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文章

请欣赏夜读文章(精选10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夜读文章1:秋夜读石涛

文/坚利军

淅淅沥沥的秋雨驱散了夏日的燥热,细雨给灼热的大地披上了层薄纱,仙境般笼罩着每个角落。窗外,梧桐树下的草丛中传来丝丝秋鸣,音色悦耳,铿锵有力,似现代电子乐般的节奏,动人心弦,令人回味,秋天的触角就这样悄然延伸到了我的窗前,召唤着我感受自然的韵意。品着清茶,听着窗外沙沙的雨声,在初秋之夜,独赏这夜的沉静,顺手拿起了没有读完的《石涛画语录》,仔细品味。

石涛有言:古人写树,或三株、五株、九株、十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吾写松柏古槐古桧之法,如三五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蹁跹排宕。

这就是苦瓜和尚石涛的得道之处,也是其画语录深奥难读之处。记得十几岁时,初读《芥子园画谱》时,其树篇中说树是山水之眉目,显然这是在强调树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学生时代的我对这些不明其理,更不用说读懂石涛的写树之法了。

《石涛画语录》是清代中国山水画巨匠石涛所着,又名《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释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强调画家要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影响重大,直至今日还为人所赞誉。

石涛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奇才,他自幼出家为僧,对佛学及禅学有极其深厚的研究。在禅学思想的影响下,他的画风独树一帜,笔墨恣肆纵横,超凡脱俗,不拘一格,意境苍莽新奇,他提出“一画之法”旨在独抒性灵,我手写我,珍视自己的须眉。而在林木章节中为何提到写树三、五、九、十株,而不是一、二、四、六、七、八株,显然,这是寻求阴阳一体、正反和谐的一种方法,是苦瓜和尚的过人之处。由于石涛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并对禅学有着极高的悟性,因此他得以用禅学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论调,提出精辟的具有指导性的艺术见解。其实每棵树作为个体,都有其个性特征,其丰姿应凸显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几棵树合成一组树,不是杂乱无章的排列,也不是孤立无援的组合,而是充满了前呼后应,瞻前顾后的生命联系;树群之间更应是顾盼生情、息息相关,这才是写树的关键所在吧。石涛画语录中的写树要旨,也可以与“移情”联系起来,当西方人提出“移情”一说时,中国人早已把这东西熟练运用了。石涛虽非海归,但他的画论却遇到了异域的精神知音。石涛将其画理运用到创作的实践中,这让石涛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艺术成就。

《石涛画语录》以禅学思想为主导,通篇贯穿了他对禅的理解与领悟,其文章中充满了禅的内涵与玄机。若是有了禅学的基础,再读《石涛画语录》,便会感到其中奇妙,感叹其确为“千古绝唱之奇文”。借着秋雨清爽,跟着石涛游走山水间,确是惬事。

夜读文章2:夜读

文/王选庆

在喧闹的城市里,只有到了夜晚,一切才逐渐安静下来。爱读书的人往往把夜深人静看成是最好的读书时刻。我的夜读习惯早已养成,良夜清宵,书海远航,既是遣兴消闲,更是养心滋润,收获颇丰。每当此刻,“宁静致远”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一个人能够达到“无书不安枕”的程度那是非常可贵的!

我的座右铭是齐白石老人语:“不教一日闲过”,我把这六个字制作成条幅,挂在墙上,挂了几十年,而且不仅挂在墙上也挂在心上。我每天的阅读量都在万字左右,这一点我已经坚持几十年不变,每天晚上睡前必看一个小时左右的书,尤其在冬天的晚上,读书更觉得入神入微。在我的床头总是摆放着一摞子书,随时更换,比如《孔子传》《季羡林谈人生》等书全是利用夜读看完的。老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这“黄金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精神财富,能让自己看清前进的方向,选准自己的奋斗目标。读书促人成长,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一个永恒的真理。是读书的厚度成就了我人生的高度。

写到这里,还想旁征博引一下,《岳阳楼记》不愧千古美文,作者范仲淹更不愧一代文宗名流。其少时家贫,但仍发愤读书,常常在蚊帐中读至深夜,时日一久,蚊帐都被灯烟熏黑了。更有不少人,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仍然想方设法夜读,为后人留下了映雪、映月、燃糠自照、凿壁偷光等夜读的典范,其精神令人敬佩,其风范值得学习。

夜深人静,思想的野马托起枕边的书香奋蹄奔驰,由近及远、由低至高、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枕边读书,是求知者自觉的选择,是对宝贵时间的充分利用。在万籁俱寂的深夜,拾得一份脱俗超然的心境和清醒,步入一种浪漫和丰盈的情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那么一些人,夜读对他们来说几乎就是天方夜谭,霓虹闪烁之际,酒店茶楼歌舞厅才是他们的选择。奉劝这种人头脑清醒一些吧,多干正事多读书,于国于己都有益,少些烟酒味,多些书卷气吧!

夜读文章3:入夏,午夜读孙犁

文/王文静

入夏,双休。

白昼的喧闹和繁娆,乃是别人的花开蝶舞。于我,不过是赖以呼吸、生存的天地空间。午时,花景正美,凉荫正浓,躲在帘内,倦时正眠。

因为,这个时节,昼长夜短,芒夏风干气躁,天热笔倦,渐渐慢怠了读书写作。所以,我更喜欢静夜,几颗星星,一枚月亮,青灯一盏,家人酣睡,我独醒。

至午夜,冷水沃面,继续端坐在夜的深处,一桌一凳,一杯凉茶,一卷旧书,蚊香袅袅,痴读那些文学前辈,从未冷却过的有温度的文字。

今夜依旧是孙犁,读他的旧闻、往事、保定、冀中,抗战时,一介书生,瘦弱身影,为了家国,别妻子,离家乡,在隆隆炮火中,用一支笔,践行文字梦。

人生晚年,白发皓首,津门深宅,织补过往,像只卧蚕,纵横艰辛;像个犁农,砚田耕耘。直到百年,任凭后世,褒贬抑扬。

暖暖的记忆文字,行行重行行,缓缓读淌成一条岁月的河。静深博远,乃冀中平原,不可或缺的一汪文学水源。

故乡,田园,滹沱河;风物,习俗,说书场;集镇,小城,旧书摊;攒动的人影,一步一景,一处一故事,若隐若现,多么熟识的旧时碎片。

在岁月的河流里,倒映,铺展成一幅水墨流动的文字画卷。徐徐展开,那一块水域白洋淀,映日荷花的馨香,明珠一样水乡景色,保家卫国的男人,缠绵痴情的水乡女子,缱倦诗画一般。

滹沱河的两岸,亦有旧时戏台,那一串响彻云霄的锣鼓铿锵,冀中独有的悲腔长调,梆子声声,喇叭悠扬。

静坐,读孙犁,在夜的深处,午夜前后,个把钟头。在前辈先生的文字里,任我读赏,独自穿行。

用文字的暖暖温度,熨帖奔波路上的匆匆和浮躁、褶皱和疼痛,填补追求物质的迫切和盲目、狂热和空洞。

目光穿行,总仿佛,就像前辈先生,孙犁一次一次回到故乡的“林子”,像只受伤的小兽,躺下来,舔舐、平复现实的伤和痛。

洗濯耳目,悦美心灵,在眠梦里,希求,一晤,一百零一岁的先生,倾听他的教诲,奢得那一小簇文字薪火。

“然于写作之途,还是不愿停步,几乎是终日,不遑他顾,夜以继日,绕以梦魂。”仿佛听见先生如是说。

然后,黎明醒来,声音致远,又仿佛看见前辈,留下的那串文学的脚印,坚实而温暖。

于是,朝着喧闹的尘世,揣上梦想,在文字奔波的路上,踩着前辈的余温履痕,继续独自前行。

夜读文章4:夜读

文/潘玉毅

我最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抱一本书,一个人坐在书房里,翻书做做笔记,有时写写文章。

不光是我,很多人都有夜读的习惯,因为相比于白天,晚上要安静许多。到了晚上,马路上的车流少了,院子里只有几只野猫偶尔出来活动一下。夜静了,心也更安静,可以通过书中的文字与作者更好地进行交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好,“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也罢,共鸣是读书的妙趣之一。当文字发笑时,我们多半也在笑着,当文字流泪时,我们估计也已掩面难忍了吧。

其实,夜里读书和白昼读书没有本质的差别,因为不管什么时候读,书中的文字不曾变化,读书的人也不曾变化。所谓的不同,无非是前者需借着灯光阅读而后者不必费电。

夜里读书,有时只为求一个痛快。白天,学生要上学,成人要上班,饭后或有片刻闲暇,但常常被一些琐事干扰。虽然忙里偷闲读书也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情,但遇着自己喜欢的书,总是被打断,难免会觉得不过瘾。如果将读书时间放在夜里,则可避免白昼的许多干扰。

白日里忙了一天,还甘愿拖着疲惫的身体将夜晚的时间交给书籍,这无疑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是很有意思的。书由人写就,藏着思想和智慧,所以对于读者来说,读书就是学习,是汲取营养的过程。倦了,累了,拿着书看上一眼,内心里无比满足。

读书又好像整容,能将人的眼界打开。未读书时,世界就只有平素的见闻一般大,而读了书,世界的疆域就拓宽了,增加了许多好玩的我们先前未知的东西。书读得愈多,我们的世界也就愈大。

夜读文章5:雪夜读画

文/屈绍龙

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雪,一夜之间,整个乡村就被白茫茫的布幔笼罩。

单位放假,闲赋在家,一股无奈和无聊的情绪,在心头涌动翻滚,打开手机微信,浏览菏泽好友鲍增莎的工笔画,给我无限的精神慰藉。

不知不觉,我被她的工笔画所吸引,所折服,所感动。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能画出非常入神,非常灵动,非常出神入化的作品,真的罕见。按正常的思路,她该讲究服装,讲究保养,讲究美食,而她不是,她是一个实实在在潜心专研工笔画的人,稍微有一点绘画知识的人都知道,工笔画不同于国画,工笔画要的是真功夫。

与她交流得知,她凭借着天赋和喜爱,从十岁就开始画工笔画,如今有近二十年的画龄了,就凭这一点,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灯火阑珊,围炉读画,这个世界顿时安静下来。慢慢地一幅一幅地点击浏览,好像是品读一首首山水田园诗,仿佛走进陶渊明、王维笔下的山水田园,清新雅致抵达心间。写意牡丹、富贵牡丹……色彩鲜明,层次有序。金鱼游动、葡萄诱人,睡狮静卧……一幅幅画接着地气活生生地跃然在眼前,花鸟鱼虫鲜活灵动,春夏秋冬轻舞飞扬,大自然盈满了浓浓诗意。心无旁鹜沉浸画里,诗书画印和谐优雅。

生动的笔墨在说话,清雅的色彩在漫舞。多元的人文素养在流淌,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艺术之美相交相融,画家鲍增莎,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美貌女子,面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波澜不惊沉潜于画中。忽然间,我感到,她需要多少静寂白日和幽静夜晚来积淀这艺术功底,才能有如此这般的高度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效果。

一个巧缘而又偶然的机会成为微信好友的,说实在话,至今,我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成为好友的。就这样,每日欣赏她的工笔画,也就成了我生活调节剂。当然,也我欣赏美的一个课堂,一个场所,一个美丽花园。

雪光射进室内,光亮无限,照射在我的眼前,此时,我仿佛看到一个手持画笔的美丽女子,在室内精心作画,时而伸长手臂,时而弯曲手臂;手腕时而伸,时而曲;时而弯腰,时而探身。一个个更大更为宽广的山水长卷,在她的眼前,简直就是鲜活在世上的大自然,江南水乡、北国原野、西北大漠、东北森林在她的笔下,就能留给我一个“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一个“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美景,一个泰山日出的气势磅礴之美。

她,画牡丹,也画荷花,因为她的根在济宁,微山湖上的荷花之美,早就给她深深地打下家乡的烙印。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美感,也就深深地留在她的心头。无论是她的四尺荷花,还是六尺荷花,都是活灵活现,杨万里的笔下美景,跃然在鲍增莎的画笔之下。雨打荷叶的节奏,仿佛也在她的笔下,表现的有声有色。那含苞待放的新荷,让人想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青葱出浴,含羞送波;那晴雨后的兰草,让人想起幽静的青山,空灵幽远,耐人咀嚼。

我不懂画,在书画上,我是一个门外汉,但与书画家也有或多或少的交往,或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我就喜欢上了书画。腊梅、兰草、翠竹、傲菊在我的室内墙壁上度过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书法,给我的居室增添色彩与雅致。美好的感觉,让人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与书画结友,就是与人文素养高人结交。在不知不觉间,自己的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日子里,得到提升,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欣赏一幅画,就像在美好的黄昏漫步,也好像是铺面迎来一缕初春的清香,又好似在温馨的夜间与有人品茗书香,唇齿间留下缕缕茶香。欣赏鲍增莎的工笔画,这种感觉,这种惬意,这种美好,就囊括其间,抑或,又像走进青青的牧场,光阴就在清新的草间流动,所有的烦恼,所有的世俗纷杂,所有的忧伤,所有的哀怨,顷刻间,化为一朵朵白云烟消云散了,人和日子都清净脱俗。

鲍增莎,虽说不是什么知名画家,但她对工笔画的孜孜追求,是十分可敬可佩的。一丛杂草,一棵老树,一种野花,一架火炉,在她的笔下,都变成可爱的风景,在她的眼中,也是她的创作素材。她的感情有着女性所具有的温柔、细腻,她的情怀有着男性所没有的宽广、大气,她是一个有着非凡潜力的年轻画家。而今,她在不停地播种,也在不停地收获。她的作品,有获奖,也有发表,她与人合作,举办画展影响非凡。英国哲人查尔斯·里德曾这样说:“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现如今,她正一步一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抬头仰望窗外的皑皑积雪,似乎没有一点消融的迹象,也似乎没有一点锐减的痕迹。其实,这正如鲍增莎的画,没有一点退却,只有无畏的进步。

读画如同读诗,诗情画意糅合出高远的意境,令人遐思无限。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关乎于人,关乎于乡村,关乎于自然环境,关乎于乡愁的作品,难得少见。鲍增莎就以深邃的思想、淋漓的情感、独到的观察与精美而又充满个性的画笔,将乡村的草木、山水、日月以及季节的变化,再现与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动容,让人共鸣,让人铭记,甚至让人落泪与思索,这就是我在雪夜读鲍增莎工笔画所得到的感受和体会。

鲍增莎,一个有实力的工笔画家正在悄然成长,因为她年轻,因为她有一股不懈韧劲,因为她脚下的路更加漫长……

夜读文章6:我家的夜读时光

文/邓丽敏

最近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人间有味是清欢》,跟着他的笔触,走进那些微不足道却似曾相识的场景……

那是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只要不是农忙季节,每天晚上,煤油灯点亮后,我家的夜读时光便开始了……昏黄摇曳的灯火照亮着并不算宽敞的屋子,微弱却温馨……

煤油灯右侧是借着灯光纺线的母亲。母亲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纺车的轮柄,左手捻着棉筒,随着胳膊慢慢上扬,棉线也在不断延长。当左手伸展到不能再伸的高度,右手摇动轮柄的速度便慢了下来,拉线的左手开始往回收缩,将拉出的线缠绕在锭子上的缠筒上,如此循环往复……

灯的左侧,我的父亲坐在一个小板凳上,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书,或是《三侠五义》,或是《薛刚反唐》,凑着那昏黄的灯光,为我和哥哥讲述着那书中的侠肝义胆、铁血柔情……

煤油灯的后面是一个小角门,门的右侧靠墙放着一张小床,那便是我和哥哥的“栖身之所”。我和哥哥趴在床上的被窝里,双手捧着下巴,聚精会神地听着,直至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我俩总会不约而同地嚷嚷:“再读一章,再读一章……”父亲总会用宠溺的语气“威胁”我俩说:“听话儿,明天你们还要早起上学呢!不听话就没有下回分解啦!”两只小脑袋才恋恋不舍地缩进被窝里,满怀期待进入梦乡,续写书中的精彩……

这样的日子总是值得怀念的。那一天天的美好显得格外缓慢,正如母亲纺的线,在那昏黄的灯光下循环往复,随着我的童年慢慢拉长;亦如父亲那一次次的“且听下回分解”,次次相合,一片片地拼成我难以忘怀的童年拼图。30多年过去了,每忆及这个场景,幸福的感觉仍在……

夜读文章7:夜读,三合居听雨

文/张 筱

一场酒,让我双休日读完一本书计划彻底泡汤。如同窗外下下停停的雨,前日的酒,从中午开始,喝了一天(据说晚上九点才散,那时我早已醉倒在床),到最后,我终是没能送大家离开三合居。

小儿子送我侄儿去长沙,返回时买了到这个城市的票,早上抵达。晚饭没有在外面吃,我做了两菜两热四个菜,然后倒上两杯酒,可惜的是儿子抿一小口嫌辣,这样就给他换成红酒。

父子围绕家中的琐事拉了会家长,到说到他的处境时,他有意避实就虚、轻描淡写地跳脱过去,这样便不好再细究,毕竟孩子大了,有自已的想法、主见、计划,一些是可以告诉父母、朋友的,一些是只告诉朋友的。有时候,父母在孩子眼里比敌人还可怕。曾经一段时间,我感到与他沟通是费力不讨好,这与他的性格很有关系。不过现在沟通起来好多了,起码他愿意与父母交流了。虽然也是藏着掖着的,但狐狸总有露出尾巴的时候。我就等着他露出“尾巴”,呵呵。

儿子去书房睡了,我一时困意无,便翻没有开读完的《城门开》往下读,读到《父亲》那一篇时,我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当年的心境。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篇,读完掩卷,当正陷入思索中时,被窗外忽然响起的雨声打乱。天刚黑时,天幕上还浮动着半圆的月亮,看来下顺了的天气,说下就下。

夜读,或者听雨,这不是第一次了。可是今夜心情有些特别,不知是因为我们父子之前关于儿子工作、前途的对话,还是因为《城门开》这本书对心灵的浸润。说不清的心情,如同秋日雨后初晴的天,云低垂,不见太阳,天光透彻明亮,四周物体、树木,都裸呈出油画的意味:是那种混乱的白。

雨越下越大。隔窗听着外面的声响,从不同的声响中,我能听出雨落在的方位、落在什么器物、落在了那一处。雨落在各处的声音同时响起,这样不同的声响混合在一起,让我忽然想起了那首“十面埋伏”的古琴曲……

再聆听——

原来今夜三合居的雨,细听下竟如“十面埋伏”一样被秋风弹奏,感人至深。

快中秋节了,雨不知还要下多久?嗣后的月,能否照透庭院。

夜读文章8:夜读

文/陌上桑

夜读,是一件美妙的事,尤其是在冬夜。

夜深人静时,拿起一本书,随心所欲地读起来,难得的宁静、安心。不必担心有人来打扰——他们都已睡熟了;也不再经受手机的诱惑,网络好友也都下了线。这个时间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

蓦然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豪迈。是啊,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可以任意驰骋,纵情文字。

也许,你翻开的是一本看了许久没有看完的小说,精美的纸张、清晰的字迹、富有吸引力的故事情节,一切都那么舒心,一页页看下去,不觉已至深夜。也许你翻开的,只是一本薄薄的杂志,有青春校园故事,有明星访谈,有励志文章,甚至还有心理测试,杂七杂八,可同样觉得很好。也许你翻开的,是孩子的绘本,却也不觉得乏味,饶有兴趣地看一个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霎时你觉得自己也成了童话里的人,纯洁,美好。

靠在床头,就着橘色的灯光,也许还有偷偷溜进来的月光,有滋有味地读书。当你翻书的时候,那些文字一个个生了翅膀,开出花儿,从书上飞起来,嘤嘤嗡嗡包围了你,似春风、夏雨、秋云、冬雪,把紧迫感、压力、懊恼一点点洗去,把善良、从容、快乐和美的种子种在了你的心里。

夜深了,周围静悄悄的。当睡意袭来时,合上书,梦境也一定甘甜美丽,它映照在你恬静的笑容里。谁也不知道,这些书,在不经意间,带给了你那么美妙的体验。

夜读文章9:等待一场高考

文/钱永广

嚢萤夜读的高三学生,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

他们在等待什么呢?是高考试卷上的一道道习题,还是距离高考已不多的天数?是自己高考可能会得到的分数,还是即将送到手上的一张张录取通知书?

那老师的教鞭,黑板上的粉笔,没完没了的试卷,就快要没有了烦扰。那背不动的书包,就等着放在门后的角落。清晨香甜又诱人的梦,就快要不再为闹钟而惊醒。他们很快就可以放纵地睡一睡懒觉,或玩一玩游戏,这是多大多大的快乐!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辛勤耕耘的高三老师,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从高一到高三,他们总是跟着班级走。高考是一座山啊,每隔三年,他们就要带着学生翻越一次。他们的担子多重啊!他们一边喘着气,一边盘算着,自己教过的学生有多少上了大学?又有多少学生离开了学校?去年学校高考升学率是多少?今年班上又将有多少学生升上大学?带完这届高三,下个学期又将从高一迈步重头越了,终于可以暂时到山脚下歇一歇了,耳根暂时也该清静了,这是多么多么的惬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陪伴孩子学习的家长,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已有多少夜晚没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不敢高声语了,在家里他们总是跟在孩子后面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可怜天下父母心呵,他们总是勒紧裤腰带,自己老胃病犯了,痛得伸不直腰,却连最贱价的“胃舒平”都舍不得买。可孩子一张口,他们就得为他买“脑灵通”和“脑白金”。掏了多少钱、舍弃了多少自己的夜晚,这陪考的日子没有几天了,他们一边掰着手指头倒着数,一边嘴里念叨着:“快了,快了,陪考的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孩子就要上大学了!”这是多大多大的幸福!为此,他们的心里满是喜悦。

还有,我的儿子,这个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他寄予了我今生最大的希望。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我和妻子总是习惯了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这个时候,我们最挂忧他了:每天的每一刻,他在做什么,想什么?他是家里的中心,重点的重点。书本忘记带了,我立马飞奔给他送去;圆规丢了,妻子箭般下楼去买;资料需要买了,我们就在书店里左右徘徊。家里的学习资料堆得小山似的,各种试卷“漫山遍野”。我们有多少天没有看电视了?又有多少天没有逛马路了?想到就要到来的幸福,我们是多么多么的自在!为此,我和妻子的心里满是忐忑的喜悦。

还有我的一些朋友,一些同事,他们的孩子也在为高考而战。他们也该和我一样,很快就可以歇歇脚了。如果我们在送孩子去考试的路上不期而遇,如果守在考场外的我们一起谈论陪考的事,那又将是多么的相似。

夜读文章10:夜阑书香

文/徐学平

一天繁忙后的夜读是我最惬意而安宁的时光,读书总能让我内心深处保留着一抹清凉,像春燕衔泥筑巢般筑建着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波谲云诡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了一处停泊和栖息之地。当一张张书页在我的指尖跳跃,我的心也随之律动。享受着与世隔绝般宁静休闲的阅读时光,仿佛也隔绝了车水马龙的喧嚣和霓虹闪烁的繁华。

泡一壶茶,放一段音乐,茶香袅袅,优美的旋律弥漫在书房的每一个角落。音乐如流水一般淌过思想的湖,又似一双温存的手拂过心情的弦,不事张扬,也不曾哀婉,只把那缭乱了一天的思绪慢慢整理,将我带入一片宁静祥和的幽谷。如果说音乐是一条涓涓的溪流,那么文字就该是一汪潺潺的清泉了吧?一样的清澈洁净,一样的静默无言,却总能让人体尝到一种灵性的汹涌,一种思想的澎湃。

灯下一页页书卷散发出缕缕墨香,随着《安娜卡列宁娜》、《基督山伯爵》、《红楼梦》、《平凡的世界》等一一翻过,心随境移,情由心生,烦忧的日子短暂了,枯燥的生活润泽了。读一本好书,仿佛与一位沧桑的智者侃侃论道,品味那因沧桑磨砺而厚积薄发的智慧,又像和一位冰雪伶俐的女子倾心畅谈,体味那份思想澄澈的共鸣。思维在文字丛林跳跃、缠绕,合上书本之时必已深夜,双眼酸涩,内心却还有着几分不甘。

读书,让我眼界开阔,让我心灵柔软,让我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保持一种方向、一份热度,免于迷失,避免轻狂。文字,以她那独特的内涵,绽开了一朵朵清丽的花,描绘出一幅幅淡雅的画,又恰似开封了一坛经年的老酒,醉倒了一棵棵摇曳在风中的竹。不需要壮美的豪言,也不必刺骨的凄婉,淡淡的如一杯夏夜的香茗,让夜风里孤灯下多少年轻的梦多情的心沧桑的眼掩卷而思,凭栏唏嘘。

夜色深沉时,灯火阑珊处,一盏灯、一杯茶、一首老歌、一卷优美的文字,把长夜的孤寂和经年的怀想,装点得充实而完美,清丽如诗行。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