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喝酒的散文

请欣赏关于喝酒的散文(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喝酒的散文1:老胡请假

文/范立志

前年,老胡因为喝酒胃出血,向单位请了半个月病假。这半个月病假使老胡尝到了不上班工资照得的甜头,上班后,便今天借肝有问题,明天借胆有问题,常找领导请假。

转眼,一年过去了。今年,单位来了新领导,老胡又故伎重演,找领导请假一年。

领导说:“老胡呀,有人反映说,你身体挺好的呀!如果没有什么病,最好不要请病假啊,以免影响不好。”

老胡一听,冲劲就来了:“谁说我身体好?”说着,拿出医院证明,朝领导办公桌一拍,“你看,我身体好不好,白纸黑字,上面都写着!”

领导见老胡生了气,笑着拍着老胡的肩膀说:“看你,急啥?既然真有病,这病假我就批了?”

“批!”老胡斩钉截铁地说。领导听了,随即在老胡写的病假条子上签了字。

老胡拿了假条想向同事吹嘘自己会请长假的本领。当老胡来到老朋友老李的办公室时,还没有聊上三分钟,他又匆匆忙忙地赶回了领导办公室。见了领导,老胡不好意思地说:“嘿嘿,领导好,我不想请假了。”

“什么,你不想请假了?”

“不请,影响不好!”

“老胡呀,你满身是病,又有医院证明,怕啥影响不好啊?”

“嘿嘿,还是不请假好。”“不请?”“不请!”

听说老胡不请假了,正在外面闲聊的妻子,走过来骂老胡说:“你疯了?假都请好了,干什么又不请?”

老胡将妻子拉到一旁,小声地对妻子说:“刚才在老李办公室聊天,看到墙上贴着一张单位新公布的请假制度——凡请病假者,扣发假期绩效奖金。”

关于喝酒的散文2:父亲与酒

文/季川

父亲这辈子有四大爱好:喝酒,抽烟,饮茶,钓鱼。而喜好喝酒首当其冲。

喜要喝酒。那年我高考通知书下来后,母亲立刻电话通知远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父亲在单位摆了两桌,请的全是平时最要好的同事和朋友。人家左一杯右一杯祝贺,他是来者不拒,据说两钱的小杯,喝了四十多杯,足有八两多了。借着酒劲,他侃侃而谈,大谈儿子争气,祖上积德之类的话,引得众人争相附和,结果父亲大醉特醉,在医院挂了近四个小时的盐水才缓过神来。

怒要喝酒。父亲在单位是个油漆工,性格耿直,从不拍领导马屁。那次单位要调资,父亲各方面都符合条件,结果因为名额有限,几个平时工作偷懒却会阿谀奉承的同事榜上有名。父亲气得与工段长大吵一场,快要动手时被大家拉开了。下班后,父亲的两位好友为了给父亲解气,拎了两瓶老白干,在父亲的职工宿舍喝酒,没想到父亲半斤还没醉,两位好友撑到三两就倒下了,父亲说真是两个好哥们哪。

哀要喝酒。爷爷过世那年夏天,父亲作为长子,忙里忙外,喉咙哑了,眼袋也浮肿了,人突然憔悴了许多。晚上吃斋饭,父亲频频给每桌的亲友敬酒,以示谢意与尊重。长辈们一小口,父亲就一小杯,不知不觉就喝了好多,哪知酒席未散,他就摇摇晃晃被大家搀扶到藤椅上休息。也许是触景生情,望着爷爷的灵柩,父亲嚎啕大哭,声音悲苦。我想父亲一定是在回忆爷爷的恩情与厚德吧。

乐要喝酒。父亲退休后,在农村老家无事可做时,就常去村外的鱼塘里钓鱼。有一次他一大早就出去了,不到一个小时就钓到一条七八斤重的大青鱼,得手后兴冲冲跑回家,向母亲报喜。母亲赶忙打电话给在县城上班的我,要我回家解馋。母亲把这条大鱼分成三段,大鱼头是一段,鱼身鱼尾各一段。母亲说我们父子俩喜欢吃红烧鱼头豆腐,就先做了这道菜。看着端上桌的小脸盆盛的色香味俱全的鱼头豆腐,父亲和我胃口大开,平时很少沾酒的我也陪他喝了二两,父亲一边给我夹菜,一边给我讲解他的钓鱼技术如何如何的好,看得出,满面红光的他,很有成就感。

父亲七十二岁那年仲秋,他在电话里嘱咐我帮他在城里买个温酒的酒壶,说等到了冬天好温酒。谁知,等我好不容易在省城里买到一个青花瓷的酒壶,他却查出了高血糖,说要遵照医嘱不能喝酒了。我当时就怔住了,喝了一辈子酒的父亲,难道与酒就咫尺天涯了吗?

哎,后来父亲的高血糖被控制住了,但是他老人家意志刚强,说为了保住身体少让子女操心,就戒酒嘛。我时常看见那只空空的酒壶就伤感,好想看着父亲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的豪情。是的,我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父亲,但愿我的祝福能够让父亲的苍老再缓慢一些!

关于喝酒的散文3:不会喝酒

文/笑笑

那天,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四川的电话,一个女子甜美的声音传来:“您好,我们公司最近做活动,恭喜您被我们公司抽中体验我们的新产品,一瓶价值一千多的酱香型酒。”我想看看接下来她会说什么,一直没有吭声。接着,这女子说请稍等一下,我让同事帮您具体介绍。

耳边又传来一个甜美的声音:我们这酒整箱给您优惠……不等她将话说完,我打断说:“我不会喝酒。”耳边那喋喋不休的声音转为嘟嘟嘟……

关于喝酒的散文4:渭河半日游

文/唐兆武

一个晴日,两同学相邀喝酒,我索性关张小店,偷得浮生半日闲,同他们一起来到渭河边上的水流街喝酒散心。

几盘凉菜,一斤饺子,边吃边喝边聊,不觉两瓶酒见底。酒酣耳热之际太阳已经偏西,借着酒劲,我提议去渭河滩漫步看水,党孝因有事先行离去,只我和建斌穿过街北的小道向河滩走去。

渭河不再是昔日的渭河,南岸新堆筑的坝体宽阔高大,坝下是三四百米宽的绿化景观带,花草树木、假山甬道,铺织成一条秀美的园林长廊。登临坝顶,大坝上新铺的双向四车道柏油公路竣工在即,向北遥望,渭河北岸高楼林立,泾渭开发区绵延十数公里,规模隐现;西望,新修的跨灞河入渭口大桥雄伟壮观,桥上一个个观光亭台衬着耀眼的夕阳影影绰绰;东望,平整笔直的沥青公路一直延伸到视野之外,路面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黑漆漆的亮光。沿河望去,不到十公里的河面上,四座现代化大桥横跨南北,桥上车辆疾驰往来,昔日被渭河隔绝的两岸已成坦途。看着渭河两岸的巨变,不由得勾起了我们对渭河的儿时记忆,童年印象中的渭河样貌再次浮现到我的眼前。

小时候去渭河北岸的伯父家,要沿着荒草及腰的河滩小道走好几公里到南岸渡口坐上摆渡的大木船。船上艄公们吆喝着长长的号子,弓身推送着长长的撑杆,来来回回地跑动,木船在浑浊翻滚的河面上忽左忽右摇摆着缓慢前行,船靠岸后,要走过晃晃悠悠的搭板才能上岸。那时的北岸是高而陡峭的黄土崖,这是渭河水长期靠北岸冲刷的结果,紧贴着土崖下向东一条长约一公里的便道,是过河后取道土崖大豁口坡道北上的必经之路。走在这条小道上,右边脚下是滚滚东流的渭河水,左边是紧贴身的高土崖,抬头仅能看到半边天空,黄土崖似乎随时都能倾覆,行人走在这条小道上都不由得加快脚步疾速前行。黄土崖隔不了几年就会因渭河发洪水坍塌北移,这条路上也发生过多次塌土伤人的险情。

回想着渭河畔这一幕幕的过去,恍若隔世,让人不能不生出沧海桑田之感。进而也不由得感慨我们这一代人何其有幸经历了这样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代,无论是生产或生活方式上都经历了从原始状态到现代的大跨越。过去的几千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尤其在中国,直到我们少年时代,手摇纺线车、脚踏织布机、牛拉犁、水车和人力辘轳浇水灌溉、木轮畜力车、清油灯这些伴随着老祖先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依旧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短短几十年间,这些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了不可思议的遥远历史,如今信息流通的加快和交通现代化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原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憧憬早已成为过去时,童话中“顺风耳”、“千里眼”、“缩路法”等神话传说全都变成了现实。

感慨过后,言归正传。我们是来渭河看水的,却还没有看到河水的踪迹呢。虽站在坝上,由于不是涨水季节,河水一般只靠北岸流,这里能看到的只是河床上广阔的原野,还有原野上那些早年挖沙留下的坑坑峁峁和刚刚冒出沙土的丛丛苇草,也不知现在渭河水的大小,水面有多宽?好久没看到渭河水了,很想近距离亲近亲近。

我们从坝上沿着长长的水泥台阶下到河床,走进了河道。四野望去,空旷无人,荒莽寂静,我们的到来,不时惊飞起几只野鸡“咯咯”地叫着飞向远处。走了好一段距离了,除看见几处小水潭或者小溪流外,还没有看见渭河水的真容,我怀疑渭河会不会枯水季节断流了?建斌告诉我,水还在前边,前不久他来过一次的。

又走了大约三四百米,终于看到渭河水了。水量还真不小,浩浩荡荡,急流东去,很有几分奔流壮阔的气势。河水看起来很干净,水面上不时翻卷起的浪花和急流的水波在夕阳的照耀下金光闪闪,我兴奋地拿出手机左拍右照,和老友一起在河边留影。

渭河半日游,忙里偷闲,游兴难得,我们亲近了渭河,感受了渭河的发展,拥抱了大自然,领略了渭河腹地的风采。

关于喝酒的散文5:喝酒

文/高阳酒徒

小时候,我身体不好,还休学过一段时间。碰巧父亲单位有个曾经在西藏工作过的工友,他回内地的时候,随身携带的有虫草。父亲就弄了些了过来(这东西当时不算贵,现在肯定是买不起了),用烧酒泡了,装在一个大塑料壶里面,让我每天喝一点,说是滋补身体。

经过长时间的浸泡,药酒呈现出一种神秘的琥珀色,散发出特有的草药味儿。每天临睡前,我都要拿过酒壶。注一杯,摇头晃脑的模仿着影视剧里的古人喝酒的样子,仪式感满满的仰头喝下。顿时,一种难受的让人干哕的苦涩、烧、辣,犹如刀划过一样 ,从喉到咽一泻而下。这就是我对酒最初的印象:一点都不好喝,不知道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爱喝。

喝了几年的药酒,并没炼出我的酒量。酒对我来说:可有可无。

十八九岁那会儿, 一个比一个轻狂、张扬。抽烟、喝酒、谈恋爱,这些 以前不能做,也不敢做的事情,都可以尝试尝试。

黄昏时分,几个人一伙儿,在学校附近的小饭店里。弄几个菜,整几瓶廉价酒。烟雾缭绕中,哥长弟短地瞎喷一气。最后总会有一个衣着光鲜,有些社会人气质的学长站起来,拍拍胸膛:“兄弟们咱今天就算认识了,以后有啥事,找你哥我 ,谁敢瞪咱一眼,收拾他……”。然后参与酒会的学弟们一个接一个的附和,表忠心。感情深,一口闷!觥筹交错间,几瓶酒很快就见底了。

醉眼迷离之际,虚荣心暴涨。感觉自己好牛逼哦 !可以横着走了。于是几个人相互搀扶着 ,在绿化带撒尿。有女生经过,肆无忌惮的吹口哨。如女生回头,嗨嗨,就有下手的机会了。

这样的事儿,当时经常做,我们乐此不彼。

有一次,晚上喝的有点儿多。第二天醒来胃里有些不舒服,但我还是去上课了。那天的风冷飕飕的。经风一吹,胃里一阵痉挛。我没忍住,哗的一声,吐了一地。

老师停止了讲课,走过来,摸摸我的额头问,怎么了,那里不舒服。我不能说喝酒喝的,我说感冒了。其实骗不了人,因为呕吐物散发着浓烈的酒气,酸腐气。

老师是一个贤妻娘母型的中年女人,温文尔雅。她没说什么。拿过扫把将地上得污秽打扫干净。问我,好点了么?要不要回宿舍休息。然后老师让同学搀扶着我回宿舍了。

在同学诧异的目光中,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做的有点儿过了。是啊,青春年华,偶尔放纵一下也无所谓,可是还有许多正事需要我去做。人呀,还是脚踏实地好点儿。

从此,我就很少再参加这样的聚会了。

在扬州打工时,我有四年没回家。不全是因为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惑。

一年春节。工友老王说,你除夕到我家过把。我不想去,又拗不过。老王是洛南人,年轻时到灵宝当上门女婿。现在几个娃都在上学,负担大,夫妻俩就出来打工了。

我们在加热炉前拨钢。把长两三米,直径二三十公分的圆钢,一捆一捆的用行车吊到平台上。打开包装,排列整齐。用拨钢钩拨入加热炉。炉里足足有一千五百度的高温。每个拨钢口都有一个大鼓风机,用来吹散热气。这活需要几个人相互配合 ,我和老王就配合的挺好。他拨上面我拨下面,他指挥行车我排钢。

我用厂里发的购物卡,买了一些礼品就去了老王的出租屋。老王夫妻俩已经准备了满满一桌子饭菜。不需要客套,不需要伪装。吃吃菜,喝喝酒,能喝多少喝多少。老王讲老王的故事,我讲我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都有自己的企盼。我们的生命就像两条直线,只在一个点交叉 ,但不妨碍我们成为朋友。萍水相逢,不问来路不问归途。有缘就有情,有情就有义。有情有义自然温暖人心。窗外新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寥落荒村,离家千里,我们不孤寂。

直到现在,我还时常想起老王,就想起那年除夕的洋河大曲。

有段时间,为情所困。一段情无法割舍,但又不得不割舍。我一个人在工地上,失魂落魄的像是没有灵魂的僵尸。外面大雪纷飞,冷啊,彻骨的冷。从头到心都是冰凉冰凉的。我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口一口的呡二锅头。那种苦涩的刺激,让人的神经变的迟钝麻木。欢愉虽然转瞬即逝,可也足以让人缅怀一世。痛苦就痛苦把,为了一刻的欢愉,我宁愿承受一世的痛苦。可第二天醒来,除了泪痕 ,一切照旧。所有美好,所有愿景,都会败给现实。感情可以虚妄,可现实生活却不容虚妄 ,这大概就是人世间最大的悲怆吧。感谢二锅头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度过了人生中最惜慌无助的时刻。

人在社会漂,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应酬。开始觉得;行啊,能混吃混喝,说明咱这人混得还行。时间长了,觉得那纯粹就是累赘。

酒场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见过有拖欠员工工资几年不給,在酒场上挥金如土的老板;有在场上冠冕堂皇,背地里吃回扣的官员;有牛皮吹得轰轰响的小混混;有拍马屁恨不得把自家媳妇都献出去的基层员工,有到处招嫖的小姐……我懒得搭理这些人,不是我这人有道德洁癖,是我和他们根本就不是同类人。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我喜欢安静,喜欢独处。一个人在山里溜达溜达,闲看花开花落,风升云起,不也妙哉!

咱不说这些,就说逢年过节的亲朋好友聚会,很多时候也让人不舒服。不知道到底在外面有没有挣到钱,反正就是一个劲的装逼吹牛。今年你买辆车,明年我不吃不喝也买辆车。国人都好面子,生怕别人瞧不起,又要在别人身上找到满足感。见人就发烟 ,见酒就猛灌。感觉像又回到了几十年前学校门口的小酒场。唉!几十年了,神五、神六都上天了,GDP快撵上美国了,臭毛病还没改,郁闷!要不就是,五魁首、六六六吼半天,不醉不算完事。

看《红楼梦》里面的丫鬟饮酒,还会行个酒令,玩个击鼓传花、射覆、啥的。就连蠢笨如薛蟠者,也会绉两句:“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窜出个大马猴……”。操!现代人还不如古人有情趣。

这样的酒局,与我有何益处?我宁愿在家自斟自饮。

一两个小菜。或花生米,或拍黄瓜。酒无需太好。呡一口,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皆有。有道是: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老子喝的是酒吗?老子喝的是生活!是对生活的态度!

关于喝酒的散文6:爱 酒

文/知足常乐

首先声明,我喜欢喝酒,但没有酒瘾,更不是那种嗜酒如命的酒鬼,严格的讲是喜欢喝酒的过程。

试问天下人,不管男女,有几个不喝酒不爱酒?上至神仙、帝王、旷世英豪,下至平头百姓白丁一枚,高兴了饮两杯,伤心了喝一口,兴致来了要喝酒,生孩子要喝酒庆祝,死人了要喝酒寄托哀思,甚至没事“举杯邀明月”也能整出仨人来,更不必说结婚祝寿乔迁升职等等喜事了,可见酒这东西是无处不在的,是符合大众的需求,而且酒力超强。难怪会有“酒逢知己千杯少”“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一醉解千愁”等等“名”言流传于世,我不是给自己找理由,事实确实如此。

每次喝酒前我都会在心里提前给自己划出底线,今天喝三两就是三两,半斤就是半斤,绝不贪杯。当然也有场面失控的时候,不过那都是极少数,我知道自己不比当年,所以不会拿身体开玩笑,这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亲人负责,如果出点意外,命丧酒桌,别人议论某某是喝酒喝残喝死的,半世英名毁于酒,那就太没面子。

对第一次喝酒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只是听说我两三岁的时候,父亲用筷子沾着白酒放到我的嘴巴里,当时我并没有呲牙咧嘴,反而津津有味的品尝……看来我从小就有喝酒的潜力,没有好好培养,实属可惜。嘿嘿!上学的时候,几乎没有怎么喝过酒,即使在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也只是在葡萄酒和啤酒的作用下,有借着酒劲在操场上喝着哭着喊着,也有“酒后吐真言”相互表白真情的,总之,毕业前,很多事都是酒的功劳,虽然果酒和啤酒真的算不上酒。

走出校门正式踏入社会这个大江湖后,喝酒的机会就慢慢开始多了起来,套用一句当下的流行语,那就是“人在江湖漂,哪有不喝高”.那个时候年轻气盛,一两斤白酒真的不算什么,几个哥们盘坐在一起,人手一瓶,不管是宿舍的床上还是露天电影院的河岸,一瓶鱼罐头两根黄瓜就可以魁五手啊六六啊的喊得山响,不灌趴下几个就不算喝好,或许只有那样粗喉咙大嗓门才符合喝酒的气氛,也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

我没有酒品也没有酒德,更和酒文化扯不上半毛钱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酒桌上的氛围也发生了一点点变化,如果说年轻的时候是喝酒,那么现在就是尝酒。三五好友,不见得有什么三星五星,安静就好,不需要什么山珍海味,简单就好,不需要什么1573和XO,一壶清茶一瓶浊酒足矣,聊着天慢悠悠的推杯换盏,我觉得这样才有喝酒的感觉。

其实,酒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狐朋狗友还是文人雅士,三杯酒下肚,什么风度什么气质全扯淡,个个双眼放光粗俗不堪,就像茅台有52°的飞天,五粮液有63°的精品一样,喝酒其实也要讲究一个度,喝得烂醉,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对不起自己的胃,回到家又吐又闹的实在不好。喝酒,其实大可不必把谁喝倒桌子下才叫喝到位,小酌微醺最好,那时候,身体渐热,话题渐多,不伤大雅,岂不美哉!

一直想着戒酒,几个同学听后深表怀疑,甚至说如果我戒酒,他们就戒饭。哎!看来我喝酒除了历史比较悠久之外,还应该逐步增加自己和朋友对我戒酒的信心才行。就目前而言,酒估计暂时还是无法离开我的生活,但我会更加有分寸更加安排的合理,以不至于因为饮酒伤及自己和家人。

我不信佛,但还是想用一句电影《少林寺》中的台词结束:“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关于喝酒的散文7:藕与莼菜

文/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高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善待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吗?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关于喝酒的散文8:爷爷的酒

文/王李榕

我爷爷很喜欢喝酒,但是他更喜欢我。爷爷说,酒是他的命,我是他的命根。

有一次,我们全家人在吃饭,看着爷爷那享受的样子,我好奇地问道:“爷爷,酒真有那么好喝吗?难道比我们喝的牛奶还好喝?”

“是啊,酒可以让我消除疲劳,让我忘记烦恼。”爷爷微笑着说。我突然有了一个偷喝酒的念头。

周末吃完晚饭后,像往常一样,奶奶洗碗,妈妈带妹妹在玩,爸爸进了书房,爷爷在沙发上看电视。而我呢,开始了行动。我蹑手蹑脚地跑到酒柜旁,拿起一瓶酒,撒腿就跑到了自己的卧室,还悄悄拿了个酒杯。

我毫不含糊地拔开酒瓶盖子,学着爷爷的样子倒了一点点酒在酒杯里“咪”了起来。第一口,觉得凉丝丝的;第二口,觉得浑身热乎乎的;第三口,觉得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晕乎乎的,就趴在书桌上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大半夜了,我只看见爷爷、奶奶、妈妈、爸爸还有妹妹都站在我的床边上,爷爷脸上布满了懊恼和尴尬,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爷爷有这样的表情。爷爷对大家说:“我以后不喝酒了。”

我看见爷爷的脸在慢慢削瘦,爷爷是真的在戒酒,为了我戒去他曾嗜为命的酒。

关于喝酒的散文9:一杯小酒 二三知己

文/林海一树

一人不喝酒,二人不打牌。一个人喝酒什么意思?为了喝酒而喝酒,只体味酒的原始本性,追求一种感官的刺激。如果一个人对酒当歌,人们会把他当做酒疯子。要么就是借酒消愁,俗话说的好酒入愁肠愁更愁。酒入愁肠,往昔的悲伤、苦涩就一股脑的搅动起来,于是变本加厉复制悲苦。所以喝酒还是不要独酌的好。

喝酒要和朋友在一起。也不是寂寞,也不是空虚,在工作或生活的闲暇,找一个小酒馆,或者是在家里,邀二三知己,几碟小菜,不必奢靡,喝上三两杯,那种感觉真好。先是几句小客套,然后是小感慨,杯酒下肚,酒酣耳热,感觉来了?——

或儿女情长:你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学习的时候不下功夫,工作的时候,付不得辛苦,穿着却讲究名牌,什么骆驼、耐克、老人头五花八门咱都没听说过。他说唉,花就花吧,不给你惹事比什么都好,张二的儿子一棒子,把同学门牙打掉三个,赔人家好几万,这不张二天天在给儿子打工。

或侃谈时事:中国和日本到底能不能打起来,中国的战机能不能在钓鱼岛的上空傲游一圈,是怕还是怎么的,美国人是世界警察?世界上动乱的地方怎么都有他,美国往日本调兵遣将,中国是不是怕了,最终争得面红耳赤,然后打住,换下一个话题。

也谈时间乱象:都说当官的操心,为什么当官的胖子多,为什么老百姓一操心就瘦。为什么脑袋削个尖往国外钻,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些人算不算猪狗不如。

一杯小酒,是朋友之间沟通的一种重要媒介。酒越喝越厚,赌博越赌越薄,这是几千年的老话。人生需要朋友,再优秀的人,没有朋友就好比一片红花没有一丝绿叶又看不到枝干,惊艳之后,就是乏味。

一杯小酒,不必大醉,只要微醺,醉眼迷离、镜花水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人世间的一切烦恼皆忘却,人世间的一切功利皆看淡。酒喝过了,胸中的块垒没有了,眼前是一片清明的世界。

一杯小酒,海阔天空中感受友情温暖,推杯换盏中享受人生乐趣。曲终人散,互道一声珍重,明朝又是一个艳阳天。

关于喝酒的散文10:微醺

文/赵宽宏

有人说,喝酒至微醺状态,是一种境界;我以为,微醺,还实在是一种最佳的生存方式。

沉醉,烂醉如泥,那过分的“浊”了,意识不清,浑浑噩噩,这种万念俱灰式的生存状态,于人于己皆无益。太清醒了,对世事看得过分真切清楚,就会伤神,烦恼事太多,活得就太累了,身上不长肉不说,弄不好还会短寿。孔融在论及屈原时就说过,其“之所以在楚国蒙难,就是因为不喝酒”太清醒的缘故。自然,他自己走向了“太清醒”的反面,进入“沉醉”,同样惹祸。

微醺,略有醉意,是介于沉醉与清醒之间的一种状态。唯有进入这种生存状态,李白才成其为李白,潇洒一词,才有了依附。由此想起诗人邵燕祥的一句诗来:寂寞的、又不甘寂寞的来客,只在我沉醉与清醒之间叩门……

当然,有时微醺也为所谓的烂醉如泥的假象所掩盖。鲁迅说,阮籍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酒醉得到别人的原谅”。唐高祖李渊当年纵酒,实在也是装糊涂掩人耳目,使隋炀帝不对他怀疑,是一种防护性的谋略。阮籍、李渊的“微醺”方式独特,也是无可奈何的。

总之,微醺,既是酒局中需要提倡的饮酒方式,还是我们应当倡导的聪明的生存方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