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竹林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竹林的文章1:牛山脚下有竹林
文/石昌林
老屋在汉滨区牛山脚下,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从老屋门前的院坝坎一直沿着斜坡延伸到坡底,同坡底老舅家房后的竹林连成竹海,远远望去,半面山坡上覆盖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四季常青,蔚为壮观。
每次回到老屋,我便搬把椅子,背北面南坐在院坝上。身后是不时有飞机轰鸣起飞的安康富强机场,面前是黛青色的南山,身旁是翠绿的竹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里用于生产生活的燃料只有木柴和枯枝败叶。那时候我们每天放学回家,母亲在厨房里做饭,便让我们姊妹几个提上笼子去竹林里捡拾竹叶。我们捡拾满一笼子,便跑步送去厨房,倒在灶塘里,让母亲生火做饭用。这是一件苦差事!竹林被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捡拾踩踏,已经蹭光发亮,看不见任何枯枝败叶了。可母亲做饭还得用柴火。幸好竹园里还有其他高大的树木,我便爬上树顶去掰那些枯黄的还没有落下的干树枝。枯枝被我摇摇晃晃地掰下来扔到地上,弟弟妹妹们便在下面捡拾起来送去厨房……竹林被我们常年累月地扫荡着,竹子得不到任何的营养,稀稀落落地生长在竹林里。有些竹子还没有我家的土房子高;有些竹子细细的如同我的大拇指一样。
83年土地到户后,粮食增收,各种农作物丰收,农民的日子好过了。很多农民家庭开始用石碳作燃料生火做饭。农作物的秸秆堆积如山。母亲做饭再也不使唤我们去竹林里捡拾柴火了。竹林安静下来。一阵萧瑟的秋风过后,一片片走完了生命历程的枯枝败叶纷纷飘落下来,竹林里满是厚厚的竹叶;一场秋雨,竹叶紧紧地匍匐在地面,依偎在竹根周围;一场冬雪,竹叶变成了竹子最需要的养料,一点点渗透到地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的,竹叶也是有情的。它把最深的情回报给了滋养它的土地,给了它生命的竹。在一个秋冬的雨水的滋润下,它在蓄势,它要爆发了。
农历五月前后,一场饱墒雨过后。在你不经意间,在竹园的空隙处,忽然间就发现一根根又粗又尖的竹笋破土而出。几天功夫,它便由刚刚破土的矮小竹笋长成了两人多高的笔直挺立的大竹笋。让你不得不惊叹生命之力,蓬勃向上之力;不得不惊奇地去喜欢它、仰视它了。又高又直的竹笋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气宇轩昂地生长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你睡在床上侧耳细听,可以清晰地听见竹笋拔节时“啪啪啪”的声音。再过几天,粗壮的竹笋已经长得高过了身旁的竹子,它便开始从下往上脱去裹在身上的厚厚的竹叶,竹叶终于被脱离干净了,它便在每一个竹节处都对称地长出一对竹枝,生出了嫩嫩的竹叶。竹笋变成了高大挺拔的竹子。
如今的竹林,密密麻麻尽是竹子。椿树、白腊树、洋槐树、榆树等都不见了身影。它们老了,没有了新鲜血液的置换,只能落寞地退出竹林。竹林里只剩下清一色的竹。竹子高大壮硕地生长着,没有人再去用竹子手工制作生活用具或者农具,人们把老的竹子卖给加工厂,制成筷子、生活用纸和建筑工地上用的壳子板。
一阵秋风,一层落叶;一场冬雪,一床厚被。春雨淅沥,冬去春来,又是满竹林的竹笋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要不了几天功夫,竹笋就长成了高大挺拔的竹子。竹林又是一片勃勃生机。
关于竹林的文章2:校园的竹林
文/赵悦茹
悦茹
在我们的校园,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竹林里的竹子很多,密密麻麻的。它们的粗细各不相同,有的粗如杯口,有的却细如笔杆。但是,每一棵树都是那样青翠,那样挺拔。
清晨的竹林十分幽静,整个竹林笼罩着一层雾气,好像是给竹林披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随着日出,雾气也慢慢地散去。走进竹林,你会看到,竹叶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是那么的晶莹透明,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了,竹笋宝宝被春姑娘唤醒了。春雨一下,它们就钻出松软的泥土。春风拂去了层层笋衣,换上一身嫩绿的新装,像天真活泼的少女,在一片春光里亭亭玉立。漫步其中,呼吸着清新的气息,倾听着竹叶发出的簌簌声,真让人心旷神怡。
到了盛夏,它舒展开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这时的竹笋已经长成竹子了,一根根,一丛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那样秀丽挺拔,楚楚动人。课间时分,同学们总是不约而同来到这里乘凉,竹林里便充满了欢声笑语。
秋天不知不觉来了,风婆婆送来了金桂和银菊,满山秀色,山花烂漫,让你一走进小竹林就会觉得芳香无比。那竹叶在空中翩翩起舞,真是美不胜收。啊!秋天的竹林是芳香的竹林。
寒冬来临,落叶纷飞,然而竹林依旧绿茵葱葱,苍翠欲滴,笑迎风霜雨雪。难怪郑板桥那么喜欢竹子,写“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千古名句!
啊!校园的竹林真是一幅变化多端的画卷!
关于竹林的文章3:“挖”出一个 春天来
文/赵自力
我老家在山区,因其有大片竹林而闻名。每年立春一过,屋后的绿色竹海,就是我们找寻美味的天堂。
儿时的我们,常常跟着父亲去后山挖笋,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那么温暖。蛰伏了一个冬天的竹笋,它们在竹叶覆盖中,在肥沃的土壤里,默默地吸吮充分的营养。待到春风化雨,便展现出无限的活力。立春过后,一粒粒笋芽在黑暗中醒来,开始打着哈欠舒展着自己。雨水一过,大地变得湿润而松软,春笋开始迅速生长,不到几天就可钻出地面,露出尖尖的芽儿。
由于竹林里落了一层厚厚的竹叶,那些笋芽儿隐藏在中间,刚开始还真是不太容易找到。父亲有绝活儿,告诉我要多观察。竹笋冒出地面,总得顶起竹叶,所以地面竹叶微微凸起处,往往是春笋藏身之地。再就是用脚去探,轻轻分开一堆堆竹叶,不要太用力,不然会把嫩嫩的笋芽折断,让竹笋没了看相。我学着父亲的样子,用眼观察,用脚触摸,然后顺着笋芽往下挖,那白白嫩嫩的春笋,就会一次次惊喜着我们的眼睛。
笋是春天的第一道菜,母亲常常炖一锅春笋,炖出了芳香四溢的春天。每到挖笋时,沉寂一冬的竹林,一下被春笋激活了。村里人纷纷上山挖笋,除了自家吃的外,还可以送给亲戚朋友。挖笋时只见竹林间人头攒动,异常热闹。人们挖着春笋,谈着年景,享受着劳动的愉悦。
惊蛰过后,春笋迅速长大长高了,父亲告诉我们,这时候的春笋是不能挖的,因为一颗笋就是一棵竹。
现在正值挖春笋的好时光,真想扛起锄头,和父亲一起去老屋后山,说不定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一个春天来。
关于竹林的文章4:遥远的彼岸
文/风雨人生
雨打竹林,风过柳梢,就这样静立在窗前,看漫天飞絮在风中飞舞,看斜斜的雨线穿过落花的眉间,而青石苔上是谁遗落的芳香,幻化成如诗的印记,在落雨的黄昏洇湿所有的往事。是谁用一秒钟的时间,惊醒了前世的印记,梦里潇湘,花开柳岸,是沉寂在心中不能忘怀的眷念。如若可以,请许我,用约端庄的姿势在一季的花开之后,静守这纯粹的诗心,只为含情脉脉的眼神生出的期望,在阡陌红尘之后是依旧不能丢失的信念。
一方宣纸,半页素笺,缱绻的情思在灵性的笔尖婉约成一种风情,笔下的儿女情长用仰望的角度,寻找着一种幸福。经年里走过,回眸相望,来路太长,是谁在梦的彼岸独自彷徨?那些精致的过往,在昨夜的梦里回响,任凭所有的苦涩在年华里悄然老去。时间的渡口,光阴来了又走,天涯明月,咫尺又天涯,多少次深情的回望,渴望的不过是一个地老天荒,不过是一个繁华里虚无的人间天堂。
是谁用怜惜的目光温暖了这半世的苍凉?不曾记得落花缤纷忧郁了谁的泪光,不曾记得月影下独自而凄迷的彷徨,不曾记得悲喜无常是命运虚幻不定的苍茫。只想,让所有孤独的流浪不再悲苦忧伤;只想,一叶兰舟载去斜阳伴我浅吟低唱;只想,转角处,卷一帘幽梦,于红尘阡陌相守,相守那期盼中的百年,让旖旎的梦想,在烟波飘渺处摇曳着季节的回响,一步一步走向永恒而遥远的彼岸。
关于竹林的文章5:仰视那片竹林
文/邹奎敏
修竹千杆,苍翠挺拔。微风吹过,秀叶婆娑。啊,如诗如画的竹林,那片绿,那片清幽,是我的梦,是我一生的向往。
向往竹林,源于我的父亲。父亲的名字就叫“竹林”。按照辈份,父亲名字中间一字应是“桂”,于是祖父就为父亲起名“桂茂”。然而,成年之后的父亲似乎不喜欢“繁茂的桂树”,而是喜欢秀逸的竹林。于是,“竹林”,不但是父亲的向往,而且成了父亲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他离开这个世界。
我知道文人都是爱竹的。不仅因为它的秀美,更是因为它的高洁。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父亲不是文人,但骨子里却有文人的气质,有文人的清高,有文人的孤傲与不羁。
父亲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收藏。记得小时候,家境窘迫,父亲却时常斥资买回些字画条屏老旧瓷器,每每引起母亲不满。父亲爱读书爱买书,家中曾有大部头的辞海辞源,有线装的竖排版的古典名着,古色古香。可惜的是,都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收缴而流失。父亲也于当年去世。
父亲十几岁就赴北京学徒。后来在这座小城开了一家店铺,经营棉布和金银首饰。字号“庆丰祥”。靠着精明与诚信,生意兴隆,口碑极好。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父亲把全部资产献给国家不留分文,父亲也由此成了一位资方代表。
父亲命运多舛,幼年丧母,年轻时又克妻。三任妻子或难产或患病先后夭亡。到了四十岁,才有了我的大姐,并陆续有了我们。在七个子女中,我排行第四,是父亲最疼爱的。小时候冬日放学回家,迎接我的总是父亲那双温暖的手。当冻红的小手被那双大手握住,父爱的温暖顿时流遍全身。
父亲很早就教我背三字经、千字文,使我爱学习明事理,让我成为一个好人。手把手地教珠算,使我在后来的数字工作中受益匪浅。而早期的说古典讲唐诗,培养我的文学爱好,又使我受益终生。
记忆的深处,还有一条鲜亮的红绸发带。那是在最窘困的年代,父亲能给予我的最好的春节礼物。那条红绸发带,是当年那个十岁女孩儿的最高向往。火红的绸结,缠绕在辫梢,柔柔的质感,温暖了我的一生。
父亲唤我,从来只称一字“敏”。直到现在,父亲那“敏”“敏”亲切的呼唤仍萦绕耳际。所以,我现在的笔名网名都是“敏子”,我要让天堂里的父亲在俯瞰人间的时候,在熙攘的人群里看到我,看到他最疼爱的小“敏子”。
父亲如竹,品高气清;父爱如山,令人仰止。
之所以写下这些文字,是因为我想他了,想念我那耿直又慈祥的老父亲了。
父亲去世时,我十六岁。而今,我已六十多岁了,父亲给我留下的是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时常抬头遥望天际,看那飘动的白云,看那穿过云隙的道道霞光。我想,也许那就是天国里的竹林,父亲就在那片竹林里。或者说,那片竹林就是父亲,父亲已化作那片竹林。天堂里的父亲愉快地生活在那里,没有世间的喧嚣,没有尘世的烦恼,那是他的灵魂圣地。
我向往那片竹林,我仰视那片竹林。父亲啊,天上人间,阴阳两隔,那是我们父女俩共同守望的精神家园。
关于竹林的文章6:竹林
文/苏水琼
中国最美的竹子在安吉。安吉百草原之行的头一天下午,因为酒店住房周围茂林修竹,饭后我一个人信步于青翠竹林间,直面它谦谦君子般的风雅与高洁。走进这片仿佛我童年时光般天真烂漫的竹林里,记忆如同竹林里的那条羊肠小径,弯弯曲曲,却很清晰。
我的故事,也是跟竹有关。
2001年的暑假是我准备上大一的暑假,我一个朋友说柳州出产大量毛竹,根部以上一米左右可以制作成粤西地区的水烟筒。他说湛江市场需求量大,利润高,竹根一米多切来做成水烟筒,剩下的卖给吴川搭棚的老板,或者卖给牙签厂。一周一个来回。他这么一说,我万分激动兴奋,立即回家筹钱,与朋友一起上了开往广西柳州的火车。
融水的那个朋友家就住在山岭下,漫山遍野的毛竹。在他家,几乎每天都吃竹笋。他做的竹笋味道好得不得了,第一天他给我们做的猪蹄炖竹笋,猪蹄味道不咋地,竹笋味道实太好。忍不住不顾食相吃光了一大盘子的竹笋,一夜间仿佛初恋一样爱上了竹子。
故事的后来,那个大我将近二十岁的朋友失踪了,我最后在融水的那个朋友家糊里糊涂地住了一个月。融水的朋友把我送到车站时,他给我了一袋子酸竹笋。
我喜欢融水的毛竹,是因为爱吃它的笋。融水的竹子美得有些单调,美得有点孤芳自赏,漫山遍野疯狂地长着。
安吉这片肥沃的土地,几乎适合所有品种的竹子生长,除了毛竹,还有墨竹、文竹、紫竹、凤尾竹、毛竹、黄金竹等等,几乎囊括了世上所有品种的竹子。
恰好,这几天总是下起不大的雨。
雨是夏天美丽的衣裳,雨后的竹子干净清爽,有三两只知了在寂寞地歌唱。夏天的竹林倘若少了蝉鸣,那么竹林就失去了它的生命之韵。没有蝉鸣的夏天是寂寞的。蝉的鸣叫奏出大自然美妙绝伦的夏天,也唱出了每一个农村孩子快乐的童年。“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一种舒适闲逸的幽静。
竹林间,苍翠欲滴,享受风的高雅,雨的旋律。微风扫来,洋溢竹叶淡淡的清香。雨滴沉积于叶子间,晶莹剔透,如美玉,又如钻石般在闪亮。无数的雨滴在叶子间跳动,仿佛一个个动感音符按完美节奏,演奏大自然写下的天籁之音。
总是不会忘记我的童年,一到立夏,就去竹林捉蝉。小学期间,我们从来没有午休的习惯,真好,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午休时间去捉蝉。蝉披上了绿色的衣裳后,躲在竹叶里十分隐蔽,很难发现它。我们在每一片竹叶上面细细寻找蝉影子,同时在那一片片叶子间找到了我们快乐的童年。用竹竿搅上大量的蜘蛛网,这便成了蝉的杀手锏。两根竹竿同时搅上蜘蛛网,做成一张新网,许多蝉就会自投罗网。那时我一直听信大人们说会叫的蝉是雌的,不会叫的是雄的。直到后来蝉捉得多了才知道会叫的蝉是雄的,不会叫的才是雌的。
这片竹林不仅是蝉的世界,而且也是小鸟的天堂。许多可爱的鸟儿栖止于这片竹林里,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射了过去,一只像鹦鹉又像翠鸟一样的鸟儿一动不动,眼睛盯住手机的那一束强光。这只鸟儿真讨人喜欢。蝉和鸟是这竹林的常客,或者它们才是这片竹林的真正主人,而我才是真正的客人,于是,我改道而行,不再惊扰它们。
我国有着深远的竹文化,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诗人爱竹,犹如仙家爱酒。诗人给了竹的虚心和浩然气节的美德。画家爱竹,轻轻几笔,眼前就出现一幅优美的春竹中国画。赞美竹子的诗词可以信手拈来,杜甫的《咏竹》诗写得好:“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被雨洗过的竹子,风吹来阵阵清香。清朝郑板桥一生最爱竹,留下关于竹的诗歌最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写出了竹子风吹雨打中,表现出的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坚韧毅力和顽强斗志。
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我还是喜欢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这时,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了,把我的诗路给打断了。雨中的竹林,美的不仅仅是竹子,还有百草原人们雨中行路的姿势。如果不是这场夜来之雨,也许我根本不会知道雨中的百草原竟然还有这种美的存在。有人跟我一样从竹林里流水一般溢了出来,有人像竞走选手那样慢步跑了起来,一位女游人撑着伞倒着走,眼里满含着对林子的不舍,她忘了用伞为自己挡雨。
今晚,我就做了一回任性的孩子,在竹林里放荡不羁。
关于竹林的文章7:竹林问泉
文/李新军
竹林问泉,应该在南方。
妩媚的山水里,如果有一抹碧绿,在露窗前摇曳,可以生动起黑瓦白墙。
然而,我在北方沂蒙山区的皱褶深处,令人欣喜地看到了泉水叮咚青竹茂盛的景致。
都说层峦叠嶂的沂蒙大山硬朗如铁,沂蒙河水清澈美丽。可是,在岱崮深处的沂南竹泉村,你不能用惯常的语调,描述这里的翠竹和玉泉。
青竹之海,隔开坚硬的山峦,冷光穿梭在竹林幽暗缝隙之间。我的翠鸟,站在林梢向远处眺望,它的鸣叫,带给七月的,是雨后清凉舒畅;带给我们的,是竹泉村昔日的悠远时光。
不是几株。三五株竹子,只能斜倚石墙,犹如娇憨的新娘,它们挡不住火气十足的沂蒙山石头。
沂蒙山的石头,冷峻,坚硬,洁净,棱角分明,容易撞痛我们的目光。
沂蒙山上的苍松翠柏,与大山有夫妻之相,它们载种的历史,或许能够数得出来。你看看山上,种植了多少黑松,有几株松,就有多少年的栽种历史。它黑黝黝的群落,散布在山坡上,仅能包容大山的倔强脾气,却包不住石头的火气。
青竹为摇曳之物,它们从来不包容山的性格。它吞没大山,沉化大山的脾气,给大山以彻底的浸润与改造。竹子盘根错节,它在自己脚下编织出一个大网,把山包裹起来,稳住山的脾性,给以温柔时光,给以波涛般严严实实的遮蔽。竹是大海,把山淹没了。
沂蒙山的性格里,其实还有沉静的成分,它们喜欢这种隐于竹林的生存方式。沂蒙山人的性格里,其实最多的是沉稳淳朴,他们喜欢在山坳里自得其乐,生活艰辛,过着小桥流水的平静生活。山报答竹子,以涌自深山阴僻之地的清泉,反哺于竹。人报答土地,种竹护泉以润泽大地。
我来看泉,即刻被高耸如云的竹子包围了。放眼看去,满山都是竹的海洋。小道开辟在竹林中,走于其间,不经意被倒垂的枝头,挂住我的沉重背囊。进了山,抬眼看到茂密竹林,人转眼之间,变为一棵吸纳天地精华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竹子,人的思维可以按照山里竹子的想法,自由散漫地长出枝节和根须。人容易随遇而安,到了这样有灵性的地方,肯定会像青竹,自由自在地生活。
放下背囊,我开始放飞思绪。我在竹巷里慢动,初始艰难,犹如身上压着沉重的包袱,滚滚红尘被竹叶洗涤,我看到自己身体的肤色,正慢慢腾腾地变得光洁如玉,我的身体开始轻盈起来,犹如滑动在枝头的阳光,在枝头相互追逐。我还是一尾荡漾在竹海碧波中的鱼,在雨过天晴的时候,鱼是浮在泉水里的智者。
一个人。或者结伴。漫山遍野的竹丛,兴之所往如同神游的魂魄。走石板砌的路,有泉水在石板上流动,脚刚沾到水,突然感觉到流水的清冽,不像城市里沾满红尘的水,柔软得如同没有骨头。竹丛里的流水,从远处岱崮肚子里孕育而生,它们到了竹林才钻出大山,给修竹以湿润之气。没有水的滋养,这遍地修长的物什,不可能有今日之气势。
石至纯,水至清。果然,从石隙里溢出的水,还带有硬朗的大山性格,它们像山里的女人,在家里摊煎饼,做杂活,到坡上同男人比肩膀干活出力。她们的性格里,除了有温柔的一面,还有在艰苦环境下磨砺出来的如铁般坚硬秉性。所以,略显硬气的水,养育了竹子同样坚忍不拔的性格,让我感叹这竹的生命力,竟然是沉默的石头和灵动的泉水给的。石头是父亲,泉水是母亲,生出满山遍野青俊硬朗的儿女。
大山知道,它向谁,奉献出了自己的琼浆玉液。
沿着不宽的小路走,两旁有竹篱编织的院门。朴实无华的院内,有悬吊的红花,谓之凌霄,在我眸子里撒开,给暗淡无华的竹林,涂抹上一点红。村庄朴素,红花嫣然,竹林这次当作背景,被我摄入自己的脑海里。
我的万千思绪,被这一抹红色,拴住了。
竹泉村密不透风的竹林深处,往往连接不曾看到的景致。可能转过弯儿,这风景已经异样。不是竹林七贤在这里的缘由,才使游览得以步步为景。半坡处,泥塑贤人的呆滞目光,容易让我们想到玩偶,没有他们也罢。因为,他们昔日的诗书词赋,早都隐在竹丛中了,顺手即可拾得。还有竹林小道上,轰然穿越时光的美女,眨眼之间与我擦肩而过。她们身上飘逸的衣袂,以及婉约的说辞和随时亮起的清脆笑声,也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风景。
泉水旁,山坡上,竹林边,少不得李清照掩卷深思的影子。
磨盘石上,印着她们婀娜多姿的影像,那种临风玉立的模样,好像连穿梭在竹林的神仙,也都自叹不如。
我是来问泉的,倒是忘记找泉了。
俗话说:观景不如听景,看泉不如听泉。灵动的泉,隐藏在我们未知的地方,却到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如果溯源而上,找到那眼泉了,不过塘底有冒起的水泡,或者茂密树冠隐约盖住它的影子。
我不看泉,泉害羞看我,好像是住在深山里扎着麻花辫子的姑娘。
我问泉,哪得清如许。我问泉,为何石径自横流。
问罢,也不去找那些愚蠢答案。我将自己隐于幽暗之中,坐于高石之上,学修道问禅之人。静观内心,幻象即灭。鸟虫之啼鸣,水流之湍湍,清风之习习,竹影之幽幽,都在我的倾听与感触中。
竹林泉水交融共生,万千沂蒙别具特色。我忽然悟出,这遮蔽大山的竹林和叮咚作响的泉水,身处清苦贫瘠之中却意志顽强,它们经年累月,不断浸润坚硬的山石,使这山石之上有竹风水韵,因此石质坚硬而不乏灵动,让我无形之中,颠覆了对沂蒙大山的认识。
如果问山泉的品格,这就是山泉的品格。
我不问泉。泉若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怎样回答。
我若想答,于无声处,捧一掬泉水,洗涤自己的灵魂。
关于竹林的文章8:相遇,是最美的传奇
文/潘鹤
竹林在看,因为那一场雨正下在我目光殷切的地方,剪一段韶光,让风去挽住那纯净的幸福。许一份长长的希冀,留岁月去善待年华,岁月无声,我将乘着梦的翅膀,飞翔在旧日的时光中。
秦时明月汉时关,那隔代的相遇,是最美的传说。相遇在突如其来的时间里,正如一树花开。这别致的欣喜,好似一种天然的注定,又仿佛在冥冥之中,前生早已定下今生相遇的这一份盟约。
相遇,如云;于武陵说:“因风离海上,伴月到人间。”我倒觉得那真正的相遇应该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天然契机,犹如云划过树影或滑过竹林时,来时匆匆,去时亦匆匆,不剩任何痕迹,只给经历留下一份美好而悠然的心境。相遇,如云,因云神韵时常不一,所以相遇更是百般不同,懂的相遇如云的人,其心就能容纳相遇过后的悲欢离合,相遇,如云;聚散,两依依,终归去,明起,或又是归期。
相遇,如风;王摩诘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那一次,将军渭城狩猎,声势颇为浩大,彼时,风肆意翻滚,竖立在城墙边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心是旗帜,相遇犹风。心原水平如镜,因风激起,使她波澜壮阔,从而在岁月的演绎中画出内心宏大的局面。喜怒常因相遇而起,哀乐也源于相遇而生。相遇,能引出情仇,勾起爱恨,这如风的相遇啊!风没有方向,本无常,故相遇也是如此,无常之物演绎出来的故事,岂能有常!惠能在广州法性寺时,碰上两个和尚为飘动着的法幡争论不休。一个和尚感觉自己理直气壮,于是就高声叫道:“明明就是旗子在动!还有什么可争论的?”另一个和尚更觉得自己已经洞察到了法幡现象背后的本质,于是犀利地反驳道:“没有风,旗子怎么会动?明明就是风在动!”二人互不相让,几近扭打,众人来辩,终是莫衷一是,惠能见状,摇头叹息:“既非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你们大家的心在动啊!”相遇,如风,吹动法幡,若能淡定从容,不悲不喜,以寻常之心对待相遇之时的欣喜和相遇之后的失落,那么旗动将是心灵碰撞的舞动,风动就是岁月给予生命的明快。
相遇,如雨;苏东坡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沁人心,赋以滋润,美好的相遇亦是如此温纯的,这相遇的雨哦,下在一个人期待的午后,她在一个人的世界中,似曾相识地像突如其来的故人。雨下,雨停;缘聚,缘散。世界上的每一场雨水,总有停歇的时候;人生的每一份相遇,终有清淡的时刻。雨水,长久地随风潜入夜,相遇,永恒地润物细无声。若能视相遇为雨,懂得停歇聚散之道,心就可以驻足于淡然宁静的山林了,过后,定能收获雨后那道绚烂夺目又清远十分的彩虹。
相遇,如雪;王初诗名并不大,但他那句“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却是颇有意思的,愿作上林雪,送春归,真好!月正十五,是元宵,明月深处,可见有缘人!相遇如雪,那份晶莹剔透的相逢,是携手,是感动,是期许,是容纳。人生若只如初见,在圣洁如斯之际抛弃烦扰,在花开朦胧之时丢弃琐碎,万般一定好,此时的相遇是一种满足,是一次痴痴自问下的灵魂对答!相遇是一份突如其来的美丽和温馨。天高地厚,无论情缘深浅,在亲情、友情、爱情的天平上,相遇都是一种深藏于岁月里的祝福。相遇之时,不卑不亢,捧出纯良之心;相遇之后,不悲不喜,赠送祝福之意。相遇,如雪;若雪化水,又能悄然而至,火热在心头,外形的冷艳别样芬芳,情怀终是斩获了至柔至刚之物。
相遇的漫天大雪,化成了昨天午后的那场大雨,她下得真好,滴滴答答地击落在老屋的瓦片上,泛起一阵又一阵轻微的水雾,随后弥漫这方天际中,不时起,不时散,心无多念,身又何来纷至沓来的忧苦!
相遇如云,相遇如风,相遇如雨,相遇亦如雪。心怀相遇,寄身于天地之间,白昼,有青松翠柏相伴,入夜,有明月清风为友,人生竟如此地自然。
生活这般清洌。世界,你告诉我,相遇,是人生中最美的传奇。
关于竹林的文章9:拱桥有竹林
文/朱谷忠
闽西北有个地方叫拱桥,初听以为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古桥,想来水曲滩多,桥畔少不了有亭台或楼阁。谁知到了拱桥一看:沿新安溪而上的,一路尽是青山相对,层峦叠嶂,哪有桥的影子?
原来,拱桥只是乡镇的地名,便问当地的人:为何这地方叫做拱桥?老年人回忆说,这里盛产毛竹,祖上的人常把粗竹稍稍拱弯在溪面搭桥,地名由此得来。如今这种拱桥早被水泥桥替代了,但两岸山脉,依然逶迤多姿,处处竹影婆娑。而这里的山村,大多依山隐现于绿竹翠篱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面清流之上,三三两两地与梯田的缭绕云雾相映成趣。所谓“古树高低崖,夕阳远近山。竹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正是此地最好的写照。
我喜欢这里的溪。它从蜿蜒曲折的山谷里穿行而来,又向三弯九绕的下游奔流而去,毎一弯、每一滩,那蓄成的潭水,清澈得似一面面形状不一的镜子,幽幽地闪着青蓝,盈盈地透出甘甜,让人看一眼就想掬捧入口。溪中,大小不等的溪石,因为水流的摩挲,变得千姿百态,色泽纷呈,令人遐想联翩。
然而,我最喜欢的,是这里的竹林。来到拱桥,在山环水抱中,抬眼便可见到,从山麓直到峰腰,从豁口延到溪边,一片片翠竹连绵,绿浪接天,幽葩处处,清凉无价。不管走了多远,总是置身在一处处绿涌翠滴的海洋,顷刻之间,就能把红尘的烦扰和周身的疲惫洗涤净尽。
拱桥是闽赣交界的一个不大的乡镇,居然坐拥了上万亩竹林。过去虽有官道,但人来不多,这些年,生态发展的理念扎下根来,交通也改善了,使许多人得以到此一睹青山秀美、竹海壮阔。游人沿着起伏的峰峦看去,风起时,十里翠波接涌,碧浪掀天;风止时,四周娴静轻柔,幽深邈远。走进竹林,身披无尽的清爽;静闭双眸,心涌难言的愉悦。聆听竹叶的呼吸与轻语,竟会领悟到一种丰富的单纯。于是,情不自禁中,或手抚竹节,细看绿纹荡漾,拥几分透明的情怀;或人竹相依,作双双遒劲状,晒一回亮节高风的向往。或许,有执手之约的人,会手捧绿叶,轻唤心上人的名字,许一个晶亮的未来……
其实,走进拱桥竹林,一路上,时时都会捡到古往今来许多熟悉的诗句。诸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诸如陆游的“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诸如刘禹锡的“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这些诗,说的正是历代文人都向往的一种清逸绝尘的意境,也有当今尘世中的人应当效仿的地方。你看这一片片竹,独姿静处于深山,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一袭翠衣依旧,清俊风骨不改。其贞心高节,旷远淡泊,自古以来,赢得多少世人的喜爱与赞叹。
在拱桥的竹林里徜徉,我自然也联想到魏晋时“竹林七贤”的故事。他们尚老庄、崇放达,独立清高,宁折不弯,追求清雅脱俗的生活,成了人们追忆和崇尚的一个风范。当然,在今天,人们表现放达的形式更为多样了。从拱桥竹林里吟诗踏歌出来,游兴正浓的人,还可以在溪边撑一只竹筏,一路滑行,一路欢笑。沿途,随时可以停下,或欣赏水纹荡漾,或远眺两岸竹海,在清凉静雅的气息中,尽情领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快乐。
就说我自己吧。说实话,初进拱桥竹林,一番惊叹过后,我就发现自己的心倏地变得十分贪婪,因为我竟然想在一时半日中,就把整片竹海都装进我的心中。好在游玩过后,经过竹海翠绿的泼洒和清凉的浸润后,才发觉自己平静多了。以至当地的好友要送我竹篮、竹碗一类的东西时,我都婉谢了。不过我没有空手,倒是带走了一根瘦竹。我笑对友人说:回去后,我会请人做一支笛子,明月清风之夜,也学一点古人的雅意,吹一曲不慕奢华,笑傲天涯吧!
关于竹林的文章10:校园里的竹林
文/石莉昂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句诗是宋代诗坛成就卓越的大诗人苏轼题写的。说到竹子,我自然会想到学校里的那片小竹林。
竹子由竹笋长成。竹叶尖尖的,摸起来软软的,但叶边有点割手。竹竿一节一节的,青绿中带着几丝嫩黄。春季,竹子绿意盎然;夏季,竹叶葱绿繁茂;秋季,竹竿绿而带黄,就连大雪纷飞的冬季,竹子依然坚强不屈,像个勇敢的士兵,冒着大风大雪,还仍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不像大多植物,都枯死了,可竹子没有被寒风刺骨的冬季所冻死,它坚忍不拔,勇敢不屈,难怪《竹石》一诗里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的作用可大了,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竹子能做成笛子、筷子、生筒碗、篮子……竹叶还是大熊猫的食物呢。这样看来,不仅人要竹子,动物也不能缺少竹子。
校园里的小竹林,有一番唯美,也有一种坚强,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