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与众不同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与众不同文章1:春天的小雨
文/吴子
春天,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季节,她的风、她的雨,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春雨,比其他季节的雨更灵动、更细腻。
春天的雨是轻柔的,它不像夏天的雨那么急,让人躲避不及,也不像秋雨连绵,让人忧郁,更不像冬天的雨冷的让人缩手缩脚。它就是它自己,一场几乎令人感受不到的雨,像烟一样轻,像雾一样朦胧。几乎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出现,但它就在这里,就在你的眼前。
春天的雨是细腻的。有时,它像雾一样温柔的降下来,遮住你的视线。有时,它也发发脾气,让细细的雨丝与小小的雨珠一起滴落在你的肩头,轻抚着你的脸颊,微凉……
春天的雨更是灵动的。你看,春雨落在树上,树就绿了,春雨落在花上,花就绽放了。春雨在空中飘洒,唤醒了熟睡的云朵,春雨落在田中,农民伯伯露出了笑脸。春雨落到小溪里,小溪立刻苏醒了,唱着歌向远方流去……
“春天像刚落地的小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呀,春天是充满了生机的。而春雨,它是春天的先锋,是春天的使者。它和春天一起孕育着希望,祈盼着丰收!
与众不同文章2:一个与众不同的我
文/杨烁
嗨,大家好!我叫杨烁,是四(1)班的学生,我身高1.47米,在班级中也算是高个子啦,所以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后面。
我长得“虎头虎脑”,还留着帅气的分头,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又圆又黑的大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耳朵,我的耳朵大大的,肥肥的,像西游记里面的“芭蕉扇”一样。有人说我的耳朵像“猪八戒”,我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大耳朵有福气嘛!
我很容易发怒,像一头小狮子:哪个同学和我说话的声音太响,我就生气;老师批评了我,我也生气;父母说我几句,我就更加生气……我几乎成了“生气王”。不过我也知道这样的脾气不好,所以我要克制住自己,做到不乱发脾气。
我十分喜欢象棋和篮球,我爷爷喜欢象棋。我爸爸也喜欢象棋,我还是喜欢象棋,一代一代传的呢!看来遗传的力量是无穷的啊!所以我希望长大后当一个十分厉害的象棋大师。
接着讲讲我的喜怒哀乐吧!
伤心篇:中午,老师让我们写完作业再玩,老师走后,我实在抵抗不了下棋的诱惑,没完成作业就偷偷下棋,结果被老师逮个正着!
快乐篇:课后,我和程兵下棋,连赢五场,我可开心啦!
这就是一个调皮、淘气、率真的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男孩!怎么样,喜欢我吗?快到四(1)班来找我吧!当然,如果你能陪我杀几盘,那就更加“OK”啦!
与众不同文章3:银河,为婚姻保鲜
文/顾丽虹
七夕,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节日。因为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节日便有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小时候,每到七夕的那天晚上,家中的老人总会指着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绘声绘色地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于是,在夏夜的蓝空中,在密密的繁星中,那迢迢银河边的两颗星星,点亮了飞扬的童心:那织女一定裙袂飘飘,环佩叮当;那牛郎一定俊朗挺拔,英气逼人。今夜,他们可以一年一度地团圆了,今夜,他们会幸福得热泪奔流。
老人们还说,今夜,可以到葡萄架下,静静地去听,一定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我们异常欣喜,异常兴奋。虽然,我们明知那是传说,那是故事,但在我们纯洁的内心里,多么渴望那就是真实的存在。小伙伴们呼朋唤友,一起来到种着葡萄的某家院子里,一个个钻到架子下,凝神细听,结果当然什么也没听到,但我们却非常满足,因为,我们度过了一个神秘、有趣的七夕。
那时候,总是对牛郎和织女怀着一种同情和怜惜,一年,是那么漫长,却只能相见一次。在长长久久的别离中,他们的思念该是多么浓烈、多么苦涩、多么无奈。
还有那个住在广寒宫的嫦娥。因为保护王母娘娘留给丈夫后羿的仙药,在小人百般威慑下,当机立断,取出仙药吞了下去。嫦娥飞上了月亮,后羿却留在了人间。从此,一对恋人,与牛郎和织女有了相同的悲戚。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相隔,愁忧缕缕,读来令人断肠。
然而,经历了世事沧桑,看尽了红尘纷扰,那种越来越多的因为不了解才相爱、因为太了解而分手的婚姻悲剧,让我在牛郎织女、嫦娥后羿式的两地分居里,看出了距离的美感。处在婚姻里的男女,日日相对,所有的缺点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婚姻越久,爱情越来越寡淡,再也找不到当初的激情和感觉。生活,就是一种重复,一种柴米油盐的琐碎,一杯什么味道也没有的白开水。所以,为了经营好婚姻,为了爱情能够保鲜,有的夫妇就人为地选择了两地分居。现在流行的“周末夫妻”,就是现代人找寻到的一种让婚姻长久的爱情保鲜法。就像大自然中的两只豪猪,为了取暖,尝试着靠近又分开,反复多次后,终于找到了不会刺到对方、又能取暖的恰当距离。距离避开了必须的日日面对,留给了对方自由的空间,酿造了相思的浓烈醇厚。而且,在分离的日子里,又可以运用QQ视频等现代科技进行沟通,让双方可以常诉相思,彼此“取暧”。据说,北京的周末夫妻,早在2002年统计时就超过了一万对,可见现代人对婚姻中距离美的追求。
牛郎织女其实是很幸福的,如果没有银河,也许他们早就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因为银河,他们相思依旧,爱恋依旧。
现代男女,为了婚姻永久,也应营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银河。
与众不同文章4:老师的手
文/师天雅
老师的手,是神奇的,与众不同的,具有魅力的。
音乐老师的手能将音符变成美妙的声音,让我们在紧张学习之余,得到愉快的享受。有一次,在音乐课上,音乐老师为我们演奏了一曲《月光曲》,她的十根手指在钢琴上跳舞,优美的旋律随之而来。她的手时而左,时而右,旋律也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此时,我不禁想起了课文《月光曲》中贝多芬弹奏时的一幕幕情景:一缕缕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语文老师的手能写出工整的拼音字母,写出漂亮的汉字,写出生动、流利的语句。
这就是老师的手,让我们学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我要赞美老师的手。
与众不同文章5:眼光
文/ljh000430
眼光长远,就有与众不同的格局。能穿越时空看局势,那就历害了,可我要说的是
基本都做不到。
生产队印象
曾几何时,集体生产不再搞了,地方下户,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生产,我有点印象。我们小伙伴在生产队公房大坝里玩耍,母亲在忙。有的在剥苞谷,有的在筛大豆,她们手持筛子一抖一抖的,身体微微向前倾,旁边放了几个箩筐。一会儿一个大力士向龙大叔背着一裹底包谷棒子来了。他把裹底歇在提手咡上,长吁一口气,任由汗水长流,不时用手指刮一下脸上汗水一甩,地上湿一条线,这就是挥汗如雨吧!抬头看见他背上的裹底,高出头顶几十厘米,苞谷棒子插了好几圈,边上还别了几根甜苞谷杆。我们围着他吹呼雀跃。见他头一弓,裹底一偏,往前一冲,哄一声倒了一地。小伙伴们一哄而上抢杆杆吃。这样的凭体力称重量,凭劳动力记工分的日子,对于娃娃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就老火,有的年终核算还向集体补钱,一年到头被人嘲笑。劳动力多的家庭年终领钱分粮,洋洋洒洒。谁知,这也是快解散了,那些被嘲笑的家庭都有了自信。一群苦力者,谁也想不到的改革来了。
种良田
地方下户分田地。大家都知道粮食是万能的,都想分好地。有能力有关系的分得了保水田,还能在面积上稍有好处。大兵哥子情愿要一大坡小田儿子,虽不能用牛耕也愿意,因为多打几裹底谷子比什么都值,毕竟一年到头就种田嘛。龙三老实人,分得了街头路边,又瘦又遍地垃圾灰包。人们背地里议论纷纷,都说被算计了。谁料,乡下买地基修房一阵春风来,他家公路边,街尾灰包全部一抢而空,他们腰包鼓了。这时好多人都说,谁晓得那几个灰包还值几十万哦!保水田人家还提上糖包包面把把去求他,才从他手里买了一块灰包地。后来,老石打工凑了十多万,打听斗路边上有块地要卖,掷金全买了,可如今无人问津,后悔莫及。原因之一好多人进城了,街上要卖的房子又多起来了;原因之二农村水泥路家家户户通,都方便快捷,谁还去找神淘哦;原因之三是肥田当不斗瘦店子的时期已过,农村人都富了,不再羡慕街上那些连菜都要买的无业人了。
土地承包到户,我们家分到了田。良种杂交水稻种子来,队上少数人不信,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一片毡栽下去,怎么可能哦!"父亲说。他还是种“栽一把"那种品种,叫“癸朝"吧!秋天,别人大丰收。第二年青黄不接时,别人包兜里吃不完,我和父亲已背上家伙去向别人借谷子了。往后,父亲才种上了杂交水稻和杂交苞谷。
那时听说华华家粮食多,楼上修了粮仓,楼下用木头做了好几根衬子,楼欠都压弯了。放谷子都是在楼板上开个漏斗放下来,感觉他家楼上多得很的粮食。吊脚楼上装满了好几包兜苞谷,个个都冒尖冒尖的。据说他家早已一年四季吃大米了,出门吹牛说:吃苞谷饭满口钻不爽。可我们还在吃两餐饭,真是羡慕不已。他们家的儿子才好取媳妇,别人一听说粮食多,就答应了。婚事达成后,男方就供女方粮吃,等于用粮换个媳妇儿。就那时取媳妇要看人户,女方家来几个人,硬是会几间三屋看,楼上楼下看,主要就是看粮食多不多。好多女方不干,就是估计要饿肚子才黄的。没料到打工潮来了,人们纷纷外出务工,人们就不想种地了,家乡撩荒地的多了,万把斤粮食也抵不上外面几个月工资。于是人们认识变了,取媳妇儿看钱了,看平房看车看人了,粮食就退出了考量的范围。小伙子些外出开上了车,买上了房回家,取来了天南海北的媳妇儿。谁也不再羡慕有粮食了。
一份工作的荣耀
过去,工作人员在人们心中地位也高得很。好多父辈有工作,即使儿子没什么能力,也取了数一数二的好姑娘,这也是看家屋的原因。好多有工作的男人,却取到了村花。时代变了,别说父辈有工作给能力平平的儿子取媳妇儿,就是本人有工作,也不一定取上媳妇儿了。现在的女孩子要选人,要耍得好,玩得好。跟一个工作人员组成单职工半边户,一样清贫。
消失的单位
有许多单位,现在看不见了,可记忆中是那么的牛。粮站是之一,供应时代了不得。父母爱骂人:“要想耍得好嘛,当居民吃供应嘛!"我记忆深的是和父亲去交公粮。在家都选优质的去,晒干了的去,可是去了还要再风一道或再晒半天一响午。这样才能交脱。粮站闹热非凡,还要一堆人在窗口挤结算。早上出门,晚上还不一定完得成。我大舅曾在政府上班,后来在粮站退休,听说挺吃香的单位。经营站食品公司是其二,交猪割肉,有点印象,都听父亲讲。说有一年,我哥生病想吃肉,有钱割不斗,才找斗我的知青幺婶要点肉票割了点肥肉回去吃。那时杀猪,交半边自己只吃半边。没想到解体得一干二尽,那时谁也想不到,改革就革了。供销社也同样。这些单位成了历史记忆了。
中师中专的遗忘
一个时期,中师中专的重要,堪比现在的大学。考上中师中专,叫进入红色保险箱,跳出了农村。黄金小学的辉煌记得清楚。有人为了考个师范中专,又是整假应届,又是改年龄,一年又一年才考上。身边不少同龄人都经过了三五几年的熬战,因为人们不读高中要上中师中专。高中不火,中师中专火,没想到,2000年后逐渐消失了,普通高中火起来了。我们从未想过炙手可热的学校合并消失,但的确就没了。
一生啊,眼光局限说得容易,真的不容易做到站得高看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