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不惑散文(精选7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不惑散文1:母亲
文/蔡正雄
就在我四十不惑,感受到亲情珍贵之时,74岁母亲突然病倒了。
小时候怕母亲,恨母亲,因为她每天三顿只是让我们喝稀饭,还经常严厉地责骂我们,哪怕中午放学回家喝稀饭的那一会,还命令我们去田里劳作。
成人后离开母亲,觉得自由的天地令人欢欣,而从被母亲管束的小天地走出来,真是人生快意。
四十不惑。当我有了切身感受的时候,逐渐对亲情看重起来,就想着要尽可能多地围绕在母亲的老屋前后,一起分享亲情的天伦之乐。然而,母亲已至暮年。尤其是近两年,母亲病倒了,“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恐惧,充斥着我的头脑,“赶快回家,陪陪母亲,能有多久陪多久!”
母亲得了“帕金森综合征”,她如今已经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了。强悍一辈子的母亲,现在每天就是坐在床边或者躺在床上,阳光好的时候坐在轮椅上推到阳台上一会,或者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回家时,她坐着轮椅到桌前一起吃饭。陪母亲在床边坐着,她已经言语不清,但是能听懂我们的讲话,也能思考和回答一些问题。每当夜里熟睡后,梦魇中母亲总是不断地喊叫,喊出的大多是从前的村邻和亲友的名字,也有她最喜欢的子女们的乳名。
于是,我经常跟母亲回忆从前。
我们小时候,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每天有米面下锅。母亲娘家的条件比较好,她读了7年书,可以看书看信。但是,嫁入婆家后,因为灾害等因素,我们家几乎都是在贫穷中艰难度日。几个孩子的出生,加重了家庭的负担,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我们对于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那时候,母亲最大的愿望是煮饭的时候能有米面下锅,不管是多少。很多时候,她是去田里找一些野菜、槐树花,或者半生的玉米、麦穗,先放进锅里熬粥给我们喝,她经常因为我们的“绝食”而感到沮丧,因为掀开锅后看到稀薄的水汤里滚动的绿叶,孩子们总会忍不住带着哭腔抱怨,并拒绝吃饭。
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父亲的头脑和母亲的勤劳,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成为全省首批“万斤户”(向国家年出售余粮一万斤以上),继而全力拼搏有望成为“万元户”。不幸的是,父亲被查出肝癌晚期。父亲病重后,家里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用于治病,最终,父亲还是病逝了,留下了一堆债务给家里唯一的成年人,母亲。
从此,母亲不仅要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把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还要承担着一笔笔还债的任务。很多村邻都说她会改嫁,因为,那时的母亲刚过四十,皮肤白皙。我们几个儿女,也做好了母亲改嫁的心理准备,但是想到要成为“孤儿”,心里还是非常酸楚。母亲没有走,她一直艰难地维持这个家。她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一个女人干男人的活,拼命干,使劲省,就是为了孩子们每周末回家后,能看到家里有个妈妈,能拿到一些零钱和粮食。我们在她的坚持下一直上学,最高学历读到研究生,也算全村较有文化的家庭了。这是母亲后半生的安慰和骄傲。
那时候,母亲养成了抽烟的习惯。她经常一个人在田里干活,累了就看看远方,点一支烟;半夜睡不着的时候,也是推开门,坐在户外看看天上的繁星,点一支烟。从此,她一直抽烟30年。
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的发展和勤奋的家风,帮助我们实现了家庭生活的根本改善。我大学毕业后到苏州工作、安家,开始补贴家用,为母亲减轻负担。兄弟姐妹们也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下一代相继出生,整个家庭兴旺起来。母亲,也在前几年快70岁时,才放下几亩地,算是“享福”起来。其实,也就是她离开老家,到几个儿女家里,照顾孙辈和做饭洗衣。这样过了两年,她实在恋家,于是坚决地回到了故乡的村庄。在那里,她和村邻们打打小麻将,种点菜、养点鸡,为孩子们守住心中的“老家”。就在子女们的家庭稳定,事业有成,开始讨论如何让母亲真正享福的时候,却听到她几次说腿不太有力了,走起路来总是没劲。几次医院的检查,都说母亲没有什么健康问题,常规项目都很好,没有“三高”。这样,一拖下来竟至她的四肢僵硬、起卧困难、走路跌倒,终于有医院给出可怕的病名“帕金森”。
现在,母亲整日卧床。唯有能让她得到安慰的,一是儿孙满堂的欢闹,二是回忆她当年克服苦难,把子女们养育成人的壮举。每有亲友来探视,我都要跟他们回忆、强调一下母亲的操劳一生,这时候,母亲往往也要插话一两句,要么为她当初的选择进行解释——如果她改嫁了,这些孩子就是没娘的孤儿了;要么对她吸烟习惯进行辩护——当年的长夜难熬,没有床头人可以说话。
母亲也会对亲友谈起儿女们的孝行:就在她腿脚还能走的时候,儿女们带着她出游多次,看遍大半个中国,到了天安门广场,看了毛主席纪念堂;她胆颤地乘飞机、好奇地坐火车,感受着子女们“有出息”后带给她的欢乐。然而,子女们做得够吗?对母亲,我们最大的担心还是“子欲孝而亲不在”。
有母亲等待我们的家,是多么幸福啊!
不惑散文2:方寸之间天地宽
文/田冲
年届不惑,集邮年龄大约三十年,每每为此自豪。自豪之余,却又有许多叹息和遗憾。
我的集邮开始时间,大约在小学一二年级,那时也就是九岁或者十岁的样子,对集邮并没有明晰的概念,只是看到家里的来信上面有一些花花绿绿的邮票,觉得好玩,就把它撕了下来把玩,因为没有集邮概念,自然不会像现在一样小心翼翼地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用水浸泡处理,或者连信封一同保存,有些邮票就被撕坏了,当时虽然觉得可惜,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并没有多想。就这样,当年不知多少好邮票,就败坏在我这个懵懂少年的手中。玩过一段时间之后,兴趣淡了,那些邮票也不知道被扔到哪儿去了。多少年后对集邮有了概念再整理时,当年的邮票已经所剩无几。
稍长,进入初中高中学习时,对集邮开始有了概念,并且兴趣日浓,高中时尽管经济拮据,还是挤出一些零花钱订阅了《集邮》杂志。那时在乡下农村读书,条件比较艰苦,附近有一家邮电所,隔段时间就去买一些邮票,主要是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买回来之后格外珍视,小心地保存起来。那时我还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经常写一些小稿件,比如诗歌、散文、小说之类,隔三岔五要向外投稿,因为手上没有更多的闲钱买新邮票,只好把先前买的那些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拿出来,贴在信封上寄了出去。一般情况下一种邮票我会买很多张,寄信用了一些,最后还会给自己留几张。因为投稿量很大,有时难免邮票不够用,只好把保留的那几张也拿出来用了,心想等下次再买。运气好时,下次去买还有,运气不好就没有了。记得1987年的生肖兔票,1988年的生肖龙票,1989年的生肖蛇票,开始我都买了不少,就因为投稿被我搞得没有留存了。
还在上高中时,我无意间珍藏了一枚1980年的生肖猴票的盖销票,有一位集邮爱好者知道后,硬是拿几本集邮年册跟我交换,我那时的邮票藏量还不是很大,急切地想扩大藏品数量,但我知道1980年版生肖猴票一票难求,硬是抵制住诱惑拒绝了,这枚邮票我一直珍藏至今。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收入后,我远离家乡来到了古都西安,除了平时零散地在邮局买一些新邮票外,集邮年册也买了很多年。有一阵子,我租住在西安南郊,房东在邮局上班,每年有邮册销售任务,我就在他那里买了好几年的年册,价格上还给予了优惠,实在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西安的集邮市场比较发达,我还在集邮市场上购买过很多新邮票和“文革”票,以及更早的一些邮票,其中一部分是盖销票,从而大大丰富了我的藏品,很多早期的邮票还慢慢形成了系列,或者查漏补缺慢慢完善起来。每每翻开邮册,回忆起集邮路上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莲花般的喜悦。
方寸之间,包罗万象。集邮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同时还兼具投资收藏价值,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不惑散文3:深情地活着
文/张燕峰
朋友虽已年过不惑,但是对生活始终怀着一腔热忱。他无论做什么都非常投入,对亲人和朋友更是怀着浓浓的爱意。
一个初秋傍晚,朋友一个人穿过公园回家,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看见一个盲人在拉二胡,那苍凉沙哑的乐音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他。朋友坐在亭子的一角,安静地听着,直至虫声四起,如水的月光给整个亭子撒下了乳白色的薄雾。盲人欲起身离去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赶紧起身拜盲人为师。于是,整个秋天的夜晚,朋友都跟这位盲人厮守在一起,学习,交流,切磋。
几年过去了,朋友的技艺在整座城市里屈指可数。现在朋友有三把二胡。一把放在家里,装着弱音器,只要关上卧室门,就不会打扰到家人;一把放在办公室,每天他都要早到单位半个小时,如醉如痴地拉一会儿。还有一把花了上万块钱,专用来参加各种比赛。当我们嘲笑他不就是个业余爱好,何必搞得如此隆重铺排,朋友玩笑道:“这三把二胡,让我有一种娶三房太太老地主的感觉,一房用来做饭,一房用来漂洗,一房用来管账……”朋友的话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笑过之后都被朋友对二胡的执着钟情所深深折服。
朋友干起工作来更是拼命三郎。去年,领导安排他美化围墙,结果他在大家下班后,一个人干到天亮。等大家第二天早上到单位后,围墙上已经爬满了亭亭玉立的竹子和藤萝缠绕的花树,绿意葱茏,葳蕤盎然。体育器材旁边,还画上了各种体育简笔画,墨涂得均匀,画面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大家震惊了,赞叹不已。领导也感动地说:“如果找人做,花钱不说,最少得一个礼拜,你慢慢干就是了,何必这样急呢?”
朋友爽朗地笑:“我原本只想干一个小时,结果干着干着就忘记时间了。不经意间抬头,啊,天边已经出启明星了。唉,索性一气呵成,于是就干到天光大亮了。”
朋友对家人更是情深义重。他侍候瘫痪在床八十岁的老母亲四年有余,每天背进背出到院子里晒太阳。对太太更是无微不至,每逢出去应酬,他必定先回家给太太做好饭才放心地去。对儿子而言,他更是一个慈父。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个周末,他必定要陪儿子去公园去电影院或者图书馆。他说:“我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散,为了心中不留遗憾,唯有珍惜。”朋友的话让我们汗颜,受他的影响,我们中的很多喜欢在外面厮混的人都渐渐回归了家庭。
前几天偶然读到一句话:在凉薄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顿时心有所动,这句话分明是对朋友人生最好的注脚。是的,深情地活着,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地沉醉其间,才能尽享事业的芬芳,亲情爱情的甜蜜,才能品出人生真滋味,才能无怨无悔,了无遗憾。像一棵自由生长的树,像一朵悠然盛开的花,坦坦荡荡,从从容容。
深情地活着,是人生的智慧,更是做人的境界。
不惑散文4:喜欢是首诗,自律是远方
文/许慧
不惑后,工作和生活开始不断做减法。去除无谓的事务,无聊的交流,留下内心真实的喜欢会让人怡然自得,充满能量。它似水,不停向前,不止追求。它是回归,心是最初的,人是单纯的。它是自由,风一般的轻漾,云一般的飘荡。
喜欢是首诗……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夜深沉寂,喜欢统统经过指尖放肆的流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故事,都会让我忍不住记录下感悟。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力量。漫漫黑夜里,在以为未来再不会阳光灿烂时,它说,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扬扬;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翅膀。在每天的复制粘贴,在无法摆脱逼仄环境时,它说,其实人和树是一样的,它越是向往高处温暖而光明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而潮湿的土地。
因为喜欢,文字有了方向。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的何止是青春?人生就是不断地选择。是放弃或是坚持,摇摆不定时,它说,当一切都看起来无济于事的时候,我去看一个石匠敲石头。他一连敲了100次,石头仍然纹丝不动。但当他敲第101次的时候,石头裂为两半。可我知道,让石头裂开的不是那最后一击,而是前面的一百次敲击的结果。
如果说喜欢的自由是四散的,那么自律的自由是有边界的。
自律的边界是自控力。青年人收藏夹里是奋斗和励志,中年人收藏夹里是运动和减肥。瑜伽老师说,瑜伽很多体式是在运动中与自己产生互为对抗,在对抗中增加韧性,产生力量。细想,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与自己的对抗。当努力遇到懒惰,当奋斗遇到消怠,当松散遇到谨慎,在一轮轮无声的自我对抗中与自己挣扎,努力控制那个惰性、逃避、放弃的自己。
自律的边界是意志力。人间最美是四月。四月种下希望的种子,欢快想象收获时幸福的模样。但是莫忘人间有十二个月,寒时怕伸手,暑时怕伸腿。意志的磨炼是接受你所拒绝的,尝试你所抵触的。中国学子的梦想是清华园,未名湖。最终可以注册学籍的真的都是特别聪明的孩子吗?不是,是那群一遍遍磨炼逼着自己,跟着预设目标,不跑偏不落下,最终登上北上列车的孩子。筛下的都是游客。
自律的边界是战斗力。不盲目自大,不自甘卑微,积极乐观,持续保持高昂的精力。做最坏的打算,向着最好方向努力。有战术有战略,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否定自己的热血,在趋利避害权衡得失的大环境下,坚守本心,坚信自己是顽强不可战胜的。
喜欢是甜的,自律是苦的。从喜欢到自律,是自我觉知,是知行合一,是起点到终点。喜欢是出发,自律是归来。年幼的容貌由父母定义,成年的容貌是自己决定。父母给了基底色,以后的色彩和格局都由自己掌控。年幼写下的寻问,成长后慢慢交上答案,年幼留下的不安,成长后缓缓给出从容,年幼走过的千山万水,成长后静静回归到内心深处。
努力后交由时光,天自安排。喜欢写出的每一个字,自律流下的每一滴汗,都可抵御未来岁月的子弹。喜欢给了丰富的人生视角,自律给了自信的人生态度。喜欢是光,自律是力,它们给了我明天,我站在了自己的未来。
不惑散文5:岁月的痕迹
文/翟利军
如果说“四十不惑”是人生历程的一个重要节点,那么此后漫长的人际旅程,我设想,“不惑”只是起点而已,真正的人生历练和人性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一直体况不佳的父亲在去年冬天出现支气管炎症状。随着咳嗽增多进而剧烈,他的睡眠和食欲受到明显影响。我们建议他去住院治疗一下,最少要在门口的社区诊所输液来消炎,但都被他拒绝。父亲真是怕住院。
清晰记得,两年前九月的一个晚饭后,用餐完毕的我们准备小憩一下,而父亲呢,也坐在沙发上准备看电视。忽然间,父亲嗓子里发出一声尖叫,然后就突然大口喘着气,眼睛上翻,瘫坐在沙发上神智昏迷。我们顿时乱成一团,有的呼喊他,有的使劲掐着他的人中,但效果都不太明显。情急之中,母亲拿勺子叩开他的嘴唇,灌进了一把速效救心丸。将近漫长的一刻钟后父亲慢慢醒来。
之后住院的核磁检查结果,父亲心脏左动脉口有堵塞,需要做一到两个支架。父亲听后坚决不做。他说一怕花钱、二怕受疼不管用。我们就轮番苦劝,一是他有医保、二是手术效果明显,并且是微创,恢复快。亲友的劝慰,他自己连续几天日思夜想后,终于答应做手术。就在等北京专家的档期,我参加了一个采风活动,特意在岐山湖观音菩萨像前虔诚礼拜后,来到医院,妹妹告诉我,父亲意识不清醒了。
治疗心脏药物结合心理调控药物,我们陪着父亲艰难地调养着他的病情。
因为畏惧了医院,父亲去年冬天出现之前所说的气管炎病情也只得通过用药来治疗。漫长的冬季,顽固的病情,让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日渐消瘦。
2015年年初,家里也悄悄进行着与病魔的顽强搏斗。父亲没有食欲,就换着味道刺激他麻痹的味蕾。药物的效果慢,就变换着药物,调治炎症。春节七天假期,满满地与病魔斗争的七天。
父亲的气管炎病况康复后,今年春天一个温暖的日子里,我陪父亲去做个气管炎康复检查。CT机很快就做完了胸部检测。医生神态有点凝重,悄悄把我叫到一边。那个温暖的春日,仿佛突然降临寒潮,让人黯然神伤。
找专家访名医,上北京下南方,自己暗暗下决心与父亲的病魔做殊死搏斗。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北京专家建议,结合父亲体质,我买来靶向药。尽管药物昂贵,但在父亲服用一个月后去做复查,病情就有所改善。又过去三四个月,再去复查,药效没有想像得那么好,但暂时控制住了病情。老人的饮食起居也算正常,让人稍有宽慰。
时光荏苒,在仓促不觉中,2015年就到了岁末。
现在,我也思索着中国的孝道。它是中华传统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人们的基本美德和品质。孝道的境界就是通过默默而全力地侍奉父母,以达到身心宁静、平和。
不惑散文6:不惑中秋话疑惑
文/林海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面对人生的第四十二个中秋节,确实让人伤感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转眼间,也就步入不惑有余了。回首往事,人生的许多快乐与伤感,愉悦与忧愁,如电影般,历历在目。
童年时代,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岁月的流淌,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欢,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
唯独秋天,总是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快到中秋节的季节,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总觉得莫名地增添了几丝忧愁。
“年怕中秋,月怕十五”这一句民间流传的精典之语,真是哲理十分。它的意思:一年到过了中秋节,这一年时光很快就要过去了。中秋节于是成了一年的分界点,那么每月的十五,也同样是很重要的日子,是每个月的分界点,过完了十五后,这个月的日子慢慢地减少,时间的压力越来越重。
一月前,还是到处一片金黄,硕果累累。在一场紧张的收割之后,转眼间一切都褪了颜色,一望无垠的土地苍黄地裸露着。涟河岸边的树丛也在开始凋落,枯黄的树叶随着阵阵微风悄然地飘落下来,铺洒在潮湿的土地上。墙角下铺满昏黄无泽的杨树叶子,街道也变得冷清了。
今年中秋节,人迹很是稀少。大概是中秋节到了,天气凉了,年老的人都不愿意走出门,而年轻的人都到外地寻找生计去了。或许,当今的人们,一切都在为生活而奔波,为生存而劳累,久而久之就慢慢淡忘了这个喜庆而团圆的节日吧。
一阵秋风吹来,大杨树上摇摇欲坠的黄叶发出凄凉的音响;房檐上,枯黄的狗尾巴草簌簌抖着,飘下一股股灰尘。这凋落的景象,常使人怀念刚刚逝去的夏天——炽热的太阳,温暖的雨水,和那遮挡碧空的绿荫。我独自一人沿着这条通往远处的小道,漫无目的的走着,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这种萧瑟的节拍中,烘托着这个沉默无语的时局,和置身在这孤寂无援的尘世中!
入夜,皓月当空。月光从天宇倾泻而下,大地安详地施展着自己的筋骨,透窗而入的远山圣洁脱尘,屋外叮咚低吟的涟水遍体流银,窗台镀了一层银白…… 有着几丝凉爽的秋风携着一缕清柔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发端,似乎把头发都染了色一般,闪着些许的银白。一只夜啼的鸟躲在树丛中不知疲倦地鸣叫着,不知道它是为了劳累的辛苦?在伤心痛哭?是为了名利的虚荣?在舍身苦斗?还是在为了未来尘世的美好和丑恶?在拼命呐喊?更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否有人能理解它的快乐与忧伤?!
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情该怎么表达。月,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悄悄地铺满了阳台,又柔柔的反射在摆满月饼的茶几,静静地落在那杯还溢着家乡谷雨前茶清香的茶杯里。
我站起身,轻轻地端起茶杯,翘首仰望着天空,注视着洁白无瑕的圆月。古人有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晚,我却只能高举着茶杯,和明月一起来品尝着那一点点孤寂的苦涩,和明月一起来品尝那一圈圈清凉的惆怅。
不惑散文7:三十而已
文/精灵鼠--晓蕾(雷小珠
都说三十不惑,也有人说三十而立,现在人的三十岁,有着不同的经历,三十岁并不显老,正是青春正当时,二十岁是闯荡的时侯,到了三十岁有了经验,有了沉淀和积累,活的精致,活的漂亮,让人生有了新的改变。看了电视剧《三十而已》不同角色的女人们,因为环境不同,位置不同,在三十岁的同一年,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钟晓芹成为了一名作家,开始了新的事业,同时老公也在此改变很多,夫妻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王漫妮经历了事业和感情上的蜕变,再次去国外学习深造,给她的人生有了新的起点;顾佳虽然离婚了,但是有自己的茶厂,有能力抚养孩子,结局虽然有点意外,可是也是对三十岁的解释。
每个人都有他的三十岁,每一个三十岁都是各式各样的,有人成功,有人迷失方向,有人在风雨之后,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人生就是这样,谁都想不到自己的三十岁,会遇到什么样的事。三十虽然不能立业,可是三十而已并只是三十而已,虽然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所谓道不同则不向为谋,只有志同道合了,才会走在一起。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只因为是同类人,所以才可以有共同语言,同时,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所以遇到一些有共同语言的人,就要互相珍惜了,他们有可能就是你的贵人,感情好成为闺蜜,互相成长!
故事也只是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谁没有遇到过不幸的事,遇到不开心的事,身边有顾佳这样的全职妈妈,也有为事业而奋斗的王漫妮,还有可爱的钟晓芹,这样的人物只是一个典型,或许他们就是你身边朋友的影子,他们的经历或许也是你们经历的事,和《安家》一样,因为贴进生活,所以收视率也是节节高升。
电视剧《三十而已》说的三个女人的故事,女人在三十岁的经历。现在三十到四十并不是什么老阿姨,再说了90后也快30了,80后也快40了,生活的压力让现在的人们为家庭工作而奔波,这部电视剧很有生活感,已经在多家电视台上播放了,主角也因为戏而红,可能他们已经过了三十岁,人生的每个步骤,都要经历一些事情,让人慢慢的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有历练的人!
这就是我心中的《三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