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文章

请欣赏春季的文章(精选6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春季的文章1:花台的记忆

文/静雅

每到春季种花的时候,每看到别人家门前或院落的小花园里花儿竟相绽放,儿时在乡下和哥栽花的记忆不由浮现。

院子里靠东边有一块专门养花的地方,我们叫花台。每到春天妈在塑料棚里漫菜苗的时候,哥把往年收藏的花籽在塑料棚一同漫上。再把花台整修一下,撒上肥,把土翻松。我在旁边会帮点小忙,只是觉得好玩。花籽漫上后,每天清晨会跟着哥去塑料棚前观察花苗长情。哥拿一跟柳条,在布满露水的塑料棚上轻轻敲打几下,露水随即掉落,我们凑近塑料棚看花籽是否发出。终于有一天幼苗和其它菜苗出来了,接着一天天长高。长高后塑料棚需揭开,让绿苗经历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长壮实了,就可移栽了。花苗有端午锦,太阳花,百日菊,万寿菊,鸡冠花,指甲花,早晚花等。

栽花是件快乐的事,在平整好的花台上按一定的距离挖一个小坑,把根须带泥土的花苗放进坑里,浇上水,等水渗完,就可埋了。哥做这件事很漂亮,他会把花苗栽的很端正,并把靠近花苗的一圈围上高点的土,浇水时就不会流出。剩下的花苗栽不完,会送给村里喜欢养花的人。有时我们也去别人家讨其它种类的花苗拿回家栽。等花台上栽满了花,我们全家可高兴了,妈忙完事情常会站在花台前欣赏。我和哥过上几天很有兴致的端着水盆去浇水,看着它们一天天的长高。

要开花了,端午锦首先绽放,有单瓣层和多瓣层的,粉的、白的、红的喜悦的开放在一米左右的花梗上。端午锦每年开花的时候,我和村子里的小伙伴会摘下几朵,从花瓣下边轻轻撕开一些,花瓣里会分泌一种粘液,粘在脸上,在院子里笑着,闹着,奶奶说我们像唱戏的大花脸。

太阳花开了,五颜六色,像眼睛,像星星,热热闹闹的挤在一起,对着人眨眼。

百日菊和万寿菊是同时间开花的,花开后很香,现在坐在电脑旁微闭双眼,深深的吸一下气,那种香味的记忆依然那么清晰。

鸡冠花开了,真是太像大公鸡头上的冠子了,有紫红的,有深红的,又像扫帚一样。

指甲花又叫凤仙花,可染指甲。几个女孩子热热闹闹的凑在一起,摘几十朵指甲花放入捣蒜钵,加矾捣碎,捏一小块放在指甲上,用核桃叶裹住,丝线缠好,隔一夜,指甲就红了。有时靠近指甲周围的皮肤也被流出的汁液染红了。

早晚花开在秋天,有梅红的,深红的,有白色底子带紫色花点的,花期较短。像长喇叭,在早晨喊人早起,到了上午太阳出来就败了。傍晚时又开了。结的籽为黑色,外部像古代的器物,咬开,里边像面粉一样白,我小时候常常想,它比麦子大多了,磨成粉一定也能做面食吧。

还记得有一年春天正在下着雨,爸开着翻兜机从单位回家,衣服淋湿了,端一个盛有泥土的洗脸盆放在院子里,说是里边埋着西凤莲。天晴了,妈从盆里的泥里找出几个像小白萝卜一样的根栽在院子的一角,看它的根像萝卜,我们就叫萝卜花。我很欢喜的每天观察着,看着它一天天的发芽长高,到夏末开出了美丽的大红花,一朵接着一朵,花期很长。惹的村里的人前来观看。爸说西凤莲开一朵花就会长一个像萝卜的根,根怕冻,到冬天得把根挖出来放在家里暖和的地方埋好,第二年春天再移栽。记得快到冬天时,妈挖开西凤莲的根部,像萝卜一样的根簇在一起有好多,妈留出一部分送给村里的人。

从夏天到秋天,花台上的花一直姹紫嫣红,从不间断。蜜蜂和蝴蝶常常会光顾。等到蜜蜂嗡嗡的钻进端午锦的花蕊去采蜜,我会快速把端午锦的花瓣收拢在一起捏住,听蜜蜂在里边挣扎嗡叫,妈看到会制止,说我像个小子娃一样调皮。百日菊开的花很香,总是引来许多的蝴蝶,那种花斑点有尾带的大蝴蝶让我很喜欢,有时会拿了扫帚去扑。

现在又是春天,外面下着雨,我把阳台上的观叶植物搬到楼顶上淋雨。嗅着湿润的空气,看着水淋淋绿亮的叶子,思绪又回到过去。那个花台,那些花儿,真让人怀念。

春季的文章2: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收藏春季欣欣向荣的景象,收藏夏季绿草如茵的美景,收藏秋高气爽的氛围,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月缺,生活上的种种轮不到自己去主宰,有些东西你再努力地付出。到头来也只是徒劳一场,因此,很多生活上不必刻意的情节,无论我们用何种微笑和哭泣去对待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种付出却伴着一种叫做肝肠寸断的心情。也是一种付出的遗憾。

阅读辉煌的黎明,阅读静幽的夕月,阅读奇妙的童话,阅读壮丽的人生。那如花的春季,如水的心境,如雪的灵魂,如梦的岁月。都在编织着成长的故事。编成一首宴玄的歌,歌到情处泪双流,流入心田变成心路,这道路远远落后于生命的延伸。在狭窄的地面上旋转,如同拉着碾子的驴,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辈子,而又始终未曾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或许生命总要通过这样一个区段:渴望进取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却又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缚。

一派呓语却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往事像落日映照在河面,我们都应该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收藏着这阳光,温暖整个黑暗的心灵。

春季的文章3:喜欢春季的细雨如酥

文/赵凤宝

因为蓝天,我才喜欢白云,因为白云,我才喜欢春雨。云的漂泊,云的温柔,云的缠绵,使我流连,云的轻藐,云的漂浮,令我茫然。不去爱凝结,惟愿至爱的白云化做春雨。

喜欢春季,也喜欢春雨,淅淅沥沥的雨丝,缠缠绵绵细雨如酥,喜欢在春雨中伫立听雨,也喜欢在春雨中想你。天地蒙蒙水天一片,雨就是云,云就是雨,走到天边也走不出你的爱意。承接春雨的亲昵,任其沿着肤肌浸润心田深处,那醉人的感觉,全身心被你沐浴。

因为你是白云,我更喜欢冬季的白雪皑皑,因为雪是冬天的雨。雪落下美丽和纯洁,情与爱,雪融一体,你不再远不可及。雪轻轻的依偎,无声的伴随,直至天涯不悔。雪是逆境中的爱雨,雪在严冬深情的表白:爱可以走过四季。而我最喜欢春季!喜欢春季的细雨如酥。

春雨静静地下着,伴随着暖暖的春风驱走了严冬的残痕给春姑娘披上了盛装,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来到草地上,春雨如同画家般,将一丛丛小草染青了,把一棵棵树涂绿了,一朵朵花儿点红了,草地上一片繁荣的景象,可春雨似乎意犹未尽,摇身一变,成为了设计师,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镶嵌在那些含苞初绽的花朵上,花儿在春风中摇曳,轻摆,仿佛少女的轻歌曼舞,空气中还弥漫着沁人心肺的甜香,真令人心情豁然开朗啊!

春雨来到小溪中,小溪还在沉睡,溪水静静地流淌着,一切显得宁静而安祥。可春雨偏偏是个爱热闹的主儿,它招来春风,让春风吹醒小溪,“哗啦啦”小溪醒了,曲调突然变得欢快,它就像大自然的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春雨加入其中,与小溪合奏一支春天的赞歌。

春雨漫漫地洒下,像无数细针一样的落下来,洒在每个角落里。我望着窗外的蒙蒙的细丝,看着那里的无数的没有尽头的山峰,如痴如醉,被那里的雨中的美景所陶醉了!

春雨朦朦地下起来了,夹着丝丝缕缕的春风。春雨细细的,密密的,灰蒙蒙的,远处的山峦大树房屋,朦朦胧胧,就像浸在一片薄雾中。春雨,似雾非雾,似线非线,似有形又无形……从远处眺望,朦朦的春雨好似漂浮在半空的丝绸,近看,春雨宛如是天女撒下的花瓣,滴落在地上树上房屋上,沙沙沙的飘落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干渴了一冬天的大地张开绿色的大嘴,贪婪的吮吸着甜润的雨水。

春季的文章4:春季里来

文/刘衍

1. 春季里来
风儿都在缠绵。在风中穿行的人
目光如炬,一一走进春天的浓荫里
我目光如炬,好像胸口有炸弹随时爆炸似的
我握紧方向盘,就像握住时钟
我的车轮碾过落英,碾过流云
却碾不到越来越厚的空气。我的劲头越来越足
在挡风玻璃的前方
2. 春季里来
我在飞翔。我从时光俯冲而下,又像一只云雀“嗖”地一声窜到云霄
酣畅淋漓的姿态,追逐春天绿油油的诗意
那边,《云朵里的羌寨》广场舞曲传来,划过的曲线优美
就像春天里的桃花梨花,把心声带到远方
滋润了我敞开的心扉
3. 春季里来
我登高望远。还是有这么多人
怀揣着虔诚,解读仙公的上等签语
朝天一炷香,清净了众生
那长廊墙角,算命先生刚说到“今年好运”时
小青年就端正了身子。镜头对准了算命先生的眼镜
他就抬头看了我一眼
4.春季里来
这是流动的风景。我路过的地方,人们都探出脑袋
就像春天的花儿露出了花骨朵。一个年轻的女子
把娇羞掩得很深。眼睛里的思念,思念着远方的人儿
思念追逐着蝴蝶翻飞。阳光预留了光芒,印在她粉红色的鞋子上
春天啊,真像她桃花般的容颜
在这一隅心痛的发痒
5.春季里来
思念在拉长。湛蓝的天幕上,飞机的尾烟拉得老长
沿着城市的环城路,一路奔忙
那一幢幢楼房就像一颗颗庄稼,绿油油的
我的胸口就像田野一样辽阔,花儿开满我的胸腔
就让我枕着田埂而眠,梦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6.春季里来
命运的春天。在市场旁的江里,往水中打一个水漂
那万树江边杏,就新开了一夜春风
小雨来了,湿润的空气就打了个喷嚏
一个卖肉的老板娘,手脚麻利
一手扶正了老板的身子,一手扶正了案板
匆匆的生活向往,欣喜地爬满了他们的全身
7.春季里来
杏花酒是我天真的洒脱
大隐隐于世的是我的肉体和灵魂
风雨欲来的声音在耳旁倾响
互相慰藉
哦,春风
我要与你并行在春光里
思念追逐着我们
坐北朝南
那么我们
要么仰望苍芎
要么低头卑微
要么被黑夜遗忘
要么一路修行
8.春季里来
一路的话语,一路的泪花
来自凝露的风霜
来自越来越远的孤独
那些风花雪月的往事
已随月夜逃走
在挡风玻璃的前方
是闪烁的星光
灿烂了一颗颗苍凉的心
我只能在此刻,用沉静的从容淡定
送上此生绵绵无绝的无上祝福

春季的文章5:栽薯秧

文/李志胜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古有“雨生百谷”之说,加之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所以民间有“谷雨下秧,大致无妨”“谷雨栽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的谚语,劝励农事。

在北方有“地瓜”之称的红薯,以前是农村人的主要食粮,眼下却是城里人的风味小吃。“秋风起,烤红薯。”街头巷尾,夕阳西下,那或推车、或坐摊,用一个圆铁桶烤出的一缕缕喷香的熟红薯味里,不乏我们小时候种红薯、刨红薯、烧红薯、煮红薯,吃红薯窝窝、红薯饸饹的温馨记忆。

我们村位于黄河大堤西沿,沙地多,种出来的红薯“干面”且甜。每年谷雨过后栽红薯秧苗,都是生产队事先选种、建炕、培育好的。我爷爷是育红薯苗的“老行家”,所以当仁不让地主持着年复一年的培育壮苗工作,偶尔也能给我这个“长子长孙”,捎带一块烧熟了的“红薯母”(出过苗的红薯)。尽管那发糠的“红薯母”,变得很松很虚了,可仍有一股很别致的甜味在里边。

育苗之后就是栽红薯。“红薯没有巧,只要插秧早。”谷雨时节,在黄河中下游,历来是“春雨贵如油”,所以栽薯秧时若没有天雨相助,那就得“肩担手提”拎水润苗。红薯地一般不讲究“长身地”还是“小块地”,只要地势高、向阳好就行。栽红薯分工,一般是老年人负责栽秧苗,年轻人来回取水、浇水,且每次还不能够多用水,一株红薯秧苗,舀半碗水差不多就可以使之成活了。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他在《农政全书》中总结:“昔人云蔓菁有六利,又云柿有七绝,余续之以甘薯十三胜。”甘薯即红薯,他的意思是说,种红薯有13条好处。早些年我们河南,收获5斤红薯可以顶1斤口粮,算粮食生产指标,曾经是各地集体经济的一大特点。

现在感觉红薯好吃,既养生又健康,还被一些专家列为“防癌食品”加以推广。就连红薯叶、红薯梗,也都成了好东西,“登堂入室”的味道,全然没了过去“一提红薯,胃里泛酸水”的窘境。

红薯“泼皮”,极易成活,栽种后即使不施肥也疯狂生长。红薯秧像条绿蛇一样四处蔓延,绿油油的叶子会把地表罩得严严实实,连阳光都漏不进去。到刨红薯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将红薯秧割掉,用抓钩锛开泥土,一个个胖乎乎、红扑扑的红薯就冒出了地面,人们喜笑颜开,甭提多快活了。

我父母至今还延续“喝红薯水”的习惯。以前穷,没有粮食,老家人常将红薯洗净、切块,放进锅里加水煮熟,权且当一顿晚饭。父母进城后单院住,仍喜欢“懒省事”,常趁我们姊妹不去时熬红薯水喝,劝他们煮饭时加点米,他们总是呵呵一笑,借故推脱。

“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那是昔日穷困生活的写照。时下日子富裕了,红薯沁人心脾的甜香依然不减当年。晴暖天,走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常被烤红薯的香味吸引。我曾为路边卖烤红薯的老人写过一首诗:“面对城市,背对城市,除了那架烤炉,谁知道,你微笑的夕阳为什么那样柔软、温和,火钳被你的手指拨动,红薯被火钳拨动,你一身乡土烘烤着城市缤纷的情绪……”

谷雨节气又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你,是不是会寻一块土地,栽一株红薯秧苗,让那清新、香甜的绿意,爬满你的思绪呢?

春季的文章6:荠菜,我思乡的源头

文/吴娜

一进入春季,家乡的田埂上、小溪边、树林里……随处可见青翠鲜嫩的荠菜,老人、大人、小孩都赶趟儿似的带着小铲子、提上竹篮子去野外挖荠菜。老人们在田埂边就近采挖;大人们则散在野地各处,细细寻觅;而小孩儿则跟在大人们身后,一边蹦蹦跳跳,一边铲铲挖挖。我小时候对荠菜并不识得,总认为它形状各异、品种各样,很难分辨,常常挖回来的一半都是无用的野草。可是在莺歌燕舞的春日,去野外挖荠菜的乐趣却贯穿了我的整个童年。

挖回家的荠菜洗净后,经奶奶的手烹制,可以做出很多美味的佳肴。最简单的吃法就是凉拌荠菜。先将荠菜在热水锅里烫一下,捞出滤干水分,撒上切碎的蒜苗,加适量的盐、味精、辣椒粉等调拌均匀后,再滴几滴香油,便可开食了。凉拌的荠菜色泽鲜嫩、口感清脆、芳香清凉,常常使我胃口大开,食欲大增。

奶奶还擅用荠菜煲汤、煮粥、包饺子、做春卷等,其味美鲜香、回味悠长。我记忆里最好吃的一次荠菜是在父亲工作的矿山吃到的。那年,我上五年级(母亲已离开我们多年),我做了平生第一件最大胆的事儿,瞒着奶奶一个人坐火车去矿山找父亲。那时,拉煤的火车每天都经过市区,很多卸煤工就坐在车上那高耸的煤堆上,穿梭于家与矿山之间。那日,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也爬上了其中的一节车厢。因扒车的人太多了,也没人注意到我,我就在“咣当、咣当,呜呜”的火车上慢慢进入了梦乡。当我被卸煤工叫醒时,才发现周围全是高耸的煤山,并不见父亲的踪影,我急得大哭起来。好在这里都是矿工,几经波折我终于被送到了父亲的宿舍。那夜,我扑在父亲怀里哭了很久,昏暗的灯光下,父亲用一个大搪瓷杯坐在小煤油炉上,给我煮了一份荠菜汤面。我一边抽噎着,一边嚼着冒着氤氲热气的汤面。青嫩的菜香、爽滑的面条,在我的唇齿间生香,缓缓流进胃中,温暖妥帖,一直温情到心里。

长大后,我偶读药书才知道:荠菜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等药效,对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病症非常有奇效。难怪在我的故乡淮南一直流传着“三月三,荠菜赛灵丹”的民谚,而春季去野地挖荠菜也成了故乡人踏青、微旅行的主要休闲方式。

作家刘醒龙说过,“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乡村”,而我们一生无论漂泊到哪里,对家乡味觉的记忆总会不时地涌上心头,成为我们思乡的源头。荠菜蕴含着春天的密码,那筋骨抽出的嫩叶,承载着我的乡愁,一片、两片、三片、四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