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新中国文章(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新中国文章1:党在我心中
文/薛刘缘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每当我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党领导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心中热血沸腾。
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纪念日。全国人民都在为之庆祝。回顾我党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少先队员更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取得的任何成就都要感谢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时刻铭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之余,我多学本领,拉二胡是我的最爱。每当我练习拉二胡觉得枯燥无聊的时候,一想起战士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情景,马上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一拉就是一两个小时,我的二胡指导老师说我拉的《二泉映月》水平快要赶上阿炳前辈了。原先我在家里吃饭非常挑食,妈妈总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想想,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饿了只能吃野菜,啃树皮……”我听了,再也不挑食了。
我是一名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学本领,将来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党争光添彩。
新中国文章2:我最想说的几件事
文/沈志清
新中国即将迎来她70岁的生日,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人们洋溢着一张张喜悦的笑脸。此刻,我的思绪也来到了无尽的回忆之中,定格在了70年前的那一刻。
激烈的枪声把我从梦中惊醒,哭喊着扑在妈妈怀里。突然间枪声戛然而止,才6岁的我知道的只是好人和坏人在打仗,此刻天已经渐渐地亮了起来……
听大人们说:在我们解放军的英勇挺进之下,当地的保安四个中队向解放军投诚,那天是1949年2月2日,南通地区解放了!
当天上午很多人在我们小镇上贴标语、敲锣打鼓地迎接胜利。大家拿着红旗上街游行,我也跟在其中庆祝胜利。没过多久,镇上就办起了民校,禁黄、禁赌、禁毒开展起来,一年时间立竿见影。学校的扫盲行动也开始了,母亲背着还没有到入学年龄的我,跟着两位姐姐去参加了扫盲学习。我记得一位姓徐的老师每次都为我出十道数学题。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因为我们家定为贫农,所以上学是免费的。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背着竹篮子当书包、肩上扛着小板凳上学的景象。此刻,我感受到生活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如果在旧社会是无法想象的事情。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49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足印度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的前提。
初中毕业我进入中专学习,只学习了一年时间,中专学校、师范就停办了。此时,我得到通知具备条件的可以报名参军。未满18岁的我破格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那一年是1961年8月1日。由此展开了我军旅生涯的崭新篇章。
在部队,我当过通讯员、文书,代理过排长,参加过连以上干部的演练。在执勤中,见到了罗瑞卿大将,那是我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罗瑞卿大将亲切地问我“哪里人”,还教导我,枪杆里出政权、枪杆子永远要听党指挥的道理。现在想起,句句真切、字字中的。
1967年,我被分配到建设中的359医院检验科工作。在这期间,有件事让我记忆深刻。我爱人厂里有一位同事的女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总是出现低烧,太阳照射下脸上就会有红斑,而且浑身乏力、体重下降,先后在镇江、南京看过,都没有正确的结论,怀疑是红斑狼疮,但是没有足够的依据。我知道此事后,建议她来我们医院检查一次,我为她抽血推了十多张“玻片”,花了整整4天时间也用上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一坐就是一两个钟头,最终在她的红细胞里找到了狼疮因子,病人终于可以确诊了。通过对症下药,据了解现在还健康地生活着。
细致、认真的检验工作,换来的是病人信任的目光和赞叹。我们的生化室也获得了全国、全军多项奖项,我本人也荣获三等功两次。时光荏苒,40年的军旅生涯留给我的是无尽的回忆和自豪。
退休后的生活亦是丰富而充实。退休后,我融入了镇江军休三所的大家庭中。建所之初,就倾注了大家的心血和热情,我们组建了合唱组、门球队、书画组等,在历次省民政系统和军区比赛中都获得奖项。我坚信,在三所这个大家庭中将有着更加色彩缤纷的退休生活。
新中国文章3:走着去上学
文/许可权
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洛阳各县多不通公路,有马车,偶尔有货车,绝对没有公交车。我初中毕业通过考试被洛一高录取,要想求学,那就要扛起行李,迈开双腿走路到学校。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这叫长途跋涉。
当年洛一高在市区,而学生大都来自各县,近的偃师、孟津有几十里,我家在宜阳,有七十里远,远的洛宁、嵩县、汝阳,都在百里之外。走路上学,是他们求学洛一高的头道门槛。
那时,家家生活很苦,能走路上学的孩子在农村大都当劳力使用,家长对生活只求温饱,没有更大奢望,一般不全力支持孩子上学,因此,学生走路上学全靠自觉。这自觉源于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探知外部世界的好奇心。
学生当时长途跋涉求学,没有诱人的物质奖励,也没有任何的精神鼓励。就说我吧,背起行李走,思想单纯、坚定,就是要赶到学校不迟到、不缺课,这才是心无旁骛。途中,遇上风和日丽,还好说;碰上下雨下雪,头上雨淋雪飘,地上泥泞湿滑,走起路来十分艰难。更难的是走累了行李没处放,只能抱着树干喘口气,就算歇息。如果途中能在坟头上遇到供桌,能坐下吃几口干馍,爬到水沟边一番牛饮,那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
除了路远,有的同学家境贫寒,吃不饱穿不暖,甚至要忍饥挨饿走路上学。有位来自嵩县的谢呼晨同学(已故),有次走路上学夜半遇上狼群,只得借宿在老乡家的牲口屋里。老乡家断炊,他还把自己在路上的干粮留给老乡的孩子。
那时的学生走路上学,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要历冬历夏,连着走过三年。当时同学们的求学走路之旅,没有当今市场经济氛围下的那么多功利目的,真正是坚定求学读书之旅。这是无字的课本,它以无声的语言给了我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一往无前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的另一位同学现居外地,常打电话过来诉说乡愁。谈起当年徒步负重求学时总会感慨,当年饭都吃不饱,上学的劲头还那么大,心胸沉静踏实,不心浮气躁,那一步步地走,真正是用心走路,誓言写在路上,是为新中国读书,为祖国为人民读书,想想这不就是现在说的实干兴邦之路吗?
新中国文章4:秧歌
文/赵熊
童稚时,正逢新中国最初的那些年,每遇节庆或重大活动时,便可见扭秧歌的热闹场景。往往人影未见,锣鼓声先由远及近传过来,连站着的地上也仿佛跟着一起晃动着。接着,数十人甚或数百人的秧歌队如潮水般涌至眼前。一人一条七八尺长的红绸子系在腰间,两手各执一端,脚下踏着十字步且行且舞,煞是壮观。秧歌队里往往还有腰鼓队,一人一面红色的小腰鼓,同样也用红绸或红布斜系在肩上,鼓声响亮干脆,齐刷刷地击打着,与最前端的锣鼓家伙有着不同的韵致和气氛。
其时,各单位甚至街区里也纷纷效法,组织着自己的小型秧歌队,以配合种种节庆活动。记得我们家就有大人或哥哥姐姐参与其中,那条红绸子带回家时,我也曾闹着系在腰间学他们扭秧歌玩。
东北是最早解放的地区,据说扭秧歌就是从东北传过来的,所以当时也有东北秧歌一说。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提及秧歌,忽然疑问起“秧歌”的本意来,疑问这“秧歌”究竟是源起北方,还是南方?
秧歌一词从字面上看,一如词典所说,是插秧时在田间地头唱的歌曲,也泛指流行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如北方过年时,连同跑旱船、踩高跷等都一概呼为扭秧歌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中说:“月下秧歌四起,方知桃园风景尚在人间。”在后人心中,秧歌的形式无疑是农耕社会最古老的一种风俗。秧歌或亦同于田歌,宋王偊偁《畲田歌》中有“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的句子,可见彼时风景。斸即锄头,诗中作锄地解。孱颜,指高低不平的土地。秧歌与插秧相关,田歌或泛指农歌。“夕阳亭畔山如画,应念田歌正寂寥。”(唐温庭筠)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田歌也就鲜有所闻了。“茶歌才了又田歌,节物真成一鸟过。”(宋戴昺)采茶在清明前后,茶歌之后的田歌即是秧歌了。从平时所见的古典诗文中看,显然反映南方秧歌、田歌的内容更多些。
再往深处探究,且歌且舞的秧歌形式应与古代的“春社”“秋社”相关。社字从示从土,示有敬、祭义;土为土地,亦指土神。“社”即土地神,也是祭祀土地的仪式。春社设在立春后,秋社设立在立秋后。一年中仅有春秋二社,没有冬夏之“社”,反映了这种祭祀制度及风俗与农事密切相关。我国南北农事皆有春秋两季的耕耘种植,其时祭土地、祈丰收,不可谓不是一件大事。
古时的春社、秋社一般定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亦称社日。《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以社以方。”(大意为:用精美的器皿盛上丰富的祭品,敬献给土地之神和四方神灵。)除了祭祀,社日的活动堪称多样,如乡村之间有迎神赛会,由人扮演诸种神灵角色为戏,称为社火或春赛。后来,这种原本可能庄严的祭祀渐渐演变成群众性的游艺活动,锣鼓、歌舞、戏剧,甚至百戏杂耍都包罗其中。祭神之余,人的口福也是少不了的,“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唐王驾诗句)足见人与神具沉浸在对一年丰收祈盼的快乐中。
在古代以农耕为主业的社会形态中,春社、秋社无疑是一个大日子,《诗·小雅·甫田》中的“以社以方”记载的是西周王室的社祭,西汉时在国都长安筑有官社,专门祭祀土地神。祭土地的同时,亦祭称为五谷之神的“稷”,合称为“社稷之礼”。后来,又以社稷代称国家,这土地与农业在古人心目中的分量与地位自是不言而喻。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其间消磨掉的岂止是一代一代的生命,连同着许多古代的文化与文明,也都渐渐地远去了。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在一篇文字中,介绍说日本有一种称为“田乐”的祈祷稻米丰收、子孙繁荣的民间活动,其中也有着戏装、奏乐器、打腰鼓、踩高跷等内容,“显然跟中国的秧歌,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有不少共同点。”同样,“古老的田乐照原样流传今日的例子并不很多……”
秧歌,歌舞时还插秧么?或者,插秧时还有歌么?
新中国文章5:劳动好处多
文/陈启智
我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上的小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上初中直至高中二年级结束,我的学习生活一直与课外劳动相结合。
我就读的北京五中高考升学率非常高,但每个学期都有劳动安排,比如去工厂干活;挖土、挑土造湖;适时去农村插秧、除草、拔麦、收玉米……我个人的劳动内容又比其他同学丰富多了:刚上初中,我就去了校木工组,每周有一个上午跟着木匠干活,其他同学则打扫校园卫生。那年我12岁,只能帮师傅取料,扶板,清扫刨花、木屑。后来我学会了墨斗弹线,锯木头,用羊角锤、木工凿凿出榫眼……升到初二,我又被分配去了校机工组,先是学习简单的钳工活儿,之后就上车床了。教我们车活儿的是从北京阀门厂请来的师傅,技术精湛,待人和气。没多久,我就能在车床上干活了。校办工厂常年承接旱烟袋锅的生产。大约八个学期,每周一个半天,我车出了上千只烟袋锅。
上初三时,学校又推荐我去“北京市少年之家”机工组学习。机工组的几位师傅是从大厂抽调来的八级工,即“大工匠”,都有一手绝活儿。面对崭新白亮的先进机床,顿感学校黑乎乎的皮带床是地道的“丑小鸭”。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铣床——“万能工具铣”,见到了“牛头刨”,还学会了用钻床打孔。
1964年,我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劳动仍是必须安排的内容。我们几次下乡干农活,去水利工地挖河、挑担、推小车,还去了北京房山区“东方红炼油厂”劳动。除了炼油,什么活儿都干了。最深切的感受是:以后再有什么吃苦受累的事,都不在话下了。
看看现在的学生,绝大部分人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做习题,什么活儿都不干;再看看如今的年轻人,甭说劳动了,会做家务的都寥寥无几。吃饭不是靠父母,就是点外卖。我认为,即使学习再紧张,也应该适当参加劳动。劳动不仅锻炼身体,提高技能,而且对思想的提升、意志的磨练以及面向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都有莫大的好处。只读书,不劳动,再缺乏美育,难以培养出优质人才。
学生时代的劳动,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一,干什么活儿不怵头,不觉得辛苦,反而有乐趣;第二,技能在身,在家小有用武之地。家里常备木工、铁工、电工工具,出现一般问题,不用求人;第三,早年的劳动,锻炼了我的手臂力量,这对我摄影、特别是书法创作,极有助益。
回忆起上大学时室友给我起的外号“铁臂”,虽有调侃意味,但并非毫无依据;毕业分配到农村中学,手臂粗壮的学生和我掰手腕,都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曾徒手抄住飞到眼前的蜻蜓;多次将快要落地的杯、勺抓住……我想,这一定和我早年干过木工、车工、钳工的经历有关。
劳动,应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我的人生体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新中国文章6:喜鹊的故事
文/常书鸿
新中国成立前,千佛洞有几只喜鹊。有一年,来了一批国民党军官,因为打不到黄羊,就无聊地随手把见到的几只喜鹊用步枪打死。从此,千佛洞的人就看不见喜鹊了。
就在这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忽然听到一声喜鹊的叫声,急急到门外,看见在窗外梨树的枝头上停着一只喜鹊。这是劫后仅存的一只孤独的喜鹊。我像发现了什么似的,带着怜悯的心情,随手把剩下的一些馒头放在窗边。这个在天寒地冻的沙漠中找不到食物的喜鹊毫无顾忌,狼吞虎咽地把馒头吃下去了。于是第二天来,第三天来,从此它变成我窗前的食客了。
冬天,在沙漠上地冻天寒、草木枯萎的季节里,不能冬眠的动物的确也很难受的。譬如那些平时唧唧呱呱的麻雀,到了此时也变成勾头缩脑的偷食鬼。它们飞到食堂里,飞到粮仓里,变成生了翅膀的老鼠一般,到处偷食,甚至连糊窗的干糨糊也要偷吃。它们往往成群结队地飞到东来,东边的纸窗被啄破了!飞到西来,西边的纸窗被啄破了!我很恨这批麻雀!但自从喜鹊成为我的食客后,它主动地成了义务的纸窗保护者,只要一听见它响亮的叫声,麻雀就一溜烟飞散了。正因为这样,这只喜鹊也居然理有应得似的,每天上午,太阳照到我的纸窗时,就长鸣一声,一下子停在我的纸窗前。这时我就必须赶快拿了饲料出去,否则这个似乎有灵感的动物,就叫着,飞着,跳着,神情不安地等待我的“布施”,直到吃饱了才扬长而去。从此习以为常。有时我稍许迟去一会,它就会在窗外不息地叫着,跳着,甚至会打门似的用嘴打着纸窗。我虽然也有点讨厌,但总是尽量满足它的要求。好在这样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的五个月中间,那正是塞外苦寒的时期。3月下旬千佛洞就开冻了,接着草木又开始生长起来,大概喜鹊的食物有所着落,所以就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暂时不依靠我的“布施”。
一直到1949年,这只喜鹊已被我一连养了四个冬天。随着全国的解放,敦煌研究工作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工作展开了,工作人员也日渐增加了!为了改善我们沙漠上工作人员的生活,在修建洞窟的同时,还为我们修盖了一些比较讲究的住宅。从兰州买来了几箱玻璃,把中寺破庙里的纸窗一律改为玻璃。这是千佛洞空前的一个大改革。从此可以避免风沙,光和太阳却依然可以照进来。到了冬天,每一个温暖的小家庭在炉火中,还可以晒太阳。扯上几尺花花布,每一个干部的家属都出奇制胜地做上窗帘,养上盆花,那一个个房间布置得舒适、清洁、美丽。到了新年或春节,大家还随西北农村习惯,在亮堂堂的玻璃窗上,贴了从敦煌图案中变化出来的大红剪纸。真是喜气洋洋,皆大欢喜!
1954年,文化部为了进一步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又拨给我们一部发电机和一辆汽车。我们修盖了一大间厂房,专为停放汽车和安装发电机之用。在这个厂房里,我们也安装了玻璃窗。因为厂房的玻璃面积较大,我特地嘱咐管理人,要注意门窗的开关,不要在刮风时被打碎。次年的一个春天,忽地有人告诉我厂房的玻璃被打碎了!那天并未刮风,门窗也都紧紧关着。我问了一下原因,说是可能被孩子打碎的,于是又给重配了一块。不料在重配好的第二天,有人来说,玻璃又给打碎了!“真讨厌!”我有点不耐烦了。赶紧让孩子的家长们管好孩子,无事不要再到汽车房去。两天过去了,第三天中午,又传来打破玻璃的消息,我就觉得有点奇怪。是否有人在故意破坏?第四次装好后,我特地提醒大家注意一下,看是谁连续做了这些坏事。次日,不到正午的时光,我独自走到汽车房旁边。那里静悄悄的,一个人也没有。蜜蜂的嗡嗡声,包围着一棵盛开的杏花树,不时落下一些像雪片样的花瓣,有的落在白杨树畔的小溪中随水漂去了。被暖热的太阳暴晒着的马兰花,已开出花朵,木樨已长出了嫩芽!清明过去仅仅半个月,但塞外的春天来得这样猛烈,翠绿的榆钱,油绿的白杨树叶,加上杏花,蜜蜂的嗡嗡,已是江南暮春的天气!千佛洞穿上了绿色的春装,石窟前面拔地参天的白杨树叶已把古老的石窟遮没了。我正在欣赏千佛洞的春色,忽地听见一声我所熟悉的叫声,随即发现已有快一个月不到我窗前来的喜鹊,这时容光焕发地、矫健地、像箭一样划破蔚蓝的天空,在白杨树的枝头上略略停留了一下。它看了我几眼,忽地一个箭步,飞跃在汽车房前,用嘴啄在玻璃上,烦躁地叫了几声,跳来跳去地望着玻璃反光中它自己在杏花背景中的影子,像冬天在我窗外乞食那样,啄一阵玻璃,叫一阵又飞到树上,对着汽车房的玻璃叫着,会发生什么情况似的。我正在怀疑,说时迟,那时快,一刹那,这只疯狂了一般的喜鹊,忽地把自己的身子,像俯冲轰炸机似的冲击在汽车房的玻璃上。砰的一声,玻璃碎了,喜鹊惊慌失措地振翅飞去了!
一切依旧是这样静,像春光一样悄悄地静寂,溪水在流,杏花在落,有些被水带走了,有些落在细黄的流沙上刚停留下来,一阵微风又把它们带走了。“在沙漠中”,我如从梦中醒来一般,又开始我的逻辑思索,像考虑沙漠中单身干部的感情生活一般,考虑一只孤单的喜鹊的问题!
新中国文章7:新中国之路
文/黄悦
翻开《永远的旗帜》一书,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出现在眼前。
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们的每一步都洒下了他们的鲜血,这条路曲折坎坷,其实就是一条鲜红的血路!整整两年,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挫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英雄事迹,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抗日战争,中华儿女浴血奋战,8年,中国人民靠游击战、地道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了全中国。新中国的诞生让所有的中国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新的希望。
难忘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宏亮的声音响彻了整个中国,响彻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的胜利果实,是多少革命志士的鲜血凝成的啊。
作为21世纪的少年,《永远的旗帜》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社会的小主人,我们要更加努力刻苦,才能不辜负革命先辈的殷切希望;我们只有牢记历史,才能将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之路拓宽;我们只有奋发图强,才能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