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散文

请欣赏春节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春节散文1:在旧金山过春节

文/古滕客

去年春节,在旧金山闯荡了二十多年的表叔,让我趁放年假,到他那里玩上几天。回来后,我发觉旧金山——这个着名的华人聚居地,那里过春节,和国内相比,飘洒着中国味道的同时,也掺入了不少的异国情调。

我到旧金山的时候,已近年关,一公里长的唐人街,多了写春联的摊档。临近春节的周末,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涌来办年货,交通堵塞,巴士停开。桃花摊档趁机大甩卖,大家买了桃花,怕被碰落花瓣,都把桃枝高高举在头上,顿时,整整一条街,成了花的大本营,绛红如霞,喷薄着。

更让我大饱眼福的,是唐人街的街会。那里有舞狮、武术、美术、民间舞蹈和木偶剧表演。表叔的小孙子,则特别喜爱儿童区的宠物乐园和各种游戏,玩得是不亦乐乎。如此热闹的街会,在国内都少有,海外年的氛围,在这里似乎比国内都要热闹。

为了让我更进一步感受旧金山的年味,除夕那天一早,表叔就派给了我任务,让我跟着他去买祀神用的烧猪肉。这红彤彤的供品,要排长队才买得到。这烧猪肉,表叔原先想以水煮肉代替,后觉不妥,春节乃一年中最紧要的祭祀,神明和祖先早已吃惯了溜脆的烧猪肉,偷工减料被怪罪怎么办?

表叔和我跑到烧腊店前,倒抽一口冷气,队伍已初具规模,前面已有二十位上下,背后很快添了十多个人。要命的是移动缓慢,为什么?每个人不买则已,一买就甩出老长的单子,每磅价钱不少于八美元的烧鸭、烧猪仿佛是白送的。

眼前,一个刚买完东西的男子,两手各提五个白色外卖盒,出门时有点踉跄,太重了!倘若在国内,这等人物可能是黄牛党;在旧金山,表叔说可以肯定是代亲朋购物的义工。

“为了节省时间,请大家把要买什么告诉我。”店内走出一位手拿一沓纸条的女店员。此举无疑是英明的,她一一询问排队者,代其填好购物单,顾客轮到后,自行交给师傅,免去“沟通”这层手续。

广东来的师傅,刀工娴熟,但未必能对付带全中国各地口音的普通话,更不必说这里的官方用语英语了。“三只烧鸭,五磅烧肉,要瘦的,三磅半叉烧……”表叔边听边惊呼:“我的天,哪一家子今晚吃得下这么多!”女店员走近我和表叔,表叔婉拒:“只买一样,不必写。”

到我们走近柜台,抬眼看墙壁上的钟,已耗时一小时十分钟。我们买下一块烧猪肉,兴冲冲地回到表叔家,衣服湿得差不多了。但烧猪肉的皮还是溜脆的,我相信。

我还发现,海外的中国人过春节,恪守传统的只是像表叔这样的新移民群体,隆重其事,也有所变通。表叔家大年夜的团圆饭,就没有一家子聚齐,因为孩子们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也不怎么在乎。守岁更难实行,因为旧金山好像春节就不放假,还要早起上班上学。移民的第二代及第三代,对这个节日不大重视。毕竟,圣诞节才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节日。

然而,旧金山的年味,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为这里不仅有繁华的商业市容,更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元素。旧金山的春节,还真让人刮目相看!

春节散文2:消失的烟花

文/季佳瑶

要是你问我春节里最喜欢什么,我的答案是读春联和赏烟花。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我的翘首期盼中,春节总算姗姗来临!除夕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小区里东游西荡,到处去看各种各样的春联。“龙腾四海报平安,云起八方生祥瑞”,“好景常临康乐家,福星高照平安宅”……仔细读读对联,让我等待除夕夜的时间不至于那么漫长,还能体会到对联中的音律美呢!

早早地吃过年夜饭,爸妈在一旁包饺子,我则跑到阳台上准备欣赏今夜的重头戏——烟花。远远地,有人家在放烟花了,只见一束束火光射向天空,并在一刹那之间释放热情,点亮灰暗的夜空,真漂亮啊!我期待着下一场烟花盛宴,然而,我等来的并不像电视里放的那样绚丽多彩,也不像爸妈说的那样此起彼伏,不免有些失望。我回头问妈妈:“怎么放的烟花这么少呢?稀稀疏疏的,一点儿也不壮观。”妈妈说:“好像今年禁放烟花,因为……”妈妈还没说完就被爸爸打断了,爸爸要我自己想想。“不就是因为安全吗?当我不知道呀!”我马上接过话头。“还有,眼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我看爸爸有些迫不及待,赶紧阻止他,“不许说,让我想想。”窗外还有零星的烟花在燃放,有时传来一阵爆竹声,偶尔一阵硝烟吹进来。啊,我知道了,“那就是PM2.5!”

看到爸爸妈妈那赞许的目光,我心里却在想:为了环境和安全,禁止放烟花爆竹无疑是对的,要是有一天,能发明一种既安全又环保的烟花爆竹,那该有多好啊!

春节散文3:春节是中国精神

文/张宏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很简单世俗的一句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春节就是回家,就是要和家人团圆,从漫漫风雪夜归路,到春运滚滚人流潮,春节成了一种独有的中国精神。

这种中国精神年年传递,成为了我们幸福的定义,成了生活的一种满足。漂泊再远,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将不再孤独,有了这种中国精神,我们便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方向,一种动力。春节不只是唤起对亲人、对家庭的感情,更唤起对故乡,对祖国的情感。春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人民的自然观、伦理观、审美观。

春节是亲人的聚会,而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则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中国人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日,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它表达出一种精神:团圆、温馨、和谐、快乐。

春节是国人的魂,有了春节,就有了一个归属,就有了精神上的栖息。春节让我们可以从容地呼吸,幸福地欢笑。春节嵌入我们的生活,浸泡着我们的情感,春节,就是在追求精神的丰美。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便会丢失人情味,没有了亲情的纽带,就会让节日变得枯燥无味。只有让心灵追寻那种喜庆、祥和、向上的氛围和文化,我们的春节才能过得有精神,有滋味。

人在他乡,国人更重视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太多的乡情和眷念。春节饱含着中国人的一往情深,无论是依依难舍的惜别,还是款款深情的期盼,春节都滋长我们的亲情人情、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春节就是团圆、相聚、天伦之乐,春节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根。

春节是中国精神。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让我们回家。

春节散文4:春节纪事

文/李晓

猴年的春节,应该还是从头天的大年夜开启的。

大年夜,春晚还没开始,城市的车流,早已散去,这是最安静的时分,新年正在分娩之中。我一人出门散步,抬头一望,楼群中多少窗花灯影闪烁之下,团年宴开始了,母亲们做的饺子热腾腾的了,真暖和的气流啊,熏得回家的孩子们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年夜饭,这是唤醒打开千门万户的密码,连接万家灯火的暗语。

我在街头漫步,走到了陈姐的包子店铺,她正准备打烊,她用一个铁钩拉上店铺的卷帘门,我打了招呼:“陈姐,回家了啊。”满脸福相的陈姐笑了,点点头说:“是啊,是啊,回家。”我平时喜欢在那个包子点吃包子,陈姐说,开馆子的人啊,首先讲的就是要讲良心。这个良心包子铺,卖的肉包子,都是放心肉。我当初叫她“陈老板”,后来她纠正说,不要叫老板,我开个包子店,就是把一家人的日子给过下去。陈姐凭一个包子店,还供养儿子在北京读研究生。

猴年的天籁之音,从天幕穿透而来,感觉客厅里有穿堂风吹来,我本能地从沙发上站起来,我拥抱了家人。我们一同跨过年关,猴年腾云驾雾落地了。

正月初一早晨,吃了乡里亲戚送来的糯米汤圆,突然想起小时侯红糖汤圆里包的硬币,那种隐秘的幸福又去哪儿了。这是新春第一天,有薄雾袅袅。约上回乡的几个发小,驱车回我老家,祭奠祖坟,烧香磕头,山梁上的风,一阵阵吹来,如逝去的亲人们在小声地呼喊。我靠在一棵老松树上,层层盔甲一样的树身,让我想起几个老祖宗的手,在梦中对我慈爱地抚摩。

老家山梁旁边,有一个山顶机场,飞机接连从头顶飞过,一仰头,可以望见机窗里的灯光,机上灯火,还是没有大地上的灯光温暖,机上食物,还是没有母亲做的家常菜香,所以一架飞机,它落地时巨大的摩擦,就是和大地最热烈的拥抱。大地太小,其实一个人偎依一扇窗口透出的光,就可以暖和身心了。

正月初一晚上,我楼下平时住在养老院的刘老头儿回家了,他正在用儿子打的洗脚水烫脚,83岁的老头儿兴奋得给娃娃们哼唱起了几句京剧。腊月二十六那天,刘老大去养老院看望老爹,老头儿一个人靠在墙角打瞌睡,大衣领子都把老头儿的头罩住了。“爸,爸,跟我回家吧!”刘老头如从梦中吓醒抬起了头,刘老大发现,老头儿流出的鼾口水,都把领子打湿了。

火车依然在正月里奔驰,还有路上的人在赶着回家。过年,不就是对故土家园亲人老小的信仰么?正月初三下午,在城郊火车站,我接到了从东北回来的老孙。老孙刚下了火车,就拉上我的手,直奔发小崔哥开的火锅店。路上堵车,崔哥在那边催:“火锅汤都开滚了,毛肚、鸭肠……都准备好了。”逗得老孙的口水在车上都流下来了。

正月初四,我陪老孙去乡下他父亲母亲的墓地祭拜。老孙献了花,一头跪下来,嘴里喃喃:“爸,妈,我回来了。”老孙走到村头一棵黄葛树,叶子在风中哗啦啦响,老孙说,他在外面,梦见的也是这棵树。

在老孙的乡下,几个留守村子里的老人蹲在村头闲聊,老孙给他们每个人都送上了一个春节红包,老人们喜笑颜开,跟老孙不停说着吉利话。老孙在回程的车上默默无语,快回城了,老孙说:“我的村庄,就靠那些老人给照料着。”

正月初五,友人老韩告诉我,他春节已发出微信红包1888元。正月初六,我们几个发小,再次上了城后山顶,在一家农庄吃饭,一直到夜幕落下来。望着城市灯火,老孙咕哝了一句,春节这么快就溜去了哦。

也是啊,好比除夕夜里城市的焰火,升腾在半空中,很快化为青烟散去,多像一场盛大的幻觉,焰火散去,我们就要回到平常的生活里去了。

春节散文5:当年军营思乡情

文/孙守仁

每到春节期间,游子们都会张罗着回家跟亲人团聚,以享天伦之乐。在我的记忆中,曾有 4 个春节,我不是在家过的。那是 60 年代中期,我当老铁(铁道兵)在大兴安岭修筑铁路。漫长的冬季,我们被林海雪原封住了,根本无法回家过年。

第一个年夜饭,餐桌上有鸡、鱼、肉等,非常丰盛。但是,兵友们却高兴不起来,个个蔫头耷脑,面对平日里吃不到的丰盛饭菜却不肯动筷子。本来是个喜庆的日子,兵营里却死气沉沉,没有欢笑,像被冰雪冻住一样。虽说我也是新兵,但年龄比他们大,为了缓和气氛,我从兜里掏出一封信念了起来,这是三弟替父母写给我的,鼓励我立功受奖,别想家。本想带给大家宽慰,没想到事与愿违,反而更加勾起了兵友们的伤心事。一个外号叫“小不点”的兵“哇”地哭了,受他的传染,大家也个个脸上满是冰霜。我沉默地走出帐篷,太阳还没有落山,红霞满天。营房四周,浩瀚的林海,以落叶松和白桦树为主。凛冽的风雪中,它们默默地守护,多像威武雄壮的哨兵。我走到一棵粗壮的白桦树跟前,这棵树像个美丽的姑娘,身上涂抹了一层粉子,羞羞答答的,仿佛耳边响起它的说话声:小伙子,是不是寂寞了?还是想家了?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从来没感到孤独,我们的根扎在大兴安岭。“听”到这里,我的脸红了:还是男子汉呢,不就是没回家过年嘛,这就挺不起腰来了?我们是兵,更要坚强啊!约摸两个时辰,跟我一起走出营帐的兵友们也陆续回来了,谁也没吭声,只是棉衣上、帽子上,还有脸上,沾上一层白霜,看得出来他们哭过了。我跟身旁的“小不点”开了个玩笑:你也学会打扮了?他不好意思地瞅着我,抿嘴笑了。就这样,我们在异地他乡过了一个春节。

时光荏苒,又到了飘雪季节。大兴安岭又变成了白色的世界。我们依稀看到,修筑的路基,都被雪埋上了。老铁的营房,成了雪屋。冻哑了的黄昏,远处传来松鸡的鸣叫。年已临近,大雪又封山了,这个年恐怕又回不去了。我们窝在大兴安岭腹地,插翅难飞。我是老兵了,能够经受得住雪剑风霜的考验,而那些新兵蛋子,则像我第 1 年那样,那种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吃年夜饭时,却不见新兵们。我走出帐篷,发现不远处的白桦树和落叶松跟前,站着几个兵,仰视前方,我猜测,他们是朝着家的方向张望。我知道他们是想家了,想回家过年。我双手做成喇叭状,大声嚷:别在那儿傻站了,我带你们去个地方。那是个隧道洞门,刚刚贯通完毕,这是我们的“杰作”,也是献给春节的一份礼物。看到这个隧道,大家的心思转移了,都对着隧道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一种成就感和集体荣誉感在我们中间蔓延开来,气氛热烈了,士兵们也早已忘记了想家。

接着,我在大兴安岭度过了第 3 个、第 4 个春节,我像做梦一样,在这里工作、生活了 4 年。再看看眼前那条千里铁道线,就在营房附近,有的路段已经铺轨了,我们这些老兵也要退伍还乡了。第 4 年,大家正准备吃年夜饭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火车的汽笛声。我们拿起酒瓶子,像疯了似的冲出门外。因为,那汽笛是捷报,是给我们送来的贺新春的最响亮清脆的鞭炮和丰盛的年夜饭。虽然 4 年没回家过年,没见到父母,但我们用汗水换来一条崭新的铁道线,并用灵与肉、血和汗创造了人间奇迹。

每当过年的时候,我便会想起在大兴安岭当老铁之岁月,想起那条长长的铁道线,仿佛汽笛仍在耳畔鸣响。我自豪,我们就是大兴安岭的落叶松,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春节散文6:赏花皆为暗香来

文/李丽琴

春节的时候,董老师养的兰花开了。先是一两朵,三四朵,到初六,已经是未见奇花先闻其香了。

那是大雪素,叶宽、花大、整花素色洁白。在初春乍暖还寒的晨光中,见到一盆淡雅素洁、泛着淡淡的花香的兰花,让人顿感春意盎然,心旷神怡。

剑川人爱兰,儒雅之士总喜欢养几盆兰花,在花开的时节品茗赏花,陶怡情操。大雪素是云南家养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花,是滇兰的品牌。虽然不是名贵兰花,早几年剑川兰花“剑阳蝶”等名贵一方,被炒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养一盆这样的兰花也是奢侈。不说家有兰花被贼惦记(我家最普通的兰草都被人偷了),一般人买都难以买到货真价实的大雪素,花和叶都被智力超凡的人们以假逼真。儒人雅士心境淡泊,哪里希望过提心吊胆的日子,自然是不凑那热闹了。

董老师说他那盆大雪素是去年花150块钱买的。去年是3苗,今年已发到6苗,董老师女婿说今年也就值150吧,在下关,素心兰今年的价格是20到30。养这盆花是喜欢叶宽、花大、整花素色洁白,无论春夏秋冬,有花无花都素雅清新。

这几年,兰花价格已回落,爱兰人士养什么兰都不再是难事。但关于兰花,听最多的是人们大谈曾经如何如何炒兰花,这个赚了多少那个赔了多少,很少有人说喜欢兰花外观或品质。听董老师这么说,再想这一年来对他的认识,觉得他也是一盆素心兰花。

去年初来这儿的时候,见到董奶奶,先生和那几个同事说:这位奶奶这么慈祥,真是不多见。再见到董老师,都说他心态年轻,心胸宽广。而我,最钦佩的是董老师的能上能下,淡泊心境,体贴家人。剑川人喜欢吃粉蒸鱼和辣酱,隆冬季节总会买些回来细细加工,晒几成干,放什么料都是有讲究的。在马登,大男子主义还很重,这些几乎都是女人来做,有时不合男人胃口还会被奚落几句。我母亲天天做着做不完的家务事,我父亲就常常说她什么大事也没做。我爱人做了什么事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但在董老师这里,几乎没有大男子主义,他总是很主动去做些别人看起来不是男人做的事。去年见他不要董奶奶切鱼,说是鱼腥味不好闻,还见他很细致的装瓶瓶罐罐的鱼和辣酱,说什么时候给在下关的儿孙们带去,那时就暗自感动,一个男人,这样子发自内心的体贴和关怀家人,董奶奶和他们的儿孙,是幸福的。董老师不仅关怀家人,也关怀周边的人。下雨了,他提醒我们收衣服;天冷了,他提醒我们加衣服。和他们住到一起,我们也是幸福的。

老师,是影响人一生的人。董老师年近七十,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什么样的人都有,他提起他们,总是很欣慰地说这个的可爱,那个的优秀,好像没有调皮得让他头疼的学生,或者学生调皮也是自然。言语中都是关爱。人生道路上,一个好的导师,就是一轮太阳。1989年他曾经被国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我想,他的学生们一定也会以他为荣。也正是这样的心态,他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他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地方发展。有时候,一些发生在周边的事就让很多人有看法,评弹中自然不乏尖锐的抨击。但从没听过董老师说些尖锐的言辞,听最多的是:客观看待。一次去他家,他给我看了他装裱收藏的很多书画,其中一幅是他退休时一位老师给他画的梅花图,题款以“梅花傲雪骨非凡青松挺立品自高”,赞美他的高洁品格。还有杨宗舜老师送他的一首七律:《述怀》学海遨游居榜首,讲坛授业总领先。一身正气行正道,两袖清风乐清欢。无私无畏胸襟阔,不亢不卑眼界宽。莫道白发节难守,胸藏太极志弥坚。他谦虚的说那些是过度的赞美,但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他就是有着梅兰般品格操守的人。还有一幅装帧精美的书法作品,是近溪隐君家训:存阴骘心,干公道事,做老成人,说实在话,把天理先放在头直上。处人只要个谦厚,居家只要个和平,教子只要个学好,吃穿只要个饱暖,房舍家火只要个坚牢,有衣冠婚丧祭只要个合礼。才开口便想这话中说不中说,才动身便想这事该做不该做,才接人便想这人可交不可交,才见利便想这物该取不该取,才动怒便想这气该忍不该忍。处身要俭,与人要丰,见善就行,有过便认,尤可戒者,奢侈一节。今人好作无益只图看相,强似费了财帛夸俗人眼目,不如那些钱粮救穷汉性命。锦上添花何用?彼冬无破絮者皆天地生灵,案前积肉何为?彼日无饱糠者皆同胞赤子。看那悭吝攒钱之人,生骄奢破家之子。天道甚明,愚夫不悟,而曹切记吾言。

董老师说喜爱那篇家训,请一位书法老师写了装裱存留,以告诫儿孙朴实做人。物欲横流的今天,能保持这样的心境,实属不易。想着董老师的为人处事风格,也是以此自省自律。而我读那篇文,也是受益的。

大部分人迷恋麻将的今天,董老师却很时尚地做着一个内容丰富的网站。网站集周易与地方文化知识为一体,打理得有声有色。有动画,有精美音画帖,还收录很多关于剑川风情民俗的文章。从他的网站,我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物,也能看出他尊重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民情民俗,也接受着不断发展更新的新事物新元素。这点,不仅父辈,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张学良有咏兰诗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只希望,暮年,也养几盆兰花,春节的时候,看着兰花静静地开。

春节散文7:乡愁,儿时的年味

文/汉唐明

城市里的春节充满“年”的气息,这勾引起笔者对半个多世纪前在农村过年的回忆。这既是儿时美好的梦境,也是一段牵肠挂肚的乡愁。

年关前夕,随大人们到镇上赶年集是很好玩的。街面上除各色各样的店铺外,便道两侧摆满了小摊,应有尽有。最招惹人的,是卖各色烟花爆竹的摊子和车子,一个接一个,有的延伸到一二里之外。不仅打擂台似的比着叫卖,而且一面吆喝一面燃放,此起彼伏。

接近年根儿,各家的主妇除去打扫房屋、清整院落之外,主要是忙于做各种过节的食物。诸如炖肉,剁馅,炸丸子,煎豆腐,炒瓜子花生,蒸馒头、黏窝窝,做枣糕、菜团子等等,整日烟火不断,热气腾腾。孩子们则满屋子乱窜,有的在锅台边不走,不时地拣最稀罕的东西吃。待到正经吃饭时,早已七八成饱了。

除夕夜,最富神秘色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石家庄一带农村普遍敬神,祈求来年五谷丰登,阖家安泰。每家都在正房的大门左侧,用苇席或秫秸搭起神棚,里面摆上木版印制的彩色佛像,并放上条案,摆上供品,点起陶制的以棉絮作灯芯植物油作燃料的精巧蜡碗儿,燃上香烛。屋内正墙的佛龛内,连同过厅、灶台等处,也都贴上关老爷、灶王、财神等,摆上供品,插上香。就连大门二门、牛棚马厩、鸡窝猪圈等处,也统统点上一炷香。时至子夜,烛火明灭,香烟缭绕,女人们虔诚地跪倒在各种佛像前,频频祷告膜拜,仿佛各路神仙飘然下界,已故亲人们也如约而至。

在小孩子富于幻想的视觉中,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充满了灵气,隐藏着神秘的面孔和眼睛。因而有时不敢单独呆在屋里,不敢跨出门槛。熬得疲惫的身子刚刚躺下,一个梦没做完,凌晨四五点又被震耳的鞭炮声惊醒。于是赶忙穿上新衣服,匆匆吃过饺子,跟随大人们到本家和邻居的长辈家拜年。凡见到比自己年长和辈分大的人,都要磕头下跪。半天下来,尽管膝盖和小腿有些酸痛,但看到所有人都这样,亦觉得有趣。

说起穿新衣,这里还要补充几句。在荒僻的乡村,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每年春节穿的衣服并不都是新的,有不少只是重新拆洗翻新一下。孩子们穿了一冬的棉衣,最容易脏破的是袖口和前襟,于是年夜前家庭主妇们,将脏得发亮发硬的袖口剪掉,用新棉新布重新补接缝合好,将脏破的衣襟、裙边也用新布包锁好。所用布料,有的与旧衣一致,绝大部分花色各异、千姿百态,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不仅相互间好奇,亦构成了一幅别致有趣的图画。

岁月流逝,往事如烟。如今进了大城市,生活境况远非过去所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兴致却越来越淡。唯有儿时的经历,在脑细胞中留下的印记颇深,时时浮现在眼前。

春节散文8:老规矩

文/王佩

春节回乡,与表哥大饮数场——表哥四十有二,县城某局“二把手”,正上下求索,寻求突破。某晚,表哥邀我陪他“演戏”,是“三打一”,带“彩头”,主角是组织部的一位领导,表哥称其“赵哥”。

赵哥见了我,一愣,问:“这位是……”

“是我表弟,在上海工作,回来过春节。”

“上海的客人啊,乡下人玩牌,见笑了。”

我谦恭一笑,没言语。

赵哥牌风很猛,为人豪爽。不一会儿,“门”前便赢了一堆钞票。我年龄最小,就于抓牌间隙帮着烧水沏茶——赵哥一高兴,随手给我五张百元大钞,说:“不能让上海客人为咱白服务!”

我正迟疑,表哥表态:“拿着拿着,赵哥给的,尽管拿着!”

玩到一半,四人中一杨姓老兄输得最多,估计过了半万。赵哥豪兴大发,一甩手,竟“还”了杨兄两千:“给你点本钱,好好打,争取把本翻回来!”

觉得赵哥这人挺有意思的,细细观察:国字脸,戴眼镜,梳三七头,眉眼儒雅,举止爽朗,咋看咋觉不出他是表哥口中的“贪婪之徒”。

玩至半夜,赵哥无意中伸了个懒腰。其余人立马齐声询问赵哥:“太晚了,散了吧?”

此时,赵哥“门”前钞票已堆得小山一样,也不往兜里揣,缓缓站起身,竟口出惊人之语(主要是惊了我):“老规矩,这些战利品,存我卡里吧!”

说着,摸出一张卡,扔到了桌上。

表哥回来的路上悄悄告诉我:“这家伙,老规矩了,明天大伙还要再凑点,弄个整数给他存卡上才行!”

春节散文9:节俭过年传家风

文/柳哲

中国春节,喜庆吉祥。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频繁,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年难得回乡几次,与家人团聚过年,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也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过年,是人们最轻松的“良辰吉日”,忙碌了一年,卸下满身疲惫,抖落朴朴风尘,与家人叙叙旧,与友人聊聊天,到祠堂拜拜祖,到各地访访亲。让忙碌的自己放个假,让庸俗的心灵洗个澡,怀着虔诚恭敬之心,与祖先进行一次对话。让祖先的光辉,照亮我们的心灵,清白为人,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服务社会。

每到春节,先贤家训,如犹在耳,振聋发聩,涤荡心灵。翻开经史子集,翻开名人家训,戒贪戒赌戒奢记载,数不胜数。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智慧超群,操劳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留有《诫子书》,仅仅86字,影响深远。如今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居地——浙江兰溪诸葛镇诸葛八卦村的丞相祠堂、大公堂内,高悬诸葛亮家训,警示子孙,逢年过节,都要祭祀祖先,学习家训。“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千古良方。

北宋大清官包拯的子孙后裔,每每春节,都要在包氏祠堂与祖墓,祭祀先祖包拯以及历代祖先。“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重温包拯家训,其凛然正气、清廉之风,仿佛仍在身边,短短37字,字字珠玑,可谓是传家至宝。

从三皇五帝,以及历代圣贤,无不崇尚道德、崇尚节俭、崇尚廉洁。

孔孟推崇的百世之师、道德典范、圣之和者柳下惠,他一生恪守周礼、坐怀不乱、爱国爱乡、诚实守信、刚正不阿、廉洁奉公、创办私学、著书立说,他淡迫名利、清廉简朴、直道事人、垂范古今。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曾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之一就是“俭”。俭者,简朴、节俭是也。老子告诉人们,生活简单一些,要返璞归真。

北宋名相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强调家长治家的职责是廉俭持家。北宋名臣范仲淹出身贫寒,功成名就后,拿出俸禄,设立义庄,教育子孙,救济族人。他为官清廉,治家节俭,百世其昌,名垂千古。

春节,我们要弘扬正能量,倡导节俭过年。学家训,传家风,一日三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节俭要从我做起,从娃娃抓起,立功、立德、立言,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让节俭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让廉洁文化广为流传,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