有“人不闲,勿事搅”,人家正在休息或做事还去麻烦,人家门上明明挂了“请勿打扰”还使劲敲门,人家已经说了无数遍“好的”还不肯挂电话……之类,都是不得体的。与人交往时,还是应该懂得察言观色,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别人。那样最终受伤害的一定还会包括自己。

出差文章4:想念家乡的石子馍

文/何红雨

老公出差北京还不到一周,便发来信息,说:“我真的好想念西安的石子馍呀!”

老公喜欢吃石子馍,是有原因的。

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胃痛,夜里吃了胃药,仍不见好转。早晨出门去医院,楼下热心的王大妈说:“试着吃石头馍(即石子馍),这是土方子,石头馍养胃哩……”

本就不太情愿去医院做检查的老公这下有了借口……回家吃了两片石子馍后,胃痛果真好转。至此,石子馍成了老公的最爱。

因知道北京那边所卖石子馍不够正宗,也因为懂得老公,亦心疼体贴他“娇气”的胃,所以,我给老公寄去了一大包石子馍。

老公打来电话,笑着说:“真好,可是解了我的馋呀!”

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的石子上烙制而成,故而得名。

石子馍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因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关于石子馍,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相传唐时,同州(今大荔县)曾将此饼作为贡品,当时叫鏊饼。由于同州人生性刚强、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时,“必怀此饼而去,用备狴牢之粮”,意为早有准备,一旦被投入牢狱,带上石子馍,不至于挨饿。

常常,我们出远门,离开了家乡。总是会分外地怀念家乡的食物。去南方,我们最想吃的是陕西的面条。那一大碗的裤带面或是酸酸辣辣的臊子面,在你面对一派美景之时,若是想起,内心便生出亲切,好想即刻就能有一大碗陕西的面条,摆在你面前。

有年,我去海南,怎么都吃不惯那边的饭菜。在海口的两三天,几乎天天都去一家“陕西饺子馆”吃饺子。至今,都仍旧记得那家饺子馆老板操着地道的陕西话,笑着说:“给你煮上一斤吧!”是呀,我当时每次去他的饺子馆吃饺子,都是要上一斤的。吃不完,可以打包带走,饿的时候,再吃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今,人们在异域,大约也是可以吃到属于家乡口味的食物了。比如,那些摆在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家乡速食食品。它们,亦是可以代表家乡食物的一些口味和特色。然而,你若用心品尝,却又真的好像少了一些什么在里面。

是什么?是家乡现做食物的温软、熨帖,以及你与家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自然,在你食用那些速食食品时,亦是可以想到家乡的人和事的。但是,那样的想起,远不能与你细细享受家乡现做食物时候的心境相比较的。

出差文章5:失而复得的话费

文/刘亚华

老公在外地出差,让我帮他充两百元话费,我手上正忙着一个业务,边忙工作边打开手机微信,两百块钱充进去后,老公却说没有收到。我打开充值记录一看,原来我输错了一个数字,话费充到别人手机里去了。

我懊恼极了,老公建议我发短信问问那个人,看他能不能给我们把钱退回。钱到了别人口袋,还要得回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我发了一个短信到那个手机号码上,不多久就收到回复:“你加我微信吧,我的微信就是手机号码。”加微信?是打算还吗?我心里没底,但还是加了他微信,看头像对方是一名中年男子,我把充值记录截图发给了他,他回过来一个大笑的表情。然后问:“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我还是第一次收到充错的话费。”

中年男子这么数落我,是不是根本就不想还我的钱?我心里正嘀咕着,对方却发来一条信息:“我的微信钱包里只有120元,能否先还120元,剩下的80元等晚上再发微信红包还?”看到这句话,我高兴极了,马上告诉他说:“好的,非常感谢你,你真是个好人。”点开对方发来的微信红包,果然是120元。当天晚上我等到晚上十点半,对方一直未发来任何信息,我不好意思问,关了手机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打开手机,就看到了他发来的微信红包,时间显示是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发来的。还附有一段话:“抱歉,不知不觉忙到很晚,若是不还你钱,我会睡不着的,现在我也可以安心地睡个好觉了。”我点开微信红包,正是剩下的那80元,我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了。我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公,并拿这失而复得的200元重新给老公充值了话费。

失而复得的话费虽然数目不大,整个过程却让我心里温暖如春。那位不还完钱会睡不着觉的好心人,他的友善、诚信化解了我的懊恼,也让我相信,善是发自内心的光,不仅让自己心意坚定,更能照亮并温暖周围的人。

出差文章6:身在别处想西安

文/王宏哲

我在外地出差,人问我是哪儿的,我说西安。我答得随便,人却听得不一般。眉梢一扬,眼睛一亮,啧啧咂嘴,连说知道知道,有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出了多少个皇上的,有说钟鼓楼的沉稳内秀、大雁塔的伟岸奇绝、兵马俑的宏阔壮观的;更有那吃遍天下的美食家,历数西安特色小吃,什么小笼包子臊子面,凉皮夹馍羊肉泡——说者口若悬河,绘声绘色,听的人如临其境,如食其物,不禁口舌生津,咕儿咕儿地尽是一片吞咽的声响了。

每遇其时,我一般先是缄了口,貌似淡定实则内心非常受用地只是微笑着听,讲的人便似受了鼓舞,滔滔不绝地述说着自己的西安印象。多半是先从西安厚重的历史说起,说西安的古迹遗存,说西安的轶事逸闻,再说现代西安的飞速发展,美不胜收的历史巨变。从那看似随意的叙谈中,仿佛能清晰地看见西安穿透历史的云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的绰约风姿,仿佛能真切地触摸到西安踏着时代的鼓点,高昂着骄傲的头颅奔向希望与未来的蓬勃身姿。那时节,说的人激动,我这个听人说的西安人,除了激动自然还会产生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

慢慢地就有些按捺不住,忍不住向人介绍说西安不光有灿烂的历史,更有美好的现在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向人介绍说玄奘曾经点灯译经的大雁塔下现在已经修起了一个气势宏伟美轮美奂的文化广场,每到夜间灯火璀璨,宛若天上人间;向人说王宝钏苦盼夫君的寒窑如今已好似一个诗情画意的爱情公园;向人说高新区一些研发的某些国家级项目如何令人瞩目;向人说西安的大学如何云集;向人说城墙巍巍,城河里水波潋滟,在环城公园里听一段秦腔是怎样的欢心舒坦;向人说西安地铁开通了,自信从容的西安人搭乘着时代的快车,奔向一个个幸福的站点……

人笑我王婆卖瓜,我说那是因为王婆有瓜,瓜还确实够好够甜。我说西安不光地方好,生长在西安的人更好。西安人生性豪迈,爱憎分明,谝得投机了你要袜子连鞋给;看不顺眼了,三言两语都嫌多;若是大街上有小偷行窃,耳闻一声断喝,勇敢地站出来的那一个,听口音就知道是西安人;路遇弱者求助,第一个主动伸出援手的,光看做派就能知道是西安人。西安人厚道实在不耍滑,多少的哥的姐捡到数万元也不动心,千方百计找失主,完璧归赵了才安心。

我每每向人这样叙说的时候,自己也会被这座城和生活在这座城里的人所感动。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多的时候,置身于西安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习惯了她的气息,她的韵律,似乎已习以为常,但一旦远离,哪怕只是短暂的离开,似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她的美丽,她的魅力,就不免生出成倍的亲切和思念。前不久,去南方出差,和同行聊完西安,竟久不能寐,我知道,对于那些外地的同行们而言,要想真正读懂西安最好是亲临西安;而对于生长在西安的人来说,读懂西安,首先是要热爱西安,尽己所能,为西安增一点光,添一点彩。

那一夜无眠,虽然刚刚离开了三四天,我知道我是在想家,在想我亲切迷人的西安了。

出差文章7:已婚妇女,且善良且邪恶

先生出差回来,带回一大包的各种国外的特色小吃,而且是来自很多个国家的。我只是打开包装袋瞅了几眼,先生便呵斥到:“那是给女儿买的,你这个大馋嘴,又想干啥”?听他此言,我将那一大包的零食愤愤的扔在了沙发上,过而不久,又主动的将包装好的东西收拾起来,放在书房那一大堆要国庆节带回家的东西上面,生怕忘记了。

每次要放长假的时候,先生都会问:“你买的这一大堆东西,又怎么能带的回去,就是一大货车,我想你也是能塞满的”。

此话真的不假,我要考虑的人太多了,从女儿到我的父母,还有公公婆婆,大姑姐、大姑姐家的孩子,还是先生的亲朋好友,我的那些小亲戚,甚至连母亲的邻居张太太都电话请我带一些东西。

先生说:每次你杂七杂八的买,无非就是要一个心理满足,看这从大城市回来的,你给人家礼物,人家自然会说你的好,你的虚荣心也就满足了。

先生说的没错,最开始的时候,我确实是这样,可是后来渐渐的也就成了习惯。

可是,哪个在城市辛苦工作的人,不是希望回家后能给家人更幸福的生活呢,我愿意给父母公婆买东西,愿意给他们花钱,愿意在女儿身上花钱,偶尔勉强的同意在先生的一些我都没见过面的亲戚身上花钱,也只不过是为了别人过的更好一些的同时得到某些心理的满足罢了。

我喜欢听别人说我好,也喜欢家人带着吹捧式的说我和先生能干,其实我们都非常清楚我们只不过是拿青春和时间在这个城市苟且生活罢了,实在没什么好羡慕的。

这应该是一种心理的补足。

先生说我好久没给他做面膜,然后又引发对我这个妇女的申讨,从不顾家庭,不带孩子到如何如何一大堆,在极度气愤的前提下,我有开始对先生说:“这次国庆回老家你家的那些亲戚跟我们借的钱,必须都要回来”,先生说我邪恶。

去***的,我就是邪恶了,怎么了?

一个已婚妇女,在城市没日没夜的为生活打拼,背后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支撑的大家庭,我邪恶一下,又如何了?

当然,这只是气话,大部分的时候,我还是中规中矩的生活,踏踏实实的做人,就连跟菜市场的小商贩都要勾心斗角的讨价还价。

我自觉我是善良的,在我无数个细胞里面,应该有着善良的有机引子,可是在某些时候,我又是邪恶的。

我曾经甚至至今我都会觉得先生的家庭是一个负担,但是我从未有要放弃这个负担的念头,我邪恶,在邪恶中又带着善良,这大概是很多的家庭妇女的共有的心声吧。

很久为写生活,实在是没有时间,怠慢了很多朋友,收到很多人的留言和纸条,还有人惦记,挺好。

张太太委托我买的酵母我还没有买,将自己的QQ签名改成:“记得给张太太买酵母”,就是怕忙起来忘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张太太要的酵母是过年蒸馒头用的,蒸馒头对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来说,是老传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

而我,自然马虎不得。

这就是我的生活。

出差文章8:列车上的姑娘,很美

文/史连永

我出差,乘坐的普快列车,由于是普快列车,列车上显然多了一些弱势群体。

邻座是一对夫妻,拥着一个孩子,一家三口,看上去穿着很普通,但是全家的旅途很愉快,幸福满满,孩子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

俗话说,小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刚刚笑声不断的孩子,一下子翻转成了哭闹,不知什么原因,大概是环境过于单一枯燥。

孩子的哭闹声,起起伏伏,连续不断。家长用尽浑身解数无济于事,周围的旅客,对于孩子的哭闹,个个冰冷着脸,包括我,充满着反感之意。

倏然,孩子停止了哭闹。我望去,一位邻座的姑娘,手里拿着一块棒棒糖,笑容甜甜的对孩子说:“小朋友,你要不要棒棒糖,可甜了。”

孩子被姑娘的棒棒糖吸引,接过棒棒糖,哭声停止,扑闪着大眼睛,望着姑娘,甚是欢喜。车厢里,恢复了平静和一家三口的和美。

小小的善举,姑娘化解了陌生人之间的冰冷。我不由得再看看她,气质优雅,端庄秀丽,很美,是耐人寻味的美。透过外表,我看到了姑娘的心灵之美。

出差文章9:不还价的善良

文/龚本庭

初冬的晚上,我出差回来,正往家的方向走。寒风吹舞着落叶,让人感觉丝丝寒意。没有了点点繁星的陪衬,连天空都显得特别空旷。

路灯下,一个卖水果的老人,因为寒冷,不时跺脚暖和身子。我前面的一对恋人模样的男女,手挽着手径直向老人走过去,女孩很麻利地装了几个苹果。看老人在寒风中卖水果,我动了恻隐之心,因此也停下脚步准备也买点。老人称完苹果,然后说11元5角。“10元行吗?不行11元怎么样?”男孩开始与老人讨价还价。老人嘴上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但我看见老人已轻微点了下头。可女孩却开口了:“这么冷的晚上,挑剔和还价,都是不道德的表现。你就不能慷慨一点,付老人家12元啊!”男孩一时红了脸,急忙掏出钱包付钱。最终,老人坚持只收了11元5角。“谢谢姑娘,我只收我应得的。”老人说完大幅度给这女孩弯腰致谢。

女孩说话时,声音虽很轻,但我听着却感觉有些震撼,也有些温暖,更让我忆及曾经的一段往事。

小时候,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夜晚,父亲会把自己种的甘蔗背到一个小集市上去卖。父亲从地窖里取出甘蔗,然后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稻草擦洗干净,背几里地到集市上。那时父亲没有毛衣,只穿着一件破棉袄,腰上还用草绳系着,借以御寒。一次父亲遇到几个二流子,吃了甘蔗不付钱,并且还硬说自己付过了。

但父亲说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天飘起了小雪,父亲几乎没开张,回去有些不甘,可不回去也没生意,正犹豫时,过来一个中年人说:“大兄弟,早点回去吧,身体要紧。给我来五根甘蔗吧。”那一刻,父亲的心都是暖暖的。现在父亲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可他对那晚上的事,一直记忆犹新。

也许,由于父亲经常给我们灌输这些,在寒冷的晚上见到小贩,我都会尽量买一点,父亲说,这就是善良。但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说的话,让我更知道,在这样的晚上,不还价也是一种善良。

我已记不清那女孩的面容,但一直记得:两人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长,尤其那女孩的背影,很窈窕,很美丽。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