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过节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过节的文章1:乡间美味
文/王太生
过节到乡下去,有个人在家里摆了桌子,请我吃饭,还讪讪地说:“呵呵,大老远地来,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
这个朋友,到屋后的围墙上去摘几根丝瓜。丝瓜碧绿碧绿的,叮叮当当,一根根挂着。摘丝瓜时,主人看见路边的一丛乱藤蔓上缀着一嘟噜、一嘟噜浅褐色的小圆果。一看,不知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山药豆,就一颗一颗地摘,摘回去,先煮了一道好喝的山药豆茶。
乡下没有什么好吃的。鸭屁股下刚丢下的两只蛋,淡青色,热乎乎的,在锅台上一磕一碰,打在一只花碗里,搅碎、入葱花,放在饭锅内蒸,涨熟的蛋,虚虚松松,一调羹送到嘴边,软嫩香鲜。
我在镇上见有人从船上搬来一口黝黑大锅,在河边支一个灶,舀入带有植物清香的河水,添入干柴穰草,站在那儿卖。锅盖捂得严严实实,猛火在锅底传热,水汽冲击,花藕在锅里“啪啪”乱响,让藕段和锅都微微颤动起来。
三伏天,长江边上进入了一年最热的季节。乡下人喜欢喝糁儿粥,大麦磨研的糁儿,粥在咕噜咕噜沸腾时,撒入锅中。煮开后,并不急于吃,而是置放在水中,让它慢慢地自然凉,待到冰冰凉时,喝糁儿粥就成为酷暑里的清凉享受。这时候,粥薄如水,清亮得能够照见人的脸,一边喝粥,一边看天。
下雨天,摘篱笆墙上的紫葛叶最妙。紫葛叶,绿莹莹的,筋络清晰,一寸一寸地掐,掐回去用清水一冲、爆炒,或者做紫葛叶豆腐汤,微漾的汤色,宛若翡翠白玉。在古代,紫葛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落葵。汉乐府诗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说的是紫葛叶。炎夏在乡下喝紫葛叶汤,似有清凉古意。
农人坐在天井里,一颗接一颗吮螺蛳。剪好的螺蛳,用花椒、八角,“哗啦、哗啦”喧响爆炒,入酱油、镇江香醋、绍兴黄酒,水煮。吮螺蛳是需要耐心的,他先要挺胸凸肚,运足中气,然后嘬起嘴,哧溜哧溜地吸,才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乡野美味。
有一次,在苏北水乡,见一根竹竿上,晃晃悠悠吊着半网兜麻虾。湿漉漉的水珠,吧嗒、吧嗒,往下滴,像钟摆一样缓慢,落在竹竿下一片树叶上,飒飒作响,与网兜里的活麻虾上下呼应,有丰子恺漫画神韵。
麻虾,芝麻大的虾,皮薄质软,几近透明。有个老头儿扛着一张网,慢悠悠地下河趟麻虾,捞了半网兜麻虾。做麻虾酱,要将水沥干,小麻虾用盐、酒腌,放坛密封,再放到阳光下晒。麻虾酱佐泡饭,其味鲜美。
遇到乡间的鲜,想到少年时,乡下姨妈家的酱鲜豆。每年秋后,姨妈将那些收获的黄豆放在竹匾里,摆太阳底下翻晒,最后将它们放在一只坛内闷酿,便做成了润黄的酱鲜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添加,其鲜来自食物内部。
在徽州,一个名叫柿木肽的山上,旅途中的早餐,我是在山坡上一户人家悬空小楼上吃的。剁碎腌制的山辣椒有点咸,咸中有一丝辣,带出一道鲜,泉水煮的粥,一气吃了三碗。此时,抬头四顾,远山如眉,炊烟袅袅,风和景明。
乡下真没有什么好吃的,饭中吃出柴火味。
关于过节的文章2:村里过节
文/觉人
来就来了,带啥东西呀;
走就走了,买几斤茶呗。
这是姜炜曾经兴起,为山石一茗“开张接客”信口胡诌的一幅对联。从去年国庆到现在,三个来月过去了,但国庆前那一段时间,慧相师父倾心筹建山石一茗并于国庆到来前夕,迎来第一批客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宝贵的假日期间,大家一起相处的那一段时光,虽然短暂却非常融洽,尽管彼此多是初次见面,可都是相见恨晚,一见如故。武夷山秀丽的自然风光,黄柏溪畔祖师岭的宁静安详,还有全国各地新老朋友汇聚山石一茗,大家把盏言欢,恣意挥洒的日日夜夜,真是教人难忘。
自己动手
慧相师父决定把家安在武夷山后,在祖师岭的居所装修就显得迫切起来。考虑到这处住所,是山石一茗各位发起人在武夷山的落脚点,一方面要具备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大家短期休闲的舒适性,成本控制和常用配置就成了两难的问题。尤其在武夷山,这喝茶的茶桌首先是马虎不得的,为了厅堂有张领衔的茶台,慧相师父可算是煞费苦心,经过淘宝式地搜索,旧椽子裁成几段打槽安上横枨,现成的旧门板往上一搁,再锁上螺丝,一张气度不凡的茶台就横空出世了!看过之后,我们一致认定,这件由慧相师父亲自设计并量身打造的开山重器,完全应该作为他传统家具制作的代表之作,看来,慧相师父进军家具制作领域指日可待呀!
武夷山竹子多,各个卧房内配置的家具,从床具到坐具都是采用竹材,委托加工的。家具运到的那天,我跟慧相师父正忙着收拾一楼的屋子,清理地面的灰腻子,打扫房间的尘垢。因为怕给人添麻烦,楼上的房间都是慧相师父之前一个人收拾妥当的。两人帮着运家具的师傅搭了把手,当青绿油亮的竹制家具布置到位后,我们以阳台外的远山为背景,在屋内拍了张实景图,光线充足的屋子里,大方端庄的竹制家具,湛蓝的天空和黛青色的远山出现在一个画面里,不远处,清澈的黄柏溪发出哗啦啦的流水声,河水从高低错落的茶园间流淌而过,一条整洁干净的村道穿过门前,仿佛把家在武夷的幸福,从远方带到了眼前。
看过第一时间发出的照片,伙伴们都纷纷表示了欣喜和嘉许。我想那一刻,与武夷结下不解之缘的慧相师父,他的心情恐怕是最复杂的吧?
一带一路
筹建山石一茗,用“天师”姜炜的话说是慧相师父的修行。其实自暑期开始,一直到山石一茗投入使用,几位发起人如姜炜、勇哥在内,筹建过程中都先后来到过武夷山,慧相师父领着上街采购,以共同参与的方式一起修行。
我这人贪玩,不但自己不爱动手,没有想过帮忙,还时不时撺掇特意来武夷山参与前期建设的姜炜,跟我一道去山里玩儿。不过,姜炜在公共事务的建设上倒是从无旁贷,不曾被我所蛊惑。山石一茗正式启用之际,姜炜又来到了武夷山,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和他一起来到村里的,还有太太和他们的宝贝闺女。第二天,我们一行人准备去爬莲花峰,他却带着家人留了在村里,一个人整理起了路面。
与村道相连的小路是鹅卵石铺就的,上边浇了层薄薄的水泥,因为工期原因还没有来得及束边,因此路面两侧时不时受损,而天师沿着路两边挖了两道浅沟,铺上了醒目的红砖,这一来不但拓宽了路面,夯实了路基,还增强了视觉效果,使干巴巴的路面变得美观起来。
高大的莲花峰深远静幽,一行人流连忘返,几乎忘记了时间。刚进村口,大家还意犹未尽呢,正看到已经干完活的姜副教授,站在院子里欣赏自己的劳动。看到我们回来,姜炜说:你们再不抓紧,村里都没活给你们干了!大家回应说:剩下多少活等着我们干都不重要,关键是这半天时间,你就把家门口的“一路一带”搞掂了,这“一路一带”缔造者的名义,非你姜天师莫属了!
救援等待
山石一茗正式迎来的第一批朋友,是顾菁和王黎两家人。虽然她们其中,有的曾作为观光者来过武夷山,但作为山石一茗的成员来度假,这种体验还是头一回,充满了新鲜感。洋溢着热情的两家人,刚从驱车12个小时的车马劳顿中缓过来,就说要随我们去周边看看。
祖师岭与外界连通的马路实在不大,两车相错都必须找地方会车,出村的第一个弯道有些大,不熟悉路况的人,稍不留意就容易跑出去,果然,顾菁和王黎她们的车,走到第一个弯道时就出了状况,右前轮滑出路面,前桥完全搁在路面上,动弹不了了。
救援的过程无需赘言。值得一提的是,车在等待救援过程中,遇上几个本地的师傅,非但没有因为陷车堵了他们的路而责难,反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几度齐心协力,企图帮我们把车抬回路面。这个方法最终没有奏效,两头被堵无法通过的车辆也都纷纷调头,原路返回了。遇上这种情况自然很尴尬,但没想到的是,没有人因此责怪我们陷车堵路给他们造成的麻烦,甚至连句风凉话的都没有说。
“宝马掉沟里”这种事,大家恐怕都是第一回遇上,说实在的,一点忙也帮不上,真有些束手无策。不过事已至此,大家就近找了块草皮,索性泡起了茶,布置妥当煮好水,伙伴们席地而坐,我拿出本是为进山而准备的茶说:来来来,不如喝茶,来泡天心岩肉桂压压惊!
这段特殊的体验是如此难忘,乃至于后来我在苏州再见到王黎夫妇,回忆起这次经历,我们都忍俊不禁。武夷山的自然风光和当地淳朴的民风,给她们留下了无比美好的印象,这次特殊的经历,也让我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武夷山多了一重别样的了解。
上风上水祖师岭
山石一茗的居所位于祖师岭的缓坡一侧,距离黄柏溪直线距离不过百米,潺潺的水流声日夜欢歌,清新悦耳从不间断。居所近前也没有障碍物,因此视线极佳,东边坐落的三块石头依次排开,它们分别是武夷山“54石”中的元宝石和“99岩”中的屏风岩和楼梯岩,尤其元宝石,高约20-30米,两头高,中间微凸,远望着实如一锭巨大的元宝, “元宝石”可真是名不虚传。
正前方,越过茶田是一片稻田,每到秋收时节,谷穗烁金,稻浪起伏,夕阳西沉时,附近农庄里的炊烟偶尔弥散,农田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几个身影,这般劳作的画面,让人脑海里,不由浮现出“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的诗情画意。
桑麻雨露见平川,是朱熹《九曲棹歌》中的一句。这桑麻雨露之地,不是鱼米之乡,却胜似鱼米之乡啊!
晓黎来的那回,国庆已经过去一个多月,那阵子的武夷山,恰是雨水多的时候。她说:晴天的时候,我就在屋子里看远山的云,雨天的时候呢,我就看远山的雾。哪怕足不出户,我也欣赏着风景,我都拍下来了,每天的风景都不一样。
她说的远山,就是一大片稻田的最远方,那是连绵的群山组成的天际线,两山之间稍稍低洼之地,放眼望去像极了鹏首,那两侧的山峰像大鹏的两翼,静静观之,似欲振翅高飞,有直上九天之势。
时间过去很久了,顾菁王黎回忆起在山石一茗悠然度过的这段假期,还十分感念。虽然繁忙的工作时常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每每在千里之外的苏州,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祖师岭,想起在村里第一次睡竹床的经历,都市的喧嚣和工作的压力就统统抛在了脑后,对于职场打拼、都市生活的人而言,山石一茗的生活真是带来一份难得的安宁。
山石一茗,大家把它当成了家。
来过这么多朋友伙伴,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慧相师父带过的那批学生。看到她们对待自己的老师,就像女儿对待父亲那般尊敬,师生之间不经意流露出的浓厚情谊,让我这个曾做过“教师梦”的中年人,真心艳羡不已。自己在武夷山的生活,因山石一茗的这些人,我从此多了几分意趣和一份收获。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要过春节了。之后,村里恐怕又要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朋友了,许久不见的老朋友,我对他们还是很有些想念的。国庆长假结束前,告别的前一晚,大家在寂静的村子里,品尝着阳澄湖的大闸蟹,品啜着岩骨花香的武夷茶,成人世界充满了少有的欢声笑语。眼瞅着正月一过,采制头桶红茶的时间又要临近了,曾经来武夷过节的那批年轻人中,有说想来明前看茶的。我说好呀,你们来了,这山里的春天,又多了几许青春的气息,一切生意盎然,恰是鸿(红)运当头啊!
关于过节的文章3:品元宵节
文/俊逸愚人
中国人恐怕是最爱过节了,除在国外采购回来的平安夜、圣诞节、情人节等,单就本国土产节日就足以称得上品种齐全、种类繁多。就拿过年来说,小年夜的喧嚣开始,要到那“二月二,龙抬头”才是结束,现如今节奏加快,待正月十五入夜后的那一阵敲锣打鼓、花灯盈盈、焰火晚会一过,年味就淡了,机关人员也开始正常收心上班了。
在众多节日里,我独钟爱元宵节,这不仅是忙碌的走亲串友的年既将过完,又可正常工作生活了。更主要的是元宵节注入了各种文化品位,正所谓"过佳节,品佳节",就是这么一"品",能提醒自己咸甜自知,酸辣有感。大凡喜爱过节者,他们多爱春节除夕,我是商人,却品不出过年有多好的味道。有头有脸之人在那等着你,员工在那盼着你。还有老者喜儿孙满堂,幼者喜甜糖新衣,他们都能品出过年的一些味道。那夹在中间的一辈恐怕就只欢喜个节日气氛。除夕夜的欢乐固然欢乐,却过于浮彩与喧闹,对我等却品不出些许味道。至此,才明白,“过节”与“品节”是大不相同的。我更偏好“品”的感觉。“品”是一种感受,非听非嗅,超脱五感之外。自古文人多好品,品山品水,品月品星,品歌品画,品得松林竹柏叶常青,品得明月窈然出东山。我不是文人,会品不会品,暂且不论,品罢就定然有所得。于是,上达人文学网品那“缪斯杯”中国网络作家邀请赛入围文章,开始还品出了一丝甜意,我有《惜情》《留言》《写作课》入围了,但当他们问我出多少钱,入几星级会员?才能参赛时,品中味道就只剩下苦涩。
佳节之中,品来别具风味者,元宵节也。我不能因为一个有辱斯文的比赛而不去品了,记得去年去品那焰火晚会,人山人海的街道,彩灯高挂,我开车从桥南到桥北开了足足两小时,到桥北一问,焰火晚会已经放完,又开两小时回桥南,虽没品到焰火晚会,但品到了繁荣昌盛的景象,品到了一张张笑脸。同是一日之节,它在每一段时间里都有不同的感情,今年,清晨就是一串鞭炮的响声压过了雄鸡的打鸣,勾起除夕热闹的回忆。上街走走,寒春清冷依旧,但远处锣鼓一响、红绸缎一映入眼帘,心便热了起来。传下来的主题亘古不变,锣鼓秧歌、花脸小丑、地花鼓正演唱着"正月里闹花灯",在这个喜新厌旧的时代,这些已然不太受欢迎,我这年岁甚至略大些的都已觉得俗不可耐,更有甚者,索性嗤之以鼻,我也觉得俗,但又有谁说俗物不可品?在我看来,品得品得。事物虽俗,品到的却是超脱物外。俗,也要俗的有文化,如若不然,再会品也只能是油腻腻的糟粕。可时下,糟粕倒是挚爱。
走到步行街,各种舞狮的,耍龙的正在卖劲,给步行街来了个热气腾腾,有奖猜灯谜正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我也湊过去,运气很好,猜中几个,拿了几袋元宵,很高兴这是实实在在地给你这"文化人",不需交钱入"星级会员"。回家拿油炸,还来了个开口笑。也算是这趟上街不虚此行。
如果以为,元宵节能品的只是这些,那便错了。我钟爱元宵节的缘由在于那元宵团圆夜,花灯挂满有华人的各个街道,姿态万千的焰火照亮了夜空,还有那漫天飘舞的孔明灯,都能让我有一份感动,我感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我感动孔明灯上承载的愿望,我感动有十四亿人抬头仰望着明月。仰望着那过完年后的盛世两会。尽管车多人多,但还得吃饱元宵,带着家人去欣赏那灿烂焰火,只要品到一份喜悦、希望,便是乐极。
关于过节的文章4: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文/林中红花
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福
过节了,单位发了一些礼品,不由便想到了去送给父母。
前一段在小区门口,看到一农村老妇人,梳着短头发向人问路,我不由走进细看,差点怀疑是我的母亲来找我。一次在蔬菜市场买菜,见到一老妇卖葡萄,其神态相貌很像母亲,不由又多看了几眼。哎,自己该回家看看父母了……
一天晨练中遇到一个老人,年已70 多。推着自行车而来,将车子至于路边,自己一跛一颠的活动起来。我上前搭话,他显得很高兴。他说:今年78岁了,是个退休教师,前一段到河滩不小心摔了一跤,脚有些骨裂缝,多亏儿女们孝顺,在家被侍候了两个月,这几天刚好些,骑车出来活动活动。
他又说,他现在工资2000多元,很不错了,但教师生涯中有一次好机会失去了:他那时要到新疆教书,因为那样可以解决儿女户口问题。女儿在18岁以下,儿子却超了18岁。他造了个假被大队书记发现没有通过。他当时真想给书记送礼又怕作风问题没的送终是没去成新疆。其实当时如果送礼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事后他才知道。他还说,他要到新疆去,还因为大儿子在新疆一油田出事,留下儿媳孙女,他想带其他儿女去照顾他们,好歹一家人应在一起。
后来,他总想新疆的孙女能回来,但孙女随了***没在回过老家。几个儿女劝他:如今儿孙也不少,人家不回来就算了,别再牵挂了。但他始终是想着他们娘俩,牵挂着她们,希望中她们有一天回来看看。最后,他感慨的说:人这一辈子,不容易,酸甜苦辣都品尝了,不枉活一世。但活着,就得要为儿女们想想,减少他们的负担,给他们一点点用处·······
蓦然想到我那腿脚不便的婆家妈,一个人独居高楼,照看我在县城上学的儿子。她好多天不能下来转转,她何尝不想居住老家自由自在呢!还不是为了给我们一点点用处。
想想自己年已老迈的父母,两人都已70多了,还在自力更生,劳作在田地中,家里养着羊靠卖羊仔羊奶补贴着生计。母亲曾说:“你们日子都不宽裕,我和你大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忙,这几年我们攒了些钱,到我们不行了,你们用它看着把我们埋了······”听罢不觉心底发痛。年前兄长在家里盖房,父母是忙前忙后,母亲帮着嫂子做饭,父亲照看着工料。十几天下来,我看见父母已脸涨眼圈黑。年后,母亲不知怎么胃里不舒服,吃了一些药不见好转,母亲疑心她是不是和外婆一样得了胃癌,让兄长陪同到医院检查,结果是胃炎。母亲回来说:“是胃炎好说,我还可以干几年,如果是胃癌就不看了,咱不花那冤枉钱。”听后,我看着母亲,只想哭。我的父亲母亲呀,你们让儿女愧对呀!
曾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事情:一个母亲,屎一把尿一把将儿子拉扯大,供儿子读书。儿子终于工作在大城市,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小两口便接母亲来城里照看自己的儿子。后来,孙子上学了,农民母亲真正的难过来到了,儿媳看她不顺眼了,儿子也觉得母亲多余了,孙子每天学习玩耍很少来她身边了。彻底不管母亲,儿子过意不去,他们便一天天折磨着母亲,让母亲睡阳台吃剩饭,每天却做着繁重的家务。最后,母亲是这样离开人世的,她从高高的阳台跳了下来,一边是他身体的慢慢下落,一边是她拼命的喊声:是——我——自——己——要——死——的……这是何等的让人心酸!可怜的母亲,委屈的要死了,她还维护着儿子的面子……
想罢,中国的父母也真够可敬的,儿女待他们不好呢他们受委屈;儿女待他们稍微好点,他们更是卖力的劳作。他们以此为快乐,以此为欣慰。真是操劳了儿女又操心着孙子,一辈子劳不完的心,扯不断的情。
不知怎么,人到中年的我,见到一些老年人总觉很亲切。不由常常想见到自己的父母,每次回家看父母好好的,这才放心。等过了一阵子,又想念父母了。
哎,我们的父母,永远是儿女心中的牵挂。我们的父母活着,无不是为了我们的美好明天;我们的父母活着,是我们永远的幸福!
关于过节的文章5:陪母亲一起过节
文/萧倩
母亲节这一天,朋友圈里各种祝福可谓铺天盖地,终于看到也有真诚的“另类”:“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母亲知道吗?友情提醒:***妈在家,不在朋友圈……”
很羡慕与我同龄的朋友,他(她)们还有母亲可以一起共度。对我来说,与母亲过节,只能成为追忆。那次陪母亲一起过节的情景,仍清晰定格在脑海,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那是最后一次陪母亲过节。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一直病魔缠身。那时医疗并不发达,母亲每次胆囊炎发作,总以为是胃病。每次在疼得晕过去的时候,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在一边惶恐与无措。后来,终于知道原来折磨着母亲身体是胆囊炎。尽管如此,母亲每当身体恢复的时候,她总是坚韧地撑起这个家。
母亲一直是坚强又善良的,她深爱着我们。对于母亲来说,最开心就是周末的到来。她会在前一天挨家挨户打电话,问问我们是不是明天可以带着孩子回家吃饭。然后,母亲会看着一大家子其乐融融地团聚一起,就心满意足。
后来,我发觉母亲在周末不再打电话来了,开始还不以为意。一周、两周,母亲依然这样。习惯一旦改变,就会觉得空落落的。不过,我们还是会打电话告诉母亲,我们会回家。由于母亲年纪大了,每次我们回家,都会捎上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动手。再后来,我发现,母亲看我们进门,她会笑着出来跟小孩说几句,然后又回自己的房间。那时,她会坐在窗前,自己一个人默默发呆。原本令她最开心的团聚,她也显得没有往日的热情。开始以为母亲有什么心事,就尽量逗她开心。但母亲的笑脸,很勉强。
我对哥哥说,怎么觉得母亲就像要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仿佛会在世上悄悄逝去一样。哥哥听后不以为然:别胡说八道,她还是和原来一样。我当即反驳,那是你没去注意。经我提醒之后,哥哥也发现这个状况。
之后的日子,母亲对什么事情都失去原来的热情,这种情况持续一段很长的时间。后来,当季节转换时,母亲又恢复了原来的热情,整个人就像“满血复活”。
记得那年母亲节,我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今天是母亲节,我们到大超市去转转,今天超市买东西不用钱的。母亲听后半信半疑,不过显得很开心。当她下楼梯的时候,邻居跟她打招呼,她喜不自禁地告诉邻居:今天母亲节,女儿要带我出去。母亲说这话时那满足的笑容,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我俩坐着三轮车来到超市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一边推着小推车,一边对母亲说,您看上什么喜欢的就买,今天您选的都不用钱。此时商场上到处悬挂温馨的祝福标语,母亲信了。母亲慢慢挑着一些食用品。一边挑,一边还为父亲挑,她几乎每样都选上两份。然后会问我,会不会太多?我说不会,放胆挑吧,今天就是要让天下的母亲都开开心心的好日子。当看到进口的油桃,母亲说,要买一点好的回去供佛。她一看价格,觉得太贵,又放了下去。我怂恿母亲说,买吧!
看着小车已经堆满,母亲一个劲说,够了够了,我们回去。当我们来到收银台,母亲有点紧张地拽着我的手说,如果东西太多,我们就少拿点。我笑着对母亲说,放心,不用钱的,再多也不用钱,您如果还有想买的,还可以再回去拿。母亲坚决地说,不用了。就这样,我将银联卡递给收银员时,母亲一直盯着,当她确信我没有掏钱时,把手放了下来……
当我们将大袋小袋提到楼上,母亲开心地与父亲分享着节日的“礼品”。可以看出,母亲节这一天,她真的开心。
那时,我不知有“灵光反照”一说,以为母亲一切又恢复了正常的状态。岂知同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她走的时候,没有病痛。当我在整理母亲遗物,打开她的柜子,当时买给母亲的东西,除了水果,其它都原封不动地安放着。为抚养我们省吃俭用一辈子的母亲,尽管“骗她不用钱”的东西,她还是依然舍不得吃用……
陪母亲一起过节,如今只成为一种奢望。但值得庆幸,那时网络没有这么发达,我还能真心实意陪在母亲身边。今年这个母亲节,又有多少人能静静与母亲共度呢?
关于过节的文章6:话三八,女人节
文/痴秋
昨三八,网上铺天盖地的过节话题。
我却对这节日没有一点感觉呢?
任何节日都免不了吃吃喝喝,没有爱人在身边,吃不上一顿团圆饭,过节的兴趣就减少了大半。
过年发红包,为了凑个吉祥数,我给人家发了个三个八。后来被指出三个八有“臭三八”的谐音,一八二八都能发,单这三八发不得,为这事很是后悔了一阵子,以后也就对三八这个数字没有那么喜欢了。
“妇女节”一叫人想到妇女,就会联想到劳动,联想到不修边幅,强壮有力,唠唠叨叨的中年怨女,这过节的兴趣又去了一大半。
时光的车轮不停止,年年岁岁单调无味的日子反复重复,有了节日的点缀,吃吃聚聚聊聊,推动朋友的交流,拉近亲人的关系,叫人忙起来,叫人动起来,叫人笑起来……盼团圆的,盼成长的,跟着这节日推算那日子近了,又近了……过日子就图个高兴,得有个希望,不然人还有啥盼头?
有节日过固然是好事,就是这名字不好听。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节日的名字改一改,改成三七美人节也好,改成三九女人节也好,这样能让人联想到少女,美人,联想到香水口红,定会增添些色彩。
关于过节的文章7:诚信为本
文/且听∮涛声
每每过年过节车票是最难求的,以前我从来就不会赶上这时发愁,这回让我碰上了 ~~~~
路途不远是我来深圳后所感受的最大优惠,再加上家乡到这边的班车都是挺够用的,所以我以往基本就没考虑过车票难不难买的问题,当然了,也可能是我以前没有多大的需求,因此俞就没把它放在心上,结果昨天好心请假去车站买票,没能买到最近两天的,让我很是郁闷,想想也只好算了,本来这次回去也是没怎么筹划好,回不了就只能在这加班了哦~~~
我不知是不是越来越念家了,还是时间或许其他条件对我说有点宽裕了,因而有时有意无意地就想回一下家或一个家人电话就把这颗游子之心唤起:上半年回家是因老爸的手出了点事,还有就是男外孙平时老叫我给他买的电脑,凑在一起当然也很自然地回去了;这次倒也是又买了一台电脑送给另外一外孙,加上中秋,回家过节当然也是情谊之中,虽不能成行,但当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当然时间是挽不回的了,现只好故土的家人和漂流的我互挚祝福和安慰了吧,所以也就不显得那么的无聊,心情很是轻松,毕竟过节了嘛,开开心心当然是最重要的事儿,人生不就是要活个快快乐乐的呢~~~?
平时在这个浮华的世故里:不管是身处繁杂都市游子的我还是回到那个宁静得有点让我陶醉的家乡,我们听到最多或看得到的人和事中,有很多是我们不敢亲信和即刻就能做出结论的;就象我昨天因为没买到车票,无计可施后,翻到一个以前我们那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寻求帮助:说到这里时我想到的是不知我们那边的人都很纯很善还是有一种乐于助人的美?总之令我这个麻木了的心涌起了不平的波澜。
原因是那司机现在没有开这边的车,可能是个老板,当我再次寻求他有没有其他来这边班车司机的电话和车票时,他都挺乐意的帮我查找和询问,或者语气和礼貌让我想象得到是那么的和善和亲切,办事是那么的给力,好象是我在外漂了这么些年来很少有的助人者,事后虽没能给我帮成,但一直到今天也没忘记给我电话,还帮我找,说真的,我是感激他的,他的人和他的好,此时我倒想问问现实纷扰、物欲横行、不见和谐的世态里,有谁还刻意地记得为一个求助的人?顷刻之间让我产生了敬意,这是发自内心的,永久的~~~
或许人人都能理解世态炎凉,也许人人又能知情达理,但当我们身处纷繁的环境里时,我们总时不时的染上一些这个环境的恶习,就算自己清楚那是不好,只当你身处时,你也只得是个凡夫俗子,想要改变它,自己就得适应它,学会它,染上它,然后当你身陷得不能自拔的时候你就成了这个环境里所有习性的一分子,之后你就谈不了改变它了,之后的之后你就淹没在了这个尘世,永远的默默无闻,做着那个悲微的自己~~~~
好了,我好象在讲什么人生大道理了,仰或者又在抒发自己的情绪罢了,可是我现在要说,我是真实的,有些事也让我看到了这个社会的诚信,特别是这个信任失测的时代,诚信有多大的力量,我们的人性就有多大的光辉~~~~~
关于过节的文章8:过节恐惧症
文/绿荫从中
身体越来越差,感觉越来越不爽,越是到了年关,身体越是状况百出,心情也无端受到影响。
近期天气不好,也就没进过草厦子,昨天晚上,因为要进去拿东西,偶然发现了他买的一大宗礼花,至少也是两千开外的。你说这东西放在草厦子里,就和定时炸弹一样,你少买几个意思意思也就罢了,买这么多,又没人和他一起放,就他自己在下面放有什么意思?污染了空气,又浪费了钱财。见不得他胡作非要的,一到年关就像不过了似的,该买的不该买的胡买一通,心里的不舒服,极大的影响了我的身体,而我这千疮百孔的身体受到影响,后遗症就会在身上强烈的体现。
自从没了婆婆,一到过年,凡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导致我过年恐惧症日益严重,一想到全面收拾、全力购置,大范围的流水席我就会不自觉的头疼。真心希望,平平常常地去过好每一天就好。
虽说孩子们盼着过节,但大人们并不期待,且不说一年年过去,容颜在不经意中老去对自己小心灵的伤害。就说过年全家凑到一起吃吃喝喝就够累的。现在不比过去,物质溃乏,孩子们都盼着过年能吃很多好吃了。如今过节平常的吃喝已经与逢年过节的几乎无异,孩子也根本不渴望吃什么好吃的。所有的东西平常都可以吃到喝到。因而说的高尚点:过节是享受家人团聚,朋友聚会的好时机。
只是累了东道主,家人相聚或朋友在一起,七荤八素的一做再做。饭后还得进行大扫除才能恢复本色。
短短的几天年假,悄无声息的就过去了。非旦没让人休息好,反倒一天天的越来越累。
这段时间妈妈在,帮我做了很多家务,我也相对的轻松很多。心情也相对不错,等到天气好转,妈妈回家,我的这份轻松与惬意也就被打破了。所以非常盼着天气一直这么冷着,妈就不能着急回家了。
刚才一看日历,满打满算也就十天了,感觉好像什么都还没准备呢,这就要赶着过年了,心越发的慌了……
关于过节的文章9:感恩,不是因为过节
文/蔡睬
今天是一个不错的天气,阳光不那么疲惫,透过兰州灰蒙蒙的天和办公室灰蒙蒙的玻璃,很温暖地舒服着我。
打了一个电话给三姐,问她:妈妈的假牙装好了没,感觉怎么样。
姐说装好了,可母亲总说不舒服,趁姐不注意就取出来不戴。姐告诉母亲:刚装的牙,怎么都会有些不适应,戴一阵子就舒服了。姐说她“监视”着母亲,不让她擅自拿下假牙。可只要她稍不注意,母亲就会偷取下来,有回给姐抓了个“现行”,母亲辩解道:“不是我拿下的,是它自己掉下来的!”
说到这里,三姐笑了,电话这头的我也笑了。82岁的老娘真像个孩子,做了错事不肯认承,用一看就破的谎言为自己遮掩。又可气又可笑,又调皮又可爱。
挂了电话,想起上周五带女儿去看母亲的情景。上楼梯时,和女儿商量好并且演了一出。女儿躲在我身后,我先敲门,母亲开门见只有我一个,一个拳头砸着我,小脚把楼板跺跺得咚咚做响,大声责骂我:“说让你把娃给我带来,又没带!又没带!又没带!” 真不知她来的力气,我只觉得脚下的楼板在抖。
女儿忍不住跳了出来,母亲一把搂住,祖孙两个竟然一起哭了起来。
差不多五六分钟,两人才挪到沙发上,母亲坐着,女儿蹲地上,抱着奶奶的腿,竟然还哭。
母亲去三姐家暂住不过就三个多月,中秋节大家还一起过的,分开的时间也不算长,何况也经常通电话,祖孙俩怎么就想成了这个样子,两人的感情甚至让我有些嫉妒了。
女儿回头对三姐说:“我奶奶不借给你们了,还!” 当初接母亲去她家时,女儿不答应,三姐说过把你奶奶借两天的话。
三姐说:还、还、还,等你奶奶假牙装好就还。
晚上和三姐聊天,姐说:“真舍不得把妈让你再接回去。”她说,每天早上起来,母亲都要过来和好一起躺一躺,摸着姐姐的脸说:“看看,我娃多心疼。” 姐说她特别享受那样的时光。
又一回,姐夫在母亲面前开玩笑:“你的这个姑娘啊,就知道打扮!”没想到一向不和人争辩的母亲一通“机关枪”:“我的姑娘怎么了?是长得不好,还是儿子没给你生?是蒸的不会还是炒的不会,腌的不会还是煮的不会?是钩的不会还是连的不会?……”母亲的话还没说完,姐夫那边就投降了,连说“姨娘、姨娘,以后我再不说你姑娘了!”
后来,姐只要开玩笑数落姐夫,就学母亲的话:“我是是蒸的不会还是炒的不会?……”
姐说她快五十了,在母亲面前还能撒娇,母亲还这么护着她,真是感觉到幸福。
有一晚,姐同学聚会,玩太迟了,一个人回家不安全,就住同学家了,也是怕太迟了吵着母亲,就没打电话回来。第二天一进门,母亲捶着她就哭骂:“你知道我昨天晚上怎么过来的呀!一宿没睡着,时不时起来看一眼,刚躺下又听着像是门响呢,出去看,又没人,一遍一遍呀!你担心死我了!”
姐还跟母亲打趣:“你五个姑娘哩,有一个没一个怕什么?”
没想到一句话彻彻底底惹恼了母亲。母亲眦裂指:“你再说一遍,再敢说一遍?!”
三姐说她当时吓得一个字儿也不敢往外吐,只能紧紧、紧紧地抱着母亲……
有一天早晨,母亲又一次和三姐躺一起,母亲又一次摸着三姐的脸,絮絮地说道:“尕——我真的不想死,真的不想!我的娃们一个一个都这么好,我真是舍不得……”
母亲,你哪知道,我们更舍不得你,没了你翅膀的护佑,我们会失去人生大半的幸福。今天是感恩节,虽然我们不信教也不过节,但作为你的儿女,我们姐弟六个,哪个在心底里都对你充满了感恩。
祈求上苍,让我白发的受尽人间凄苦的母亲健康长寿!
关于过节的文章10:陪母亲过节
文/唐吉虎
中秋节又快到了,在外面过了这么多年的节,还是儿时的中秋节最令我念念不忘。
小时候过中秋节,在我家是大事,提前两天就能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因为八月十三是母亲的生日,生日过完就是中秋节,所以每年一到八月十五,家里总会比别人家要热闹一些,也是父母最高兴的日子。
父亲会在母亲生日这天一大早去街上称两斤猪肉回来,吃过早饭后就会杀一只鸭子,中午的时候做血酱鸭。如果没有鸭子,父亲就会捉一只鸡来杀。在那个年代,鸡、鸭、猪肉算是难得吃上的好菜,贪吃的我自然是盼望这一天早早到来。这一天,热闹气氛不亚于过年。
而每年这个时候,家里也不缺月饼。两元钱的花生馅月饼,出嫁了的二姐会送来。后来,四哥他们结婚了,自然也会买来月饼。母亲生日这天,吃过饭,父亲会切一块月饼,对大家说,提前过中秋节。不过我却是不喜欢吃,因为馅料里糖太多,有点腻人。我还是喜欢吃血酱鸭与鸡肉。母亲有时就笑我好像几年没吃过肉一样,这么贪吃。实际上如果不碰上节日,一个月还真难得吃上几回肉。母亲说完,也会怜惜地看看我,眼中的喜悦依然掩盖不了她那丝丝的无奈,夹菜时就只夹些茄子与辣椒。虽然这样,母亲在和姐姐收拾桌子的时候,还是不忘记问姐姐“有没有饭吃,缺粮食不”,然后就是一番教诲,要努力干活,农村里能拼的就是一把力气了。
晚饭吃完,父母亲会坐在屋檐下纳凉,而我在禾场里看着天空的繁星与月亮,月亮中间有团阴影,我跑回去问母亲,月亮中间的阴影是什么?母亲不知道有嫦娥,她告诉我,那是一个老人坐在树下打草鞋。我看着也确实像,便深信了母亲的话。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天上有嫦娥的传说,但我仍然坚信母亲的那个答案更加准确一些。
我结婚之后,老屋空了起来,父母亲两个人住在老屋里。母亲过生日,姐姐接去她家过了一次节,回来之后母亲说以后还是在家过节,哪里都不去了。我知道母亲最喜欢在老屋过,虽然做饭菜有点累,但一家人却可以借这个机会团聚。
父亲去世后,母亲对中秋节却是有点不喜欢了。姐姐送来月饼就走,饭也不在家里吃,说有事要忙。我打电话回去,母亲问,你们中秋节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做点好吃的?然后告诉我,今天她又在谁那里过节了,他们给她做了很多好东西,人老了,哪里能吃多少呢,你们要注意身体。母亲又有点疑惑地问,怎么现在过节没有以前的气氛?还是不要过节的好。最后问我,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回来前记得要给我电话。
想着离春节还早,我便告诉她,应该还有三个月吧。母亲就在电话那头又重复一句,还有三个月。落寞的神情在电话这边也能感受得到。我只好说,学校一放假就回来,春节我们多呆几天。母亲听了非常高兴。
放下电话我一阵心疼,想象着坐在屋檐下的母亲,一个人,也没有人再问她月亮上面是什么了。母亲是多么孤独,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身边啊!而我却……
我拭干眼泪立马拿起手机,预订了回家的车票,明天一早,我就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