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味散文

请欣赏香味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香味散文1:年的香味

文/汪东峰

12个月中,要数浓、最烈,最能让人绾在情感深处……

刚迈进腊月的门槛,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最先嗅到的,是腊八粥的浓香。陆游曾诗曰:“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可见,早在宋朝,人们从喝佛粥(即腊八粥)开始,便能感觉到新年清新的气息。古时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配料逐渐增多。清朝李福在《腊八粥》一诗里,便详细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如今,腊八粥的做法可谓争奇斗艳,类型繁多。寒冬腊月,喝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增福添寿的同时,还勾起了人们对新年的向往。

年的香味,萦绕着房梁上、屋檐下悬挂的一块块腊肉。尽管现在肉类供应常年都很充沛,但新春将至,人们总喜欢制作各色各样的腊肉。或腌渍,或熏制,方法繁多,味道各异。这样,不仅可在春节期间自己慢慢享用,还能馈赠亲友。那独特的香味,是平日里很难品尝得到的。

年的香味,拉近了游子的归期。无论你身在何处,离家多远,家乡那缕缕年香是无声的呼唤,她可以在一夜之间将你思乡的种子熏蒸发芽、迅速膨胀。于是,千百万农民工,不远千里,不惜重金,挤满一节节车厢,他们怀揣着打拼一年的收获,踏上归程,从而形成一道独特的“春运”风景。不光是农民工,所有远离家乡的游子,都会循着浓浓的年香,心急火燎地往家赶,为的就是全家人欢聚一堂,团团圆圆过春节。

年的香味,诠释12个月的酸甜苦辣。你可以将所有的失落与不快归零,给心灵放假。跳舞、K歌、打牌、上网,随你所爱,尽你所能。几杯香醇的小酒,朦胧的是淡淡的醉意,发酵的是浓浓的情感;一番惬意的拉呱,絮叨的是邻里趣事,彰显的是和谐盛世。

年的香味,飘荡在迎春对联的墨香里,流淌在推杯换盏的佳酿里,浓缩在合家聚餐的年夜饭里,更徜徉在一家老小的温情里。一幅春联,读出全年的精彩;一挂爆竹,炸出满怀的喜悦;一炷高香,萦绕对先辈的思念;一根红烛,熬红守岁的双眼……年的香味,是彻头彻尾的,既是对过去一年所有香甜的高度浓缩,又将余香留给即将到来的新春。

年的香味,氤氲在新春的气息里,她从中华龙的骨子里透出,牵扯着炎黄子孙,将璀璨的中华文明,一代代发扬光大。

香味散文2:掬一缕香味缓缓流淌

文/徐可顺

章丘古城(现绣惠镇政府所在地)东北隅有处小湾,因周围聚居着几十口黄氏家族,当地人习惯叫它黄家湾;别看这湾儿小,在早的时候,湖面清澈如镜,微风轻抚,杨柳戏水,白毛荡舟,确也颇有小江南的韵致;更令人惊啧的,这儿就是“黄家烤肉”的故里。

人都说“黄家烤肉”香。我初闻“黄家烤肉”是从嗅觉开始的。那是八十年代初,我还在镇上读中学。由于学校毗邻黄家湾,每每黄家烧制烤肉时,晴旷空中弥漫的香味就随风潜入我的鼻孔,诱惑我的味蕾,直让我浑身不自在,像有小虫潜入体内,弄得脊柱在走S弯;教室里朗朗的书声仿佛也被香气摄了魂,凝固了一般沉寂,同学们开始深深地吸噬这芬芳的气味,集体随口呼出的则是“真香啊”!在那个年代,农人们的生活是清苦的,整天吃的是棒子面窝窝头或煎饼,一般人家吃上“黄家烤肉”是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儿。所以闻之香味就会兴奋不止。正是因了这透体、刻骨的“香味”,我对“黄家烤肉”好奇有加。

得尝“黄家烤肉”,得益于我当家的伯父。五十年代那当儿,他是村里会计,算盘打得特好。乡里累计账目时,他给念数的人说,你念多快我就打多快。他左右开弓,指头肚大小、被岁月抚摸得黑中透亮的算珠在他双手摆弄下,高兴得“啪、啪、啪”唱个不停,堪比万马奔腾的节奏,故伯父在乡里有“铁算盘”之称。他平日里喜好看书,讲《三国演义》等名着活灵活现,个中人物让我记忆犹新。他虽不曾做过“烤肉”,但由于乡里来、村里去的,见识自然多广,在我的穷追猛问之下,他圆释了我的烤肉梦。

那天放学后,他拽一把我的衣角,把我拉到屋里。从中山装左口袋里掏出鼓鼓的一包纸交给我。我好奇地打开浸满油渍的纸包当儿,一股似曾相闻的味道扑鼻而来,我心眼处一阵跳动,瞪大了眼睛,“‘黄家烤肉’?!”看着我惊喜的样子,伯父平缓地说,尝尝吧。看着巴掌心大、黄里透黑、灰白微红相间的嫩肉,我上来就是“喀嚓”一口,些许被咬碎的小薄片散落地上,入口的烧肉翻腾着香味弥漫整个口腔,继而向食管及五脏六腑浸润。此时,我被这透体的香给醉了,被这穿肠的味给迷了。紧接着就来了第二口、第三口……香味在口腔中延续着、叠加着、充盈着。可是不知道到了第几口,我竟然咳嗽起来。原来为了让肉里尽盐味,得多放点盐。伯父见状,把烟父袋锅从嘴里抽出来,说“不能再吃了!”。烟气从他口中冒出,一圈圈地升腾,伯父给我讲起了“黄家烤肉”的根根茎茎----“黄家烤肉”是明朝末年黄家湾一黄姓人家最先烤制出来的,“色、香、味”俱全,还略带点咸,外酥内嫩,皮黄肉白,肥而不腻,是饭桌上的美味、酒桌上的佳肴;若是窜个门、走个亲戚带上点这个,那是很体面的事情。它的烤制很讲究,家猪宰杀后先要剔去五脏和腿子骨等大块的骨头,挂在烧烤架上,匀和和地撒上花椒盐、大茴香等香料,滋润滋润,再用棒子秸、麦秸或树枝叶围成垛点火烧烤……

尽管伯父让我饱了眼福、口福,明白了它的前世今生。可是,终于有一天,我处于好奇,还是趁放学的当儿,又溜进一户人家看烤肉。只见点火后,股股黑白相间的浓烟,绞拧着、怒放着从黄家大院里飘然升空,飘向了十里八乡。自然,应了“近水黄家”,北风眷顾校园学子、最先为我们送来了肉香。期间,烤制师傅不断翻动肉体、调节火苗,肉皮烤黑、烤焦了,就刮去它,接着再烤、再刮黑焦皮……

如此三番五次,烤肉就熟了。等整体凉却透后切开,烤肉的“色、香、味”就会立体迸散开来,好色入目、浓香入鼻、五味入胃。烤肉的吃法因人而异,我喜欢把烤肉切成薄片后,就着窝窝头吃;好酒的人则切片当酒肴,或用来炖白菜豆腐;性子急的,就直接与葱搭配、蘸酱卷煎饼吃;想走亲访友的,多是切成大小适意、斤两适中的块儿,装在礼品盒里提着串门。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黄家烤肉”虽出自黄家小院,可自清代以来就闻名全国,畅销京津、沪宁等地,成为华夏神州知名特产或皇家贡品,2008年还被收入《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卷。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些,总感念当年伯父良苦用心与体恤,以至于让这第一口香味缠了我半辈子,之后再吃烤肉,那色、那香、那味总没有第一次那样真切可掬、那样入心泌脾、那样回味绵久

……

掬一缕香味缓缓流淌。但愿名入经传的“黄家烤肉”味儿,经年缭绕,恒久传承……

香味散文3:刺槐,雏菊,玫瑰,还有桂花的香味呢

文/海子

周日,去北京的王府井天主教堂逛了一圈。初秋的北京天气还算给力,在这个不像夏天的秋天里,稍稍的酷热,感觉不到的秋风,还有亮眼并不湛蓝的阳光。

平时忙的时候,总想着闲下来的时候,而闲下来又有点想念忙着的状态,人常常会这么小矛盾着,然后时间不等人就在闲闲忙忙中走掉了。一路去一路回来,发现还是有很多小美好。有对腻歪吵架的小情侣,有个黏着自己妈妈的孩子,还有带着父母准备去香港的两口子,一种挂满了小球球的树,拼花的玻璃窗,漂亮的衣服,有点腻口的咖啡,挺多的。那一刻心里就想,亲爱的人都不要分手,孩子快快长大然后带着父母四处走走,等到春天再来看看有什么花会开,除了这间还会不会有其他咖啡店,也很多。

王府井已经很多年没有进去了,那里充斥富贵奢华,远不是平民百姓光顾静心静气游览涉足的地方了,还是20年前,李嘉诚的巨大地产公司新东方集团没有染指的时候,去百货大楼看张秉贵一把清的称糖果,去东安商场去看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还有旧货市场及旧书店,现在早就云消雾散了,除了贵族高级白领常去流连以外,好像王府井之大,已经没有俺们的地方了。

有时候经过也是黎明时的黑暗,繁华一夜的店铺都垂下名贵的眼睑,不再顾盼我一眼,街头畅饮酣酒的醉客,三两掷躇徘徊,在寒冷中回忆昨夜的喧嚣。我匆忙踏在残酒痕迹的石板路,逃离这块不属于我的天地。

转身进入北京狭小的胡同,立即就像触及心灵的颤动,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很难用精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还是用上面这组精湛典雅的素描展现寻常百姓人家的风情和风貌,虽然过去了很多年,那刺槐桂花玫瑰雏菊的香味还在我们眼前回复飘荡。

那过去了的,久久不能遗忘!

香味散文4:老家的粽香

文/徐宣冬

即近端午,粽子的香味已经弥漫在街头上了。

随着传统节日文化的日渐冷落,现在知道端午节粽子来历的后辈越来越少,所以端午节的纪念意味也就淡化了。如今人们包粽子,吃粽子也只是为了存心渲染正浓烈不起来的传统节日气氛,粽子也随时可以买到,早不成端午节的专利,节日的氛围更淡了许多。

前人们包粽子往往有许多可讨吉利的地方,将生活中的各种物事形象化在粽子里,不同形状的粽子寓含着人们善良纯朴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些都不重要,粽子的美味和节日的气氛才是他们喜欢的。

年少时在老家,每到暮春时节,后山上的竹园满是高耸的竹笋,褪去层层笋壳长成新竹。我们兄妹便上山去收拣宽长的笋壳,父亲会去更远的山上采集箬竹的叶子,母亲将它们洗净晾晒之后收藏起来,待端午节时用它们包粽子最好。此时虽离端午尚远,但在准备这些笋壳和箬叶的时候,仿佛已经可以闻到粽子的香味了。

好不容易等到端午,在聚族而居的乡村里,大宅院里几十户人家,家家的门首上便挂着艾蒿和一两枝菖蒲。那艾蒿笔直的茎,带绒毛的灰叶和那菖蒲红红的根茎、剑状的翠叶,都散发出浓郁的清香,和着远近的粽香,混合成端午特有的味道。在老屋的厅堂里看着母亲用笋壳和箬叶折成斗状再装入用木灰碱水饱浸的米粒和圆豆,三两下折包捆扎起来,就是形状各异的粽子,那些粗大的笋壳包出的粽子大而饱满,十只八个的一组串将起来,装到灶台上最大的铁锅里。看着它闻着它,那是一个漫长而又期待的过程。午后,整个村落都弥漫着粽子的香味,嗅着每家门缝里、窗隙里飘出蒸煮粽子香和箬叶香味,真能让人垂涎三尺。哪家先出笼了粽子,哪家的孩子便可以此为荣,让别家的孩子羡慕。这时粽子的滋味是最好的,加上母亲的一手好手艺,做出的粽子花样迭出,所以每次总是吃得肚子鼓鼓的。残留在嘴边的粘米粒干了时如同老人的胡须揸子得用湿毛巾擦了又擦才行。

过了节,粽子的滋味会逊色很多,只有在放学或放牛回家肚子饿了的时候,在房梁上摘下一个来充饥,几日后觉察有些异味了,就央着母亲将它切片放在油锅里烙的金灿灿、香喷喷的,那是粽子的另一种风味。等到端午去得久了,包粽子的箬叶或笋壳也找不着时,便又期盼起下一个端午,粽子又变得诱人和难得了。

如今,小镇的街上几乎天天都可以买到粽子,但却很少见到有笋壳的,那滋味也远没有母亲做的好,少去了一些山乡笋壳和箬叶的清香,端午时人家门首上淡香的菖蒲和艾蒿也稀落了,大宅院里家家门缝和窗隙里粽子次第飘香的情形只能在记忆里寻找。

香味散文5:寻着香味找到年

文/胡俊芳

顺水河的冰面是一张白纸,捕鱼人是写在上面的黑色文字,文字的内容却是鲜活生动——用冰钎子凿出或方或圆的洞,把自家编织的渔网鱼篓放进去,被冻得有些木讷的鱼和虾就会被捞上来。大一点的鱼回家放进水缸里养,等捕捞的多了再到城里赶集;小虾直接煮了,青白色的虾变得鲜红透亮,然后挑着担子串村沿街吆喝着叫卖。那时,就是我们打牙祭的好时候,有买二分的、有买五分的,用旧报纸包了捏在手里,一尾尾细嚼慢咽,满嘴都是河鲜的清香。

入冬以后,田野一下子变得空旷静寂,一场场的雪落下又悄悄融化,高高矮矮的树木远远近近的杂草都像圣诞老人一般把自己包裹得臃臃肿肿,但那儿依旧是我们的乐园。坡坡坎坎上的黑枣树、杜梨树总会挂着没有掉下来的果实,颜色发黑形状干瘪,摘下一些丢在嘴里,涩过之后还有一种别样的甜。绕着大树玩“捉小鸡”,瞅着谁不注意,就使劲朝他身边的树身踹上一脚,晶莹的“树挂”刷拉拉落下来,洒了树下的人一头一脖子,从头顶嘴巴一直凉到脚心。干草垛和闲置的场院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去处。将柴草垛掏了洞,藏在里面玩“躲猫猫”,或者在打麦场上的秸秆堆里用木棍支起筛子,再系上一条绳子,逮进来吃食的鸟儿。鸟雀我是不吃的,可是有人用泥包住了烧着吃,据说味道还不错。偶尔发现有跑窝的鸡将蛋下到草窝里、闲院里,就像捡了宝贝一样交给母亲。芝麻换香油喽……小商贩的吆喝声在半个街道里流淌。母亲一高兴,就会用碗小心地挖一点芝麻,再给我们一个瓶子去打香油。从系在房梁下的竹篮里拿一个窝头,放几粒大盐,滴几滴香油,简直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犒赏。

家乡的鞭炮闻名山西陕西,也是一笔不小的副业收入。农闲的日子也就成了最忙的日子。春天里种下的大麻,在七月末长得最精神的时候割倒,削了侧枝,捆成一个个麻个儿,一层层放进水坑里沤泡。大麻的皮剥下来做绳子,秸秆晾干后放到简陋的土窑里闷烧,就成了鞭炮最基本的原料草木灰。春天里刮碱土制作的硝盐也用碾子碾碎了,和草木灰掺在一起就成了黑火药。白天,兼做炮房的饲养场里人来人往,裁草纸的、打炮捻的、系炮盘的、锥炮眼的、栽炮捻的、砸炮眼的,咯吱吱、哒哒哒的声音响成一片,大人孩子都是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还会为了抢炮盘子一类的小事争争吵吵。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将散鞭炮封成长短不一的鞭挂,有壮劳力的人家搓炮筒子,系在老屋大梁下的搓炮机发出沉重的轰隆声。远道而来拉鞭炮的山里客一般都是在夜里装车,人们忙着看货验货,牲口拴在老柳树下就地饲喂,马铃声叮叮当当,寒冷的夜晚也变得热闹起来。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是试炮的时候,啪啪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二起脚”的咚嘎声此起彼伏,“起火”呼啸着冲上天空,将夜空炸出一片灿烂,硝烟特有的味道顺着窗棂钻进鼻孔。哦,年的脚步近了。

进了腊月,外出的人陆续回来,村子里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卖各色年货的小贩也把摊子摆在了街角街口,就像一台大戏的前奏,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的角色。男人忙着把埋在地里的白菜挖出来,将红薯和红白萝卜从窖里提上来。红薯红萝卜煮熟了打成渣,抓紧喂猪催肥赶着在年根卖一个好价钱,锅里剩下的汁水父亲再用文火慢慢地熬,待到只剩下糖汁的时候就成了“糖稀”。折两根高粱棍,把糖稀缠在棍子上,扯扯拉拉间,汁水似的糖稀变得粘稠,颜色由原来的红褐色变成了金黄色,在我们的眼里就成了一件舍不得吃的艺术品。杀猪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圈里的猪嚎叫着躲避,却难敌众人之手,待到七手八脚将猪按在案板上,请来的师傅挽起袖子,瞬间将长长的尖刀捅进猪的脖子里,猪血伴着猪的嘶鸣声哗哗流出来。猪肉是舍不得让吃的,一点煮熟的血豆腐也是一种享受。这时节最忙的自然还是女人。发了面粉,烫了黄米,煮了豆子红枣,一个正月要吃的东西都要赶着做出来,炊烟明灭,热气蒸腾,满院子弥漫的都是新粮甜醇的香气。到了小年时候,猪肉要剁,白菜要剁,果子要炸,豆腐要煎,萝卜要擦,粉条要浆,叮叮当当的剁菜板声这家响了哪家响,烹大酱的香气一处更比一处浓,走在昔日清寡的街道上,仿佛走进了味道的长廊。等到腊月三十天色黑下来,鞭炮四鸣,张灯结彩,家家都开始煮饺子,煮好的饺子先敬神,再送给老人送给邻家尝尝鲜,各种味道和感情也在彼此的交换间实现了共享。

年是什么味道?是四季果蔬和鸡鸭鱼肉的味道,是红红春联和鞭炮硝烟的味道,是家固有的团圆温馨的味道,是暂缓了忙碌的脚步和亲朋好友叙说家长里短的味道。循着这个味道找过去,就能找到年,就能找到乡愁。

香味散文6:树叶的香味

文/叶以恒

这是一片碧绿碧绿的森林。树是香的,叶是香的,空气也是香的。

清晨,叶子小米出门游玩,它遇见了一个小女孩,小米非常喜欢这个女孩,带她一起去游玩。它们飘到天空中,遇到了小鸟,小米就问:“小鸟,小鸟,你能教我飞行吗?”“对呀,对呀!你能教我们飞行吗?”小女孩说。小鸟叽叽喳喳地说:“好呀,好呀!”它们从这飞到那,从那飞到这,可开心了!

突然,小鸟焦急地说:“对不起,我妈妈说早上7点我必须回家,拜拜。”小米和小女孩也跟着说:“拜拜。”

它们又来到了一个池塘,小鱼看见了说:“Hello,欢迎来到我们的城堡。”小米看见了更是喜笑颜开:“你们能教我跳水吗?”小鱼兴奋地说:“好,好。”它们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是谁在池塘中洒下一把把色彩绚丽的鲜花。过了一会儿,小鱼们说:“我们得去吃午餐了,不能和你们玩了。拜拜!”说完,它们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游走了。

小米和小女孩吃完午饭来到山坡上。小猴孙小圣看见了,兴奋地邀请它们一起玩捉迷藏游戏,小米和小女孩答应了。孙小圣可是玩捉迷藏的高手,它一会窜到这里,一会窜到那里,让小米和小女孩玩得兴致盎然。突然,一阵“滴滴”声传来,原来是小猴的手机响了。小猴对小米和小女孩说:“对不起,我妈叫我回去吃桃子,后会有期。”说完,小猴一溜烟跑了。

最后,它们又来到树下,遇见了大富翁——小松鼠。小松鼠说:“你们是来做客的吗?”小米和小女孩回答道:“是的。”小松鼠又说:“那就请进来吧。”说完,它们跟着小松鼠走进了华丽的宫殿。小松鼠说:“现在是下午茶时间,我们一起吃松果吧!”小米和小女孩答道:“好。”说完,它们一颗又一颗地吃了起来。

晚上,小女孩准备回家了。小米说:“今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我认识了那么多的小伙伴,还吃到了美味的松果,我非常开心。森林之旅结束了,该回家了!”小女孩说:“谢谢你带我旅行。”这时,森林里的树、叶、空气似乎更浓郁了!

香味散文7:顺着香味找到年

文/胡俊芳

儿时,最盼的就是过年;最诱人的,就是年的味道。

冰封如镜的河面就是一张纸,黑衣人是写在上面的文字,文字说的是打鱼人的生活:提了冰钎子,把深水地方的冰面打成四四方方的洞,再把渔网撒下去,就会有黑身子的鲤鱼、红肚子的鲫鱼和长着胡子背刺的蛤伢打上来。也会捞到河虾,弓着腰身的虾米活蹦乱跳。捞虾米的人回家煮了,再用担子挑了沿街叫卖,那时,我们会把小心保存的硬币拿出来,花几分钱去买一点,用旧报纸包了的小虾红红的,有一种特有的腥香,时不时捏一个放进嘴里,细细地回味,算是给自己打了一回牙祭。

孩子们天生就是跳跃的音符,多厚的冰也冻不住。村外早已场光地净。夏秋时节繁忙的打麦场,如今只剩下一个个秸秆垛,却正好可以打坷垃仗。小麻雀们唧唧喳喳地在草窝里啄食,人来了一哄而起,人走了又一哄而落,好似过不了明天一样争抢着进食;所有的树都披了一身树挂,晶晶莹莹的似雾又似雪。看到有谁站在树下,就会有人偷偷地过去使劲揣那棵树,哗啦啦的霜雪会把树下的人变成一个雪人。当回到村里的集市,让我们惊讶的是,那似乎早已经不见了的果实会用另外的一个形态告诉我们它的存在——红红的大枣、褐色的黑枣、挂着霜雪的柿饼,还有焦脆的花生和瓜子……芝麻换香油喽……一声声敞亮悠长的吆喝在街巷中弥散,母亲就会找一只玻璃瓶,小心将上面的灰尘掸干净,再将挂在屋梁下的芝麻袋子解下来,掏出一点吩咐我去换香油。商贩将芝麻吹了又吹,然后过秤倒进布袋里,再用油提子小心翼翼地将铁桶中的香油勾上来,一股鲜香完成了从渴望到可及的转换。香油是舍不得让我们多吃的,拿一个窝头,滴上几滴,再放进几粒大盐,是对我们最好的犒赏。

家乡种大麻。春日里吐芽的青苗,到了夏天就是高高的麻杆,割下来放进水坑里沤了,再剥皮再晾晒再烧成黑灰,就是做鞭炮的黑药。家乡的鞭炮近到十里八乡、远到山西山东都闻名。一到冬天,家家户户都给生产队做鞭炮,夜里在村子里走一遭,几步远就会听到搓炮筒子的轰隆声。最忙的是生产队的大院,裁筒子的、装药的、糊麻头纸的、锥炮眼的、砸炮捻子的,哒哒哒的声音响成一片。一批鞭炮做出来,都要试放,一挂挂的鞭炮声你起我落,一根根的二起脚此起彼伏,火雀一样的烟花四处飘散,远远近近的声音充满了耳际,火药的味道塞满了鼻孔。那一缕缕的味道,仿佛告诉你年到了,年到了,把一颗颗幼小的心撩拨得宁静不安。去找正在砸炮盘子的大伯,偷偷要一把零散的鞭炮,就像得到了宝贝一样,偷偷地掖藏在墙洞里,再偷偷的放几颗,那一股硫磺硝烟的味道就会凝固在记忆里。

岁末的时候,村庄里开始弥漫起众多的味道。不管平时的日子过的多苦,到了年关,所有的人家都会把所有的好东西在这个时节展示出来。家里穷,猪肉舍不得多买,父亲总会弄回一个猪头,搁在院子里的木板上,先用煮沸的沥青烫了猪毛,再用烧红的火钳把耳朵等细节之处细细清理,洗净了把整个猪头放进大锅去煮,灶中的柴草明灭,肉的香味弥漫开来,馋虫顺着嘴角一直趴到地上。煮好的肉舍不得让我们吃,肉捞出来,再放进花生黄豆,凉了凝固成肉冻了给我们切下一块,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享受。有时,父亲会给我们熬一锅糖稀。将红薯或者红萝卜煮熟打碎,将汤汁挤出来,再用铁锅去熬,水分熬没了一锅红薯味或者萝卜味的糖稀就大功告成。找一棵高粱秸秆折成两根小棍,把糖稀挑起来,弯弯绕绕,一伸一送间,幸福扯得好长好长。

过了二十三就是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忙起来。窖藏的萝卜白菜要挖出来,鲜鲜亮亮的摆了一院子,仿佛嗅到了秋天的甘甜;干萝卜条洗了煮了放在笼筐上晾晒,有一种特有的发酵的味道;买了豆腐用豆油去煎,生豆子的嘎啦味道和熟豆腐的味道搅合在一起;还有鱼的味道,鸡的味道……谁家都有的,一定是馒头的味道,饺子的味道。饺子的用料各不相同,白菜萝卜居多,把菜洗净剁碎了,把肉洗净剁碎了,放进豆油和大酱,包罗杂陈的饺子味道流满了街巷。煮熟了,你给我端一碗,我给你送一盘,味道在互相的交换间实现了共有。那时,你仿佛就拥有了天下最幸福的味道。

年的味道,就是五谷杂粮的味道,就是各种蔬菜和肉食的味道,就是四季物产的味道,就是天南海北的人带回来的外地特产的味道。顺着这个味道走下去,就能找到记忆中的年,就能找到乡愁。

香味散文8:书香永恒

文/马德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

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情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世态炎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从黑发读到白首,也自痛快淋漓,无怨无悔。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的。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苏轼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渐染。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 ;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拚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史书与传记,常常让人热血沸腾,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联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即便真的遭遇了人生的不幸,也会泰然自若,从容应对。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丰富影响着你的丰富,以自身的安详引领着你的安详,以自身的厚重充盈着你的厚重。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与你的心灵对话,它不思索,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这个世界上,比黄金更贵重的,永远是知识。而读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只有读书,才会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一个民族的强大,也是与读书密不可分的。犹太民族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之一,而恰恰就是这个民族,却是最喜欢读书的民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读书人,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

岁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就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香味散文9:糯包谷

文/刘凤莲

夏天一到,糯包谷的香味从泥土中钻出来,从嫩绿的包谷叶子里挤出来,庄稼人装满背篓,生意人大声吆喝,美食者充盈味蕾。

“今天中午回家吃饭,上午去土头掰的糯包谷,已经给你煮起了……”收到妈妈发来的微信,正在办公室忙得不亦乐乎的我,似乎嗅到从锅里飘出的香味,直接钻入心田,顿时口舌生津,满是糯包谷的味道。我和哥哥都喜欢吃糯包谷,母亲是知道的,就像“六一儿童节”会发棒棒糖一样,总在那个时节,就会有惊喜。每当这个时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家里几乎天天都会煮几个,而天天喊着减肥的我,面对香甜软糯的包谷也是最没有抵抗力的。而在我的童年,吃糯包谷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农村,土地很金贵,“保肋肉”土地是种粮食的主阵地,不能轻易动它。勤劳善种的妈妈就开垦出“边角费料”的贫瘠土地,种上糯包谷。那个年代农村物资匮乏,没什么好吃的,吃糯包谷可以解馋,当成小孩的零食。父母也喜欢吃,只是让我们两兄妹选择之后,才吃一些细小而不耐看的包谷。每当两兄妹吃得狼吞虎咽,包谷粒从嘴边滑落的时候,父母总会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来段情景教育,也让我们从小对《悯农》这首诗耳熟能详,爱惜粮食成为一种自觉。

后来,因为爸爸和哥哥工作的原因,我们搬了几次家,但每次妈妈都不闲着,总要拾掇一块地种上糯包谷。

2008年,我们搬家到鱼洞,开始两年妈妈在小区旁边找到没开发的闲置地,开荒、找水、施肥……经过妈妈一番打理,曾是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随即变得有模有样。就像一个素颜的村姑,经过一打扮,就变得楚楚动人。糯包谷苗也争气,在这片新开垦的处女地拔地而起。长势正旺,却不逢时候,恰如“枪打出头鸟”,清幽的包谷苗被盯上了,闲置土地要开发,玉米地被夷为平地。

妈妈却不灰心,又费了好大功夫,到处托人,几经周折,终于在一个远房亲戚那里找到一块荒地,在云篆山半山腰上,走路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被迫舍近求远,终于尘埃落定,妈妈便把它视为珍宝。这一种已近十年,把一块荒地侍弄成一块熟土。

为了让我们吃到新鲜有机的糯包谷,每年春节后,就是妈妈最繁忙的时节。买种、捏泥团、下种、盖薄膜保温、移栽,移栽前要挖土、打窝、施底肥,包谷苗存活后还需要平时的管理:什么时候下肥,什么时候垒土……这个过程看似很简单,但几个月的生长期,其实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妈妈的心。

记得有一年,正当包谷抽尖扬花的季节,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这一晚,妈妈失眠了,一心念叨着她种的糯包谷怎样了?第二天天不亮她便出门去地里,看看受损情况。我们种的那块包谷地上面是一条水沟,一晚上的雨水把没疏通的水沟涨破,石块滚落,大水直灌向包谷地,可怜的一人多高的包谷苗被拦腰折断,被雨水冲刷得所剩无几。妈妈很心疼,但无可奈何,谁又能胜天?她脱掉鞋子,卷起裤管,从地里把可能存活的包谷苗一棵棵扶正,垒土,或者用树枝作支撑,把歪七倒八的包谷苗用绳子绑正,仿佛在给伤残者绑夹板。那天,暮色从四周涌向包谷林,妈妈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心痛地告知我们,一百多棵糯包谷苗只剩下三十几棵了。妈妈一阵叹息,我们尽情安慰,才让她平静下来。有了那次教训,妈妈每年便早早的把那整条水沟打理得坚固、顺畅,沟渠再没出现洪水漫灌的事情了。

春天,妈妈会把糯包谷分三批次种下地,每批相隔半个月的样子,每次种三四十棵,考虑周全的妈妈说,这样是麻烦点,但可以避免一次性成熟了吃不完造成浪费,又可以保证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糯包谷。妈妈也很大方,经常把成熟的糯包谷送点给亲戚或者邻居;让我带些到办公室与同事们分享……带着泥土芬芳的糯包谷甜进大家的心里。

今年,第一批糯包谷已经成熟了,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会在又甜又糯的爱的呼唤中度过,糯包谷的每个颗粒都包含着妈妈辛勤的汗水,还有浓浓的母爱。

香味散文10:带着香味的夏天

文/雒梦瑶

童年夏日的午后,宁静而又慵懒,微风拂过,带来阵阵蝉鸣。外婆家的院子早已是一片姹紫嫣红,粉红色的月季娇艳欲滴,有着浓郁的香味,每一朵花儿都显得生机勃勃,外婆很爱花,她的院子里种满了美丽的月季,每到夏天,她总会为了这些娇滴滴的花朵们而忙碌着。她曾告诉我,她爱月季,因为它们会让她想起少女时的自己。而院子的角落里,有一颗很大的沙枣树,淡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不起眼,但我觉得它有一种独特的美。后来,我记忆中外婆家的夏天,便满是那淡淡的沙枣花香……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身体很差,总是咳嗽,外婆就会让外公采些沙枣花来,晒干后泡水喝。用沙枣花泡过的水总会有种清甜的香味,闻着令人很舒服,喝一口,清香溢满口腔,后味儿有点涩涩的,它似乎总能治好我的咳嗽,让我舒服很多。外婆的手很巧,她总是喜欢坐在院子里,一边为我织着新毛衣,一边笑眯眯地看着我在院里捉蝴蝶。我有时会问她:“外婆,离冬天还早,现在为什么要织毛衣呀?”她戴着老花镜,挠挠头:“是啊,冬天还早……那外婆给你织背心,等秋天天凉了穿,好不好啊?”我点点头,外婆的毛衣总是织的很漂亮,而且她只在夏天织毛衣,我知道,当冬天来临,雪花落下时,难免会想念夏天,而穿上它,就好像又闻到了夏天的味道。

后来,那一年的夏天,外婆六十一岁,不幸生病去世。我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没能听到她想对我说的话……外婆去世后,我不愿说话,外公也什么都不说,只是陪着我。院子里的月季不知怎的都枯萎了,我再也嗅不到那迷人的香气了,我的心里充斥着绝望与悲伤,我不愿相信,整日抱着那现已不能穿的毛衣发呆,我觉得夏天不会再温暖了,夏天也再不会有香味了……

一年后,又是夏天,因为城市规划的原因,外婆的小院被拆了,他们分给了外公一套房子,可我知道,外公心里始终不愿意离开。小院拆了,我不愿再回去看一眼,可外公却说让我一定要回去看看。满地的废墟,埋葬了我的童年与欢乐,一块块土石刺得我心脏隐隐作痛,就在我失去一切希望与幻想时,微风拂过,空气里竟是沙枣花的清香!我抬头望,泪水便夺眶而出……沙枣树依旧高大,焕发着勃勃生机,绿油油的叶片掩映着淡黄色的花朵,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他们没能移走这棵高大的树,而它,就在这一片废墟中坚强而倔强地生存!我终于明白外婆想对我说的话,她一定是想说:不管今后遇到任何困难、打击,不管今后的路有多难走,要像沙枣树一样,哪怕在逆境中,也要生机勃勃!

那以后,我又找回了从前那个快乐的自己,因为我知道,外婆永远不会离开,而沙枣树,也永远不会倒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