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吃饭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吃饭的散文1:儿时的味道
文/童孟侯
现在朋友聚会吃饭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做:儿时的味道。
日前到乡下富阿姨家去吃饭,饭前,她拿出一小盆番茄让我们尝尝。那番茄小小的,尾部尖尖的,只有菜场里的大红番茄三分之一大,色面也不怎么好看。我随手拿一个,将信将疑咬一口,哦,那个鲜啊,肉是红红的,籽是青青的,还略带一点酸爽,好久没吃到这么美味的番茄啦,儿时的味道!
酒过三巡,富阿姨似乎发现饭桌上蔬菜少了,亲自下厨房炒了一碗青皮茄子。翠翠的,嫩嫩的,糯糯的,这般模样这般口味的茄子久违了。
富阿姨说:我的茄子是我自家田里种出来的,不打农药,不撒化肥,施有机肥,让它们自然生长,所以好吃呀。但是,这样种蔬菜产量低,别人是不愿意这么种的。
哦,又是儿时的味道!
第二天早晨起来,富阿姨为我们准备了煮鸡蛋,那鸡蛋只有菜场里出售的鸡蛋半只大。一口咬下去,哟,好香啊,好有弹性啊,也是儿时的味道!
我问富阿姨:为什么菜场里的土鸡蛋淡而无味?那也是土鸡蛋不是洋鸡蛋嘛。她回答:阿姨有23亩大的一个苗圃,我的鸡就散养在那里,它们下蛋,它们孵蛋,然后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田里找东西吃,吃虫,吃草,吃菜,那是真正的土鸡和土鸡蛋。
嚼着香香的土鸡蛋,我默默思忖:大家怀念的只是儿时的味道,又不是怀念贵族的味道、美食家的味道和山珍海味的味道,只是一种最朴素最基本的味道,这样的念想难道很奢侈吗?我们只是希望吃到的鸡不是从养鸡场里40天就催成大鸡的鸡;只是希望不要把茄子培养成黄金瓜那么大……能不能让农作物和家禽比较自然比较自由地生长,让这些要吃进我们肚子作为我们营养的东西返璞归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高?
按理说要找到儿时的味道,是一种多么原始的要求,不过是一种对原生态的向往,然而,它离我们已经那么遥远,我们往前走,“儿时”还停留在原处。
要离开了,我有些恋恋不舍。富阿姨送给我十多块莲湘糕,那是米粉做的,中间夹有枣泥。富阿姨自己煮红枣,自己剥红枣皮,再把红枣捣成泥,然后拿去蒸……
我上了车忍不住掰下一块尝尝,哦,又是儿时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有那么夸张吗?然而真的,它给了我温暖。
吃饭的散文2:去“外婆家”吃饭
文/王亮予
这次去杭州玩,我们来到了西湖旁的“外婆家”吃饭。这里的“外婆家”可不是我的外婆家哦,而是一家有名的饭店。
在那儿吃饭的人可多了,远远地我们就看见饭店门口排了很长的队伍,他们宁可在那儿等,也不到旁边的饭店去吃饭。等到爸爸拿到餐桌票,已经是B85了,还得等44桌呢!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可是既然来了,就得诚心诚意等下去。这一等就等了一个多小时,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了。“B85桌,外婆喊你吃饭喽!”一听见喇叭里那奶声奶气的声音,我和爸爸妈妈就来到了指定的位置。我们点了外婆烤肉、外婆鱼丸、茶香鸭、鸡爪鱼,我还点了菠萝菠萝蜜,爸爸点了一瓶啤酒。最先上来的是菠萝菠萝蜜,我喝了一口,啊,甜甜的,很爽口,我一下子就把一杯喝完了,接着又倒了一杯。这时,烤肉上来了,金灿灿的,香气四溢,我垂涎欲滴,连忙夹了一块,又香又嫩,真是太好吃了,我一口气吃了半盘。爸爸见状,忙说:“不要再吃了,还有好菜没上来呢!”话还没说完,外婆鱼丸就上来了,这鱼丸又白又嫩。接着,茶香鸭和鸡爪鱼也上桌了,茶香鸭,顾名思义,就是把茶叶和鸭子放在一起炸,这样,鸭肉就一点也不肥了,而且还带着茶叶的香味,吃过之后满口留香,令人回味无穷。鸡爪鱼并不是一种鱼的名字,而是鸡爪烧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菜,可惜我的肚子胀鼓鼓的,再也吃不下了。
饱餐了美味之后,我们便买单下楼了。虽然这时已经八点多了,可门口还有好多人在等着呢,不知道他们要等到几点。回宾馆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下次来杭州还要到外婆家吃饭!
吃饭的散文3:自制皮冻
文/王红伟
以前喜欢去饭店吃饭,因为那时自己的厨艺实在上不得台面。而每每去饭店必点的菜就是饭店自制的皮冻。尤其是夏天,皮冻从冰箱里取出,切成薄片,淋上蒜汁以及香油。端上来先是被那晶莹剔透的摆盘所吸引,接着吃一口,怎一个“爽”字了得。软、冰、香混合在一起,将味蕾调到极限。那真是鲜香可口、令人欲罢不能啊!每次吃就想,要是有朝一日我也学会做皮冻,给家人做着吃,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机缘巧合,有一次回家,遇到一个亲戚,闲聊时他说会做皮冻,于是我恳求人家把技艺传授给我。那亲戚竟然答应,并告诉我操作的步骤。怎奈平日忙,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艺。
一天,自己一人在家,路过菜场恰巧卖肉的摊上有肉皮,于是心中窃喜——终于可以做皮冻了。
晚上,万籁俱寂,自己守着一所大房子。想起白天买的肉皮,赶紧去处理。先将肉皮放在水中煮一下,让其变软,然后捞出,用刀剔除里面黏附的肥油。接着将肉皮切成细条,放入盛着清水的锅中,放一包有花椒、大料的料包,小火慢炖,炖上一两个小时,待汤汁黏稠之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加入老抽或生抽,放入蚝油使其味道鲜美。最后把料包取出,汤汁倒入盆中,静置,待凝固,一盆晶莹剔透的皮冻就做好了。还可以做成蔬菜的、鱼肉的等。
等家人都回来了,我将皮冻切片,用葱丝、醋、香油拌匀,上桌,家人都惊叹味道鲜美。起初老公以为是买来的,知道是我自己做的以后,不住地夸我能干。
有朋友来访,切一些上桌,朋友大加赞赏。临走时朋友还特意要一些带回去吃。
我想,有时一些简单的食物,在饭桌上也是一道美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开始转变,从大鱼大肉转为清淡素食的居多,从贪恋外面的饭菜转回家里最普通的家常菜,甚至很多人自己动手为家人做美食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而且乐此不疲。
吃饭的散文4:莫做“窒井碎瓶”之人
文/袁文良
谁要是吃饭噎住了,竟怪碗不圆,准会惹得众人捧腹;谁要是走路摔了跤,只怪道路不平,也同样会给人以笑柄。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胡咧咧么,世界上哪有这种人?”有的,请看古人传下来的一则故事:
从前,一个村子里有一眼井,井水又清冽又甜美。全村男女老少来来往往都到井上汲水,日常的淘米、洗衣、饮用等都靠这口井的水。可是大家只管汲水,不知爱护,渐渐地,井被泥沙堵塞,干枯了。村里人汲不着水,围在井边吵吵嚷嚷,气愤至极。井不掏则无水,天经地义,可偏偏就没有人想到掏通这眼井,反倒有人气急败坏地把汲水用的瓶子摔了个稀烂,以此发泄愤怒。
古人可不是闲得无聊,胡咧咧出这段故事来打发时间。正是因为生活中有这种人,才有了这则“窒井碎瓶”的故事。
今天,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仍会见到有的同志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是时常做出一些类似古人“窒井碎瓶”的盲目举动。有些人做事之前不做详尽的调查研究,出了问题也不剖析原因,又放不下架子听取群众意见,方法粗暴简单,习惯于“一言堂”,结果口舌没少废,时间没少用,精力没少花,收效却不大,群众一肚子意见,自己也憋了一肚子气。对此,本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改进方法,但一些同志把气乱撒乱泄,要么怪群众觉悟低,对他的工作不予配合不予支持;要么怪时间太紧,说领导安排得不够科学;要么怪环境欠佳,说时机和条件不够成熟……如此这般,和古时的“窒井碎瓶”之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没有永远的困难,只是解决时间的长短而已。因此,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无论遇到多么大的艰难险阻,都不能像“碎瓶”之人那样怨天尤人,而应该吸取“碎瓶”之人的教训,保持头脑清醒,勇敢面对,认真分析问题,弄清造成某种结果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记得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有一句名言:“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所以,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吸取“窒井碎瓶”之人的教训,做一名战胜困难的强者。
吃饭的散文5:吃饭
文/田鑫梓
“阿弥陀佛”,放学的铃声终
于响了,肚子早已饿得“叽里咕噜”叫的我,兴奋地冲出教室,可是还得要站路队才能回家。我只好耐住性子,跟着队伍走出了校门。还没走到新博艺对面,我就偷偷地溜出了路队,连蹦带跳地飞奔回家。
“哇,真香!”一踏进家门,我就忍不住深呼吸一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气。“妈妈,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呀?”“今天呀,好菜可真不少!有红烧排骨,还有炸鸡腿!”妈妈一边往外端着菜,一边笑着说。都是我喜欢吃的菜,我“嗨”地一声,赶忙将书包往沙发里一扔,双手就拿起一个鸡腿迫不及待往嘴里塞。
“啪”的一声,一筷子敲在我的手上。“哎哟!好痛呀!”抬头一看,原来是妈妈。妈妈生气地说:“真是个馋猫,连手都没洗,就这样拿东西吃。”我只好扔下鸡腿,跑到卫生间里去洗手。三下两下,我就把手洗好了。再到饭桌前,妈妈早已把饭盛好了。我端起碗,夹起一块排骨塞到嘴里,好香呀!我还没来得及吞下,就说:“妈妈,你的厨艺真是太好了!顶得上大餐馆的厨师哟!”妈妈笑了,说:“你就像从饿牢里刚放出来的一样,还懂得品尝么?”我辩解道:“当然哟,好吃的我就多吃点,不好吃我就少吃点嘛!”妈妈说:“那你今天准备吃几碗呀?”我一拍胸脯说:“保证吃完两大碗!”说完,我又夹起一块鸡腿,狼吞虎咽起来。
不一会儿,两碗饭就被我消灭掉了,我看着桌上还剩下的几块排骨,还想再吃上一块,可是肚子已经胀得鼓鼓的。我咽了一下口水,说:“妈妈,把这几块排骨留给我明天再吃吧!”妈妈说:“知道,明天我还会买别的好菜哟!”我说:“那我天天都吃两碗饭,将来肯定会长得像姚明一样高!”
摸着圆圆的肚皮,今天这顿饭吃得真是太舒服了!
吃饭的散文6:匠心独“韵”
文/雷文华
“凭手艺吃饭”!这句话无疑是对工匠们最高的褒奖吧!
记忆中,农闲时节,便是泥瓦匠、木匠、油漆匠、铁匠等等工匠们忙碌的时节,亦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候。那雕刻精致的瓦檐,栩栩如生的龙角,呼之欲出的脊兽,彰显着工匠师高超的技艺,也蕴含着乡亲们心中祈盼平安祥和的朴素愿望。那些裤腿高挽、赤膊上阵的泥瓦匠,脚踩着绵软温暖的泥土,口喊着铿锵有力的号子,在一包包还散发着麦草香味的泥土被运送到房顶的时候,那一只只犹如蓝色精灵的瓦片,途经“二传手”,也飞上房檐,上千只瓦片挤挤挨挨,便也开始了为乡亲们遮风挡雨的神圣使命。最让人称奇的是,那精巧细致的墨线盒,怎的就能弹画出横平竖直的线条?那散发着清香的油漆,怎的就能描绘出花的香,鸟的鸣?这个时候,谁的手艺好,谁的活路细致,谁刨出的木板平滑而木纹清晰,谁裁剪的衣裳合体而熨帖……谁就会被邀请到家里来,或翻新房舍,或添置家具,或裁剪新衣。这个时候,主家的大人们忙着打下手、做可口的饭菜。光着屁股的黄口小儿,此时也有了天然的游乐园,他们在忙碌的工匠们之间穿梭追逐,一团泥巴,一朵刨花,一块碎布,也可以在他们的手中把玩许久,没准还能变出什么可爱的小玩意呢!那时候,被邀请的工匠师傅,便是座上宾。乡亲们敬重他们的好手艺,工匠们收获的是乡亲们的好口碑。
记忆中,小镇上那家钟表修理店,不知道为乡亲们修理过多少块手表、钟表、电子表。只记得,修理店的师傅,常年的左眼带着放大镜,右手拿着小工具,与游丝“赛跑”;只记得,调正时间,换颗螺丝,截短表链这样的小活,常常不肯收钱;只记得,从最早用自行车推着的流动修理摊,后来变成能容身一人的铁皮房,再后来变成两层的楼房;只记得,修理店的师傅,从年长的父亲换成了年轻的儿子;只记得,不变的是修理师傅孜孜以求的独特匠心,和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
记忆中,小区门口那个自行车修理铺,曾几何时,是儿子最常去的地方。吸引他的是修理铺大叔那淡然的生活心境。有生意的时候,师傅手脚麻利,三下五除二,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直到自行车轮子重新转动起来。没生意的时候,师傅便摆开棋盘,淡茶一杯,围观者若干,修理铺前,又变作人们茶余饭后休憩聚集的好去处。
记忆中,工匠师傅们工作中那专注的神情、沉稳的神态、一丝不苟的神韵,让人心生敬佩。生活中,那满足的心情,乐观的心态,安稳的心境,让人心生羡慕。
能工巧匠,匠心独“韵”。就是因为他们手中握着实实在在的手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揣着巧夺天工的梦想,所以他们快乐的工作,幸福的生活,他们的日子,充实,踏实,殷实。
吃饭的散文7:吃饭配豆腐
文/北风
在外独食,或饭或面,再加几碟小菜,便觉奢华。就食店家有别,卖的小菜不尽相同,但豆腐,几乎是处处皆见。肉臊饭,炸豆腐;水饺十五粒,卤豆腐干;一笼汤包,皮蛋豆腐……就拿皮蛋豆腐来说,白嫩豆腐,去壳皮蛋,浇淋上酱油膏,这是基本款,要是加上肉松还洒葱花,就算讲究了。这些食材和酱料,分开来说寻常,合起来看无奇,然而味爽顺口,最初想到如此组合的人,实在很有创意。
豆腐淡泊,可以含容百味。寒素的荆扉,穷奢的朱门,都要为豆腐而大开。前述还只是佐益庶民吃食,至于《红楼梦》里有道“茄鲞”,则十足大富人家的气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茄鲞作法繁复得要命,贾府的凤姐儿却说“这也不难”,听得我都要成刘姥姥了。
作家林海音编过一本《中国豆腐》,收录了篇《古典文学中的豆腐》,除了茄鲞,还记下豆腐在《镜花缘》《浮生六记》《梦梁录》等书出现的章回或卷次。我有阵子常乱读唐宋笔记,读到饮食相关记载,也常把些特别有趣的记下来。《老学庵笔记》卷七提到一名仲殊长老,和苏轼都是逐“蜜”之夫:“豆腐、面筋、牛乳之类,皆渍蜜食之……惟东坡亦嗜蜜,能与之共饱。”这则记载说长老死后火化,“舍利五色不可胜计”。善哉,善哉,读者至此不能不合十赞叹,也不能不狐疑,腹藏舍利,不晓得和食蜜有没有关系。
多读古典,或者把范围放大,多读文学,还是大学、研究生之后的事。在此之前,所谓古典,所谓文学,对我来说大概就是教科书的选文,以及课外读的几本金庸小说。课文有没有提过豆腐,得问语文老师才知道。我只记得,金庸笔下的黄蓉会作一道豆腐料理,叫“二十四桥明月夜”。要做这一道菜,还得运用家传武学的特殊手劲才能成事。在刚硬的江湖里,暗度几许柔巧,也难怪这道菜让人印象深刻。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把豆腐削成球状嵌入火腿中蒸煮,和“茄鲞”相比较,一在巧,一在奢,到底都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只适合滋补我的想象。其实豆腐无须奢巧,也无须炸,无须卤,不加肉松或皮蛋,冰冰凉凉,加上酱油、蒜泥,就很好吃。我小时候和外公去吃饭,常会叫一碟凉豆腐。当然,在回忆的舞台上,饭是主角,凉豆腐是配角。可是少了配角,主角成了独角,唱起戏也会寂寞的。
吃饭的散文8:母爱就是回家吃饭
文/贾红兵
记得小时候听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早点回家吃饭!我长大了成家了有了孩子,妈妈说的最多的还是那句:星期天你们都回来吃饭!
参加工作后走了不少地方,也尝了不少地方美食,可最觉得可口的还是妈妈做的家常饭,特别是那熟悉的特殊的味道日久弥香。估计是味蕾产生了依赖性,反射弧刺激了大脑,形成了“舌尖上的母爱”吧。
前些年常有应酬醉酒,有时第二天还要去医院输液方可把那个难受劲儿挺过去。妈妈就在电话里骂:“以后别喝那马尿猪尿的酒,回家来我给你熬粥喝,快滚回来!”还别说,以后我再喝醉了就回我妈那里喝粥,吃她自己做的白菜根咸菜,酒劲立马就过去了,当然了她那标志性的责骂仍然不绝于耳。
如果央视记者问我幸福是什么的话,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幸福就是回家吃饭。”
吃饭的散文9:微笑的涵义
文/刘映莹
前几日,与好友在外吃饭,落座后,发现正对我视线的是门口站立的一位迎宾小姐。看得出,这是个外地姑娘,二十出头,高高的个子,身着与其他饭店迎宾员无异的旗袍,每有顾客光临或离去,她总会微笑着说“欢迎光临”或“请慢走”之类的话。大概是食客们对迎宾小姐早已司空见惯的缘故,他们要么只顾着和身边的人攀谈,要么就匆匆走过,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而这个外地姑娘似乎也习惯了人们的冷落,在没有顾客经过的时候,就收起微笑,面无表情地站着。她的漠然和热闹的饭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是,没人注意到,除了不经意间坐在她对面的我。
一个年轻女孩走了出去,外地姑娘的脸上又露出了职业性的微笑。但出乎她意料的,年轻女孩没有像其他客人一样对她视而不见,而是回过头回应了她一个微笑,一个甜甜的微笑。外地姑娘愣了一下,但很快的,笑意重新回到她的脸上。不同的是,那笑是如此由衷,如此生动。年轻女孩已走远,但外地姑娘的笑却依然灿烂。
原来,一个微笑就足以温暖一颗心。
目睹这一切,我不禁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每天下楼,都会碰上一位小姐,她是楼下新搬来的住户。我很想跟她打招呼,但又怕她不理我,自讨没趣。一天,我下定决心打破沉默,可她板着脸;一副冷冰冰的模样,我又犹豫了。思忖半天,终于硬着头皮对她微笑着点了点头,岂料,她马上回应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她也很想认识我,只是怕我拒绝她罢了。
原来,一个微笑就可以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微笑,蕴含着丰富的涵义,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怪不得有位哲人曾说:微笑是人类最美的表情。
生活中的你,是否也曾从别人的微笑中感受到尊重、肯定、接纳、关怀、友善……又是否将这种温暖传递下去呢?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也许不经意间你已扫除对方心中的阴霾;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因为,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也许就只一个微笑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