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21读后感

欢迎阅读高中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读后感 篇1

暑假,妈妈去书店买了一本《善的教育》给我看,这对于喜欢看书的我,是最高兴不过的事情了。

《善的教育》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的作品,对于刘心武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文章《错过》。

初看书名,《善的教育》不是和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差不多嘛,阅读后才知道,爱和善,原来是在同一跑道上的。书的前言说道:爱和善,是人与人相处时,最宝贵的情愫。

《善的教育》中,“我”名叫奇奇,十四岁,是一名在读的中学生。通过奇奇和他的同学铜娃在寒假到奶奶家去玩所发生的事情,将每一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来为孩子们呈现了在现在孩子们心中的真善美是什么?

为大家摘录一段书中的语录:我跟铜娃出生在同一年同一月同一天同一所医院。他生下来的时候,有三千一百二十一克重,哭声如铜锣当当响,所以爸爸妈妈给他取名叫铜娃。我呢,生下来的时候,才一千四百零六克,没他一半重,哭声跟蚊子似的,医生护士把我放到培养箱里,好几次差点儿不行了,一个多月以后,缓了过来,当护士长阿姨把我送到妈妈怀里,让她喂奶时,我爸我妈激动极了,他们说医生护士创造一个奇迹,给我取名叫曾奇,小名叫奇奇。

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生活化,很像平时爸妈帮我们这群刚到世界的小孩们取名字时的情况。作者刘心武就是用这温馨的'文字来播种孩子们心中的正直、真诚、善良的种子。

什么是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当一个孩子刚降临到世界上,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真诚地看这个世界,去了解、感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他感受到了美好,可是随着他渐渐地长大,他的善良渐渐减少了,他学会了撒谎,学会了欺骗,学会了冷眼看待这个世界。“善”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基本,只有“善”,他才会学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孝顺父母,热爱家园,“善”是一个开始!

刘心武希望现在的少年儿童,能够从小懂得爱和善,珍爱自己,更珍爱别人;予人以善,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善报。这也是每个父母所期盼自己的孩子的成长轨迹,希望他们自己的孩子可以善待他人,善待动物,谁不会这样想呢?可是父母往往没有这样做,想做,却又失败了。当一个人在年幼的时候看见有小偷想要阻止时,父母往往都出手阻止,阻止自己的孩子这样做,他们生怕孩子受到伤害,可是当这个孩子长大后,有没有可能自己也变成小偷,变成那个不劳而获的人,他会认为反正没有人会阻止自己这样做的。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好可怕,这个孩子就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错误教育,才会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已经离开了“善”有一段距离了,他不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所以说父母应该要好好地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开始,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善”的种子,让他们从小到大都要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

《善的教育》不仅适合我这样年纪的孩子阅读,也可以让成年人感受到温暖。所以说这本书是老小皆宜的。就像,刘心武说:我期望这本书不仅对少年儿童有益,也能滋润在现实中陷于浮躁焦虑的成人的心灵。

《善的教育》可以为你带来人生新的认识和憬悟,与孩子们一起感受爱与善,一起感受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善良。

看完《善的教育》,我觉得,爱,是需要传递的,当一个人的爱传递出去后,可能会传递出千千万万个爱。

高中读后感 篇2

我认认真真地阅读完了世界名著《简爱》。这本书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我们看了能真切地感受到简爱的生活是多么不幸!故事主要讲了:

简爱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可怜的小简爱从此就生活在了冷酷无情的舅妈家。简爱天生性格倔强,是个讨厌的坏孩子,为此,舅妈整天对无辜的小简爱发脾气。导致哥哥、姐姐和妹妹经常欺负简爱。后来,舅妈把简爱送到了学校里,这个学校是专门管女孩的,简爱在学校里认识了第一个朋友——海伦。伯恩斯,但不久,伯恩斯被无情的肺结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简爱18岁时,离开学校,到了桑恩费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经过种种磨难,最终,简。爱和庄主罗切斯特先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故事中有两个情节,使我深有感触。

第一个情节是:简的'舅妈请来了学校的总管——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我还记得布罗克赫斯特刚来时,与简的一段对话。布罗克赫斯特问简。爱:“你知道人死了会去哪吗?”“下地狱。”简神态自若地答道。“什么是地狱?”“是一个火坑!”“你愿意去吗?”“不,先生。”“好,那么你该怎样预防呢?”“永远保持健康,永远不要死去!”“听说你是一个说谎的孩子,所有的说谎者,都会落到燃烧着硫磺烈火的湖里。”“我不骗人。”“你再说一遍。我不骗人,我不是一个骗人的人!”听到简这么说,我并不认为她是一个坏孩子,我反倒觉得她是那么有勇气,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话,她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第二个情节是:简来到学校,布罗克赫斯特先生让简站在凳子上,命令大家不许和她说话,不能跟她玩,三天不给她吃的。然而,只有海伦。伯恩斯趁晚上睡觉时,偷偷把吃的东西递给简。爱,从此,她俩成了好朋友。学校很严格,斯卡查德女士每天都要检查学生是否讲卫生,如果不满意,就用树枝狠狠地打手。一天,简让海伦把帽子拿下来,因为她想给海伦画张相。海伦天生就是一头红艳艳的卷发,很漂亮。可却被布罗克赫斯特给看见了,他竟然说海伦的头发是虚荣,他二话不说,就用剪刀把简和海伦的头发剪了下来。过了些天,海伦。伯恩斯被可怕的肺结核夺去了生命。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让善良的海伦离开人世,她是那么有爱心,那么美丽善良,当别人不给简吃东西时,是她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了简,当没人和简玩耍时,又是海伦主动和简在一起,她是多么好的女孩呀!

我建议大家课后去读一读《简爱》这本书,用心去读,用爱去体会!

高中读后感 篇3

小说《第六病室》创作于1892年,是一部思想深刻和艺术完美的作品。本文以医生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为主人公,以第六病室里医生与“疯子”格罗莫夫的对话为主线,表明作者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感受与批评。

首先,契诃夫将对于“疯子”德米特里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妙地穿插起来,而且匠心独运地安排了“疯子”德米特里同“健康人”安德烈医生之间的争论,十分自然地给我造成一种印象:在当时的俄国,善于思考并敢于直言的人被认作是“疯子”,而洞察罪恶的恰好是这些“疯子”。

文章以介绍第六病室中的“疯子”为开头,并且着重描绘了本文的另一名主人公——“疯子”德米特里;随后,便是本文的主体:医生与“疯子”的对话;最后,作者写出了全文最悲哀的段落:安德烈医生自己被关进了第六病室。

从安德烈医生与“疯子”德米特里的'几次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所谓的“疯子”,其实头脑清醒。他与医生之间的交流,总是富有哲理,有思想,令医生也为他的话语表示叹服。可就是这样一个令医生感到可以交谈的聪明有趣的人,最后竟然使安德烈医生也被关进第六病室。

在小说中,“疯子”德米特里有这样一个场景:

伊凡·德米特里眼睛发亮,站了起来,朝窗子方向伸出双手,用激动的声音继续道:

“为了这些铁窗我祝福你们!真理万岁!我高兴!”()

就是这个看似演戏的动作,表达了德米特里向往自由的心情。他不认为自己有病,他认为成百上千的疯子行动自由,而医生分不清谁是疯子,谁是健康人,就把他关进了第六病室。

主人公安德烈·叶菲梅奇·拉金正直、善良,但不懂得生活。他的遭遇烘托和强化了我的印象:只因为安德烈和德米特里交谈过几次,他竟然也被视为精神病人而被关进第六病室直到惨死在那里。

在小说的末尾,安德烈和德米特里进行了最后一次交谈,在这次交谈中,安德烈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软弱,亲爱的……我就垂头丧气……意识消沉……我们软弱,无用……我们软弱,软弱啊!”这句话以及安德烈的遭遇表明:一切鼓吹放弃斗争的主张势必遭到失败。

高中读后感 篇4

无意间翻到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简·爱》。这是妈妈买给我的,我从未读过,我一直把我读不懂当做借口。我不爱读名著,我觉得那些写的很乏味,没有意思,那本书,一直在我的书柜里静静地放着,它等待着,等待着它的读者。

打开书,给我第一印象的是那个叫简·爱的女孩,我觉得她跟我很有共同点,有时候我真的'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我,当看到简·爱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亲,被小心眼的舅妈收养,我才知道我是多么的幸福,我有父母,并且我要什么一般父母都会满足。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简·爱,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人的价值=尊严+爱,从小没有父母的简·爱正是需要。

至少我认为这个故事没有结尾,我们可以继续想象下去,简·爱,或者我,会遇到什么事情,至少我们继续想象,至少想象力是无限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