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请欣赏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精选24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

今天,我和大家讲下我们家长过年的风俗。

相传很多年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经常打扰村子,后来有个圣人告诉乡亲们,“年”怕鞭炮、红色,只要谁家没有,“年”就会到谁家去。所以现在挨家挨户们都会在自己门口贴上红色样式的福字。我们不仅要做这些,还要祭拜、登山。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心想事成,步步高升。不过放烟花是我们小孩的最爱了,五彩缤纷的`烟花“啪啪”响着,这时,我们就会陶醉之中,过好久都没有反应过来。

欣赏了“烟花晚会”后,我们就要一大早被叫醒,更糟糕的是要登一天山,一家人在长辈的陪同下,开始向山顶前行。这次我跟爸爸打赌过,我要成为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为了我的诺言,我充分做了准备,带上我足够的物质出发。我踏着轻快的步伐,奋勇向前,一会儿功夫,我的家人都被我甩到了后面,连人影都看不见了。山路十八弯,以耗尽了我的力气,心底在想还有多远呢?离山的顶峰还要多长时间呢?我的精力还能撑多久呢?正当我在思索的时候,隐隐约约听见爸爸他们的喊声,更能清楚的听见妈妈在叫,你慢点儿,匀速前行,才能抵达终点。我心里暗暗在想,今天的第一名,可能要“泡汤”了,当我垂头上气时,爸爸拍拍我的肩膀,小伙子加油!突然,信心百倍,精神抖擞。拿出了在运动场上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的精神,向着我的目标继续出发。山路虽然不平整,但我有信心,有耐心,肯定会成功,一串串的联想,把我带到了山顶。哇!山顶好美呀!我成功了一次,我是第一个登上峰顶的。爸爸便在身后,预祝我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一次难忘的登山,一件记忆深刻的故事,让我永远忘不了。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

“咚咚锵,咚咚锵,财神爷来咯……”两只桨在“海浪”里翻腾,两条腿快速的前后翻飞……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习俗——划旱船。

划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轮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后在木架的周围围上蓝色布帘,画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从旱船底下的洞钻进去,手扶着船迈着碎步往前走。当然,每条“旱船”旁边都有一位右手摇蒲扇,左手扶桨的“艄公”,他一手比画着蒲扇,一手摇着桨,同时两人高声的唱着戏,一艘快乐的“旱船”就出发啦!

新年喜庆的“划旱船”活动开始了,整条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乡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突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张望——“旱船”划过来啦!

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迈着欢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后的艄公,一边使劲地舞着蒲扇往旱船帘子上扇风,一面划动着桨,旱船摇摇摆摆,犹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这时,只见那艄公扯开嗓子高声唱戏:“今年风调雨顺,哟……哟……”看热闹的乡亲们和着艄公身后的乐团一起应声:“哟……哟……”同时锣鼓恰到好处地敲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所有的声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会让人感到杂乱,反而是那么和谐。那么铿锵有力!别有一番韵味。

忽然,艄公将蒲扇别在腰间,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桨,原来这是遇上“惊涛骇浪”了!“财神爷来咯,哟!哟!”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来,乡亲们高亢的声音一唱一和:“哟……哟……”这不仅是家乡传统的习俗,更是人们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丰收,风调雨顺。

“财神爷来哟……”随着旱船摇摇晃晃的远去,声音也渐渐散去,夕阳西下,小镇慢慢恢复宁静,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乡亲们心中,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3

在我的老家徐州,过年的风俗还真是不少。挂红灯笼,包水饺,舞龙狮,放鞭炮……人们忙前忙后,接春纳福,忙得不亦乐乎。其中独具特色的就是写春联。

徐州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非常热爱和重视。村居委会规定:每家每户都要买红纸,自己写对联,然后全村进行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书法是我的强项,我想大展身手,就自告奋勇写春联。妈妈在一旁小声说道:“你不要小瞧村子里的人啊,这可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的地方。”我听了妈妈的话,好奇心很快就被激发了,我想看看我的书法水平能在村子里排到第几名。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我按住纸,提起笔,蘸点墨,开始写第一个字“五”。“横”轻落笔,到三分之二处,按压毛笔,最后收笔。笔断意连,连到下面的“横折”,在折笔处立锋换面,保持中锋竖下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毫端,毛笔走到哪儿,我的眼睛就跟到哪儿。“五”这个字很快就写好了。我抬起头,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我又饱蘸墨水,一鼓作气写完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朝晖”。横批“万象更新”中的“新”比较难写,我认真琢磨着它的字形、笔画。左边高,右边低,左边窄,右边宽,回想老师上课讲的注意点,然后一气呵成,上联、下联、横批的书写都是那么完美流畅。大家看了我写的春联,不禁啧啧赞叹:“这幅春联如同行云流水,真是妙笔生花呀!”我听了大家的夸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评选的时间到了。评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对比,名次很快就出来了。第二名,我是第二名!我开心地合不拢嘴,望着第一名的春联,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超过他。

写春联的比赛不仅是家乡过年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代代接班人把毛笔拿起来,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郁,也让中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5

进入腊月,家家都盼着过年。过年的准备忙碌而愉悦。大人们忙着采办年货,打扫除尘,祭拜先祖,忙活年夜饭。我们男孩子参与最多的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换成鞭炮,和小伙伴找一空地一起放鞭炮。我拿出一根“老鼠尾”点燃,随着手臂的挥舞,它开始翩翩起舞,在夜色中闪耀除一个个迷离的光圈。它一点点燃烧,不停的发出“吱吱”的声响,我的手指也跟着一点点热起来。看着它慢慢熄灭,只剩一股烟还在不屈不挠的缭绕。

另一个伙伴从裤兜了抓出一把响炮往地上一洒,其他人纷纷冲上去踩,看谁踩的多,踩中一个就发出“啪”的一声。空地上一阵纷杂的脚步声和此起彼伏的“啪啪”声。伙伴们兴奋的不得了,闻着空气中呛人的烟硝味也照旧乐开了花。

大人们放的自然不是同等级的小玩意儿了。他们放的“二踢脚”威力巨大,点着以后,“碰”的一声蹿上空中,灰白色的沉重晚云中发出闪光,接着一声巨响,如炸弹爆炸一般。小孩被大人们护着躲着看。震耳的声音还未息,又来一个鞭炮,一而再,接二连三。

爸爸告诉我,这威力巨大的鞭炮古时候是用来驱赶年兽的。年兽平常在深海里睡觉,到了年底,它非常饿,就爬出海洋,到陆地上面来吃人。为了赶走年兽,百姓们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发现,年兽惧怕红色的东西,火光和巨响。于是家家过年放鞭炮,贴春联。年兽赶跑了,这年也就过了。

春联不仅辟邪避祸,还寄托了人们的企盼和美好愿望。家里有孩子上学的,就贴”金榜题名“;家里有老人的就贴”福寿安康“;家里做生意的,就贴‘日进斗金’。

我看着这一派热闹忙碌的景象,脑海中浮现出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正是过年的真实写照啊。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6

我们这里的民间风俗有很多,不过我想说的是过年贴福字这个风俗。

每逢过年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很多人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帖,表示福倒(到)了。

当然,我们家过年也要贴福字。而且每次贴福字都少不了我,只要爷爷贴福字,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事,去和他一起贴。

今年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爷爷手里拿了一堆福字,招呼我和他一起贴。我赶紧跑过去,爷爷把福字一一摊开,准备挑一张最大、最漂亮的福字贴在我们家的大门上面。看着大大小小的福字,突然,一张大大的带着鲤鱼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帘,这应该是最大的福字了吧?我对爷爷说:“爷爷,我们把这个大福字贴在大门上吧。”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准备贴了,要知道这贴在大门上的福字走过路过的邻居都能看到,因此一定要贴得端端正正的才好。爷爷在前面帖,让我在后边帮他看着,这可马虎不得,要是贴歪了可不行!我在后面指挥着爷爷:“爷爷,向右一点……”“奥,好……”“不对不对,再向左一点点,好,停——。”就这样,我们把最大、最漂亮的福字都贴在了我们的大门上了。爷爷走得远一些,又端详了一下,对我的指挥表示很满意。随后,我们把其余的福字一一贴在了门、窗、柜的上面。整座房子装饰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过年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这里过年最重要的风俗,当然,我也喜欢这个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7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8

我的家乡在山西,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风俗习惯,十分有趣。

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在这一天里,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戴花绳。而这些习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小时候一次戴花绳的有趣经历了。

那是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端午节,妈妈从街上买回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绳。花绳,又叫五彩丝,也叫五色丝,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很漂亮。妈妈在我的手腕与脚腕上戴上花绳。许久后,我心生疑问,便对妈妈说:“妈妈,在端午节这天为什么要带这种花绳呢?”妈妈对我说:“古时候,这种绳子是由五种颜色的细绳编成的,并不像现在这么多颜色。而这五种颜色也代表着五行,据说可以避邪。”那时我不懂,又问:“妈妈,邪代表什么呀?”妈妈又说:“就是不好、不正义的东西,你长大就明白了呀!”“哦,原来是这样……”

端午节后的一天,下雨了,妈妈便把我的花绳丢在水泊之中了。我又不懂了:“那么漂亮的花绳为什么要丢在脏水里呀!”妈妈说:“顺着水流走,代表着烦恼与忧愁都漂走了。”“那我一定会很开心了。”“哈哈……那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啊?好吧!”

后来我们还吃了粽子,粽子里放着江米和红枣,还有花生米。吃的时候放点儿糖,甜丝丝的,可美味了。那种味道令人留恋,让人怀念。后来我才得知端午节是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华民族风俗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特殊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9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0

“咚咚锵,咚咚锵,财神爷来咯……”两只桨在“海浪”里翻腾,两条腿快速的前后翻飞……这,就是我美丽家乡的习俗——划旱船。

划旱船,顾名思义,就是在陆地上划船,“旱船”是依照船的轮廓而制成的木架子,然后在木架的周围围上蓝色布帘,画上白白的波浪,仿佛小船在大海里乘风破浪。通常是一位姑娘,从旱船底下的洞钻进去,手扶着船迈着碎步往前走。当然,每条“旱船”旁边都有一位右手摇蒲扇,左手扶桨的“艄公”,他一手比画着蒲扇,一手摇着桨,同时两人高声的唱着戏,一艘快乐的“旱船”就出发啦!

新年喜庆的“划旱船”活动开始了,整条街上挤满了围观的乡亲,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突然,乡亲们都不约而同朝着一个方向张望——“旱船”划过来啦!

一个身穿红袍、面容姣好的姑娘站在“旱船”中,迈着欢快的碎步往前走,跟在她身后的艄公,一边使劲地舞着蒲扇往旱船帘子上扇风,一面划动着桨,旱船摇摇摆摆,犹如在大海上航行,惟妙惟肖!

这时,只见那艄公扯开嗓子高声唱戏:“今年风调雨顺,哟……哟……”看热闹的乡亲们和着艄公身后的乐团一起应声:“哟……哟……”同时锣鼓恰到好处地敲了起来:“咚咚锵!咚咚锵!”所有的声音交融在一起,非但不会让人感到杂乱,反而是那么和谐。那么铿锵有力!别有一番韵味。

忽然,艄公将蒲扇别在腰间,一手扶船,一手加大力度划桨,原来这是遇上“惊涛骇浪”了!“财神爷来咯,哟!哟!”艄公又一次嘹亮地唱了起来,乡亲们高亢的声音一唱一和:“哟……哟……”这不仅是家乡传统的习俗,更是人们在祈福,盼望着今年大丰收,风调雨顺。

“财神爷来哟……”随着旱船摇摇晃晃的远去,声音也渐渐散去,夕阳西下,小镇慢慢恢复宁静,但方才那高亢、激昂的歌声始终萦绕在乡亲们心中,陪伴他们开始新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1

做事情做的疲劳的中年人,喜欢吃优雅的下午茶的中年人,工作一天回来的中年人,一提起安吉的白茶,谁不是立刻想到一杯碧绿、清澈的白茶水,还有那淡淡的白茶香。

每年的3月25日至清明节左右,是最热闹的时候。这几天,远在外地的亲人都会赶回安吉采茶叶。凌晨五点,天还蒙蒙亮,正是人们睡觉的时候,但在这儿,家家户户都已经起床了。清幽的小路上时不时会闪过许多人影。他们无一例外,都是要去茶山上采茶的。

我们这里的茶山,特别多。每家每户都能分到一块“领地”。那些茶叶,全市淡绿色的。一些嫩绿的小芽在茶树的脚边生长,仿佛在寻求茶树的庇护。所有人都眼疾手快的采摘着,只剩下我们在旁边玩耍了。

烘制茶叶可费时间和力气了,要准备上一个大的工具(茶扁),再把大家辛苦摘来的茶叶撒在上面,晾干后才能送上机器烘炒。炒好的茶叶要先挑渣,就是挑出那些有残缺的茶叶。刚刚炒好,大人们就如火如荼的干起来了。硕大的茶扁里的茶叶被分成了好几堆,大家的两只手是一刻也不得闲,总是一大把一大把地抓,两只眼睛更是不会停下,抓来多少检查多少。茶叶就像落花流水般往下掉。这边好的那边坏的居然不会走错门。

我把包装袋打开,弟弟塞入防潮剂,小姨和叔叔往袋子里装挑好的茶叶,妈妈给茶叶称重,外婆用工具把包装的口子封上——大功告成了。然后包装好的茶叶就会有三个命运:一个是被我们卖掉,一个是拿出去送人,最后一个是自己喝了。咦,爷爷呢?原来是被我们遗忘在了一旁,正闷闷不乐地喝着茶呢!

拿点白茶泡上,你就会看到一杯碧绿、清澈的茶水在你面前,还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喝下去沁人心脾,白茶是提神醒脑、清凉解渴的饮品。

白茶,和我们,和安吉联系在一起,白茶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2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饺子,有的地方在过春节时会吃汤圆,而我的老家在过春节时会吃苕(sháo)粉坨,寓意团团圆圆。

苕粉坨跟包子差不多,不过外面的皮是用苕粉做的,而且里面的馅料多用五花肉、萝卜丁、藕丁等调成。

我听妈妈说,包苕粉坨讲究一个快字。首先是做苕粉皮,我们先用开水冲泡红薯粉,在它凝固时立刻倒入保鲜袋保温。不过不要以为这就能休息了,现在才是重点,我们需要迅速开包,因为苕粉皮冷了就包不了苕粉坨了。包苕粉坨分三步:先是把刚做出来的苕粉皮捏成窝窝头的样子,然后把调好的馅料放进去,最后收口,一个饱满的苕粉坨就做好了。高手做的苕粉坨表面光滑,而我这种新手做的,那自然就是疙疙瘩瘩的了。

苕粉坨做好后,那自然是要去煮了,不得不说,这煮苕粉坨也是一门学问。煮苕粉坨一般要15分钟。煮的时间短了,那苕粉坨就不好吃。煮的时间长了,那苕粉坨就要“破肚流肠”了。

煮好后的苕粉坨已比之前大了一倍,外皮晶莹剔透,里面的馅料诱人至极。这时的苕粉坨已经可以食用,但我们家一般还要用酱油、蒜瓣炒一下,这样可以让苕粉坨更香。

苕粉坨出锅后,香味扑鼻,原本晶莹剔透的外皮上裹了一层酱油,让人食欲大发。不过这时可不能直接吃,刚出锅的苕粉坨烫得很呢,我们要先在皮上咬一个小口,然后往里面吹吹风,等它差不多凉了才能吃。一口咬下去,富有韧性的苕粉皮,脆爽的藕丁,飘香的五花肉,浓郁的酱油……这多种口感夹杂在一起,那味道无法形容。

不过苕粉坨因为制作繁杂,而且不易储存,所以一般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江苏泰州,在我们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小伙伴们,我就给带大家感受下属于我家乡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虽然元宵节没有大年初一那么热闹,但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过好元宵节,象征的整个春节的圆满谢幕!

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家家点亮盏盏精致的灯笼,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饭,来到非常热闹的街市,东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铺都铺满了有关元宵节的商品,大人和孩子们挑选着各自喜爱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孩子们吃着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馅料,用糯米粉包的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享受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

元宵节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习俗就数赏灯和猜灯谜了,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家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参拜神佛。此后这种风俗便流传到民间,直至现代,人们为了增加其赏灯的趣味,便在各种彩灯下悬挂着红丝带,在丝带上写着谜面,让大家来猜谜底,大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竞猜着,人们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终于猜出谜底,脸上充满了胜利和喜悦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走在喧闹的街上,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小孩们手牵着各式花灯,尽情着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一年新的开始,享受着美妙的元宵节的狂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4

我们这里的民间风俗有很多,不过我想说的是过年贴福字这个风俗。

每逢过年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都要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很多人为了更充分的体现这种向往和祝福,干脆将“福”字倒过来帖,表示福倒(到)了。

当然,我们家过年也要贴福字。而且每次贴福字都少不了我,只要爷爷贴福字,我就会停下手中的事,去和他一起贴。

今年也不例外,除夕一大早,爷爷手里拿了一堆福字,招呼我和他一起贴。我赶紧跑过去,爷爷把福字一一摊开,准备挑一张最大、最漂亮的福字贴在我们家的大门上面。看着大大小小的福字,突然,一张大大的带着鲤鱼的大福字映入我的眼帘,这应该是最大的福字了吧?我对爷爷说:“爷爷,我们把这个大福字贴在大门上吧。”爷爷笑眯眯地点了点头。准备贴了,要知道这贴在大门上的福字走过路过的邻居都能看到,因此一定要贴得端端正正的才好。爷爷在前面帖,让我在后边帮他看着,这可马虎不得,要是贴歪了可不行!我在后面指挥着爷爷:“爷爷,向右一点……”“奥,好……”“不对不对,再向左一点点,好,停——。”就这样,我们把最大、最漂亮的福字都贴在了我们的大门上了。爷爷走得远一些,又端详了一下,对我的指挥表示很满意。随后,我们把其余的福字一一贴在了门、窗、柜的上面。整座房子装饰得喜气洋洋,充满了过年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这里过年最重要的风俗,当然,我也喜欢这个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5

在我的老家徐州,过年的风俗还真是不少。挂红灯笼,包水饺,舞龙狮,放鞭炮……人们忙前忙后,接春纳福,忙得不亦乐乎。其中独具特色的就是写春联。

徐州的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书法非常热爱和重视。村居委会规定:每家每户都要买红纸,自己写对联,然后全村进行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书法是我的强项,我想大展身手,就自告奋勇写春联。妈妈在一旁小声说道:“你不要小瞧村子里的人啊,这可是群英荟萃、卧虎藏龙的地方。”我听了妈妈的话,好奇心很快就被激发了,我想看看我的书法水平能在村子里排到第几名。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把笔墨纸砚摆放整齐,我按住纸,提起笔,蘸点墨,开始写第一个字“五”。“横”轻落笔,到三分之二处,按压毛笔,最后收笔。笔断意连,连到下面的“横折”,在折笔处立锋换面,保持中锋竖下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毫端,毛笔走到哪儿,我的眼睛就跟到哪儿。“五”这个字很快就写好了。我抬起头,大家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我又饱蘸墨水,一鼓作气写完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下联“万水千山尽朝晖”。横批“万象更新”中的“新”比较难写,我认真琢磨着它的字形、笔画。左边高,右边低,左边窄,右边宽,回想老师上课讲的注意点,然后一气呵成,上联、下联、横批的书写都是那么完美流畅。大家看了我写的春联,不禁啧啧赞叹:“这幅春联如同行云流水,真是妙笔生花呀!”我听了大家的夸奖,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评选的时间到了。评委们你一言我一语,认真对比,名次很快就出来了。第二名,我是第二名!我开心地合不拢嘴,望着第一名的春联,暗下决心,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超过他。

写春联的比赛不仅是家乡过年的风俗,也是家乡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代代接班人把毛笔拿起来,使过年的味道更加浓郁,也让中国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6

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

要说我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戏、竹马、舞龙灯等等。但是我从小在人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讨论竹马的。当然,从小在千岛湖长大的我对竹马也十分有兴趣。

在竹马这项艺术中,有很多能体现千岛湖民风的地方。无论是做竹马的手艺,还是跳竹马的姿态,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和赞赏的。

虽然身在千岛湖,可看竹马表演的机会却很少。每一次观看竹马表演,都会非常激动,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表演,是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在我四年级时,学校里建了一个阳光图书馆,里头各式各样的书都有,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个竹马馆。在竹马馆门外的墙上,挂满了关于竹马的解说和图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资料,看完资料,我对竹马这个新鲜玩意儿入了迷。

没过几天,学校的主席台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红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还有背景上四个红色大字“淳安竹马”。对竹马正感兴趣的我顿时眼前一亮。布置完场景,老师就在教室里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马的消息。那晚,激动的我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时候,同学们到了操场上,满脸期待的我聚精会神地盯着。演员出场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马入场了,在竹马馆门外的资料上,我了解到: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净、丑的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还有,上面写道黑马最活泼。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骑着黑马,拿着马鞭,蹦来跳去。红色的状元马,让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岛湖的成功,黑马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寄托着千岛湖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表演结束,我对我的家乡千岛湖又有了新的感觉。这是我的家乡风俗,既让千岛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显了淳安“锦山秀水,文献通考名邦”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7

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眼望不到边的湖;数不尽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我的家乡——千岛湖。

要说我的家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可就多了,有三角戏、竹马、舞龙灯等等。但是我从小在人们口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讨论竹马的。当然,从小在千岛湖长大的我对竹马也十分有兴趣。

在竹马这项艺术中,有很多能体现千岛湖民风的地方。无论是做竹马的手艺,还是跳竹马的姿态,没有一处是不令人陶醉和赞赏的。

虽然身在千岛湖,可看竹马表演的机会却很少。每一次观看竹马表演,都会非常激动,以至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记得我第一次观看表演,是在书香弥漫的校园里。

在我四年级时,学校里建了一个阳光图书馆,里头各式各样的书都有,在图书馆里还有一个竹马馆。在竹马馆门外的墙上,挂满了关于竹马的解说和图片。好奇的我看了所有资料,看完资料,我对竹马这个新鲜玩意儿入了迷。

没过几天,学校的主席台上被布置得漂漂亮亮:红色的地毯、彩色的背景、还有背景上四个红色大字“淳安竹马”。对竹马正感兴趣的我顿时眼前一亮。布置完场景,老师就在教室里宣布了第二天要表演竹马的消息。那晚,激动的我在床上兴奋的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第二天表演的事。

到了表演的时候,同学们到了操场上,满脸期待的我聚精会神地盯着。演员出场了,红色、绿色、黄色、白色、黑色等五色竹马入场了,在竹马馆门外的资料上,我了解到: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净、丑的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还有,上面写道黑马最活泼。半信半疑的我一看,果然,小丑骑着黑马,拿着马鞭,蹦来跳去。红色的状元马,让我立志前行,也代表千岛湖的成功,黑马还有前程似锦的寓意,寄托着千岛湖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表演结束,我对我的家乡千岛湖又有了新的感觉。这是我的家乡风俗,既让千岛湖有了代表作品,又凸显了淳安“锦山秀水,文献通考名邦”的独特神韵和风采。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8

我的家乡叶家是淳安县威坪镇六都的一个大村庄。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而舞龙就是这里最热闹的风俗了。

舞龙的时候,人们可以向龙祈祷幸福、祝福吉祥。每年的正月初三,就是舞龙的日子。

在去年正月初三的下午,广播里响起了招人参加舞龙的声音。我们在家闲着的人都去参加舞龙这个活动。因为舞龙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参加。听到这个消息,我可高兴坏了,便和几个小伙伴去当彩旗队的成员。我们练习了好几个小时,为的是在观众面前展示出美好的姿态。3:00多钟的时候房顶上陆续升起炊烟,在4:30左右家家户户陆陆续续都吃好了晚饭。虽然舞龙还没有开始,但人们都还是迫不及待地来到广场上等候。

当天一擦黑儿,舞龙就正式开始了。演员们都穿着各种各样的古装,敲大鼓的人有节奏地敲起来‘咚锵咚锵咚咚锵’,这个鼓声给场面增添了几分热闹感。舞龙的队伍要出发了,此时,已是人山人海欢呼声不断,但观众还是为队伍让出一条道路来。队伍走到哪儿,观众就跟到哪儿。整条大街上处处悬灯结彩,鞭炮声不断,一串串烟花陆续射入天空,在天空中绽开了笑脸,仿佛就是在办喜事,真是热闹非凡,灯红酒绿!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游行,我们把大龙头放在大会堂里,有无数的人来参观,并且于龙头合影,人们还轮流去摸龙头,并且向龙祈祷幸福,祝福吉祥。

到了8:30左右,舞龙结束了,人们都回家了,各家门口都堆放着爆竹纸。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一一舞龙。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19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在江苏泰州,在我们家乡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小伙伴们,我就给带大家感受下属于我家乡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作为春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虽然元宵节没有大年初一那么热闹,但是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过好元宵节,象征的整个春节的圆满谢幕!

正月十五闹花灯、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家家点亮盏盏精致的灯笼,照亮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三五成群,一家人早早的吃完晚饭,来到非常热闹的街市,东逛逛、西看看。街上的商铺都铺满了有关元宵节的商品,大人和孩子们挑选着各自喜爱的东西,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元宵节自然少不了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孩子们吃着以芝麻、白糖、豆沙等馅料,用糯米粉包的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走出家门,聚集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夜景、享受着春天即将到来的气息。

元宵节除了吃以外,最有趣的习俗就数赏灯和猜灯谜了,相传汉明帝永平年间,皇家为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每逢正月十五便下令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参拜神佛。此后这种风俗便流传到民间,直至现代,人们为了增加其赏灯的趣味,便在各种彩灯下悬挂着红丝带,在丝带上写着谜面,让大家来猜谜底,大人们聚集在一起,互相竞猜着,人们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终于猜出谜底,脸上充满了胜利和喜悦的笑容,我想这就是属于元宵节的狂欢吧。

走在喧闹的街上,大人们牵着小孩的手,小孩们手牵着各式花灯,尽情着享受着节日的快乐,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着一年新的开始,享受着美妙的元宵节的狂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0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1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方也会有着不同的习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讲禹城当地过年的习俗吧。

年糕是禹城人过年必备的食品,当地人叫它“泡子糕”。先用准备好的糯米粉和面掺水搅拌均匀,然后切割成小块、下锅油炸,原本小块的米粉团,瞬间变成一个个杏仁般的圆泡。再把这些炸好的米泡加上饴糖,搅拌、粘合、擀压成块状,大块的年糕就成型了。怎么样,是不是很诱人呢。而我则有幸吃过一次,那种味道甜甜的有些粘,像是粘米混合了红枣的味道,吃起来满满的幸福感,到了现在年糕也是我回禹城之后必吃的一道美食。这泡子糕的起源还有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清朝末年,禹城有一名从事糯米经营的商人。在一次运输过程中,糯米因受潮无法售卖。商人于是将受潮糯米碾成粉后进行油炸食用,没想到风味独特。因其油炸过后称”泡“状,商人便为其取名为”泡子糕“。如今在禹城,”泡子糕“不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春节人们走亲访友和婚宴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甜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过年是多么美好呀,家人们都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聊着这一年的收获,真是静谧又美好。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2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说起我们东北的习俗,不得不提“腊八节”。

提起“腊八”,大家并不陌生。其实腊八节的别称还有很多,因为在这一天,相传是佛祖成道之日,所以又称“法宝节”、“成道会”、“佛成道节”等。

腊八节的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在北方。“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它本是佛教节日,后来经过演变也成了家喻户晓的节日了。

在我们这,过“腊八节”必不可少的就是“腊八粥”了。腊八粥又称“七味五宝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由多种食材熬成,活像一件由农作物制成的“工艺品”。腊八粥的食材因各地的产物而有所区别。但其中糯米、莲子、白果、薏米必不可少。最多可放十余种食材,可别小看这一碗腊八粥,它盛满了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等美好的感觉。喝起来甜甜的,糯糯的,苦中有甜,甜中有酸。喝了腊八粥就证明已经做好了迎接新年的准备,并且好运很快就会降临,因为它象征着幸福。所以在节日间,我们这的邻里乡亲、亲戚朋友都会互相赠送腊八粥,送的人要客气地说是请对方尝尝自家的味道,并把好运带给对方,这不就是圆满吗?

在北方,腊八节的美食除了腊八粥,还有色如翡翠的腊八蒜,那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所以过了腊八大家就会好好歇一天,然后做好过年的准备!办年货,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还有更多忙的事情等着我们哩!

这就是我家乡的腊八习俗。其实不论是喝腊八粥还是吃腊八蒜,这背后蕴含的都是每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么,你的家乡有什么独特的风俗呢?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3

在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巨大的国度里,包含着许多小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历史悠久的风俗。我的家乡——哈尔滨,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城市。

说到哈尔滨,每个人都会想象到哈尔滨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冬天是凋零的、荒芜的,但是哈尔滨的冬天却是一片繁荣的生机。这生机的背后,正是哈尔滨最有特色的风俗——冰雪盛宴。

每年冬天,万众瞩目的冰雪盛宴就会来到。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多姿多样的冰雕,闪亮出众的冰灯……

每个外地游客来到哈尔滨,看到冰雕都会赞不绝口,为何?只看那冰雕花样奇多,别具匠心,一个冰雕,一个故事。你看那十二生肖的冰雕,一个个如真的一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身临其境。这其中有一塑龙状的冰雕格外的吸人眼球,栩栩如生,好似一条真龙悠然地盘旋着,这不仅表现了手艺者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龙的传说的敬爱与向往。

说完冰雕,我们来一起看看冰灯吧!每到冰雪节的夜晚,光明随着夜幕照亮了这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带来光明的正是那精制而又小巧的冰灯。冰灯的起源,是早年间,靠近松花江的渔民和农民晚间用来照明用的。后来经过工匠们的改造,成为了现在人人喜爱的冰灯。做冰灯用的冰也十分考究,近其观赏,见那冰白光四射,让人不禁产生一种威严神圣之感,远观之,见那冰光晶莹剔透,如那十分稀有的珍贵宝石一样,让人不禁想去触碰、欣赏一番。那冰灯,让人在这深夜中毫无睡意,只抱着一颗激动的心,对它恋恋不舍。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冰雪盛宴。因为有了这些别具特色的风俗,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更迷人了。我爱家乡,爱它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初二的作文 篇24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淳安也不例外,现在就由我来跟你们讲讲淳安的风俗吧。

就在千岛湖一旁的金峰乡朱家村,在每年的阴历正月初六,他们的宗祠内就会摆满101个猪头,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可大有来头呢,据说宋代大文学家朱熹是宋家村人民的祖先,还听说,“赛猪头祭祖先”这个习俗就是朱熹的重孙子,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这一习俗,在当地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天,各家各户都会拿着自家的猪头一同摆到宗祠内一较大小,并比赛谁家的猪头最有创意,村里头最有威望的老人会对猪头进行评议,最后选出最好的发红包,发年画以示鼓励。

就在去年的正月初六,我和爸爸也去了一趟金峰乡朱家村,来看了一场热闹又盛大的“猪头大赛”。

我们到了那儿已经是上午十点钟了,此时祠堂外面的空地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现场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舞狮们踩着节拍辗转腾挪,甚至还叠起了罗汉,神采奕奕,精彩非凡,为这个春节增添了几分“精气神”惹来了阵阵叫好声。

我和爸爸好不容易才从这人流中挤进祠堂,只见100多个大猪头,整整齐齐的摆在桌案上的提篮里,一个个都精心的“美颜”和“点缀”过。还配以万年青,天竺叶,鲜花,水果,不少还贴着福字,喜气洋洋,馋的我直流口水,要是现在可以吃的话,我真想上去咬两口。

舞狮之后就是由村民演出的竹马表演,浓妆艳抹的村民腰间系上竹马,一手拎着马脖,一手舞着马鞭,和着音乐翩翩起舞。

最后,“猪头大赛”经过逐一比拼称重,决出了一、二、三名,掌声和欢呼声响彻了整个祠堂。

那天晚间,朱家村还举行了猪肉宴席宴请所有远道而来的宾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