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8-07读后感

欢迎阅读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1

最近看了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因为白岩松是名人,所以开始只是抱着好奇的心理在看,没想到,越看越被吸引。书中没有八卦的新闻、说教的语言、名人的神秘,有的只是朴实的话语,坦诚的态度,成功的艰辛和快乐。这本书我觉得更像是白岩松的随感,全书用28个不同的主题叙述了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的一些经历和他对一些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一些剖析和想法。虽然白岩松不是专业作家,但是所用语言准确、丰富、生动,而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他真挚的感情,独特的观点,豁达的胸怀。看完后,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积极乐观,勇于面对挫折的生活态度

我想白岩松能够成为成功人士,和他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而他的生活经历更是这种态度的体现。在白岩松8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是母亲单身把他和哥哥带大,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报》、北京经济广播电视台出色工作,后来去了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从最初的探索到成功,无论遇到多少困难、艰辛,白岩松从没有放弃过,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甚至因为工作,他曾患了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都有了离开人世的想法,不过,绝望到了尽头往往就是希望,白岩松用坚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信心战胜了困难。从白岩松平淡地叙述中我看到了成功背后巨大的付出,除了钦佩,就是惭愧。我的生活基本算是一帆风顺,可就是这样,我还经常会抱怨自己遇到的困难多,麻烦事多,知道了白岩松的经历,我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我应该积极面对,充满自信,向白岩松一样敬业爱岗,干一行爱一行,能吃苦,肯钻研。

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

港奥回归、遭遇洪水、面对贫困、环保中国、改革记忆等等,这些都是白岩松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大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他不仅仅把这些作为工作去关注,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去关心国家,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人,我觉得我们都应该更多地去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而不仅仅是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只有国家兴旺,社会稳定,才能谈得上个人生活幸福。只有积极参加到社会的建设中来,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分享的幸福。

三、不断学习,不断前进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人,白岩松的成绩有目共睹,可他并没有理所当然的吃老本,不思进取,而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创新,一直向前。我们更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在业务水平,思想素质方面得到提高,一直向前,哪怕路上有很多艰难险阻,走,就有希望。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看完书中的最后一句话,缓缓合上了这本书,书中的语句却挥之不去,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自信而坚定的向前、向前,再向前,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我们。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2

我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几年前写的一本书《痛并快乐着》。说实话,这本书真正吸引我的是它的名字。我觉得这很像人生,痛与乐并肩前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我们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痛与乐的亲密关系。它告诉我们,痛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乌云过后依然是晴空万里。乐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皓阳当空的时候也会顷刻大雨淋漓。纵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要防着马失前蹄才行。平淡是真,平淡是金,尤其是内心的平淡更是金中之铂金。

白岩松在书中写了一些关于国家,关于社会,关于个人的一些问题。我对书中提到的两个普通人印象最深。一个是曹春生,一个叫奚志农。

奚志农是他的同事,一个为了环保而生的人。他并不是口头说环保,而是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集体郊游时,他走的最慢,手里总是拎着一个垃圾袋,走一道,拾一道。在有他坐的车上,空调是不让开的;在自己家中,哪怕是七月流火,电扇也不开;出门吃饭,他会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筷子,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在低碳生活成为时尚的今天,他把环保当成事业,当成生活,甚至当成宗教,唯独没有时尚的成分。

感动我的另一个人是河北的曹春生。他当年是一名一掷千金的企业家。每天在饭店舞厅之间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园陪客人聊天,几个流浪小孩偷走了他的易拉罐。他臭骂他们一通,问:“为什么不上学?”h孩子答:穷。曹春生一冲动,“我给你们出钱”。没想到,他今后的人生完全改写了。从此他在行善的道路上“在劫难逃”他背负起沉重的社会责任,一直走了下去。

书中提到的这两名普通人,做了一些既普通有不普通的事;做了我也曾想过却没有去实践的事。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孩子,环保是为了子孙后代,助学是为了孩子的今天与未来。我所做的工作也是与孩子们打交道,怎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是我这一生都要思考和实践的事情。因为孩子是一个个小生命,来之不易。人类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称其为人,才能成其为人。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3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但在这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读完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激情油然而生。

窗外金黄的油菜花将大地片片分割,生命以最耀眼的颜色将整个春天点缀到极致。一本追忆青春往事长达十年之久的书,正是人生最辉煌岁月烙下的印记:它在凝重与深思中曼延;在回顾与展望中铺陈,在痛并快乐中流淌。

十年人生旅途的所见所闻,仿佛窗外鲜艳的繁华世界,而作者正如穿梭在花丛中碌碌的蜜蜂,汲取着糖分和养料,辛勤地耕耘着心中的一份辛田。真的,一年比一年更想赞叹油菜花的魅力,没有什么再比油菜花更能如此肆意地绽放。用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以无与伦比的张扬将大地涂抹成金黄,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即便最终走向凋零也已不算憾事了。

作者采访“东方之子”的过程中,每当听到一段发人深省的人生经历,就对自己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他们的事迹既丰富了作者主持生涯中的人生阅历,又感悟着所有的读者。

“东方之子,浓缩人生精华”:经历了百年风霜的知识分子,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在夫人、女儿相继去世之后,依然没有将忧伤写在脸上,但他常常在校园内未名湖畔几小时的静坐,不知是平静中对87年往事的追溯还是对生命超越的沉思。也许,只有经历了风雨人生,历经了磨难,饱受了艰辛才能体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代书法家启功,虽已驾鹤西去,但其风趣的人生,却久久让人回味。人家问他最近怎样,他回答:“不好,鸟呼了。”众人不解,启老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呜呼了,鸟字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喜剧人生的背后,往往是生命的严肃,笑看人生则是每一位活着的人都需掌握的生存法则。正如大地中绚丽的油菜花,虽然终将枯萎,但他们依然争相开放。

一位在1968年写下《相信未来》这首经典诗歌的作者食指却在现实中无法相信未来,而最终被收容在了精神病患者的福利院中。但一代人却在《相信未来》中顽强地走了下去。照亮别人心中的阿拉丁神灯却未能照亮自己,劝诫与人和言传身教未能合二为一,但理想的信念依然是生活中永恒的追求。面对逆境,我们或许能走出泥沼,或许会身陷泥泞,但奋斗是必需追求的过程,期望将是生存下去的动力。

由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引申出的我国两弹功勋邓稼先,两条迥异的人生道路,却殊途同归,不管是否得到过鲜花、掌声还是默默无闻,他们最终都得到了人们共同的尊敬。一份坚持不懈的追求或许轰轰烈烈,或许深埋尘事,但最终都能喝彩人生。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篇4

这次阅读,我倒是不想采用摘录谈感受的形式,因为在读的过程中,就有了触动心灵的力量。

当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为家庭生活的一角,其中的主持人,让我感受到其内涵的时候,他们主持过程中流露出的气质,让我从中受益。不得不感慨:媒体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语言魅力是大多数主持人都需要有的,而随着语言流露出的思想和正气,渐渐让我感受到。

前一段时间到书店中,买了《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读得过程,渐渐感受到语文课提及的“共鸣”之意。众人读书,反思各有不同。然而,读书过程中,有些共同的,在不同年龄段的读着与作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的感悟。在读过作者的书后,将心中的想法清晰化,对生活的意义又深刻了一层。

白岩松感受到三十岁后的阅读,是让人快乐的。随着读书的积累,我也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上学的时候,是带有功利的阅读。如今,有工作,有家庭,有孩子,励志篇目,教育书目,英文原著,杂志……在一种自然的节奏中,去感悟,去摘录,确实快乐。

白岩松提到一位名家为晚辈记录日志的时候,我想想自己在灵灵出生之后的育儿日志,感慨做出的是一个多么正确的决定。他们的思想,也恰恰是我所思考的。以前想想渺小的自己,思想比较幼稚。可是渺小的人也会有大思想。呵呵……

当提及到AB血型的人的话题,也不禁让我感受到我关注自己血型的时刻,其中的话语出奇地相似。乐于思考的人,可能都会经历一条感悟生活点滴的路,只不过,有的人先经过,有的人后经历。

乐于经历的人,才会感受到思考路上不同的风景。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