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

多美网

2025-07-27读后感

欢迎阅读《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 篇1

一开始怀着对书名的好奇翻开了篇章,越发吸引着我继续看下去。关于战争的残酷,种族的歧视,关于友情,亲情,爱情,关于阿米尔的一段自我救赎,然而却不知他谎言的背后却是父亲一个更大的谎言。胆小,个性懦弱的阿米尔,从小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注,但到真正感受到的时候同时他也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失去了一个愿意为他千千万万,愿意为他吃泥巴,愿意为他追风筝的朋友哈桑,他没有勇气保护别人,甚至保护自己,背负着多年的愧疚下他终于重回因战争而被迫离开的故土,那里有他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他也做到了,由一个胆怯的,渴望得到关注,戏谑朋友的小男孩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有勇气的有担当的男人、儿子、丈夫以及父亲。他终于也成为了那个追风筝的人,开始真的不喜欢阿米尔,不喜欢他的性格他的行为甚至很厌恶,但渐渐地看到了他的成长,他的自我寻找。感动的不是他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不是对侄子的冒险,而是他终于坦诚了,他也找到了自己缺失的人格……

我们也是一样,要勇敢的去追那只我们心中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 篇2

小说总是能表达出各种情感:悲伤快乐又或是残忍,本周若说起最大的收获除了课堂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就是看了这样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给寒冬的季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心间顿生暖暖的感动。

人生也是这样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总在抱怨生活,而要学着面对人生。本书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朋友哈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母亲很小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残疾父亲。他们遭受着众人的耻笑和不屑的眼光,他们难过悲伤但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旧在这阿富汗这片土地上找寻着他们自己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样甜,那样美好。“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追逐着风筝望着空中的飞鸟飞过而留下的痕迹真希望这一切可以定格在那一瞬间。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 篇3

简单来说,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强烈推荐!

引用译者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450字 篇4

断断续续看了好久,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对索拉博说了一句:为了,千千万万遍,就好像二十几年前哈桑对阿米尔说的那般,冥冥之中又一个轮回。

追风筝是阿米尔和哈桑儿时最喜欢的游戏,谁能追到最后的那一只风筝,就代表了谁最勇敢最厉害,但追风筝的背后能得到的远不止于此,从人们对于追风筝的狂热就能得知。

对于儿时阿米尔来说,追到最后一只风筝是为了得到父亲的偏爱,希望父亲能多陪自己聊聊天,能看看自己写的故事,能像对待儿子希望对待自己;对于哈桑来说,帮阿米尔追到风筝是出于朋友的义气,是想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给你的友情,即使被威胁被侮辱也绝不放弃;对于中年的阿米尔来说,追风筝是对过去的忏悔和释怀,是打开索拉博心扉的重要信物;对于索拉博来说,追风筝是孩童的乐趣,是想念父亲的寄托。

而对于阿富汗来说,风筝意味着和平和宁静,意味着人民的富足和战争的终止,意味着遍街横尸、满目疮痍的不存在。可惜历史不会遗忘,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痛苦。

所谓追风筝,其实追求的是爱,和平,与自由,为了得到这些,千千万万遍,在所不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