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的文章

请欣赏放假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放假的文章1:趁着放假,陪陪爸妈

文/雨中野荷

孩子高三,自己又要上班,确实有点忙,每次回家看望爸妈,总是匆匆忙忙,没能坐着细细说话,没能停下好好端详,在老爸忙碌的身影中,在妈妈不舍的目光中,一次次驾车而来又驱车而去。“忙忙忙,你们总是很忙!”妈妈一边埋怨一边心疼地说:“别忙得太累啦!有空就回家歇歇吧!家里夏天凉,冬天也不冷。”看着夏天爸爸特自安上空调的卧房,摸着冬天妈妈收拾柔软的大床,转眼一年已尽,我竟然没能在家歇一宿。

父母养育儿女到底是为了什么?儿女们长大了难道只是为了忙生活?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跟孩子们叙叙、唠唠,也许是日渐年长的父母最朴素的愿望。我们儿女除了为生活而忙,是否也该找点空闲陪陪他们?待到日后不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春节放假,昔日的朋友未见了,多年的同学碰面了,聚一聚,聊一聊,走亲访友,聚会聊天,应酬很多,日子很忙,依然没有时间陪陪老爸老妈。什么时候有闲才看看爸妈?冷清的庭院树叶泛黄,期盼的目光悠长悠长……

我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找到了我的空闲,安顿好孩子,收拾好自己,安静地回家,陪我的爸妈。我陪着妈妈去菜园摘菜,跟着爸爸去田间看庄稼;我陪着妈妈去河边洗衣,跟着爸爸去屋后搬柴。我们坐在桌前悠闲地吃饭、看电视,嗑瓜子、聊天。我给爸爸盛饭倒水,我给妈妈捶捶背,揉揉腿。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拽着妈妈入睡,半夜醒来,我们娘俩拥被而谈,直到天亮。

爸爸的笑容挂在脸上,妈妈的腿脚似乎也更加利索。弟弟一家,妹妹一家,我们一家都回来了,孩子们欢歌笑语,弟妹们洗菜做饭,锅碗瓢盆齐欢畅,农家小院热闹非凡!

趁着放假,陪陪爸妈,老人不图啥!

放假的文章2:我爱北海

文/张婧宇

“10月1日国庆节放假啦!”我大声地呼喊着,准备和家人一起去北海玩。

清晨,大家各自收拾好行李,就开始了行程,我坐在车上,迫不及待地想现在就在北海,恨不得车子会飞,一秒钟就能飞到北海。

一路上,去游玩的车子特别的多,爸爸熟练的车技把这些车子都甩在了后面。我看见外面的路标上写着“北海985公里”,心里不禁埋怨起来:“北海呀北海,你为什么要在那么远的地方呢?”

过了好长时间,爸妈突然听见了“呼”“呼”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我已经睡着了,正在打呼噜呢!不知道过了多久,我醒了,一路看着路标“北海700公里、500公里、300公里……”北海越来越近了,我也越来越兴奋了。

夜深了,我们终于到了北海,夜空月光照耀,颗颗星星对我们眨巴着小眼睛,仿佛在说:“欢迎来到北海。”到了这里,爸爸先找酒店,然后随便吃一点东西,大家就向海边奔去,远远地就能闻到海水的味道。来到海边,天上的明月与远处的灯光交相辉映,照在海面上,海面泛起了点点星光,仿佛是有人在大海里撒了一把闪闪发亮的珍珠。看到这么美丽的地方,我连鞋子都来不及脱,就跑到了海里。清凉的海水冲到我的脚上,打湿了我的衣服。我和姐姐在海里跑着、跳着、笑着、欢呼着,忘记了一天的疲劳。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兴高采烈地起来穿好泳衣,叫醒正在熟睡的爸妈。来到海边,发现今天海水很蓝,空气也很清新,大家都沉醉在这欢乐的时光里。我迫不及待地跑向海里,可大海好像突然生气了,用浪花来攻击我,“哗”,我吃了一大口海水,“哇,好咸呀!”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游泳之后,我躺在金色的沙滩上,听着海风,浪花的声音,十分的惬意和享受。松软的沙滩上有数不胜数的只有指甲那么大的小螃蟹,远远望去,密密麻麻地布满整片沙滩,当你走近想去抓它的时候,它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我突然看到一只螃蟹在洞外,我就悄悄跑过去抓,可它却钻到洞里了,我又去抓另一只,也没抓到,累得我满头大汗,还是一只也没抓到。

如果你觉得抓螃蟹太累,那就去捡贝壳吧。捡贝壳也是很有趣儿的一件事,它们五颜六色、各具风姿,让你爱不释手。时光就这样在我们的欢笑声中悄悄溜走了,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此时,海似乎更加蓝啦,更加漂亮了,一切都变得那么的美。

放假的文章3:遇见,也很美

文/草原雀儿

突然放假,竟然不知道做什么,有些茫然。

给自己找事做吧。于是先收拾书柜,平时看书,随意摆放,书籍的归类已经凌乱不堪。

在书柜下面的橱柜里,找出了还没有开包装一套书,惊讶之余,看邮寄的地址,方才醒悟,这是我五月份在“孔夫子旧书网”拍的一套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行者无疆》《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四本书仅用了25元钱。因当时去市里参加中层干部培训,先生取回来放在这里,我们竟然都忘记了。

打开包装,最上面的便是《文化苦旅》,这本书我曾有过,后被朋友借走并被其弄丢,一直可惜着,也曾痛恨其借书不爱惜书的行为。

打开散着墨香的书,随意翻着,竟然翻到一枚很雅致的书签。只见很多页码的一些句子下画着波浪线,旁边空白边缘写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字体娟秀,清晰,细细看去,都是对划线句子的感悟和质疑,文句雅致,内容客观。细细品味,温润心灵。

游走于一页页的文字里,于是,怦然心动。

我想:他(她)是一位耄耋老者,还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少年?这一定是这个素不相识的读书爱好者留下的思想痕迹,抑或是他(她)千淘万漉后的欣喜,也许是柳暗花明时的感慨?现在已经无从考究了,只是觉得此时此刻在书本里遇见,该是多么美丽,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读余秋雨的散文,是需要有思想。他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散文因融进了历史的思考而独树一帜,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因而读他之人定会有思考,定会质疑。与余秋雨的文字遇见是一种仰视,而与这样认真的读者遇见则是一种亲切,一种感动。

遇见,可遇不可求,它随心,随性,不需要预约,不需要脚本,亦不需要寻觅,就像你百无聊赖的心无处安放,忽而一缕阳光携带着清新的气息,透过窗户扑进室内,柔柔的,暧暧的,让你神清气爽;或者春寒料峭的时节,猛一抬头看见枝头上的一抹鹅黄,不期而遇,让你欣喜娟然。

就如这网络,茫茫中你就与这几十人或几百人相遇网海,不曾谋面,不曾寒暄,唯有文字,让彼此惺惺相惜,造就了一次次意外地心灵碰撞,在这里,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的风景已经不重要,只要文字相遇,天涯咫尺,便是永恒。

人生漫漫,我们都会遇见很多人,一次擦肩,咫尺陌路,一次遇见,也许就会掀开故事的扉页,故事未必完美,一定会有留白和断章,便成就了文人墨客笔下的或凄美,或圆满的结局,这正是美丽的补遗和点缀。

在姹紫嫣红里,在对的时间里,我们总会遇见一个人,他(她)的到来,点亮了我们眸中的明媚和美丽,我们就会关上心门,为这个人低眉于烟火人间,合奏出完美的人生乐章。

不管以什么方式相遇,期间都蕴涵着禅意。那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又是预料之外。正如此时与这样一段段文字相遇一样,天工巧合,顺理成章。

抚摸着这娟秀的小字,心里默默地祝福这位读书人。淡淡的相遇,因文字,坐拥着一份幸福。

人活着,就是奇迹,人生晴暖,保持心静若素的心态,不管以什么方式相遇,都是传奇。

相遇在文字里,相遇在提笔落墨处。于是,我用温馨的词章,记下这生命的片段,浅喜,默念,不管是清浅还是蚀骨,也美丽,也温暖。

放假的文章4:低头思故乡

文/冯金彦

一回到故乡,耳朵就放假了,如一只小小的蜜蜂流连于花丛中不出来,丢下你一个人于乡路上慢慢地走。

风吹过,温柔地吹过。你可以感受到它抚摸着你脸颊的那丝清凉,可你听不到它的狂啸,也看不见它撕扯着枝头,它就那么猫儿一般悄声而过。小草在阳光下无声地长着,花朵在阳光下无声地开着,河水也只是一个音节,哗哗、哗哗地流着,流得你的心痒痒的,想唱些什么,可你什么也不能唱,鸟儿没唱,花儿没唱,你只好不唱。你实在不忍心打碎这寂静,这寂静是一层薄冰,你踩上去便会破裂。你便在故乡的山路上,在那些一岁一枯的绿草中间慢慢地走着,慢慢地看着,慢慢地享受这份宁静。宁静里有生命在涌动。

你知道故乡前行的沉重。为了这份宁静,曾经有过的喧闹凋零了,砖厂的轰鸣像秋天的树叶一片片飘落。从凋敝的砖厂旧址走过,小草在断壁上飘动,仿佛是在替故乡看守着昨天的故事,看守着故乡的一份眷恋。一只鹅,不理会这些,依旧在村路上散步,鹅的叫声让小村更静,静得你甚至听到了阳光掉在地上的声音。鸟鸣山更幽,鹅鸣村也更幽。

从城里回来,从待得久了的噪声里逃出来,回到这故乡的山坡站一站,于寂静之中听阳光镍币般落在你肩头的声响。

举头思故乡。低头也思故乡。

天那样蓝。蓝得让你感到饿,一种长途跋涉之后迫不及待的饥饿。你便开始发馋,馋馋地凝视着那蓝天,想扯下来咬上几口。那是一种纯净的蓝,蓝得有一种透人心脾的力量,即便是一颗星星掉进去,溅起的也只是蓝色的浪花。

天蓝之后,水也幸福地碧了。

蓝天之下的大雅河,河水舒缓地在一个个石头中间跳来跳去,云习惯于每天在河水里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再回到天上去。

自从上游的造纸厂停产了之后,河水恢复了小时候的样子,年轻时候的样子。河两岸淡淡的花明明灭灭,小草蓬勃,树在努力生长着。河的美好和故乡的美好一样,从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它总是不断地长高自己,不断地让生命绽放。

关键是为了河的美丽,故乡一次次地放下自己往日的荣耀,放下这些,才能够让河走得更远更美。一个懂得放下,敢于放下的故乡,就一定会宁静致远。

于是,“生态”是一个新名词,“休闲”是一个新动词,沿着河的两岸高低飞舞。静坐河边,看河从小村走过,从我们的生命中走过。就想起与河相伴的日子,想起小小少年的快乐,想起光着屁股洗澡的背影,想起用石片在水面上激起的浪花。

在故乡成长的二十年,这个世界有了许多的改变。在推土机的轰鸣声和浑浊的河水扫荡过的土地上,我们丢失了许多河流、湖泊,许多鱼也去流浪了。二十年之后我们明白了,可那些鱼是找不回来了,那清清的水也找不回来了。

我总是在想,即使找不回那鱼了,至少我该让生活于河边的人,像我故乡的父老一样,知道自己失去过什么,然后才懂得失而复得的宝贵与快乐。

刚入山口,故乡便用清新的空气砸你,大片大片砸得你精神抖擞时,你抬起头,见四面全是绿。树绿着草绿着山绿着岭绿着,浅浅的绿深深的绿,仿佛谁不经意打翻了一盆绿色的颜料,绿色沿着那岭那沟,无边无际地流下去流下去,瀑布一样,挂在山崖山坡。只有偶尔飞过的鸟儿才让人一震,你的目光才会随那鸟儿向远处飞去,飞也飞不出去这一片浓绿淡绿。

在故乡的四月,你可以听到绿色走来的脚步声,轻轻的静静的,一场春风一场春雨之后,就有绿意爬上枝头,就有小草拱出地面,不但红杏枝头,所有的枝头春意都在闹,闹得故乡热热闹闹。

女儿牵着我的手问:为什么这里的小哥小姐不放风筝。在都市常常被楼群电线挂断风筝的女儿,以为故乡的田野是放风筝的最佳场所,她不知和她同龄的乡村的孩子,已和大人一样肩负生活的担子,他们劳作,用自己的勤劳捻成长长的线。放飞自己读书的愿望。这些事情,女儿不知道,都市里的很多孩子不知道。

他们更不知道,为了这绿,靠山吃山的乡亲,放下了祖祖辈辈伐木的斧头。这些父老乡亲从山谷深处走出来,从一种生活习惯中走出来,不再靠山吃山。锹镐与山的撞击声替代了伐木声。他们弯下腰的身影,仿佛是一个把手安装在山坡上,握住就可以把一山的绿色拎走一段回家,他们把从大山拿走的一切又还给大山。

伐木者寂寞的小屋是山坡上的路标,让父老乡亲不会走错路。木材加工厂被遗忘在山脚下,苗圃在山坡上像一面绿色的旗帜。林场成了景区,伐木工成了导游,木把头成了老板,原本伤痕累累的山坡又被绿色占领了,那些低矮的原本不成材的枫树,把自己生命的壮美在秋天举起来,红红的山谷竟然让游人从四面八方向这里飞过来,让乡亲们知道了,风景也可以卖钱了,让乡亲们知道了青山真的是银山。一个原本生疏的名词“生态”,也像屋门的把手,被他们握得铮亮。

离开故乡的日子,我珍视都市里那极少极少的绿地,甚至连楼角与砖缝挤出的一丝绿意也让我欣喜。而在故乡,这一切都是极普通极平淡的,便觉得许多平淡的东西因为缺少而珍贵,比如水比如空气比如真诚,我们丢失了什么才去寻找什么。

风吹背后寒,在故乡,迎面吹过来的不是风,是风景。

放假的文章5:麦积山

文/苟发徽

放假期间,我们一家去了天水麦积山。

麦积山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其形似麦垛而得名,始创于十六国后秦时期,而后屡有修葺扩建,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被称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到达景区当天,随着滚滚人流车流,不知不觉来到麦积山脚下,哇!麦积山好高啊!我爬得上去吗?心中感到有点害怕、紧张,正在这时候,我看见一位比我小的小朋友都在往上爬,就立刻有了勇气,心中暗想一定要爬上石窟最高处,于是加快脚步奋力向山顶爬去,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看到了“密如蜂房”的石窟、栩栩如生的佛像,有的在练功,有的在念经,还有的在打坐……非常雄伟,惟妙惟肖。

在凌空穿云的栈道上,经过一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爬上了石窟最高处,我看到了哼哈二将把守的天庭大殿,站在大殿中间,放眼望去,麦积山群山环抱,树木茂盛,层峦叠嶂,葱茏无比!我想,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麦积烟雨”吧!

满眼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时间似乎也比平时过得快了许多,不一会,天空出现一丝晚霞,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穿过一个山洞,走在下山的台阶上,我总是一步步回望麦积山,只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再见,美丽的麦积山!

放假的文章6:挖野菜

文/杨丽婧

放假前,吃着奶奶做的荠菜饺子,突发奇想,要奶奶放假后带我去挖野菜。于是,一放假我便迫不及待地去实现这个愿望了。

我们的目的地是奶奶的乡下老家。我和奶奶准备好两把镰刀和两只篮子,穿上雨鞋便出发了。今天天气不错,虽是二月,迎面吹来的风像春天一样,让人心旷神怡。

我本以为现在的荠菜是稀有物种,不容易找,谁知我们的运气特好,远远地就看见邻居家葡萄园里星罗棋布地长满了野菜,远看像一条绿色的绒毯,近看那一簇簇鲜嫩的野菜又如从大地妈妈怀中探出小脑袋的精灵。我急不可待地要开挖,奶奶却笑眯眯地说:“挖野菜,必须得先认识它,别到时挖了半天,挖出一大摊杂草,我可要炒给你吃的哦。”奶奶挖了棵荠菜,拿在手里,告诉我:“它的叶子有绒毛,像扇子一样,有锯齿。你呀看清楚了,挑大的挖。”

于是,我们便分头开挖。我拿起镰刀割向荠菜根部。但是鲜嫩的荠菜被我这样一割便整个散了架,我连续割了几根都是这样。我回头,看看奶奶篮里的菜都是整棵的,我着急了,终于忍不住跑去向奶奶请教。奶奶说:“荠菜的根深,要把镰刀伸进土里挖。”说着,便做个示范,只见她把镰刀伸进土里,轻轻一割,又往上一挑,整棵荠菜就出来了,动作流畅,不到两秒钟就挖了一棵,看得我目瞪口呆。

我一边看着,一边琢磨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决窍。没过多久,我的篮子就装满了。再看看奶奶,她的篮子已高出一大截了。

吃着美味的荠菜饺子,我真开心。我明白了,凡事都有窍门,只要掌握它,你就能成功。同时,我也知道了,用自已的双手收获的劳动果实是最美味的。

放假的文章7:后端午情

端午放假前一天我就忙了,一直没休息。三天假期过去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收到老姐的一个短信:亲爱的妹妹:今天我给你带来了几个妈妈包得粽子,有空过来拿一下,尝尝妈妈的味道。每年她都带给我粽子吃,她不是我亲姐,但很贴心。我亲弟弟都记不得我的生日,她每年都给我祝福的。以前只有我母亲能做到。我到她单位去拿回粽子,有火腿的,有白米的,还有几个野鸟蛋。蛋是和粽子一起煮的,呈暗绿色,剥开咬一口,很香。今年没有我喜欢吃的红豆粽子,嗯,有点遗憾。

端午那天弟弟照样打个电话给我,心照不宣的,今年端午节恰好是母亲60周岁冥寿。想想以前真傻,过端午的时候也是母亲的生日,我们小的,都没给过祝福的,记起来了,在2000年,也是母亲本命年端午节生日时,我买过一个蛋糕,一家人一起吃的。要不然,现在想想多遗憾啊,子欲孝时,亲不在。

想想小时候过端午多开心啊!那时,母亲很美,父亲很疼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忙着包粽子。我们小人是瞎帮忙的,真正忙的是母亲,两个盆,一边是粽子米,一边是粽叶和粽草。粽子草,类似草绳,用来捆粽子。母亲一只手捏住粽子,然后用牙齿咬住粽草一端,另一只手灵巧的勒紧,打个结,就成功了。包得很精致。最后一起放大锅,里面放点鸡蛋,煮熟一起捞上来。凉了,剥开粽叶,清香扑鼻,食欲很快就来了,用筷子叉紧了,放糖碗里沾点白糖,再往嘴里一送,嗯,好吃极了。因为端午节很多时候是碰上黄梅天的,吃不完的粽子,就在家里厨房拉一根绳,粽子们就被挂上去,我们走路都不好走,弯个腰,我喜欢站在旁边闻粽子味道,特别对我这种从小就超级爱幻想的人是种享受:草香,米香,红豆香,足足可以有部童话了。放学回来肚子饿了,先剥个粽子,拖个小登子坐在门口吃,一边发呆,一边听外面的梅雨。那一切一直都活在我的记忆里了。

这样的端午节的画面在母亲去世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我们有时吃亲戚包的粽子,有时买回来吃。但妈妈的味道再也没有回来过。有时想想比较伤感,但是也学会了自我安慰,世上万物,生死轮回。有的东西总要失去,只是或早或晚。当我第一次听小红莓乐队的《ode to my famly》眼泪瞬间就下来了,当时就好像看到了很多很多小时候的画面。当我结束这篇日志里,听得也是这首歌,依然很触动……

放假的文章8:天安门与国庆记忆

文/吕清明

2000年,我20岁。国庆节放假前夕,我突然产生了要去北京的想法。小时候,每当在电视里看到雄伟壮观的天安门,我就心潮涌动,去北京的念头无比强烈。

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任何人,这是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秘密。9月30日学校放假后,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告诉父母我要去同学家,让他们不要惦念,然后揣着从伙食费里省出来的车票钱去了火车站。火车站里人山人海,排了两个小时,才买到去往北京的加票,尽管要一路站到北京,但我的心情却异常激动。晚上10点多,我登上了火车,车厢里摩肩接踵,几乎无立锥之地。火车终于启动了,我在心里欢呼起来,车窗外的灯光如流星闪过,渐渐漆黑一片,无法判断火车行驶的方向,但我知道,北京,就在不远的前方。到了半夜,困意袭来,我强打起精神,到洗手间洗了把脸,可是过了一会儿,头还是如鸡啄米一样,我只好坐在过道里,用双手支着下颌,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可是不一会儿工夫,就有旅客上下车,火车里一时喧腾起来,我只好睡意朦胧地站起来,给旅客让道。就这样半睡半醒间,天渐渐亮了,当列车员告诉大家火车已经进入北京时,我一下就精神起来,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窗外。在早晨柔和的阳光里,北京的林立高楼和宽敞的街道显得熠熠生辉,我不由自主地欢呼了一声。

出了北京车站,我打听好方向,就走着去天安门广场,走了大约半个多小时,那个在电视里看过无数次的天安门映进眼帘。此时这里已经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不少人在这里流连驻足。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我不由自主地张开双臂,那种自豪和高兴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农村青年欣喜若狂的表情。我抬头仰望着天空,天高云淡,碧空如洗,凉爽的秋风拂过面颊,似乎在儿时的梦里。

拍照留念的人络绎不绝,我本想照几张照片,可是摸了摸口袋,还是放弃了,心想以后工作了我还要来北京,有很多机会。到了下午,肚子咕噜直响,我在超市里买了面包和矿泉水,边吃边走回车站。

开学后,我本想在同学面前炫耀一番,可是我刚说:“我去天安门了……”同学立即打断我:“别说梦话了。”以后这段独特的经历我就没有向任何人说起。2012年,到北京出差,晚上我和同事来到天安门广场,晚上的天安门灯光华硕、流光溢彩,更加壮美,不由得我又想起12年前的国庆节,那种为了儿时梦想的执着,一直珍藏在记忆里。

放假的文章9:随记湾湾

文/夏荷

湾湾放假了。

初一期末,全市统考,湾湾考了646.5分,班级第二、年级第二十五名,比上次略有下降,但我已经很知足了。

越来越奇怪,湾湾从小,无论是玩伴,还是班级里她经常提到名字的同学,甚至我同事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与湾湾都不相上下,所以我一直以为,现在的父母有知识,孩子都不笨,所以都差不到哪去。等到上了初中,同学们进行了重新整合,才发现了这一批孩子学习上的优势。比如,湾湾的考试成绩我已经很满意了,但是后来得知她的3个小学同学都考了660分以上,而且我不认为她们的学习比湾湾强很多,甚至有人学习还不如湾湾。我粗粗算了算,她的小学同班同学,620分以上的就有十几个!所以,一方面我知足,令一方面,不能让湾湾满足,我告诉她,如果她从小学同学那些好朋友的梯队里掉下来,以后怎么好意思跟同学们聚会啊?

不过,令我满意的是,湾湾向来学习不是很吃力。她几乎从来没有过学到10点以后,仍然同小时候一样,到了固定的时间,小时候是8点半上床,然后9点,然后9点半,现在基本就是10点收拾东西睡觉。而且这期间,她早已做完应做的作业、卷子,并且按自己的计划复习一部分了。我有时跟她开玩笑:**每天晚上要学到11点才能睡觉呢!她瞪大眼睛问过:她不困啊?其实我知道,如果她再稍用一点功,记记背背,她的四小科成绩应该不至于有两科才考了89分。

放了暑假,她自己主动要求报了数学和物理两个先修班,我听从了她的意见,此外,语文方面,我开始要求她背诵初二语文的文言文部分,还有记生字,这样到了初二应该有很好的效果。

我一直都奇怪,湾湾从小就看起来有很多的闲时间,她好像总是很无聊,没事干。那时我天天让她找小朋友玩。现在也看不出她狠命学习的状态,总是一副举重若轻的样子。我知道这跟她的学习效率高有关,但毕竟不同于小时候,她现在老是玩,我就有点紧张了。

湾湾这孩子,跟很多孩子可能都不一样。小时候就这样,学习的时候,对我也没有任何分别,我经常喊她:倒杯水!拿水果!关灯!她每次都会及时放下手中的课本帮我,从没烦过,最多笑着说一句:你还需要什么,能一次性说完吗?我说不能,我不知道一会我还想起什么。其实,有时我是故意的,我就是想让她知道,学习不是个天大的事!

湾湾一直是个比较懂事的孩子,从来不顶撞我,不厌烦我,看不出任何叛逆心理。我俩几乎每天都要聊一会,她基本上都能认同我的观点,也愿意什么话都和我说,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暑假的这些天,让她自己在家蒸米饭,也教她做煮面条这样简单的饭,而且毕竟大了,开始知道操心家里了,知道主动刷锅收拾了,看着她1.65米的个子,真觉得是个大姑娘了。

最温暖的事就是每天看着她笑,湾湾一直是个爱笑的孩子,我也是,所以,我俩每天都那么笑着,说着,一天天就过去了。

放假的文章10:我们与父母的疏远

文/韩晓宇

放假期间,网上出现一个话题:我怀念小时候,放假和父母一起过的日子。留言里,人们表达自己与父母无法沟通,有句话很戳心:“小时候,我们和父母无话不说;长大后,却变得无话可说。”

有位朋友曾与我说过一件事,我记了很久。去年,朋友的妈妈生病,住院半个月后她才知道。朋友说,她永远忘不了自己赶到医院后,刚看到母亲时的样子。母亲没有惊喜,也没有开心,只是默默地擦起了眼泪,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母亲怪丈夫多嘴,非要告诉女儿,倔强地说,自己的病根本没有多么严重,还一个劲儿地催女儿早点回去:“对不起啊,乖乖,耽误你工作了。”那一瞬间,朋友说,她再也忍不住眼泪,在心里骂了自己一万遍。

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就是忙吧,忙到工作、友情、爱情通通需要应付,唯独父母可以想都不想地忽略;忙到从不吝啬对身边的人花时间,却连妈妈的一条语音都挤不出时间听完。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有时候是从“一个忘了问,一个不敢说”开始的。慢慢地,父母都变成了最“懂事”的孩子。不打扰,是父母给我们最心酸的温柔。而我们真的有那么忙吗?

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两鬓斑白的老人去求职。他谈吐不凡,一听就知道是知识分子,但他想要寻找的工作,不是什么管理层,而是一个最基层的实习生的工作。面对面试官的不解,老人坦言道,因为自己过时了,不再被女儿需要了。他去营业厅帮女儿的手机缴费,却发现账单已经通过网络自动扣费了。他怕女儿淋雨,坐了很久的公交车去给女儿送伞,女儿却早就叫了网约车回家了。老人苦笑着说:“小时候啊,女儿总夸我是‘超人’,现在啊,女儿长大了,不需要爸爸这个过时的‘超人’了。”因此,他决定重新进入社会,跟上这个急匆匆的时代,看懂女儿的世界,做回女儿眼中的“超人”爸爸。

是啊,我们的父母都“过时”了。他们不懂“网红”,不懂“电商”,不懂“段子”和“流行梗”,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而我们呢,忙着涌进时代潮流的那扇门,却等不及给父母留一扇窗。但其实,他们一直在追赶我们的步伐,拼尽全力。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有时是从“一个追不上,一个等不及”开始的。而我们真的有那么急吗?

到了一定年纪,父母好像都会自动开启唠叨模式,我的爸妈也是这样。每次放假待在家里的最后一天,就是他们密集式叮嘱我的日子:“把这些做好的菜都带上,回去用微波炉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工作再忙也别熬夜”……而我总是好像已经到了“容忍”的临界点,不停地阻止:“太重了啊”,“都能买到的”,“知道了,知道了”,“你们好啰嗦啊”。

以前,父母总会劈头盖脸地骂我不知好歹。而这几年,他们竟不再强求我,默默地转身离开。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已经明白,自己叮嘱再多也没用,换来的只是我们一口一个“好烦”。对我们而言,成长就是能够证明自己不再需要父母。而对父母而言,衰老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父母的确总是在叮嘱我们,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可是他们的每一声叮嘱,也都是一句担心:担心你安稳下来的速度,赶不上他们老去的速度。所以,他们叮嘱自己,把守护你的时间再延长一点,叮嘱你把自己照顾得再好一点。而这份温柔的心,我们拒绝起来,毫不留情。

我们与父母的疏远,有时就是从“一个总在叮嘱,一个总嫌烦”开始的。

有人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离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我们为什么离父母越来越远?那是因为我们给予父母的实在太少了。父母是我们花心思、花时间最少,却最爱我们的人。

看过一道“亲情计算题”:假设你的父母现在是60岁,余下的寿命是20年,你没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他们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次相处的时间大概是11个小时,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就只剩下1320小时,也就是55天。这55天,就是我们所谓的“来日方长”。

时间太瘦,指间太宽。总有些事,在你推脱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做的机会;总有些时光,你还来不及珍惜,它便将你推向了未来。好好地亲近父母吧,好好地陪一陪他们吧,好好地珍惜这份人世间最珍贵的爱,别到失去了,空留遗憾。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