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境界的散文(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境界的散文1:旅行的三个境界
文/张起帆
从一则“导游辱骂游客不购买贵重商品”的新闻中,我知道了还有“1元团”这种东西。网上关于究竟是旅行社自掘坟墓还是顾客没有良心的争论尚未停息,我却在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活动是由“旅行社”所组织?以购物为目的的出行,不论走了多远,也不能称作“旅行”。
旅行,是为了增长见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些事情是书本中学不来的。旅行的意义正在于补充这一部分的见闻。去宁夏前,我一直以为只有50个人的小学、面积不大而且坑坑洼洼的篮球场和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只存在于公益海报和支教社的宣传单上。宁夏偏远山区中用来储存整个旱季饮用水的大水井里甘洌的井水和广西桂林遇龙河上撑篙的船夫伯伯歌唱大自然的嘹亮歌声,都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在山西浑源县城,石碑上记载着古代县令的智慧故事让我赞叹不已。而当我回家在网上搜索,想了解更多时,却连石碑上的故事也未曾找出来。从小,老师就教给我:旅行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多学那些你以前从不知道的东西啊!怀抱着这样的理念,我尽管旅行次数不多,但每每结束一段旅程时,也总是受益良多。
旅行,可以提升修养。爱尔兰童话《海洋之歌》中,小男孩经过一系列神奇的游历,终于一改对妹妹嫌弃和厌烦的态度,兄妹相互爱护,消除了坚冰。而使他产生180°大转变的原因,正是他从海边到城市、从城市到精灵洞穴、再回到海边的旅行经历。他的所见所闻促使他成长,使他从一个任性的孩子蜕变成了一个坚强并且爱护妹妹的好哥哥。
旅行还可以提高境界。《月亮和六便士》中的主角毅然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和稳定的收入,独自辗转跋涉,从巴黎到塔希提岛,终于在旅行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尽管他生前饱受指责与诟病,但在他死后,他的画作突然受到了空前的好评——因为画中所表达的精神与境界。而让他获得这一境界的,正是他的这次旅行。
所以,下次旅行时,试试和“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说再见吧。旅行的目的不止是照几张照片。无论是在从未去过的地方有所思有所学,还是在自驾游的途中倾听耳畔的风声,享受旅行中更奢侈、更珍贵的东西去吧!
境界的散文2:仁爱心
文/陈广胜
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从本质上取决于爱之所及的半径;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由他关爱的受惠面和影响力来衡量。在人生的旅程中,若让他人多感知几分爱,便是存在的社会意义。
“老师,什么是仁?”春秋时期,有一位叫樊迟的同学问孔子。
回答这一问题,可以洋洋洒洒。但孔子没有滔滔不绝,他的口中仅仅吐出两个字:“爱人。”也许就在这一刻,铸定了“仁”与“爱”的某种因缘,它们自此联作一体,成为出现频繁极高的词汇。
仁,按字会意,即两个人在一起,很是亲密无间。爱的繁体中间有一“心”字,传递着发自内心的情感。总之,仁爱体现了对他人、对外物的友善与关切。如果说某一样东西,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拥有就越少;而唯独仁爱,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拥有也越多。
人是自然人,又是社会人,仁爱心是拉近人与人距离的“粘合剂”。在我看来,仁是道德的积淀,内蕴着人格精神;爱是情感的流淌,闪烁着人性光芒。若说人人都含有动物的本能,仁爱心则去其残忍、贪婪的秉性,将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展示出来。一句话,仁爱为怀就是光大人性、拒绝兽性。
仁爱思想源远流长,可谓儒学的精髓,15000多字的《论语》,“仁”便被提到109次。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直至对禽兽也抱“恻隐之心”,儒家仁爱观具有由亲至疏的包容性。假如放眼整个人类文明,从老子的慈爱到墨子的兼爱,从基督教的博爱到佛教的慈悲,虽然旨义略为不同,其基本精神却相通。很显然,仁爱具有普适价值,堪称人类唯一不需要翻译的生命语言。
一个人若怀抱爱,他之于社会是一股暖意,同时给自己的内心也带来和顺。马丁·路德·金有句名言:“仇恨不能驱逐仇恨,唯有爱可以。”释迦牟尼说得更早:“恨不止恨,唯爱止恨。”人,是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动物,脱不开爱恨情仇。利益矛盾也许可用利益解决,但许多纠结并非出于物质,而只能通过心灵加以抚慰。此时,仁爱无疑是一剂灵药。
仁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不容回避,当今物质文明的发达,并没有带来精神文明的升华,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反变本加厉。现在人们做事,往往先惦量是否划算,以致仁爱被视作赔本“买卖”,竟变得不合时宜。这种倾向的可怕,在于精神的沦丧,灵魂和良知都被放上了货架!而社会一旦失去仁爱心,必然人情冷漠、缺乏互信,其败坏的是整个社会生态,最终损伤的是每一个人。所以,仁爱是一种公德,是让人人受益的公共文明,它给社会也包括给自己一分心灵的关怀。
而每个人的心中本不缺爱的因子,只是仁爱用“买卖”的尺度考量时,许多人便怕吃亏,唯恐付出却没有回报。另一方面,仁爱又有了“作秀版”,行善只为了求名图利。这些都是仁爱的异化,甚至是对仁爱的算计与经营。真正的仁爱,发自人的本心,它不带前置条件和功利目的。只有在纯粹的给予中感到幸福,才是仁爱心的本色。
如何才有这样的内心?很显然,天下最无私的爱来自父母,或者在恋人、亲友之间也常有无偿的给予。但此种爱是“小爱”,主要限于血缘、亲缘的范围,仁爱心则有更宽的边界。不过,当一个人的幸福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或许对别人的困苦有本能的同情,却很难在自家碗里分出一杯羹。因为物质拥有是排他的,多数人习惯于等价交换。
然而,当精神追求压倒了物质,人心将容纳博施济众的“大爱”。由于到了精神层面,仁爱不再是单向付出,它伴随真情的传递与交流,因而给人带来金钱和物质所无法比拟的快乐。不仅如此,“行大仁”更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比如,古今中外有许多人散尽家财,倾心慈善事业,极端的有清末武训,即便乞讨为生,还热衷于创办义塾。通过种种不计较私利的爱的奉献,无数人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只要有人可以关怀,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关怀便是仁爱的体现。可以说,一个人的胸怀和境界,从本质上取决于爱之所及的半径;一个人的最终成就,很大程度上由他关爱的受惠面和影响力来衡量。人类本就是爱的产物,世上也没有人能独立到不需要同类的友善。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若让他人多感知几分爱,便是存在的社会意义。
怀仁爱心,实质是推己及人,将别人当自我感同身受。儒家常说忠恕之道。何谓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凡自己希望或喜欢的,同样也给予别人。何谓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自己不想要的,切莫强加于人。这便是设身处地,它引发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能使我们很自然地呈现仁慈、善良、悲悯的品质,更有一种给人方便、成人之美的情怀。
倡导仁爱,绝不是让大家做老好人,放弃是非曲直的原则。人应常带微笑,可不能没有钢牙。尤其在大非大恶面前,重拳也是仁爱,是“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但仁爱心主导下的惩治,从来对事不对人。凡真心改过的,应给予谅解与宽恕,切莫置之死地而后快。
仁爱植根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不见得古旧,不等于要抛入历史的故纸堆。当然,今日之仁爱,不是曾经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条框中的仁爱,不是由封建宗法规范所设定的仁爱,而是现代公民在彼此尊重人格、权利基础上的仁爱,是一个“大写”的人所展示的高尚品性。无论到哪个时代,爱都是世上最伟大的力量。而且当人们越进入精神的更高层次,甚至越临近生命的终点,就会愈加领悟仁爱的内涵,愈加体会到它带给内心的充实与无悔。
境界的散文3:孤独是一种境界
文/赵丰
散步,是生命的一种享受。心里装着烦恼的人,是没有心思散步的。野草和庄稼长在泥土里,我的思想被围裹在一个精神的孤岛上。在风的荡漾下,《孤独散步者的遐思》中的一些句子,常常在耳边缭绕。
《孤独散步者的遐思》是卢梭《忏悔录》的续篇,是在岁月中不断被人们铭记的一部杰作。在这本书中,卢梭对自己的心灵进行分析和解剖,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处于最纯真状态中的形象——真诚,淳朴,爱自然,爱人类。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还沉浮于喧闹之中,我说,你最好选择逃离,然后再打开这本书。
冬天里,我的牙齿会敲击着冷颤。我周围所有的人,在冬天都缩着脖子,我怎么能高扬起头颅?牙齿的敲击只是一种表象,反映出精神的萎缩。在这个冬天,我拥有了《孤独散步者的遐思》这本书,精神悄然明亮。它是一盏思想的明灯,让我在漆黑的大海上得到安慰和力量。“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一开始提出的两句脍炙人口的话。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绝大多数是孤独的。陈子昂在孤独中咏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孤独的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苏东坡更孤独,读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让我倍感清冷孤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东坡表面上写孤鸿,实则写自身内心的孤独。贝多芬、梵高、萨特,还有屈原、曹雪芹,都是孤独情感最强烈的体验者。
孤独是一种美,追问着人生的本质。庄子的好处,是在一个人无助的时候,竟然出现了慰藉。这种慰籍纯粹属于精神的层次。只有在孤独中,才能开掘与营造内心世界,才能有效地体验最深沉的审美情趣,才能实现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信仰。高尔基在他的散文诗《人》中写道:“他置身于荒凉的宇宙之中,独自站立在那以不可企及的速度向无垠空间的深处疾驰而去的一块土地上,苦苦地琢磨着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我为什么存在?”
1778年,65岁的卢梭“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他没有兄弟,没有朋友,也没有爱人。于是常常独自一个人漫步在巴黎的近郊,以采集植物标本为乐。他一边回忆一边写作,终于为世人留下了他的最后一部着作《孤独散步者的遐思》。
卢梭的孤独不是无所作为的自卑,不是厌世绝望的哀怨,不是失意滋生的忧伤,不是孤芳自赏的清高。它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境界。它让人的思绪向灵魂的深处飞去,使人在浮华底下看取生存的真实性。孤独是睿智地、深邃地、从容地、真实地审视人生、反省自我,它与冷漠、空虚、浅薄的无聊没有共通之处。孤独往往伴随着精神的独立、人格的高尚、情操的高洁。在人类的精神史册中,卢梭的孤独是注定了的,是无法避免的。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仅有一次的个体。生命的个体性决定了卢梭有自己的观念、品性和人格理想追求。在世界思想和文学史上,卢梭是孤独的禅。
境界的散文4:“匀速”的境界
文/江初昕
如今,不少人喜欢上了长跑这项运动。他们在周边朋友的影响下,还报名参加马拉松比赛。马拉松是一项考验人体极限运动的比赛,没有长期的运动和跑量累计,是很难完成这项运动的。
据经验丰富的长跑运动员说,长跑运动在跑步的过程中,匀速是最高境界。此种境界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才能达到。配速均匀才不会对你的心肺造成太大刺激!若配速上下浮动太大,造成心房不规律震颤,则会加大心衰和瘁死的可能性!
其实,匀速是一件看似慵懒简单,实际上却需要强大的意念和智慧才能完成的事情。始终注视着远方,一直自信而坚定地接近它,不给自己任何借口让脚步停下来。我们注意到,就像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匀速地跑一场马拉松一样,许多人的人生都不是匀速的:用童年天真交换繁重课业,用青春年华交换超额工作,用家庭的完整交换财富地位,最后,再来个急刹车,倾其一切试图换回健康和生命。匆匆的人生似乎注定要带有“跌宕起伏”的悲壮意味,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别有洞天的另一种可能:匀速的人生。
“匀速”的内涵可以包含很多内容。在当今社会,“成功”二字基本等同于社会地位加财富积累,但此定义却忽略了人性的满足和内心的幸福。幸福的定义逾越了单一的物质生活,而是包括健康、时间、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等指标。尽管我并不认可这份报告的绝对权威性,但它却足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警醒。既然在追赶生命列车的过程中,精神和身体的健康、与家人共处的温馨、追求梦想的情致和人文关怀的满足都是沿途必不可少的风景,那么匀速的人生就应当拥有均匀的幸福,关注分分秒秒的当下,最终抵达生命的巅峰。
境界的散文5:听雨的境界
文/戚思翠
雨,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于天地间挥毫泼墨,镌刻诗行;雨,似一位技艺精湛的琴师,在天地间随意弹奏着流动的弦律。雨,淳朴,静籁,而又无拘无束。聆听雨声,令人心醉。
春天的细雨,天真、浪漫、温柔,既像稚嫩孩童无邪、纯真、质朴的嬉闹声,又似大自然母亲温甜的乳汁,滋润、抚慰、复苏着大地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春雨,有花开的声音,有甜蜜的希望。一如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温文尔雅,含情脉脉,轻盈洒脱;丝丝缕缕,洋洋洒洒,入心润肺。
夏天的雷雨,浮躁、狂妄、粗暴,既像性急、火爆、野蛮者的呵斥声,又似竞争年代征途上催促的号角,令人早作准备,抢抓机遇。这雷阵雨,来去匆匆,雨势凶猛,如舞霹雳,似黄钟大吕,将大地万物洗刷一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美景,如诗如画,给人一种清新、亮丽、祥和的快乐感。
秋天的绵雨,淅淅沥沥,不急不徐,平和成熟,缠绵不断,意味深长,既像痴迷少女多情、惆怅、哀怨的叹息声,又似失意者孤寂、迷茫、期盼的泪。深秋之雨,为累累秋实奏鸣一支美妙的丰收曲,萧瑟声声亦动人。听雨,有思念的惆怅,忧伤的迷茫,一场烟雨,无可奈何花随雨落去,一地落英缤纷,一遍流殇,勾起风尘深处的浅痕,遗梦千年。
冬天的冷雨,寂寥冷峻、咄咄逼人,既像留守女子孤苦、封闭、冷漠的怨叹声,又似叛逆者愤恨、不平的心境。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地雨多,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地下,只是蜘蛛丝的一缕缕地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然而,冬雨寥寥,春天很快就来了。
无论听何季节的雨声,讲究的却是一种心境,要心平气和、情致愉逸。苏轼有言:“对床贪听连宵雨”;刘长卿又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聆听雨声中,我们体味一种情愫、一种顿悟、一种超脱、一种陶醉。
境界的散文6:人生境界:上善若水
文/性淡如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说孔子是乐山的仁者,那么老子就是乐水的智者了。山,雄浑深广,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水,烟波浩渺,博大宽广,无边无际。山,是阳刚的,有男子汉气概,粗犷雄伟;水,是阴柔的,母性的,柔美坚韧。
我们说父爱如山,母爱若水。其实,父爱也可以如水。比心胸,水比山要博大得多,水占了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积。上善若水,善的最高境界,就如水一样,博大宽广,无边无际,泽被苍生而不求回报。
水,无色,无味,透明,无形。人生如水,读懂了水,也就读懂了人生。人初生时,纯净,无染,没有一点颜色,没有一点异味,透明见底。待到年龄稍长,融入了社会,懂得了世俗,便有了颜色,有了味道。修养好的,经历了人生的沧海桑田,品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便如那入了海的水一样,波澜不惊,宠辱皆忘,变得淡泊从容了。水,就是人生。起初从雪山上下来,从天上落下来,从泉眼里冒出来,不都是干干净净的吗,不染一点尘埃。慢慢的往下流,汇成小溪,汇成江河,不断丰富,不断阔大。在丰富与阔大的同时,渐渐有了颜色,渐渐有了味道,渐渐变得不那么纯了,泥沙俱下,浊流滚滚。
当我们是小溪时,清浅见底,波光潋滟,明艳动人。当我们成为江河时,汹涌澎湃,激情四射,势不可挡。当我们成为大海时,反而变得宁静了,清净了,再大的波涛,再大的风浪,也能从容面对,闲庭信步。那水是极咸极苦的,我们反而忘了它的味道,只认为自己就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了。
水,简单,至低,柔弱。越是简单,越接近于道。越是至低,越接近于无欲。越是柔弱,越能接近于生命。水,没有形状,所有的形状都是大地的形状。水,没有颜色,所有的颜色都是万物的颜色。水,没有味道,所有的味道都是天地的味道。水,没有生命,却能孕育生命。水,至低至下,总是把山托得高高。水,至柔至弱,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阻止她东流入海的脚步。因为至低,所以无敌。因为至弱,所以至强。因为无欲,所以博大。大得可容万物,纳百川,拥天地。水,自强不息,净化大地,污浊自己;水,不争不辩,孕育万物,不求回报。但是我们看水,她濯洗天地,污浊了没有?没有!她仍在那里,不垢不净。她孕育万物,亏欠了没有?没有!她仍在那里,不增不减。
水,无私无欲,至低至柔。水,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水,无所不在,水在的地方,就是生命所在的地方。这难道不就是道?
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境界的散文7:清明雨
文/孙见喜
清明是一种境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画出了田园的明净,也唱出了畴野的动律;雨鱼风燕的瞬时风景,集合成古历二月的永恒格调:清明。也就有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磅礴大气和四月的歌谣,从而凝成“绿肥红瘦”的思想高度和“闲人少”的村社底色。春已过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羞涩和隐忍,却还未到“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的成熟和感伤。清明是人物的行迹、事物的状态,如杨玉环的脸,赵飞燕的脚,二旦他娘的针线笸篮;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该死的亡人,被拆散的家人,无定河边的骨,春日家祭的情,都在清明时节一齐警醒,都在祭扫坟茔的幡旗下洒一把相思泪。
清嘉庆十三年,一位头戴草帽的农人从商州牧护关翻过秦岭,向富平县进发。他赶着三头牛,差不多走了十天。他就是一个欲断魂的行路人,在清明雨的泥泞小路上,他且哭且行,任大犍牛去啃路边的草根。
他就是我的先祖,去富平孙家庄祭坟。牛是他向老家族人的进贡,他的名字被写在孙家庄的族谱上,被刻在祖爷的墓碑上。他在孙家庄参加隆重的祭祖典礼,之后照例要留下十天或个把月,帮助族人干农活,锄地或赶大车;他也动员弟兄多的人家到商洛山去,烧荒开山,丹江两岸又是一铲的水田,鱼多得当粪土上苞谷哩!陆续就有人迁到了商州的王那村、北宽坪的聂沟、刘岭槽的七里峡,也不断有人卷了铺盖返回富平老家。王那村这边,丁口特旺,百十年便衍成一个村子。可是年年清明节,都要派了代表赴富平祭坟。到我父亲这一辈,孙家庄在王那村这一脉,整整繁衍了十代人。爷到死都念念不忘富平孙家庄,他说他爷手里还去那边祭坟,他要我成事了一定去富平看看,去给先人烧一刀纸,上一炷香。爷说,他爷告诉他,孙家庄在富平,但有四十亩一整块地却在临潼。先人手里,为地畔子还和临潼人闹过事。
我不知道孙家庄的具体地址,但这“四十亩地”是一个重要线索。七十年代在富平的美原和临潼的相桥参加夏收,多方打听孙家庄没有结果。爷爷也过世三十三年了,我虽没有成事,却一直惦记着爷的叮嘱。
查资料,得知老家的地理位置大约在富平、临潼、阎良三地的交界处。就委托住在阎良飞机公司的老诗人王德芳替我打听,德芳说阎良附近有老孙家庄,又有新孙家庄,两个庄上都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说孙家庄流出去的支脉多了,老先人手里的事,二百多年了谁也说不清了。
断弦时心在寒处。二百年,十代人,在商州垦了一面坡,修了一湾地,建了一座祠堂。年年清明祭坟,年年打开长箱子晒“爷婆”。所谓“爷婆”,就是一长轴族谱牌位。十代先人的头像牌位及各代谱系绘在两丈长一丈宽的麻布上。晒了“爷婆”,捧着供盘,吹吹打打上坟。爷他爷的坟在坡根,爷他爷的爷的坟在后涧,往上各代依次埋在堰背后、柿园子、打儿窝,进商州的第一代先人埋在十里外的党原。小时候祭坟,最怕去党原,路远,又是年年清明下雨,老者们把说了多少遍的故事津津有味地重复着。说坡根的风水是金线吊葫芦,儿孙上隔代人丁旺,打儿窝的风水是金蟾穴,后三辈财运兴旺;然后就说埋在党原的“始祖”当初怎么勤俭,怎么智慧,怎么和白杨店的财东结亲换地,等等。
说是去祭坟,对我们男孩子来讲,其实是最愉快的春游。那时候在我们小学,清明节放假祭坟是惯例。我们打着纸幡,行走在湿漉漉的田间小道上,采一把迎春花的藤挽成帽子戴在头顶,折一支绽满新芽的柳条做成柳笛一路“乌拉乌拉”地吹。微风斜燕飞,细雨鱼浮头,泥泞是春天的缠绵,潮湿是青草的气息。儿时的清明,把多少祖先遗落的珠子串起来挂在少年郎的脖颈,就有了多少中华传统的沁心灌溉,就有了多少顽固不化的尊老意识、勤俭意识、守土意识、传宗意识,等等。珍珠中的沙子,沙子中的珍珠,几千年的混搅,是优点也是劣根,是长处也是短处。
清明雨是一种沐浴,洗却的是奢靡和懒惰;清明雨又是浇灌和浸润,从内部,由杆到梢输送根的浆汁;这你就不会忘了,我是从何而来;你就永远记住,我是谁家脉上的后人!领口可以裹上带子,袖头可以饰之金纽,脚腕可以拴上钻链,但你千万记住一个地名:孙家庄!
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是否可有富平孙家庄的后裔?我盼望去看那四十亩一整块的地,我盼望折那坟头的柳,孙家庄啊,你的老围墙,你的石磨子,你的大轱辘车,你苍老的浮云甜嫩的榆钱,这些过时的旧物,却正是我的脉根啊!
境界的散文8:有钱人的境界
文/大刘
世人多俗念,常被金钱与物质所困扰,因而,大多数人为此而不停地奔忙着,有人果真梦想成真,而有的人却一辈子都疲于奔命,劳而无果,抱憾终生。
谁都幻想过富贵,然而,走过贫穷,并非谁人都富有。有钱了怎么了?大多数人根本就不可想象,更无法体会,而有少部分人却时常陷入迷惘,甚至栽倒于权钱之下。有的人一旦有钱,精神上完全松垮,为了弥补曾经的付出,便采取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刺激自己,使自身永远置于一种亢奋状态;有的人也因为财富来得容易,因为掠夺,所以挥霍,权贵之间往往是一对孪生姐妹。
钱要多少才算多,这需用心来衡量。过去,万元户曾是一代人心目中的明星,那时,万元户就是富翁。而今,十万不算富,百万刚起步,千万才算富。是吗?你听说谁谁谁有钱,也许他比谁都欠债多,最大的富有莫过于自我。
我不是有钱人,但我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可能是有钱人,其中也不乏有权人。有钱了,他们在做些什么?我算是耳濡目染过。
前不久,我的一个朋友就在市里最高星级的酒店陪了三天的客,说在座的全是千万富翁,每次相聚都是这样大摆宴席,每一顿消费成千上万,吃好喝好,宾馆里住好,接着就是通宵达旦的麻将、扑克,一把牌就是上千上万,对于他们来说,钱还是钱吗?
我的一个同学在政府供职,上司是常委,官至七品,说他几乎每天从早上起来就没离过酒,这种论持“酒”战,谁说不是工作呢?其中的无奈,是一般人能理解的吗?
前不久,我和老同学一起宵夜,因为在场的都是部门的头头脑脑,又是老乡,又是同学,那场面真是委实壮观,“酒精考验”,老同学醉得一塌糊涂,接连几次软摊在地,就差没尿裤裆了,回到宾馆终于忍不住来了个激情渲泻,还说没事没事,高兴!(手机短文学网m.)
有钱了,敢情就要这样玩命,这是在跟谁过不去呢?如此挥霍,还是人过的日子吗?这简直就是对劳动和财富的一种亵渎。
其实,人生下来都是光屁股,但是,有了不同的门第,加上天时地利等诸多因素,人与人才有了距离,财富与权力才有了落差。是的,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有人不差钱,而真正差钱的人却帮着不差钱的人赚钱、数钱,这是无法改变的社会定律。不过,总有一些人总能视精神为极品,品位决定着思想的高度。
真的有钱了该做点什么?中华首善陈光标做出了一个好榜样,他坚守富而有德,德富财茂的理念,一直以来累计捐出善款近14亿,这是什么?这是反哺,这是回馈;“5.12”地震时,他深入灾区一线,亲手抢救受灾群众一百多人,这又是什么?这就是大爱、大义、大举,这样的精神世界是何其的富有!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大爱,哪怕他拥有多大的财富,他也是个穷光蛋;一个人如果缺乏正义与良知,哪怕他有多大的权势,他也只是一个孤家寡人、混世魔王!这就是境界!
境界的散文9:境界差距
文/罗振宇
有一则禅宗故事,有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你年轻的时候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就是砍柴、挑水、做饭。”
小和尚问:“那你开悟之后,你都干些什么呀?”
师父说:“我还是挑水、砍柴、做饭。”
小和尚问:“那有什么区别呢?你活了一辈子也没什么进步啊?”
老和尚说:“不对,有进步。我年轻的时候是砍柴的时候想着挑水,挑水的时候想着做饭。现在呢,我开悟了,我现在砍柴的时候就砍柴,挑水的时候就挑水,做饭的时候就做饭。”
人的境界差距就是这么一点儿。我们如果在地上画一道半米宽、5米长的通道,你走过去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如果这条通道两旁是悬崖,你还能走过去吗?你就会肝儿颤。
为什么会肝儿颤?因为你会想到未来,向左一步会掉下去,向右一步也会掉下去。其实是你想多了,如果你没想两边,半米的宽度足够你走很长的距离,完全不会掉下去。
为什么有的人做事那么顺呢?往往就是他专注于当下,没想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