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散文

请欣赏工作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工作散文1:空中菜园

文/李星涛

前几年在乡下中学工作,闲时垦了一片空地,一年四季蔬菜不断。如今,住进了城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每天都要往菜市上跑。更让我担心的是,菜市上卖的小青菜都喷洒过农药。因为,七八月份正是虫儿肆虐的季节,可这些小青菜身上却一个虫眼儿也没有,这让喜吃青菜的我怎敢下咽呢。

苦思几日,我决定自己动手搞一片空中青菜园。我剪开一只旧麻袋,重新将其缝制成一个中型的沙袋模样,先虚虚地装上自己配置好的土杂肥,中间埋植了一根钻了许多孔眼且底部堵实了的青竹竿,然后把沙袋吊在阳台上焊好的三角形钢筋架子上。地侍弄好了,该播种了。我拿来一把锥子,在排着在麻袋上扎眼。每扎一眼,我便按进三四粒青菜种。一大包青菜种种完了,我的空中青菜园也便开始孕绿儿了。

每天早晚,我都要向沙袋中的青竹管中慢慢加一些水。水经过竹竿上的孔眼,一滴滴渗透到麻袋中的土中,正好可以满足小青菜的需求。至于竹竿中加入水量的多少,全靠自己掌握,只要麻袋的表皮始终保持湿润就可以了。

一周过去了,小青菜从锥眼里纷纷探出脑袋,舒展出叶片。那叶儿黄中透绿,嫩极,似乎一碰,马上就会断了去。锥眼中,先长出的小青菜茎儿长,后长出的茎儿短。整个菜园,自下而上,黄绿相衬,参差不齐,将原先灰黄的麻袋片儿点缀得一片盎然。十五天过后,小青菜严严遮住了麻袋表面。由于菜园底部水分充足,所以小青菜的茂盛程度常常是自下而上,逐步减弱。那些舒展开来的叶片于熹微的晨光中酥酥颤动,恰似一大群绿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妻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拔青掐绿,不是青菜蛋汤,就是青菜下面。

菜园底部的青菜吃完了,我马上重新补种。等到上部的青菜吃完了,底下的青菜已泛出碧青。就这样,一茬又一茬,我的空中青菜园真正成了一块取之不绝,用之不尽的绿色宝地。刚开始吊起我的空中菜园时,邻居以为我是拳击教练,每天要练沙袋。等到妻每天从沙袋上采摘下一把把小青菜时,他们才如梦方醒,马上纷纷效仿。于是乎,我所居住的单元,家家阳台上都有吊起的形如沙袋的空中青菜园,即便是到了冬天,依然可以看见沙袋上小青菜那碧绿的身影。

我大部分的休闲时间全都变成了一片片碧绿的小青菜。那一年四季容颜不变的绿色,不仅给了我们全家人怡悦快乐的心情,而且更让我们的生活增添出一种别样的情趣。

工作散文2:又见蓖麻

文/李瑞华

工作关系,我在乡下驻村。这一驻就是一年半的时间,虽然再有近8个月的时间就要结束驻村生活了,但我还是很怀恋很珍惜这段难忘的时光。因为在这里,我用心感知了乡间的变化,收获着不一样的欣喜和感动。

驻村闲暇时间,我们也去村外走走。离我们驻村很近的地方就是大路口乡政府所在地,那里,正在大兴土木,建造了一个又一个赏心悦目的景点——贾堌堆农家寨旅游景点、三角花园大型龙山文化陶罐雕塑正在拔地而起,花海、秀才大院、民俗馆、农家乐饭店、大型水车、湖上泛舟……目不暇接,养了眼,爽了心。就在这繁华的背后,我却意外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植物——蓖麻!许多年不曾见到过,现在看来竟是那么亲切和熟悉,勾起我的童年回忆……

肩上斜背书包的时候,一度喜欢猜谜语。则则谜语,苑若许多顽皮的蝌蚪,在岁月的岸边摇头摆尾;苑若朵朵带问号的疑云,在思维的天际飘来荡去。“不点不点,浑身坑眼。不大不大,深身尽把”。猜,猜,猜。终于知道,不点不点,就是母亲手指上的铜顶针;不大不大,就是房前屋后蓖麻棵上结的果实。我们大路口一带管蓖麻的果实叫做“麻籽”。

蓖麻,是乡村中可以到采购站变来现钱的好东西,其经济地位,不亚于那些下个蛋就喧嚷个个大的老母鸡。走在烙有牛蹄印章的乡路上,随处可见闲散地上那些伸展着掌状叶片的蓖麻。红茎者叶色紫红,白茎者叶色碧绿。村里人,大多漠视蓖麻的美丽,只关注它枝桠上那些毛嘟嘟的果实。

抽去冬天冷硬的骨头,便是嫩绿的早春。脆生生的柳笛响起来,便引来一树芬芳的鸟鸣。年年春雨润地的时候,乡村就该种蓖麻了。引吭高歌的公鸡,每天都从东方呼唤来一枚新艳艳的红汽球。在母亲的敦促下,清晨我牵携着大红汽球去种蓖麻,自留地生长着绿油油的麦苗,蓖麻只能在地边沟坡上安家。随着黑褐色光滑如豆的蓖麻籽丢入土坑,我知道就把母亲的希望种进了泥土中。成熟后的蓖麻,或许就能变做我用的铅笔和作业本。人生总被一串希望支配着,而希望也总是成全人们的期待。等到沟坡上的土坑排成两排,等到我鼓胀的口袋渐渐瘪下来,我便牵着红汽球回家吃饭、上学去了。

蓖麻抗碱、耐酸,它根系发达,中空的茎杆颇有柔韧度,因而抗旱又抗风,就凭这般皮实劲,即便种在贫脊的土地上,蓖麻也能在几度风雨后站成一株美丽的风景。夏日里骄阳似火,蓖麻照样长的精神,因为它的老家远在非洲热带地区,属于偏喜高温的大戟科植物呢。小时候“害眼”,现在说就是眼患上了红眼症,母亲说,明天早起,去家前的麻籽棵上找露珠去,滴在眼里就好。第二天,我真的早早起来了,跑到满是露珠的蓖麻棵下,抓住蓖麻的叶儿,往眼里滴露珠水儿,果然,凉凉的,顿觉舒服了很多,连续起了两个早上,我的“害眼”竟然好了,打那,我对蓖麻渐渐有了好感。看着一株株婆娑摇摆的蓖麻棵,看哪哪舒服。

在自留地干活,挥汗如雨时,便到地头一人多高的蓖麻棵下休息,手帕大的蓖麻叶散张着,就如天然遮阳伞,能给我带来荫凉。口渴的时候,摘个蓖麻叶,将叶角并拢,捆在细高粱杆上,就能从井中提上清凉的水来。蓖麻叶虽比荷叶略小,倒扣在头上,照样可以抵档一下太阳的热量。

当秋风吹掉了夏天的草帽,谷穗的发辫就变成了金黄,高粱也涨红了脸宠。这时候,生在蓖麻棵底处的蓖麻果就陆续成熟了。如果不及时采摘,它们便性急的自己爆裂开来,将花花斑斑的果实赌气撒在地上。我喜欢玩蓖麻籽,将它们排成队,它们就如一列威武的甲壳虫;将它们堆成堆,它们就是一堆带花纹的小石子;用它们下五子棋,它们就变做了围棋子;用它们玩称子游戏,它们就快乐地在我手心手背上翻云覆雨。听从母亲的吩咐,轻轻敲破蓖麻籽外壳,把白胖的果仁串在细竹签上,以备晚上灯油熬干时用。蓖麻仁含油近乎身体的一半,所以一小串蓖麻仁可以燃烧十几分钟。尽管求助它做临时蜡烛,蓖麻总是当仁不让的释放出自己全部的热量。

那年月公社号召饲养蓖麻蚕,于是村村闻风而动。因为种有蓖麻,所以家里也养了一些。按照蚕吃蓖麻叶的进度,需要天天采新鲜蓖麻叶给予补充。蚂蚁般大的蓖麻蚕,在脱过五回皮以后,就长的如豆虫般大了,等蓖麻蚕发育的白中透亮,不断爬动,就该上簇具吐丝了。

蓖麻喜高温不耐霜,在热带它可以长成树,移至温带它就变作了一年生植物。秋光渐老、初霜降临,蓖麻叶便如商议好了般集体下垂。这时候,母亲便会让我去采麻花。把霜打后的蓖麻花及小嫩叶采回家,用热水焯一下,尔后放在清水中拔除小毒,就可以用盐腌制风味独特的小菜了。蓖麻籽有毒,人畜误食可以引起呕吐、痉挛、昏迷等中毒反应,量大了可以致命。我一直纳闷,不知是谁最先发现蓖麻花经霜打后可以食用?

蓖麻分有刺、无刺、红茎、白茎、蜡叶等多个品种,特别是红茎品种、叶红果赤,非常美丽,可以作为风景树来栽培,以赏其叶其茎其花。行走在鲁北平原上,在乡村依然随处可见蓖麻美丽的身影。细瞧它那毛嘟嘟的果实,可不就是浑身尽把么。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从生产队分开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渐渐地,蓖麻就慢慢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参加工作后,告别了我少年的生涯,告别了童真,告别了往长的日子。但是在心底,那对于蓖麻特有的情愫依然萦绕心间。

怀念那个物质极度匮乏、极度清苦的年华。

工作散文3:老有所学 乐在其中

文/曹敏

在岗时,由于工作需要,我对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还算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退休后,我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学不学习己经不重要了,而是应该多玩玩,多乐乐,开开心心地安度晚年。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退休十多年来,我不读书,不看报,甚至连新闻联播都很少看,只关心家事而不闻天下事,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家庭妇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年,老伴儿突然因病去世,这对我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巨大的打击让我的精神几近崩溃,吃不好,睡不香,成天以泪洗面,无时不在思念我那相濡以沬几十年的老伴儿。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跳不出因老伴儿去世而造成的阴影。我感到寂寞孤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就在我意志最为消沉的时候,我的知心朋友纪元荣大姐跟我谈心并开导说:“人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或抗拒,你不能为老伴儿的逝去过分伤心,要从悲痛中走出来,好好地快乐地活着,我想这也是你老伴儿的心愿。”她还劝我跟她到老干部协会去学习。就这样,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跟纪元荣大姐一同投入到学习中。

不学习不知道,一学习心开窍。每次上课时,老师讲政治、说时事,大家边学习边讨论,就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畅谈自己的感想,气氛十分热烈。起初,我只是听老师讲和大家发言,时间一长,我受到大家的影响和感染,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不仅按时参加学习,还积极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认真写学习笔记。为了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我查资料,翻笔记,甚至还打电话向远在外地居住的妹妹探讨请教。

一晃,两年过去了。学习不但让我开阔了心胸,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头脑,而且还让我学到了许多新知识,了解了许多国内外大事,更知道了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也从一个一无所学,一无所知的“准家庭妇女”成为了一个爱学习、求上进、关心时政大事的人。

与此同时,学习还带给了我欢乐,让我抛掉了老伴儿故去所带来的悲痛与忧伤,增强了我重拾生活信心的勇气和力量。如今,我每天除了看书读报学习外,还同老姐妹们一起打门球、乒乓球,参加老年文艺队的每周一歌活动,生活过得很充实,很快乐,大家都说我好像变了一个人。

学习,让已经年过70的我受益匪浅;学习,也成了我新的精神寄托。老年朋友们,在“老有所乐”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忘了“老有所学”,学得好了,生活会别有一番滋味, 心头也会别有一番憧憬,真是乐在其中。

工作散文4:布宫前的柳荫

文/刘宏伟

在拉萨工作期间,每天正午休息时分,我总爱从朵森格路一路向西,漫步到布达拉宫广场上,在广场边沿的那片柳荫下躺躺。

日头白晃晃地悬在头顶,明亮、温暖,经过柳叶的遮挡,只在身上投下了有限的几个光斑。但每一个光点,都白亮亮水晶般晃眼,多看两眼就会感到一阵晕眩。

这片柳荫外,又是怎样一片光景?我曾尝试过站到没有遮挡的广场上,热辣辣的太阳,犹如悬在脑门,脑海里一片光亮,用力地吸一口气,阳光的甘醇千年烈酒般淳厚绵长,眯着眼,能看到无数五光十色的水晶轻飘飘地悬浮在阳光中,分不清是阳光正洒向大地,还是大地正化成丝丝缕缕的轻烟,消失于漫天的光亮中……此时,你会发现,“日光城”,是上天赐予这片神秘高原最贴切的名字。

天空一片湛蓝,只在天边处飘着几大团的白云,是自惭形秽,还是故意疏远,它们总是离太阳远远的,努力地靠近雪山。

左手边的水塘,修建的年月并不久远,却显得异常的寂静幽深,仿佛沉睡了亿万年,或者刚刚入定,有微风吹过,也不见涟漪兴起。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这里放生,听说水塘里最大的鱼有数十斤重,没有人计算过它们到底活了多少年月,似乎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在一潭静水下,悠然地游弋着,或者,如我这般在安睡。右手边的茶寮虽然有两层,但感觉还是很简陋,但我很喜欢拐弯处露天的那张桌子,如果是在雨天,一边听雨水打在头顶的太阳伞上,珠线一般滴落,一边呼吸着氤氲的茶香,那感觉,一如静夜里的箫声,有一抹淡淡的愁,但却并不哀怨。

面前的这棵垂柳到底经历了多少人间岁月,我问过附近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年老的喇嘛,他们总是冲我无奈地摇头,我曾努力地伸展胳膊,转了两圈半,总算量出了它有多粗,但它中部那个蛇形一般的疙瘩,看上去比下面还要粗许多。我总爱在午后,到布达拉宫广场边上的这棵巨大的柳树下,静静地躺着,无所事事。

布达拉宫的钟声撞得很轻,响起却犹如就在耳边,还有转经筒发出的声音,总是自成韵律,旅人的步履,仓促零碎。只要轻轻地一闭上眼,耳畔就会隐隐地响起一股奇异的声浪:远处雪山融化的叮咚声、拉萨河哗哗啦啦的流淌声、湿地吐气的汩汩声、布达拉宫里浑厚悠长的诵经声……交织在一起,汇聚成一曲奇异的高原乐章。

很多时候,我总是听着听着,日光一打眼,就进入了沉沉的梦境……醒来时,总有手持转经筒的老阿妈满脸慈祥地微笑着看着我,低声地道上一句“扎西德勒”,仿佛刚刚陪我走进过那片奇异的梦境,又或许是她们刚把我从梦境中带回人间,也总会时不时地遇到满脸疑惑的游客,好奇地打量着我,或许,他们把我当成了一个神经不太正常的盲流。

想起拉萨,总会想起那片白亮亮的日头,老阿妈的微笑,还有布达拉宫广场柳荫下的午睡,那些安详恬静的梦。

工作散文5:银行与保安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我的工作换的频率有点高,不过大多数都是服务行业,记得从肯德基出来后,就马马虎虎找一份银行保安的工作。

这份工作让我对银行有所了解了,作为保安的我,早上比银行职员来的早,因为银行装现金的车,要早早地放进银行的网点,晚上并不是最晚一个走的,因为银行的员工还要开会什么的。银行的保安有的时候只是个配置,在大城市,偶尔会有一些不安全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这个小城市的概率不高,所以保安人员除了本职的工作之外,就是无聊了,这个是看情况的。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是比较辛苦的,他们有的时候也要培训什么的,而且他们的午饭时间十分短暂的,因为人流多的时候,连ATM机也会排队。我有一个师傅是个小年青,和我差不多大的,不过现在也没在银行做了,不过现在也是其他地方的保安。

银行的保安休息是两天的,一个是星期日,一个是星期中某一天。工作内容易习惯了就比较无聊了,不过吃饭的事,就要在附近解决了,我是吃了2个月的快餐,也是吃怕了。 我这个保安是一个热情的主儿,不喜欢只做一件事情,所以有的时候,也会帮倒忙。还好,我喜欢交朋友 ,和银行的工作人员关系也不错,他们对我的印像也不错。要不是为了家里的某一个人,我还会做下去的,没办法,我也认识不少朋友,也是我另外赚到的。

银行保安的工资也不高,就是有点无聊。不过我也知道了,作为银行工作人员的辛苦。他们也是早出晚归的,有的时候连上个厕所的时间也没有。到了年底还要算总账,说白了,金融不是个简单的事。

我换了不少的工作,有轻松的,也有辛苦的。每个行业都有它的门路,套路都深着呢!我也想做一行,爱一行,可是就是没有那个坚持,我也有我的理想,至于我的能力,也需要一个平台,我相信我可以的,只要找到我喜欢的工作,我会好好的工作的。

如今我又在找工作了,我想做一些适合我性格的工作 ,我有一个肯学的心,而且性格也是乐观向上的。我相信我可以完成我的理想的,走我自己的路。

我们这代人,多多少少也换了不少的工作,多的是工作经验,人脉也不慢慢积累的。只要老板不要太苛刻就好了,同事之间关系融洽就可以 了。我不图有多少的工资,我只要对我的生活充实就好了。

工作的事,有时也不能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是不能强求的。

我相信我可以的!

工作散文6:光明来自于内部

文/陈立明

工作忙,加班是家常便饭。走廊两边办公室的人,大部分都赶在夜幕降临之前纷纷撤退了,我还在办公室里苦苦奔忙。当加班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成为一种生活,内心常常充斥着诸多不满和抱怨。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工作是为了什么,生活又是为了什么,难道工作就是生活?

心烦意乱的时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更给我熊熊燃烧的心上火上浇油。当我匆匆忙忙赶完一天的工作,关上办公室里的灯,准备锁门走人时,走廊的电源早被切断了,外面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关上门掏钥匙锁门,摸索半天也找不到钥匙孔,有时会急得满头大汗,会不由自主地踢门,甚至会骂娘,暴躁至极。

可是,找钥匙孔并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再急,钥匙插不进钥匙孔里,也无济于事。在无边的黑暗里,手机微弱的光亮,也常常帮不上多大忙。活人难道会被尿给憋死,一天加班之后,我径直冲进超市,买了把高亮度的手电筒揣进包里。从此,再也没有因钥匙插不进锁孔而憋屈半天。

无休止的加班,不甚满意的薪水,种种的不顺心,终于让我忍无可忍,我决绝地把辞职信摔到老板面前。老板不紧不慢乐呵呵地问,怎么了,不是干得好好的吗?我干够了,拿那么点钱,还天天加班,什么破办公环境,锁个破门还要买手电筒……我竹筒倒豆子般,把心中积压已久的种种不满,一股脑倾泻出来。老板依然不气不恼,笑容可掬地说,工作是有些辛苦,薪水在行业中也只能算中等,办公环境也不是很理想,公司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许每个公司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不谈这个,就说说你买手电筒锁门的事,完全没有那个必要。在你关上办公室的灯之前,先把钥匙插进锁孔里,困扰你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光明来自于内部……你再回去想想,想好了再来辞职不晚。

走出老板的办公室,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之前浮躁的内心平和了许多。毕业后在这个公司干了好几年,白手起家,房子买了,车子买了,讨了老婆,生了儿子,虽说不是出类拔萃,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还算过得去。想想勤劳善良的妻和聪明活泼的儿子,一切都释然了。

生活其实就是在得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在平衡中体味幸福和快乐。幸福和快乐,其实是来自内心的富足,就像办公室的灯光,是潜藏在心里深处的那一枚光明的种子,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它会让人生散发出强劲的光亮,从而轻而易举地在黑暗困顿中找到锁孔,插入钥匙,破解人生征程中的各种艰难和困苦,敞亮人生征途的每一步。

工作散文7:偷得浮生半日闲

文/张巍

繁忙工作生活中找寻自我的空间。试问这些年,是如何安排闲暇时间,才有这般自信。平凡如我,也自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读书。一卷在手,半床诗书。思索四大名着之深刻,品读安妮宝贝之哀伤,感受郭敬明之锐利,想象勃朗特之困顿,汲取公文之精髓,梳理法条之奥妙。三十年来与书相伴不离不弃,给书籍所作的每一行圈点勾画,每一段心得摘抄,都成就了我内心深处的气质和从容。

写作。做足不出户而写尽天下事的笔者是我从小的梦想,尽管未曾实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年来,就算再忙也好,这一支笔,这一双手,却是从未停下过。也曾把那些幼嫩的散文小诗传进空间里与好友分享,也曾尝试过编演了些许情节的小说留给多年后的自己谈笑,也曾苦心思考着公文写作上自己的差距到底在哪里,究竟还有多少提升的空间,也曾忙乱到无暇分身时仍不忘用一句话记录下这一整天的心情。回顾经年累月积攒下的每一字一句伴随的精进成熟,相信业精于勤,坚持笔耕不辍,执着自己的梦,还好,没有让自己后悔过。

弹琴。还记得初中时写过:“我的爱,是高低音的辉映;我的梦,是黑白键的深情。”钢琴,似最亲密无间的老友,陪伴我二十余载。心情舒畅时,我会自弹自唱西游记里的《女儿情》;心有不悦时,我会弹奏高亢激昂的《命运》;万分感慨时,我会重温学生时代获过一等奖的《秋日私语》;读书有所得时,也会上演红楼中的《葬花吟》、《枉凝眉》;空闲无忧时,会陪伴女儿、家人一起徜徉在音乐的世界;有集体活动时,也会编曲伴奏、精心排练,终不负毕生所学。琴,是我一生挚友,见证我一步步成长,相伴我所有的情思。

唱歌。音乐的世界总离不开歌声。我的歌喉谈不上美妙,但我喜欢歌唱。“酷狗音乐”里寻出喜爱的歌者,我每每静静聆听,用心感受意境,记录美好的歌词,然后将之化作自己的歌,唱给女儿听,唱给自己听;也会坐在钢琴前高歌一曲,自己为自己伴奏,自己为自己喝彩;或约上三五知己良朋,KTV里小坐,唱生活,唱心情,唱快乐,也唱悲伤。

早教。不觉的,我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已经快两岁了,因为工作原因我无法像我的母亲照顾我时那样,身为人母,我对女儿有所亏欠。可是每当看着她们天真无邪的目光和愈发可爱的面容,我便暗自庆幸,幸好有她们在,幸好有她们支撑我,幸好我没有错过她们每一个成长的过程。陪女儿玩耍,启蒙女儿的早期教育是我最最重视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时间不多,才会格外珍惜。这个阶段,在我说话时,她们也会跟着牙牙学语;我读书时,她们也会跟着翻动书页;我写字时,她们也会抢过笔来到处涂鸦;我弹琴时,她们也会抢着上来按动键盘;我唱歌时,她们会眼睛都不眨地盯着我倾听。但愿待她们长大以后,能有一个不倦努力的母亲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时刻影响并启迪她们走出自己的人生。

散步。喜欢在周末的午后时光,与爱人一起去兜风,驰骋于青山碧水之间,忘我于艳阳白云之下,畅谈心事,舒解烦难,一周的辛劳烟消云散,给自己一个新的好状态。偶有长假,两人一起去旅游,从丽江古城,到峨嵋金顶,至北国雪乡,携手遨游于这般绝色风景……

也喜欢斜倚在床上品着咖啡看连续剧,跟随红楼里的十二金钗同喜同悲,沉浸于甄嬛里的美人心计,对着韩国的《搞笑一家人》捧腹大笑,抱着女儿手舞足蹈地看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

然而,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不可能每天都如此休闲,难免经常加班,莫说那些自己多年钟爱的兴趣爱好,就连一直想备战的司法考试似也成了妄想。一时间,繁忙至此。这些时日以来,奔波于工作的疲惫里,也已忘了找一面镜子,欣赏自己的美丽了。每日早起,在时钟的催促下加快又加快梳洗的程序,我有多久没有仔细地对镜梳妆了?是不是生活的压力让我忘却了欣喜和从容?是不是工作的忙碌让我无暇顾盼青春的光泽?也许生命中有一份必然的骄傲,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不懈地努力,我们正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完美才向着完美的方向不断跋涉的。然而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究竟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我已经焕发出了最美的光芒?我得到的也许不是别人的赞许和艳羡,但我拥有了心灵春天里的姹紫嫣红。

给自己一点时间,摆一面岁月的镜子在生命之巅,点梦想的胭脂于唇间,擦追求的香粉于面颊,描信念的线条于眼角眉梢。我会看见我每一个平凡的笑容原来都是一道绝美的风景,那风景分明是我百折不回永不放弃的坚持,我为我奔走不止生生不息的脚步踏出了方向;我会看见我每一缕平凡的目光原来都是一种热切的期盼,那期盼分明是我灼烧心灵燃不尽的光华,我为我波涛汹涌风雨无阻的激情而感动呐喊;我会看见我每一次平凡的沉默原来都是一次深邃的酝酿,那酝酿分明是我穿越苦涩困顿赢得的厚重,我为我生命有限的长度找到了无限的守望灵魂的根。当我打开了焕发青春活力之门,于是我放声告诉自己:原来我如此美丽!

“偷得浮生半日闲”。再忙,也应该给自己机会和时间,学会以平和的心境欣赏美丽的自己,将山山水水移植到心灵中放牧自己,放松自己,放过自己。我愿我依然是那个拥有充实丰满生活的自信女孩,永不被现实的无奈击垮,怀抱梦想,永不放弃,我心匪石,不改初衷。

工作散文8:闲话吃喝

文/白素菊

因为工作的缘故,时常有一些饭局。稍微讲究点儿的,主人上些螃蟹、对虾之类,土话讲叫“硬菜”。再上点儿讲究的,就得鲍鱼、赤贝、龙虾了。菜越“硬”,客人越有面子。当然价码也越高。一席下来,少则数百,多则上千,甚至数千。偶尔也碰上飞禽走兽,山珍海味一应俱全的豪华大宴,宾主之间觥筹交错,吆五喝六,极尽潇洒。待到散席,桌上的美味依然堆积如山。至于都吃了一些什么,事后好像没几个人能记起来的。

中国人不论做什么都得和文化扯上,吃当然也不例外,美其名曰“饮食文化”。以我的经验,吃之于文化,煎炒烹炸的技艺和南甜北咸的风味倒还在其次,更重要的则体现在吃的场面、吃的环境、吃的人物上,一言以弊之,工夫在吃外。在许多时候,吃饭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媒介,推杯换盏之间,酒酣耳热之际,更有深意存焉。民谚有云:“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细品诸多高官落马经历,其开端,大多是从这“酒杯一端”开始的。

对于地球上的芸芸众生而言,在很多情况下,吃什么不吃什么,只是一种习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对你是美味,对我可能比糟糠还难以下咽。意大利的比萨饼闻名遐迩,在下心仪已久。终于有一天,友人相邀去吃比萨饼。西餐厅里,左叉右刀,烛光迷离,晶莹透剔的高脚杯,灰绿色的杜松子酒,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有生以来吃得最痛苦、最难捱的一顿饭。牛排上带着血丝,半生不熟;一手执叉,一手按刀,猛割一气,仍然难以把盘中的牛排割开。心中不禁暗中思忖,难怪老外个个长得人高马大,敢情人家是牙口好、刀功厉害!比萨饼端上来了。瞅着盘中这块表面沾满了菜末肉末的软塌塌的面饼,我端详了半天,终于痛下决心,切下一块塞进嘴里:我的妈呦,就这粘乎乎的面团,也敢叫美味?街上摊贩卖的煎饼果子,我敢说也比这玩意儿好吃一百倍!伸脖摇头,总算咽下,刚要表态,忽见友人一脸诧异,幽幽扔过来一句话:“你没吃过西餐吗?”

工作散文9:牛杂面

文/庞联昌

要在襄阳工作三个月,饮食会成为一个困扰我的问题。刚到襄阳小井巷九号住下,小陈经理就给我说:襄阳的牛杂面很好吃,你一定要多吃。我看得出小陈是一个善良的孩子,她的眼神和语气都在努力缓释我对襄阳饮食的担心。

小井巷九号对面是襄阳市农业银行,走出小井巷九号,过一条不宽的马路就能进入襄阳市农行的职工食堂。我的三餐就被安排在那里。像二十年前一样,每天拿着饭票在食堂排队买饭,我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心底突然变得舒坦起来。

在襄阳我要像当地人一样养成早晨吃面的习惯。习惯是从不习惯开始的。就这样,牛杂面注定成了我每天早餐的必需品。毕竟吃职工食堂,那里有秩序,安静,食客们相互熟悉。

“要什么?”卖饭的大嫂显然发现我是新来的,我排队到窗口时,她富态的脸上挂着一丝疑问。我用手指了指里面的面。我在墙角的餐桌坐下来,之所以这样,我是希望能观察到别人的吃法。到底先喝汤还是先吃面?是光吃面不喝汤还是一扫而光?是像我吃陕西臊子面一样哧溜一声吸下去还是要细嚼慢咽?

这种饭注定要成为我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食物,囫囵吞下这碗冒着热气、漂着红油的牛杂面显然有点不大合适。说起来也怪,越想看个究竟,越弄不清名堂。食客们很快一个个擦嘴起身离开,职工食堂的早餐在匆忙之中就散场了。在人们不很从容的餐桌上,我还是不得吃牛杂面的要领。只能像在西安的扯面馆一样,我大口吞咽了在襄阳的第一碗牛杂面。

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定时走进襄樊农行职工食堂,早晨照例吃一碗牛杂面。食堂里的电视每天都固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许是对天下大事的关注早已超过了果腹之需,此后早餐时的牛杂面也就没有过多地引起我的关注。而后来,我还是发现了牛杂面的好处。

每天上班,我出小井巷九号的门右拐再右拐,用不了五分钟就可以走到我工作的地方,出门走几步的拐角处就有一个专门卖牛杂面的小摊子。我发现每天早上有不少学生(不远处是襄阳五中)和行人在这个小馆子吃面,不大的店里挤满了食客,常常还有人得蹲在人行道上低头吃饭。一个雨天的早晨,我偶尔发现单位的几个同事上班前就由这个小馆子出来。当地人在哪儿吃我就在哪儿吃。果然,这家牛杂面的味道更合适,老板给的量也恰到好处。以后,我很少再到襄阳农行的职工食堂吃早餐去了。往往顺道在这一家吃一碗牛杂面,把嘴一抹,就去上班。

大约一个月后的某个周末,我去了一趟宜昌。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穿过宜昌的沿江大道和滨江公园,顺着长江边没走几公里,已经饥肠辘辘。要吃地方特色,小巷子是最好的去处。毕竟人生地不熟,我随便走进江边一个逼仄的巷子里。人们每一天的忙碌大概由早市开始,那里的纷杂熄灭了我突然而来的兴致,胡乱地吃了早餐后我赶紧离开。说实话,我后来想不起来在宜昌的那个早晨我吃了什么,但肯定不是牛杂面。而那天,我总觉得口里没味,周身不得劲。回到襄阳的第二天早上,我早早地跑出小井巷九号,在不远的拐角处要了一碗牛杂面,老板实在,多给我加了半勺牛杂。一碗香喷喷的牛杂面下肚,我想起来买稻种的梁生宝。

我慢慢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牛杂面了。但我还是要离开襄阳回到咸阳去。

我离开襄阳的那天早上,朋友道文兄早早地来到了小井巷,他把电话打到了我的房间,执意邀请我到汉江对岸的左家巷吃一次牛杂面。左家巷牛杂面的名气我早有耳闻,因为要越过汉江,也就没有去过。

过汉江二桥右拐,穿过不宽的巷子,往里越走越热闹。左家巷的早市人头攒动,吃牛杂面的小餐桌摆了一街两行。送别是要有点酒的,道文兄叫来了几大碗黄酒。香辣的牛杂面佐以甘醇的黄酒,让与我同行的女儿惊呼:好吃。道文兄细心,他送别我的早餐实在无意间了却了我的心愿。

那天,我借道河南南阳回陕西,中午坐在内乡县的一个小馆子里,女儿突然问我想吃啥,我随口回答:牛杂面。

工作散文10:孝心

文/王海锋

由于工作的缘故,与远在老家的父母分居已有近二十年。然而父母丢不下几亩薄地,终于不肯前来与我们同住,甚至连一次古城都没有来过。做儿子的我想尽一番孝心,却总没有合适的机会。

上个月,年已七旬的老父亲偶尔发现脖子底下长了两个疙瘩,刚好老母亲的甲状腺疾病需要在四医大检查,两位老人便相携一起来到西安。第二天检查结果出来,医生告知病情均无大碍,父亲由于惦记没人照看的门户和果园便急着想在第三天回家。而母亲,因为和可爱的小孙子相聚,却没有了急着回家的意思。

我顺势挽留他们再停一天。这缘于我久存于心的一个梦想。父母一生久居农村,极少离家外出,就连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去过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偶尔前往,也是匆匆往返,甚至连一顿饭都不舍得在饭馆吃。想我一家居于都市多年,平日生活自是比老家农村奢侈了许多。每当坐在奢华的大厅享受星级酒店的美味的时候,便会想起在老家受苦受累的父母来。而别人一家和睦喜团圆的场面,又令我增添了一份对他们的想念。于是,我便期待着有朝一日全家团圆于古城,一家人和和美美欢坐一堂,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父亲用自己的沉默算是答应再停一天。晚上妻便与我商量明天如何安排。我知道,至于什么观赏古城风光呀购物呀之类的,他们是不感兴趣的,他们觉得那都是乱花钱。而一日三餐,却是谁也免不了的,就想安排带他们去吃顿饭,当然必须是农村见不到的那种。

吃饭的地方定在了离家不远的地方。下车后,父亲轻声问我:“那饭贵不贵啊,贵的话就不去了,哪怕吃碗面也能行?”老婆劝说道:“您儿子做梦都想尽尽孝心哩,只是没有机会,您就不要再推辞了。我们请您和我妈吃顿饭,总是应该的嘛。”我也解释说:“一直想有机会带你们在外边尝尝,可是想来想去都没有合你们口味的。这家的饭还行,口感软和,好消化,还不贵,最适合你们老年人吃。您只管跟我们去就行了。”父亲终于不再坚持。

在宽敞明亮而又舒适的餐厅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看得出来,父母吃得舒心。我心里便有了稍许安慰。

吃完饭,按照事先的安排,我和大儿子飞飞直接送父母搭乘地铁到长途车站。小鱼儿则要被妈妈抱着回家。分别的时候,小鱼儿看着爷爷奶奶上了公交车,便哭喊起来。而父母则将头挤在车窗上,向孩子说着什么。我分明看见母亲用手擦去眼泪的样子,心下不禁难受。

想起在二老刚到这里的那天,对于爷爷奶奶的召唤,不到两岁的小儿子小鱼儿还是怯怯的,只会偎在妈妈的怀里小声叫着奶奶爷爷。到这天晚上就已经不一样了,小家伙唱着只有他自己能听懂的歌在房子里撒着欢。孩子的可爱令人沉醉,父亲弯腰将他拉到怀里,想要把他抱起来。孩子似乎明白爷爷的意思,小手使劲地抓住爷爷的衣领,父亲使劲地努力着,慢慢地、慢慢地,随着一声已经不再干脆的嘿吆声,爷孙俩终于合作成功。父亲站直了身子,去亲孩子的小脸,小鱼儿在他怀里咯咯地笑着,一时间,父亲脸上的沟沟壑壑便爬满了少见的幸福。

看着这温馨的一幕,我被感动了。常年在外的生活,使得家人两地分离,年龄渐大的父亲对大孙子飞飞的爱是要明显多一些的,这缘于孩子在一岁的时候在老家待了一年半。那个时候,孩子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带来的欢乐是无可替代的。而小鱼儿的出生是在西安,到现在快两岁,也就和爷爷见了三次面。在仅有的三次里,老父亲和小鱼儿的如此亲近是没有的!父亲不禁感叹:啊,这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一回了!

父母回去了,大儿子飞飞便一天不说话,家里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只有小鱼儿时而会想起爷爷奶奶,便奶声奶气地问妈妈:爷爷呢,爷爷干吗去了?

妻轻声回答:爷爷奶奶回老家了。

孩子扭过头睁着大眼睛问妈妈:老家在哪儿?

妻说:在一个叫老村的地方。

孩子便喊起来:“我也要回老村,我要去找爷爷奶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