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南北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南北散文1:买东西买南北
文/许洪波
儿子处在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整天东问西问的,有时还真让人难以招架。
周六,儿子从外面玩耍回来,见我一人在书房,问我:“老妈呢?”我答:“明天准备去郊游,***去买东西了。”儿子闻言来了精神:“老爸,为什么购物叫‘买东西’,不叫‘买南北’呢?”
我便告诉他:“东汉时,商业繁荣的城市数洛阳和长安,分别称作‘东京’和‘西京’,百姓去东京或西京采买,就简称去‘买东’或‘买西’,再加上东属木,西属金,人们吃穿用都取之草木的根、茎、叶、花、果和种子,要么是直接可得,要么是用金钱可买,都能用‘东西’一词来概括;而南属火,北属水,水火不相容,所以不能叫‘买南北’。日久天长,‘买东西’这个词就流传开来了。”
儿子听后连连点头称是。我得意地拿出烟叼上,准备接受儿子的赞美,却发现打火机没气打不着了,便吩咐儿子:“去给***打电话,让她买个打火机,再买些水回来,明天路上喝。”儿子高兴地跑去客厅了。
不一会儿,我听到儿子在电话里大声地显摆道:“老妈,‘东西’买齐了吗?您再买些‘南北’吧!什么?您连‘南北’都不知道?就是再买个打火机和六瓶矿泉水。”
南北散文2:南北渠
文/刘春柳
初冬时节,我们几个朋友一时兴起,去探访徐闻县的南北渠,这个徐闻水利建设史上最壮观的工程。沿着高高的堤坝,我们边走边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水渠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菠萝的海,风车像童话中的时钟在阳光中守候着。水渠边上每隔不远就有几丛芦苇,嫩紫色的,闪烁着光芒。
来探访之前,我们查阅了关于南北渠的相关资料。徐闻县南北引水渠道的修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徐闻县为解决中西部饮用和灌溉水源问题的重大举措。当时的徐闻县提出“把天上降的雨水蓄起来,把地面上的溪水引起来,把地下的水提起来”,实行“蓄、引、提”三管齐下,大力兴建山塘水库和引水工程。经过不少水利专家几个月的全面、反复的查勘、测量,再三比较方案,最后确定了引水渠的线路,提出了兴建大水桥水库竹仔园引水工程的规划。
1972年10月,该项目开始动工。11月大水桥水库竹仔园引水工程命名为“南北渠”引水工程。当时的修建是边测量、边施工。该工程历时之长、参加人数之众、工程量之大、条件之艰苦,在徐闻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几万民工风餐露宿、凉水充饥、一铲一锄、一眼一炮、一筐一箩、开沟填土、凿石挖洞、肩挑背驭,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
令我们感到惊喜的是,我们在堤坝上遇到了当时参加建设南北渠的一位老人。老人正在堤坝上放牛,他给我们讲述了在激情燃烧岁月里人们的斗志和英雄气概——
当时,我在大队里当副书记,大队委派我负责本地民工参加南北渠工程建设的工作。我组织本地群众约200多人前往上级指定工地安营扎寨,与来自各地的干部群众一道奋战。
我先后驻扎在曲界镇锦曲桥附近的坡塘村和高坡村工地。那时,我还年轻,正是激情如火的时候,几乎都是在工地上,早早起身,带群众开工,中午还冒着烈日来回于沟渠、堤坝、住地,分配任务,丈量土方,检查质量……我还负责着本大队的后勤工作,为了解决民工的吃喝,常要跑老远的路去买咸鱼,这算是工地上最好的菜了。当时水利工地不是咸鱼就是萝卜干,猪肉因经济困难买不起,即使有一块也得用来天天煮萝卜干,这样才可口些,好下饭。有时候,为了赶上施工进度,我还要折回各村各队催促民工上工地,各村上工地人数不齐,进度上不去,总要受县里批评。有的村因村里穷,卖了很多耕牛来补贴民工上工地。
我们坐在草地上听老人讲述故事,看我们这么感兴趣,老人吸了几口烟,接着说——
当时的情景真的是战天斗地。人多、牛车多、扁担多。牛车负责拉建筑材料,最高峰的时候有600多辆牛车,堵成了一条长龙。由于缺少机械及其他技术设备,只能靠群众用锄头挖肩臂担。西连、迈陈、附城、锦和、下洋、曲界和龙塘等七个公社的24000多名干部群众便自带粮食,冒着严寒,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南北渠水利工地安营扎寨。许多干部群众一家三代同上工地,各行各业都给予大力支援。我们挑着满满一担的土块一趟又一趟地爬上坡塘村锦曲桥的九十多级台阶。我们在调晓引水渠的堤坝上被虫叮蚊咬得无法入睡,风餐露宿,推土拉车。夏天汗流浃背,满面泥尘;冬天嘴唇、手脚干裂出血!但这些我们都不害怕,一心一意要把水渠修好。
老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沿着堤坝走了很远很远……
建成的南北引水渠道起源于雷州徐闻交界处,横跨下桥、和安、锦和、曲界、龙塘、城南6个乡镇和勇士、海鸥、红星、友好及大水桥5个农场,全长84.2公里,总蓄水量1484万立方米,该工程的建成,为解决徐闻县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灌溉以及县城居民生活用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南北渠既是有形的水利设施,更是无形的珍贵历史文化。每次经过曲锦桥,总会引发起我的沉思:我们应对这些壮观的历史工程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愚公精神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一种比较开阔的精神视野。
南北散文3:千金难买是诚信
文/张海涛
南北走向的紫河套是古城的一条老巷子,过去曾是老保定买卖古玩的聚集地。这条长约200余米的老巷子,曾经演绎了一幕幕诚信的老故事,至今想起来仍让人感叹不已。
那天,爷爷打算到集市上买些油盐柴米。路过紫河套时,就被琳琅满目的古玩所吸引。地摊麻麻密密,东西摆满了巷子,有钱币、字画、瓷器、明清家具。走了几个来回,也拿不定主意。想着孩子们都到了上学的年纪,觉得还是买个笔筒最为合适。转来转去,一个小地摊引起爷爷的注意。摆摊的是父女俩,地摊上简单地摆放着笔筒、水洗等几件瓷器。爷爷上下打量他们几眼,小女孩四五岁的年纪,她的父亲也不过三十好几。当时已是深秋,有了冬日的寒意。俩人蓬头垢面,衣衫单薄褴褛。爷爷询问笔筒的价钱,“您看着给吧,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器物,要不是家里遭了难,咋会沦落到这一步”,男人长长地叹了口气。看着父女俩挺可怜,爷爷动了恻隐之意,“这么着,我给你5块大洋,您别嫌少,我也是门外汉,不懂这里面的行市。你若是卖亏了,差价日后再补给你。”“谢谢大哥,今个若没有人买,我一家老小就过不下去了”,男人万分感激。
回到家里,奶奶见买回个笔筒,油盐柴米却杳无踪迹,显出老大的不乐意。爷爷说明了事情原委,奶奶眼圈红了,“你是菩萨心肠,专为穷人救急。”左邻右舍听说爷爷花5块大洋买回个笔筒,都过来瞧稀奇,好多人摇摇头撇撇嘴说:“花5块大洋买这个玩意,不值。”其中有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邻居暗地里告诉爷爷,“你可捡漏了,那个笔筒少说值20块大洋,这可是个宋朝官窑烧的器物。”
知道了笔筒的价值,爷爷没有露出丝毫的惊喜,东挪西凑了15块大洋,转天就给那父女俩送了去。
“我没什么文化,但知道人无信则不立的道理”,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爷爷说得掷地有声。看着老人家佝偻的身影,猛然间觉得爷爷是那么的高大挺拔。
南北散文4:南北花事
文/阿成
南方人和北方人过春节,无论如何是有区别的。比如买花,过节了,买几盆鲜花,或是买一束鲜花放在家里,不仅增加年节的气氛,也骤然让满堂春意盎然,喜庆吉祥。小时候,每逢过年,年轻的母亲照例要去花市买一两束花回来,或是迎春,或是腊梅,或是玉兰和百合,嫣红姹紫,让家里的年味儿浓郁而温馨。
东北毕竟是东北,东北之冬,大雪纷飞,北风呼号,早年时哪有鲜花可购呢?因此,早年黑龙江春节的花市,花儿多为彩纸扎成或细绢制作,千红万紫,于洋洋洒洒的大雪中招徕生意。那时节,东北人迎到家里的花儿自然是人工的制作,以慰寻常人家春花之情结。这十几年来才有了花窖和鲜花店,喜爱春花的人可以到那里去购买鲜花。有私家车者最令人羡慕,可将鲜花严严实实地包好,三步并做两步钻进车里,飞驰回家,可保花之鲜美。
海南则不同,海南者,便是数九的节气,堂堂的腊月,大街小巷依然是绿树成荫,碧草云连。其间各色斗艳争奇的野花,越是在东北寒冷的节气,在这里越是艳丽茂盛。
说来海岛人亦有过年买春花的习俗。春节来临,民间花卉应时而设,花市展馆里,各种姿色迷眼品位卓然的鲜花牵连不断,斗艳争奇,荡人心魂。诚然,人有百样,喜好越千种,其中以购“金桔”者为众。故而金桔几乎占了花市的三分版图,恍惚之中,以为误入桔国。
而我则喜水仙。水仙者傲然秀丽,气度非凡,且有无限生机。《瓶史》将它列为一品九命,称之为花中雅客,“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亦有“凌波仙子”之美誉。于是购一盆十头水仙捧回家中,清水供养。“玉台金盏”,一日三朵,一日一新,“玉立小娉婷,脉脉含情愫”。次第开放,直至除夕。除夕夜此株为最茂。难怪宋人咏叹:“瑶池来宴老仙家,醉倒风流萼绿华。”真是吉祥可爱,心中的各样期盼亦在次第参差的花境中款款升起,不亦乐乎。
南北散文5:秦岭听鸟
文/白忠德
秦岭是南北动物的交汇带,鸟类多达五百余种。鸟儿的鸣声表达不同的感情,传递不同的信息,引伴、结群、转移、隐蔽、觅食、营巢、报警、进攻、歌咏、求爱、高兴、烦恼、惊恐,高亢的、悠扬的、浑厚的、缠绵的、哀婉的、纤细的、短促的、激动的,组成一支大合唱。鸟儿是森林跳动的音符,森林因鸟儿的存在而灵动,添了情趣和韵味。
曙光还未升起,耳边就传来阵阵鸟鸣,骤急如筛豆子,打破清晨的宁静。我穿衣起床,信步走出秦岭三官庙保护站院子,此时薄雾款款,树叶碧绿,野花怒放,青草含露。
鸟儿们站立枝头,沐浴晨曦,梳羽理翅,招引伴侣,尽情高歌。大山雀高高站立枝头,“嗞嗞规——嗞嗞规——”尖锐细微,清纯甜美,富于韵味。大山雀形体比麻雀还小,却是山雀中的大个子,全身黑色,唯有脸部一片白,行动敏捷,如一群快活的小精灵。黄腹山雀“嗞规——”、“嗞规——”声音连续而尖细。棕头鸦雀不贪睡,十来只一群,竹丛间“吱—吱—吱”叫着,边鸣边跳,十分忙碌。
黄鹂羞答答躲进树阴,鸣声圆润流畅,清脆悦耳,如行云流水般动听。它们箭一般穿梭着,金光闪闪,转瞬即逝,宛如流星。啄木鸟发出“笃——笃——”声,远处可闻,也是繁殖期求偶占区的信号。灰胸竹鸡橄榄褐色,与地面颜色极似,“呱呱咕——”、“呱呱咕——”不知道身在何处,那连绵响亮的叫声却暴露了自己。
四声杜鹃格外多情,“豌豆花壳、豌豆花壳——”雄浑嘹亮,响彻山谷,通宵不歇。这时却安静了下来。三声杜鹃放开独特的歌喉,“归—归阳——、“归—归阳——”越叫越快越响,叫了几声又突然停下来,让人捉摸不定其行踪。三声杜鹃,又叫阳雀,叫声凄凉哀婉,足以触动人类心底那最敏感、脆弱的神经。每天能为人类捕食一百五十多条害虫,是一般鸟类捕虫量的几倍。它却算不上一个称职的母亲,自私而绝情,缺乏最根本的母性,从不做窝,不会孵卵,更不育儿,把蛋产在莺、画眉、山雀巢里,让它们孵化。
三官庙人家屋檐下的燕子苏醒了,把头伸出泥巢口,发出单调轻微的短哨声。不久便三三两两地冲向蓝天,一把把剪刀似的尾翼在晨曦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历代诗人咏燕子的诗句很多: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有如李白《双燕离》:“双燕复双飞,双飞令人羡,玉楼朱阁不独楼,金窗秀户常相见。”
是时,我为一只歌声嘹亮、雄姿英发的画眉吸引。画眉是鸟中歌星,扎在一根竹枝上,头高昂,尾内勾,鸣声急促,如同两个南方女子吵架,响亮多变,婉转悦耳,悠悠远远,高高低低。
太阳出来了,升腾的雾气和着金色的光芒,醉人的山林更加光彩夺目。我独自坐在东河边,轻轻闭上眼睛,沉醉在鸟儿的合唱中。我又听见一阵阵酷似笛鸣的叫声:枝头两只鸟,正在一唱一和。那是佛坪绿鸠,以本县命名的特有种类,雄鸟上下背暗绿色,雌鸟上背绿色,下背暗绿,形似野鸽,有些纤瘦。
林中百鸟齐鸣,柳莺的体形最小,嗓门却最大,婉转动听,顺耳舒心。忽听得一声陌生的叫声,清亮而高亢。河乌,身着黑褐色羽衣的“歌唱家”,飞出来落在离我不远的树枝上,尾羽不停地上翘。河乌是真正的水边居民,一生伴水而居。三官庙的人说,他们很少见过河乌的巢,那巢藏得极隐秘,往往让人意想不到。
南北散文6:樱花赋
文/张子其
初见于汉,盛植于唐。地不分南北,花次第而开。含苞时,点点乎红豆相思;绽之初,盈盈乎处子启唇。
花将盛,花间藏叶,其叶瑟瑟;叶渐长,叶里寻花,其花楚楚。其根若何?龙盘蛇行。其干若何?铁冶铜铸。
玉叶坠珠兮,湘灵鼓瑟;新花溢彩兮,谪仙挥笔;风摇琼枝兮,嫦娥振衣;波映丛林兮,阆苑仙阙!
溶溶春波,翩翩飞鸟,幽幽天籁。祥云飞渡,水走岸行,气势如虹。粉素红金,争芳斗艳,一派雍容!
盛世樱花,灿若云霞。五彩缤纷,四射光华。樱林逶迤兮铺天盖地。樱花妖灼兮,百里风香。月光泻银兮,贵妃新沐婀婀娜娜;朝晖流金兮,天女散花沸沸扬扬!蝶阵朝奉兮,啜花露之琼浆;东风驻足兮,吊落英之被地!
登高望远兮:风荡谷鸣,飞霞雁阵,万千气象!举觞痛饮兮:花醺鸟醉,天地为庐,梦幻仙乡!
跋:丙申之春,邢湾古镇,澧河之畔,数万亩樱花含苞待放。余身临其境,目观其盛,感政府改天换地之壮举;叹京奥策划运作之奇功;思天适应时植樱之睿智;念中铁挥师助阵之豪情!赋文感怀,以咏桑梓之美,复感斯生之幸哉。
南北散文7:年首岁尾,我穿越南北
文/蒋曹斌
1
这一次,我真的飞越大半个中国,从南方之南来到北方之北。
为了防寒,着一身的重重叠叠,全副武装地出征。
南方啊,北来的大雁在沐浴冬日的暖阳,享受着历经苦难而功成名就的闲适和尊贵。
而北方,曾经的葱笼青翠肯定蜷缩身躯,忍受着前世未尽的来自寒风的肆虐和凛冽。
2
刚才还闷热中昏昏欲睡;一阵气流颠簸,让我举目窗外。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云天这般奇绝,苍穹如此静谧。
极目处,霞如彩练,莫不是七巧姑娘裁剪的锦罗绸缎?
机身下,却见青山点点,雪浪隐约。浑浊的世界因雪的润泽而格外清澈,格外简洁。
3
夜幕下的街道,澄明而又空寂。但你并不孤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晶莹伴随。
没有遇上铺天盖地的雪花纷飞,有些许遗憾,却无须叹嗟。看看周围,就可以想象雪曾经下得多么热烈。
南方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不能说雪是死掉的雨,但雪一定是雨的精灵,是天使的无尽的深情。
雪地不冷。裹起雪风,疾走如飞,自然浑身火热。
4
西风瘦马,古道昏鸦,悠远的诗境存放于历史幽深的山谷,固化为永存的意象。
如今的冰雪世界里,灯光辉煌,流光溢彩,车辆穿梭,游人接踵,鼎沸的喧嚣让澄明晶莹的冰魂雪韵悄然消损。取冰江面,筑堡垒城,建殿雕宫,奇也妙也,然则失之大道,也失之娇娆。
幸好,还有简约的狗拉雪橇,还有没有流水的斗拱小桥。
5
经过反复浣洗,月光泻淌在大地,与白雪辉映,融为一体。
一切如此静寂,一切都经过了洗濯,连同一丝一缕的空气。
脚步轻一点,免得踏雪时“咯吱咯吱”。瞧,灯火阑珊处,一位赤裸的白雪公主般的姑娘扭动着腰肢,正在惬意地背手挥动浴巾,又若蹈雪轻舞,邀月吟诗。
一尊美丽的雕塑,不知来自于哪位艺术大师之手。她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冰清玉洁,什么是纯真无邪,什么叫澡雪浴德。
6
松花江堤岸上的斯大林公园,夜色深沉,行者稀寥。
人行道和广场上的积雪有序地堆放在树林花圃,如被絮般整齐洁净。如果树木稀疏处有那么几株红梅凌寒而开,则诗景灿然。有梅无雪,落于尘俗;有雪无梅,不见精神。
企盼在空旷的江畔,拥有一间小雪屋,屋内火炉初红,窗外梅香袭袭,即是天地皆春。
也可以就这样在雪地静静伫立,深深吸吸,把五脏六肺的污浊彻清洗。
7
疾驰的动车,犀利地把白色的大块剪开。
窗外,除了雪白还是雪白。闪向后方的电线杆给雪地带来几分敏捷;平畴大畈上的白杨林则给雪地平添几多妩媚。
村庄只不过是散落在白纸盘上的棋子,偶有规则地颇有韵致。
柴门鸡犬吠,风雪夜归人。前世今生,屡思屡梦着这雪夜归来之境。
还是让我披一身蓑衣,在众鸟绝的薄色中钓一宿寒江,钓一钩银月,也钓一帘飞白。
8
由是,我梦回少年,梦回江淮故乡的冬天。清晨或黄昏瓦屋灶房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屋檐上挂下的冰淋,行走在河塘冰层上的战战兢兢,搓揉雪团塞进伙伴的衣领后的痴笑声声……
那是温暖中的寒冷,那是关于寒冷的温暖记忆。
而今,我无法穿越岁月沧桑,但我穿越了千山万水的漫天苍茫。
无论北疆还是南域,心拥热烈则世界温润如玉,心存清凉则天地爽朗。
9
见识了周天寒彻。我们要告别冰天雪地,要告别冰清玉洁。
飞过白山黑水,飞过秦准泰岳,我飞回风和日丽的南国。
在充盈着暖气的机舱里,我又昏昏欲睡。我想重回松花江畔,让零下30度的冰冷揉擦着我还未干裂的脸庞,从围脖或者口罩里冒出的呼息,一路延绵,酣畅淋漓地表达着温和热切的生命力。我想再回一次雪地,对着蹲在路旁捧雪扬花的红衣女土,拍下雪里红的生动景致……
10
在北方,我就是一枚雾松上的棵粒,我就是一夜的孤冷,一季的清寂。
回到南方,我变成了青翠中的一枝,我成为待燃的冬蕉,成为大叶榕的飘须。
北方的沙柳也会絮叶依依,北方的石榴树终能红艳欲滴;南方的长青藤也啜饮寒露,南方的苍生万物也经历四季。只要坦荡豁然,就世界生辉,风和日丽。
我回到了南方之南,亦如我飞往北方之北。
南北散文8:南北旅痕识地名
文/郑其
旅游,在纵览了天南地北的美丽风光和人文化胜迹之后,是不是收获了一大叠照片,藏之影集,便万事大吉了呢?
如果回思在游途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地方,品味其得名的来历,其实也是一桩有意思的事。
有人文学者和文学家给地方留下了名字。
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朐山,又有一名孔望山。相传孔子在朐山遇见一位老渔夫,老渔夫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孔子觉得很有启益,便对门生说:“大家要记住:凡事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据说就因为这个原故,从此人们便把朐山改名叫孔望山了。而连云港市的花果山,据说是吴承恩游览此山之后给定的名字,他还在小说《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和猴子们居住的山,称作花果山。
有医学家给山峰留下了名字。
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的“药王山”,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后人还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
有帝王行迹使山川留名。
南京城西隅的清凉山,以建有清凉寺而得名,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唐以前,长江直逼清凉山西南麓,江水冲击拍打,形成悬崖峭壁,成为阻北敌南渡的天然屏障。自唐以后,长江西徙,雄观稍逊,但是清凉山的大名余威尚存,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清凉寺、崇正书院、扫叶楼、驻马坡、翠薇园等。
奇特的文人故事,更是某些地名命名的来由。
苏州灵岩山香山溪北侧,有清朝诗人张永夫之墓。其墓碑与众不同,曰:“再来人之墓”。原来,这张永夫名锡祚,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死于雍正二年(1724年),与盛锦、黄子云、沈盘同称“灵岩四诗人”。他一生困顿,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赠财物,饿穷至死(活脱脱一个伯夷、叔齐)。相传其死后十余年,又前来此地寻生前旧友,出金百两,还清旧日所欠乃去,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来人”之碑的来历。
至于以自然风光的特点使名的地方,那就更多了。
苏州西南的吴县木渎灵岩山,山不算高,海拔182米,周广1800亩,但是它的出名缘于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
明月山,可谓充满诗情画意的地名,它位于全国第一个生态城市江西宜春市城西南31公里处,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几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组成、明月山主峰太平山,海拔1735.6米,因整个山势呈半圆形,恰似半轮明月,故称明月山。
我们普通的旅游者,不是地理学者,不是历史学家,更不是文化研究的专家;但是,通过旅游,广见闻,学史识,懂些许地理上的讲究,总归是一件饶有兴味的趣事啊。
南北散文9: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文/祥子
我们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有一个传说与此相关。说的是南宋大学者朱熹造访其友盛温如,适逢盛手挎篮子准备上街。朱熹于是问:“你欲何往?”盛温如答道:“上街买东西。”“买东西?”朱熹笑道:“那么南北也可以买吗?”盛曰:“不可,我这篮子只装得金类木类,水类火类是装不得的。”朱熹听罢连连点头。原来“五行”的木金水火土,是与方位上的东西南北中相配的。按照相生相克的原理,东方的木和西方的金可以共处,而南方的火和北方的水可就势不两立了。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不能作为买东西这个说法由来的确凿证据。
其实东西最早单纯是指方位的名词。因为东、西相对,所以常常联系在一起。慢慢地,“东西”的语意扩大了,可以代指四方,比如东躲西藏的意思是到处藏匿,并不是只能往东躲或者往西藏。再后来,指四方的“东西”也可以指四方的物产或者产业,这个意思在唐代就已出现。宋代以后,所有具体或抽象的事物都可以用“东西”来指代了。至于为什么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走上了这条语意转移的道路,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因南北仅方位之异,而东西则日出日没,有生命意义寓乎其间。凡物皆有存亡成毁,故言东西,其意更切。也许这也有一定的道理吧。
也有说法说“买东西”源于唐长安着名的东市、西市,因为要到这两处购物,因此就简略将“去东市、西市购物”说成是“买东西”了。这个说法虽然待考,但当时长安城里的东市和西市却真的大有名堂。
长安城当时的面积近84平方公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区。长安人口近百万,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的城市中,绝大部分面积为里坊建筑,分布着贵族宅邸、民居、寺观和工商业聚集的东、西二市。
东市和西市的布局基本一样。与里坊相似,市的四周也有高大的围墙。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市内的4条街道纵横交叉成“井”字形,将整个市内划分成9个长方形区域。这些长方形区域四面临街,当然更利于交易。每个区域内还有便于内部通行的小巷。各街的两侧设有水沟,与小巷里的暗排水沟相通,供排水用。水沟的外侧还铺设了2米宽的人行道,方便顾客行走。
东西二市进行的是封闭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将多种同类商品集中在“肆”(即“行”、“店”)中进行销售。这种封闭式集中交易在春秋晚期就有了雏形,到唐时基本完善。唐政府对东、西两市实行严格的定时贸易与夜禁制度。两市的大门早晚随城门、街门和坊门一同启闭,并专门有吏卒看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夜禁制度显然不合时宜,因此自晚唐开始,夜市也就比较常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