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爆发散文(精选4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爆发散文1:沉默中爆发的现代诗
文/zhaojiayinn
诗人因作诗而处在与沉默的特殊关联之中,他们总是会以某种命定的方式返回到诗之开端或终结处的沉默里。
我们可以用中国新诗中的某些作品为例,来说明如何在细读中做到这一点。
比如在着名的《诗八章》中,穆旦将沉默的发生场所置于到爱欲的玄学空间之中:
静静地,我们拥抱在
用语言所能照明的世界里,
而那未成形的黑暗是可怕的,
那可能和不可能的使我们沉迷。
——穆旦《诗八章》
“爱之中,比起语言来,沉默更多。“因此爱使世界安静(静静地)。当爱的沉默将”我们“围拢”,言词的火苗就“在紫色中一跃而起”(特纳克尔语)。于是就有了交谈:这是言词之火的拥抱和交缠,它比起肉身的拥抱更加热烈。作为火焰之相互拥抱的交谈,照亮肉身拥抱的世界;值啊深入的交谈中,言语发出的光亮使相爱者看清了彼此的面容。然而,这交谈也使得沉默进一步增加,它其实是增进了爱之中的神秘和黑暗。相爱者说话,为了倾听沉默,为了沉迷于这“未成形的黑暗”。而当代诗人赵嘉音所说的:“而沉迷本身也是让人陶醉的,犹如每个人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这一点也极其重要。
赵嘉音就是一位对于沉默着迷的诗人。
老灵魂升起孤独
弥漫夜空
寓言长出双弧线
交相辉映
它陌生的头颅
装满幻想
像 期盼果实
必成熟于秋季般 不可思议
有些旅程 注定是寂寞的
没有山
没有水
没有影子
甚至 没有自己
犹如意义本身
——《使命》
摘自赵嘉音【鸢尾】系列,《使命》。
使命是孤独的,自然也是沉默的。而在赵嘉音的《使命》中,沉默直接转换成了一种力量,这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的力量直接汇聚成了使命。而使命这一诗歌中永恒的主题(甚至说诗歌的使命)就此得到了诠释。在赵嘉音这里,沉默是使命的力量,亦是诗歌的力量。
韩东是另一位对“沉默“极其着迷的诗人。
诸如他的《沉默者》:
我在沉闷的生活里不说话
我有沉重的上颚和巨大的下颚
像荒芜的高地上原始的石缝
即便是家的季节里,唇齿间
也不生长绿叶的言辞
我嘴部顽固的石锁,圆石上泛着青光
或许就是两片石磨间的相互消磨
像反刍动物从母亲那里带来
我就想马的石像咀嚼沉默
白墙的阴影是我寂寞难咽的草料
那蒙面哭泣的妇人是沉默者年迈的母亲——
她把他从唠叨中诞生出来——自觉受了伤害
好吧,就让房间里充斥我口哨般的喝汤声
——韩东《沉默者》
这首诗清晰、简练。得到了精准控制。沉默的意象呈现也十分娴熟和勾人,碎片化的场景使沉默呈现出另一种可能。
而诗歌的阅读,好的细读从沉默中对作品的阅读或注视开端:在“久久的注视“之后,仿佛从沉默中吸收了足够的语言,才能开始对作品的阐释。而阐释的实质,是向作品提问,同时倾听作品对问题的应答,也就是在作品之中吹拂的风声。我们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倾听这”风声“,一旦我们听懂了,我们就会止住,从言说和阐释中退出,再次回到对作品的阅读。这就是细读的终点:返回作品,返回沉默中对作品的久久注视。
细读始于沉默,并终止于沉默。而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细读——在沉默之中,期待着“注视”的时刻。
爆发散文2:假如真的有“2012”
文/黑王辉
地震来袭,火山爆发,热浪翻滚,烈焰熊熊,冰山消融,平地断裂,曾经美好的家园沦为人间地狱,电影《2012》里面的场景,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但是,现实中的2012已经到来。我常常在想,假如真的有如玛雅传说那样的“2012”到来,我会干些什么呢?
我想,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着急,会发疯,会大叫,会嘶吼,会疯狂,是吗?疯狂之后,我冷静下来,会开始完成我未了的心愿,会做最真实的自己。
假如真的有“2012”,哪怕相隔千里江河,万丈高山,我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回到父母身边,再陪父亲聊聊三国,说说水浒,陪母亲烙些煎饼,做些面条,然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吃完最后一顿晚餐;
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让妻子放下手中的活计,拉着她的手,去看最后一眼夕阳,赏最后一抹彩霞,然后像年轻时候那样,骑着自行车载着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信然游荡,说说旧时的往事,谈谈逝去的青春,不让爱情在最后一刻留下遗憾;
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对每一个我伤害过的人,说声对不起,并祈求他们的原谅,其实比起漫长的岁月、悠长的历史,我们的自私自利、年少轻狂,根本就不值一提;
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告诉每一个伤害过我的人,无论你们是有心还是无意,我都未将曾经的伤害放在心上,从老祖先《二十四史》的字缝里,我们学会了如何算计别人,得利自己,但是,我们也要自己学会如何以德报怨,如何善良和宽容;
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向每一个人打招呼问好,不管熟悉还是陌生,我都要向他们表现出我的热情;我会扶起跌倒的人,背起生病的人,牵着盲目的人,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向他们表现出我的爱心;
假如真的有“2012”,我会再登一次名山大川,再游一次江河湖海,再拾一片枯叶,再去一回田野,花的开放,鸟的幽鸣,风的清爽,云的恬淡,世界的美丽,我想把它们都装在囊中;
……
可惜,灾难的“2012”不会到来,现实中的2012,是那么地平静,祥和。但是,回过头来,我忽然发现,其实我还应该做这些事情,并且,把在这世上的每一天,都当成世界末日来过。这样,岁月才会不浪费,人生才会不虚度,生活才会有意义,而我们,才不会白在这世上走一遭!
爆发散文3:真情胜金
文/张燕峰
抗战爆发后,音乐家刘质平开始了逃亡生涯。由于仓促离家,他连换洗的衣服都来不及带,却把老师李叔同馈赠的字画一张不剩地带在身边。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无论日子过得多么艰难,他都舍不得卖出一张字画。一次,天降大雨,由于无处躲避,他竟解开衣服伏在字画上,一任瓢泼大雨淋在身体上,他一动不动坚持了半个小时,老师的字画保住了,可他却因此得了严重的痢疾,差点丧命。
同行的伙伴甚为不解,这些字画即使珍贵,但跟自己的性命相比毕竟轻了些,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刘质平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他与老师李叔同交往的一段往事。
原来,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教音乐时,非常欣赏刘质平,经常夸赞他是个天赋极高的人。后来,刘质平到日本留学,他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又考入了东京音乐学院。偏偏这时,家中发生了变故,无力供他继续完成学业,刘质平的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之境。
绝望之中,刘质平给李叔同写信,道出了内心的苦闷,并且流露出轻生的念头。李叔同看到信后非常着急,马上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热情地鼓励他,并且郑重承诺以后每个月会寄20元作为生活费来资助他。
在信中,李叔同坦诚地公布了自己的收支情况:一个月工资105元,家用65元,自己的生活费10元,其他费用5元。每个月节余20元可以支助他完成学业。并且李叔同反复申明,此款纯属赠送,日后不必偿还,并叮嘱此事不要让外人知道。
听了刘质平的深情讲述,伙伴们的眼睛都湿润了。是啊,有谁不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而感动呢?
后来,刘质平始终不曾忘记恩师李叔同的慷慨相助,即使李叔同在定慧寺出家后,刘质平还多次前往拜访。人们多为他们这一段真挚的师生情谊而津津乐道。
一个不遗余力地成全他人,一个不惜性命地护佑他人的信物。这样的情谊比阳光更温暖,比鲜花更芬芳,比金钱更昂贵。这样真挚厚重的情谊,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
爆发散文4:齐白石写纸条
文/洪德斌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北平(今北京)沦陷,很多日伪高官想得到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和印章。于是,他们纷纷跑到齐白石家中套近乎,请他吃饭、送他东西,或是邀请他一起照相,或是邀请他参加各种盛典,齐白石一概拒绝。后来,齐白石不胜其扰,干脆闭门谢客,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纸条,写了12个字:“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
但是不卖画刻印,无法维持生活,几天后,齐白石不得不在纸条上补写两句:“若关作画刻印,请由南纸店接办。”这就给了日伪可乘之机,仍有不少日伪高官找他买画刻印,齐白石干脆来个“以人划线”,在大门上贴了一张纸条:“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并补充道:“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既可,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当时常有给日本人当翻译的人,登门讹诈,齐白石又在门上贴了纸条:“切莫代人介绍,心病复作,断难报答也。”又说:“与外人翻译者,恕不酬谢,求诸君莫介绍,吾亦苦难报答也。”
1943年,已是83岁高龄的白石老人,实在没有精力再与日伪周旋,就在大门上贴了四个字:“停止卖画。”不再卖画也就没了生活来源,一些亲朋好友关心他的生活,他回答他们一首诗,有句云:“寿高不死羞为贼,不丑长安作饿饕。”这是齐白石先生不屈精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