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散文

请欣赏常见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常见散文1:新型玻璃

文/和瑜

玻璃,大家都很常见,在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见到。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制造的玻璃吧!

第一种玻璃叫“隐身玻璃”,这是用来防盗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些存放重要的文件、图纸的建筑物上。白天,隐身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是看得见的;而晚上,它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晚上要是有人想偷东西,以为没有窗子、玻璃,就想潜进去,结果会被狠狠地撞一下。如果你家装上这种玻璃,那坏人再也不敢来了。

第二种玻璃叫“快乐机器玻璃”。它虽然不是用来防盗的,但它是很坚硬,还会帮你做事。白天你不在家时,它会帮你把家打扫干净,会帮你接电话……晚上,你回来如果很疲倦,它就会发出很动听的音乐帮你放松一下。你睡着了之后,它会帮你关灯,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休息。

第三种玻璃叫“投影玻璃”。如果你想去电影院看电影,而爸妈不让你去时,你一定很难过吧。但有了投影玻璃你就不用担心了。你只要说一句“我想看电影”,它就会感应到,然后自动把电影院里正在播放的电影传过来。它还会把还未播放的电影都放出来,这样,你就不用再担心看电影的问题了。

我介绍了三种我自己制造的玻璃,希望以后能真的出现在商场里,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快乐!

常见散文2:对根的思念

文/贡发祥

生在江淮,居住的地方最常见的绿就是不讨人喜欢的洋槐树。居家的屋,是江淮普通的民房,寒舍称之,恰如其实。但在心里,她谓之故乡呀。故乡的概念是从洋槐树的绿开始在心灵间一点点生根的。以至于今天,每每看到洋槐树,仿佛置身在故乡的怀抱里。以至于倍思故土的时候,梦里只剩下洋槐树那光秃秃的枝影,抚慰远行的灵魂。

很长时间没有看过洋槐树了。只记得她那粗糙的皮,是儿时在生气的时候发泄的对象,常常用愤怒的手指一块一块地将其剥下来。可冬去春来,她依旧精神的很。但她也不是好惹的,枝条上的刺儿让人想起来就生畏。她的叶儿,却是最美的。美在看似平常的小叶儿,却可随意地折叠一下,放在唇边,轻轻一吹,清脆的乐声就撩起好奇的欲望。这乐声久久地回荡在心灵间,伴着记忆流淌在生命之河里。这青青的一叶,打动了人这一感性的动物,至少是我;不是因为她的美丽,是因为她的存在。她存在于我的生活里,存在于我的所有岁月里,存在于生我养我的故土上,存在于生生不息的那个永远不能忽视的自然里。她充满在那个环境里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何时,只要你睁开眼睛,满眼都是洋槐树。树是平常的树,却在生命里,长成了故乡的根。虬结在思念里,延续着平常人思家的情结。

洋槐树喜欢丛生,如果不是人为的,只要有一棵洋槐树生存的空间,就会在附近丛生出很多株来,慢慢地就形成了洋槐树林。所以,江淮的小村庄里,洋槐树林遍布在房前屋后。在江淮的大地上,洋槐树的生存尚是如此,人更是这样了。友善,好客,重情谊是江淮一带最美的风俗。朴实的方言,如洋槐树的皮,听起来粗糙难懂。但言语间流露的情感却比洋槐树叶儿吹出的乐声还要优美。它能穿透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着南来北往的人际,也沟通着昨天与今天沿袭不变的情愫。

而今的村庄,天翻地覆。洋槐树由于其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不高,其外形无法与景观树相媲美而遭淘汰,继之而起的是大叶杨或者是风景树。洋槐树倒在了时代的变迁里,而乡村变得更美了。村子变了,树变了,可那片土地依然没变,那片土地上曾经的痕迹没变,没变的还有曾根植于故土的洋槐树的根。隐埋的根,让心灵不再空寂,让思乡的绪,在季节里发芽,抽叶,开花,结果,凋零,再生长。只要故土有生长的温度,只要故乡把那根留住,生命就可以找到家的归宿。无论江淮的水流到哪里,都会滋养一棵树,甚至一片树林。

时光被洋槐树站成了记忆,一段一段地林立在从她身边走出去的人的心田上,渐渐地蔓延出一片支撑着眷恋的丛林。这就是故土,这就是故乡。

常见散文3:苘麻苘麻

文/陈树庆

苘麻,是家乡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不论是沟渠河畔,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有苘麻郁郁生长的身影。对我而言,苘麻是童年的一部分,它就像我的儿时玩伴。

清明过后,苘麻颤微微的小幼苗破土而出,叶上覆着一层白白细细的绒毛,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反射着氤氲的水汽和亮亮的柔光,显得那么娇嫩。在春风雨露的滋润下,叫着劲儿地生长着,拔节般浓郁的生命气息弥漫开来,棵棵枝繁叶茂,蓬蓬勃勃。夏初时,叶腋间萌发出个个的花蕾,朵朵黄色的小花娇羞地探出脸来,小碗状,五个花瓣簇拥着粉嫩的黄色花蕊,镶嵌在绿叶丛中。蝴蝶和蜜蜂们不请自到,围绕着花朵儿翩翩起舞,花瓣脱落以后,长出类似磨盘型的果实,家乡称之为苘饽饽,未成熟的苘饽饽可以食用。《本草纲目》里这样形容苘麻:叶大如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其嫩子,小儿亦食之。儿时经常与小伙伴们在苘麻地里玩耍,看到苘麻的果实,常常摘取一两枚来,掰开来吃,其籽洁白而肾形,既香又甜。

苘麻是我们童年的遮蔽所。对于小孩子来讲,当年,乡村的绿色植物中,苘麻是比较好玩的一种。苘麻的茎秆、叶子甚至果实上,都布满了柔软可爱的茸毛,软软的,不会扎人皮肤,给人特别舒服的感觉。苘麻叶子比较大,李时珍以“团而有尖”四字形容其形,颇有传神之妙。圆,大而且平展,还特别薄而柔软,摘几片叶子,就可以当伞在细雨中徜徉,在阳光下纳凉。苘麻植株比较挺拔,荒草莽莽,它如鹤立鸡群般挺立,分外夺目。不论在何处生长,总要高出周围的杂草一截。每当苘麻开花的时候,蝴蝶在花叶之间追逐嬉戏,吸引着我们孩子们惊喜好奇的目光,在苘麻地里无忧无虑的捉迷藏,逮蝴蝶,做游戏。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采一叶苘麻叶子,一只手握成空拳,把叶子覆在攥空拳的手上,另外一只手拍下去,往往会咚的一声,苘麻叶子会被气流震动出一个边缘不整齐的洞。一片大叶子,可以拍好几个响儿。因有这个喜好,每年不知有多少苘麻叶子被我们孩子们当玩具玩掉。摘下未成熟的苘饽饽,小心剥开苘饽饽的外皮放到嘴里,一点淡淡的甜味,又有一点涩,在童年还是被我们当做美味零食吃掉。苘麻的另一个用处,就是用来做鞭子打陀螺,选长得高,笔直并粗的苘麻,从中间折断,将前面的苘麻扒皮去杆,麻分成两股,编成鞭子,后面留一节做为鞭杆,取出陀螺,用力甩一个鞭花,比一比谁的鞭子声音更响,再用鞭子抽打陀螺,看谁的陀螺转的时间更久,童年的欢声笑语就随着清脆的鞭声一同飘散开去。

秋风初起,苘麻停止了生长,阔大的叶子脱落下来。嫩绿的果实随着秋风的渐凉而逐渐地变黑,变硬,变干,成熟后的种子,是褐色的,大小如黑米样,紧紧地抓着枝干,在阳光中“啪”一声,弹出飞翔的生命,以备来年花事。也有乡亲不顾劳累,会把苘麻的种子收集起来,明年再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苘的注释: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多纤维,叶子大,心脏形,密生柔毛。花单生,黄色。是重要的纤维植物之一,麻质略粗,供制绳索用,种子供药用。苘麻似野草一样平凡,从来没有人重视它的存在,它也从来不挑拣生存的环境。只要有一粒种子,随便有一寸土地,它就能顽强地生长,而且笔直向上,叶子碧绿,努力开花,拼命结果。苘的茎皮又叫青麻。我曾亲眼所见乡亲们沤麻的过程,那过程很脏很累。徐光启《农桑通决》里说过:“苘与黄麻同时熟,刈作小束,池内沤之,烂去青皮,取其麻片,洁白如雪,耐水,不烂,可织为毯及作汲绠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农家岁岁不可无者。”首先,将苘麻捆好,放进水里浸泡,分层码堆纵横交错,以此类推。苘麻堆码好后,用铁锨从水中捞起泥,将苘麻堆封起来,全部浸在水里,这个过程称之为沤苘。经过五到七天浸沤,生苘变成熟苘。苘麻由原来的清香味变成难闻的怪异味。异味越大,苘麻越熟,剥起来越容易。剥麻之前,将其从水里捞出来,剥麻人坐在倒放的小板凳上,拿起一棵苘麻,从根部分瓣剥开头,左手攒着苘披头,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拢住苘杆,左手用力撕拉,苘皮抓在手中,苘杆穿向左前方。一捆苘剥完之后,将苘皮放在空旷处晾晒,每隔两个时辰翻一次。所有苘麻剥完晒干后,打成大捆,扛进家里。少的人家备以家用,多的人家待以出售。

如今,苘麻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日前回到家乡,偶然在田间地头看到一株苘麻,仿佛邂逅了多年的故人,总忍不住剥开一个苘饽饽,放到嘴里,品味一下那带着轻微涩味的清香,总能勾起历历往事绵绵的回忆。

常见散文4:地皮菜

文/张晓慧

地皮菜是老家一种常见的野菜。常常是连着下了三天的雨后,天一放晴,我便同几个小伙伴全副武装地拿着盆子上了山。路上碰到熟人看我们这打扮,就知道是要去山上捡地皮菜。

老辈人说:“地皮菜遇到连阴雨,大展了。”这是因为不下雨的时候,地皮菜紧缩成小黑团,趴在土里或藏身草丛中,让你根本找不见。唯有下雨后,便会舒展开来,一串一串,像极了黑木耳。

如果你直着身子找地皮菜是很难找到的。你需弯着腰,用手轻轻拨开草丛,就会发现草丛中躺着一串串黑乎乎的、光溜溜的、像木耳般的东西,那便是地皮菜了。有时候捡完一片地方,只需耐心细致地找,总能越捡越多,越捡越大。就如我们做事情一样,总得蹲下来,耐心细致一些,假以时日终会成功。

不到半日,我便捡来洗脸盆那么大一盆。下山回家后,我将地皮菜摊在报纸上,放在通风的地方。等地皮菜干后,反复用簸箕将其中的土和草棍扬去,再用清水淘干净就可吃了。

晚上,母亲将地皮菜、粉条、豆腐干剁碎,包了地皮菜包子,又炒了一个地皮菜炒鸡蛋,别有一番风味。父亲一进门,闻着香味赞不绝口,说:“小时候物资匮乏,地皮菜是我们这代人记忆里最美味的食物。到了你们这代人,地皮菜竟成了稀缺的野味。无论哪个年代,都得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常见散文5:品味“做”

文/符建国

“做”,这个字很常见,我们日常的一切行为活动都与它紧密相联,细细品味这个字,含义很广,寓意深刻。

从字体结构来看,“做”字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人”、一“古”、一反“文”。“人”,明确了“做”的主体,一切活动都由人来完成;“古”,启示我们要以史为鉴,借古鉴今;“文”,可以理解为“条文”、“法规”,是“做”的准则和依据,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按照条文法规行事,尊重客观规律。从词性来讲,“做”多作为动词来用,既然是动词,就有个标准和态度问题,就有高低好坏之分。无论做任何事情、从事什么活动,只要标准高、要求严、态度好,就能做出成绩,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之则不然。

“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日常所引申的方面,无外乎做人、做事、做官,这三者辨证统一,互为关联,互相作用。做人、做事、做官,既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养,需要终身领悟、躬身实践。做人、做事、做官,一定要有良好的态度,只要用心做人、尽心做事、公心为官,就能有所作为、成就事业、赢得口碑;要善于以古鉴今,学习历史、熟知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寻规律、搞好借鉴;要坚持依规行事,注重学习掌握条文法规,明确依据和准则,自觉按法规政策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才能保证不出大的差错和问题。

常见散文6:故乡的枣树

文/王文建

在老家,枣树是极常见的一种树。无论你走到哪个角落,总能看到一棵或两棵枣树。也许是“物以稀为贵”的心理作用吧,对于遍地都是的枣树,乡人是很少放在心上的。

在我的记忆中,从没见谁专门栽过它,常常是大人或孩子吃完枣子,枣核随便朝个小土坑里一丢,胡乱盖把土,不浇水,不施肥看那架势,完全是一副“活就活,不活就不活”的漠然。尽管漠然,枣核还是发了芽,拱出地面。初始的芽,软得直不起腰身,谁也不来瞧一眼,连麻雀都懒得光顾。风来了,它的脑袋贴到了地上;风过后,又挺起了腰身;雨来了,砸得它抖颤不止;雨止,三晃两晃,又挺起了腰身。

一天天,一月月,就这样,风摧雨砸中,枣芽的腰身渐粗渐高。长叶了,圆圆的,尖尖的,老鼠耳朵似的。阳光在上面蹦过来跳过去,叶片斑斑斓斓,却没有人多看它一眼;开花了,香气浓浓的,飘散在空中,老远就能闻到,仍没有人为它的花香停下脚步。

叶舒叶展,花开花落,全是枣树自个的事,一切似乎都与乡人无关。

也难怪,枣树长得太丑,那皴裂的树皮,俨然龟的指爪,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加上满身尖刺,稍不留心会刺得你锐叫不止,无形中加深了乡人的厌憎感。就连那花儿,也是米粒般大,淡淡的,黄黄的,塑料珠一样,一点都不养眼。

第一次进入乡人视野,是因为乡人晾晒衣服床单或被褥,寻一圈找不到晾晒处,正着急,一瞥,发现了枣树,“咦,这儿啥时候长出两棵枣树!”嘟囔着,不顾树身才鸡蛋粗,拎把铁锤,拿俩铁钉,“乒,乒——”砸进去。砸好,在两树间绑根尼龙绳,挂了衣服床单或被褥。挂完,车转身,又把枣树扔到了遗忘的角落。

终于有一年,金秋来临时,枣树挂果了。枝叶间,一枚枚枣子红玛瑙般闪闪烁烁,晃得人眼再无法游移,乡人始三五成群聚拢来。

先是拿根长竿子,没头没脑打,枣子“啪啪”落一地。乡人嘻嘻哈哈,大呼小叫,抢。

高处的够不着,上树不行,怕刺扎了,便在长竿子梢端绑个铁钩子,然后搬来张桌子站上面。还够不着,就再摞个凳子,勾住树枝往下扯。一个人扯不动,三五个人呼喝着上来帮。人多力量大,枝到了人手里,却“咔嚓”一声齐根断了。断就断吧,反正也没啥心疼的,乡人们照样嘻嘻哈哈,大呼小叫,抢。

枣子一个不剩了,乡人嘻嘻哈哈走了,留下一地的残枝和落叶。没有人回头,枣树重新成了孤零零的存在,默无声息,静静躲于天地一隅,伴着风雨,萌芽,长叶,开花,结果。

当然,也有意外的时候。这意外,往往是某棵枣树连挂几年果,忽然某一年,挂得却稀稀落落。显然,枣树出了问题,出了问题,乡人不是寻医问药,而是挥刀不分青红皂白砍,树皮瓦片般纷纷剥落,直到树干通体裸露才罢休。本想着这样会要了它的命,然而,匪夷所思的是,枣树非但没死,反而生机与活力更加旺盛,第二年果竟挂得压弯了枝条。

受人冷遇却以累累硕果相报,刀斧加身却爆发新的活力,枣树,到底遵循着一种怎样的生命哲学?

一直忘不掉故乡的枣树,大概是与它身上蕴蓄着的神秘难解的生命哲学有关吧。

我不止一次这样想。

常见散文7:红刺果的背后

黔中山野之秋,常见火红的风景,一簇族、一片片,耀眼惹人。这就是红荆刺。俗称救急粮,又叫红刺檬,也叫红刺果。

据说,“粮食关“的时候,哪怕这黄豆大小的红刺果虫洞乱眼,都被人们视作宝贝,小心收获,磨成面,加入野菜煮而食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小时候,深秋时节,放牛到山上后,爱满山遍野地摘食这种刺果。生长在边远农村的我们,虽然那时早上不兴早餐,肚子并不饿着。特别是秋天。除了偷苞谷、毛豆烧吃外,秋收后,还有满山遍野的红刺果可以摘吃。而且我们专选颗粒饱满的刺丛摘食。并一把一把地摘来往嘴里塞。那酸涩回去甜的味道,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下放了,很多人家粮食不成问题了。我家也是。于是,每天早上要放牛的时候,可以先热饭吃了再去。对于红刺果,没多大食欲了。遇上大颗饱满的,也只是尝尝了。

参加工作后,每当在深秋时节回老家,一路上,看着,一簇族、一片片的红刺果,就像欣赏一幅幅的画,一首首的诗,心里有说不出的惬意。

有一次,从老家回来的路上折了一支大颗饱满红刺果回来,想送给孩子,让他高兴、高兴。谁知他吃了一颗,嘴一撇,便扔下不再感兴趣了。并说:“好看不好吃,我才不喜欢呢!”我给他说我小时候吃这种刺果觉得如何的香。他说:“时代不同了,你们那个时代,能和我们比?”

是呀,那时的我们,家里连吃的都困难,这红刺果当然就香了。更何况,那时姊妹多,父母最大的能耐就是能让家里每个成员每天都能吃饱,到了上学年龄的孩子能上学,就是最大的本事了。

而现在,在农村,很多人家,除了吃饱穿暖外,有条件的,哪怕高价,都要孩子读个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在城里的孩子,读书条件更不用说。有的早早的就给孩子考虑房子问题。真是时代不同了。

常见散文8:落日鱼鹰

文/徐学平

在水乡,舢子小船是最为常见的。它无帆、无舵、无篷、无桨,光溜溜一条船身。乡间的男女老少都能用一根竹篙将它使唤得神出鬼没,在河汊里拐弯抹角地蹿。倘若在船舢子的两舷挑出些树枝来,让每根树枝上栖一二只鱼鹰,这就成了鱼鹰的战船。

鱼鹰学名鸬鹚,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湿地、池塘上以淡水鱼为食的候鸟,因为它们浑身长有黑羽,眼睛贼亮,喙长带钩,貌似乌鸦,故俗称“水老鸦”。鱼鹰从小即受到训练,专门为人捕鱼,但是它脖子上的皮肤宽松,总是一鼓一鼓地动,再大的鱼也有可能被其吞食掉。因此,下水前主人总要用细细的绳圈绾在它们脖子的根部,使它们能将鱼衔在嘴里,吞在宽大的口腔里却不能咽下,只好把鱼乖乖地交到船上来。

鱼鹰出猎,多在夕阳西下的傍晚。落日金霞中,河水弥漫着水草与阳光的气息,碧清的水面上,鸟飞鱼跃,轻舟荡漾,岸边长满了野生的芦苇,淳朴厚重的乡风民俗,一切都让人感觉自己正宛然置身于一幅写意的水墨画中。

几个赤脚的渔人驾驶着蚌壳一样轻盈的渔舢,飘然而来,手中的竹篙插入水中,搅起满河涟漪。他们将船停在河道的开阔处,三五条鱼鹰船便围成一个圈。牧鹰人都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了,甚至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放鹰时的矫健身姿却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只要一声令下,鱼鹰就会一个猛子扎入水中开始捕鱼,一旦发现有鱼鹰叼着鱼儿浮出水面,牧鹰人便眼疾手快地一手抓鹰,一手把鱼扔进舱内。

“噢—嗬—嗬!”众人一齐喊号,同时跺响船板,嘭嘭如鼓。粗犷的吆喝,热烈的节奏,让人仿佛置身于土着人的篝火晚会,浑身每一根血管里都充斥着原始野性的力量。这种渔家祖传的号子既可以惊懵水下的鱼,又能激发鱼鹰的斗志。鱼鹰纷纷下水了,在落日的余晖里,英勇得像一个个斗志昂扬的战士,叼起活蹦乱跳的鱼儿……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极为贫乏。每每此时,村里的男女老少便挤满河岸,跟看社戏似的。鱼鹰愈战愈勇,围观的人群欢呼不已,整个村庄也便跟着沸腾起来。更有些村妇正好趁机讨上几尾小鱼,回家炖给猫吃。太阳落山了,直到鱼鹰凯旋归队,兴致盎然的人们这才不舍地离去。如今,这种捕鱼的方式已几乎灭绝,鱼鹰更是少见了。然而,那种火辣辣的风情却造就了一方水土,那种水盈盈的韵味才是最能滋养人心的。

常见散文9:一庭栀子花

文/隆如

在乡村,栀子花是最常见的。几乎每户人家的院子里,都有那么一两棵亭亭如盖、擎举着片片香云的栀子。

人们之所以喜欢栀子花,和它素雅的外形与浓郁的香气有关,大家都为这酽得化不开的味道而痴迷、沉醉。六月,栀子花开,远远地就有阵阵香风,扑鼻而来。农忙,人们无暇顾及飘香的栀子花,任它兀自欢喜,兀自香洁。夏收过后,花开正好,人们也有了把玩栀子花的闲情逸致来。姑娘们盘起乌黑的长发,在高高的髻边,插上一枝半开的栀子花,清新脱俗,任是无情也动人。妇女和老人,则喜欢把栀子花别在衣襟上,这是另一种淡定而又含蓄的风情。栀子花香,随着脚步的腾挪,从庭院,向着巷子、村庄、田野,布散开来。

旧年,外祖父在四方的天井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偌大的院落四季花香不绝,其中就有两株栀子树,每年夏天都会开出数百朵花来,此时的老屋,完全浸润在栀子花的香甜之中。月光下,庭院深处,促织声声,栀子花幽幽地吐露着芬芳。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意境,在多年后读到“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满衣”时,竟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这种久别重逢的欣喜,正源于童年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栀子花香。

外祖父说,栀子是最爱干净的,一定要用洁净的水来灌溉才行,如果外行人给它施肥,它不但不领情,反而很快就会枯萎。这就是栀子,洁净是它奉行一生的信仰,从外在,到内心,香魂明澈,宁死也不肯沾染半点尘埃。在南方,有一群被称为“自梳女”的女子,她们反对封建包办婚姻,誓愿终身不嫁,远赴南洋,挣钱养家。如今,这些年届耄耋的老人,都已回归故国,她们居住在一个叫做“冰玉堂”的地方,取冰清玉洁之意,在此终老,一生清白。她们和这一树的栀子花多么相似呀,柔白,馥郁,就算身处暗夜,芳香也不减分毫。

选择纯白,而不是姹紫,不是嫣红,栀子花不与百花争艳,只是在炎炎夏日捧出一颗素淡的心,而这颗清凉、纯洁的心,满是醇厚的香气。绿叶丛中,一两枝洁白的栀子花,就好像万顷的碧波间,涌起一朵雪浪,轻灵而又澄澈。

夏夜纳凉,坐在栀子树下数星星,萤火飞舞,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事情,讲外祖父的大花园,以及花园里的栀子树。一把蒲扇,轻摇习习凉风,满庭都是栀子香。现在,讲故事的妈妈老了,听故事的孩子长大了,栀子越发繁密,花朵像满天闪耀着光芒的星斗,只是那萦绕心间的香味,依旧不改旧时的气息。

外公的栀子树,早已不在,但一株小小的盆栽栀子,足以抚慰一颗怀旧的心。自梳女的故事,发生在特定的时代,留下的除了遗憾之外,还有栀子花香一般绵柔的贞洁。我把新采的栀子花,放在妈妈的枕边,愿花香给她一个甜美的梦。

那些年,那些歌,那些岁月深处难忘的栀子花香,在心灵的庭院中,得以永生。

常见散文10:我发明的玻璃

文/和瑜

玻璃,大家都很常见,在许多建筑物上都可以见到。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发明的玻璃吧。

第一种玻璃叫“隐身玻璃”,这是用来防盗的。它可以安装在一些存放重要的文件、图纸的建筑物上。白天,隐身玻璃在阳光的照射下是看得见的;而晚上,它就什么都看不见了。晚上要是有人想偷东西,以为窗子上没有玻璃,就想潜进去,结果会被狠狠地撞一下。如果你家装上这种玻璃,那坏人再也不敢来了。

第二种玻璃叫“快乐机器玻璃”。它虽然不是用来防盗的,但它很坚硬,还会帮你做事。白天你不在家时,它会帮你把家打扫干净,会帮你接电话……晚上,你回来如果很疲倦,它就会发出很动听的音乐帮你放松一下。你睡着了之后,它会帮你关灯,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休息。

第三种玻璃叫“投影玻璃”。如果你想去电影院看电影,而爸妈不让你去时,你一定很难过吧?但有了投影玻璃你就不用担心了。你只要说一句我想看电影,它就会感应到,然后自动把电影院里正在播放的电影传过来。它还会把还未播放的电影都放出来,这样,你就不用再担心看电影的问题了。

我介绍了三种我制造的玻璃,希望以后能真的出现在商场里,给人类带来方便和快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