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5-14读后感

欢迎阅读《过秦论》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秦论》读后感 篇1

治国需要名君,更需要贤臣。

秦孝公英明,这是秦国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他拥有了一位奇才──商鞅。

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奇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

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

但是,拥有人才并不值得炫耀,重用人才,才是关键。秦帝国也不乏人才,李斯之才堪比商鞅,但却蜕变为一十足小人。这不全是李斯之过,暴君的身边岂容贤臣立足?

今天,知识经济已蔚为大观。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美国能发展到如此强盛的地步,与其广罗各国人才并大胆使用密不可分。而中国的所作所为,就相去甚远,大量人才被闲置,被压制,甚至被摧残,令人痛心疾首!

龚自珍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想说,我劝诸君开心胸,不拘一格用人才!

《过秦论》读后感 篇2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理、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理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横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国家是这样,家庭、个人同样如此。现在很多家庭父辈辛苦创下的家业,在子辈中衰败,父辈原指望子辈们能将遗业发扬广大,万万没有料想到子辈们竟是不争气,父辈在九泉下也不会安息地。弈黎,你要记住,《大学》有言,“自天子以至庶人, 壹是以修身为本。”

《过秦论》读后感 篇3

历史不会重演,教科书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也总是这样告慰自己。

可读了《过秦论》,我悚然一惊,──哦,两千年前的历史不正在重演么?血风腥雨的战国时代和当今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又何其相似乃尔!当今美国,世界老大,意欲籍其强大国力,称霸世界,其穷兵黩武,霸道无忌,酷似不可一世的强秦,而其他国家,则如各怀心胎苦于自保的九国。

──一超多强,合纵连横,活脱脱一部战国史的翻版!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一位伟人说。

其实,历史何止相似,历史天天都在重演!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贾谊之言如雷贯耳。

但可悲的是,后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吸取过教训!

《过秦论》读后感 篇4

秦王朝从崛起、发展、鼎盛转而迅速灭亡这大约154年的历史,备受人们关注,其中值得总结的东西可谓多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犹以上篇雄策千古!贾谊主要以政治家的眼光从秦不施仁政、愚民、弱民、暴政等方面,来分析秦之得失,其实若要全面论秦,除其在政治上的失策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全方位的积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等诸方面加以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领学生的综合思维。

政治上,秦统一中国之后,采用的一系列措施,虽有许多积极、进步的方面,但不无败笔。“焚书坑儒,以愚黔首”,修筑长城,企图用自我封闭的办法来巩固其“万世基业”,都是极其愚缪的办法。待到秦二世时期,更由于统治者的无能无德,荒淫无度,暴政变本加厉,使得天下怨声载道,“苦秦久也”。贾谊的分析较为透彻,总结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也极为合理。

经济上秦从孝公起,重用商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商鞅的变法使得秦一夜之间迅速崛起,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却没有及时休养民生,让老百姓喘上一口气,反而大兴土木,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秦长城巍巍万里,这样的做法能不把新兴的大帝国的经济推向崩溃的边缘吗?不过秦的失败,却给后来的历代开国君主上了极为有意义的一课,让后来汉唐等开国君主明白了,国家初定,安民养民,富国强兵为要!

军事上,秦在统一之前,采用“攻”势,无比强劲,所向披靡。在陈胜、吴广的起义爆发后,章含与陈胜部将周文的交锋,依靠崤山和函谷关的地利,大败周文并迫其自杀,取得了镇压起义军的第一次辉煌胜利。但随后秦军没有分析形势的变化,没有考虑到此时“天下苦秦久也”,没有考虑到政治形势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仍然采用“攻”势,由章含率部开出函谷关,在军事上失去了用兵的地利,失掉了秦国自己的天然屏障,这是用兵的大忌啊!

外交上,秦的兴起过程值得研究,纵观秦和六国斗争的历史,凡采用连衡之策,秦就胜算;凡采用约纵离衡之策,秦就处于无奈之地。遥想当年,苏秦合纵缔交,挂六国相印,秦虽觊觎天下,却屡屡而不得;后来苏秦既亡,张义连衡成功,从此秦的外交可谓无往而不胜。“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兴国、立国的首要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和打击我们的敌人”,这些著名论断和历史的渊源由此可知吧?

地理上,秦本来凭借崤山和函谷关之险峻,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在与秦末农民起义队伍的较量中,秦人却丢掉这个可以扼住别人咽喉而控其项背的地理条件,从而导致军事上的惨败。

所以,统观这段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地理诸因素,秦统一中国后都没有抓住要害,秦岂有不迅速灭亡之理!贾谊的《过秦论》一文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这时的学生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储备已经较为丰富,我们教师只要稍加点拨,这样引导学生综合的思考问题,学生们就会对课文非常感兴趣,从而去学习、思考得更精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