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文章

请欣赏记忆的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记忆的文章1:忘却不了的永远是记忆—学会珍惜

冰天雪地,寒风呼啸,似曾相识,渐行渐远,仿佛是昨天的色彩,今天都退了色,只有雪花的飘落,只有寒风的洗礼。

记得是那一年,高三,我们都还在忙碌的为高考而战,每天在浩如烟海的题里面奋斗,渐渐地大家在一起讨论,在一起学习,这样一道题目一个问题很快就会解决,就是这样,让我认识了她,她和我一样也是一同走进复习班的,只不过我们曾经都不曾认识,我是从另外一个县城过来的,在这里学习,她,一米六的身高,性格开朗,外向,活泼,总是让人感觉她是快乐的,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这样的认识了,在一个班里面学习,在这里讨论题目,每天下课放学之后晚自习之前的一段时间我们总是在一起,总是把和她一起的同桌赶跑,然后独自的享受两个人的乐趣,探讨问题,学习英语,这样的时光是快乐的,似乎,然而世间美好的事物总是停留的太短暂,不知道多久也许就是那样的日子,让我们各自都萌生了爱的冲动,不知道什么爱,总是感觉在一起就是快乐的。

转眼间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有一天,我们在一起谈论着,谈论着说道了重点的话题,她说我们不要天天的在一起了,这样不好,感觉我们是在恋爱一样,我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当时,似乎感觉空白了许多,头脑,就这样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就高考了,以后我没有和她在一起那么开心的聊过,笑过,似乎少了些什么,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她,每天用音乐来慰藉自己,让自己少许思念她,在埋头的学习,就这样我们坚持到了高考,在最后的聚会里,经过大家的协商,我们还是如约的和好了,但是只有一次,简短的对话,之后第二天我们都离开了……

也许这就是记忆,有些事情是让我们伤感的,是让我们怀疑的,有人说那就是爱情了,爱情一个让人寻味,让人魂牵梦绕,却又无计可施,时而快乐时而痛苦的东西,有人说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缘分,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孽,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也是一种悲哀,或许我们都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相信有种纯真的爱,纯真的情,但是这份爱,这份情从哪里继续,从哪里感悟呢。

有人说付出了多少就会回报多少,这是一个假命题吧,或许没有人愿意去付出自己的青春追寻那寻不到的梦,但是却又有许多人在这里面挣扎,痛苦着,想走出来却不能够回头,也许这就是情。

伤了心才知道后悔,但是这心伤的或许永远也没有办法弥补,像是一根刺扎进了我们的血肉里面,不像是伤口那样,有了伤口可以愈合,或许只是外观的美丽少了些遗憾,但终究是可以愈合的,不会时刻的痛着,一根刺深深地埋藏于我们的心间,不会愈合,每每动的时候,就会刺痛,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伤。

现在的我依然自己一个人在奋斗,也许只能这么说,在感情的世界里失败了,走出去了,但是终究还是会有伤痕的,曾想在校内网伤寻找曾经的足迹,但是这份足迹似乎早已变化成了火山喷发后的石灰岩,凝结,冰冻了,也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就这样吧,默默地守候着,失去了不再回来,我们学会珍惜,学会感悟,学会成长!

记忆的文章2:记忆中的蕨菜

文/守住净土

好久没有进山了,由于到处封山育林二十多年了,加上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不是用煤气,就是用上电磁炉,所以,山上到处是杂草丛生,密密匝匝的根本无法进去。今年清明,族里人说要去我们祖先的坟上去扫墓,我一口答应母亲准时回去参加。原以为可以趁此机会去摘蕨菜,终因山上都种植了巨尾桉,这种树根系发达费水,吸收肥料的能力强,原本随处可见的蕨菜,结果连小小的蕨菜的影儿也见不着一株,看着我带的塑料袋子空空如也,心中甚是不爽。

对于蕨菜,也算有一些悠远的记忆。

小时候,曾去河边、溪边摘了一些回来,但那时还太小,大人们都不当一回事,摘回来的蕨菜常常被扔在一边任它烂掉或干掉。记忆中一次也没煮来吃过,所以也就一直都不知道蕨菜是什么滋味了。但还是会再去摘,摘回来后再任它烂掉干掉。稍微大些,我又随父亲到他任教的学校就读,离家较远,很少回家。当春天蕨菜旺盛的时候,自己正在学校念书,自然不可能回去摘蕨菜了。不过那时对于蕨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向往,所以,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了。

直到许多年以后,一次在北京出差,路过一菜市场时,惊喜地发现菜摊上竟有蕨菜摆卖。那种带着山之野气、水之灵性的绿色,与普通蔬菜的绿色有着微妙的不同,然而不同在哪里,却又说不出来。于是一种甜柔淡远的思绪,便弥漫在心间了。于是我便买了一小把带回宾馆,特地邀了两位同行一起到一小菜馆里,让菜馆的厨师帮我们做,虽是厨师掌哨,也放了许多调料,尤其是放了许多鸡汁和油,就像张洁在《挖荠菜》里所说的荠菜那样,蕨菜也是受到了优待,但我只觉得油腻腻的,并没有吃出蕨菜有什么特别的味道。这是记忆中第一次吃蕨菜,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吃的。

前年,我一朋友又送了一些蕨菜干给母亲,是用来煲汤的,说有些药用功效,主要是祛湿,因为我们南方就是湿气重。回去时,母亲便当宝贝一样拿给我们看、说给我们听,还买来猪脚骨煲汤给我们吃,可是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吃了也并没有觉得身体就受了什么益处。

以后呢,我虽然也经常从超市或菜市场里买些蕨菜回家炒着吃,有保鲜剂,酸酸的,老老的,不好吃。真正对蕨菜向往起来,那是去年春我们几个同事到一个山区的同事家里去玩,在他家吃午饭,***妈炒了一大盆的蕨菜,几位女同事一看到原滋原味的野生蕨菜时,迫不及待的也顾不得矜持,立马夹起蕨菜放进嘴里,直呼好吃,我也拿起筷子夹了一口放进嘴里,只觉得那脆脆的,嫩嫩的,真是好吃极了,一大盆就被同事们三下五除二吃个精光。女同事就问同事的妈妈,哪里能买到这蕨菜,她告诉我们,她知道我们一大帮人要来做客,所以好客的她一大早就到山里的山涧边去摘回一大袋的蕨菜。

哦,山涧边,那清清的水,那嫩生生的蕨菜,我们这里再也看不到的了。虽然我们的屋后都是山,山上也有很多的山涧,可现在连蕨菜的影儿也见不着了,所以我也不能去摘蕨菜,但我却想去摘蕨菜了。于是想到清明去扫墓时或许能一偿所愿,但是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因为山上到处都是巨尾桉,连路都没了,还能找到蕨菜吗?

终究没有摘到蕨菜。知道自己对于蕨菜的向往,不是源于儿时的记忆,也不是因为蕨菜本身。

我向往的是摘的过程,是摘的心情,是那种与大自然亲近的生活。

记忆的文章3:温暖的记忆

文/何红雨

又是新年,还是这样寒冷的冬日,我忽然想起一些尘封的往事。

是多年前,也是这样寒冷的冬季。

哥哥和我,一齐被寄养在姨妈家。

那天飘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进到姨妈家的院子时,我和哥哥几乎都变成了雪人。

彼时,姨妈正在忙活。听得声音,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急急地出来迎接。

“瞧这两个可爱的雪人,快过来让姨妈给扫扫身上的雪。”

话刚说完,我们也还没来得及走过去,性急的姨妈就已经取了挂在屋内的小刷子,走过来帮我们扫落身上的雪。

之后,姨妈取出她前一天才炸的馓子,又特意为我们烧了醪糟。我至今仍记得姨妈对我们说的话:“冬天喝醪糟祛寒气,也润肺。”

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下肚后,我和哥哥坐在热炕上一起看表哥的课外书,是些连环画或页码不全且折了边角的故事书。

仅仅一墙之隔便是厨房,我可以听见姨妈做饭的声音。便跳下热炕要去看看。

进了厨房,看到长长的擀面杖正在姨妈灵巧的双手中一前一后地运动,而那原本结实的团面,竟变魔术似的,很快就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张大而薄的圆饼。继而,那张大而薄的圆饼又在姨妈的手下变成了一条又一条长长的面条。

当那些面条被整整齐齐地摆上案板后,姨妈才终于抬起了头。看到站在一边看得入神的我,便笑着说:“一会吃了热热的面条,就不会再冷了。”

我笑着点头,也继续看姨妈煮面。

姨妈很快用一根火柴点燃了一炉膛火。那些干得发黑的树枝在炉膛中燃烧,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而那火舌则疯狂而迅速地在炉膛中蔓延开来。

吱吱吱吱,我听到了水烧开的声音。

姨妈很快起身,走到锅台前,只一抬手的工夫,姨妈就被那氤氲而起的热气给包围了。

在热气腾腾中,姨妈看不到我了,我也几乎看不到姨妈的面庞了。但我依然知道,姨妈那微笑的面庞一定美丽如花。

姨妈用手提起那些整齐摆放在案板上的长长的面条,然后轻轻抖动着将它们放进热气腾腾的铁锅中。

不消一会,那些面条就被煮熟。姨妈非常麻利地用筷子捞起那些面条。一碗、两碗、三碗。然后,姨妈再将已经炒好的肉臊子盖在那些面条上,再放入酱油和少许的盐以及辣椒。姨妈用筷子搅拌起那三碗面条,直到碗中的肉臊子和面条彻底被拌匀。

热炕上,我,哥哥,还有姨妈一起吃着那热乎乎的面条……

我幼小的记忆中,那碗面是混合了葱、肉、红萝卜以及白菜的香味的。记得我和哥哥在吃完那碗香香的面条后,还一直缠着姨妈以后常做这样香的面条给我们吃。

很多年后,只要看到面条,依然会想起那个寒冷冬天的早晨,想起那碗香香的手工干拌臊子面,想起姨妈亲切而温暖的笑容,还有姨妈忙碌的身影,想起那厨房里氤氲着的热气和炉膛中热烈燃烧的红色火苗。

常常会和哥哥说起那碗面条。而哥哥也觉得那是我们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

不久前,姨妈突然走了。

我和哥哥伤心欲绝。

姨妈下葬的那天很冷很冷。傍晚时分,天空忽然飞起了雪花,那些雪花大片大片地飘飞,像极了那年冬天,而我们雪人样的情景以及姨妈亲切的笑容,还有那香香的面条又一一浮现于眼前。

雪还在飘飞。我和哥哥一起做了手工的面条,也用肉臊子拌匀了,然后,我们一起将那飘香的面条放在餐桌朝东的方向,那是姨妈安息的方向……

也许,这样飘香的面条会使姨妈很好地安息,也许,姨妈在另一个世界,亦会记得那些难忘而温暖的过往。

记忆的文章4:青春无法拾取,便用文字记忆

文/挥霍不起的青春

青春洒落一地,记忆无法拾取,游离在这个世界,如蒲公英般无辜的飘行。不知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就如一个无知的小孩,迷路了却寻不到那梦中沉沦的地方。

只因青春无法拾取,只好用文字记忆。或些许伤,或些许愁;或高歌,或低语。但为有自己内心从不曾缺少那份最真挚的情感,虽然不知道自己所紧紧守护的到底是什么,但执着的自己却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那个地方,或许那只是自己内心中唯一的净土,来之不易,神圣最执着。

谁言年少无知不胜秋,我却发现真因为我们身处年少时代充满着朝气蓬勃,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笑,让世界看出我们活的骄傲;我们也可以嚎啕大哭,哭到天昏地暗,让天空为我们伤悲为我们流泪。当低吟落幕,高歌上演,尽显一片盛世年华。

我们爱看那些伤感文字,以至于沉迷其中,被感情左右。我们爱看那凄美的故事小说,总是在幻想能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们爱说:这世界为何如此落寞,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而你又应当如何。

正因为青春,所以我们的心情最泛滥,不论好坏与对错。

正因为青春,所以我们的思想最复杂,充满年少无知的幼稚。

正因为青春,所以我们的世界总被自己认为最伤感,为何不放松自己呢?

正因为青春,所以我们总是自以为是,以为全世界都应当对我好,为何不好好看清自己呢?

一生只有这一个青春,繁华易逝,那麽逝去的将永远找不回来,满地荒芜只看你如何撒落记忆的种子,到最后是否又会变为盛世繁华呢?

青春无法拾取,请不要忘了记忆永不凋零。哀歌虽有,请不要忘了繁华还在。左眼看透这人世间,右眼倒转这斑易碎的流年。

倾世繁华,需要青春承载,青春无法拾取,便用文字记忆

处于青春年华的我们

喜欢上了文字中的生活

每天记录着我们的一点一滴

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发表在我们的空间里

—————————————————————————————————————————

聆听红尘曼妙,打造心灵空间。

书写青春忧伤,修筑心灵港湾。

不煽情的文字, 也能叙述起那些无力的过去。

我不知道多少年后的的我们去读现在的文字是嗤笑还是泪抑。

或是没有感情, 我喜欢文字,喜欢分享。

—————————————————————————————————————————

我最幸福的事情是上QQ能看到那么多的消息。

如果我出现在你的好友列表里说明我们很有缘但无论你是怎么加的我,相识都是一种缘分,真的希望你们都能成为我的好友。→请加我Qq:【623714306】

爱文字、爱生活、爱音乐、爱空间、爱青春。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文字的朋友,那就加我吧

记忆的文章5:记忆麦香

文/黄玉才

父亲最爱吃面条,据父亲讲,这是祖传的爱好,祖父也爱吃面条。当年,祖父晴耕雨读,闲来坐在临小溪的吊脚楼上品茗读书,常常是用面条充饥,传承着“耕读为本,忠孝传家”的遗风。

我久居县城,好长时间没有品尝到家乡飘着麦香的手工挂面了,于是常常思念儿时吃手工挂面的情景。

挂面是我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驰名世界。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面条可追溯到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面条又称煮饼、汤饼、水引、冷淘、温淘等,就是现代的凉面或水煮面条。黄庭坚《过土山寨》:“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生动形象描绘出宋人对面条的钟情。

传统手工挂面,绵扎细腻,圆润可口,不断节,不浑汤,飘着浓浓的麦香,工艺独特,营养丰富,是国人喜爱的名特小吃。特别是重庆的麻辣小面,驰名中外,伴随重庆人一生,是快节奏生活中不可缺的地方名吃,成为重庆人大众化的美食。民间常将面条视为长寿的象征,每逢祝寿要吃“长寿面”庆贺,土家山寨妇女生了小孩要送挂面贺喜,预意“长寿”,成为历代民间的浓郁风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挂面越来越少,机制面条充满市场,再也品不出麦香味,于是回忆儿时到面坊加工面条的往事。

我的家乡地处渝东南武陵山区石柱自治县大风堡山下的中益乡建峰村,地多田少。每年麦子收获了,要人力背运到离家20多公里远的白果坝面坊加工面条。那年月,集体生产,靠挣工分度日,每家仅能分配到百来斤麦子,大人白天随集体出工,到面坊加工面条的重担就落在我的肩上。四兄妹中我是老大,自然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老家离面坊有20多公里山路,是古代由川入鄂的盐运大路,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被前人踩得光亮圆滑,刻满沧桑 。

我背负50余斤麦子,沿巴盐古道,顺河而下,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白果坝,这是一座有100多年悠久历史的山寨,前临龙河,背靠大山,是巴盐古道必经的山寨,也是这背脚子们的“幺店子”(客栈),谭氏望族集聚的山寨,人气兴旺。面坊师傅姓杨,见我汗流浃背,帮我放下麦袋,然后对附近来加工面条的乡亲说,我路远,又是小孩,时间晚了走夜路不安全,让我先加工。乡亲见杨师傅这么同情我,也就纷纷礼让。

那时,面条加工,是半机械化,从麦子到加工成面条,要经过磨粉、和面、压皮、出条、凉干、裁条、包装等工序,磨面粉是基础,和面、压皮是关键。动力是轰鸣的柴油机。和面是手工操作,压皮要经过五、六遍的反复推压,压成薄薄的面皮,然后安装粗、细几种规格的面条齿轮,有“带带面”、“韭菜叶子”、“细面”等几个品种。面条出条后,杨师傅左手操竹棍挂上刚出条的湿面条,右手持剪刀,按1.5米长的节子剪断长长的面条,然后搁在晒面条的木架上晾干。逢阳光天气,两三个小时就可晒干裁条包装。整个面坊飘着浓浓的麦香。

太阳偏西,我背着刚加工的面条,急步如飞,赶回家中,母亲早已把煮面条的水烧得滚开,全家老小吃着刚加工的手工挂面,吃得津津有味,吃着自己种的麦子加工的面条,汗水味,泥土味,阳光味,麦香味,在碗里飘着淡淡的清香。

饥荒年月,饥不果腹,有客人来才能吃上面条,那是待客的最好食物。记得我在桥头中学读高中时,学生食堂与教师食堂相邻。每当教师晚餐改善生活吃挂面时,就飘来醉人的麦香和面条清香味,让人口水直流,真渴望吃上一碗挂面。每年在桥头区场召开的物资交流大会,每家面馆食客爆满,都争先恐后吃上一碗清香小面。后来,学生食堂也开始用大米兑换小面吃,那时,我家一贫如洗,每月的7元生活费都难凑齐。一位家境较好的同学,用大米兑换了二两小面,那位同学人高马大,在如潮的人流中挤到一碗没有油星的寡面,但麦香味很浓,我俩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连面汤都喝得干干净净……

如今,购买商品进超市,买菜到农贸市场,市场上出售的面条都是机制电烘干的,毫无麦香味,儿时那飘着麦香的手工挂面,只能回味……

记忆的文章6:美好的记忆

文/李洁

我不算是一个喜欢过节日的人,但对元旦情有独钟。

记得第一次过元旦,是在小学四年级。我和几个闺蜜很早就开始计划办一次隆重的联欢晚会,我们把父母给的零花钱凑到一起,买了很多化妆品、气球、喷雾。我们还用精美的纸张写上日期、时间、地点,当成邀请函发给邻居们,请他们来观看我们的节目。结果,一个人也没来,我们很伤心。但我们还是强颜为欢地演完了所有的节目,既当观众,又当演员。直到现在,我都很怀念那次元旦联欢晚会,如今,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傻傻地去开一场无人观看的联欢会,再也没有那份天真而快乐的心了。

上了初中,每次过元旦,学校都会让学生组织联欢晚会。最开心的那次,是上初二的时候,晚自习一开始,所有人都忙着摆桌子,分瓜子,吹气球。南边、北边各一排,中间空着,气球内装入小纸条,上面写着各种小游戏,比如请给您最喜欢的老师说几句真心的话、请用三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同桌等等。班主任还特意拿了相机给我们拍照,美好的画面瞬间定格成永远,在我们心里久久闪烁。

上了高中后,每天沉浸在书海里,元旦也被忘得一干二净。再次把元旦纳入生活中来,是大学后,每次元旦放假,都会大吃一顿,去唱歌,去逛街,似乎要把一年的委屈,一年的欢笑,在这一天都统统发泄出来,然后开始新的一年。

工作后,元旦又少了些趣味,没有了童年的欢笑、青春年少时的狂欢,大家都喜欢跟家人简简单单地吃一顿饭,陪孩子逛逛商场,做做游戏,或者自己呆在屋子里,收拾下这一年的回忆。随着年龄的成长,元旦的温度也在慢慢地降低,不再渴望张扬,不再喜欢喧嚣,不再迷恋浮华的外表,等元旦在你的心中,变成了一杯温度刚好的水,那么,你的人生便到了一种让人羡慕的境界,不悲不喜,从容淡然,美好幸福!

记忆的文章7:拾掇那些女红活

文/徐美云

我的记忆里有现在的年轻人想象不到的场景,《东方红》的乐曲把人们从睡梦中叫醒,煤油灯下孩子们做作业,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尤其是那些被人们淡忘了的女红活。

每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在灯下做作业,耳边总是响起“嗡嗡嗡”的声音,有节奏地高高低低,像催眠曲把我带到梦乡。那是隔壁楼阁上七奶奶在纺线。

一架木头和竹子构成的纺车,右边圆,中间三角形,左边是直铁细棒,成了我记忆中最立体的几何图。七奶奶左手捻着棉条,右手握着摇柄,舒展着身子,如白鹤亮翅,随着右边轮子的转动,左手上来下去,下去上来,像魔术师的手,把那根粗粗的棉条化作细细的棉线。棉线缠绕在细细的铁棒上,渐渐变胖,胖成一个纺锤形,七奶奶才慢悠悠地将棉穗子卸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小脚的七奶奶纺了多少线,谁也没有为她算过。我只是好奇,七奶奶纺的线去哪儿了?

后来我真的看见那一穗一穗的线了,它们就插在慧娣姑姑的织布机上。慧娣姑年长我十二岁,留着两条很长很长的辫子,两腮圆鼓鼓的,整天笑眯眯的。她的两个姐姐都种地,父亲不想让自己的小姑娘再种地,便让她学一门手艺,最终选择了织布。很快,一架比成人还高的织布机被安装在慧娣姑姑家的堂屋里,跟着织布机一起进来的还有一位矮矮的男人,大家叫他“卜师傅”。以后的每一天,“刮嗒刮嗒”的声响不断。我们经常围着织布机看,看慧娣姑姑上穗子,定线,向前向后推,向左向右排,看那些白布从织布机上一点一点地变宽变长,觉得无比地神奇。后来读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时,我眼前总是浮现出慧娣姑姑织布的样子。到了严冬,我钻进被窝,那粗糙的被单里夹是那样的暖和,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家织布”。而夏天时,慧娣姑姑的父亲身上穿着的短褂也是“家织布”的,不吸身,透气,就是有点糙。

小时候最喜欢下雨天,下雨天大人就不能到地里干活了。下雨天的下午,奶奶们在小方桌上卷棉条,把打好了的棉花薄薄地摊在桌子上,摊成圆的,再弄一根芦苇棒把棉花卷起来,最后把棒抽出,一根棉条就算完工。年轻的姑娘媳妇们一般都在纳鞋底。她们边纳边聊,东家长西家短,有一搭没一搭,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比谁纳的鞋底好看,横成行,竖成列,以致后来我看一田的秧苗会想到她们手中的鞋底,看满操场站着的学生,也会让我想起她们手中的鞋底。再后来的下雨天,围坐的姑娘媳妇大多在织毛衣,中间一定还有一个我,有时还会用钩针钩帽子袜子。

那个年代,外面很少有衣服买,大多是请裁缝做衣服。一个裁缝往往都是一个村一个村地做,这家做了到那家,一家一般都要做到一两天。老人的孩子的,最后才轮到当家的。我的父亲也不想让我一直做一个农民,让我二伯在上海为我买了一辆蝴蝶牌缝纫机,让我跟我的一个堂叔学裁缝。

学徒的日子也不容易,堂叔家的农活必须干,还要走村串户为他卖那些廉价的衣服,甚至还要去帮他进货。一年多的学徒,我学会了缝衣服,学会了裁衣服,还学会了盘纽扣,但我最终还是没能上门为人家做衣服,只能去服装厂做活,给自己家人做衣服。总之,我没有成为一个裁缝。

七奶奶的纺车、慧娣姑姑的织布机,还有我的缝纫机,都随着时间远去了,但我庆幸,我经历了这些!

记忆的文章8:记忆中的情怀

文/马建福

人生易老天难老,甲子一轮转瞬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无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地敲响了2017年的钟声,转眼到了我的退休年龄。回首四十三年的工作历程,恍惚就在眼前,而又在挥衣舞袖中淡淡散去。

午夜,我仍没有一丝睡意,独自站在窗前,仰望昏昏沉沉的天空。细雨漫天,四下一片静,只微微听见窗外的雨滴,敲打在窗棱上的滴落声,仿若曼妙的音乐般有节奏敲着,阵阵的凉风穿过窗棱间隙,颇有一丝寒意。我杂乱地翻看泛黄的照片,静言思年华,惆怅的思绪绕耳边,久久挥之不去。我开始忍不住怀念自己曾经工作的地方,怀想尘世烟雨往事。

酸甜苦辣无憾悔,意犹未尽情悠长。回首自己人生路,不求仕途,不贪富贵,始终立志于卫生事业的发展。虽说谈不上卓有建树,但在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拥有主撰国家级学术论文,省部级卫生科技成果进步奖项及国家专利,终身具备高级任职资格。

再回首,那些回忆变的更加珍贵与美好,似如深藏的美酒,时间愈长,愈是醇香。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三日,对我来说是值的纪念的日子,正值17岁年华的我,满怀雄心壮志、一颗炙热的心,离校穿上绿色军装,北上来到驻京郊268医院,人生第一次听部队首长讲述医院的院史和院景,至今记忆犹新。

268医院建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座落在地势独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皇家贵族墓园地,三面环山。数排病房楼呈阶梯矗立在北山坡上,南面视野较为辽阔,远处有一道依傍着山脉弯弯曲曲的永定河流淌。春暖花开的季节,充足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病房玻璃窗,温柔地抚慰休养人员的心灵。

俯视山林脚下,有祥和的村庄,数条羊肠小溪水从山间淌出,汇成河渠穿村而下,渠中清晰可见水底,小鱼小虾自由自在地来回游动。大街小巷时见学童,尽情玩耍,老人们围坐街头谈笑风生,享受阳光雨露的抚慰。村庄的上空见有群鸟,闪动着翅膀,朝着远方飞去。村庄的尽头衔接数行果园和弯弯曲曲的田埂,人们各自忙碌劳作着。

田野里不时传出几声青蛙的鼓叫声和草丛里蛐蛐的轻吟,恍如乐队在深情的和声呼应。无论是近景倾情烘托远景,还是远景呼应近景,一切配合的如此完美和谐。有一种诗情画意朦胧婉约派的浪漫情调。尤其是冬天里的雪景,放眼望去,呈现的是银装素裹的世界,满目洁白,银色的山川一片片,树梢上雪瓣一朵朵,人们都喜欢站在这里放松心情,静化心灵,享受大自然的纯静之美。

纯美的自然环境,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习惯于晨起看朝阳,落日赏余辉。饭后茶思之余,走出室外,驻足仰视院中的古树风彩,欣赏它那挺拔的身姿,苍翠舒展的枝冠,毅然向上的气势和辐射出的强大气场,总会给人们以心灵的震撼和慰藉,扫清阴霾,催人奋进。夏天的晚间,人们还习惯于站在通往单身宿舍楼的小桥两边乘凉,谈笑生活中的乐趣。我还记得,穿过永定河的那座吊桥,由无数块木板搭成,它是通往34公里火车小站的唯一通道。周末人们都喜欢站在桥面上自由自在尽情摇耍,看河水淌过,上游每天定时定量开闸放两次水,急流过这里。倾听水淌因乱石而受阻发出的时急时缓的声音,急流过后,浅水处可以看到鱼虾游过。常去河中摸几尾鱼炖上吃,那滋味至今也能回味得到鲜美,很留恋那样的日子,那种情调。小桥流水,虽然没有都市繁华的烟花,但却有一番别致的清幽雅趣。

一夜浅眠,往事如同梦魇般,回荡在心底,整夜缠绵,辗转反侧,似梦境一个一个划过,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清晨推窗,寒风透过单薄的衣裳,浸进身心,仰望一片迷蒙的晨曦,满眼的凄凉风景。庭院的草坪在枯去,树梢上偶见悬挂着失去光泽的残叶,又听见一只离群的家雀啼叫忧伤,地面上散落的树叶,一片两片,一层两层地随风飘舞。猛然感悟,深秋成熟的色彩已褪色,空旷的寒冬已来临,此刻,我的心魂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其实,寒冬是深秋的暮年,虽比不上春天的绚烂,夏天的奔放,秋天的成熟,但它那苍桑的美也令人赞叹,尤其是冬天的夕阳,笼罩着大地的寂静,更显示出它那苍桑的美,有着诗情画意和灵性。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人生的冬天,生命虽然已不再是五彩缤纷,但积淀着岁月风尘的心情,在宁静中显示着刚毅,在枯萎中显示着生机;人生的冬天,虽然绿意盎然的盛年已消散,而生命的奇迹依然在蔓延,豁达与宽容,快乐与自信,经验与灵性,余辉与跳跃,将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深秋盈硕果,岁月步寒冬,落叶黄昏后,人在黄花中,难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记忆的文章9:朦胧之美

文/紫欣

朦胧着的记忆,朦胧着的篇章,徜徉在秋雨绵绵的黄昏,萌动于秋天灿烂的日子,星空月下……

朦胧着的心,实在无法对自己说清楚。有的只是,那份对事业执着,却是那样的真切,但真切的背后,又有谁能说清它没有朦胧的美呢?

朦胧,似雾里看花,似水中望月。朦胧,虚无缥缈中的神秘。朦胧,诗一般的意境,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我渴望永恒的朦胧。

我喜欢在绵绵细雨的黄昏,独自漫步在林荫小道,让雨水沿着头发滑落与泪水交织,淋湿着我的心事,在雨中放飞着的心境永远因飘着的雨,朦胧而美丽。

夜深人静时,喜欢独自坐在窗前,让月光星星的余辉洒满窗口,朦胧中的喜悦,忘记了自己一天的疲劳和烦恼。倾听着理查德悠悠的琴声,人月相对,遥遥无语。而这种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神秘、深邃甚至有高处不胜寒之感,这也不正是一种独有的朦胧的美吗?

朦胧的世界里,从来不会有隐瞒。都是发自内心充满了真挚的感动。而这些感觉和感动,在今后的日子里是否都有所改变?还是我刻意地想忘却什么?亦或想这份不要理性美的遗失呢?为什么我要用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真的自己也弄不懂有关“朦胧之美”的理论从何而来?但我至少是自己不得不承认“朦胧真的是最美的”呢!

好矛盾的心理,好矛盾的疑问。无论时光怎样流逝,在我的心中那份朦胧的美都是最美的见证。因为人生只有单程之旅!

不曾忘记站在花前的喜悦。静静的凝视着花的千姿百态。春天的花开得多美啊!大自然的一花一草生长的韵律,教给我许多真切的生活乐趣。回味着生命给我的含义,就如花朵对于季节的真切感受。

朦胧着的,那悄悄走进渐有渐无的嫩绿,漫漫芳草,空山野兰、聚了荒野清露。纳了山风山雨,凝一缕远弃妩媚的香给天给地……

朦胧着人世间的美好一切,都在金秋灿烂的季节得到充分延伸,也蕴含着了朦胧的真实而变得完整。

记忆的文章10:最美的记忆

文/林西

人生阶段中我最喜欢的是我的童年,因为童年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最美好的记忆是有关花生的。

因为我是父母结婚三年才有的孩子,自然十分珍爱,我吃奶一直吃到两岁。我两岁的时候弟弟出生,我妈一边奶我,一边奶我弟弟,弟弟满月宴的时候,众亲友见了,管闲事的毛病就出来了,纷纷指责批评我妈,还义正言辞指出我妈这样做的危害及后果,那就是既养不好我,也影响弟弟的成长。

我妈一下子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犹豫不决地,依依不舍地给我断奶。母亲说给我断奶非常的艰难,说没有看到这么难缠的孩子,我不停地哭着要她找她使她心痛,祖父母、姑妈、叔叔也为了怎么哄我折腾。我妈总是千方百计想让我减少痛苦,让我早点忘记吃奶这回事,别让她揪心。好在我爸有单位,经济条件还不错,我妈给我买糖,买饼干,只要是买得到的都会给我买。而我对这些却不大感兴趣,但我妈发现我对花生情有独钟,我第一次吃花生时就对花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我妈说我把花生紧紧拽在手里看了又看,捏了又捏,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第二天我对我妈说我要吃鼓结。

我妈楞了一下,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我在要什么,但我妈随即就明白了,我要吃的是花生。我妈拿来花生告诉我这是花生,但当她再问时我仍然回答说鼓结,因此所有的人从此就顺着我,如果我哭了,他们就会说小梦别哭了,给你鼓结吃。

我妈很是感慨我很顽固地把花生叫做鼓结,她说我的记性是很好的,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告诉我一遍我就会记住的,而独独记不住花生吗?我妈认为是我故意这么叫的,因为小小的我发现了鼓结这个词大家感兴趣,而且我这么叫很有道理,叫出了花生的特点,我妈认为我很聪明,我的几个姑妈也都赞同,她们也都跟着我把花生叫鼓结了。

因为这样的原因,万事不求人的我妈,会在每年花生收获的时候背着我走十里的路到她姑妈家。我妈的姑妈住在东荆河和长江交汇处,那里风景秀丽,一马平川,土地肥沃酥松含沙量多,最适宜种花生。

我妈背着我,走的都是田间小路,田里的庄稼大多都熟了,呈现出金黄的颜色,这种颜色总是盘踞在我的记忆里,摇曳着我的视觉神经。还有路边的电线杆走进时总是呼呼作响让我惊异出神,至今这种声音还响在我的耳边。

我妈要我叫她的姑妈姑家家(我们那儿把外婆叫家家),姑家家是个和蔼可亲的小脚女人,身材比一般女人高大,年青时一定是个大美女。看到我总是抚着我的头和脸说我长得和我妈小时一模一样,紧接着就端出花生让我享用。通常我妈会在姑家家家里过一夜,第二天我们回转姑家家就装上一篮花生让我们带回去。

最让我开心的是花生成熟时,正巧我爸回来了,我坐在我爸的肩上,我妈在一旁跟着,还不时地唱着我喜欢的童谣。蜻蜓蝴蝶在前面引路,小鸟儿一路追随,野花不时地陪伴,我快乐而又满足。这一幕烙在了我的脑海中,经常被记忆触摸。

在所有的亲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姑家家,不仅仅是她有花生给我吃,最重要的是姑家家从不叫我的名,而是叫我乖乖儿,“乖乖儿来了”,“吃吧,乖乖儿”,“过来,乖乖儿”。这一声声乖乖儿让我很受用,很熨帖,很温暖,也很奇怪,因为我的家人中从来就没人这样叫我。年龄大了之后我有点明白了,姑家家养育了七个儿子,没有女儿,而我妈又是独女,我外公很早就离世,姑家家会因此格外疼我吧。

在我六岁那年姑家家离开人世,我就再也没有走通往姑家家家的那条小路了,而我在梦中会经常走走,直到如今。

此后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吃到我爸从县城带回来的花生,吃完年饭,我妈拿出炒熟的花生,塞在我的口袋里,我吃够了会去外面炫耀,谁找我要我会给一颗谁尝尝,然后问人家:好吃吗?目的是要人家说好呗,以满足我的虚荣心。

没想到我读初中时,我们学校前面有一大块花生地,每当花生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蠢蠢欲动。可是我胆小一是花生地周围有一条水沟我难以逾越,二是怕看管的人,还有老师要是知道了也是要批评的。要是大家都胆小也没事,偏偏有几个胆大的,常常会得手,看着他们吃着还带着泥土的花生,我的馋虫就被勾了出来,有几次就斗胆要去偷花生,终因没勇气跨越那条水沟而告吹,只有望田兴叹。

有一次快要上课了,铃声响起来了,偷花生的同学朝教室飞奔,我吃不到花生,就希望那偷花生的迟到挨老师批评,我站在教室外面观察哪个倒霉鬼跑得慢会迟到,正在我认真观察的时候,坐在我后面的调皮老李强伸出他的一只沾满泥土的手塞给我一把花生,我吃惊地看着他,他让我快点接好,因为要上课了,我糊里糊涂地接了花生。

那节课我不知道老师都讲了什么,我老是在想李强怎么会给我花生,上课总是调皮捣蛋的,经常挨批评,我从不理他,也很怕他。我甚至在吃花生的时候都觉得这花生的味道怪怪的。初中没读完因我家搬迁我就离开了,从此我再也没见过李强,去年的同学会他也没来,据说他到外省做生意了,没能联系到他。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花生再普通不过了,我已多年前不喜欢吃花生了。但每当看到花生时我的眼光会不由自主地停留在它身上,我的记忆会跳出来舞动,我的心会温暖欢欣,我的情愫会如芳草滋生蔓延,我会对着花生微笑。往事一幕幕,那是我心中的最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