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文章

请欣赏课文文章(精选5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课文文章1:黄山游

文/柳欣怡

自从学过课文《黄山奇松》,我就对黄山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一直期盼着能亲自领略集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陡峭、庐山的云雾和雁荡山怪石于一身的黄山奇景。

在登山索道上举目远眺,拔地而起的山峰连绵起伏,层层叠叠,蔚为壮观。这里的山不同于寻常的山看上去满目苍翠,它的山岩部分裸露在外,呈黄色,我想这是不是就是黄山名字的由来呢?

这里的山峰真怪啊!瞧,大山顶上一只小猴正聚精会神地观望着千变万化的云海呢!没错,这就是着名的“猴子观海”。咦,那不是一个人伸着一个手指指向天边么?哦,那就叫仙人指路,真是栩栩如生啊!最值得一说的是“梦笔生花”和“笔架峰”。梦笔生花,顾名思义,就是这座山峰形如一支笔,但绝的是笔尖上还长着一棵伸展树枝的小松树,犹如在笔尖上开了一朵花。据说,如果小朋友在这里和“梦笔生花”拍照合影,在学习上就能妙笔生花,才思敏捷。看,旁边一座巧夺天工的山峰如伸开的手掌,又如早已备好的笔架,“笔架峰”因此而得名。远处光秃秃的山顶上,两块巨石如天外飞石粘在悬崖上,这就是飞来石的由来。在这里,只要你去想象,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处奇景,都有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故事。

这里的松树可真奇啊!黑虎松郁郁葱葱,连理松相互依偎,团结松紧抱成团……我们经过鳌鱼峰的险峻,百步云梯的陡峭,一线天的狭窄来到了玉屏楼,终于一睹了迎客松的芳容。她真不是徒有虚名的,我被它的美深深地震撼到了。笔直的树干一侧长着错落有致的树枝,犹如好客的朋友在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客。

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美得让人心醉。我深深感受到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罢黄山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心境。

课文文章2:敬重平凡 人人平等

文/陈思伊

最近,我们学习了课文《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林肯当选总统时,美国的大部分参议员都出自名门望族,但林肯的父亲是一个鞋匠。参议员们从没想过自己的上司会是一个鞋匠儿子。于是,有个参议员在他首次参加参议院的演讲时羞辱了林肯:“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参议员都大笑起来。出人意料的是,林肯等笑声停止后,竟感激这位参议员,并强调自己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做得那么好,还说如果参议员脚上的鞋子是他父亲做的,如它需要改善,自己一定尽可能帮忙。这些话使所有的嘲笑都化成了参议员们对林肯的由衷赞叹。

林肯的举动给予我心灵很大的震撼。一个平凡的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便是不平凡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至少我们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林肯敬重平凡,是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鞋匠。他没有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自卑,而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感到自豪。出身只能决定你的现在,努力和信仰才能成就你的未来。

林肯伟大的信仰废除了奴隶制度,主张人人平等,正是这样,他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总统。让我们向他学习吧!

课文文章3:当年背诵课文的那些事

文/杨天意

早前教育部发布高中语文新课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增加到72篇。此消息一出便引起广泛热议,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想起当年背诵课文时的那些艰辛和苦乐。

上小学时,因为我的声音好听,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听我朗读。“朗读有热情和感染力”,我常常会得到老师如此夸奖。因此我最喜欢的就是课文后面“思考与练习”里的那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我最害怕的却是这句话的加长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当时的背诵内容主要是诗词类,如大小李杜、毛泽东诗词;还有文言故事《郑人买履》、《矛盾》等;另外就是“持股比例”更高的现当代文,老舍那“冒,冒,冒”的《趵突泉》,毛泽东论“泰山”、“鸿毛”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

那时,文字和我似乎已经有了一种难以名状的“默契”。记得学《趵突泉》时,老师要求全文背诵,因为我偷懒,只背过了第一段。结果老师留下所有没背过的人,不许上体育课,在教室里继续背《趵突泉》。那天我才真正认真地端详起这篇文章。没想到,读起来竟那么朗朗上口:“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不到一刻钟,我就完成了背诵。身后留下老师和诸多可怜的思绪凌乱的同学。离开时,我听到老师对其他同学说:“听见了吗,这才叫背诵。”

初中时,语文老师让同学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但我们说并没有背诵过。原来老师记忆中小学课本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要求背诵的,而我们“95后”的小学课本,鲁迅的文章已逐步朝着课外“搬家”了。从那天开始,这个选段成了我们额外的“必背”篇目,每节语文课之前,从第一桌开始,一次一人,熟背“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如今想来,这段经典文字让我受益匪浅,不单让我知道了“云雀”的别名“叫天子”,其中流畅的细节描写、变换的关联词、修饰性词语的运用等,对于一个初中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都有着相当大的提升,也对我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不少影响。

说到影响,更得感谢中学课本的古文背诵。当媒体报道又出现贪官时,我会来一句“万钟于我何加焉”;当困惑于手头的复习资料语焉不详时,我会感叹“无从至书以观”;当父母叮嘱我不要游戏人生,要好好学习时,我会反问他们“然则何时而乐耶”;当看到伪装成网友的电信诈骗,我会调侃一句“有朋自远方来,虽远必诛”。

事实上,“并背诵课文”这五个字带给我的不仅是说话、组织语言的能力,还带给我更多思考。

到高中以后,语文的背诵篇目更加深奥,甚至一度照着翻译逐字逐句读也仍然看不懂。那充满了香草美人的楚辞《离骚》,那“长篇大论”的《琵琶行》,那抽象模糊的《逍遥游》都一度成为物理、政治科目以外的“老大难”。但当我理解了香草美人的真正含义时,当我读出了白居易作品强烈的韵律感时,当我明白了“大与小”的辩证思维时,我发现,理解了文章后再背诵就仿佛与作者对话,只恨我不能把我产生的想法告诉作者,只恨面前的老师精于应试,身边的同学疲于应付,深深遗憾我心中的喜悦与惊愕无人交流。上了大学,我毫无悬念地选修了大学语文,并满怀热情地加入了语文老师领导的社团,成为其中的骨干,与老师和有思想的同学们一起探讨汉语语言的魅力。

高中语文课本增加背诵篇目的新闻,勾起了我太多的回忆,把当年背诵课文的那些事写成文字的同时,我拿起手机,在高中同学群里不忘调侃一句:“必背篇目加了这么多,那‘00后’岂不是要比‘90后’更有文化了?”于是大家发来“哭脸”一片。

课文文章4:垂柳

文/王普聃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讲的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在青海高原顽强生存的故事。读完这篇课文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家乡春天的柳树。

和煦的春风里,一排排风情万种的柳树迎风站立着,有的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在微风中摇摆着自己美丽的裙摆,有的如一位热情的使者,在春光中伸出了自己修长的手臂;有的似一个害羞的小孩,在暖风中依偎在湖水妈妈的怀抱里……

近看垂柳,它的树干约有一抱粗。树干上凹凸不平,长满了斑斑点点,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它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尽管伤痕累累,却依然保留着青春的风采。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的枝条,积淀了一整个冬天的力量终于释放了!不久后,它的枝条变得细长下垂,直泻而下,像少女柔软的披发,又像一条绿色的瀑布,优美又不失气势。

垂柳不像牡丹那样华贵,也没有白杨的高大,青松的伟岸,更不像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它不像炫耀姿容的玫瑰,不像十里飘香的桂花,也没有芍药千娇百媚的绝代风华,梅花傲寒斗霜的风姿。它不图外表,无意与群花争芳斗艳。在明丽的春日,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一片绿荫。它用顽强的生命力,召唤来春日的阳光,为春天增添了一份婀娜的美丽,一份清新的高雅!

课文文章5:书里世界

文/陶淑婷

学过有关高尔基的课文,我就想到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今天,我来到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饶有兴致地读了起来。

我们班看过高尔基作品的同学不少。有人说,高尔基的作品总是那么深奥,让人捉摸不透;也有人说,高尔基的作品充满了哲理,让人一窥世间美丑。于是我怀着疑惑的心情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童年》,想一探究竟。

这位着名作家的童年是痛苦不堪的。高尔基从小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底层。他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但却因为两位舅舅的嫉妒而被逼上绝路。于是,小小的高尔基就生活在痛苦和耻辱中。他看着大人们为财产争得面红耳赤,整天打斗不止,而自己除了忍受祖父的鞭子以外,找不到一点疼爱与呵护,他感到十分空虚。在整部小说中,关于高尔基童年悲惨遭遇的背后,又有些什么呢?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着。

“‘唉。你们这些人哪——!’他常常这样习惯性地叹气,也不知道在感叹什么。茨冈脸色红红地走到厨房中间,像一团火焰般地跳动起来:两手高高扬起,脚步飞快得让人难以分辨,衬衫抖动着,像燃烧一般地发出灿烂的光辉。”读到这里,我不禁又为高尔基捏了一把汗……

小说的许多段落给人以遐想,也让人有些犯迷糊,更让人看清了人世的善恶美丑:有人愤愤不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厌恶;有人翩翩舞蹈,是乐观地面对现实生活;也有人妒忌品格比自己高尚的人……

我想,能够从别人身上看清自己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不必吹嘘和夸张自己的优点,因为它是掩盖不了你的缺点的,而缺点被你努力改造之后,也许会成为优点!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