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学生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28读后感

欢迎阅读《弟子规》学生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学生读后感 篇1

读书有选择,要读好书,选好书,这样才能起到读书的作用。今天,我读的书是《弟子规》。

有人会说,《弟子规》是孩童们读的书,你都十几岁了,怎么还读《弟子规》呢?没错,但是我小时候读《弟子规》是为了识字,而长大后读《弟子规》则是为了从中学习做人、礼仪、交友的一些道理,也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要遵守不同的礼仪,更明白了一件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事,那就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66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求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了解到最多的却还是“孝”。“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身体力行。闵子骞就是一个例子,闵子骞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爸爸就为他取了个后母,但后母对他非常的不好,而且,她还为他父亲带来两个儿子,这让她更讨厌闵子骞了。

冬天到了,后母在为三个儿子织棉衣的时候,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的衣服的衣服里头放的是棉花,而在闵子骞的衣服里头放的是芦花,看上去三兄弟像穿得一样暖和,但是芦花并不保暖,所以闵子骞每次出门都会发抖,在一次为父亲驾马时,他冻得手僵了,一不小心,弄掉了马绳,父亲以为闵子骞不专心,就扬起长鞭朝闵子骞身上打去,一不小心,打破了他的衣服,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好像明白了什么,转身就向家跑去,并扬言说要休掉后母,闵子骞一再为后母辩解,父亲这才为后母留下。闵子骞的孝心感化了后母,从此,后母带他如亲生儿子一样。

《弟子规》学生读后感 篇2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学生读后感 篇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匪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的收益。

《弟子规》学生读后感 篇4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从,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共分七个部分。首先是《总叙》介绍了正文六个部分的题目。《入则孝》这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出则悌》这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而信》这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泛爱众》这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而亲仁》这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馀力学文》这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

其中《谨而信》中的一句令我受益匪浅。“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意思是说:不要把脚踏在门槛上,也不要一条腿支撑着身体斜靠在墙上,装的很酷的样子,不要伸开双腿坐在地上,像个簸箕一样,更不要摇动胯骨。否则就是没教养的表现。

《百家讲坛》里的潜艇教授——钱文忠告诉我们,古人的站、坐法是:男士:双腿紧闭,双手放在膝盖处,女士:双腿紧闭,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左腿的膝盖处。古还要略微向右偏一点。站法是:男士:一字步站好,双手自然贴在裤缝处。坐的时候,大腿不能来回抖动,女士:一字步站好,右手搭在左手上,放在腹部。真是想不到,古人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啊!想想现在的人可没这么规矩了。

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社会也能健康发展。

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它的可贵。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

我想,编者是不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活着就要讲道德,有品位,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不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吗?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