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文章

请欣赏儿子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儿子的文章1:儿子的座位

文/童卉欣

儿子6岁半,入学了。开学那天,我送他去学校,不到八点,新生和家长们已经挤满了教室,一片闹嚷声中,班主任老师说:学生们随便找张桌子坐下,以后位子还要调换的。

我不及其他家长眼疾手快,只给儿子“抢”到一张靠后的课桌。想着老师说的“位置还要调”,就放心地和儿子告别了。

谁知这不甚理想的位子,儿子一坐就是一个多月,而且,据他反映,在学校,他不再延续幼儿园里受老师宠爱的待遇,提问很少到他。我想:一年级嘛,只要听得见老师讲话,看得清黑板,坐哪儿关系不大。

朋友知道了,批评我:要说你也算是受过教育、重视教育的家长,孩子坐哪里,关系大了!坐前排的,老师提问多、更关注、盯得紧;坐后面的,都是放任自流、不大管的一群,一班六十人,老师精力顾得过来吗,只能关注少部分。

“那怎么办,也不能为这点小事专门找老师啊。”我说。

“你当然要去拜访老师、拜托老师啊,带礼品去,不要舍不得花那点钱。”朋友指点我。

“啊——才一年级,犯得上啊?”

“时间长了,你就知道犯不犯得上了,我们家是每学期都要去班主任那儿的。我孩子班上的那个谁谁,头天晚上家长拜访了老师,第二天就调换了座位,哎,这样的事多了。”

老师那里,去,还是不去,于是成了一个纠结我心的问题。

时隔半月,儿子回来汇报,他坐第一排了。

朋友说的,要“关系户”才能坐前三排呢。我们分明没去送礼,甚至没给老师电话啊,于是我和老公揣测,难道是因为我单位和儿子学校有业务往来,有人把这事告诉班主任了,班主任于是“照顾”孩子。要不就是老公有一个亲戚在学校当着小领导,她跟班主任老师提过了……总之,坐到了受重视的座位,我挺高兴。儿子却郁闷地说:不听话的老师才让他坐第一排呢,好看着呀。

期中考试过后不久,儿子喜滋滋地回来告诉我:妈妈,一个好消息,我没有坐第一排了,证明我表现好了!

“坐第几排了?”

“嗯,倒数第二排。”

我心中一凉,第一排一下挪到倒数第二排,这落差也太大了吧。我倒不求孩子一直坐前三排,可是也不能太后了,比刚开学时的老座位还后呢。难道是没有感谢老师,老师觉得我这家长太不“懂事”,难道孩子期中考得一般,老师把他当差生……我又开始揣测和不安,又开始纠结要不要去拜访班主任。

儿子说:妈妈,你好像不怎么高兴啊,都没笑一下。

“你是不是在学校表现不好了,怎么一下坐那么靠后?”我问。

“没有啊,跟你说了,表现不好的才坐第一排呢,改正好了,就不用坐第一排了!”儿子执着相信他的道理。他清亮的眼神,似乎在嘲弄我为一个小小座位的多虑多忧。

前前后后的挪动中,孩子的天真和大人的世故来了一个碰撞,让我烦恼的是,我不知道,谁是对的。

心底里,我但愿,孩子是对的,天真简单,是对的。

儿子的文章2:我们仨

文/小麦

我,儿子,女儿,我们仨。

儿子很像我,有点温和,有点任性,女儿性格有点强,不太乖巧。但是一人一个性格,妈妈都喜欢。

在儿子小的时候 ,我的心都放到了儿子身上,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可以说细致得都有点过分,所以感觉很累。比如儿子喜欢看手机上的猫,我就在电脑上再找个狗,还有类似熊宝、小鹦鹉等等,总想让他得到更多。

后来有了小女儿,奶奶带不过来,就把儿子留在了外婆家,儿子变得更加敏感和多愁善感,以至于我去个卫生间就开始哭闹,一岁多的孩子,离开了妈妈,就失去了安全感……

后来儿子能上学了,就把儿子接了回来,儿子很开心,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再后来,女儿会走路了,开始会拿哥哥的玩具了。两个人的战争,也可以说是一家人的战争就开始了……

奶奶和爸爸的观点是,哥哥该让着妹妹,将玩具分给妹妹,我的观点是,本来哥哥就敏感,应该帮哥哥度过敏感期,让他意识到,家里多了个妹妹,并不影响他在家里的地位,让他没有失落感。孩子不应该大的就该去让小的,是我的就是我的,我可以和你分享和交换。

我不想让儿子以后变得懦弱,他应该和小的得到一样的宠爱。

他也有撒娇的权利,让他通过大人对他的爱去传递给妹妹,而不是强迫他去让妹妹。

对于女儿,我觉得她不存在失落感,从出生就感觉很自然,爸爸妈妈哥哥,都是亲人,一直都是这样,心理就不会出现阴影。

所以在外人看来,我似乎在偏袒哥哥,其实是为了女儿,让哥哥长大后能发自内心地对妹妹好!

儿子的文章3:母亲的饭锅

文/牵马岭

今年我儿子考上了大学,母亲说:“最小的孙子也出飞了,终于答对出头了。背了一辈子饭锅,总算解放了,可以松一口气了。”

儿子上初三时,爱人去北京打工,母亲便与我在一起生活。我做饭,她信不着。不让她起来做饭还不行,总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起大早给孙子做饭,做顺口的,做有营养的,没有一次耽误孩子吃早饭的时候,宁可半夜醒了不睡。给孙子做完,再给我做,因为我吃的是另一样。给我做完,又给她自己做,因为她患有糖尿病,吃的又是另一亲。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身影主要在厨房里。什么都有固定的地方,如果她不舒服,我下厨房时,调料在哪都找不到。

母亲最擅长的是做面食,尤其是饺子、包子、馅饼、馒头和手擀面。有时为了把一盆面快速发好,就用一个小棉垫把面盆包起来,放在床上,点上电褥子捂起来。如果她出差几天不回来,怕我起早费劲,就蒸出一大锅豆馅包子,放冰箱里冻起来,满满一冰箱,让我蒸着吃,还打来电话问我够吃不。

父母养育了我们五个孩子。母亲一年四季都起早做饭,没有钟表的年代,她就看天上的星星判断时间。她把起早做饭当成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最初家里没有电吹风机,母亲就拉风匣,呼哒哒地拉呀拉。天天煮一大锅饭,除了全家七口人一顿够吃以外,还要给上班的爸爸带去午饭,给姐姐、哥哥和我上学带去午饭。每个饭盒里,她都认真装好,然后静静地看着我们吃完,等上班的走了,上学的也走了,自己才坐在炕沿边吃饭(为了下地方便),收拾碗筷,得空才能休息一下。母亲在烟笸箩上放一把笤帚,顺着躺在炕沿边上(也为了下地方便),吸着自己卷的土烟,思考着下顿饭以至明天一大家人吃什么,带什么。

记得我上初中时,母亲用手帕给我包上饭盒,嘱咐我一定不要弄掉地上。可是有一次我还是把饭盒弄掉了,饭撒了一地。回家时,母亲不但没有训斥我,又给我重新装了一盒新饭。

母亲常给我带的是高粱米饭,菜是炒黄豆。冬天的中午,从学校炉子上取下饭盒,打开盒盖,那用大酱、葱花炒的黄豆香味立即扑鼻而来,同学们纷纷过来看是什么菜。那时,我总是盼着放学,好打开饭盒看看里面母亲又给我带了什么菜。烀土豆,豆腐拌精盐……母亲变着花样给我带菜,我天天吃得饱饱的,精力充沛,成绩非常优秀,而她自己连一个豆腐边儿都舍不得吃。那时哪来的大米饭?哪来的肉?哪来鸡蛋啊?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过去做饭时,母亲绝不让我们打零,嫌碍事。而如今,母亲上了年纪,来人去戚的,我们就不让她伸手,因为她在厨房一转就迷糊,记性也减退了,不是忘放盐就是忘开吸油烟机。虽然我们做的,她看不过去,有时还免不得唠叨几句,说天天讲科学、讲道理的,那没油又没盐的菜可怎么咽啊?

母亲的饭锅没有白背。不但甘心做好后勤,让父亲安心工作,还用白高梁米、红高梁米把五个孩子拉扯大,竭尽全力供我们读书,一个个成家立业,已经非常伟大了。在孙子、外孙子在高中学习最累的三年,她也都陪了下来,不亚于参加一场高考。每当邻居们夸奖母亲:“你这老太太可不简单哪,有功啊!饭锅里背出好几个大学生来。”母亲就会有种成就感,露出最得意、最灿烂的笑容。

儿子的文章4:儿子为我“抢”车票

文/聂时珍

又是一年春节时,漂泊在外的人,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回家早,二是出门顺。春运期间,人满为患,一票难求啊。

想起过去回家过年,为一张炙手可热的车票,望穿秋水,费尽心机,想起一字长龙的购票队伍,想起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排队,等待,至今心怀不安。

今年,想不到,发达的网络售票为我解决了一票难求。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下了。这一切首先要感谢网络,感谢儿子。读大学的儿子,早就放寒假了,他在家里没事干,为老爸干了一件难办的事情。

原来以为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会给人带来什么实用东西。虽然有流行的网上购物等便利,但网络这个东西在我的思维里,它带给我更多的是负面的东西,所以我对它总是持远观的态度。

儿子也算是个小小的网络迷吧,读大二了,还喜欢玩那些什么地下城等网游,玩网上购物等,他的网络水平远远超过了我。原来我担心他热恋网络,会荒于学业,但事实上他不是这样,他边学边玩,学习与娱乐结合,相得益彰。

这次为老爸抢车票,儿子算是头等功臣了。他用大学学习用的笔记本电脑上网操作,用不到半小时间,通过网银为老爸抢了2013年正月初七(2月16日)的一张有座火车票,解决了我正月出远门购票难的后顾之忧。

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人还未回家,春节后出门的车票却已到手,算是吃了个定心丸。为此我不得不惊叹于网络的力量,当你真正融入网络世界时,它有时会给人省时,省力,带来很多生活的便利和快乐。

2013年的春节出远门,那一张小小火车票,温暖了我那颗不再忧虑的心。

儿子的文章5:但愿人长久

文/杨蓉

送儿子上晚自习后,我在车内想了想,决定先去超市。拎着牛奶和月饼,我穿过黄泥湾的小巷去看外婆。她开了门看见我显得很开心,看到我买的东西又有些嗔怪。我拉着她的手说,我们去体育场散散步吧。

外面风好大,一扫白天的闷热。路过墙角一丛金银花,我折了一枝拿在手里,有幽幽清香缭绕着。几只小狗围在栅栏边,外婆见到往后退,我知道她怕狗,就依傍着她走了过去。体育场人来人往,热闹喧腾。踢球的、跳舞的、散步的……一轮圆月挂在树梢上,好奇地打量着这一切。我脱了鞋子,陪外婆在操场上走了一圈。走到锻练器材的地方,她张望了一会儿高兴地说,里面有个她认识的老奶奶,她走过去很快就融入进去。我看到几个花白的脑袋亲密地凑到一块,偶尔她们又朝我这边看几眼。我冲她们笑了笑,外婆也朝我笑了,我猜她是和这些伙伴们说到我了。

我抬头看了看月亮,那么大那么圆,好像从未改变。而我呢,有一天也会变成眼前的她们,不知道她们看我时会不会想起自己的从前?岁月流逝、人世变迁、沧海桑田,这样感慨月亮看着会不会发笑呢?这样的时刻,我不再如从前放飞怅惘的飘渺思绪,而喜欢静静地注视眼前的她们,想象岁月在她们这里走过的痕迹,心里缓缓地溢出温暖和慈悲。

我陪外婆往家走,在转弯的路口,她不再让我送。我说那我就站在这里看你走吧。路灯下,看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她朝我挥挥手,我转身离去。我想起自己曾写的散文《聊赠一枝春》里的句子“外婆坐在那里,即便一言不发,慈祥的面容,也让我发自内心地感激。感激上苍和岁月的仁慈,赐予我们这些波澜不惊的寻常。也许,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有一棵温暖的大树,深深的根系扎进血液里。即使她的身躯衰老,却依然是我们郁郁苍苍的精神家园,带着庇佑心灵的温暖眷念和无尽慈悲。”是的,和她说几句家常,陪着走了一段路,我的心就变得安定而轻盈。卸去了白日的铿锵,这一段时间以来的焦虑也如乌云淡淡消散,我仿佛看到,那个曾如月光般澄澈的自己……

一个人开着车,在回程的月色里。久石让的钢琴曲在耳边流淌着,往事历历,一幕幕呈现,原来,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有一天真的是会笑着说出来的。但我不说。可我感激——这是真的。我感激生命里所有的遇见。走过的每一步路,原来,都算数的。而我,一直是个多么幸运的人啊!上苍把光和暖种在心中,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日子,我也能明亮地行走着。

当然,我懂得每个中年人都活得不易。站在老小之间,承担着责任,同时还要树立活着的尊严。所以,我对遇见的每一张风霜但善意的脸庞都心存敬意!其实,尘世里的每一个生命,谁不是在负重前行呢?但重量也是在检验着生命的质量。有时候,看着茁壮成长的儿子,还有蹒跚的外婆,我会为拥有他们而深深感恩,会为自己带给他们一个灿烂的笑容而由衷地骄傲。平凡如我们,在用心用情,写着烟火人间的故事和温暖。

我想,我是到了最好的年纪。就像这明月,今夜如此圆润皎洁。月光衣我以华裳,把清辉洒向山川大地,仿佛懂得这人间的亘古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儿子的文章6:阳台上的牵牛花

文/朱辉

去年春天,儿子不知从哪儿弄来几颗牵牛花的种子,拿回家要我们种。为了不让他失望,妻子就应付着找了一个泡沫塑料盒,又到楼下小区的花园里随便挖了些泥土,撒上种子随手搁置在了阳台上。我知道牵牛花是一种喜欢攀爬的植物,可这阳台上又没有篱笆之类的东西能让其舒筋活络,加之泥土也不肥沃,估计也就只能让其自生自灭,我们也只不过是玩玩罢了。

说起牵牛花,我自然想到了小时候。记得那时家里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满是些父亲的最爱:娇艳欲滴的牡丹、妩媚动人的海棠、姹紫嫣红的杜鹃,还有那芳香扑鼻的栀子……当然,最让我感到自豪的就是花园的栅栏上爬满着的牵牛花,因为那是我亲手栽培的,浇水,施肥可没有一丁点儿的怠慢。每当看到绿油油的叶子下藏着的那些或粉、或紫、或蓝的小花在微风中摇曳时,顿时一股沾沾自喜的满足感涌上心头,感觉那小小的牵牛花丝毫不比其他花儿逊色。可一看到阳台上刚种下的那盒牵牛花,就不免为它的处境担忧了起来。

因为不看好那盒牵牛花,渐渐地也就把它给忘了。

直到一天早上,我正在阳台上读报。忽一阵南风吹过,传来了一阵叶子“沙沙”的响声。我不由抬头一瞥,竟然发现盒子里已是绿意正浓。原来,那几颗牵牛花种子早已破土吐绿,舒展着曼妙的身姿,在风中翩翩起舞呢!而更让我惊愕的是它们的藤蔓全部偏向阳台内侧,死死地抓住落水管。没过几天,它们抱紧了落水管拼命地往上爬,活像正爬着竿的玩具猴。眼看要到阳台顶而不得延伸时,聪明的它们寻着了旁边的一根电线,又探着身子随着电线斜着往楼上伸展开去……

我不由惊呆了,百思不得其解这牵牛花是如何缠上落水管的,而爬近阳台顶时又怎么会巧妙地傍上电线的。以前,我只在书本上和电视里看到过那些为了生存而激发出无限潜能的生命,却不曾想到这种奇迹竟发生在我的身边。从未给它施肥,也未曾为它浇灌,它们却生长得如此茁壮,生存得如此精彩。除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我还能做出何种解释?

到了牵牛花的花期,它们的花期很短,清晨开,到了中午就凋谢了,但是我却非常感动于它们历经苦难后那短暂而又幸福的绽放。一些天里,多则四五朵,少则一两朵,阳台上总少不了那一道美丽的风景。这着实让我平添了一份甜蜜的牵挂,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像个孩子一样去阳台上数牵牛花。

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感慨不已,它们也好像会瞟我一眼,吹着可爱的“蓝喇叭”,笑对朝阳。

儿子的文章7:秋叶如花

文/清茶

和儿子漫步在月光下。听起来极为浪漫,目的却是为了一篇作文,《秋天的树叶》。

老天,白天不去观察,这晚饭都结束了,提出这么个话题,还美其名曰讨论讨论。我晕!摆明了不会写,想套我的话。

肚子里没货,只能夜行观叶了。

幸好在城里,路灯开得霍霍的,每晚都仍不住抱怨,今天真的沾了大光了。

灯下的叶子别有一番韵味,片片树叶近乎透明,闪着金色的光,宛如月宫的琼枝玉树降临人间。

平时还真每当它回事,微风掠过,树影婆娑,牵着儿子暖暖的手,不知怎么心里的怨气悄悄散尽了。

广场四周载满高大的香樟,是观察的好去处。

我和他细细地聊,远望的景象;月光下的树叶如何闪烁迷人的光泽;音乐声中的枝叶引起了怎样的遐想……

不经意一低头,地上竟然有一片落叶,得来全不费工夫。

捡起来对着灯光。哦,迎着光的叶子,美得宛如初春的花瓣,娇嫩的粉色,既不红艳让人惊叹,又不失妩媚,显得青涩。一时恍惚。竟不知自己究竟对着什么发起了感慨,一片叶子,原来也可以如此美丽。

凑近鼻翼,一丝清凉又略显苦涩的香气若有若无地萦绕,感觉这正是真的秋的味道。

儿子说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叶子的飘落时干脆的,幸福的。

我觉得这秋的叶走过平凡的一生,在最后的绚丽时光披上华丽的礼服,在这皎洁的月光里,在悠扬的乐声中来一场让自己心醉的舞蹈,心里肯定洋溢着满满的快意。

何妨为美放纵一次,不枉活一生。纵使万劫不复又如何?快意人生!

儿子的文章8:官鹅之态

文/黄英

八十岁生日时,儿子开车送我和老伴游宕昌官鹅沟。清晨的蒙蒙雨雾中,下车后我扶杖而行,刚进沟那段,尚属岷峨山地的浅山区,与陇南山乡秋景无异。

雨雾渐渐散去。峡谷越走越窄,山崖的模样越来越峥嵘怪异。游人步履匆匆,擦肩而过,赶集一般。我慢慢走着,开始注目那万山丛中奔涌而出的一溪清流,时而急湍滚雪,时而深潭凝碧,千折百转,流淌得那么自由欢快!感到自己硬化的血管,似乎也爽然通畅。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山水一体,仁智同源。

“雪!爷爷,看雪——”

我驻足停步,身依小桥护栏正在遐想,搀扶我的孙儿忽尖声叫道。按孩子的指点望去,目光越过近树的红叶,在流云缥缈的天际,果然露出几个银白的山尖!老伴、儿子、儿媳赶紧聚拢,那高峰的初雪,将大家的目光吸引成一个焦点。手机连连抢拍,美妙的瞬间,定格成画。

高远的雪峰诱人步步深入。气势威严的一尊尊巨岩,挺身列队,夹道而立。抬头仰望,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敬畏感。这是一群身经百战的壮士,当初,地壳运动,岩层挤压、扭曲、碰撞、断裂……留下的创伤断面和褶皱纹理,历历在目。不知他们是否还在疼痛?

但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神力,竟使饱经沧桑的岩体返老还童!你看,那赤裸的绝壁,居然披上了斑斓的苔衣,或吐出了丝丝浅绿。

巨岩,果然童心未泯,同游人捉起了迷藏。忽倾身靠近,将天空挤成一线,让你担心会不会轰然跌倒;忽转身变向,弯来绕去,前遮后挡,让你在一段S形的幽暗迷宫中惊讶通过。有座巨岩,更为淘气,横空悬垂,石缝漏落的水珠雨点般落下,不打招呼,冷不防浇游人一身惊喜。

过了滴雨崖,眼前豁然开朗,进入一块小小的峡谷盆地。白云缭绕的陡峭山崖上,粗细不一的瀑布,雪流飞泻,喷珠溅玉,交响如雷。一座佛教寺庙,绿树红墙,静静地站在那里,颇具画意。此刻,时已近午,云散天开,一束温煦的阳光直射下来。驱散幽谷阴寒,也给眼前的景物镀上一层熠熠明辉。

再往前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定别有意趣。惜脚力不胜,适可而止。我凝神默想,半日之间,领略了山的雄奇壮美,也将溪流、瀑布、雨露、霜雪、云雾——水的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形态之美,尽收眼底,不虚此行。

儿子的文章9:村庄的证词

文/白庆国

有一次我的儿子回村,他突然说出一句这样的话:村里慢慢就没有人了。当时我听了很是气愤,村里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人了。但转而一想,儿子的话也许是对的,他从来没有说过空话,他站在他的角度,一定看到了什么。他一定看到了空,看到了消失,看到了正在消失。马没有了,牛没有了,羊少了,鸡没有了。这是实实在在的情况,我怎么没有想到呢?我整天忙我的事情,没有注意观察。我的心里立刻生出了一种悲哀,我的儿子走在我的面前,他穿着城市里的服装,走着城市人的步伐,脸上流露的是城市人的表情。这真是没有法子,儿子大学毕业进城没有多少年,就完全融入了城市,他的思想,意识,观点。尽管我反对,有些问题我们的意见根本不一致,但最后还是按照他的思路走下去。

是呀,没有几年,村庄里多了几十部小汽车,都是那些后生回家看父母的,我们在,他们为了尽孝经常回来,我们不在了,他们还回来干什么呢?仔细想想儿子的说法是对的,儿子站在了一个高度,当然看得远了。我的心不由阴沉起来。是呀,再过几十年,我们这一拨人老***掉,村里没有人了,村庄还叫什么村庄,这里将成为一片废墟,房子自动倒塌,树木干枯,石器会湮灭。

从此在劳作之余,我开始寻找起村庄的证词来,我花费精力寻找出那些在我们村庄生活过的石器——碌碡,石碾,喂马槽,门墩,磨刀石,水缸……我知道石头的生命比铁长久,它不受时间的侵蚀,这些东西过去多的是,为什么我要找的时候就不见影子了,是否一个比我更有心的人提前收藏了?他想在我们垂暮之年,垒砌一座石头的庄园?

这时,我才立刻想起村庄里经常有一个买石磨、石碾的人,他的眼光真独到啊!在我们浑然不觉时他竟然已经明白了一切。这就是人与人的不同,智者与愚人的区别。我想了一个别的法子,我让儿子给我买了一部照相机,我要把村庄的房屋街道,老树,仅有的几只山羊全部摄入我的相机,存进电脑,我相信电脑是一个永久的东西,是一个了不起的家伙。我还要把我的父亲、邻居、书记、村主任的影像都拍摄下来。是呀,儿子说的完全正确,尽管现在谁家的房屋盖得都铁壳一样,装饰得清明瓦亮,但空房有多少啊!下一代都是有文化的人,拥有技术的人,农业本身都是辛苦的,人都是本着付出少收益多的境况走着,农业完全机械化的道路必须要走的,这是社会历史的必然进程,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表现。

我已经拍摄了上千张照片,有的人不理解,说我精神出了问题,我的相机对准他们时得到了他们的反感,并且还臭骂了我,说我是吃饱了撑得。我提前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他们还在混沌中,也许他们早就愿意村庄消失,消失了也就干净了,种了一辈子地,种够了。

我希望我能留住村庄的影子,在几十年后很轻松地想起我们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根。

儿子的文章10:黄河古道的儿子

文/刘汉斌

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留下一段无源的黄河古道。古道两岸的兰考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长久抗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黄河古道上走来了一位平凡的男子。一路上,外出要饭的乡亲,争抢着向他讨吃的孩子,生生地刺痛了他的眼睛,撞击着他沉甸甸的心。这一切在他脑海里眼睁睁地定了格。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就是县委书记的榜样、黄河古道的儿子焦裕禄。

眼前看到的这一切,让焦裕禄焦虑、痛心,他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有多重。

兰考的月亮同样美丽,多少个夜晚,焦裕禄站在美丽的月色下,他的思绪在翻滚,眼眶在噙泪。在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广场上,没有特色,没有惹眼的标志。但是焦裕禄知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渍过英雄的青春和鲜血,惟其如此,这个广场才显得肃穆而庄重。

从这一刻起,焦裕禄便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艰难地走在盐碱滩上。风刮着,尘沙四起,尖利的啸吼让多少弱者发抖。焦裕禄却咬牙坚持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20多个村庄,他在用双脚丈量兰考每一寸土地,心中装着的全是黄河古道上的兰考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我是你的儿子!”焦裕禄这情感真挚的言语发自内心,感染着兰考百姓。“群众满意的,难道党会不满意?”焦裕禄这掷地有声的诘问,警醒着每一位有良知的人民公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焦裕禄坚持要亲自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情况的郑重告诫,让同事震撼。

就这样,焦裕禄不顾病痛,带领同事们深入实地查风口,探流沙,蹚着洪水察看流势,规划治水方略。他身体力行发动群众战风沙,改盐碱,栽泡桐,种大枣。为了听到真话,他住进了农民张大爷的草棚。为了让群众放心,他在农民的草庵里睡了一个安稳觉。天刚亮,他就空着肚子站在植树的风口。这一站,他便站成了一个标杆,站成了那个时代的绿色希望。

焦裕禄站得太久了,他太累太累,撑到了最大限度。体力的严重透支,使他病倒在黄河古道上。在群众的一片哭泣声中,焦裕禄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兰考,去了省城治病。

那夜,省城上空的月色依旧很美,月光如泻,四围静穆,鸟的清音诉说又一个平安祥和之夜。但焦裕禄的心不能平静,他依然恋着兰考,恋着黄河古道……

在焦裕禄眼前,黄河古道上仿佛浮现着一片片茂盛的泡桐树干,它们像列队的士兵,用厚实的双臂呵护着、拥抱着一湾碧水,不让风沙侵蚀。田间道边,泡桐浓密的绿荫掩映着座座温馨的村庄。平坦的开阔地,更是时不时被大片大片的泡桐林所覆盖。在房前舍后、坡头渠边,又该生长着些什么呢?哦,是坚实的枣树,它们不择贫沃、不择环境,依水而生,依土而华,它们是真正热爱生命的一群,它们像是自己的化身。

如今,黄河古道还在,她永远记着她的儿子焦裕禄,记着焦裕禄精神,这种精神成了艰苦奋斗的标志,成为时代的旗帜。人们站在这里,热血沸腾,激情满怀。而焦裕禄却长眠在黄河古道的高天厚土里,继续守望!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