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散文

请欣赏谷雨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谷雨散文1:种瓜点豆是谷雨

文/王尚桐

暮春时分,雨水充沛。田野上的植物已洗净脂粉,换用青翠的眉眼,与蓝天白云遥遥相对。柳条儿从鹅黄变成娇艳碧绿,临水依依。远处树林中传出布谷声声,近处秧田中白鹭在优雅地觅食。田埂上的蚕豆已满荚,邻旁的蒲公英,微风吹过,就把种子四方播撒。果园中,卸妆的桃李梨将小小的孕事,羞答答地藏在嫩绿的新叶后,几场雨下过,烟霭菲菲,深深浅浅涌动的绿,穿云越雾,奔涌在小昆山的田野上。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用春天的梦想,到温润的谷雨,都落实到了辛勤的耕耘。菜农们拆除了大棚,土地更加顺畅地呼吸。干打垄,湿插苗,菜农们只用一把锄,一副担,一把籽,就让菜地重新兴旺。菜地一锄一锄精心翻过,土地松软喧腾,黑油油泛着亮光,垄归垄,沟归沟,丝瓜种在大棚架旁,小白菜、苋菜撒两垄,豇豆、四季豆结伴爬上架,葫芦和南瓜为邻,到时候一个个架上成长。菜地里,各色蔬菜蓬勃生长,就像可爱的小朋友在奔跑,向着幸福的驿站冲刺。

宋代范成大《蝶恋花》中写道:“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尝面收新茧。”家庭农场的稻田里,一望无际的秧苗,绿油油,齐刷刷,春风吹过,前拥后挤,绿浪涌来,令人喜爱。千军万马“雨生百谷”,风调雨顺,看来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

紧邻家庭农场稻田旁,水产养殖区又是另一番景致。万顷水波,银光闪闪,烟波浩渺,幽静的水塘旁,几株迟开的樱花,正静静地绽放。水鸟轻轻掠过水面,看着各色鱼儿自由地嬉戏游弋,不由令人心旷神怡,想起唐代崔护的诗句:鸟弄桐花白,鱼翻谷雨萍。“”

汤村庙的几位姑娘小媳妇们,挎着竹筐在河沟旁采桑叶,一打听,才知是采桑养蚕,江南水乡,种稻养蚕,传承着老祖宗几千年留下的习俗,尽管养蚕在当今费时费力,挣不了几个钱,远不如打工来钱快,但他们仍然坚持养蚕,他们告诉我:看着蚕宝宝吃桑叶,吐丝作茧的过程,心里充溢着满满的快乐。谷雨催秧蚕在眠“,秧苗长了,”蚕也做茧了,小昆山乡民们日子越过越甜。说话间,桑叶采完了,看到几簇椿芽尚嫩着,急急忙忙掰下,中午回家拌豆腐,炒鸡蛋,下饭最好。过了谷雨,椿芽易老,再想吃,还得等到来年了。

“谷雨笋茶俱俊美”,好友送来了几支佘山兰笋和一包佘山谷雨茶,谷雨茶又叫二春茶,它没有明前茶珍贵,但经济实惠。急忙烧水泡茶,但见叶片青碧可人,茶汤澄澈,茶香阵阵,轻呷一口,茶醇微苦,与明前茶相比,毫不逊色。听老一辈人讲,谷雨茶最好存放在锡罐里,常喝谷雨茶,清火、辟邪、明目。正如清代郑板桥写诗道:“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一滴雨,一粒谷,乡下人最关心节气,耕种和劳作,采撷和收获,伴着二十四节气,农事一桩桩,饱含对土地珍重的情谊,也饱含对土地慷慨馈赠的深情,对于城里人来讲,节气只关乎冷暖,添加衣衫。正如宋代陆游所说:“谷雨初过换夹衣”。

谷雨,春天里最后一个节气,它就像一位俏丽的村姑,端坐于春末夏初,回眸,姹紫嫣红,一片春光;聆听万物拔节,鱼跃秧长;遥望秋实累累,丰收在望。

谷雨散文2:谷雨过后采樱桃

文/李继平

樱桃是一种营养价值高且价格不菲的果中珍品。春节期间,父亲在武汉做手术住院时,表姐特意在网上为父亲买了一箱樱桃,那是一种深红色如山楂大小的果粒。休假回家,看到一农民提着一篮樱桃在路边叫卖,是当地的小樱桃,红彤彤亮灿灿很是新鲜,想起患病的老父亲,我赶紧买了些想让老人家尝尝鲜。

回单位上班,有同事相邀,说罗田大河岸镇腾家冲村在谷雨节前一天,举办了樱桃节,那里的樱桃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上网一查,驴友们的相片尽入眼帘,好美的山村,好漂亮的樱桃。同事打电话找到了当地村长。村长说,现在樱桃园的樱桃已经摘完,农户家种的本地樱桃还有一些可以采摘。也就是说,我们赶了个尾声。

赶紧行动,驱车直奔腾家冲村,山路曲折,地势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洁净。约摸半个小时,村向导把我们带到一家农户屋前,让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樱桃树。

那是一棵约有3、4米高的樱桃树,树干像桃树,树叶呈卵状椭圆,好似一位健壮的青年,粗壮的枝干,茂密的枝叶,挺立在农户屋前。而最吸引大家的,是那掩映在绿叶丛中,一串串一簇簇形似玛瑙的樱桃。纯朴好客的女主人搬来梯子让我们采摘,树高梯少,女主人索性拿来一把钢锯,锯断一个大枝干放下来好让大家采摘。

红红的、晶莹剔透的樱桃放进嘴里,顿时滋出一股甘甜的汁水,从舌尖一直甜到嗓子眼,大家边吃边摘,算是过了一把樱桃瘾了。

临了,我买了好几斤带叶子的樱桃,带回去给家人特别是病中的老父亲品尝。

这次采摘樱桃行程安排匆忙。明年的樱桃节,我争取再来腾家冲。老父亲啊,好好等着我,明年的谷雨时节,我再给你带樱桃。

谷雨散文3:谷雨

文/熊成林

山谷里落雨,还是雨里面落了谷子?不管是哪一种,让人打心里高兴,雨带来的是粮食,精神和希望。天上能落谷子,这比掉馅饼还神奇。不过,谁也不能否认,谷雨带来的的确是五谷丰登。“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一层雨,就是一层农谣,一堆粮食,一股股力量的源泉。

山谷落雨,那时,春天马上就走远了,繁华落枝,绿树满坡,春天在山岩的转拐处,说没就没了。而子规,在山岗上,把黄昏唱得更加昏黄。

谷雨是留给农村的。农村里车前草举着宽大的手掌,挥手告别离家的孩子。地丁黄色、紫色的花蕊里,走满了串亲戚进进出出的各种昆虫,谷雨来了,虫子们都走在奋斗的路上。农村能感受到季节的微小变化,比如一缕风、一滴雨、一声鸟鸣。季节喜欢在山坡上、溪流里,瓦房上留下印迹。春天留下满山吹着金黄小号的迎春,在果园里,留下桃和李一层层花瓣。城市里,季节不变地看着楼房水泥铁青的脸,季节落下雨,想在水泥地板上找一个窝,养活一些草。可雨滴刚落,就粉身碎骨了。风带来植物的种子,却也找不到家。谷雨在城里找谷子,谷呢?谷呢?只看到地里长出的一根根钢筋,钢筋最后长成一幢幢楼房,钢筋结不出果子,也没有芳香。城里不爱雨,这是谷雨想不到的事。这些地里长出的钢筋,追赶着蚂蚁、青蛙、蝴蝶,追赶着一簇簇青草,它们和人一道,巨无霸似地要做土地的主人。城里的人只能在报刊和网络上看乡村美景,看四季容颜的转变,他们和鱼缸里的鱼一样,和河水断绝了关系,困在叫城市的一口大缸里。

谷雨时节,也是满山岗药材生长的时候:柴胡、川地龙、五加皮、铜针刺……爹的脚印就印满山岗,他要追逐药材的脚步,追赶季节的脚步,追赶生活的脚步,他要把生活,从大山的土里掏出来,把一家人的生活寄托在这些卑微的植物身上。这些药物,散发着佛性的光辉,从来不叫人失望。也因此,大山就是我们一家人曾经的靠山。穿行林野,我能听懂鹧鸪的语义,树叶的诉说,石块的打坐修行,我甚至觉得,我就是一朵鲜红的山丹、一块手帕样在林里游荡的云,一棵呆头呆脑长在悬崖边的松树。后来,爹走了,穿行在大山的我们,在曾经挖药的地方看见他的身影,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想起他,每一阵风吹,都有父爱的深沉气息。如果看到思念的遥遥无期,孤独的不可替代,死的无解和悲哀,对于生,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谷雨时节,还是到山间走走吧,看看那些绿荫,垂钓出的满坡姹紫嫣红,听听山溪,捎来的林野新闻,想一想这个人世,给予我们无私的爱的人,他们不为什么,只为活着,让亲人踏着自己的身子,走进更为温暖的生活。他们没想到自己,他们的爱宽大、深厚,且无形。我们在林野相逢的每朵花,每一缕风吹,每一声鸟鸣,都是人世间,和他们的再一次重逢。

谷雨散文4:四月谷雨天

文/王永清

转眼谷雨就要到了。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谷雨”的章节里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其含意是谷雨节气后,雨水增多,有雨生百谷之意。

“雨生百谷”,谷雨的“雨”是喜雨,是滋养万物的雨。曼妙清新的春雨,宛如一阙词,清凉透明,润物无声。在春雨的滋润下,大自然的一切都变得鲜活灵动了起来,麦苗绿油油,翻卷着碧浪。蔬菜水灵灵,舒腰展体往上猛长。竹笋露出了鲜嫩的笋尖儿……远远近近的花草、树林,鹅黄淡绿,浓淡相宜。春雨为生命添加了无穷的光泽与亮色。

谷雨时节的春光,极尽妖娆。各种花儿渐次开放。玉兰花,灵动如白鸽,振翅欲飞。琼花花大如盆,风姿绰约。路旁的迎春、紫堇,南天竹、连翘也开始含苞怒放了,花儿前仆后继张扬着美丽,枯萎的才掉下,新的骨朵又打开了。漫山遍野闹红弄绿,蜂舞蝶绕,莺歌燕语,只为了把这个锦绣春天演绎到极致。

自古以来,谷雨就是一个繁忙的季节。“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姚鼐聊聊数语,就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耕图。乡村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有的把犁挥鞭,吆喝牛儿犁地;有的埋头弓腰,移苗插秧;有的浇水施肥,加强春管春种……一颗颗种子被农人虔诚地植入土地,等待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从种到收,从春到秋,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顺理成章地走下去。

对于喜爱吃茶的朋友来说,谷雨时节又有口福了。因为,可以喝到谷雨茶了。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谈到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古色古香的茶铺里,已有新茶在卖。一杯谷雨茶在手,看茶叶在水中载沉载浮,玲珑剔透,像潭中藻荇,汤色嫩绿澄清,温润如玉。慢慢品一口,丝丝甘甜,回味无穷。享受着浓浓的香茶和美好的时光,很有一番幸福的味道。

谷雨是春天最后的乐章,更是一长串从田野上长出的诗。在布谷鸟的声声呼唤中,在人们“走谷雨”“吃香椿”的时候,夏天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谷雨散文5:又到一年采茶时

文/鲍明成

清明过后是谷雨,俗话说“雨生百谷”。此时春雨绵绵,春色撩人,雨水“嘀嘀嗒嗒”接连不断,处处春意盎然。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意思是清明茶过嫩,立夏茶又老,只有谷雨茶其时适中。犹如脱尽幼年之稚气,没有老年之迂腐,若谦谦君子之风,让人心旷神怡。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采制春茶的最佳时期,谷雨茶比清明前的茶耐泡,喝起来口感醇香绵和。

每到采茶时节,田间一片葱绿,嫩绿的茶芽齐刷刷露出鲜活的笑脸。此时,家家户户全家发动齐上阵,奔赴自家茶田开启采茶赚钱的快乐时刻。而每到休息日,我也会背着竹篓加入采茶大军。

茶叶经过一夜生长,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采茶时我低头弯腰左手提篓,右手一片片仔细采摘绿叶上的嫩尖。不过我的采茶技术远远不如妻子,她左右开弓,双手的大拇指与食指鸡啄米一样不停地采摘茶叶,与此同时,后面的三根指尖挪到手心兜住茶叶,直到手中茶叶抓满,才会将其丢进身后的竹篓。个把小时后,竹篓满了,我们赶紧把茶叶撒在阴凉处。一天下来,我和妻子大约可采上十来斤。

采下的茶叶要送到十里外的海燕茶场加工。茶场里满眼绿色——茶叶在竹篾筐中薄薄地摊开,在阴凉通风的屋里等待“杀青”。

“杀青”是整个手工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现在茶场都改用机械“杀青”了,拉下电闸,圆铁桶滚动起来,把温度调好,一位“杀青”师便会把一小撮一小撮的茶叶均匀地撒入铁桶中,而另一位师傅则会用手把茶叶轻轻抬高,使质量不好的茶叶被风吹走,留下上好的绿茶等待下一步工序。以往炒茶用的是柴火烧锅,温度达到160摄氏度左右时,茶叶才可均匀撒入。翻锅时,火候和力度、手位都要恰到好处,炒上等好茶得具有多年炒茶经验的技师才行。

“杀青”后还需把茶叶放入竹篾筐中,一个芽一个芽次第摊开,至全部冷却后分拣出不好的芽叶,再重放入锅中“做型”。“做型”很讲究,既要搓成流线型,又不能用力过猛以免揉烂。

“提毫”也是一道制茶工序,茶叶在八成干的时候轻揉,使嫩芽上的白色茸毛依稀可辨。如不提毫,则茶叶仅为墨绿色,全无灵动之气。

待最后一道“烘烤”工序结束后,茶叶也就完成了制作全过程。

制茶的过程,犹如人的一生——不经历磨砺,何来青绿的希望和最终的美丽。

谷雨散文6:开秧门

文/疏泽民

小时候,过了谷雨,庄稼人便择一个吉日,在秧田边放鞭“开秧门”。我虽不知道“秧门”在哪儿,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早稻秧开始栽插了。

天刚刚亮,爸爸就推搡我起床:“快起来,开秧门了!”带上小板凳和一把稻草,赤着脚,踩着薄凉的晨露,跟着爸爸走进田野。青幽幽的秧苗,静静地泊在水田里,挤挤挨挨地织成绿毯,叶尖上挑着晶莹的露珠。下田之前,爸爸在田埂上燃一挂鞭炮,空气中弥散着硫磺硝药味,犹如过年。忽然想起来,大年初一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开门鞭,那么新年之后的第一次插秧放鞭,是不是也表达同样的祈愿呢。

田水冰凉,脚底板一探,便打了个寒战。眦牙咧嘴地趟进水田,坐在小板凳上,弯腰拔秧。攥在手里的一把秧苗,在水里一提一按,掀起的水浪漂去泥土,抽一根稻草扎成活结,犹如给小姑娘扎马尾辫。扎好的秧苗扔到田埂上,码进粪箕,挑到耕耘后的水田里,等待栽插。

插秧是在早饭后,太阳升起一人多高,暖融融的。路过邻家的秧田,田埂上散落着炮竹碎屑,显然他们也开过秧门了。勾起脚趾,沿着湿滑的田埂走到自家责任田,平整如镜的水田里倒映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好一幅静雅优美的山水田园画。拎起秧把,用力一抛,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啪”的一声,水田里荡起一圈圈涟漪。

“个个插禾,个个插禾!”伴着布谷鸟的鸣叫,男女老少齐上阵,田野里一派弓腰春插的忙碌景象。春燕剪影,云雀吹哨,白鹭翔集,青蛙鼓噪。一块块水田里,秧苗如春蚕吐丝,在鸡啄米似的一双双巧手下,植入泥土,连成串,连成行,连成丝,远远望去,犹如算术簿上浅绿色的分格线,它们是发表在大地上嫩绿的诗篇,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这样的诗情画意,我却没有心思欣赏。因为我感到腰酸背痛,两腿发软,膝盖也被胳膊肘撑得发麻,一趟还没栽完,便时不时直起腰,喘口气。看着爸爸哥哥姐姐一直不抬头地抢插,左三棵,右三棵,分蔸均匀,秧苗直立,排列整齐,我只有羡慕的份。见我被左右栽好的秧苗困住,爸爸走过来与我调换位置,语重心长地说:“不怕慢,就怕站。做任何事,都是这个理儿,偷懒不得。”“不怕慢,就怕站”,这与课本中龟兔赛跑的故事,不是同一个理么?怪不得他们栽得那么快呢。

开秧门的日子,中午可以加餐。所谓加餐,就是煮一锅香喷喷的白米饭,多加一盘泥鳅炖豆腐,一盘腊肉烧大蒜,一盘椿苗炒鸡蛋,外加一碟炒黄豆,一瓶从集上沽来的粮食酒。粮食酒自家舍不得喝,通常用来招待帮忙插秧的村邻。庄稼人实诚,见谁家男丁少,忙不过来,便主动过来帮忙。酒香肉香里,一年的希望与期盼,便在驼红的笑脸上荡漾。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栽插的秧苗成活快,返青早,几日不见,便发稞,分蘖,茁壮,直至将水田蓬勃得密不透风。再过一个多月,水稻抽穗,扬花,灌浆,过了小暑,稻田里一片金黄,镰刀割过,斛桶掼过,碾米机碾过,就成了白亮亮的新米。

再次见到开秧门,是三十多年后。去乡下采风,在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一溜排拱形塑料秧棚前,一位剃着平头、面露喜色的中年汉子,点燃了铺在田埂上的一挂大地红长鞭,噼哩啪啦,酣畅淋漓,犹如开业典礼。燃过鞭炮,几位庄稼妇女,从秧棚里挑出绿茵茵的育秧盘,走到数十亩见方的大田边,码到几台插秧机的托架上。“突突突”的机器轰鸣声中,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秧苗,在插秧机分秧爪的旋转下,快速插入泥水中,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与平头闲聊,得知他打工返乡,承包一千二百多亩农田,种植水稻、油菜和小麦,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无需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为他重返农村创业高兴,为新生代职业农民不忘开秧门高兴。我知道,他其实也是一棵庄稼,它的根并没有离开过乡村大地。

开秧门虽只是个仪式,但它承载着庄稼人勤劳的基因和祖传的密码,让人铭记渐行渐远的乡愁。

谷雨散文7:梦想在谷雨里发芽

文/张用剑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人人都有梦想。出生在偏僻落后农村的我,自小听家乡“才子”讲李白、杜甫的故事,求学过程中又拜读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不觉心生敬意,从此,立志要做文化人。

为了这一目标,我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每次老师布置的作文,我都特别认真对待,池塘边、大树下、山丘上、田地里,都留下了我“采风”的足迹。每次作文被当范文在班里分享时我都很激动自豪,也梦想有朝一日,借助手中笔,跳出农门。

知识改变命运。通过高考,我如愿以偿进入黄冈师范学院。正是在大学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里,我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去读书写作。那时,要么泡在图书馆里苦读,要么跑到赤壁山遐思,要么相聚长江江滩追逐。渐渐地,我的作品在校报、地区青年报、日报上相继发表,看到一笔一画的钢笔字变成铅字,领到一个又一个获奖证书,内心是欣喜若狂的,至今记忆犹新。不久之后,我成为校内唯一的文学社团——栖霞文学社社长,经常带百余会员赴周边采风,并主编双月刊《栖霞》,自然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出校门近三十年,文笔仍在默默发挥作用,使我从一种文体涉猎到另一种文体。因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任务重、难度大、要求高,文学创作一度搁置。没想到,山不转水转,若干年后,组织上安排我到市文联工作,并在2020年作协换届时当选为市作协主席,与文学又不期而遇了。我不相信宿命,但无巧不成书,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5月23日,市作协举办第23届谷雨笔会。一年一度的谷雨笔会始终保持着“根在民间、亲近民间、服务民间”的本色,倾注了历届作协主席团的心血和汗水,成为省作协重点推介的文学品牌活动之一,也是鄂州市作协成员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提升创作水平的特色活动。去年因疫情耽误了一年,广大会员翘首以盼。

早上还是细雨淅沥,从市政府停车场出发时,阴云渐渐散去。70多名会员,分乘两辆大巴,浩浩荡荡来到第一站——市临空经济区展示中心。

这是一座造型别致、极具现代感的展示中心,是临空经济区对外招商、宣传的重要窗口。建筑采用“双回字形相扣”布局,外立面简洁大气,起翘的白色杆件间隔分布,与周边环境相互辉映。展示中心内,以交通引领城市变革为逻辑,系统全面展示鄂州花湖机场未来对我市城市形态、产业转型、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根本性变化,通过光电信息等技术呈现临空经济区规划蓝图和产业布局。讲解员边讲解边视频连线了花湖机场火热的建设现场。只见工地上各种吊臂林立,车辆往来穿梭,航站楼、转运中心等建筑已初具雏形。作为鄂州市花的梅花,也被巧妙设计运用到机场核心建筑——塔台上,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朵梅花会灿然绽放,鄂州也将随着飞机的腾飞走向世界。

参观完市临空经济区展示中心后,第二站来到汀祖镇岳石洪村,开始一场绿色氧吧之旅。

岳石洪是汀祖镇重点打造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位于东方山脚下,四面环山,交通便利,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农业亮丽,集体经济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先后获评省级“绿色生态示范乡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下车后,大家欢歌笑语,沿荣辉山庄好汉坡拾级而上,漫步在密林间。一路上呼吸着泥土的清香和新鲜的空气,聆听着鸟鸣嬉闹,远处山坳里还不时传来犬吠声,感觉全身五脏六腑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处不畅快,仿佛梦一般从高楼林立、喧嚣嘈杂的现代化都市,瞬间穿越回千百年前男耕女织的古代,走进唐诗宋词所描绘的恬淡静谧的田园美景之中。

紧跟大家的脚步,沿层峦叠翠的山间步道继续前行,途经古朴典雅的醉月亭,穿过青翠欲滴桃花林,跨过耸立半山腰的天阶中门,行至群山深处,在充满古风禅意的拂云亭小憩片刻后,便向那高耸入云的“一径通河汉”共520级台阶的“东方第一阶”发起挑战。

不到长城非好汉。约20分钟后,大家终于一鼓作气爬完这条通向桃花山彩虹桥的天梯,见到了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鹊桥”。

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此时,山雨欲来,翠林似海,苍黛如墨。立于桥上,仿佛置身云雾缥缈、旷野空 濛、如梦似幻的仙境中。让人顿时忘记一路翻山越岭、爬坡登梯、气喘吁吁的劳累,忘却尘世间一切烦恼和忧愁。每个人都神采奕奕,激情满怀,摆个poss,留个念想,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望一碧澄空,徘徊桥上,久久不愿离去。

这一刻,青春的文学梦想,在谷雨里悄悄发芽。

谷雨散文8:伤春莫如收春

文/张恒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走夏临。尽管田园里还有满目的芳菲,但空气中隐有暗热涌动,季节更替的讯息已渐行渐近。这个时令,会有一些伤别离情的感喟。

溪边的桃树早就没了初始的缀红,高处的杏枝亦已花蒂裸露,溪水里漂浮着一两叶花瓣,让人体味“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意境。茶花还开得热烈,但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地的落红。柳条不再是线状,软枝上挂满窄窄的绿叶,垂下来像秋后山雉的尾。多数植物的叶面开始有些淡淡的黄,太阳色的成分日趋明显。站在阳台上,似曾相识燕归来。

我知道,文人最易伤春悲秋,自古以来,留下多少凄美的诗句。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秦观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显然,诗人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悄然逝去,同时也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读之,令人几多唏嘘。更有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名句。诗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被许多人移植成自己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生命青春的留恋,情愫里有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然而,我倒是欣赏北宋诗人贺铸,他面对即将逝去的花季,却能“急雨收春”,尽显一种超然的积极心态。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面对雨急风斜的暮春时节,贺铸不言春将尽,不言春归去,而曰“急雨收春”,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立人为于自然之上,这是何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尽管红花凋零落满江面,可江水涨绿有鱼文。中国自古就有鱼雁传书之说,这春天邮走的书信自会勾起游子对岁月无尽的相思,此足矣。

四季更替,自然规律,伤春莫如收春。岁月不过是个循环往复的轮回,我们需要的是积极面对,需要的是一种与季节同行,与自然相谐的人生态度。

其实,不仅是贺铸,乡下老家的人早已把收春当作一季的农事。

母亲把拆洗好的衣被挂满院落的竹竿,阳光下那些红的、绿的、黄的色颜犹如春天盛开的花朵。此时,它们正浓缩着一个季节的鲜艳和温暖,收藏于农家的衣柜里,收藏在母亲的心里。以后的日子,这就是希望的储备,幸福的储备。

父亲挥舞着柳叶鞭,吆喝着牛犁把一垄垄红花草翻入土里。那还没有淡去的青翠和还没有褪去的葳蕤将被季节深埋。这也许是红花草的宿命,化作春泥滋养新的季节。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种品性,这是生命的再生和生命的永恒。大雁飞过的时候,父亲收获的不仅是丰收的秋天,还有珍藏的春天。

村姑们聚在一起采摘茶叶。纤巧的双手摘下的不仅仅是嫩黄和青翠,还有一个四季不变的味觉。这些茶叶被蒸炒,被储藏,被送到千家万户,泡开的是茶水,端起的是春天。那馥郁的芳香衔在口里,又岂是一个简单的茶味可以了却!

莫叹“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要“知春归处,换取归来同住”。坚信,季节不老,岁月不老,生命不老。

谷雨散文9:谷雨乡土情

文/一凡

时节当春下,

好雨至农家。

侧听蓑笠翁,

头顶谷粒响。

今日谷雨,偶作小诗,叙一段乡土闲情、往思遐想。知青时,对于二十四个节气,听过不少老农说的谚语,可惜基本忘了,唯有谷雨,稍有些记得。

此时江南,清明过后就是一段最繁生的时光,春雨绵绵不大不小,阳光阑珊不温不火,适合谷类作物的下种催苗,农事跟着节气的脚印,渐渐繁忙。

诗人笔下的春雨,在农家的心里是那样的另一番景象,他们才不去领略苏东坡雨西湖的柔美,戴望舒雨巷中的温婉,在我的记忆里,更留着一份农家人对于春雨的那份许盼甚至感恩。思想起当年插队的情境,宛若回到杜牧笔下雨纷纷的杏花村,时闻牧笛声声,老牛嗷嗷。

正是做秧田的时节,曾听老农讲:“清明谷落田,谷雨变苗田。”这大约是江南早稻播种育秧的大致时间表。可见秧田必须是在清明前做好的。正月十五闹过元宵,就是大忙的春耕开始,老农总是在春分过后,选择几块肥沃的耕田,做好秧田培育稻苗。

虽不再倒春寒,但偶尔也是有很冷的早晨,还斜风细雨着,田里竟结着一层薄冰,老农身穿蓑衣头戴笠帽,赤脚站在田里,笑着说,脚火辣辣的发麻。

田里活其实很有技术性,老农如果按现时的技师系列,当评个高级农技师。做秧田要经过犁、耙、耖数道工序,老农手脚娴熟。几天功夫,秧田做好了。一畦一畦整整齐齐的,土质细腻如膏,再撒上一层草木灰,便播下稻种。

此后,田头的一角,总有着一位漂亮的农家姑娘。每天她拿一把小竹椅子坐在这田埂上,头顶大油布伞,时不时地抓一下牵引着的绳子,拉动立在秧田四角边上的稻草人,还时常拍打响竹片儿,发出啪啪啪啪的响声,惊飞一群偷吃种谷的麻雀。

姑娘在守护着种子,守候着丰收。一年的收成,农家的期盼,就全从这一粒种子开始了。

春雨淅淅沥沥断断续续地下,从清明时节一直下到谷雨,直至暮春。好长的春雨日子里,城里人开始烦了,可农家人喜欢。春雨贵如油,有了这细雨的润泽,和熙的阳光,秧苗很快长出新芽,毛绒绒的一片绿色,再长到约一尺长,立夏前后开秧门,便插秧种田。

一粒谷子和一滴雨水,默契的相遇,是造物之神的恩赐,神农氏创造的谷和雨的神话。节气与农事,天人合一的自然吻合,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人类得以生生不息。世世代代的农家人,活出在自己手里,收成还靠老天垂情。

老农于是说:“谷雨谷雨,百谷雨生。”在老农看来,这绵绵春雨,分明是颗颗谷粒,滴滴答答滚落下来,落在了心头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