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关于围城的文章(精选9篇),此文由多美网整理,欢迎收藏与分享。
关于围城的文章1:围城风景
文/刘自龙
“围城”象征婚姻,专利权应该属于钱钟书。
“围城”象征婚姻,专利权应该属于钱钟书。
读过书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围城》里的那句名言:“结婚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本是一个外国成语的意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喝过洋墨水的钱钟书把“鸟笼”中国化,就变成“围城”了。
教授出身的他也许没想到,一个本来单纯的词语,被他赋予特定的含义后,整整影响了人们60年来的婚姻观。
“围城”这个比喻,总让人觉得婚姻只是短暂的演出。有多少人,在这个词语面前望而却步;有多少人,在这个词语的鼓舞下断然“突围”……
其实,这样理解“围城”是对作家的曲解。因为《围城》只是特定时期少数人心理的写照,且本意未必是写婚姻的。
茫茫人海,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微小得如同山这边和山那边的两粒尘土,却能在某一个相同的时间和地点,相遇、相知、相爱并结合。就像处于参天大树两边的两只蚂蚁,在互不相望的情况下向着某一片叶子进发,只要在任何一个分枝处走错方向,爱情也就绝无可能,或者即使都走对了,而只要其中的一只早到或迟到,今生的错过也就无法避免。
婚姻又好比一支不回头的箭,婚礼当然可以重来,可跟你结婚的哪怕还是同一个人,而婚姻已经不是原来的婚姻。迈进婚姻的门槛,是需要抱定走到最后的决心的。千万别说一结婚就把房子改户名,更别说房子改了户名才结婚,结婚时想着离婚,这本身就是对婚姻的讽刺。这样的婚姻不是“结合”,而只是“在一起”。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这才是中国式婚姻最美的极致。
关于围城的文章2:浅析《围城》中的围城意象
文/闹闹要早睡
最初拿起《围城》这本书并不知道钱钟书先生要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只浅显地以为主人公可能被某种东西困住。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这是一次宴会,几人讨论到哲学家的婚姻问题,由褚慎明和苏文纨两人分别说出了带有“鸟笼”以及“围城”的这两句话,这是“围城”在文本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对“围城”的解释说明,突然就给了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明白了“原来这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围城”,读完这里之后会认为作者想表达一个婚姻的围城主题,但读完整本书会发现,婚姻的围城只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人的一生还有许多其他的围城。作者巧妙地借他人之口表述出了“围城”的大致含义,也诠释出了围城内外人的不同表现:婚姻是一座围城,是一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两个世界,在墙的两边展现着不同的状态。让人能有画面地感受出何为婚姻,何为围城。后文也通过小说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进,揭示出来围城不仅仅只局限于婚姻,还包括“爱情”“事业”甚至是整个“人生”。
方鸿渐这一人物的多方面塑造就展示了多个围城的主题,以“爱情”为例,与方鸿渐有关的三个女子,分别是鲍小姐,苏文纨和唐晓芙。然而这三个人就像是三座围城,最初鲍小姐的一句“你教让我想起我的未婚夫”使方鸿渐情不自禁地走进了这座爱情城堡里,但下船之后他才发现自己不过是鲍小姐的玩物罢了,他很失望但又很庆幸自己能够逃出这座围城。但一座围城的结束又是另一座围城的开端,苏文纨的不断暧昧困住了方鸿渐,因为他爱的是唐晓芙,而正因为这一点,苏文纨生气地断绝关系,并间接打断了方鸿渐和唐晓芙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在这里,苏文纨自己渴望结婚,渴望建筑城堡,困住方鸿渐。而方鸿渐则也想构建一座与唐晓芙的城堡。两人苦苦追寻最后无果而终。在苏文纨和唐晓芙这两座城堡里,所展示出来的是,方鸿渐竭尽全力想冲出苏文纨的城堡而冲进唐晓芙的城堡,这也就不是一个单座城堡不同人的表现,而是一个人对于两座城堡的不同态度。
而以婚姻为例,方鸿渐和孙柔嘉的结合很草率,是为了结婚而结婚,是自以为可以结婚而结婚,而后期的生活让两个人都想要逃离这座共同筑起的城堡,这就是两个人对同一座城堡在前期和后期所表现出的不同做法。那么前面的这一段简单的话是有多重含义的,不仅仅包括婚姻这一方面,还包含像婚姻一样的能够使人表现出相似举动的其他事物;也不仅仅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表现,还包括同一个人对不同主体所构建的同一事物所表现的不同态度。
原文中所提到“婚姻围城”令我感触最深。或许是因为婚姻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所以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就大同小异。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我所接触到的世界里暂时是这样的。尤其是上一辈由父母之命加持相亲主导下的婚姻关系。有很多并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他们或许只是想快点嫁出去,毕竟年纪也到了,不嫁出去感觉不好意思,毕竟古话说的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或许是感觉对方家里的条件什么的都很符合心里的期望,也就满足了自己的“期待视野”,会很开心地去结合;或许是父母强加,子女不敢反抗,两人就这么结了婚成了家。没结婚的人想要结婚,总是羡慕到了年纪就嫁出去的人;没结婚又虚荣的人总是眼馋于对方家里的财产权利;没结婚的人总是羡慕有独立小家的人,想要快点逃离这家而新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结了婚以后却为了家庭带来的禁锢和责任而烦闷不已,想要结束了这一切去追寻自由追寻幸福。现今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我看到很多周围像爸爸辈的中年夫妇最终都走向破裂;我还见到许多中年妇女得重病去世之后,丈夫没过几天就有了新夫人,好像前面那位妻子根本就不存在,我不明白是禁锢太久,太不喜欢,太想走出这段婚姻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但这不就冲出一座围城又进入另一座吗?到头来还不是下一个循环。人追求幸福,又追求自由。每一座未知城堡摆在眼前都是一片黑暗,人们因为未知所以向往,因为好奇所以追求。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近之后才会发现有瑕疵和不适应。文末方鸿渐的摇头更昭示着:看透的人实在太少,被围住的人实在太多。
关于围城的文章3:人生境地皆围城
文/心灵天涯
一位在情感道路上寻觅多年的朋友,至今仍未走入婚姻。一天,她突然发来简讯问我:“结婚好吗?”
她的话让我陷入思考。从形式上看,一纸证书,便使两人的关系在法律上得到认可,一个仪式足以向亲友宣告他们从此结为连理。从未婚到已婚,只通过如此简单的程序就能实现,而婚后的日子却漫长复杂,激情过后总会趋于平淡,柴米油盐掺着苦辣酸甜,日久天长难免磕磕绊绊,岂可单纯用“好”或“不好”轻易断言呢。
结不结婚,各有其利弊,不结婚可以尽享自由的空间,但自由过量就会转化为寂寞。结了婚身边有人陪伴,却又必然减少自由。不结婚,有事自己决定是何等潇洒,但也会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想要找个人给点建议。结了婚,凡事可以有个人商量固然好,可当双方意见不合又都不肯让步的时候,便会产生争执。
我们从小都听过那则童话,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手牵着手走进城堡,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幸好故事就此落笔,才有了最完美的结局。如果再讲下去,恐怕他们的日常锁事与平常人的也大致相似吧,除了温馨和融洽之外,也免不了会有争吵负气,免不了偶尔心生委曲。生活与童话的区别在于,生活是真实鲜活的,琐碎而零乱,它不完美,但却属于我们。
我们都知道,童话那全然的美好,只存在于虚幻中,令人憧憬但无法靠近。我们都明白,现实充满着残酷,很多时候,快乐是以疼痛为代价的,它教人一面向往一面却步。
人们习惯把婚姻比作围城,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处境不好而羡慕对方,却不知道对方也正在羡慕着他。这样的心理往往让我们事前恐惧犹豫,事后又痛悔不已,好像无论我们怎样选择,都是错误的。其实,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并且,我们强烈的追求完美。
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单纯的问题,谁也不会被难倒。可是,我们所喜爱的偏偏会与一些我们所厌憎的绑定在一起做为选项,于是面对这种不称心的买一赠一,我们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个人职业稳定,收入颇丰,性格还好,就是外貌不是我想要的,他太胖了。”一个女孩曾经给我讲述了她刚交往两个月的男友在她心目中的鸡肋地位,如果继续交往,可能很难找到爱的感觉,分手呢,却又怕再遇到的人条件还不如他。
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于是,胆小的人仍在犹豫,胆大的人已几经头破血流。
不走进去,你如何领略城内的一番风景呢,道听途说永远无法代替亲身感受,人生正因为有了许多不同的经历,才会变得充实。一个离了婚的同事告诉我,现在他的生活一下子明朗了,感谢那段失败的婚姻,让他明白了人生应该为自己而活得精彩,他到世界各地去旅行,还有,更勇敢的投入恋爱。
其实,人生境地皆围城,婚姻只是其中一部分。在我们的生命中,还有很多不可预知的未来充满着风险,还有许多选择需要我们去面对,除了拿出极具智慧的分析力及判断力,有时候,我们还需要拿出与人生豪赌一把的勇气。
我们的选择,似乎从来无法达到完美,它总是具有两面性,正与负同在,好与坏并存,我们要么选择最贴近本心的,但同时也必须接受它在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要么选择负面较小的,但同时也只好闭上眼睛忽略它无法符合本心需求的遗憾。
世间本无完美,如果我们强烈追求完美,那么看什么就都不对了。童话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它晶莹美丽,却与我们相距遥远,我们只能远远的欣赏它,却无法走进它的世界。现实则像天然的璞玉,它原本带着瑕疵,温度冰凉,看上去那么不完美,却最与我们亲近,我们用身体可以温暖它,用智慧可以雕琢它,于是,在现实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主宰自己人生的艺术家。
如果一定要思前想后,让未来都可以尽在掌握,才肯迈出前进的步伐,那么就只有永远在原地踏步了。因为未来充满变数,谁也不可能掌握它。人生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正因有冒险,情节才会精彩刺激,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才算没有辜负这一世的光阴。假设人生可以预定好结果,那么这场游戏就会失去色彩,没有了挑战性,我们也就不可能那么倾心尽力了,这样的人生自然变得索然无味。
当然,我们的生活自有它的轨迹可寻,工作也可以有计划的进行,可是,即便是在那些清晰的轨迹和完备的计划里,还是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从而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结果。因此,在人们心里,总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也有着落幕后的喜悦与悲凉。
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一段美妙的过程。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要去一个地方旅行时,心中总是满怀期待,也许一边听着歌曲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或和身边的朋友愉快的谈心,也许配合着那些景物,会陷入沉沉的回忆与思考中,还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奇遇……当旅行结束后,再回味时,忽然觉得那一路顾盼的心情最为欣喜,那贯连旅途的每一步足迹皆有收获,而目的地的景致,反而仅是一个美妙的句号罢了。
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经历,有一些痛苦,让我们凝炼出坚强。有一些错误,帮我们积累了经验。有一些遗憾,教我们懂得珍惜。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因为对结果的担心而停滞不前,属于我们的每一种经历,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人生总是面临着选择与风险,逃避根本不是办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是大智慧。要知道,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已经尽力了就不再有遗憾,重要的是即便失败它却促使我成长。
宇宙的神秘,在于它的高深莫测,人生的精彩,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人生境地在未知与变换中,等待我们去勇敢触摸。
婚姻是围城,围困住的是一颗尚待修行的心。
人生境地皆围城,围困住的是一份豪迈的气魄。
关于围城的文章4: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完整地看完它。但是这句话,却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时不时地出来,仿佛想要让我时时记住它。即使,我们情感不同。
爱小时候的岁月,爱小时候的山,爱小时候的小溪,爱小时候的鱼儿,爱小时候的小纱门,爱小时候走在青石板上,一下雨就能溅一身泥,回家的时候,总会遭到老妈一阵痛骂,爱小时候贪玩的自己,为了一朵向日葵,曾大夏天的中午掉进过小池塘,山的背后就我一个人,也什么都不怕,不担心我根本不会游泳,不担心会不会有人来救我,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平静的仿佛什么也打不到我。我知道,我爱它。
长大一点的时候,我就想过,若是我能把绍兴圈起来就好了。就像围城一样,把它筑起来。城里的人可以过自己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城外的人为了工作,生活跌跌撞撞、头破血流的时候,绍兴可以是慢慢地,慢慢地,任性地过自己的生活。划着小船,种种田,炒炒茶,赛赛龙舟,青石板的小道上跳跳方块,晚上的时候,老妈满世界地找你,每当自己被抓回去的时候,还要幽幽地隔着纱门看着外头的世界,仿佛随时都准备撒腿就跑。那时候,秋收的时候,空地上都是金黄色的谷,傍晚,总会被拉去收稻谷。那时候,冬天的时候,会搬一堆的糯米去做年糕,做粽子。而我,总是那个不消停的人。什么都爱玩,什么乱都捣。我记得,那时候,外公会特地给我包“抱抱粽”,就是两个小粽子被一根绳子系着,因为粽子太小,什么馅都没有,那时候,他会特地给我放几颗糖进去。只记得,从小,最爱我的大人就是他。
从小,就想着,长大了要好好生活,前面的日子我要努力拼搏。不能对不起大人们对我的期待。但是,同时,我也想要自己的生活。曾经,我计划,等到我赡养完长辈们,就找个小岛,然后,住在那个小村庄里,去做个守墓人。把自己沉浸在自己慢慢的世界里。每天,我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去扫扫地,可能,在某一抔黄土之下,是我多年的老友。那时候,还能跟他聊聊天,聊聊我最近看的书,我最近练的字,我最近写的文章。要自己种一些蔬菜,也许打理的并不好,但也是一种陪伴。偶尔睡不着觉的时候,就起来看看日出,傍晚的时候,去沙滩上散散步,看看日落。
那时候,也许有个傻瓜愿意陪着我去过那种生活,也许一直都只有我一个人。都是好的,那时候的自己内心应该是平静的毫无波澜,有的只是欣喜和满足。只希望多年以后,还有那么一块地,无人问津。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很多时候,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跟人讲。我被这个世界赶着走,走得我都忘了什么是累,什么才是难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每天的生活,都在企图让自己变得简单点,简单点。不喜欢就坦白,喜欢就只说。不想去考虑太多太多太多的因素。有时候,只是冲动,但是,我不曾后悔。也许你们都不懂,因为,我只在自己的世界里。用我最简单的灵魂跟你讲话。但是,你们看不见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说实话,可能,那就是一种逃避,但那确实是我最初,也是最终的向往。我怕这个世界,他走得,实在太快太快了。我想去那个寄一封信需要一个月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喜欢一个人就是一辈子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去远方探亲需要走几个月才能来回的地方,我想去那个学富五车也就一本生理书的地方。
我想,去我的围城里。
关于围城的文章5:走在围城边上
文/晓树
我再一次看到《围城》中的三个女人,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不觉为之赞叹,这三个人划出了各自人生轨迹。忽又觉得这世界上还有第四个女人存在,那就是“走在围城边上的女人”。今天,有多少大龄“剩女”正努力扮演这个角色?她们不愿意走进所谓“不完美”式的围城,不想为柴米油盐“操劳过度”。用她们的话说:走在围城边上的确纯属无奈。
“没有房子不嫁、没有车子不行、没有工作免谈、帅不帅看看感觉再说”。如今这些成了众女性找对象的如意宝典。如今,辗转城际打工的大龄青年,买房成了头等大事,于是,便助推今天第三产业的兴盛。如果说房子是必需品,那么更有“完美”女性提及:如无房贷,可暂考虑其他等等。如此以来,这走在围城边上的女人便是“完美”惹的祸。
如今,高学历似乎成了“完美式恋爱”的导向作用。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圆脸、一米六三的个子,胖乎乎的却也生出几分可爱。毕业四年,工作也换了两份,家乡、学校、工作单位,辗转了三个城市,可谓是见了世面,也长了些见识,学了些城里的规矩,找起对象了更是挑三拣四。殊不知,岁月可不是等闲之辈,四年过去,虽有粉啊妆的保养,却也是少了些姿色。可任凭岁月摇曳,痴心依然不改,上次对我讲起了她的恋爱经历:个子高高的小伙,本分老实,大学毕业打了几年工、攒了几年钱,好不容易家里凑了些,买了套房子,现如今还贷压力也挺大。用我同学的话说,工作不稳定,房贷压力大,结婚后没钱花,诸如此类,貌似婚姻成了枷锁,不仅束缚了自由,也捆绑了压力。用她的话讲,找的应该是福气,既然以后还得靠我挣钱,还是算了吧。如此这般,却也能显出社会压力之大。刨根究底,究竟趋于何种原因,依赖、惰性或者趋于“完美主义”?
现如今,走在围城边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数适龄青年,面临婚姻这张王牌谨谨慎慎,唯恐踏错一步,谨小慎微固然可以理解,过分追求完美却令人费解。我们去选择,觉得后悔;不选,便又觉得可惜。因此,很多人便说,以事业为重,赚钱了再说,现在工作不稳定,以后没钱两人怎么生活,种种说法不一。试想一下,谁能够安排好一切呢?如果一切都安排好了,人生便也失去了它本质的意义!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创造价值,实现自我。
我曾经看到一群农民工挥舞扫帚尽情歌唱,那欢乐尽头实在是我们大学生和白领阶层无可比拟。试想,假如换个位置,我们会是怨声载道,还是一蹶不振?因为他们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一个不打折的人生。着名作家六六曾经这样说道:你的心在哪里,你就在哪里!近乎贪婪的追求“完美”,与贪婪的追逐“享乐主义”又有何异?
如此看来,走在围城边上的我们,还需调整心态,做个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挖掘真正的人生潜力,莫枉费青春时光。
关于围城的文章6:家是温暖的心
文/绿苔
《围城》里,钱钟书写过这样的话:家庭是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去。是多么形象而又贴切的家庭成员的心理。但是,当家里有一颗温暖的心,时时将你牵挂,时时期待你的归航时,你是否还会像那只挣脱笼子的鸟?!
当我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电脑疲惫不堪时,我想脱下疲惫的铠甲,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好好放松自己;当我在秋天的大漠被漫天的黄沙席卷时,我想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打开水龙头冲掉满身的沙尘;当我在冬天的荒原行走时,我想走完这个荒原,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让橘色的灯光温暖我被寒风吹疼的脸庞……家,总在这样那样的时候,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快乐时,家是我回家释放情怀的地方;忧伤时,家是我寄居思绪的地方;幸福时,家是我哼唱小曲的地方;痛苦时,家是我放心流泪的地方……家,是那样普通,又是那样神奇。或许,你的家是一栋华丽厚重的别墅,或许,你的家只是几十平米的公寓,再或许,你的家仅仅是租居的一室,只容得下一张床一颗心。但是,有了家,便有了安放身心的场所,有了互相取暖的屋檐,有了心与心碰撞的轨道……家,真是一个充满魅力充满无限向往的字眼。其实,我真的想说,家,是一颗温暖的心。哪怕家是一座白天无人的大宅子,哪怕只是夜晚才能归去的帐篷。有了那颗温暖的心,家,便有了全部生活的意义。
有时,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简单得一目了然的人,在这尘世,不求大富大贵,不求人中翘楚,不求物质丰盈,不求人上之人,只要一颗心,足够。其实,我又是那样地贪婪,要的是那样的一颗心,虽小,却内涵甚厚。向心取暖,向心索情,谁又敢说这样的要求小呢,委实是比荣华富贵要贵重得多的要求。能给我这样一个家的人,我便认定了他。因为他的心为我而暖,他的情为我而生,这样的家有了家的实质意义,有了家的全部内涵,有了我敢于安放的空间,有了我愿意为之拣枝筑巢的信心。林语堂说:女人是水,兑入酒中是酒,兑入醋中是醋。足以说明女主人对家是何等的重要。或许,你住着超豪华的宫殿式房子,却茫然不知生活的情趣在哪;或许,你在门前的绿坪上,牵着萨姆耶却不知思维在哪放飞。也许,你在那顶帐篷里旁边贴着一颗温暖的心,你便会快乐百倍地和他一起数星星;也许,你在那低矮的屋檐下做着粗茶淡饭,也会满心欢喜。因为,夕阳西下倦鸟归林时,你的那颗温暖的心就要回归,谁说这不是家的温馨和实沉呢。
童年时,家是一声呼唤,母唤儿归的声音是天下最动听的音乐,不管草庐还是鱼鳞瓦,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因为那是儿时的全部。童年,是我们一生最质朴、最纯洁、最崇高的时候,那时候,我们自在地笑,自由地梦,一幕幕总是那么温柔,烦恼与麻烦离我们是那么遥远。长大了,儿时的那个家再也圈不住放逐的脚步,可是,在世事的喧嚣和自我的冲突中,家召唤着我们心中的童真。它就似一只看不见的手,轻抚着我们安然进入甜美的梦乡;也似那强壮的臂膀,可以承载起我们无尽的负担;还似一盏看不见的明灯,温暖着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抚平我们已经凌乱的翅羽,烙平岁月的沧桑在我们脸上印下的纹路,修补我们久经杀场的盔甲上的裂纹。它让我们忘掉现时的恐惧,超越时空带我们回到了童年。家是一个感情的港湾,家是一个成长的摇篮,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最能让自己放纵的地方,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家是这一颗温暖的心和那一颗温暖的心共同安放的地方。拥有它时,它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失去它时,掏心掏肺也找不回。家,真的就是那颗温暖的心哪!
家是一种文化,家是一段时光,家是一种情怀。从童年、少年、青年一路走来,父母的家,自己的家,以至将来儿女的家,离的开是那些家里的陈设,离不开的是家里的温情。男人和女人是家的永恒,男人是哲学,女人是诗。没有诗的哲学是枯燥的,没有哲学的诗是肤浅的。哲学理性而诗感性,男人要想读懂诗,要先弄明白自己的哲学;女人想要理解哲学,就要先明白自己这首诗,深度的哲学只有配上适当韵味的诗才能共鸣。有了那颗温暖的心,才会有那三生石上的不变情怀,也才将家的文化发挥得璀璨,也才将这段时光打磨得珠圆玉润,生活也才有活色生香的趣味。
有人说,家是温馨、宁静、安全的港湾;也有人说,家是清新、甜蜜、丰润的田园;还有人说,家是远方游子漫漫长夜里心灵的牵挂,是温暖的源泉;更有人说,家是一首浪漫的歌,吟唱的是家人甜蜜的爱,是一个美丽的梦,描绘的是家人的和睦和幸福;是一栋温暖的草屋,让每一个家人在这里倾情释怀,享受生命的璀璨。
我说,家是那颗温暖的心。有了这颗心,家,便有了温情,有了实质,有了全部。
关于围城的文章7:婚姻与围城
偶遇同学静儿,昔日如花容颜的她,近日却满脸枯黄,她的憔悴让我很震惊,问她怎么把自己搞得跟霜打的菟丝花似的?静儿眼里瞬间溢满泪水。她说走进婚姻后,自认为自己一直是位称职的贤妻良母,平时也很独立和坚强,但还是经不起家庭的繁琐与老公对她的刻骨伤害,婚姻这座围城她是带着期盼进去,却满身累累伤痕出来!
望着无助的静儿,心里蔓上一抹酸楚!当初她与老公恋爱时,可是两情相悦,彼此说着“爱你一生一世”的誓言。为何走进婚姻就如冤家?看来,不外乎有的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大多数城外的人拼了命的想进去,因为想知道里面究竟有什么能带给自己幸福的宝藏,而城里的人又拼了命的想逃出,因为进去后发现里面只是些废铜烂铁与世俗的不堪。而女人恰是这场游戏的最大的受害者!男人可以潇洒的离开,去寻求新的城堡,而女人却要在痛苦和失落的深渊里收拾残局。也许错不在女人,只是因为太善良,太执着,太过于相信爱情!
“婚姻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钱钟书的名着《围城》里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的感情也会变化,彼此的学识、地位、经济能力的改变,感情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二十几岁和三十几岁的人在选择爱情时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要对“我会爱你一生一世”这句话抱有任何幻想,还是听听罗大佑的劝告吧“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
钱钟书笔下的《围城》以一种冷静旁观者的手法,勾勒出方鸿渐、孙柔嘉这样一对精明却不够聪明的夫妻,他们因相爱而走到一起,而最终分手。把现实中的各种恋爱婚姻形态都刻画得很生活化,让还在围城内徘徊的人们明白这就是婚姻。
虽说围城里的婚姻,不过是钱钟书杜撰的小说,然钱先生杜撰围城的这支笔,却像一把尖锐的刻刀,附在人物的衣襟上任意游走,最后把现实社会里的人情世故,仅用三言两语的淡彩,就描出个力透纸背的轮廓和大概来。其中的对话和情节,让围城内的人看过之后不觉一把冷汗,有一种被钱先生偷窥和洞悉之后的哑然。
“婚姻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的比喻,成了无数人挂在嘴边的经典。以至于很多还没有经历过婚姻的年轻面孔,也会逢人便一脸沧桑地感慨,婚姻是围城了。
也许婚姻只是女人的围城,因为走进婚姻的男人莫过于类似多了个免费保姆,带来的方便比比皆是,妻子从他母亲手中接过照顾他的的接力棒,从此为他洗衣做饭,相夫教子等。纵使家庭宽裕的请了全职保姆或钟点工,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女人亲力亲为打点、操持。婚前的闺密在不知不觉中疏于联络,即使偶尔相邀小聚,也是三句话不离家庭、丈夫和孩子,女人感觉这是为人妻的重心与责任。青春,对于女人来说何其短暂!但女人却把最短暂的青春奉献给了婚姻与家庭。等到丈夫事业有成,孩子省心,才发觉自己的青春已渐渐流失,才感叹青春的珍贵。
婚姻,也会给女人带来安全与依附感,比如女人可以堂而皇之地分享丈夫的收入,掌控家庭经济。可是,身为传统的持家女人,往往,钱再多也是花在丈夫、孩子、人情来往与家庭上,很多女人已经无暇悦己,就算是体面的职场女性,纵使仅仅为悦己,想必也会适可而止,更何况更多的女人心中装着的满满都是家庭、丈夫和孩子。
而男人则不同,婚姻给了他一对更加丰满的羽翼,一个更加坚实的大后方。完成生儿育女的重任,对父母便有了交待。有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对老婆孩子有了交待。一般来说,男人只要每月将工资按时交给老婆,晚上不能回家时打个电话,女人都会理解。认为男人在外饭局多,便是混得体面、人缘好。而女人,纵使有事业,也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会推掉一切应酬往家赶,尽妻子、母亲的责任。社会赋予男人和女人的角色不同,很多时候,女人会把围城当成遮风挡雨的港湾。
有人说:婚姻会让女人渐失容颜,会让男人颜面光鲜,除非女人选择的是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婚姻,不过,这种婚姻如瓷器,又如行驶在疾风大浪里的船帆,如果稍有疏忽,瓷器易碎,掌不好舵,船帆也会在风浪里沉没!所以,女人对于婚姻总是格外珍惜。
都说婚姻如围城,是爱情的坟墓”,那么,如果不踏进围城这座坟墓呢!对于女子来说,会是街坊邻居与同事们的议论话题。对于男人却不同,二十多岁的男人还是青涩小伙,到了三、四十岁,才是花,而这枝正在绽放的花,经过生活的磨炼与女人的细心照顾、滋润,会散发出成熟的魅力与芳香。可见,这个世界是男人的,男人只要有事业基础,有几十平米住房,就掌握了对生活的主动权,哪怕是二婚男人,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而女人则不同,一旦青春不再,亦如一朵没有芳香的失色花儿,没有人愿意浪费时间,在凋谢的花朵上驻足。
曾经看过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虽然没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叫中国式,不过留心一下身边以及周围的朋友,发现相似的离婚故事不断上演,难怪乎那些城外的人们驻足观望!
即使婚姻真的是围城,但每个人都必须走进婚姻,在进入婚姻之前,女人对即将开始的婚姻生活做好准备了吗?准备好每天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操心了吗?准备好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了吗?男人准备好充分的物质基础营造一个温馨、现代的家庭了吗?做好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了吗?这些都是必须想到的问题,因为爱情是神圣的,婚姻才是现实的。这都是实际,现实的婚姻生活远没有想象得美好和浪漫。
结婚不仅是生理距离上的缩短,更是精神距离上的缩短。人们总是向往爱而抱怨婚姻,其实爱与婚姻本就是一回事,但是爱与婚姻还有区别,爱讲究心灵相融,两情相悦,婚姻则包含着更多的义务与责任。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众多情感作家借用与流传,也许前人本意不是说男女朝夕厮守会产生厌倦,而今人实践古人的体验便是运用“距离产生美”!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男女之间的距离,最近的距离也是男女之间的距离。纵使有着真挚的感情,在适度分开的时日里,两个人可以找回自我,并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而不是局限在餐桌和枕头边进行交流,在精神上的沟通反而会比在一起的时候多,保持自由的状态和宽松的心境是最高境界。
做候鸟而不做家雀,在婚姻的围城里,我们应该追求这种状态的婚姻,不应该相互拴得太紧,直至产生厌烦,因为家并不是一个特定的空间,而是心灵的一种感觉。也许这种感觉的获得也是一种围城的突围吧。
其实,围城里婚姻,也可以是夏日里的一杯清茶,冬天里的一碗热粥,远行时的一句叮嘱,独在异乡时的一份牵挂,所有这些琐碎的东西,构成了简单而真实的爱情,这便是婚姻。
时至今日,钱钟书老师于《围城》中留给我们的那一座围城的凉,惊悸犹在。而那一缕在婚姻内相依相携的暖暖牵挂,触之尚温。
关于围城的文章8: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文/香雪馨子
人生如同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而每一座城市,又像一个人,有自己的相貌、脾气、经历……不管你是“土著”还是过客,它容纳着你,烙印着你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而我们,也该将它们记录下来,也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此为——城记。
“南楚雄边百粤亲,山川无异土风淳,踏歌樵妇黄茅髻,负载征人百葛巾”明代吴童的这首诗便是对这座城市的最好诠释,曾听闻过“山水甲桂林”的丹霞地貌崀山,也曾暗羡过八十里南山的江南草原风光,更陶醉过亭台楼阁中流出的竹轩书香味,慨叹过月移塔影中独有的江南神韵……这是怎样一座城市,承载着生命的摇篮。我想,城市,始终是一个符号,关于城市的最终回归应在于人们对它的归属感。
来到邵阳这座城市快一年了,试着用我的双脚在这片土地上一寸一寸的丈量过,试着用我的双眸在这座城市里一次一次的寻觅过,只是想在这座城市中搜寻某一瞬。曾也想亲近它,看每条小巷铭记历史的烟尘;听石板的哒哒雨声和着余烟串联天空与大地的豪迈歌声;轻踏每一条街道刻铭路过的余痕;看来往车辆与飘零落叶的双人舞;叹每一弧小桥诉说历史的变迁,还有那流水潺潺而过的喜悦构筑滚滚东逝的余波,没有多大的奢侈,只是想轻轻走过,感受每一瞬带来的喜悦。
埋怨过,因为它变幻无常的天气,带着南方特有的发酵味;逃避过,因为对理想之路布满的荆棘望而却步,夹杂着遥远而陌生的铜臭味;讨厌过,因为故乡的泥土再一次芳香渐逝,没有少时的那份激情,唯有和着隔阂重重的喁喁前行;也许,有时我也爱过,只是源于与它某一刻的投缘。
我走过,这座城市的高山,也曾看过山下人来人往,看高山隔断行云流水,隔断左岸都市的熙熙攘攘与右岸乡野的闲云野鹤,很享受坐在山沿仿佛伸手便能摸到蓝天温度的感觉,看着来回的列车驮走凡尘余烟,驮走这座城市的点点气味,有时便会觉得这世界就在我的脚下。
生活如此匆忙,像停滞的画卷,甚至来不及停下脚步真实的感受一次大地的温度,呼吸一次泥土的芬芳,眺望一次远方的山峦。我曾渴望,当有一天,走在这座陌生而又有点熟悉的城市,能够站在小船上,体会一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烟雨平生;渴望站在小桥流水上,做装饰别人的窗;渴望每一隅角落,每一抹斜阳折射出的孤鹜晚霞。当然,这只是奢望,城市永远在以它自己的脚步不断向前,就像滚滚而逝的江水一去不复返。城市,让更多的人模糊了故乡的概念,就算乡愁的达达马蹄声响遍华夏大地,最终还是得终结于我不是归人,只是过客。越来越多的乡村青年拼命的往城里挤,而原本城市里的城市人面对社会来的各种压力,想逃离原本就没有归属感的地方,当问到家乡这个词时,多少人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城市,成了一个没有归宿的代名词,
在这座城市里穿梭,几多等待几多愁,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窥探历史赋予它的沧桑感,仰望它淋漓雨上的屋檐,抚摸它镌刻在木门上的刮痕,至少,它残留在记忆中的是诚恳的温度,一座座城市,一行行私语,一首首诗,于人于己,都是自由而抒怀的放逐,曾经一个旅者在火车上曾有过这样的随想,“时间、生命、青春,于你于我,都是最好的风景,走到哪里,便赏到哪里。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回归宿命的泥土,简单却怒放着追逐的梦想,”行走在路上的人们,不曾遗忘城市的美好诗意,也许有一天,你走在这条路上累了,很想停下来歇歇,或者这条路并非心之所属,有人会对你说,走吧,在路上寻找答案。那么,这时,就抛开一切,去路上寻找答案!
人生如同一阕长短句,无论是上半阙的铺叙,还是下半阙的叹息,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融在每一声平仄里,正如,我路过这座城市,走过每一座城市,想在自己的城市旅行。
我想,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城市旅行……寻找清澈的灵魂,这不是命运,我只是独自坐在这座城市里,把自己拨慢了几分。
关于围城的文章9:也说“围城”
文/张保国
敲下这个俗套题目,有点吃惊。春节在家里翻得一本旧书《围城》,正好无事,拿到灯下细读。没想到,打开扉页上写有一段话:十三年前读围城,是在太平山采风偶得之。华年如水,十三年后在深圳街头,为生计尔,夜空寂寂,一人漫步,在地摊得旧书重读,且收藏。
落款时间为2002年7月6日,算来又是一个十三年。前一个十三年,不曾相识的一位山中女子送我《围城》。十三年前,在深圳地摊购得《围城》。如今,坐在家里翻阅旧书,多少年,多少人,多少事,一时涌上心头。
钱老先生不愧大师,一位深谙俗世的大师,他写出了你我。我们的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围城》字里行间里逸散出来的。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书中主人翁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的想法背道而驰。小说不是教义,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宏观大论,但他用琐碎的生活本身表达了讽刺和感伤。作家高度的表达,“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所以看小说人物的生活就像在看自己。我们有追求,我们有梦想,我们有感情,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自己很不满意。尽管我恪尽职守,勤劳健勉,可于家中双亲、于老婆孩子,于亲朋好友,我失职无信,向来少围城之虑,缺亲情之念。
人活着就累。当下竞争激烈,职场、商场、官场处处都是围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是普遍的状况。我们应对工作,还得应付各种任务,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平庸地活着,每天心上有很多事情压着,囿于围城之中。
生活的窘迫与无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钱钟书却以智慧的笔触,指出人类的弱点,让我们反观心灵,重获超越。
且行且珍惜,好好地活吧。