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散文

请欣赏人才散文(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人才散文1:犁花

文/逯玉克

只有耕过田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犁花。

犁花,是农民耕地时,泥土被犁铧翻起的刹那所绽开的形状。犁花的开放不是一朵朵,而是一串串,昙花一现却绵延不断,最后开成一条条长长的波浪,开成一方方潋滟的农田,松软而纯净。

宣纸上,画家的画笔很灵巧,轻描淡写寥寥几笔,各样的花便轻轻盈盈活色生香开在了枝头。春秋两季,在大地的画板上,农民的犁铧很笨拙,步履很沉重,人和牛都喘着粗气,淌着热汗,犁尖缓缓过处,犁花吃力地开着,散发着新翻泥土的清香。

犁花,也许是世界上开得最质朴、最费力、最短暂的花,却是结实最多的花。犁花开过的土地,才能开出小麦、稻谷、花生、大豆、地瓜、芝麻的花。

犁花开在油土层,也只有种过地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油土层。

一层肥沃的土壤,覆盖在农田表面,因养分充足,成为种子的子宫,幼芽的襁褓,禾苗的母乳,庄稼的温床,加之像是被油浸泡过的颜色,乡亲称之为熟土、油土或油土层。

油土层的肥沃来自人类的长期耕作,来自犁花长年累月的密密绽放。

土地无所不在,那是亿万斯年地表岩石因风化而破碎、分解,产生各种矿物,又经受时间、气候、生物、地形的漫长变化而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有油土层。贫瘠的土地,只能生长乔木、灌木、藤类和野草,只有那些让犁花一遍遍反复开过的土地,才会成为精耕细作的良田,才能栽瓜种豆长出葱茏的庄稼。

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油土层,却是犁花的杰作,是祖先的遗留,是人类千百年来长期耕作、稼穑、施肥、喂养、呵护的结果,它承载着万千乡亲的福祉与苦难。

七十二行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这是小时候,粗通文墨的父亲用毛笔在堂屋的墙壁上写下的两句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大粪长瓜鸡粪辣(椒),羊粪长得好棉花。为增加田地的肥力,每年开犁花时,农民总是把积攒的猪、马、牛、羊、鸡、鸭、鹅、兔等家畜的粪便、人便粪、麦秸粪、草木灰等,连同他们小溪样的汗水,撒到田里,被犁铧掩进犁沟。

撒到田里掩进犁沟的,还有农民的尸骨。

田地是无数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为把薄地喂成良田,他们上粪开犁,倾尽所有。流尽最后一滴血汗后,油枯灯尽的先辈,不惜像莫邪铸剑一样,把自己羸弱的身体作为底肥,葬在田里,让庄稼的根须扎进他们的肌肤和血脉,让子孙在祭祀祖辈时,也祈祷、祝福这片田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寸良田一寸血,祖先用汗水与心血、苦难与希冀、生命和躯体,浸泡、喂养了那层能开出犁花的油土。我们的祖先不曾走远,他们就在油土层下庄稼根须可以扎到的土里,化为肥料,化为养分。一季季、一年年,稻谷小麦的穗里,花生大豆的壳里,复活着他们的灵魂。

丰年灾年,犁花年年开;坡上滩下,犁花开处处。犁花,那是开在农民脸上盛满汗水泪水和欢笑的酒窝。长年累月的滋养,似乎让土地有了灵性,懂得回报,农民对田地总是怀着一份珍惜、感恩、虔诚和敬畏,所以旧时,村村都有土地庙,家家供奉土地爷。

乡村是土的世界,打坯、筑墙、垫宅、盖房,处处用土,但乡亲很少在田里取土。那些犁花遍开的良田,早被农民看作宝贝,眼睛似的呵护着。非取不可时,也总是先把上面那层开过无数遍犁花的油土挖到一边,取走下面的“生土”后,再回填复原。

去过一些缺土的地方,人们对泥土的珍惜让我悲悯震撼。

四川舟曲,当地人把四处搜寻的一点土,宝贝似的围在大石头上用来种菜。太行山里,山民砌起石堰,把季节河畔那点可怜的小片土地严严实实围起来,以防被雨水冲走。江南水乡,像西部人家惊奇向往于江南春来遍是桃花水一样,水乡人也羡慕西部那雄浑广袤厚实纯净的黄土层。

油土层很薄,只有一尺,那是祖祖辈辈铁锨翻地的深度,那是世世代代犁铧耕耘的深度。油土层又很厚,祖先几千年辛勤劳作的犁花在里面,农耕民族的文化基因在里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盼祝福在里面。

油土层,肥沃着一方田地,温饱着一方百姓。静默时,在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铺展成一卷农耕文化的册页;犁花开处,扑鼻的泥土清香中,涵养着人类历史悠远厚重的韵味。

油土层覆盖大地,油土层开满犁花,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开满犁花的油土层,一茬一茬,密密麻麻,长满名叫辛苦的庄稼。

人才散文2:有关人才流失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在中国的人才的流失就像一个单位,总是招聘不到人是一个道理,太多的人工作不稳定,因为太多的原因,让原本固定的工作变成了一种不多的稳定。如今的社会,有太多的个人单位,和国家单位,人才总是留不住,是工作太累,还是工作量太大,或者做的不开心,还有人际出现了问题。现在的工作有的是有压力的,所以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必须的。

可是人才的流失,不管什么的单位,都要反省一下,哪里出现了问题。为何留不住人才?其实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有的学历高,也有能力强的,不要看有些学历低的人,他们的潜能也是无限的。都说行行出状元,各行各业的人才也是层出不穷的,他们也是英雄,各有各的用武之地。

看似不稳定中,也有稳定的,在不停地更换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个单位的稳定,有靠关系的,也有自己找的,可是每年的年底,总有不少的人递上辞职信,打算明年另找高就。所以年前找工作,和年后找工作是不同的,缺人是一个事实,不是教会了徒弟忘了师傅,一份工作总是有不完美的地方,现在单休的地方多,双休的地方少,这样属于自己的时间就不多了。有了孩子家庭的,找工作也要顾虑太多的因素,有的工作因为各种因素,顾不上家停的也有不少的。不可能既可以顾着家,又要顾着单位。

不要说小单位留不住人,大的单位也是一样的,可能是待遇的问题,也有时间的问题,现在哪有舒服的工作呀,除非你把关系搞好了,上下通气,来一个左右逢源。其实想要留住人,待遇是其次,还要环境的问题,除了工作的环境,还有人文的环境,气氛好了,自然可以留住有能力的人才。

和家庭一样,单位也是难念的经,员工是底层的人,管理是中层的干部,所以管理方面也是一种学问,要员工心甘情愿为单位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个就像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人肯愿意为国家付出生命一样,牺牲自己的一切,为单位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单位就像一个家庭一样,这样人才就不会流失了。

现在的人才流失是普遍的现像,不是做不久,是留不住,大家可能都有问题存在,需要去改进,没有完美的地方,就像鱼和熊掌一样不可能是兼得的,总会有不完美的。不像以前一样,大家在一个地方好长的时间,一直到老,因为变化是存在的,谁也无法料到结果是怎样的,珍惜现在的一切,办法总比问题多吧!

留住人才,不让流失,这样的工作才会稳定,不要让大家太累了!

人才散文3:“猎”书者

文/吴安臣

好书就像人才,也需要“猎头”去发现。一个好的阅读者必然是一个好的猎书者,善于在浩如烟海的书山书海里慧眼独具,嗅觉灵敏地发现一本本好书。然能入“猎”之范围者,必然是市面少有、又是自己心仪的书。倘若“猎”到了,就能带给你“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之莫名惊喜。否则是难以称之为“猎”的。

当今时代,猎色者不乏其人,猎兽者亦大有人在,虽道德不支持,法律不允许,但猎色者和猎兽者仍各逞其技,游走在法律及道德的缝隙中。与这两者相比,“猎”书者,虽称不上道德高尚,却也在风雅之列。

所谓“猎”书,并不一定要有收藏家的财力,也不一定坐拥数千万元从各处猎来的孤本、珍本或者稀世藏书。“猎”那些价格亲民,在自己购买能力范围内的书也是“猎”。于我而言,经常留下足迹的,除了书店,还有废品收购站、旧书摊、旧书网等处,这些猎场也是草根阅读者青睐的所在。

读高中时期,我对文学书籍的渴望甚于常人。一到周末,就会骑上破自行车,呼朋引伴地去收购站淘书。美其名曰是去拯救那些即将被送入鞭炮厂的各色书籍。收购站的那些老板是没什么文化的,所以,经常将收来的废旧报纸、旧课本、图书馆里处理的文学名著等书籍沤粪草一样,堆在一起形成书山。要“猎”得一本好书,堪称沙里淘金。那套《清稗类钞》就是如此散落在书山上的,我差不多使出浑身解数,累得臭汗淋漓才找齐这套书。老板怜我花费了牛大的力气,加上敬佩我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称斤卖给了我,算是半买半送。只可惜好好一套而今卖价在七百元左右的巨著,在我辗转入滇过程中遗失了。此为“猎”书之旅中一大憾事也。

“猎”书记忆非常深刻的还有几年前购买苇岸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时的经历。那时我遍寻书店无果,急得无计可施。“猎”书可不像进山打猎。进山打猎只需提上猎枪伺机而动,总有捕捉猎物的机会。然这书没有再版,如何“猎”得呢?当时脑子里灵光一现,想起了孔夫子旧书网。作为网络书摊,孔夫子旧书网什么绝版书都有,我也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大地上的事情》。一看品相挺好,要价不是太高,运费尚可接受。于是脑子一热,连关于书的描述都懒得细看就欣然下单。

盼星星盼月亮,书到了。拆开包装一看,傻眼了,居然就是一本复印本!本想向文友们吐槽一下自己如何剑走偏锋,猎得一本好的散文集,可看着装帧粗糙的复印件一下子没了兴致。真有“终日打雁,却被雁啄伤眼”的感觉。那种挫败感在一小段时间里影响了我继续“猎”书,甚至让我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了怀疑。然而“猎”书的愿望如此强烈,就像饕餮一族,馋虫仍在随时涌动。

某日读著名作家胡性能的《文学的指纹》一文,提到徐晓鹤的小说语言非常有个性,其小说集《院长和他的疯子们》非常值得拥有。可“猎”搜之下,才发现,此书已经在各大书店绝迹,毕竟是1987年的版本。此时的我早已忘却在孔夫子旧书网“猎”到复印件的沮丧,又想起它的好来。果然不负我愿,从孔夫子旧书网“猎”得的那本《院长和他的疯子们》古旧得像草纸印出来一样,可内容诚不欺我,读之会心而酣然。

“猎”书之趣,须全身心投入方可享到。我算是陷进去了。可我愿意在这种奇趣中继续沦陷下去。

人才散文4:人才

文/邵火焰

局党委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由局长带队组建10人的考察队伍到沿海几座城市作为期20天的考察。考察人员名单经过几轮筛选最终在出发的前一天敲定了下来。秘书小刘兴奋不已,因为他也是考察组成员之一,可以轻轻松松地跟随局长到沿海溜达一圈。

可是令小刘没有想到是,临到出发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小刘的名额被县委一位领导的小姨子顶替了。小刘只好蔫蔫地留守家中。更令小刘憋气的是,高局长在临出发时对他说:“年轻人有的是机会。这次没去不要有什么想法。在家也不要闲着,动动脑筋,好好想想该做点什么事,等我回来后再找你。”

局长一行走后,小刘就动起了脑筋,想想该做点什么。做点什么呢?将局长办公室彻底打扫一遍?代局长回局长乡下的老家看局长的老父亲?以局长的名义去敬老院送一次温暖?帮局长家里清洗一遍抽油烟机?找人去做做几个经常上访的钉子户的工作?……想了好多个方案,但最后都被小刘一一否定了。

到底该干什么呢?连着几个白天晚上,小刘都被这个问题纠缠着。人说老虎不在家猴子打翻叉,可是小刘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局长叮嘱他要做点什么,现在别说去行动,连做什么都还不清楚,这怎么不叫小柳闹心呢?

几经思索不得要领后,小刘突然感到心里一亮:对,去找舅舅。小刘的舅舅去年退休了,退休前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多年,舅舅应该知道该做什么。

小刘的舅舅听了小刘的讲述后,告诉了小刘什么都不用做,只做好一件事就行,把这件事做好了,保证局长会喜笑颜开。

20天后,局长考察回来了。小刘到局长办公室双手呈上了他的劳动成果,局长接过去一看,脸色马上笑容灿烂,拍着小刘的肩膀说:“小伙子,是个人才!”

小刘也跟着局长开心地笑了。

小刘呈给局长的是经舅舅点拨后,他在百度搜索沿海城市资料,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写成的《沿海城市考察报告》。

人才散文5:人才

文/莫小米

据说这老板很会用人。

他说,我也是后来才明白,人才,表格上是看不出来的。一开始,总是年龄啊学历啊专业啊,常规那套。

他有个习惯,人力资源部门招来的新员工,上班第一天,他要逐个见面,聊上几句。那天来了一位,他试探地问了几个专业术语,那小伙子似乎说不出个所以然,他皱起眉头问:“那你会什么呢?”

小伙子无比纯真灿烂地一笑,说:“抱歉啊,您这个专业,我其实完全不会。”

这下轮到老板蒙了:“那,我的手下怎么会让你面试成功?”

小伙子又无比纯真灿烂地一笑说:“我就这么一个优点,能让对方相信我。可以试试看,不行,我走人。”

老板心里诧异,脸上不露声色,边想边说:“好吧,有这个优点就够用了,今后你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承诺让每个客户都相信,你能做到吗?”

结果一年下来,小伙子负责协调的客户签约率和满意度远远高出别人,别人搞不定的难啃的骨头,小伙子出马,也能扭转局势,取得客户信任。

小伙子大大咧咧,还反过来督促:“人家信咱了,咱的产品可不能掉链子哦。”结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度都上了一个等级。

还有更出其不意的人才。有位大叔,东北人,业绩一般般,曾上了人力资源部拟定的解聘名单。老板想了想,此人唱过京剧,学过美声。有一技之长者,留一留再说。企业有文体活动,让他牵头。

万万没想到,还真派上了用场。

企业组织青年员工旅行,一行人在大山深处,遇暴雨,水涨,路断。手机信号时有时无,等救援队伍收到求救信号,靠近他们时,已是后半夜,十多个小时过去,大家的手机都没电了,嗓子也都喊哑了。

唯有东北大叔还保持着实力,隔几分钟就直着大嗓门喊一次:有人吗,在这儿哪……他的声音,如黄钟大吕,悠长地在山谷间回荡。救援者终于循声而来。

那个老板说,用对了,都是人才。

人才散文6:犁花

文/逯玉克

只有耕过田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犁花。

犁花,是农民耕地时,泥土被犁铧翻起的刹那间所绽开的形状。犁花的开放不是一朵朵,而是一串串,昙花一现却绵延不断,最后开成一条条长长的波浪,开成一方方潋滟的农田,松软而纯净。

宣纸上,画家的画笔很灵巧,轻描淡写寥寥几笔,各样的花便轻轻盈盈活色生香开在了枝头。春秋两季,在大地的画板上,农民的犁铧很笨拙,步履很沉重,人和牛都喘着粗气,淌着热汗,犁尖缓缓过处,犁花吃力地开着,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犁花,也许是世界上开得最质朴、最费力、最短暂的花,却是结实最多的花。犁花开过的土地,才能开出小麦稻谷花生大豆地瓜芝麻的花。

犁花开在油土层,也只有种过地的人才知道什么是油土层。

一层肥沃的土壤,覆盖在农田表面,因养分充足,成为种子的子宫,幼芽的襁褓,禾苗的母乳,庄稼的温床,加之像是被油浸泡过的颜色,乡亲称之为熟土、油土或油土层。

油土层的肥沃来自人类的长期耕作,来自犁花长年累月的密密绽放。

土地无所不在,那是亿万斯年地表岩石因风化而破碎、分解,产生各种矿物,又经受时间、气候、生物、地形的漫长变化而形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有油土层。贫瘠的土地,只能生长乔木、灌木、藤类和野草,只有那些让犁花一遍遍反复开过的土地,才会成为精耕细作的良田,才能栽瓜种豆长出葱茏的庄稼。

土地,是大自然的馈赠,而油土层,却是犁花的杰作,是祖先的遗留,是人类千百年来长期耕作、稼穑、施肥、喂养、呵护的结果,它承载着万千乡亲的福祉与苦难。

七十二行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这是小时候,粗通文墨的父亲用毛笔在堂屋的墙壁上写下的两句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大粪长瓜鸡粪辣(椒),羊粪长得好棉花。为增加田地的肥力,每年开犁花时,农民总是把积攒的猪、马、牛、羊、鸡、鸭、鹅、兔等家畜的粪便、及人尿粪、麦秸粪、草木灰等,连同他们小溪样的汗水,撒到田里,被犁铧掩进犁沟。

撒到田里掩进犁沟的,还有农民的尸骨。

田地是无数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为把薄地喂成良田,他们上粪开犁,倾尽所有。流尽最后一滴血汗后,油枯灯尽的先辈,不惜像莫邪铸剑一样,把自己羸弱的身体作为底肥,葬在田里,让庄稼的根须扎进他们的肌肤和血脉,让子孙在祭祀祖辈时,也祈祷、祝福这片田地。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寸良田一寸血,祖先用汗水与心血、苦难与希冀、生命和躯体,浸泡、喂养了那层能开出犁花的油土。我们的祖先不曾走远,他们就在油土层下庄稼根须可以扎到的土里,化为肥料,化为养分。一季季、一年年,稻谷小麦的穗里,花生大豆的壳里,复活着他们的灵魂。

丰年灾年,犁花年年开;坡上滩下,犁花开处处。犁花,那是开在农民脸上盛满汗水泪水和欢笑的酒窝。长年累月的滋养,似乎让土地有了灵性,懂得回报,农民对田地总是怀着一份珍惜、感恩、虔诚和敬畏,所以旧时,村村都有土地庙,家家供奉土地爷。

乡村是土的世界,打坯、筑墙、垫宅、盖房,处处用土,但乡亲很少在田里取土。那些犁花遍开的良田,早被农民看作宝贝,小心翼翼地呵护着。非取不可时,也总是先把上面那层开过无数遍犁花的油土挖到一边,取走下面的“生土”后,再回填复原。

去过一些缺土的地方,人们对泥土的珍惜让我悲悯震撼。

四川舟曲,当地人把四处搜寻的一点土,宝贝似的围在大石头上用来种菜。太行山里,山民砌起石堰,把季节河畔那点可怜的小片土地严严实实围起来,以防被雨水冲走。江南水乡,像西部人家惊奇向往于江南春来遍是桃花水一样,水乡人也羡慕西部那雄浑广袤厚实纯净的黄土层。

在我的故乡,这些年,一些良田被现代商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毫不吝惜地覆压在不见天日的水泥地下,它们再也无法开出犁花。固然,那些商品房、摩天楼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知道吗?土壤的生成需要亿万斯年,土地变作良田,也需要犁花无数次的开放,然而,良田的毁灭,却只在弹指之间。对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来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呢?

油土层很薄,只有一尺,那是祖祖辈辈铁锨翻地的深度,那是世世代代犁铧耕耘的深度。油土层又很厚,祖先几千年辛勤劳作的犁花在里面,农耕民族的文化基因在里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祈盼祝福在里面。

油土层,肥沃着一方田地,温饱着一方百姓。静默时,在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上,铺展成一卷农耕文化的册页;犁花开处,扑鼻的泥土清香中,涵养着人类历史悠远厚重的韵味。

油土层覆盖大地,油土层开满犁花,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开满犁花的油土层,一茬一茬,密密麻麻,长满名叫辛苦的庄稼。

人才散文7:好环境,好人生

文/李星

环境造就了人才,环境也能淹没人才。好环境,好人生!这是我读了《孟母三迁》后所生发的感触。

《孟母三迁》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靠近杀猪杀羊的地方去住,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记在心里。孟子的妈妈很满意:“这才是我的儿子应该住的地方!”

故事中的孟母为了给她的孩子孟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共搬了三次家,可见她望子成龙的愿望,也体现出了学习环境的好与坏是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乃至前程的。

在生活中,环境能造就人才,也能淹没人才。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的成长有直接关系。孟母为了孟子学习好,三次搬家,孟子终于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孟子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的关系。相对而言,一个差的环境可以把一个人从成功的高峰推下悬崖,而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可以为人编织出一段精彩的彩虹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