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养生的文章(精选8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养生的文章1:养生
文/李晓
这些年来,健身运动成为城市的一大风景。步行、跑步、登山、游泳、打球、跳舞……这些运动方式,都是现代人对健康生命的追求。
健康的生命,得注意日常养生。不过而今养生的专家层出不穷,他们的说法有时前后不一,着实有些让人犯晕。比如我爸,血糖高,这个一向性格倔强的老头子,只有在医生面前表现得顺从,他严格遵照医嘱,不吃含高糖分食物。我爸似乎有些偏激,而今他连水果也不吃了,因为水果含糖分。我有次提着刚上市的枇杷去看他,我爸当场发火:“你明明知道我不吃水果,你这是来害我的命啊!”我对爸说,养生专家说了,糖尿病人就是要适当吃一些水果,说是可以补充身体里的血红蛋白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我把刊登这个养生专家说法的报纸拿给我爸看了,爸叹息一声,我又该听谁的啊。
像我爸这样,时常被养生专家们的千叮万嘱牵着鼻子走却又犯糊涂的可真不少。想起那年,老家出了一个“神医”,我认识的一个女人,慕名而去挂了一个高达5000元的号,最后给她开出的处方是:回家多喝绿豆汤,多吃洋芋红薯这些粗纤维食品。”“神医”开出的处方似乎也没有不对的啊,但问题是他放大了这些食品的功能,因为他说靠吃这些还可以治疗肿瘤等毛病。“神医”还说,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治疗是食疗。这“忽悠”得好像也没错。问题又到底出在哪儿呢?
诸如此类的养生大师们,把我楼下这样的女人培养成绝对的粉丝,粉丝们靠养生大师的只言片语去养生,就差一点没去炼长生不老的仙丹了。现在的人生活好了,不差钱了,就差健康。养生大师们的话也常常打架,相互矛盾冲突。比如,一个养生专家说,生病了,喝水好,多喝水可以软化肠道,有利于人体排毒。可另一个养生专家说,喝水容易使排泄器官温度降低,反而容易引起便秘。一个养生专家说,吃生肉可以减肥,吃面条米饭寿命短。可我认识的一个长寿之人,每天早晨吃一碗素面,活到了90多岁。另一个养生专家说,醋泡黑豆可以强肾,看五官就知道哪里有病。更玄乎了。
还真把人越搞越糊涂。一个随时在琢磨养生之道的朋友跑来问我,到底该信哪一个养生专家的话呢?他说,一个养生专家认为,保持足够的睡眠,可以长寿。另一个人说,睡眠多了不好,人要少睡觉,说人在睡眠时器官更容易衰老。朋友已经买了上百本养生方面的书籍,但正是这些说法前言不搭后语混乱不堪的书籍,让他晕了头。我告诉他,我信一个养生专家说的话,最常用的养生方法就是四句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生气,多运动。
朋友大悟,拍拍大腿叫了起来,说,这就对了啊,我怎么就没有做到呢。我说,其实你没有做到的是养心,只有安静养心了,才是最好的养生。
我乡下的堂叔,今年87岁了,每天吆喝着一头牛或者几只羊上山,牛和羊在山坡上吃草,他就倒在山坡草丛里睡觉,或者拿出一个小酒瓶仰头喝几口,顺便吃几颗炒胡豆。堂叔高兴时,就哼唱几句唱了几十年的山歌。山歌在山风里飘,堂叔在山风里觉得这日子其实已经很安逸了。我回乡时,喜欢陪堂叔在山坡上躺下望天,或者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有一次,堂叔对我说,侄儿啊,只要人活着,你又有什么想不通的呢?我从来不去胡想,病大多是想出来的,我不想,病也没有来找我。我的堂叔,在那个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看起来有些沉寂的村庄,那么优雅那么通泰地活着,原来他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心静得以养生。我认识的几个长寿老人,一问他们的长寿之道,大多是,遇到人生再艰难的事,都是自己挖一条沟疏通淤积的“毒素”,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现代人,活在处处竞争中,活在重重压力下,所以,我觉得,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养心。心,是人体的泉水,汩汩地流啊流,山高水长,天蓝地阔。
关于养生的文章2:漫谈运动养生
文/尹祖泽
“三高”缠身,去了多家医院看,吃了不少药,疗效不理想,体乏力弱,精神消沉,思想纠结。有一天,去拜访一位老医生,想听听他的意见。老医生看了我的几份医院的检验报告单和平时服的药,以及听了我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后,也不开药给我,只是给了我几条医嘱:1.药要按时服,控制为主,不盲目相信虚假广告;2.营养要跟上,不抽烟少喝酒,按时睡觉、起床,加強运动;3.思想要开朗,情绪要稳定,不要消沉。老医生着重讲了运动的重要性,希望我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制定一套科学的持之以恒的运动计划,并实行之。
听了老医生的忠告,我一改长时间看电视懒得活动的毛病,开始了早上起来慢跑,饭后散步,平时做家务,有时去背水,爬山锻炼脚力;闲暇时阅读写作,让一天过得有规律有趣味心情舒畅。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活动,我的“三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身体好转,心情好,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周围环境进行了美化,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小车进入家庭后出行更便利了……生活越来越舒适。可是生活好了却容易滋生惰性。有的人开始享受生活却懒得活动,出入坐车,少了走路的锻炼,缺了体力劳动消耗,加之饮食丰富多彩,导致营养过剩,年纪轻轻的就开始“发福”,挺个“啤酒肚”。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药剂”就是开展全民健身健美运动,使之天天向上,健康强壮!
中年人在工作之余做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比如做广播体操、跳舞,打乒乓球羽毛球、爬山等轻便的运动。在运动中既能激发情绪的活跃有益于身心健康,也可释放郁闷,调节紧张的工作带来的思想压力,何乐而不为呢?
人到老年,激烈的运动已经不能适应逐渐“走下坡路”的身体了。年纪大了,体质下降,各种生理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脏器功能、消化系统也不那么“年轻”了。偶染风寒,毛病四出。因此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病症外,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散步、做广播操、娱乐活动等。现在公园里老人做活动的很多,参与其中活动四肢,放下包袱,忘记病痛。闲暇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或看书或写字或画画或上老年大学……寻找一块发挥余热,陶冶精神,激活情绪的文化平台,快快活活颐养天年。
关于养生的文章3:从容大度有余年
文/周红艳
明代着名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并说,“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其不仅有着深邃的人生哲理,且蕴含着养生长寿的奥秘。
从容,即舒缓、泰然、大度、淡泊之总和。一个从容的人,做事会不急不慢,不躁不乱,不慌不忙,井然有序。从容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气度、性格和行为的方式,是符合人生理、心理需要的有节律的、和谐、健康、文明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在人类历史上,从容者长寿的例子不胜枚举:庄子曾经一边卖着草鞋,一边坦然而论他对世界的看法。苏东坡仕途坎坷,即使在遭贬的路上,也不忘把肉烧得有滋有味。陆游一生坎坷,爱情、仕途均落魄潦倒,但他面临困境豁达乐观,50岁仍宛如青年,“年老后,头发落而生,由白变黑。年过七十眼犹明”,体格健壮,享寿85岁。大学问家梁漱溟先生,淡泊名利,几经大起大落的痛苦磨难,终以95岁高龄谢世,被誉为“超标准的健康老人”。有人说他“生活简约一如持戒律之僧”,不显产业,不求奢华,一生俭朴,在逆境中不灰心消沉,在顺境中不居功自傲。
从容者不争名、不图利,不着急,不生气,凡事想得开,善于调节心态,行也安然,坐也安然,粗茶淡饭乐陶然。从医学上探根求源,从容之人能保持心态平衡,很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于一种有规律的状态。因此,从容的人心脑血管和其他器官受刺激的次数相对减少,气血和则百病不生,这就是从容者多长寿的奥秘所在。只要你如法炮制,相信也能像庄子、苏东坡、陆游、梁漱溟那样,让自己的晚年,尽享人生的快乐。
关于养生的文章4:读书养生
文/戚思权
我是一线生产工人,平时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看报,书看多了,知识丰富了,自己就写的“的豆腐块”向报社投稿,偶尔也有文章发表,那种自娱自乐的喜悦,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平日读书看报,我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从写作中得到享受,写作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还给我带来了愉悦的身心健康。
我很喜欢从我读书中寻找快乐,读到好句,就会大声地朗读,直到背诵为止,有时候还把它记在上笔记本子上。读书是最能陶冶人的性情,读上一两本好书,人的心胸也会变得博大,思想豁然开朗,周身气血冲和,从而祛病延年,起到药物难以奏效的作用。
我以读书养生,效果还真不错,这几年体检,我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而且我的心性也越来越平和,在我遇到烦心事时,学会调节自己,尽量避免自己少生气,他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其实,读书养生,古已有之。读书如吃药,书是调节心境的灵丹。汉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名言警句,富有哲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皆可以对症下药,修身养性。凡事都有个度,如果书读多了,搞垮了身体,就显得得不偿失。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还要用脑,而脑只有通过运动,才能延缓中枢神经老化,带动血液循环,协调和控制全身功能,达到健康长寿。读书还会使人心脑开阔,遇事达观平和,朋友们不妨像我那样,把读书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功夫来修练。
要想人不老,先防脑衰老,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读书看报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读书看报是防止脑衰老的最佳途径,脑子越用越灵活。平时不养生,省钱养医生。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养生书籍阅读,“对症下药”让自己身体永保健康!
关于养生的文章5:品诗话养生
文/黄建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养生之道”,历代许多文人不仅才情横溢,对养生知识也颇有研究,很多养生之道就散落在他们的诗词歌赋之中。今天,我们品读这些养生诗词,既可以享受文化甘醴,又能获得有益的养生启示。
陆游算得上是“文坛寿星”,虽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在当时文人中不多见。直到晚年都背不驼、腿不颤、耳不聋、眼不花,能上山砍柴挑着回来。陆游能获得如此高寿,与他的养生有道是分不开的。
古人认为“养生贵在养心”,一个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的心胸。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乐天”,然而生逢乱世,饱受折磨,致使他疾病缠身,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重情志养生,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洋溢着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念。
适当的运动,也是一种养生休闲、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清代诗人袁枚喜爱远游、登山等运动,从锻炼中求得健康和欢乐。他70岁还在安徽、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地游历一圈,一路寻幽访胜。“自觉山水胆足夸,年赴七十走天涯。公然一万三千里,听水听风笑到家。”“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寄情山水,运动健身,加上他心情怡静,乐观无忧,使他成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养生也要注意适度,“小及”和“过之”均达不到目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的《孙真人卫生歌》中有诗云:“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怯。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从心、神、形、气四个方面强调不可“太过”、“太费”。人体内部心、神、气、形是相互关联、“相因而立”,不可损其一的。“太过”、“太费”了,就会损伤,以全完竭。
另外,在我国博大精深、渊源流传的楹联中,更不乏吟咏养生之道的佳对妙联。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将“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对联,书于客厅以自勉自娱。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厨房门上写的门联是:“青莱萝卜糙米饭,瓦壶井水菊花茶”,道出了饮食清淡有益健康之理。
关于养生的文章6:送给父母的养生玩具
文/王晓宇
父母过生日,或者是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这些父母们的专属节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送一些礼物给父母,借此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关爱,像衣服、蛋糕之类都是首选,又或者全家人聚在一起大吃大喝一顿。其它都还可以,但大吃大喝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真的不是最佳之选。
其实,送给父母的礼物还可以更广泛一些。比如玩具,有人会觉得玩具是孩子的专利,其实不然,任何年龄段的人都需要玩具,老年人尤其如此。人老之后,天性回归,越老童心越盛,要不怎么叫“老小孩”?有个成语叫“童心未泯”,一个人不管活到多大年龄,童心不老、童心未泯才能保持年轻和活力。
忘记了是弟弟还是妹妹买了一个魔方送给母亲,母亲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每天都拿在手,一有空闲就转啊转,像个孩子一样,充满热情。有时候和父亲拌几句嘴,转转魔方就忘记了为什么拌嘴,忘记了为什么生气,因为转魔方需要精神集中,全神贯注,所以转眼之间就“雨过天晴”,什么烦恼都忘记了。
我送过一个听戏机给父母。从网上下载一些父母爱听的音乐、戏曲、养生讲座什么的,父母表示超级喜欢。也送过几盒拼图给父母,有一次回家,看见父母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地找拼图,对着拼图指指点点,这儿是美国,那儿是中国……因为那是一盒世界地图的拼图,拼图上的字特别小,难度特别大,所以拼得极其认真仔细,连饭都忘记做了。
适合老人的玩具有很多,像休闲类,益智类,竞技类等等,像九连环、华容道、棋牌、跳棋、象棋、围棋、健身球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人老之后,会觉得特别孤独,儿女们整天忙碌,不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适当给老人买一些玩具,即动手又动脑,即排解寂寞又健康益智,让大脑细胞不停地运转,预防记忆力减退和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从而延缓衰老。
玩儿是一个人的天性,一个小小的玩具,能让孩子开发智力,也可以让老人增加智力。玩具不是孩子的专利,也可以让老人在空闲的时间里,适当活动一下手指和大脑,即解闷又益智,同时还能为晚年生活增加一点情趣,何乐而不为?
当然,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养养宠物,让老人和宠物之间增加情感交流,以便更好地互动。也可以学些书法字画,增加文艺气息,陶冶性情。如果能定期带老人出去爬爬山,散散步,适当增加一些户外活动那就更好了,愉悦身心,释放快乐,同时可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毕竟人有着自然的属性。
当然,若论送什么礼物给父母,我还是觉得玩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适当选一些玩具送给父母,父母一定会很开心很快乐的,因为老人和孩子一样,也需要玩具的陪伴和慰籍。
关于养生的文章7:一步一养生
文/赵之心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最佳运动之一。运动专家建议,如果单纯的走路让你感到乏味枯燥,不妨变着花样走,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快走防很多病。多项权威研究发现,坚持每天快走,能有效对抗糖尿病、减少中风、预防老年痴呆等。为保证锻炼效果,快走应至少每次40至60分钟。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和时长,先每隔一天走一次,从半小时开始,逐步适应后就要坚持每天锻炼。正确的姿势应该是挺胸抬头,收腹提臀,曲臂摆动。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快走时最好随身带块糖,防止发生低血糖意外。
走一字步缓便秘。运动本身就是改善便秘的天然处方,走一字步针对性更强。走一字步的要领是左右脚要轮番踩在两脚之间中线的位置,左右脚掌着地的同时,分别向左右两侧扭胯,上身保持放松。走一字步的运动量不用太大,把其当成每天健走运动的一个环节,走500米就够了。另外,走路时需要注意,摆髋扭胯的动作幅度不要太大,尽量保持身体平衡,以免扭伤脚踝。
边拍边走呼吸畅。走路时,两手半握,虎口张开成弧形。左脚向前迈步的同时,双手向身体两侧打开,在左脚落地的同时,右手轻轻拍打左胸,左手则向右侧后腰处拍打。然后迈右腿,左手拍打右胸,右手拍打左后腰,一边前进,一边拍。这种走路方式可以锻炼肺部,有助于呼吸通畅。
踮脚走能护肾。随着年龄增长,老人肾气逐渐衰退,不妨尝试踮脚走路。踮脚走路时,前脚掌内侧、足大拇指起支撑作用,而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此处。这样可以按摩足三阴,通过足少阴肾经温补肾阳。每天踮起脚走10分钟左右,中间可以走走停停,累了休息,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就可以。但踮起脚尖走路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一定要循序渐进,一开始练习时最好身边有帮扶物。
关于养生的文章8:健身养生不矛盾
文/张学斌
我曾在《新民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长寿在于不动吗》,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60多岁的张工程师,老爱犯糊涂。有位70多岁的邻居大爷跟他讲,退休后一定要多动动,如果一天到晚看电视看报纸睡觉,人就会没精神。张工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于是跟着大爷去公园跳舞,打羽毛球,觉得挺适应。有一天,张工看到电视里正播放养生节目,专家说:不用锻炼,也不用减肥,只要每天喝两杯红茶,保你身体健康。张工觉得既然养生专家这么说,总不会错,后来就不到公园锻炼,改作每天在家泡两壶红茶,坚持喝了一段时间,感觉不错,只是晚上睡不着。
又有一天,电视里播放记者在采访马拉松比赛,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说:我81岁了,坚持跑到了终点,我胜利了。张工琢磨着:跑步肯定有好处。于是他开始跑步,半年下来,便觉得力不从心。就在这时,张工又在报刊上看到一则消息:健身,代表一种蓬勃向上的文化。一个国家有无朝气,看看有多少人健身就知道了。不服输的张工不顾膝盖疼痛,坚持锻炼。
但是,张工的膝盖越来越疼痛,跑步时间越来越少,后来实在承受不了,便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说:你的膝盖磨损很严重,不宜跑步锻炼。张工这才不再坚持。过不了几天,他碰到一位好友告诉他说: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不动!长寿在于不动?这话很新鲜,是谁想出来的?朋友分析说,乌龟动不动?鳄鱼动不动?都不动,它们都很长命。你再看看,苍蝇动不动?蚊子动不动?一天到晚飞呀飞,短命了啊!张工对朋友说:他在书上看到,说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折磨自己,要把自己的生命淋漓尽致地燃烧掉。
朋友打断他的话:周梦蝶说,世界老时,我最后老;世界小时,我最后小。“生命在于静止”!60岁之前靠动养,60岁之后靠静养!张工听后,将信将疑。这位张工没有自己的主见,最后落得无所适从,左右两难。
其实,健身与养生并不矛盾,关键要看自身状况如何。宜锻炼则锻炼,宜轻则轻,宜重则重,量体而行。锻炼的方式有很多,在家里也可以锻炼:清晨起来,打开窗户,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伸伸腰,抬抬腿,做做广播操,再看看电视,上上网,阅读书报,做点小家务,偶尔动动笔,只要利于健身就行。总之,锻炼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遇事顺其自然,生活要自娱,切不能任性。
奉劝老人们记住:锻炼,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定,莫做墙上草,要做高山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