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读《箴言》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箴言》有感 篇1
《叶圣陶教育箴言》是朱永新教授对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的选编,全书分为前言及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等为首的共十个章节。刚开始读的时候,前两个章节“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给了我非常深刻的阅读感受。
教育是我们程途中的一盏灯。在这一章中,叶圣陶先生主要对教育的目的进行阐述。概括来说,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大而言之,可以培养学生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形势及本国的情状,理解自己所负有的历史使命,这样就可以挽救国家和社会;小而言之,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自学自励,习得知识技能,他将进而成为更高尚的人,这样就可以指导个人,改造个人的错误,实现个人的才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为了达到这种作用,却也要摒除几种错误的做法,比如:教育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为了应付考试而教育,把知识学问当成一种装饰品,附庸风雅,即孔所说的“为人”而学。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呢?教育要为全社会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之中,浸润式学习;评价学生时,不应该过分看重考试成绩,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评判的资料。
这里,叶圣陶先生提到了教育应该渗透在各种活动中,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看法。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他就提出,要设计各种兴趣活动小组,学生在兴趣小组中动手动脑实践进行学习,其中有一个葡萄园的种植活动中,学生甚至能培育出抗寒的新品种;要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带领学生在野外观察,交给学生观察的本领;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作者提到自己在巴学园下午有时不上课,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散步,在观察中渗透各个学科的知识。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国家的教育家的看法非常地相似。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也就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记诵。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固然有一点缓不济急之嫌,然而总是我们旅途中的一盏灯,能够照着我们的四周,使之光亮起来。”他伟大的教育情怀令人动容,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很多时候,为了成绩,教育方法不够恰当;因为有些学困生的难以教导,也有过放弃的想法,没有那种锲而不舍的教育精神,然而根本上,没有如此伟大宽广的教育情怀。
第二章,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德育当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在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我觉得当然也包括良好的思维的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进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习惯要逐渐养成,在没有养成的时候,要多用一些强制的功夫,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而且要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练到非常纯熟。所以教师在训练学生养成习惯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就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在精读精讲课的引领下,运用所学到的思维方法去学习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再在反复的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进一步领会、巩固这种思维方法。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才是习得思维的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以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探索教育方法,泽被后世,一则强吾辈为师之信念,一则授之具体的方法,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教育家,才真正是教育程途上的一盏灯。
读《箴言》有感 篇2
读完《一个父亲的箴言》,我掩卷沉思,仿佛听见了父亲对孩子的良心教育。让我们一起再回味一下吧!
这篇文章通过5个小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说的话。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不要想着算计别人,想占人家的便宜。只要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回报你。
“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爱占便宜的人,但所有的人都喜欢爱吃亏的.人;你想着吃亏的时候,会赢得别人。”读这段话让我联想到:爱占便宜的人整天都想着怎样算计别人,所以他的周围肯定没有朋友。比如:别人在需要你帮助时,你不理睬。将来,在你需要帮助时,别人也会像你对待他一样地对待你。记得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煮了两碗面条,其中一碗有鸡蛋,一碗没有。父亲问儿子要哪儿碗,儿子要有鸡蛋的那碗。然而,没鸡蛋的那碗底下竟有2个鸡蛋。第二次,父亲又做了2碗面条,一碗有2个鸡蛋,而另一碗没有。儿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碗。结果,碗底下也卧着2个鸡蛋。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而爱吃亏的人,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
读《箴言》有感 篇3
快乐,不是钱财能酿成的。有些人总认为,生活中只要有了钱财,就可以过得十分幸福美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有了钱财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尤其快乐是千金难买的。
自从我看了选自《中外美文美读100篇》中的《一个父亲的箴言》后,更坚定了我的观念。我们村上有户人家日子过得很窘迫,父母没有钱为儿子买各种玩具。孩子小小年纪也没有美好的`物质享受,可是,他能从微小的事物中寻找快乐,仍然感觉到生活有滋有味。
没有金钱,并不一定不快乐,而有了金钱也不一定比没有金钱快乐。记得有一次,我的好朋友要过生日了,我为了送她礼物伤透了脑筋。最后,我决定送他一张贺卡。可是,等我买回贺卡,写上祝福语后,却怎么看也不顺眼。怎么办呢?找了半天,我也没找出看不顺眼的原因。最后,只好决定自己动手做一张贺卡。
我拿出一张纸,折成三页,便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上面画了起来。随着我灵感的不断涌现,我在上面画了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内容丰富多彩,引人遐想。看着我自己的作品,我想:这张贺卡够他回味半天了吧,而且,这是我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没送出我已经享受到了创作的快乐,这是多么有意的事啊!这不是比我2元钱买来的贺卡有意义多了吗?
朋友,即使你一生中什么也没有抓住,但抓住了快乐,你依然是天底下最幸运的人。
读《箴言》有感 篇4
说起陈鹤琴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陈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而作为一名一线的幼儿教师,陈老师各方面的书籍非常值得我阅读与学习。在《陈鹤琴教育箴言》这本书中,最后一节篇章中“青年修养”四个字眼吸引了我的眼球,使我奋迅阅读。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出现过那样的人吧,他们象阳光一样照耀温暖过你的心房。有一天,天突然黑下来,他们变成深邃苍穹里的星星,你不会再走近,不能伸出手。远在远方的人比远方更远。遇见一本好书,如遇一故友。
陈老师不仅在教育上有着极深的造诣,有着崇高的思想,还有满心的热情面对着生活。在这一章节中,陈老师将在书中指引着我们如何做好一个青年,青年人中需要的修养。
现在快节奏生活里,怎么样才能做一个有修养的青年呢?这让我在心里发起了疑问。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很多交流,大部分的了解和沟通,都在网络上完成,非常的快速方便。可是,我也总是看见一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们常在朋友圈、微博、QQ里发一些激励他人的心灵鸡汤,或是发一些志愿者爱国捐献等感人画面,关注里约奥运会,分享经典怀旧歌曲……推送一些有“营养”的链接、图片。每次看到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世界的温暖与和平。
陈老师在书中首先对我们所提出的“要求”大多是学做人的基本原则,以及自我情绪的管理和良好的.心态。“礼貌待人,尽心尽责,自我克制,为人服务……”这些词也经常被我们用在自我评价的总结上。
无论做人做事,都应该多从人家的实际处境想,不只是从自己的主观做出发点来想问题。这样的话,你的人缘一定会非常好,你想做的事情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想成功先学会做人。“做人”比“做事”难得多,也的确。“做事”做的只是事,而学习做人则是一门学问。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为什么会选择幼儿教师,而不去做其他的文员、会计?我笑着回答说,“整天面对一大堆枯燥的资料与文件,我更喜欢的是与人相处”。
所以毕业后,我选择了幼儿教育。如果年轻的时候能喜欢这件事,长大了如愿去做,那么会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假使现在做事不喜欢,将来做事也只是敷衍了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一个乐观积极的、力求上进的人。永远都不会感到知足,他们所见的前途是善、是美的,也是光明、愉快的。
青年还要有“求学”的方法。求学当然不仅限于读书,包括学做人,学做事,学学问。好学是自己主动去做,这种学习效率最大,在此过程,最怕的是“坚持”。任何事都离不开“坚持”,许多人做人做事读书,刚开始做得很好,后面因怕苦怕累坚持不了而没有目的目标,自然达不成所想要的结果,从而导致失落,颓废。
读了陈老师的书,使我受益匪浅。想了一想,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正是陈老师口中说的“青年修养”。
说起这四字,回忆起自己平日的工作,在与幼儿言语交流中,我们的一言一句,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种子。当然,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尤为重要。
常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老师是除家人外,最亲近、最关心、最爱他们的人。有些幼儿在家里不听父母的话,却把老师说的每一句当作“圣旨”,说明老师在幼儿的心里是多么地重要,老师说的话都深深地记在心里。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桥梁,而我们平时与家人、同事、家长、幼儿,我们在沟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都要有艺术去和他们沟通。沟通艺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彼此关系、解决问题的好坏。即是陈老师所想表达的,“做事即做人”。
作为一名新教师,扎实的才艺基础是其次,重要的是做人的方法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青年是人这辈子承上启下的一个阶段,很多事情、习惯都可以通过自己长期坚持不断的改变来获得成果。父母亲没有给你一个富裕的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你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父母亲没有给你好的容貌,你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好的身材。
我们平时也的确缺乏这样的意识,“修养”是否有做到。即使过着朝九晚五的安稳工作,也要在自己的便利贴写上这二字,每天提醒着自己,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励着自己,带领着别人。
俯首闻花香,生活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