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章

请欣赏电影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电影文章1:享受《小王子》的仪式感

文/毛臣

电影《小王子》里的狐狸对小王子说:“你最好在每天相同的时间来,比如你在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感到越幸福。到了四点钟我就会坐立不安,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间准备我的心情,仪式能让我觉得某一天某一刻与众不同。”

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时候都是被琐事充斥,平淡无奇,如一潭死水,于是我们开始抱怨生活的无趣。可是生活就活生生地摆在那里,精彩与平淡取决于你。即使一个人,也可以让内心丰富不已。比如,等待某一个人的电话,翻越一本期待已久的书,去淘宝给父母买一件他们喜欢而需要的物品。每年的冬天,我便开始和《小王子》里的狐狸一样,春节每接近一天,我内心的幸福就越强烈,这是春节赋予我每年最美的一种仪式感,让每一年即使平淡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各种纪念日,哪一个不是在提示我们,珍惜某一种情感,爱需要一种形式去表达。纵然现在太多的节日已经被商业化,但不管怎样,节日最原始的初衷并没有变。我们开始热衷于过节,翻开日历,哪一个月没有节日就感觉没有惊喜。有一年远在深圳的好兄弟家里,正好那天是七夕,路边大量的花童提示着我们,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哥们在我的劝说下买了鲜花和巧克力给老婆,尽管简单而并不特别,但对于从来没受到如此仪式表达的兄弟爱人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感。

仪式感让我们觉得生活本身还是好的,只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打扮,你忧伤生活也跟着灰暗,你阳光生活跟着开朗。当婚礼来临,女儿出嫁,在车子发动的那一刻很多母女会泪流满面,其实明明知道,不过是一个仪式,过去了还是可以随时回来的,但是这种仪式能在刹那间让人清醒的意识到离别,多了一种难忘的体验。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和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似乎都有一种仪式在向世界宣告,我们的来去都是这个世界重要的一环。去伪存真,抛却繁重的俗世仪式感,却也是让生活化繁为简的一种艺术。

仪式感能让我们高兴和悲伤,难忘而值得回味,让我们记住这种正能量的改变,享受仪式感而不做被仪式感绑架的众人,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电影文章2:难忘的露天电影

文/邵继同

小时候,我喜欢看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宁静单调,文化生活尤其贫乏。公社文化站放映队到村子放电影是当年农村文化生活的重头戏。露天电影就一直伴着我的童年少年,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增添了我的生活乐趣。

那时候农村放电影不外乎两个缘由,一是公社放映队依例来大队、村子放电影;二是哪户人家有喜事,自己花钱请人放电影以示庆贺,譬如:做屋上梁、结婚、做寿等。当年放电影主要还是第一种方式,第二种则很少。当得知哪个村子放电影时,我和小伙伴们总是喜不自禁,奔走相告,不一会儿,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整个小村庄。大人们也早早收工回家做饭,条件好的人家有时还会炒点花生、黄豆或南瓜子什么的。晚饭后的村子就像过年过节一样热闹起来。村子里的少男少女们早就把全身上下收拾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有的还把只有过节才穿的盛装穿上了。他们各自朝电影场走去,我们想跟着去,早被他们赶开了。长辈们忙完家务后,喊着我们的小名,叫我们跟着走。我们帮大人们扛着椅子、凳子,抄最近的路走,人们有说有笑,不约而同向放映场走去,像赶集一样。

到了放映场后,我们小伙伴们都急着过去看今晚放什么影片,知道后再告诉大人。一般情况下一晚放两部影片,先放哪部后放哪部是有讲究的,放映员也琢磨透了人们的心理。第一部往往是戏曲片、生活片,题材多样化;第二部一般是战争或反特片,有时还有宽银幕的武打片。因此,我们小伙伴们非常关注放映员挂电影幕布,宽银幕武打片是长方形幕布,其他的是正方形幕布。放映员支幕布前先架好两根树干,挂上高音喇叭,然后将电影幕布四角绑紧。放映机放在八仙桌上,桌子脚绑上一根细木棍用来挂照明用的电灯泡。

夜幕在孩子们的等候下来临了,他们又是一阵欢呼,放映员要开始调试放映机了。突然,放映机里射出一道强光,人们纷纷坐好,朝向荧幕。强烈的光束照在白白的幕布上连个蚊子也看得清清楚楚,这时调皮的小伙伴们纷纷把手高高举起做着各种手势,荧幕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像,他们则看着哈哈大笑。

那时候的电影,在那个年代人的眼里每一部都非常精彩。记得那时的影片主要是戏曲电影和战争题材的电影,如:《天仙配》、《女驸马》、《花为媒》、《神秘的大佛》、《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等等。

等到两部影片放完,夜也深了。人们摩肩接踵纷纷离开,从远处看,一路上晃动的手电光,像繁星点点的银河,非常美丽壮观。大人怕小孩走散,大手拉着小手走,大人们还沉浸在电影中,不时大声争论着。就这样,露天电影伴随着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到县城读书。

如今,露天电影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走进了历史,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里,难以忘怀。

电影文章3:困难面前不低头

文/陶亚莹

以前看过电影《小兵张嘎》,今天再次翻开小说《小兵张嘎》,我再次被主人公张嘎那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所感染,被他那不屈不挠、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嘎子小时候原本和奶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日本鬼子却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把我们美好的家园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海洋,也使他还在孩提时代就过早地告别了幸福生活。年少的嘎子参加了八路军,他不仅给八路军带来了欢笑,同时聪明的他也多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一次,他在跟日本鬼子作战时屁股上中了一枪,他不顾疼痛,继续顽强地和敌人作战。他还机智地用一把假枪,把敌人的首领捉了回去,为八路军立了汗马功劳。

和嘎子一对比,我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嘎子为了完成任务,奋不顾身、义无返顾地去做,即使失败了,他也决不气馁,总会想方设法地去完成。而我呢,遇到了一丁点状况就半途而废、叫苦连天、怨天尤人。记得今年寒假,我见妈妈一针一线地在缝毛衣上的图案,我忽然来了兴趣,便去房间里拿好针线对妈妈说:“妈妈,您教教我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便手把手地教我缝。一会儿,我觉得我差不多会了,就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我会了,让我自己一个人试试好吗?”妈妈说:“好的。”于是我拿起针,饶有兴致地开始缝了起来,“哎呦!”“怎么了?”妈妈急忙问,“手被刺出血了。我不缝了!”我带着哭腔说。妈妈看了看我的手,意味深长地说:“囡囡,做事可不能半途而废呀!”过了几天,看见妈妈缝出的精美图案,我才后悔莫及。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我们要像小兵张嘎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敢于挑战自我,勤奋刻苦地学习,练好本领。

电影文章4:青葱岁月的电影

文/cuoge929撮哥

闲暇时,隔三岔五便将自个儿丢进一家比一家舒适的影院里。调高、调低,座椅随心所欲地动,怎么慵懒怎么来,或浓或淡的是咖啡味,时不时嘬一口。然而电影看过,感觉只似风雨之后的花坡,零零散散几朵花无精打采挂在树枝上,一地残红。青葱岁月的电影

回想青葱岁月的电影,唇齿间便有一丝甘味。那时不会冲着明星而去,而是追赶着银幕。那些年,偌大一个县,就一支第76号放映队,我那趴在山沟里故乡,一天只有一趟班车,终点站又在区公所驻地,交通十分不便,放映队隔好久才能来一次,来一次很不容易。

电影放映队来,上午就要派青壮汉去其他乡镇或村子挑放映设备,来了,要安排吃饭和住宿的农家,放映时还要安排专人看守发电机,守发电机的活最难派,守的人看不成电影,谁都怕被点卯,队上只能采取加记工分来弥补他心灵的“创伤”。自从有了脚踏式发电机,这下,年轻力壮的便抢着来,为啥?踩发电机类似骑自行车,好玩不说,最让人感觉爽的,发电机紧挨放映机,正中央,高高在上,你想多踩一会儿,不下来,没门,拉都把你拉下来。这一连串与电影放映牵连的事,难不倒谁,哪个队都会把放映员作“嗲嗲爷”来款待,哪个队都会抢着来,不能让哪一个队专享这份殊荣。哼!就你们队吃了乖妈的奶,占尽好处?这事,断不可用抓阄的土法子,这会抓得队与队之间红起眼来,村干部挠头想出来的真招,就是轮流来,轮到哪个队,哪个队管吃管住管派工,定放映地点,你那块晒谷坪再大,嘿嘿,歇着吧,我这儿,小是小点,嫌小,你不来呀。

我家在寨口,门外是一个晒谷坪,倘若电影在自家门口放,这样的美遇,那不只是大漠里筋疲力尽时望见一泓清泉的喜悦,还有一份“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的荣耀。那份骄傲,仿佛是自己富贵了有能耐招待乡邻看电影,见人老远就打招呼,不是平和地问你“吃了么?”,而是喊出来的“我家门口今晚放电影,早点来哦”,空气中都弥漫了兴奋。

傍晚炊烟升起,银幕尚未挂着,便迫不及待地面对两根孤寂的树杆,左瞧瞧右看看,前几步后几步,反反复复好几回,才将手中的椅子落定下来,翘起二郎腿试坐着,先乐和乐和。难呀,一年半载碰不上一回。

同村看电影,远不到哪儿去,大多时候跑上十里八里,遇上新影片,跑二十里路,算个逑,照样去。那时信息闭塞,何处有电影,就靠你传我,我传他。这样自然就少不了 “英雄跑白路” 无奈,啥意思?碰上下雨天,雨下个不停,又没有室内场地替换,电影没法放;电影放映信息是准的,天公也作美,可电影队在半途上被饥渴太久了的村子,给劫走了,抑或放映队乘坐的班车坏在路上了,口口相传的音信断了,自己之前又不知晓,这不,白白地跑一回。最可靠的外村放电影的情报,就是本村有亲戚在那。那亲戚肯定会当作自家的喜事提前来报信,或者干脆当天来报了信,不容分说接了人去。于是乎,一家的喜讯便成了众人的喜讯,没有亲戚在那个村的,相告相邀一同去看电影。

去外村看电影,有天时没地利,少不了要站在最偏处,甚至是银幕的背面。站远了视线被挡,就得黑暗里寻石头来垫脚。有时找来后面的石头,看电影的阵形变了,没了参照物,不记得前面的石头放哪儿了;有时石头还在,正好被别人垫脚了,石头没刻自己的名字,只能认了。

外村看电影,有些“规则”得墨守,否则会引起“文明的冲突”。外村的女孩子辫子长、长得好看,即使偷偷望一望她,假装欣赏欣赏一瓶花,也不要多看,更不要靠得太近。有的女孩子,你多看了一眼或者挨近了不小心被你轻碰了她的细腰,她一声尖叫“流氓”,那本村的后生子便会“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句火星子四溅的国骂从空中炸雷般重重落下:“哪个狗X的耍流氓?”,于是附和声四起“是哪个?是哪个?”,两肋插刀,同仇敌忾的架式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大气都不要出,一触即发的硝烟就会散去;还有就是,你要是随人流涌进了中心地带,挡住了后面本村的人,后面的伢崽们就会光火,冲着你喊:“前面的,是哪里野来的,你的猪脑壳蛮好看?”你得灵泛点,缩着脖子看,再不,识趣点,离开那“是非之地”,否则,狼入虎窝,纵有哪吒的三头六臂,能敌过几十号人?这种时候,打架不是真,找乐子才是本意,更深处是做得心仪的女孩子看。

年纪小,到外村子去看电影,累着也乐着。来去都得跟紧大人们,大人们步伐又大又快,走起路来虎虎生风,却像不费半点劲似的,而小孩子们就得一路小跑跟着,否则你就拉下了。去时,力气加兴奋劲儿,一般拉不下,回来时就大不一样了。那时,放映队来要一回不易,大多时候会连放两部影片,人小个矮掂上脚看几个钟头,咋个不辛苦嘛。看时,专注剧情不觉得腿酸痛,银幕上一出现“完”字,完了、完了,腿就痛起来了,半口气也没得歇,就得紧紧跟着大人们火急回家,大人们第二天清早还要上工呢;一路上,大人们怕你拖后腿,便尽讲些恶鬼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并把这些鬼故事都安在沿途的僻静和黑暗处,还指给你看,望一眼那黑咕隆咚的地方,吓得你直打寒噤,生怕掉在后面被鬼拉扯去,咬住牙跟、跟、跟,到得家门口,衣背都湿透了。

那时的电影,主打题材战争。电影摄制成本低,艺术水准不低,尤其是演员演得出神入化,一部影片不论看多少遍,依旧是诱惑挡不住,常常被剧情带进去出不来,悲愤处满场人掉眼泪。因为只有一部机器放,就有换胶片的间隔,有时因胶片老旧,电压又不稳,胶片烧了,要停下来接片,最怕烧断在故事情节关键处,替剧中人命运担忧啊。那些“向我开炮”王成、“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烈焰中视死如归的黄继光,到如今一个个活在心灵深处,时常在成败得失之时走到面前来交谈。

后来,一些被批为“毒草”的影片解禁了,许多戏曲电影出现了,诸如越剧电影《红楼梦》、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附马》等等,唱腔柔美婉转,唱词很见文学功力,于是,看戏曲电影多了一桩事,带一支圆珠笔和一个长条形的笔记本,一边看银幕下方字幕,一边在黑暗中用笔“鬼画符”似的记唱词。到家就直扑抽屉桌,整理记录,好在记性管用,字迹再难辨,依旧能整理得八九不离十,到现在许多唱词还留在记忆的档案袋里,轻轻一哼,便能滚落出来,偶然也潜入笔墨中。

多晚回家,门总是虚掩着,油灯光扑闪着在等你,探着身子一只脚才跨过门槛,母亲的问话就轻柔地过来了:“回啦,快去睡吧!”那时不懂,以为母亲瞌睡少,自己大了,才体会出母亲那无时无刻不在的牵挂。

电影文章5:最好的 故事结局

电影《一天》看完《一天》后,内心很多感慨

这样每年"一天"又"一天"的爱情,

没有落入云雨之庸俗的爱情,

反而有了更长久的纯粹

当他们在巴黎街头拥吻,

多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

以为在一起就是结局

哪知很少幸福之后却是更大的残忍——艾玛出车祸……

那么早认识却没有那么早在一起

剩下的每年"一天",

德克斯特也只能靠着回忆与艾玛相见……

如果电影是在巴黎拥吻那一幕结束……

原来,最好的结局永远是

"公主和王子从此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电影文章6:那时的露天电影

文/周少芬

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孩子,没有谁不熟悉露天电影的。

一年中,村里难得放几场电影,多半是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办喜事,或是村里有什么重大事情需要召集群众,才会放场电影。因此,放场电影不亚于举行一场盛大聚会,附近方圆十几里的人家,只要得到消息,总有人会披星戴月,爬山涉水地来赶场。

露天电影一般在村小学操场上放映。村东头的高音喇叭里一播出消息,我们这一天绝对会在心绪不宁中度过。坐在教室里,盼着下课铃声快快响起,太阳早点下山。好不容易熬到放学,我们蜂拥着奔出教室,来到村东头的山坡上,远远张望着那条通往镇里的小道上,载着放映器材的拖拉机来了没有。

太阳还未完全下山,白色的放映布幕便挂好了。放映员在操场上刨两个坑,树上两根高高的木杆,固定好布幕的四角。这时我们就会把家里的长条板凳搬来,在距离银幕的理想位置占一个窝,然后匆匆回家胡乱扒上几口饭,便早早地候在放映场地了。

柴油发电机隆隆响起时,放映场已是熙熙攘攘。老人和小孩一般坐在前面,中间坐着中年人,后面则大多数是年轻人,这些来自不同村子里的适龄青年男女,露天电影放映场成了他们谈情说爱的好处所。人群外围有一些零星小贩,他们高声吆喝着,销售着一些时令农家小吃。

露天电影多在夏季放映,发电机一响,放映机旁的白炽灯便在漆黑的山村夜里发出耀眼的光,格外醒目。就有一些不知名的昆虫和飞蛾在放映机旁盘旋飞翔。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银幕,那时总以为放映员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以天天看电影。

看露天电影还要看天公的脸色,它和颜悦色,不下雨,不起狂风,我们也看着舒适。可如果看着看着突然下起了雨,又没带雨具的话,那就是糟糕透顶,人们纷纷撇下板凳钻进学校的教室里,小孩的哭闹声和大人的叫唤声此起彼伏。而如果遇见大风,悬挂着的银幕被风吹得一皱一鼓的,上面投映出的风景和人物全都变了形,人不是歪脸就是缺胳膊少腿的,而风景一律哆嗦着,彷佛经历了一场大地震。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减我们看电影的热情。

我也经常去附近的村里看电影,等跋涉一两个小时山路,气喘吁吁地赶到放映场时,电影多半已过半场。我也不觉得遗憾,回来的路上会向看过整部影片的人打听故事情节。往往到家时,已是次日凌晨鸡叫头遍了。

镇里有一座露天电影院,四周是高高的围墙和两扇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围着,每周末就会放一两场电影。我读中学后,偶尔会花上两毛钱看一场电影,但更多的时候是徘徊在电影院的围墙外,聆听着里面的刀剑交锋时的锵锵之声,感受着他们的成败利钝和喜怒哀乐。临近电影结束,检票员才停止检票敞开大门,我也愿意乐呵呵地跑进去看场电影的尾巴。

而今,坐在宽敞舒适的3D影院里,享受着现代化的数字技术给我们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身心俱能放松。但是,我还是怀念那曾让我痴迷不已的露天电影,以及那些期望一场露天电影的青葱岁月。

电影文章7:期望

文/lyx盈

原来,相册里的封面就是这电影的封面。原来我一直都是不知道的。

很多事情,如果,我不回头看看,真的会错过很多想要知道的事情。

昨天,我又回到了以前的那个家。我仍然记得,我的窗户可以看到学校你宿舍的窗户,你往那里看过我。原本我是不知道的,只是有一些事情,真的能感觉出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再回来过,回来过问过我些什么。但是,我感觉你回来过,回来过我以前的家。

也许,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我想得那么的美好。也许你没有回来过,也没有问过我。只是,这些,都是我太感性了。

原来,原来我也很像其他女生一样,也有期望过的恋爱。但是,时间过去了这么久,但是我还是没有忘记。

在窗户站了许久,远远的看你那一边,只是看到一扇关着的窗户,没有人探出头来。这边,只有我还在回忆起以前的事情。也许,我真的很傻,很怀旧,但是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再一次的想起。过去虽然美好,但请允许也有忘记的一天。

电影文章8:散场的电影

文/卡本西斯

青春,是散场的电影,而时间,却是一场烟花烂漫,生生不息。有时候看夏季走过的痕迹,当炎热弥漫我心,一转身,不见冷场的尘世间那一抹惦记。

繁忙的生活需要新鲜空气,枯燥乏味,已悄然隐蔽在我们周围,我开始疲惫,开始辗转反侧,究竟生活是什么?是透不过气的记忆?还是嘈杂中寻得宁静?

是的,我想我需要安静,至少,让我开始接受夏季。

蝉鸣啼了一夜,惊动了月色迷蒙,鸟鹊群舞,飞跃在树枝间,残花,却也不忘争相斗艳,仅剩的魅力依然耀武在烈日炎炎下。这时,渴望过大雨倾盆的傍晚,任雨水恣意击打窗檐,听着啪啦啪啦的声音,感受风过后的呼吸。

我的驿站,繁华休憩,只为路过的风景,日月如梭的光阴,证明我停留的痕迹。当有一天可以卸下包袱,我想那一刻欢畅而欣喜。夏天,可以盛开多久?才可以延续到秋的深思。

春,总是走得那样匆忙,夏,总是扑来的过于仓皇,我措手不及,我开始学着惦记。还记得昨日把青春唱成曲,等谁人来抚琴冷奏?漫步行云,走近静谧,走近深邃,走出萧条,走出彷徨。

十字路口,屈指可数的落魄,映照在月下,辗转成幽。看叶旋枝下,飘落土中,不禁感叹世事变幻,终究一场空。或许夏夜不应有如此的凄凉,也或许,不应有如此的孤独。

背负年华沧桑,藏匿人情世故,我不得不承认,岁月不饶人,不仅仅是躯壳,还有思想。善感多愁,不仅仅是青春的遗失。路,终究要往前走,没有退却的韶华,没有回望的时空。一条长河涓涌至尽头,也许,这就是我们要走的旅途。

染绿的回忆,一笔一墨,可以写下时间的留影。然而散场的青春,谁来挽留?我想……

电影文章9:考验

文/黄建如

晚上九点,电影散场了,小丽挽着云飞的手臂,甜蜜地走出电影院。

来到楼下,小丽找到自己的电瓶车,准备启动电瓶车回家,可电瓶车却纹丝不动。借着路灯光,云飞一检查,原来电瓶车的电瓶被人偷了。

“这可怎么办呀?”小丽嘟着嘴。云飞忙安慰她:“别急,我想想办法。”

“要不这样吧!”小丽附在云飞的耳边说:“你看旁边有这么多电瓶车,你去帮我卸一个电瓶来。”

云飞为难地说:“这……不太好吧?”小丽见云飞不愿意,生气了,压低声音说:“瞧你平时说得多好,为了我什么都愿意做,原来全是花言巧语。连这点小事都不愿意为我做。”说完,扭头就要走。

要是过去,云飞早就答应了,卸一个电瓶对他来说就是易如反掌。云飞是个苦孩子,父亲去世的早,是他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初中还没毕业他就辍学在家,由于平时疏于管教,他整天和一群小混混在一起,干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还蹲过一年大牢。出狱后,在街道的帮助下,云飞到一家工厂上了班,正好和小丽在一个车间。云飞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干活很卖力,还经常照顾小丽。两个年轻人日久生情,但是小丽心中有顾虑,就怕云飞再犯老毛病,所以一直没有和云飞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云飞明白小丽的心思,他向小丽再三保证,以后决不会再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看云飞十分诚恳的样子,小丽最终答应了他。可是现在,小丽却又让他去“重操旧业”,这可如何是好?云飞想了一会,对小丽说:“好吧,小丽,我答应你。不过这里停车场人多,不好下手。这样吧,我去周边转转,一定给你一个电瓶,你在这里等我,行吧?”

小丽说:“好,我就知道你行,快去快回。”

过了十来分钟,云飞回来了,手里果真拎着一只电瓶。云飞把电瓶往小丽面前一晃,得意地说:“看,搞到啦!赶紧给你装上回家吧!”

不料,小丽立刻沉下脸,指着云飞的鼻子骂道:“云飞啊云飞,你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呀!今天我丢了电瓶,临时想出了个主意想考验考验你。没想到我让你去偷,你还真去偷。原来你的一切保证都是假的。我不想再见到你,你赶紧给我滚!”

云飞等小丽骂完了,嬉皮笑脸地说:“小丽你别生气,先看看这是什么?”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交给小丽。

小丽接过纸条一看,原来是张发票,嗔怪他:“哼,你竟敢骗我,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还傻站着干什么,还不赶紧给我装上,咱们回家……”

电影文章10:说电影

文/残缺的诗意

说电影

大学这两年里,我到底看了多少电影,我从没有去计数过,反正是多得超乎你甚至我自己的想象!

我当初是怎么阴差阳错地迷上了电影,可能闲来无事找了一部,看着觉得动作精彩,情节吸引人,然后就接二连三地找来看,然后的然后,就着迷了。

“哈,你又在看美国大片了!!!”就像室友说的那样,我那时看的多半是好莱坞的影片。中学时上网,或在电影频道看过一些电影,谈不上对其有怎样的认识。进了大学,电影看得多了,对那些演员才算有深入的了解。像尼古拉斯凯奇,丹泽尔华盛顿,威尔史密斯,阿尔帕西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杰克吉伦哈尔,约翰库萨克,摩根弗里曼,汤姆汉克斯,基努里维斯等等,这些影星的名字我随口就能列出一箩筐。看了这么久这么多的电影,我还是回到了刚接触电影的起始点,就是钟情于动作科幻悬疑类型的片子。而且我不管影片多么的血腥暴力,多么的惊悚可怖,也不理场面是多么的宏伟壮大,特技用得是多么的炫丽,剧情一定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有可圈可点之处。不然,这电影在我眼里就是废的。电影是否深刻揭露了现实,反映社会的阴暗,混乱,是否反映人性的绝望等等,这就要看影片导演的手法及其艺术水准。这些都不太关乎我的事,就算真的有,我也不可能在两三个小时的观影时间里,边陶醉于这电影本身的情节扑朔迷离边心怀苍生揣摩出这么多人生大道理。我只是个普通的看客,电影也不是哲学,它只要在两三个小时里满足我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了。

下面我就简要谈谈带引我进入电影世界的一些演员和导演吧。

首先是尼古拉斯凯奇。现在有印象且是他早期的动作片就是《石破天惊》、《变脸》了。可以说这两部是他动作片的巅峰之作,早年的《逃离拉斯维加斯》助他登上了奥斯卡影帝的宝座,后面的动作类影片不但让他演技大放光芒,也赚足了票房(说来我顿觉惭愧,他早期的作品如《我心狂野》、《逃离拉斯维加斯》、《倾城佳话》等我并没有仔细去研究观看)。凯奇早些年的戏路都走狂野路线,记得较清楚的就是《我心狂野》,他表现的另类,边缘,狂野不羁,就连影帝的桂冠也是扮演酒鬼一角而夺得。但《石破天惊》中他扮演一个化学武器专家,对书呆子气的史丹利他把握的还挺准确,记忆犹新的是他实验室在解除炸弹和与肖恩康纳利一起被关在狱中时的对话,稍稍展现了他的演技。动作片留给演员展示演技的机会本来就不多,演员必须准确把握,所以我对这些场景很有印象。肖恩康纳利开创了“詹姆斯邦德”时代,直到《剑侠风流史》他出演亚瑟王,大家才真正认识到了他的沉稳睿智,他的王者气质。《变脸》中在机场凯奇风中扬起的风衣下摆,俯下身去为弟弟系鞋带,在教堂怒目圆睁的大声歌唱“哈利路亚”,调戏着修女,都彰显了他的不可一世和嚣张跋扈。凯奇饰演的这个角色真叫一个有范啊!

《空中监狱》也是一部风风火火干脆利索的动作片,我只记得结局凯奇送小白兔给女儿时的那个温馨感人的场面。《火柴人》凯奇饰演一个职业骗子,他把那个神经质真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随后接拍的《改编剧本》和《坏中尉》饰演的角色都有相似的本性,要么是性格内向神经兮兮的改编剧作家,要么是一个被生活整垮嗑药成瘾的警官。09年凯奇主演的翻拍《坏中尉》,其中他嗑药后出现蜥蜴的幻觉,加上配乐,真是美妙绝伦。好莱坞评论,“当你觉得尼古拉斯·凯奇已经不会演戏的时候,这部电影会告诉你,他还是那位影帝!”《战争之王》是媒体大众都推崇的凯奇的优秀作品,他穿梭于世界上各个战争集中地,兜售武器,表面上看淡战争及给世人带来的残忍伤害,但内心却流露出躁动的血液,表现在对弟弟和妻子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影片的台词如,

“第一次卖枪跟第一次做爱一样,你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很刺激,一下子就结束了。”

“我的一生都想远离暴力,但其实我更该接近它才对,这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最早遗骸的胸腔中,就有矛头。 ”

“卖车的会告诉你车有危险?卖香烟的会告诉你吸烟会死?每年他们的商品比我的害死更多人,起码我的商品还有保险栓呢!”

这些台词值得人回味,也值得某些人好好去反思。

还有他的作品如《天气预报员》、《国家宝藏》系列、《恶灵骑士》就不一一介绍了,如果你喜欢电影,又还特别钟情于动作片的话,你就一定要看一下凯奇精湛的演技,虽然他没有漂亮的打拳动作。有人评论说,“看凯奇的电影一看就知道他在‘演戏’!”我也大概知道这些人的意思。他们认为凯奇在戏中演技精彩绝伦之余表现得过于做作,感觉就是在秀演技。我觉得这批评大可不必,如果你观看阿尔帕西诺主演的影片就知道他是完全引领并且撑起整个电影,而你也只会完全沉迷在他的精彩表演中。难道你还想批评他这种“教父”级的演员吗?

当然,最近凯奇为了偿还巨额账务还主演了一些不太好的影片,如《3D狂暴飞车》、《女巫季节》,但谁又能否定是他自己钟情于骑士,漫画改编一类的影片呢?也可能是他的生活过于奢靡无度而欠债,但就像星爷说的,你可以不喜欢我的为人,喜欢我的电影就行了。

关于丹泽尔华盛顿,好莱坞报道丹泽尔华盛顿因为“帅得不像话”而涉足大荧幕。跟他在《塘鹅报告》一起合作的朱丽娅罗伯茨在他拿到奥斯卡影帝小金人后说,华盛顿早就该得影帝了,是的,不管以前还是现在!所以有人评论说,他不是一个伟大的黑人,而是一个有着黑色皮肤的伟大的人。

我觉得丹哥就是那种一生正气的人。我对他早期的电视剧不甚了解,虽然89年的《光荣》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但我却是看了《冲锋陷阵》和传记性质的《飓风》才开始真正认识他的。巧的是这两部电影都是真人真事改编而成,背景都是说的当时美国种族矛盾引发的一些问题。《冲锋陷阵》是一部励志电影,描述在种族矛盾相当严重的美国,人们的身上背负的是历史遗留下的包袱。人们时常上演着落后愚昧的种族纷争。最后丹泽尔饰演的教练排除各队分歧,最后夺得比赛的胜利。这部电影丹哥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那雷厉风行的魄力以及眼神中流露出的对胜利的志在必得。《飓风》改编自一个美国拳击手的真实经历,故事中的丹泽尔将这位拳击手的一生,刻画得入木三分!因为不满现实社会,他选择用拳头回馈社会!在他的自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以为仇恨可以使我强大,于是我用拳头抗争。然后上帝给予我的,是30年的不公。记忆最深刻的是,狱房中的他幻想出三个自己,然后三种不同性格的自己在对话,那演技简直叫人叹为观止!虽然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但是有人说,要不是美国当时种族歧视严重,他早就登上影帝宝座了。接下来的《训练日》,他终于是名至实归获得了影帝称号。这部影片完全由他主宰,他饰演的洛城警官游走在法律边缘,丹泽尔将人物亦正亦邪的心理发挥的酣畅淋漓,举手投足间充溢着智慧和霸气。

动作类型片里对丹哥印象最深的非《怒火救援》不可了,他也算是获得了影评和票房的双丰收。“宽恕是他们与上帝的事。我要做的就是让他们见面!”影片中他为找回爱对于敌人的那种决绝和种种愤怒以及对女孩的浓浓的爱很好的展示了出来。随后自导自演的《伟大辩手》也有不俗表现。丹泽尔华盛顿拍过不少传记性质的电影,如《冲锋陷阵》《飓风》《冲出逆境》等。可以说,作为艺人,他相当程度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为黑人争取人权做了一部分贡献。他电影事业也是一路坎坷,算是大器晚成,但绝不是早期表现不出色,而是作为黑人的他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努力而没有获得应有的荣誉,这方面摩根弗里曼就是一个最出色的代表。在《七宗罪》中,摩根将扮演的老警官的沉着冷静,老道,对现实的绝望等等复杂的表情糅合在一起,堪称他演技展现的巅峰。众所周知的还有他的《肖申克的救赎》等等。摩根最终还是没有捧得影帝奖杯,成了一桩憾事。

其他的演员很多我也喜欢,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最初接触他的作品必定是《泰坦尼克号》,奥斯卡或者金球奖绝对不会给予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奖项,但是后来的《飞行家》、《血钻》、《革命之路》依然不为他们所接受,不知道是出于对他票房口碑名利双收的嫉妒还是另有他因,就不得而知了。另外,莱昂纳多06年主演的的由港版《无间道》改编而成的《无间道风云》获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等等奥斯卡奖,但是由梁朝伟等主演的《无间道》我倒觉得演技更纯熟精湛,伟仔的眼神更有杀伤力。可见。奥斯卡也是有水分的,这其中《拆弹部队》就是一个真正“杰出”的代表。

威尔史密斯也是喜欢的影星之一,《机器人》、《国家公敌》、《我是传奇》等动作类影片真是大饱眼福,《拳王阿里》《当幸福来敲门》《七磅》也很好的展现了他的演技,有人说,在好莱坞的黑人影星中,能与威尔史密斯分庭抗礼的就只有丹泽尔华盛顿了,当初威尔凭借《拳王阿里》获得奥斯卡提名但还是输给了丹泽尔在《训练日》的精湛表现,但是现在丹泽尔已廉颇老矣,而威尔史密斯的电影事业可谓正当壮年蒸蒸日上,最终胜出的必定是威尔。

好莱坞动作影星有很多,像早些年的尚格云顿,阿诺施瓦辛格,还有布鲁斯威利斯,正当红的杰森斯坦森等等,他们都有很多经典的影片。布鲁斯的代表作有《虎胆龙威》系列,《第五元素》、《第六感》等等,其中《第六感》算是悬疑片中的经典之作,但个人觉得他在其中的表现平平,可能是他的动作片带给了我更深的印象。

在《空中监狱》与尼古拉斯凯奇搭档的约翰库萨克娴熟的演技在好莱坞也是有口皆碑,但由于他有意识的排斥大制作的好莱坞商业影片,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像类似的演员有伊万·麦格雷戈等。这使我在看了伊万·麦格雷戈主演电影《猜火车》里看到里面的配角艾文·布莱纳至今发展不甚好后深有感触。演的好没出名的在娱乐圈那是一堆一堆的,出了名却演得烂的那是“二堆二堆”的,这个一点也不假。

大家开始认识杰森斯坦森应该要从盖里奇的处女作《两杆大烟枪》开始。那充斥了无哩头的英式对白和匪夷所思的巧合,酷炫镜头、快速剪接和英式摇滚等手法的《两杆大烟枪》也使盖里奇一炮而红。当时观看影片的时候从一开始就被杰森的英式口音及幽默深深地吸引了。杰森在盖里奇的片中是表现非常好的,这也是盖里奇一直挑选杰森的原因。《转轮手枪》中也可以看出杰森的非凡演技,特别是片尾杰森在电梯里,他人格分裂扮演多个角色的对其性格的诠释,两人歇斯底里的愤怒及其展开的斗争,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不像现在大多数人评论的,杰森空有一身肌肉却作品平平。那是他最近参演的如《急速秒杀》、《闪电》本来就没有一个好的剧本,这完全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

下面我简略说一些自己喜欢的导演的作品。

自《两杆大烟枪》开始我就慢慢地关注黑色幽默类型的影片了,盖里奇的作品也一贯被称有后现代主义风格,具体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其实我也不清楚,只是感觉这种类型的片子好看好玩又新鲜罢了。

说到《两杆大烟枪》就必须提及大卫芬奇和他的神作《搏击俱乐部》,有人如此评论说:“对待《两杆大烟枪》和《搏击俱乐部》这种神作,我向来是顶礼膜拜的。‘评论’用在它们上面是显得那么的苍白可笑,感觉自己就像导演手中的实验小白鼠,盖里奇是用奶酪撒上一圈,然后端着肩膀远远地望着,看着小白鼠低头吃着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而大卫芬奇则是用线吊着奶酪把小白鼠勾出好远,等到小白鼠仰着头跟了一路,终于吃到奶酪傻乎乎的笑的时候,再用手远远一指,让其看看原点那个一低头就能看到的奶酪……”盖里奇作品中也一贯动用英国演员这些老班底,像杰森斯坦森就主演了他的《两杆大烟枪》、《偷蒙拐骗》和《转轮手枪》,前面两部基本奠定了他在影坛的独树一帜的地位。

但是他的《转轮手枪》却不被观众买账,和《偷蒙拐骗》不同,这次他抛弃了自己一贯的熟悉手法,抛弃了结构,晚起了悬疑;抛弃了英伦摇滚,晚起了歌剧;抛弃了口音蹩脚的爱尔兰人,俄罗斯人和吉普赛人,用起了美国纯种黑人抛弃了英超铁血大个子的维尼·琼斯,用起了秃顶“杀手莱昂”,所以就有了这部不伦不类的《转轮手枪》。我在想,盖里奇当初拍《转轮手枪》时,脑袋里肯定满是大卫芬奇的喋喋不休,心中怀揣着《搏击俱乐部》的。然而盖里奇就不如大卫芬奇在悬念上设置得好,影片所有暗示铺成都没有,影片到最后把悬念一股脑儿倒给观众,但是这样观众是消化不了,是不会买你账的。

应该和盖里奇、大卫芬奇并论的就是昆汀·塔伦蒂诺了。他应该算是电影暴力美学的开创者,《低俗小说》、《落水狗》是他的代表作。他算是把美国影片暴力美学黑色幽默的风格发扬光大了。神人,值得去膜拜。但是他的影片《杀死比尔》系列就不敢苟同了,当然导演也有个人的喜好,谁又能说他不是出于对中国功夫、日本武士电影及动漫的喜爱而去导演呢?就像星爷早期的创作无厘头喜剧,独树一帜,成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但等到自己成名创立星辉公司之后却逐渐向功夫片发展,大众评论他《少林足球》、《功夫》是功夫喜剧片,其实从很多关于星爷的访谈你都能获悉,星爷是非常喜欢功夫的,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李小龙深深的敬意。

在国内,我最崇敬的演员当然属周星驰了,用星爷自己的台词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对于星爷的崇敬,有机会我以后起文再表。

电影看得多了,自己也会积累一点观影的经验。其实大多数悬疑惊悚片剧情简单得很白痴,至于片内惊悚部分,如何暴力血腥鲜血四溅,看得多了就感觉麻木习惯了,所以看《电锯惊魂》系列等等甚至更血腥的影片我也就没有太大恐惧感了。至于悬疑惊悚片最后的质量如何,那就得看导演的水准了,所以有些悬疑片虽剧情简单,但是导演布局很好,层层铺垫,迂回路转,看起来很紧凑。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机械师》,电影看完后我就感觉被忽悠了。影片就是想告诉小朋友们:做了坏事一定要主动承认,要不然会一年睡不着觉,而且还会有幻觉。但是影片在用光,构图,音乐,气氛营造,情节和人物设计方面是很工于心计的,而且结局揭露的真相在前面都有铺垫,让人不觉得唐突。看完这部影片还知道了贝尔是个会玩命的演员,真的是为了人物角色瘦身得瘦骨嶙峋。他凭借《斗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也是实至名归。但是有些不入流的导演拍出的悬疑片简直就是故弄玄虚装神弄鬼,观众看后不知所云。这方面国产很多的电影就是如此。

我看电影有自己明确的原则,一是尽量少看日本片,二是基本不看韩国片(当初看崔岷植主演的《老男孩》,那狗血的情节我现在仍是记忆犹新,虽然大家都说这是好片),三是少看全世界人民都推崇的非常深奥,非凡人能懂得影片(多半这些电影叙事不按常理出牌,剧情也是比较晦涩的,第一次观看肯定毫无生趣可言,而且第一次看完肯定还是不知所云的,所以想看懂就要反复观看,而自己不感兴趣的电影我一般是不会反复观看的。)四是避开那些小资调调情感泛滥成灾的电影。所以你跟我谈某部爱情血泪史电影如何如何地让你痛哭流涕,并且几年为之精神不振,我是不大懂的。这里面有自己的强烈偏执的电影爱好,也包括自己偏激的欣赏水准。至于我为何不谈好莱坞那些性感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倒不是说她们的演技如何的不好,只是其中的原因我也道不清楚,该如何解释呢?

当然,我也不是盲目地崇洋媚外,看了很多的电影,我慢慢也知道了欧美影片也多半是鱼龙混杂,有启人深思的佳作,也有玷污眼球的劣品。欧美有很多优秀的影片,也确实有演技精湛的演员。一个较明显的例子,国产电影都不曾也不敢涉及政治题材的影片,像欧美谈论刺杀政府要员,谈论政治,甚至和当前政府观点相左的影片也大有存在,这是什么原因也就无从得知了。上面我多次提到奥斯卡奖项,并不是所有影片都要向奥斯卡看齐的。它只是一项欧美电影的最高荣誉奖项,如果演员获得了,说明他或她不但演技好,而且也获得了影视协会机构的认可。当然奥斯卡评奖项也是有偏袒的,所以很多优秀演员一生苦苦耕耘却无荣耀加身,但他们依然活跃在影坛为大众带来更好的影片而无怨无悔,这些人是值得我们用心去敬佩的。这方面国内情况也是一样,有些优秀的演员、导演就一直被压抑,而每天上映的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所谓影片”简直就是垃圾货色,剧本、台词、场面、表演,没有一样是看得下去的。这些占据着主要位置主要话语权的有权有势的导演演员们忽悠着大众,然后被大众唾骂,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点羞耻之心吗?东西方有些电影个人觉得应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因为其中掺杂着浓厚的宗教信仰、语言和地域色彩、迥异的历史文化、人文文化,所以就不再拿东西方电影一一比对了。

我不是影评人,所以对电影也只能提及皮毛,一是我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研看一部我不感兴趣的电影,纵使它有多么深刻的披露社会现实,如何揭露出人性的最深层本质;二是我看过很多影片,然后找到一些影评,这些影评人大多知识渊博,观影经验丰富得惊人,他能旁征博引,联系其他影片、现实生活、人类上下几千年,写得精辟深邃,所以我也就自叹不如了;三是个人觉得有些影评也有无中生有之感。毕竟导演也只是个人,不是神,不可能将各个方面反映出来。相反有无数的影评人,就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你对电影某方面的解说是连导演当初创作的时候都没有想到的。但是既然你提出来了,无疑只会让媒体认为:啊,原来导演如此高明,竟会涉及如此宽广的范畴。这样一来,导演既增添了荣誉又怎么会对此矢口否认呢?当然对一些大师级别的导演而言,可能导演想到的要比任何影评人都宽广,所以我在此也只是班门弄斧罢了。

喜欢电影是好事,有些影片可以激励振奋人心,引导你去审视自己,但是过分沉迷就不妙了。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我继续着对电影的喜爱。生活还是得照样地过。人家说一个人有烦恼是因为记性太好,那天开始,我忘记了很多事情。唯一能记住的,就是我喜欢电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