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鞭炮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鞭炮的文章1:给鞭炮君的一封信
文/高雨晨
“亲爱”的鞭炮君:
你好!
过去,当新年的钟声响起,你总是准时出现。尽管政府已经多次警告过你,而你却不以为然,所以我们不得不在春节前夕对你发布“禁足令”——《襄阳市市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暂行规定》。你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少许的惊喜和欢乐,但可怕的灾难和不好的影响也随之而至。人们点燃你时,你的叫声响彻云霄,不停地制造噪音。这还不够,你还把城市上空弄得乌烟瘴气。
鞭炮君,请不要“屡教不改”,好吗?相信你会在这段“禁足”的日子里好好闭门思过。
此致
高雨晨
关于鞭炮的文章2:人在旅途
文/一片秋叶
当烟花鞭炮浓浓的火焰还未散尽,成千上万还沉浸在节日喜庆的人们,又开始踏上远去打工的旅程。
大年刚过,车站马头,到处都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无奈地再一次被卷入打工的浪潮。
今晚,人在旅途。坐在拥挤颠簸而又沉闷的列车上,突然想起一位友人的格言:“生命在路上,生活在别处”,不由思绪泉涌,感慨万端。此时此刻,心头上别有一番滋味,再看看眼前,列车上无一脚空地。过道上,通风口,厕所旁,连座位之间的空隙都站满了人。然而,过道处,座位底下,货物架上,同样堆满了行囊,整个车箱都被塞得满满的、密不透风。虽然放脚的地方都没有,但庆幸自己有座位坐着,比起那些东倒西歪、站着的、靠着的、蹲着的、无精打采的人们不知幸运多少,才想起大姐大年初三催促我去买火车票是对的。
离我座位不远处,有位晕车的中年妇女,从列车启动那会一直呕吐不止。可怜的女人,没有座位,蹲在过道上,手里捏着一叠早已准备好的方便袋子,一口口的呕吐着,看她难受的样子,甭提了。窗外是黑漆漆无情的夜,似乎已吞噬大地所有的一切,谁也看不清疾驰而过的是什么,只听见车轮和铁轨因摩擦而发出的一阵阵呻吟,与早已拥挤不堪的车厢里发出的各种沉重的呼吸声相互交融混杂,显得更加沉重。这时,一位好心的小伙子突然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撇开拥挤的人群,把那位呕吐不止的妇女小心地扶到自己的座位上,自己却蹲在过道上,时不时帮她扔掉一袋袋的呕吐物,周围的人们一个个被惊呆了,无不感动!
对那一双双赞美的目光,小伙子却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此时的车厢,没了原先那种拥挤、吵杂和沉闷了,一切变得那么平和而宁静,唯有窗外列车的轮子碾过铁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 节奏而响亮的摩擦声,似乎随着小伙子脸上那一掬腼腆而真诚的笑容,给那些在旅途中奔跑的生命增添了无限的力量。
关于鞭炮的文章3:手
文/陈尚岭
过了破五,送了先祖,点了鞭炮,吃了饺子,一年的春节假期就这么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我和我媳妇儿、女儿又要离家千里回北京上班了,于是,我们开始匆匆的整理起行囊,鞋子、袜子、衣服、书籍等一件件的往包里分装着。
爹娘更是一刻不闲,娘带着老花镜,从橱柜里翻出来一捆布条和一包由橡皮筋扎好的食品袋子,这些袋子都是娘用完食品后再洗干净晾干存起来的。娘取出几个大袋子,爹两手撑着袋子口,娘双手左右开弓,往里装吃的,装了一袋又一袋,那场景简直就是永远装不满装不完似的,若有可能的话您把世界也给了我啊!
看着两双忙忙活活的手,我临行的心如针扎一般,我走上前去,拉住娘的手说:“娘,够了,别弄那么多了,你和爹留着吃吧”。
娘说:“我和你爹年纪都大了,这些东西不好消化,在家里留时间长了容易坏掉,你们都带走吃吧,这吃的都是我自己做的,没有添加剂,干净也安全,够你们吃些时日了,省得往超市再买了”。娘的叮咛使我想起来唐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暗暗自责:“娘啊娘,您对儿的爱,孩儿何以回报的了啊!”
娘一边说着一边不停的往袋子里装着,爹提起袋子往下蹲了又蹲,装得饱饱的。每个袋子都挺着个大肚子,像一个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袋子里装满了枣子、花生、桂圆、栗子。一个袋子装满包子、枣卷。一个袋子装满爹年前就酥好的河鱼、炖好的自家养的土鸡……
娘虽识字不多,但却是个很有思想的人,每个袋子里面都盛着两颗慈爱的父母心,我想这心里一定有再得贵子、年年有余、吉祥如意、岁岁平安等祝福吧!
其实这些年货,爹娘都还吃得动的,再说娘前些年又动过乳腺手术,爹经常犯腰疼的毛病,这些吃的理应给二老营养才好,可是他们执意要我全拿走。我掏出来了,她又全装进去,封住了口,我拗不过娘,只好被爹娘一个个搬进车厢里。这到底是我孝顺娘还是娘疼爱我啊?
上了车,我看见白发的娘已流泪,秃顶爹的眼睛也发红,我的泪夺眶而出。我们一家三口在北京打拼,一年就这么难得的几天相聚,爹娘是多么的不舍,而我又何尝不是!以后的年月里我和爹娘又能再吃多少回团圆饭?但无论我走到那里,爹娘在的地方才是我真正的家,因为我的根在爹娘那里,就如香港歌星童安格唱到:
多少脸孔
茫然随波逐流
他们在追寻什么
为了生活
人们四处奔波
却在命运中交错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 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如今爹娘今年都已将近古稀之岁,在老家小县城经营着一家中老年服装店。我本想将二老接到城市一起生活,他们老是不肯,说现在还干得动,再干几年。这么多年来,他们早已成了这个县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的有很多爱美的叔叔阿姨需要他俩的双手来化腐朽为神奇,都说我爹娘有眼光,店里进的衣服好,谁穿上不但都很有范儿,还交好运!
我有时候我在想:“我都30好几的人了,有妻子女儿,也着实老大不小了,可爹娘心里咋还是永远都放心不下啊?”这就是白发爹娘,两双手一直在紧紧地牵着远方的游子心,爹娘那天高地厚的大爱啊!我要作诗一首歌咏您!
您的手
一口奶一口水的喂养我
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我
长了我
老了您
您的手
一次又一次的摸着我的额头
赶走了黑夜袭来的发烧鬼
康了我
瘦了您
您的手
烙得馅饼金黄薄脆酥香
我算不清到底吃了几张
饱了我
喜了您
您的手
因为我带头砸坏了白大爷的尿壶
您将我的屁股打得发红
罚了我
哭了您
您的手
脱下我油脂麻花的衣服
浆洗得鲜亮清香
美了我
劳了您
您的手
一次次拨通老师的电话
打听我近来的表现
教了我
悦了您
您的手
总会在冬季邮寄衣服包裹
象牙塔里的宿舍处处流露着羡慕的目光
暖了我
熬了您
您的手
牵线搭桥
择来婷婷的女子
嫁了我
亲了您
您的手
从来都是
忙忙活活
永不歇息
抱大了孙女
养肥了一只只鸡鸭
做好了一双双布鞋
烙好了一张张煎饼
……
托老乡捎到北京
送到儿子、儿媳、孙女工作生活的地方
爹娘啊爹娘
我在您的手里起航
我在您的手里成长
温暖幸福了我们
辛苦了爹娘
关于鞭炮的文章4:放鞭炮
文/段宏波
小时候,我对过年的渴盼,一半来自对鞭炮的念想。
在乡村,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神之后,就算进入年关了。鞭炮声陡然多起来,年味因之而变浓。一听到鞭炮声,我的心就飞了,抓一把散鞭炮装进口袋,飞奔到大街上,狐朋狗友聚在一起,扯扯闲话,比比放鞭的技艺,互相打问:“你家过年放多少响的鞭?”。
那时候,放几百响的鞭已是奢侈,上千响只在梦中。初一早上的长鞭,让我盼之又盼,掰着指头数日子,终于挨到除夕,早早定好闹钟。
平时一贯赖床,但初一这天,我会起得比闹铃还早。打开房门,冷气袭来,站在院子里抬头看看,天还不亮,满天星星闪烁。我走进厨房,一盒长鞭在灶台上烘了一夜,摸起来纸声脆响,闻起来有火药的清香。找一根长竹竿,鞭炮拴在竿头,挑在空中,如垂下一长串红辣椒。放鞭炮我一向胆量十足,擦亮火柴,烧着引线,短暂“嗤嗤”之后,一长串“噼噼啪啪”的炸响,回声在村庄上空滚动。
陆陆续续,人们都起来了,整个早晨,鞭炮声此起彼伏,忽远忽近。
那时鞭炮粗糙,在一地纸花中,总有一些哑炮。我走街串巷,到处捡哑炮,直到把所有的口袋装满。
哑炮有些是有捻的,但很短,点着要马上扔。我手疾眼快,一手持火香,一手捏鞭炮,火头在捻上点一下,迅速斜向上抛出,空中炸开一朵纸花。更多的哑炮是没有捻的,玩起来更有趣。最简单的玩法,哑炮放石头上,用锤子砸,声音比似乎点火放炮更响亮。也有细致的玩法,哑炮从中间剪断,露出火药,火头一点,“呲呲”地喷火焰,像火枪一样。很多断开的哑炮,摆成复杂的图案,甲喷乙,乙喷丙,一根引燃下一根,火焰如蛇行走,煞是好看。
家里有一个旧搪瓷缸子,也屡屡被我用作放炮的道具。找一块很平的地面,缸口朝下,覆在炮上,露出一截引线。一声闷响,缸子如火箭一样,垂直飞起来,有时落到房顶的瓦垄上。最后一次飞到邻家院子里,从此罢手。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娱乐越发多样,我对鞭炮也悄悄失去兴趣。但那些因鞭炮而璀璨的时光,会永远亮在心里。
关于鞭炮的文章5:记忆里的鞭炮作坊
文/窦汝良
随着年龄增长,很多记忆随之淡化,但有一些东西,却被深深地镌刻在脑海里,无论岁月过去多久,魂牵梦绕,萦绕于心。
儿时记忆里,冬闲季节的农村,男人们围在一起打扑克、玩麻将、喝酒猜拳,女人们则凑在一起拉呱纳鞋底,以打发漫长的冬季。然而,此时却是我家最为忙碌的时节——为了生计,父亲利用冬闲季节做鞭炮生意。记忆里,家里有一间鞭炮作坊,父亲曾在那里度过了十几个冬天,也是那间小作坊,陪伴我走过童年、少年时代。如今我已近不惑之年,对它的印象却仿如昨日,清晰如初。
油灯光下夜裁纸
入冬以后,每天父亲赶着毛驴车,走街串巷收废纸,晚上会拉回满满一车。母亲带着姐姐和我则把父亲买回来的纸展平,按纸张的类型、大小分类堆放。吃过晚饭,当我们进入梦乡后,父亲会拿出一把钢尺与锋利的镰刀,在昏暗的油灯下,根据计算好的尺寸把纸切成长条,母亲则把切好的纸条一摞摞搬到鞭炮作坊里,摆放整齐。
父亲的鞭炮作坊搭设在院子的东南角,面积不大,摆设简单,一张木板床、一只搓子,一个煤球炉子,还有一张陈旧的八仙桌,上面放着一台收音机,一只茶杯和一把暖瓶,再无其他的物品。搓子是作坊里最主要的工具,用枣木制作,用一根椽木通过螺丝固定在房梁上,椽木下方固定搓子,搓子的底面为弧形,能前后运动。搓子下边固定一块木板,椽木的长短、木板的高低根据使用人的身高、舒适程度来确定。
儿时记忆里,木板床上永远是堆积如山裁好了的纸张,那台破旧的收音机整天响着,父亲也不管播放的是什么内容,只是用它作个伴。
那个时期的鞭炮,品种单一,记忆里只有三种:一种是“两响”,俗称“炮仗”、“二踢脚”;一种是“火鞭”;再就是“花药”,也就是现在礼花的前身。
以上三种鞭炮的制作流程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分为三大步:筒身、火药和引线制作。以两响为例,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筒身、火药、引线制作,砸节子,穿眼过节,装药,拨底子,缯头等。
记忆里,这三种鞭炮父亲都做,但做的最多、最主要的是“两响”。“两响”的纸张分三类,内筒纸,夹纸,外筒纸。其中内筒纸和外筒纸是用结实上好的牛皮纸,夹纸用的是下脚料、报纸或者书本纸张。父亲擀筒的技术娴熟,成筒外观协调统一、整齐坚实,正常情况下,一天擀5个墩(每墩102个)。
烧炭熬硝制火药
筒身做好之后,下一道工序就是配制火药、胶泥和引线(俗称芯子、炮捻子)。
火药分黑药和白药两种。黑药的主要材料是木炭、火硝、硫磺。木炭是父亲自己烧制的,原料是棉柴秆等。烧木炭要找一块空地挖一个上细下粗坛子状的坑,将棉柴秆等点燃,烧至五成透,然后将带着火的秆推到坑里,罩上一口大锅。闷上五天,挖出来用筛子过一遍,将灰筛出去,剩下的就是木炭。火硝多数是买来的,也可以自己制,原料就是盐碱地里的碱土,或者是土墙、土坯房子掉落下来的老土。
记忆里,每年的那个时候,放学后,姐姐带着我拿着化肥袋子、扫帚和簸箕,满村子里转,收集土墙、土坯房子掉下来的老土,堆放在院子里用来熬煮提炼火硝。成品的火硝是块状的,放在锅里加水熬煮,化开后用水舀子舀出上面漂浮的杂质,再加上木炭,用特制的木锨搅拌。等木炭把水吸净,将混合料倒出来,晒干后再根据配方加入硫磺,放在石磨上碾成粉状,黑药就配制成了。
这个时候配制出来的药是湿的,需烘干后才能用,传统安全的做法是晾晒,但如果天气不好,只能采用非常规的办法,在锅里炒或者摊在土坑上烘干,但是这样做相当危险,极易发生意外。
白药的配制过程相对简单,原料也单一,主要有两种:火硝和银粉,但危险性也最大。记忆里,每次父亲配制白药,将自己关在一间独立的小屋内,不允许任何人接近,屋里没有任何铁制的东西,哪怕是一根铁钉或者一小节铁丝。白药不易存放,基本上是现用现配制,剩下的找一个空旷没人的场地销毁,主要是为了安全。
环环工序显手艺
胶泥是烟花爆竹制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挖回来的胶泥,首先要打碎,然后放在锅里炒,炒干后再放在石磨上碾,碾后过筛子。筛选过的很小的颗粒,用在两响的“砸节子”工序中,完全的粉沫状胶泥土,用在“封顶”工序上。
引线(也叫芯子、炮捻子)的制作要精细的多,1990年以前,引线是父亲自己做的,引线纸是用薄而柔的宣纸,引线以棉线为主,以增加可燃性。父亲先用刀片把引线纸割成长纸条,然后将其展开,一端固定,用一根铁棍沾上黑药,手一抖,铁棍上的黑药就会落在纸上,形成一条黑色的长条。手一搓,一根引线就成形了。之后,父亲还要用手沾上浆糊,在引线上一捋,把引线一根根排放在庭院里晾干。这种引线叫做纸芯子,有很多的缺点,引燃后燃烧的速度不好控制,而且容易断火,因此1990年以后,基本上被淘汰了,取而代之是买来的成品,也就是导火线,俗称线芯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引燃后速度均匀,不易断火,安全可靠。
接下来的几十道工序虽然简单,但是一环扣一环。
先是“砸节子”,之后是装药。先装下部的黑药,装好了之后拨底子——将炮筒底部的纸一层一层用锥子拨下来挤在一起,作用是将底药封住。拨底子是个技术活,用力过大容易炸筒,升不了空,用力过小了升空很低。拨出来的底花质量会反映出制作人的手艺精湛程度。
记忆里,父亲下刀的力度均匀,拨出来的底花漂亮、精致,堪称一绝。这道工序基本上由父亲去做,偶尔母亲也帮忙,稍大后我也帮着做。拨完底子,余下的就是装上部的白药,用粉沫装的胶泥土封底,然后缯头。最后的工序是打眼安芯子,在筒身上扎眼,然后安上芯子,一个完整的“两响”就做出来了。
“火鞭”的工序相对简单很多,擀筒、制药、砸节子的工序一样,砸完节子,将空筒一墩墩捆好,然后底朝上放在地面上,装入火药,再装上适量的粉沫状胶泥土,最后用底座挤一下,封住底,一个“火鞭”就做成了。这个时候的“火鞭”是单个的,还要用棉线将单个独立的“火鞭”编成一挂。花药的配制程序与黑药相似,所不同的就是木炭、火硝、硫磺的比例,再掺入适量的铜粉或者铁粉,铜粉喷出来的是蓝火花,铁粉喷出来的是红火花。
辛苦销售奔波忙
鞭炮制作完成之后,如何尽快销出去就成了父亲最为头痛的事。
销鞭炮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亲戚朋友帮忙推销,二是赶集卖。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不富裕,鞭炮的销路并不好。一家人最愁的就是临近年关,送出去的鞭炮再被亲戚们原封不动地送回来。赶集销卖更麻烦,炮仗市人多、危险,牲口听见爆炸声就会受惊,卖的同时还要看好毛驴。母亲曾给我讲过赶集卖鞭炮的一段难忘经历,1986年腊月廿六,她与父亲套着驴车,拉了一车鞭炮赶陵县滋镇大集。临近中午时分,相邻卖家的一车鞭炮被炸筒的两响引燃了,顿时爆炸声震耳欲聋,人群像炸了锅一样四处逃散。父亲与母亲赶紧护好自家的鞭炮,慌乱中套好驴车,以最快的速度逃离现场。跑到安全位置后,才发现装有卖了半天鞭炮钱的黑提兜子不见了,母亲清楚地记得,那个黑提兜子里装有150块钱。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个很大的数字。
关于卖鞭炮,印象深的记忆还有两次。1991年冬,父亲将一部分鞭炮送到陵县于集姑夫所在的供销社,让他帮忙代销。腊月廿八,姑夫捎信给父亲,供销社里的鞭炮有一部分没有卖出去,父亲决定拿回来。腊月廿九,父亲赶刘泮集,到家天已经黑了,毛驴累得直喘粗气,刚出生不久的小毛驴见到妈妈回来,格外亲切,紧贴着母驴不肯离开。父亲不忍心再赶驴车去于集,决定由我和他各骑一辆自行车去。从家到于集接近20公里的路程,到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多钟。顾不上喝一口水,我与父亲各自将满满一袋子鞭炮捆在自行车后座上,匆忙往回赶。那个夜晚很冷,漆黑一片,只听见西北风的怒吼声与附近村庄传出来的噼里啪啦鞭炮声。驮着近七八十斤重的危险品,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里行走,困难可想而知。父亲与我基本上是推着车子,凭着感觉摸黑往前走。记不清一路上我几次摔倒,也记不起一路上几次把自行车推到路边的沟里,只是清晰地记得,我们到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钟。胡乱扒下几口饭,顾不得脱衣服躺在了炕上。
记忆里,1993年庄稼收成好,鞭炮的行情也不错。腊月廿九晚上,父亲盘点了一下,所有的货全销出去了,资金也基本回笼,父亲日渐苍老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母亲特意炒了几个菜,一家人轻松地吃了一顿难得的消停饭。晚饭后,父亲去他的作坊里看了看,回来对我们说,作坊里还剩下一些纸和火药,如果加加班可以再做出一些两响,第二天大年三十赶小魏家集,运气好了可以换回来个好年节。忙碌了一个冬天,好不容易可以松口气,我们姐弟几个对父亲的决定很是抵触但又不敢多言。于是,那一夜,父亲擀筒,姐姐砸节子,我装底药拨底子,母亲装白药、封顶、缯头,弟弟扎眼,奶奶安芯子,一家人忙碌了一夜。简单吃过早饭,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赶集,为了尽快脱手,平时卖三毛钱一个的两响卖两毛五一个,不到一个小时全部脱手。父亲用卖鞭炮的100块钱,割了15斤猪肉,买了一堆水果和糕点。印象里,那年的除夕特别丰盛,水果、糕点可以敞开吃,但我们也知道,那个丰盛、难忘、幸福的除夕夜,是父亲带领一家人忙碌了一夜换来的。
与以前相比,现在的鞭炮已完全不同,不仅制作工艺更为复杂、精湛、安全,而且样式众多。加工鞭炮的利润相当丰厚,但更是一个高风险行业。1998年以后,政府严禁私自制作鞭炮,这一行业也就渐渐地在民间消失了。
关于鞭炮的文章6:一串鞭炮闹新年
文/周卓然
“啪……”这声音,将告别过去;这声音,将迎来新的希望;这声音,将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春节到了,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除夕更是热闹非凡。吃完年夜饭,爸爸带着我和姐姐到场地上放鞭炮。“过年了!”鞭炮随一声长啸响了,“噼里啪啦”,鞭炮在空中交织、升腾、闪烁、飞扬。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眼前的这幅壮景真让人惊异。
鞭炮放飞了,人们的理想也随之飞扬,世间的美好也随之到来,心中的苦恼也随之消散!
天空中的烟火,时而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了花瓣;时而是一朵秋日的金丝菊,花瓣美丽妖娆,在夜空中尽情绽放稍纵即逝的美丽;时而是一只大雁,“咻”的一下一飞冲天,在天上展开了它那美丽的翅膀;时而是一只小鸟,在空中低飞,却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现给我们……
鞭炮在空中“爆炸”了,炸开了美好的未来,炸开了新的希望,炸开了充实的明天!
“咚咚咚……”十二点的钟声敲响了,大家放飞了一串又一串的鞭炮,新的一年也随鞭炮的炸开,随之到来了。
关于鞭炮的文章7:别了,鞭炮君!
文/陈韵竹
随着一声巨响,纸屑如天女散花般飘落……这是我们小朋友一到春节必玩的游戏——放鞭炮。鞭炮君,虽然我很喜欢你,但你实在太危险了!
鞭炮君,你原本是用来辟邪祛灾的,但你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比如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还有污染空气、制造噪音等。去年春节时,几个小朋友把点燃的你随意地往路上甩,刚好有一位叔叔骑车路过,你在叔叔的眼前突然爆炸,只听他“啊”一声,连人带车摔倒在地上。还好你是个“小不点”,如果是“大个子”的话,这个叔叔还不知有多倒霉呢。
鞭炮君,你是小朋友手中危险的“玩具”。我要对你说:“鞭炮君,永别了!”
关于鞭炮的文章8:向鞭炮说再见
文/钱昀
坐车去乡镇的时候,发现农村主干道的马路上方有一个色彩鲜艳的广告牌:蓝天白云下,一汪碧水,雄伟的人民大礼堂、肃穆的解放碑、像三峡大坝的博物馆、皇冠似的大剧院、金碧辉煌的双子楼、彩虹般的大桥……很多建筑组合在一幅画面上,满满的都是重庆元素,中间一排醒目的标语引人注目:遵守禁放规定,呵护碧水蓝天。
回到城里,路过社区宣传栏,看见玻璃窗内张贴的海报换了内容:福字和灯笼营造出的春节气氛中,浓墨重彩地烘托出一行字:重庆城区烟花爆竹“限”改“禁”。它温馨地提示来来往往的居民们:这个春节是烟花爆竹“限放”改为“禁放”的第一年。
其实,我家不买烟花爆竹已很多年。在往昔春节记忆中,烟花爆竹给我们带来过欢乐,也带来过烦恼;带来了美好的视觉盛宴,也带来了空气污染。
人到中年,渐渐失去了对烟花爆竹的兴趣。那些放烟花爆竹的欢乐时光仿佛滞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想当年,鞭炮可是小男孩手中最喜爱的玩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春节少不了和鞭炮相伴。玩鞭炮是男孩过年最钟爱的游戏,手握一个红色的鞭炮,像一节小小的蜡烛,放在手上点燃,甩到天上,看着鞭炮在空气中炸裂,发出微弱的亮光;或是买一盒火柴盒大小的擦炮,取一根擦一下迅速甩出,发出响亮的爆炸声。玩鞭炮是个技术活,点鞭炮的瞬间,既需胆量又要灵活,没点燃火花就匆忙扔出会浪费,擦出火花不及时扔出又会把自己的手炸麻。有淘气男孩专把鞭炮往女孩堆里扔,传来一阵惊叫声和埋怨声。
小女孩最喜欢玩“呲花”,拿在手上点燃,像小仙女的魔术棒,在黑夜中闪耀着星辰般的光芒。随着手的挥动,“呲花”也随着旋转舞动,女孩常常会望着出神,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会放光的仙女。而拿在手上的魔术弹,则对着天空点燃,从细长的纸筒里冲出一团团五颜六色的光亮。最美丽的是长江之畔放烟花,一朵朵盛开在天空中的花朵,红红绿绿、耀眼夺目,火树银花、绚烂开放,江水倒映着烟花的亮丽,良辰美景令人如痴如醉。
然而,欢乐总是短暂,由此付出的环境代价和安全代价不胜枚举。且看那第二天街道上铺满纸屑和残渣,随风到处飘零,环卫工人成为春节里最辛苦忙碌的人。尤其是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鞭炮震天动地,让人几欲失聪,窗外浓烟滚滚,像硝烟弥漫的战场。
如今,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过春节不再只是放鞭炮了,守岁拜年,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喜欢听鞭炮响声的人,也有其他办法,把吹好的气球堆放在一起,大家上前一起蹦蹦跳跳地踩气球,气球破裂的声音与鞭炮声几欲乱真。听说现在还出现了电子鞭炮,声光色俱全,不仅安全,空气也不会被污染。
主持人白岩松说得好:“鞭炮声中有中国人的祝福和文化密码,既然从传统中来,它该走的终将会走。”
是时候向鞭炮说声再见了。
关于鞭炮的文章9:捡鞭炮
文/刘卫
小时,每年春节期间,县城几个燃放鞭炮的节点是男孩的盛事。我们捂着耳朵,在鞭炮屑里翻找,总能寻到漏网之鱼,然后在街头巷口等处放着玩。为节日添喜,延长着年味。
虽然那会儿我们不差钱,父母或多或少给了点,但小伙伴们仍乐此不疲。一来花自己有限的压岁钱,有些舍不得;二来通过劳动,更有获得感。
多次历练,我们总结出几个峰值期。一是除夕“接年”,时钟在敲响十二点的那一刻,各家各户伸出长竹竿,比谁家的鞭炮放得响,时间长。啪啪啪,咚咚咚,间或穿插着“轰隆”巨响,此起彼伏,喜气冲天。天空映照得通红,浓烈的硝烟味飘荡起。此时,年的气氛烘托到顶点。等硝烟刚散,我和弟弟打着手电筒,迫不及待地冲过去,能捡到不少“战利品”。也能看到不少提着灯笼,打着手电筒找宝贝的小伙伴。如果谁捡到一只大鞭炮,众人会发出一阵尖叫,满眼羡慕。
再一个节点是正月初一开始拜年时,一些大户人家特别“好客”,燃放五百响或一千响的鞭炮迎贵客。此时,我们在家境殷实的门口守株待兔。响声刚止,就会涌上来一大群小伙伴。彼时人多“货”少,竞争激烈,也只能为捡漏遗失补缺。
最后的高峰期是初八开门时,为图吉利,新年里大发,街头的商户和单位竞相燃放鞭炮。有的店主豪爽,燃放一万响的鞭炮,这里面藏着许多没放好的鞭炮,甚至还有大家伙。鞭炮声就是在召唤。商家也乐见此情景,藉此招徕了人气。大人牵着孩子,躲得远远的;旁观的人群,捂耳拍手叫好,演奏着春节收尾的欢乐颂曲。
捡回来的鞭炮,被男孩子视为春节期间最好的玩物。认真清理,把没引线的鞭炮挑出来,扔掉,再把溅了雪水的鞭炮在炉子上翻烤,确保不是“哑炮”,免遭其他小伙伴嗤笑。那时火柴点燃鞭炮显得太奢侈,有人偷出奶奶的细香棍,随用随点。
我们玩到极致:有的把鞭炮绑在木头鸭子玩具身上,放进盛满水的盆里,齐齐点燃,木鸭被驱使向前,甚至翻滚,引得围观的小伙伴大声喝彩;有的放进空纸盒里,点燃后,一声闷响,盒盖炸上了“天”。开学后,把自己珍藏的大鞭炮带到学校。放在操场地上,由身手敏捷的体育老师集中点燃,消除了小同学燃放时的安全隐患。伴随着“冲天炮”的声声巨响,女同学吓得捂起耳朵,发出快乐的尖叫声。师生们年兴未了,简短的开学典礼过后,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到教学中。
那时燃放捡来的鞭炮有些“江湖上的规矩”:不能对老人放,虽然小鞭炮响声轻,但是还是有可能吓出心脏病;不能对幼童放;也不能对男性中年人放,一旦惹上火,追上来,弄不好会挨揍。再就是放冲天炮要找旷野地方,而且得有大哥哥或叔叔陪同。所以,我们专盯那些上、放学的高年级女孩子,还有中年妇女,冷不丁在身边丢只“炸弹”。一时间,她们吓得花容失色,尖声责怪,或招致老嫂子的一顿臭骂:“谁家的孩子,这么淘?逮住你,让你娘好好地管教管教。大过年的,欠扁哦!”我们早跑得无踪无影,笑得透不过气来。
关于鞭炮的文章10:鞭炮
文/奋发
贾元春元霄节时给贾宝玉贾迎春等兄妹出了道谜,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宝玉等人很快地都猜出来了,谜底是鞭炮。其实并非贾宝玉等人个个聪明,而是贾元春谜面出得形象浅白加上贾宝玉等人身边的鞭炮声又不绝于耳的缘故。
传说中“年”是一个害人的妖魔,腊月最后一天出来害人,怎么办?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用鞭炮声来赶走它。“啪啪啪……”一阵鞭炮声响后妖魔“年”吓得屁滚尿流,跑了。电影《地雷战》中的日本鬼子听到民兵装在铁皮箱内的鞭炮声响后,一样吓得不知所措,被民兵游击队牵着鼻子走。被鞭炮炸惨“妖魔”还有《带响的弓箭》里的特务,深山密林中,围剿特务的军民正愁找不到特务行踪时,密林里的一处上空响起了一声鞭炮声,为他们指明了方位,原来这是一个被特务挟持少年英雄用弓箭把点燃火索的炮仗送上天空。
鞭炮是易燃易爆物,人们利用这种特性,设制了一些娱乐游戏,如“攻炮城”,将一串鞭炮挂在一定高度的木杆上,由攻城手把手中已点燃了的一串鞭炮抛向木杆上鞭炮,以炮点炮,谁点着了,“城”就算被谁破了。还有像“线香点炮”,把拆散的鞭炮一颗颗埋在沙堆里,只露出一条条炮火索。玩游戏的人手执一根末端吊着根点燃的线香的小木棍,谁用这样的木棍点燃了鞭炮,谁就能得到奖励。……有了许多鞭炮游戏,节日就增添许多热闹的气氛。
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小时侯我好喜欢过年的日子哟。过年了,家里难免又要买回许多鞭炮,我就可以向父亲要来一串两串,把它拆散化整为零,一颗颗燃放,变换着各种花样尽情地玩。放完了还可以去拾人们燃放完没响的哑炮,或用压岁钱去买一些鞭炮来继续玩。玩法太多了,玩哑炮一是把它放在石板上用石块铁锤等砸,砸中了会“砰”的一声爆响。二是把哑炮外衣层层剥离见硝药后把它点燃“卟”一团耀眼的火焰便迅速腾起,半炸半烧。玩“天地炮”选择在除夕晚上11点59分50秒点燃,让它一声响在今年一声响在明年。最好玩最刺激的要数“炸雕堡”了,在溪边找个地瓜般大的蚂蚁窝,取一个鞭炮塞进窝去,“敌人”吓坏了,迅速涌出窝外,黑压压的一片,团团转,还转得整团整团往下掉,点燃炮索后“砰”的一声“碉堡”被掀掉大半边,“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小半边散发着硝烟的碉堡一个“敌人”也没有了。
虽然放鞭炮能营造热烈喜庆的气氛,让人玩得心跳开心,但是,玩鞭炮很危险的,容易出安全事故。记得有年正月初,在家乡玩得正欢,突然听到有人喊救火,跟着众乡亲到出事地点一看,原来是几个小孩放鞭炮把山烧了,还好救火的人多心齐,才很快地把山火扑灭了。电视报纸曾报道过比这更糟更惨的事故:某鞭炮厂爆炸了死M人伤N人失踪X人。也难怪有关部门对易燃易爆物管理那么严,一些城市还要禁止燃放鞭炮。是的,既然鞭炮危险放鞭炮玩鞭炮之前,我们首先要想到的应该是安全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